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形者的告白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9573272342
作者:羅柏.寇米耶 Robert Cormier
页数:352页

作者简介

知名作家保羅,擅長將故鄉人情融入虛構的小說創作中,一生行事低調隱密,從不出席藝文界社交場合,即使獲得重要文學獎項也不例外,而且連照片都不曾曝光過。在保羅死後多年,他的文學經紀人收到一份遺稿,內容寫實逼真的程度彷彿是作者保羅自傳式的告白,當中還提到令人匪夷所思、代代相傳的褪形(隱身)能力。「褪形者」真的存在嗎?從當年小鎮上發生的無解懸案,到五十年後的神祕爆炸事件,這當中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内容概要

羅柏.寇米耶是美國文學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囊括無數獎,包括兩項終生成就貢獻獎。許多暢銷的讀書雜誌如《紐約時報書評》《出版者週刊》《書角雜誌》均曾數度專刊報導他。
寇米耶出生於麻州萊姆斯塔(Leominster,依鄉音譯)的法丘( French Hill )地區,父祖鄰居皆來自加拿大的法裔移民,關係緊密,崇敬天主教。寇米耶一生的作品或隱或明,多以故鄉人情為背景。他和《褪形者的告白》裡的主角保羅擁有相似的家世背景,他們都是一九二五年出生,祖先來自魁北克,生長在麻州一個小鎮的法國城(法裔移民的聚集社區),親朋鄰居都是小鎮上梳子工廠裡的勞工;他的父祖同鄉們從加拿大流亡,來到新英格蘭落腳,群居在狹小簡陋的法國城,在高溫的梳子工廠中揮汗工作,賺取微薄的薪資養活一家人,他們被資本家剝削,也被同為加拿客的高利貸買辦剝削,以致最後起而對抗……。
寇米耶影響了無數後起之秀,形成了「寇米耶式」( Cormieresque ) 小說風格──簡短字句、電影式場景、環環相扣的情節、令人戰慄的對話、鮮明的角色、充滿美感的隱喻象徵、黑色喜劇式的諷刺、直指人性的哲學思惟……等。繼《巧克力戰爭》之後,他以最擅長的當代社會問題探討,再創文學創作的顛峰。史蒂芬.金曾評論:「……無疑的,《褪形者的告白》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褪形者的告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这是T. S. 艾略特的一个诗句,也是美国作家罗柏-寇米耶在其小说《巧克力战争》中对读者所提出的叩问。《巧克力战争》是罗柏-寇米耶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出版于1974年,极富时代精神,与同时期的电影《飞跃疯人院》及小说《麦田捕手》相似,皆对既有社会体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质疑,主张人们应当坚持自我的生存信念、勇于做自己,而不是在妥协中抹杀个人生命的存在价值。由于书中对人性有着极残酷的描绘,加上注定失败的抗争结局,引发诸多争议与不安,此小说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美国图书协会列为禁书。《褪形者的告白》则是罗柏-寇米耶出版于1988年的作品,虽然这部小说在题材和形式上与《巧克力战争》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青少年成长与坚持自我这两个议题上却有相同的关注。多数人认为《巧克力战争》是罗柏-寇米耶最好的作品,但包括史蒂芬-金在内的某些评论者却对《褪形者的告白》给出更高的评价。虽然说文学欣赏是主观与个人的,纠结于哪部作品更为出色并无意义,但将这两部作品被并列赏析时,可以看到作者罗柏-寇米耶在后者中,对相同议题显现出更为谦卑与圆融的反思态度,对文学与作家的效能也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巧克力战争》讲述的是一个高中生在校园里独力对抗威权主义的故事,主角从自我意识成形、到坚持自我信念、遭致群体压迫、最终向威权低头妥协,这是小说的叙事主线,也是作者罗柏-寇米耶就成长议题所阐述的人性悲哀与社会现实。然而,以一个特殊的高中校园来表征社会全体,以一个独立的负面事件来指涉人生现实,由此铸就而成的文学利刃虽然格外犀利、锋芒尽现,但也不免令人心生担忧,唯恐成长中的青少年会被单一的视角和独断的解读带向生命孤岛。相较之下可以看出来,《褪形者的告白》在故事的时间跨度、关系层次、以及视界视角上都有明显的扩充,主角虽然仍旧是一个处于成长阶段、在生命困境中摸索挣扎的少年,但故事不再局限于转瞬即逝的此时此刻,视界被扩展至不同的人生阶段与接续的前后世代,视角也来回摆荡于我和他人之间。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固然仍旧是《褪形者的告白》所探讨的重点,但对自我意识的主观性与局限性的再反思,却是整部作品的核心。《褪形者的告白》的主角叫做保罗-莫侯,上世纪二、三0年代出生于美国麻省的一个偏僻小镇,家族是来自加拿大的法裔移民,多数成员都在当地的工厂当工人。保罗-莫侯正值成长阶段,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社会现实的理解都处于懵懂的摸索状态。而那恰好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世界经济陷入萧条,失业和罢工席卷每个城市和每座工厂,成人的生活里充斥着挫折和对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时候,保罗-莫侯发现自己有褪形的特异能力,也就是能够隐形,从人们眼前消失不见。保罗-莫侯的褪形能力来自血缘遗传,家族每一代都会出现一个褪形者,通常承继于叔侄之间。由于褪形能力会让旁人心生恐惧,代代褪形者都极力保守秘密,只有当下一代褪形者出现时,才会为了指引对方而向其揭露自己。莫侯家族的褪形能力源起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之前,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么一个世代以务农为主的贫穷家族会被赋予这种特异能力,总之这份能力不曾让莫侯家族的褪形者成就出超凡的伟大事迹。褪形是种看似强大却极其偏门的超能力,作者罗柏-寇米耶以褪形来进行创作有其可理解之处。文学界里最早写出这种特殊能力的人是英国科幻小说家H. G. 威尔斯,但无论是在威尔斯笔下,还是在后来的科幻电影里头,褪形者通常沦为恶徒,用能力来遂行各种坏事。褪形能力的特点在于让褪形者得以挣脱世人眼光的管束,或是恣意窥探他人着意隐藏的秘密,或是在他人毫无防备的状态下施予伤害,褪形者可以为所欲为而又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褪形背后的意义是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诱惑。虽然保罗-莫侯本质上是个善良的人,但毕竟也是个充满人性、思虑单纯的少年,在发现自己是个褪形者、可以任意行事后,他很难抗拒诱惑不去窥伺他人的隐私。在受到欺负时,他也无法忍受不予以打击报复。再后来,他终于用这份能力,在自我道德意识的驱策下,杀害了一个人,一个镇上的恶霸。当时镇上工厂的劳资双方发生集体冲突事件,保罗-莫侯的父亲受了重伤、生命垂危。在其他人都慌乱无助之际,只有保罗-莫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要伸张正义,要为父亲和所有长期受到欺压的镇民们报仇。于是在褪形能力的掩护下,保罗-莫侯独力手刃了主事的恶霸。事后,保罗-莫侯得知,父亲虽然受伤但根本没有性命之虞,自己的弟弟则在数周后莫名地死于睡梦中。保罗-莫侯无比后悔和内疚,觉得弟弟的死是一种对自己的报应。到此,保罗-莫侯的故事突然地中断,摇身变成一份书稿里的内容,一份由已故作家保罗-罗杰遗留下来的小说手稿,时间更跃至数十年后的1988年,恰恰是《褪形者的告白》出版的年份。作家保罗-罗杰在遗书中载明,书稿必须在1988年寄给合作多年的文学经纪人,然后由这位文学经纪人决定是否出版这部作品。这奇怪的安排,以及书稿中的内容,在在都让文学经纪人深感困惑,隐约怀疑保罗-莫侯的故事其实是作家保罗-罗杰的真实人生经历。作家保罗-罗杰的所有作品都具有极强的虚构性,唯独这份书稿中所写的内容,与作者保罗-罗杰的现实生活如出一辙。除了褪形以外,书稿中说及的人物和事件都真实存在和发生过。至于褪形这个部分,则吻合另一个真实事件:作家保罗-罗杰终生过着低调、近乎隐蔽的生活,不仅拒绝出现在公众面前,也拒绝所有的拍照请求。在唯一一次被拍到的照片中,他的身影竟莫名地消失,当时大家都以为是摄影师拍摄失败,如今看来似乎存在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文学经纪人因此将书稿寄给保罗-罗杰的一个童年亲戚,以寻求解开内心的疑惑,一个他者的观点于是在解构中被引入。这位亲戚和保罗-罗杰一起长大,在当地担任多年的警长职务,擅长以客观冷静的方式进行观察和分析问题。他认为书稿中的内容系出于虚构,保罗-罗杰不具有褪形的特殊能力。当然,要证明一份被刻意隐藏的能力其实并不存在极为困难,这个业已年迈的亲戚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列举出书稿中具有虚构色彩的部分,诸如保罗-莫侯终身倾慕的女子在真实里并不像书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保罗-莫侯刻骨仇恨的坏人也不像书中所描绘的那般邪恶,保罗-莫侯的父亲更只是一个平凡至极的普通人,而非如同书中所写那样散发着深沉的智慧光芒。至于这位亲戚在书中所呈现的形象,也与他的自我认知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对于保罗-莫侯所杀害的那个人,这个亲戚是这么理解的,这个保罗-莫侯眼中的恶霸,虽然只支付非常微薄的薪水来换取当地人的劳力付出,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却确保了大部分的人都能有些许收入贴补家用。至于那人在劳资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激化矛盾、打压弱势,不如说是促使工厂复工,让处于挨饿边缘、更加弱势的人能有口饭吃。凡此种种视角与视界的对比差异,一方面撼动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撼动了人性思维的客观性。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以一己主观的视角看世界,看见的自己与他人无外乎是哈哈镜反射出来的扭曲影象,没有一双人类的眼睛看得到真实。既然谁也看不到真实,作家用各种词汇补缀而成的网当然也不可能捕捉到真实。因此,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些在稿纸上由名词、动词、明喻和隐喻所创造出来的幻影,就只是幻影而已。只是一些存在于纸上的词汇。也因此,当人们呼喊着“坚持自我信念”和“对抗社会同化”时,其实没有人真能确定我对你错、今是昨非,甚至没有人真的明确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对抗什么。尽管做何种选择皆没有对错可言,但每个选择却都有其必然的后果。保罗-莫侯的故事再次展开时,距离故事的上半部有着二十多年的光阴流逝,此时的保罗-莫侯年届四十,转眼已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成长过程里的痛苦经历让他理解,褪形能力其实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诅咒。挣脱世人眼光、不受社会约束后,得到奔放的不仅是自我,自我里的自私和残忍也会脱缰而出。尤为可怕的是,一旦开始放纵自我,难免会在无所顾忌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伤害终究会辗转降临到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身上。保罗-莫侯决心不再使用褪形能力,但因为褪形的发生不总受意志控制,隐居似的生活变成为不得不的选择。保罗-莫侯一直以写作为生,也逐渐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然而,为了不在人前褪形所过起的隐居生活,却又将他带进另一种形式的褪形,自我的褪形。身为一个作家,世人虽然能够透过保罗-莫侯的作品来了解他这个人,然而作品始终是虚幻的,无从捕捉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即使是身边那些与保罗-莫侯有所接触的人,也因为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褪形能力,而无从见识到真实、完整的保罗-莫侯。这其实不仅是保罗-莫侯必须面对的困境,也是每个在社会里安身的人的困境。要遵循社会规范,便必须压抑住人性里的某些本质,必须削去性格里的某些特色。到最后,真实的自我不仅在他人眼中渐次模糊淡去,在自己眼中也不再清晰可见。约莫是在这个时期,家族里出现了下一个褪形者。保罗-莫侯一直小心关注着家族的下一代,企望能在下一个褪形者出现时及时为他提供生命的引导。年少时,上一代褪形者羞于袒露自己因褪形能力而犯下的罪行,结果致使保罗-莫侯在重蹈覆辙后才彻底明白褪形背后的可怕本质。这次他想提供更多帮助,想透过揭示自己的经历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可惜保罗-莫侯晚了一步,当他找到那个褪形者时,悲惨的境遇已经将这个少年褪形者带向极端,在愤怒情绪的蒙蔽与驱策下,恣意地犯下各种残酷、无可挽回的罪行。至此,保罗-莫侯的故事结束,作家保罗-罗杰则用生命里剩余的那几年写下这份文稿。身为一个作家,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究竟应该劝诫他们坚持自我,还是鼓励他们向社会妥协?如果一切都是主观虚幻的,所有答案都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既可对、可错,又可真、可假,那么一个作家还能站在什么立场写作发声?这正是作家保罗-罗杰让后人来决定文稿命运的原因,人际社会里没有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再有智慧的作家也无力为人生提供答案,他所能做的事情,不外乎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悟化作文字、供人参考,至于当中的真假对错与好坏,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和决定。相较于《巧克力战争》的尖锐与冲突,《褪形者的告白》在调性上温和许多,散发浓浓的怀旧与伤感气息。作者罗柏-寇米耶以自己真实的成长背景为素材,铺陈出一部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却又在当中放进一个科幻的内核,然后再以解构的创作手法溶蚀所有的真实与肯定。于是,一个答案变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又变成无数个问题。在书的结尾处,当“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这个提问暗哑地再次响起时,作者罗柏-寇米耶以他者的立场悲伤且惊惧地答道:“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其他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比起两部巧克力战争,还是温和了点!
  •     還是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