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杜拉的故事》书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1
ISBN:9787801950888
作者:弗洛伊德
页数:195页

翻译若糊涂,不如卖红薯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的导师,主要的理论其实都还在《梦的释义》里,杜拉的故事就好像是《梦的释义》里的一篇断章一样,带点管窥全豹的性质,但是又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编者和译者在全书的后半段加入了很多弗洛伊德的演讲和对自己本人梦境的分析(其实这个梦境也应该是包括在《梦的释义》里的)、荣格的病历分析、阿德勒的形象分析、弗洛姆对弗洛伊德本人的分析等等,足以让读者看到精神分析学派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发现几位大师突出的个人特点,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丰满,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增加了。然而,这种努力在我看来颇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毕竟这本书本身翻译的实在是糟糕透了。译者对这本书的疏忽大意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让我根本不能认真享受阅读的乐趣。1、P35 “正确的态度是:pour faire une omelette il faut casser des oeufs.(德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标点的问题我就不说了,可怕的是语言都能张冠李戴。你哪只眼看到这是德语了?学德语的人会哭的好吗?这明明是法语啊亲!!!现在学法语的人也要哭了。2、P90 “那么,为什么我没有马上告诉你的母亲?”“你忍耐了多久?”“那段遭遇在6月1日;而我告诉我妈大约在7月14日。”请问,杜拉干嘛要把K先生骚扰她的事告诉弗洛伊德她妈?做有益身心健康的聊天吗???3、P134 上来就“第一,象征和被象征的观念的关系既固定不变......”我翻了N页楞没看见第二在哪儿。至于错别字那更是能挑出来至少两处,我很奇怪,作为严肃的出版物,而非地摊文学,译者和校对怎么都能如此疏忽大意,随意的出版了一本处处都是毛病的书,还是我的书压根儿就是本盗版?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业余解读·《少女杜拉的故事》

九州出版社出版,正文内容是弗洛伊德对一个女病人的病例分析,附录挺有意思,是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学者对弗洛伊德的分析和评论,也有毫无关系只是同样针对少女的精神问题分析,估计这些附录都是出版社后加的,为了增加厚度,提高价格。不要以为看了这样的案例就能学会解梦或者精神分析,如果这么简单,解梦早可以做成软件跟那些所谓算命一样放在网站上供大家娱乐了。案例只是更详细的分析而已,鉴于精神分析的特殊性,在没有见过真人,没经过尽可能的交流之前,想要成功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精神分析在我看来仍然是难以捉摸的有别于物理化学以及常规医学的学问。读过此书就会了解我这样说的原因。杜拉作为一个歇斯底里症患者,到弗洛伊德那里做精神治疗,在书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杜拉做过的两个梦,并根据杜拉的家庭背景做出诊断,但由于他触及到了真实的病因(弗洛伊德自己认为的),导致病人产生抵制心理,对医生进行报复,中止了治疗。看这本书是几个月以前的事情了,细节我也记不太清,可能有些不太准确的地方,大致是忠于原著的。杜拉的父亲常年在外,跟她母亲的感情不好,而他们家有好朋友K先生一家,杜拉的父亲跟K夫人的关系很暧昧,可能是出于某种补偿或者交换的心理,K先生与杜拉的关系很暧昧,还曾经向杜拉索吻,杜拉有过一个女家庭教师,很喜欢她父亲,嫉妒她的母亲和K夫人,还喜欢看一些关于性知识的书籍。杜拉一度住在K家,并作为大姐姐照顾K家孩子,就像K夫人。杜拉有一些莫名的病症,而其实她很健康,因此这些症状是精神问题引起的,甚至可能出于一种模仿行为。而经过弗洛伊德老先生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分析,发现杜拉身上体现出了恋父情结、仇母并意图替代的情结、对K先生的爱情和对其亲密行为的本能厌恶、对K夫人仇视和同性之恋、对父亲将自己推向K先生的怨恨,好家伙,简直是五毒俱全,完全可以当做琼瑶小说的提纲了,而且比琼瑶还有深度,不过弗洛伊德并没有这么浅薄,他的理论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是一切的根源,因此书后面又深入的将杜拉这些症状和她小时候的一些不良习惯啊,生理上的感受和行为啊,等等等等凑到一起来分析杜拉的病因和梦的形成,《梦的解析》中说过,梦的素材通常同时包括儿时记忆碎片和近期遇到的事情,两者融合突破了潜意识的防线,并被意识所加工丰富,从而呈现为梦。这部分分析十分艰涩,很难理解,毕竟咱不是专业人士,总觉得这样的解析有过度之嫌,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倾向,只不过正常人能够控制或者抑制,要说杜拉什么毛病都有,感觉就跟说她没病差不多,不像是一个医生负责任的结论,偏偏人家又说得头头是道,后面那些直接叩问本能,将心理最终挖出生理根源的分析有根有据,但我还是觉得分析到这个地步,医生怎么说都好像有道理似的,许多话都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上,因为在结果上,他已经把能说的可能都说了,他掌握着话语权,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也只有说几句闲话的份儿,毕竟人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获得世界认可,那应该是有两把刷子,说得有些道理的吧?只是不知道一般的心理医生水平能有多高,想分辨他们的诊断是否正确,实在很难,除非自己也是一个高手,那么,高手能否分析自己呢?就像算命先生能否给自己算命,算了能否改变趋利避害呢?这似乎是个有趣的悖论。看《梦的解析》时,我就不太了解“歇斯底里”作为病症有哪些症状,百度了一下,果然有人知道,原来就是癔症。----------------------------------------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其中典型的症状是患者自己认为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表现出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丧失。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失明、失听、失语、肢瘫了,确实就表现出失明、失听、失语或病变。甚至还可以发生流行性癔病,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连续多人发生同类性的癔病。第一个发病者大多是在众人目睹下发病。由于多疾病不理解,众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如怕患怪病、传染病、中毒后认为是神鬼作怪等等。在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基础上,相互影响而陆续发病。癔病,特别是流行性癔病的发生,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传说有关,常见与边远山区或文化层次较底、迷信色彩浓厚的地区和人群,也与一定的人格特征(如易受暗示性)有关。症状表现为痉挛发作、肢体震颤、抽搐、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失语症、多种感觉障碍和特殊感官障碍,植物神经机能障碍。情感爆发、意识朦胧状态、昏睡状态、遗忘症等。“歇斯底里”在希腊文中是“子宫”的意思。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病的发生与子宫有关,故称为“子宫病”。这种带有臆测的理解是由于歇斯底里大多发生在女性身上。女子云案子器官的区别之一是自贡,那时的人认为子宫是可以沿着身体流动的,移动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便发生障碍。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公认歇斯底里是与神经衰弱同属一类的神经官能症。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的分类对歇斯底里的定义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到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技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的价值”。歇斯底里的表现抽搐发作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它类似癫痫一样抽搐。发作之前有胸闷、心痛、心烦、委屈等表象。发作时出现四肢抽动或挺直,眼球上翘,但自我意识并未消失,故伴有各种动作,如撕衣服、抓人、大叫等。肢体某个部位颤动 如面肌、眼睛、头部、手部等等。有时还可能表现出某些部位的僵直,很长时间紧握拳头等。非神经性的麻痹 下肢一条腿突然不能动了,手麻木了,或不能站立,不能行步等症状,有时突然讲不出话,或长时间不讲话,但可以与人书面交谈。其他症状如喉咙梗塞,特定部位剧痛,突然看不见东西,突然耳聋。还有情绪突发,大笑不止,痛哭嚎啕,狂怒,大叫,打自己或别人。有时还作出婴儿一样的动作。如吐舌头,要人抱,尿床。计算混乱,乱称呼人,乱报年龄。有的人还有夜游行为,本也起来做了一些事,再倒下来睡觉,醒来全然不知。歇斯底里的病因歇斯底里症患者都有歇斯底里性格,感情丰富、多边,容易感情用事,而且情感反应强烈、夸张,对事物的认识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另外,这种性格容易受暗示,对己对人好猜疑、多心。歇斯底里性格的人还有过多的幻想,自己往往分不清所讲的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这种人喜欢听人赞扬,爱己胜于爱人,过于自私,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美貌,同时也爱羡慕、嫉妒别人,喜欢说大话,好哗众取宠。歇斯底里症的基础是特定的气质与性格,而发作的客观原因是环境的刺激。有个女病人每次发作时,都感到眼前火光熊熊,楼梯折断。原来这个女病人家中曾遇到一场大火,并烧死了一个女佣人。所以每当发作都出现当年遭受创伤的情景与体验。这种病人在生病前遇到较大的情感刺激,如亲人突然亡故、家庭夫妻不和、婚姻破裂、失恋、失学、邻里纠纷、与领导不和或事业上的失败,加上病人不能正确的总结原因,造成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而致病。歇斯底里症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绪的发泄,是一种社会逃避行为。病人一旦觉得承受不住社会的种种压力,就“逃进病中去”,从而得到别人的同情、关心、谅解。在极端残酷的战中时期,有些士兵容易发生肢体瘫痪的歇斯底里症。而战争一结束,大部分人不治自愈。有一个病人从小丧母,在参观了幼儿园之后,突然像孩子似的在床上爬,吐舌头。当他在一旁听别人说,孩子要尿尿的,他也把小便尿在床上。这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得到别人爱抚的“装病”。有些病人发病具有表现性,亲朋在出兵侵犯而发作得更厉害。如一个男人两腿不能行走,有人在时连腿都不能动,一碰就大叫,但到了半夜竟然能够下床去倒水喝。故护理这种病人人不宜太多,更不能给他不良的暗示。过渡的照顾、过多的提供享受条件也不利于病情的改变。一旦病情转好,就应该鼓励他们做些正常的家务活,并投入工作。

脑抽是这样的。。。

看佛洛依德分析完了少女杜拉之后我也能来做分析了当有病的时候是因为你爱一个人没有得到实现而你爱他的原因是你在抗拒对另一个人的爱而你爱这另一个人是你转移了对另另一个人的爱以此类推。。。尽可能组合。。。而所有这些爱后面的推动力是力比多性欲少女杜拉的毛病常人身上多多少少也有些吧爱一个人他向你求爱了自己明明想要却以拒绝的方式迂回测试对方的真诚一旦人家偏不陪你玩这无聊的游戏就只能跟自己的幻想玩了玩成了精神病人众生要小心书的最后揭露了这位宣扬别人一切行为出发点都是性欲的佛洛依德实际却是个克制寡欲的清道夫时就觉得他不可信而可悲了他这么做的理由竟然是文明人都这样,下等人才那样他不享乐是为了避免痛苦这样才能离杰出人物近一些哎呀,佛洛依德他牺牲了自己的欲望帮助人们认识欲望的确一般人要慎为之的

一生

我就懒得说之后的故事了,琐碎和漫长,夹杂爱与憧憬,自以为是的爱情,醒悟和发狂,误解和成长,仇恨和背叛,荣耀与阴影,然而那是一个人的一生。

这是一本不是小说的小说 弗洛伊德在书中说 如果我是个作家 我会如何如何 他一直说这是一个病例 经典的病例他不认为这是个小说杜拉是个普通的女孩 看似曲折变态的情感与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 或者有机会有过杜拉如此的爱K 他英俊成熟 对他的爱 是杜拉对自己的重新审视 有关自己的存在 欲望 幻想 而这一切都是被从小到大的认知所压迫的 不允许的 是在缝隙中看见自己心中的兽 可爱但却野蛮的兽 欣赏他接纳他但很明显 她失败了 K如一切男人一般 怯懦 同时 除了他们两个 还有杜拉父母 K夫人 或自私 或自以为是的感情碎片 一切变得野蛮而无法接受 恶心到无法正视其实 杜拉找到弗洛伊德不过是想找到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借口这一切都因为爱就人本身来说 这的确算是最具毁灭性的感情 自私 嫉妒 独占 狠 与之并生 而且如死般坚强我们赞美他 但同时也压抑他 精神分析不过是想释放他 释放爱也许一切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虚无 以及皮相性爱的欢愉但那的确让人着迷 并为之动容

少女杜拉的世界 ——对《少女杜拉的故事》的初步解析

少女杜拉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潜意识中的内容,将其引导至意识中。当病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症状自然就消除了。杜拉的内心世界像一团巨大的谜,困扰着精神分析师。对于杜拉潜意识中的内容,杜拉不知道,弗洛伊德当然也不知道。弗洛伊德从杜拉的两个梦入手,通过杜拉的自由联想所得的材料,进行大胆的建构,推测出杜拉潜意识中的观念,即与K女士的同性恋和对K先生的爱情。这例报告是错踪复杂的,病情与经历,爱与恨,幻想与现实,现在与过去相互交织。本文初步梳理出杜拉的个人经历。杜拉的人际关系图杜拉是一个18岁的少女,也是一个典型的歇斯底里患者。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失声和可能伴有偏头痛,以及忧虑、歇斯底里性反社交症,还有一中不太真实的厌世情绪。寻找出这些症状的来源,及背后隐藏的潜意识观念,是弗洛伊德的主要工作。杜拉幼年有几个问题,吃大拇指、手淫、尿床,后来还有白带。刚开始爱恋父亲,这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恋父情结。(她提到一个好朋友希望母亲死去,以和父亲结婚)6岁时父亲得肺结核,全家迁往南方B城。8岁时在经历一次爬山后,开始慢性呼吸困难。弗洛伊德分析,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听到父母性交的喘气声、爬山导致的气喘吁吁和手淫的劳累感。10岁时,父亲得视网膜脱离症。12岁,父亲轻度精神紊乱。杜拉得上周期性偏头痛和神经性咳嗽。周期性偏头痛持续至16岁,神经性咳嗽则一直持续。弗洛伊德分析,神经性咳嗽与杜拉的性幻想有关。“由于使人兴奋的因素引起喉咙发痒,导致间歇性咳嗽,她想象出两个情侣在进行口腔性满足的情景,这一幕不时占据在她的心头。”(P134)K先生与杜拉14岁时,被K先生狂吻,杜拉感到一阵厌恶感。弗洛伊德分析,这可能与K先生兴奋时勃起的阴茎,顶住了杜拉的阴蒂有关。杜拉由于有白带,对其有厌恶感,将之转移至胸腔感受。16岁时,K先生向杜拉求婚被拒绝,这使杜拉想到了K先生家家庭教师的经历。K先生说,我从她(K夫人)那里什么也得不到。杜拉认为自己被当作了像仆人一样对待。当天下午,杜拉在睡觉时,K先生站在他床边,杜拉认为他要意图不轨,将门锁了起来。第二天找不到钥匙,怀疑是K先生故意拿走了。两周后,她将这件事告诉母亲,后来父亲向K先生寻问此事。K先生不但否认,还说是杜拉的幻想,没有人会喜欢一个爱看黄书的女孩子。由此杜拉意识到自己被K女士出卖。原来杜拉与K女士之间还有同性恋的内情。杜拉继续对K先生报有幻想,岂知K先生只为寻一时之欢,后来再无行动。这使他对K先生既爱又恨。为了压抑自己的爱,他将幼时对父亲的爱又重新搬了出来。她责骂父亲,为了继续与K女士保持关系,而不惜牺牲杜拉自己将之交给K先生。她怨恨父亲有几个方面,继续与K女士交往,将性病传染给了母亲和自己。于是她对父亲进行报复,故意写下厌世信,以生病来博取父亲的关心。此外,两个家庭教师对杜拉也有影响。杜拉家的家庭教师教给杜拉不少性知识。爱慕杜父,挑拨杜母与K女士的关系,杜父在家时对杜拉很关心,不在家时则漠不关心。觉察处家庭教师的阴谋后,杜拉强烈要求将其辞退。K先生家的家庭教师则被K先生欺骗,与之发生关系,却不肯继续对她好。这使得K先生向杜拉求婚时,杜拉拒绝,并打了K先生一个耳光。杜拉在咨询时,一直很关心的问题是父亲与K女士的关系。其实在之前,他还一直为他们之间创造条件。从另一个方面,他也是在为自己与K先生的关系创造条件。现在K先生不再追求她了,由于自尊心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他不能去追求K先生。正如弗洛伊德的分析,“杜拉一系列超强度思想念头(主要关心她父亲与K女士的关系)并非仅指向压抑着对K先生的爱(这曾是被意识到的),而且也为了隐瞒自己对K女士的爱(从更深的意义上讲,这是潜意识的)。她大声抗议K女士占有了父亲,这样她对自己隐瞒了相反的事实,即妒忌她父亲得到K女士的爱,杜拉无法原谅她爱着的这个女人的背叛行为使自己的美梦破碎。”(P147)在治疗的过程中,产生了移情作用。杜拉先是把弗洛伊德当作父亲,后来又当作K先生。当得知治疗所需的时间太过慢长时,他对弗洛伊德进行了报复——一就像报复K先生一样——一她停止了治疗。治疗时间仅持续了3个月。弗洛伊德著,赵蕾、宋景堂译,性欲三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

不那么讨厌弗洛伊德了

泛性论 乍看上去 感觉很不舒服 所以一直以来有些排斥弗洛伊德 随着案例的积累 和学习的加深 发现很多问题还真是和这个力比多有关系毕竟人是有动物本性的 潜意识里 积蓄了很多这种力量本质上 性欲和食欲没有太大区别 只不过一个是用来繁衍 一个是用来生存在一定的阶段 性欲表现的不那么明显 而食欲则表现得理所当然不可或缺这种不明显的欲望 一直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直到达到法定年龄 在社会道德允许的情况下才得以释放 正是因为这种种束缚 才使得它的不健全或者扭曲的形态表现得那么奇特如果一个人食欲过剩 或者厌食 很明显的会再餐桌上和体型上表现出来 这是一种对生存欲望的极度索取 如果有异食癖或者偏食 也不会有太多伦理道德上的谴责 至多是营养不良 健康受损 但若是一个人的性欲望在成长过程中被禁锢被扭曲 则会以弗洛伊德所阐述的病例歇斯底里等形式表现出来 当然这是弗洛伊德的解释 本人以为 不仅仅是性的原因 如果说是一种能量的异化 我觉得 不单纯只有性能导致这种状态 比如对死亡的恐惧 对自尊的侮辱 等等 都可能会导致这种能量以一种异常的方式爆发出来 比如癫痫 比如眩晕 等等当然 他的有些观点还是可以借鉴的 但我无法全然的接受比如说 失眠这个问题 如果说两个人一起睡觉做爱 真的有助于睡眠的话 我相信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激素的释放 高潮过后的放松 等等 但若把失眠的原因全然归于是因为性不能满足 我觉得还是有些极端 毕竟 睡眠和性是两个系统的事情 性不是催眠曲也不是安眠药 大脑的兴奋可能是因为过量的咖啡或者饮酒 也可能是处于考试或者人生大事的紧张兴奋 至此还是比较讨厌弗洛伊德不理性本能的笼统论调但他说她可以与少女进行类似于医学检查般的有关性的对话 感觉这方面做得分寸还是不错的 至少没有看出少女对他产生移情 他们只是就事论事 他所产生的治疗作用 个人觉得相当于 你想吃一个东西 但这个不是面包米饭 而是果冻 甜点 之类的非必需品 而你对果冻的渴望在世人眼中是不道德的 所以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渴望着果冻 但他一眼就看出你对果冻已经惦记了很久 他可以和你把果冻拿到桌面上来谈 他是好吃 他是怎么做的 它是怎么产生的 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症状 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多少是因果冻而起的 当然 没有果冻的日子你已经习惯 就像你习惯了对果冻的渴望一样由于弗洛伊德读的不多 这本案例也是不了了之 所以我很想知道 如果她得到了果冻 会对他的症状产生疗愈作用吗 后来弗洛伊德直说她嫁人了 就再也没来过 如果说对性的渴望本身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状态 是否可以证明 满足性爱的需求 是一剂良药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关于性的挫败或扭曲 在合适的年龄 在婚姻或爱情的领域里 是否可以疗愈 如果说 爱和性的满足 是对症下药的话 那心理医生的职责是否是将其引导向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性爱与幸福中来 而其中的伦理道德又应该摆在何位置 还是不能接受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 但不否认它的存在个人观点 爱是超越性的 比如亲情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如果可以作为性原始的启蒙 孩子所接受到的不应该是她和父母之间的爱情 或者是 嫉妒父母的一方 我觉得应该是全然的接受父母这个整体 承认他们是一个整体 而不是去嫉妒或排斥同性的一方 应该是学习父母的相处模式 带到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中 不知我这种想法算不算是理想化 又或者是带有中国本土色彩的论调弗洛伊德 择其善者而从之 继续多读一些 加深些了解 或许会理解他多一些希望有一天能读到原版 当然 前提是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 加油吧

浅看过几遍

这本书是我在几年前看的,谈话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弗洛依德对同性恋的一段看法。他说人或多或少是存在同性恋情节的,女性尤为甚。当时,我年纪还不大,呵呵,反正是处于青春期,对什么都好奇却又什么都不知的时期。说来,哥哥张国荣好像也是在那一时期去了另一界的,同性恋话题也是那一阵子起来的。现在回头看看,真是一部不适合在人少不更事的时候读的书呢,作者主观臆测的东西太多----更幸好的是,我在之前读过类似弗洛依德生平的文章,也看了里面几篇弗洛依德生平的文章。如果是非专业人士,还是读完“生平”再看他的正文吧^_^

爱是一种病

注:本人不懂心理学,只是把此书当成一本小说看。看过此书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爱是一种病。杜拉的每一次发病我们都可以从影视作品或我们生活中找到对应,但是到了佛先生这里,这些恋爱过程中很常见的事(逃避,掩饰、嫉妒,猜测,自责以及对他人的谴责)都变成促使杜拉发病的根源。杜拉的根源来自于被压抑的爱。对同性的爱,表妹,K女士,女家庭教师;对异性的爱,父亲,K先生。这些爱伴随着逃避,掩饰,嫉妒,猜测,自责以及对他人的谴责嫉而来,导致的杜拉歇斯底里的病症。间歇性咳嗽,失语,并企图自杀。经过佛洛伊德的分析,我才发现原来导致杜拉发病原因也都曾出现在我们身边。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一、生病的动机。当病人们发现生病可以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比如小孩可以不用去上学,K女士不用同她丈夫同床)他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对症状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态度。童年的时候,小孩子为了渴求父母的爱,会利用自己的不舒服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结了婚的女人,会因为丈夫经常出差对自己关心不够而在丈夫回家后身体开始不舒服。M女士明明好好的,心情也不错,会去购物,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的时候哼着小曲,可等她丈夫一回来全都变了,她开始容易暴躁,乱发脾气,平时可以一个人应付来的事这时候也需要有人来打下手,一些常年的老病也会发作,比如怕吹凉风,头晕。丈夫回到家里本来是希望得到休息,这样一来他不但不能够休息而且会更累更不耐烦,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丈夫会把出差看成是一种逃避,更加乐于出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比如《傲慢与偏见》里伴随着班奈特夫人多年的神经痛,还有《达子的春天》里男主角的妈妈,她经常会做出一些很过分的举动,另全家人很没面子,(具体的事记不清了)记得的是有一次男主角责怪他父亲:要是您对妈妈多关注一些她根本不会这样,事实也是如此。佛洛伊德的临床对象多是女性,其实如果那些生活在这些女性周围的男性平时能够给予这些女性更多的关注,这些女性也许就不会得病。二、对象的转移。“那孩子决定跟她父亲走,实际上,她是逃向她父亲,因为她害怕追求她的男人;她寻求她父亲小时候的爱,以便阻止她对一个陌生人的爱。”这里涉及到佛先生的一个很有名的观点:女孩的恋父情结。如果把这个观点延伸即是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情结,而那些对父亲有意见的女孩则是因为她们没有或者她们觉得她们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应得的爱。这个最典型的代表非张爱玲笔下的许小寒莫属。张氏在《心经》讲了一段双重对象转移的故事,即许小寒和她父亲许峰仪。许小寒逃避一切异性的爱,并总是躲藏在父亲的臂膀下。许峰仪最初是因为对许太没有感情而把全部的心血寄托在女儿身上,这是他的第一个对象转移;当他发现女儿对自己的爱不仅仅是父女之间的那种,便把自己的爱转移到女儿的好友(同时也是和女儿长相相似)段绫卿身上。在杜拉的世界里,她父亲一直和K女士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所以她既埋怨自己的父亲又嫉恨K女士。在没有体现恋父情结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存在着对象的转移。如《相思成灾》里的女主角,她对异性的爱感到没有安全感,却对身边的同性恋朋友(是男同性恋)推心置腹,她的前男友曾经对她大吼到:你永远都不能爱上任何男人,除非那人是个Gay。当然电影的结尾她不能免俗的克服了自己的畏惧感,爱上个纯爷们。三、同性之间的相互利用。这一段落在次证明了能看清女人的男人是多么可怕。在佛先生眼里似乎所有女人都被扒光了,暴露出人类(主要是女人)最原始的赤裸裸的面目。在这里杜拉被两个她曾信任的女性利用了。K女士为了博取杜拉父亲好感在一段时间里充当了杜拉密友的角色,杜拉的女家庭教师也是一样,她撺掇所有人去反对K女士。但是敏感的杜拉一下子就看穿了她的动机,女教师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当父亲在的时候她变得风趣而殷勤。这就是天下所有后母和小三的悲剧了,你永远不能获得孩子们的认同,除非你真正是一个一慈悲为怀的人。而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是不会爱上一个有妇之夫的,所以孩子们永远是对的,不要被弯下腰递给你苹果的陌生女士所欺骗,所有陌生人送到苹果都是有毒的,除非你有把握能找到有解药的王子。最后,我祝福所有女同胞们都能得到男性朋友的关注,给自己一个爱和被爱的机会,并遇到有解药的王子,希望是。


 少女杜拉的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