眷村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39264806
作者:刘台平(台)
页数:188页

作者简介

眷村,是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及家眷的住宅区,是台湾特有的一种居住区域、生活形态与族群文化。林青霞、张艾嘉、龙应台、邓丽君、王伟忠……都是从眷村中走出的。很多成长自眷村的“外省第二代”日后成了台湾艺文界的大腕和传媒界的要角。

书籍目录

序言:写在《眷村》前面的话 第一章:浅浅的海峡 第二章:我差点成了遗腹子 第三章:乡愁的滋味 第四章:南米北面一家亲 第五章:东洋西洋墙里墙外 第六章:天灾人祸向前行 第七章:太保与浪人 第八章:“匪谍”就在你身边 第九章:眷村里的热血青年 第十章:眷村人的十字路口 附录:晚归 后记:漂流岁月——台湾发生的那些事

编辑推荐

《眷村》作者刘台平讲述了一段不为大陆人所知的眷村故事。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于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

内容概要

刘台平,195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为台湾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现于台北创办传记工坊出版公司,并担任总监职务。著有《十字架上的校长》、《遥远的枪声》、《岛计划》、《王永庆的东方管理哲学》、《珍藏二十世纪台湾》、《成吉斯汗传》等作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记得我弟弟服兵役时,有事不能抽签,母亲替我小弟抽签,当她看到抽的是金门,当场大哭,回家告诉小弟后直说对不起小弟,几天哭丧着脸,怎么也打不起劲,口中直说:“才三分之一的机会,怎么偏给我碰上了!”又唉声叹气,说前一天佛经没念够。 小弟劝她别放在心上,说: “两边早就不打仗了。”但是母亲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甚至在一次聚会,她透露心中的一块疙瘩,说恨自己抽签时没主见: “原来拿在手上的不要换就好了!”这个阴霾直到小弟服完兵役返台后母亲才露了笑容。 由此可见金马两岛对台湾岛上的老百姓,简直就是闻之色变的鬼蜮。 话说回来,我听母亲说,在村子里都知道我朋友的父亲要去金门了,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报纸上天天都报导解放军又向金门发射了几万发炮弹,母亲总是叹息说: “金门才多大呀!禁得起这样折腾吗?” 外面邻居太太串门子都拿金门炮战当话题,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传闻,一下说隔壁眷村的张连长被打死了, “连尸首都找不着”。一下又听说,某眷村的某排长给打死了,尸首不能土葬,已火化等船运回台湾。 总之,据说当时眷村妈妈都整天提心吊胆的,不知道哪一天会轮到自己的男人到前线。只要村口公交车下来某家的男主人,就见那家女主人带着大小娃儿一拥而上,羡煞了其他的眷属。 “命运真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呀!”母亲回忆那段岁月,总是一再地叹气: “真难熬啊!男人都不在家,万一不回来了,那个日子怎么过哟!” 我的朋友很幸运,他的父亲平安地回来了,但是这里面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一直保密了几十年,只有老奶奶及他家知道,因为这里面发生了一件严重违反军纪的大案,如果上面知道了,可能有人人头落地,我朋友还真可能成为“遗腹子”。我朋友酒后吐真言,很早就告诉了我这个秘密,但老奶奶在逃难中早吓破了胆,这种攸关人命的事,她是绝对不会吐露半个字,一定带到棺材里,当天儿子发酒疯抖出这桩事,她还是吓得半死,要口中哆哆嗦嗉地直念“阿弥陀佛”,因为战争的阴影永远笼罩着她的心,哪怕“解严”二十年了,她依旧提起就怕,母亲也是一样,谈到过去战争岁月就叹息: “年头不好呀,老天不保佑了,罪过呀!罪过!” 朋友父亲调防金门,刚好村里一家男人是换防回台,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呀,但太太们都识大体,表面上都是嘘寒问暖、行礼如仪,但是晚上却从薄薄的竹篱笆那头传来欢笑声与幽幽的哭泣声,也夹杂着小孩的高叫声与被打骂声,明天去金门的这一家还有阳光?还有欢笑吗?谁也不敢说。 邻家军人一早就走很少人知道,早上上学上班一如往常,但母亲特别跟他太太套近乎,毕竟是老乡又是一条船来台湾的,举目无亲早就当成异姓姐妹了,但不管母亲怎么献殷勤她就是提不起劲来,只低着头赶做着一些吃的用的,给谁?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破。 小孩子就管不了那么多,放学后不管是到河里抓鱼、游泳,还是偷鸡摸狗、摘水果、挖地瓜,都照千不误,只是谈起彼此的爸爸多伟大时,小孩子还是用尊敬的眼光看着爸爸去金门的小孩,平常送他爸爸的军车没见到影了,其他小兵及士官的大卡车倒是来得很勤,大家爬在车上,坐在驾驶台,真的过瘾极了,但都主动让去金门的坐驾驶座表示礼遇。据妈说:“当时就怕小吉普车来,走下两个陌生军宫,那准是出事啦!”


 眷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于台湾,我未曾踏进,更不曾了解真实,大多也只是听说而已,不管美与不美,确切的说它之于我们是熟悉而陌生的。今天,在岁月更替了一个甲子之后,曾经那道横亘在此岸与对岸的海峡也正在慢慢变“窄”,海峡对岸的故事也在渐渐走近我们,而台湾作家刘台平先生(著有《十字架上的校长》《遥远的枪声》《成吉思汗传》等作品)的《眷村》就是这样一本讲述台湾真实故事的书,从这里我们也真正地走进了那个作为一个时代印迹和文化符号的村落,通过眷村普通人的眼睛和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和体会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的悲苦和伤情。眷村,就是1949年随蒋介石政权漂洋过海到台湾的大约一百多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眷聚居的地方,它们大大小小的遍布在台湾的各个地区。眷村又分很多种,按不同的军阶级别又有不同的划分,但它们都是“人字形的屋顶、黑灰的鱼鳞瓦、竹片编成的墙壁上,薄薄地糊了一层泥土和白灰;每排房子之间,都离得很近,几乎是对着别人的后窗或对着别人的院门;行人的巷子蜿蜒、狭曲,既窄又深,仅能容纳一两个人通过”。眷村的发展也是逐渐慢慢变化的,从早期的竹片、茅草盖的到砖瓦再到钢筋水泥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以至于今天所剩下的不多的眷村的小平房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缩影,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眷村人的辛酸往事和命运沉浮。眷村,一直是一个独立于台湾社会的小区,它不仅是一个军事单位管理的小区,更是一个所谓的“外省人”族群所聚集的“隔离”社会。1949年,眷村居民几乎以难民的姿态到了台湾,以“政治认同的倾向”而一无反顾,然而面对台湾的本省人(主要是客家人和闽南人)以及原住民(主要是高山族)却又无所适从,不仅是文化的不认同和语言的无法交流沟通,更有一种格格不入的冲突感和存在感。于是,眷村就成了这个陌生土地、陌生文化包围下的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但也由于对其他族群的无法认同而加深了眷村近似隔离的特性,因此特殊的“眷村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形成的,同时也交织着半世纪的社会变迁与家国沧桑。眷村,汇聚了从大陆过去的南来北往的客,也形成了南腔北调的语言特点,同时南米北面的饮食文化也同时拼接在了一起。在眷村里,由于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来自南北不同的地方,浙江话、云南话、山东调、广东白话、闽南语、客家话、四川话等各种腔调应有尽有,从最初的各种听不懂以至于笑话误会百出,到最后的接纳包容幽默风趣而多姿多彩,无一不趣味横生而在苦难的生活中多了些别样的情调。眷村人来自南北不同的地方,自然也带来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人来离开了大陆,他们的胃的喜好却似乎并没有因为离开而改变,之于于食物的喜好还与以前一样而没有丝毫的变迁,诸如山东人喜欢白菜馅饺子、河南人喜欢面条、四川人喜欢回锅肉、湖南人喜欢腊肉……各一而足,自凭喜好,即使“炒辣子”飘满巷而惹来左邻右舍抱怨还是照样不改一二,又甚至一日三餐面条过去烙饼过来也不改颜色,也许对于味觉的忠诚大概也莫过于此了吧!眷村,一个在台湾历史上不得不说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大陆带过去的并不只有军人以及眷属,还有语言、饮食等生活习惯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明末至1945年前,台湾是一个一直以来就饱受殖民文化侵略的地区,从荷兰殖民民者到西班牙殖民者再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无一不让台湾人民心力交瘁伤痕累累,以至于从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施琅再次收复以及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的来台,他们渐渐已经将对政权的希冀降到了最低点以至于以下,欣喜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屡次反复中渐渐消失殆尽了,或许总是因为希望太多而最后却失望之极而逐渐绝望了,既而生出了一种抵触情绪而不愿意再接纳新的政权。尤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下,各个街巷里弄、房屋建筑,以至于日常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料理,甚至教育文化和风情民俗,无一不充满了日本风格。对于此种种,作为统治者的蒋介石国民党迫切的想改变这种现状,但这种几十年来的文化侵略和影响又岂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可以改变的呢,以至于今天也不曾完全完成。眷村,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环境里的特殊产物,这其中所包含的却不仅仅是它们在台湾的意义,更包含了中国从1909年到1949年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的纷争和离乱。当年离开大陆的第一代眷村人,谁都不曾想过将不再也不能回去,不管家中的娇妻幼儿何等美丽可爱,也不管父母爷娘何等中年老年,一纸封锁令从此将爱情和亲情阻隔在了一湾浅浅的海峡里,也将浓浓的乡愁留在了这头和那头。从1949年到1987年,在这长达38年的时间里,眷村人从青年变成了老年、从孩童变成了中年,不管是抽中“金马奖”(意指“去金门驻防”)的恐惧哀嚎,还是“戒严时期”禁行禁言下的战战惊惊,对于他们都是一段无法言说的伤痛,更是一段人为制造的人间悲剧。历史不能重来,时代也不会回来,幸好今天已经不再是那时的模样,来去已经不再是那一张旧“船票”。眷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村落,更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在台湾本地人眼里,眷村人是“外省人”,而在对岸的大陆,他们是台湾人。多年后的今天,无论社会精英无论黑社会老大,出自眷村的不在少数,但他们自己却都戏称他们是“无根的一代”,是“亚细亚的孤儿”。对于曾经在眷村里成长的眷村二代,不管未来走向何方,但他们身上还依然保留着“眷村文化”的影响和无法割舍的眷村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越来越远,眷村的影响也会在眷村三代、四代以至于更多后来人的心里渐渐模糊,也许这并不是所有人愿意见到的,但是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脚步从来就不是互不相干的,顺其自然也许也未尝不可!对于过去的眷村,那是无法还原而不能重来的过去;对于今天真正的台湾,我们又曾知晓几何?不管是韩寒的《太平洋的风》还是蒋方舟的《想象的祖国》,那只是他们作为个人的感受而已,也许离真正的全部的真实还有一些距离,但它的进步与发展却是真实存在着的。所以,最后我想用刘台平先生《眷村》一书“后记”中的一段话聊以总结:“大陆同胞心中的台湾,前半截只存在宣传与仇恨中,后半截的巨变也不亚于改革开放,两边都已不是空洞的政治符号,真实生活与各自的心路历程,艰难险阻,不堪回首,只能说一句:‘大家都不容易!’”其实,想想又何尝不是呢?!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看完了《一把青》刚好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一个出生于眷村的人讲自己在眷村的所见所思所想,很有可读性。最后附录里个人经历与家国命运穿插起来写,喜欢这种记录方式。人人都是历史的棋子。3.22
  •     上大学离家四年,就思乡心切。更何况两岸骨肉相离40年!
  •     好经历但是笔者拉拉杂杂的台湾腔实在是只见纪实不见文学,希望有生之年能有写眷村的文豪
  •     呈现细节的真实,让我们更了解那段不为大陆人所知道的历史事实。
  •     战争于我,从来就只是小百姓间的柴米油盐之事。打仗了,没吃的了,饿肚子了,原本就无趣的童年更增添几分凄苦了。。。 本书讲述的便是此类寻常百姓家的寻常事,日常琐碎,不爱的可绕道。
  •     包装挺好,对台湾历史很感兴趣,不错的一本书。
  •     本是同根生,对岸那些年过得也不容易。好在现在都开放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     书的内容非常好,但校对和排版实在不能给好评,这就是大出版社和小出版社的区别吧?
  •     作者是报人,故事多,但缺乏深度。
  •     里面的故事是好故事,只是文字太浅显了些,只能当做消遣故事看看
  •     又一本关于家,国,历史的回忆录。真是再烂的文字也能将台湾那一甲子的风云写得充沛撼人啊,因历史本身足够惊心动魄。
  •     眷村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     真诚感人。但是有些地方显得作者傻傻的。。。
  •     描述了特殊时期与背景的一群中国军人和家属,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在美丽的宝岛生息繁衍,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保存下来,世代相传。
  •     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升起
  •     看了一半咯,还是一本签名书。作者有些啰嗦,那些事都是已经耳闻的吧,没什么新鲜感。不过眷村的故事,大同小异,讲得好不好听,就要看个人功力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