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终结

出版社: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7805953854
作者:John Horgen,约翰·霍根
页数:404页页

内容概要

见:http://edu.sina.com.cn/y/news/2005-07-19/154339609.html
http://www.gmw.cn/01ds/1998-10/14/GB/220%5EDS908.htm


 科学的终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样一本书的存在。我是在拜读刘华杰的著作时了解到这本书的。书名很能引起我的好奇,于是我马上在学校图书馆的查询系统中输入了这本书的名字。很幸运,这本书有。于是我找到了书架,并在一系列外表装帧朴素甚至陈旧的科学哲学类书籍中抽出了这样一本封面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就像是新的一样,似乎从来没有人翻过。然而再一看出版年月,不禁汗颜:1997年。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翻开了这本书,不过其时,已距此书出版有十年之久:2007年。在经过几天激动人心的拜读以后,我感慨自己没有错过这样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接着,我在豆瓣上输入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关心的是除我以外还有多少人曾经关心过这本书。结果令我有点失望,十年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人读过这本书。我明白豆瓣终究是年轻人的地盘,那些专注于研究科学哲学前沿理论的老学者们是不屑于在此驻足的。然而我还是要说:难道就不能再多一点年轻人吗?同样,这本书在豆瓣上没有任何论坛与评论。我明白一切浅显的评论相比于作者简介中的两篇文章都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这难道不能说明当今中国的年轻人对科学的关注度是如此之低吗?这种氛围使得这样一本在国外是如此畅销以至于引起轩然大波的书在国内无人问津以至于久久尘封于图书馆的书架之上。也许十年前的一场波澜早已过去,然而十年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沉寂与渺茫。我明白科学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已成不可抗拒的趋势,市场化,全球化,功利化,致使科学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若全民皆如此,那么正如王鸿生所言:“科学研究由于资金和人才的日趋减少而走向终结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所以作为尝试,我,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不久的十八岁少年,愿意发表这样一篇评论。我想我绝对可以算是这本书的读者群中年龄最小的一员。我知道当今的年轻人中确实有很多人关心科学,关心哲学,但是未必会有那么多人关心所谓科学哲学。这谈不上什么品位高雅,这只是对知识的一种追求与渴望。我觉得当今年轻人中非常缺乏的一种品质就是所谓的好奇心,那么我可以说,正是好奇心引领我最终读到了这样一本书。刘华杰说当今国人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缺失是因为缺乏好的科普作家科普作品以及宣传科学的手段。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提到当今的体制问题,也即教育制度的问题。试问,中国的青少年在各种考试制度的重压之下,如何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这样一种与自己前途无关的书?我自己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例外,但还是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所以吴国盛认为霍根先生对科学前沿的熟悉体现了“美国通才教育的巨大优越性。”,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关于本书的内容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书本身确实很精彩,真正有兴趣的人自然会去读,无论长幼。我想说的只是,无论基础科学研究的限度为何,不要让公众的冷漠成为妨碍科学进步的第一枷锁。也许这样的一本书本应成为一本禁书,它残忍地使那些尚对科学抱有热情的人们以悲观的眼光看待科学的未来。然而现在看来,这本书很有可能从一本关于自然的禁书转变为一本自然而然的禁书。的确,如果最终即便是这样的一本带有消极色彩的书都无人问津,那么它不就是一本禁书吗?只不过这样的禁书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大自然为了防止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而规定的,呵呵。
  •     现在离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差不多有十一年了。我对它的感觉从不懂,到基本看懂,再到满心的哀伤。那曾经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信仰——科学,一个闪烁着高远而清晰的亮光的名词。仿佛生活中一切的问题都可以有一个科学解释,在看到答案的那一刻,一切怀疑和恐惧都会消失。这些年经历种种变迁。走进大学,再走出大学。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找到他们的路。各种选择,各种谋生。才明白从来就没有过什么答案。我们只是活着,凭借求生的本能,活下去而已。谁会去研究什么重大问题呢。谁会去在乎我们有生之年看不到答案的、遥远的理论问题呢?就算有人研究,也不过是为了在有保障的科研系统中取得一席之地,享受名望和高薪,如此而已吧。曾经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有如神学家对待神学。实验室如同修院,聪明而专注的人们清心寡欲,远离世俗,用尽毕生的汗水,去寻求最高的真理。可他们都去哪里了呢。还有谁会在不眠的夜晚,苦苦思索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问题呢。我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在曾生活过的小城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努力伸手够到书架高处的一本量子力学著作。现在呢。仿佛一切早已终结,任何意义都不再存在,我们在时间的尽头之后又生活了无限长的时间。
  •     本书的作者约翰·霍根是一个美国的科学记者。这本书是他极不负责任的作品,如果非要称它是一部作品的话。在书中,他极尽能事地抨击了现今科学的发展。如:“混沌、复杂性和人工生命的研究该将继续......但他们不会得到任何对自然的伟大洞察----更不可能与达尔文理论或量子力学相提并论。”在此之前,他还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题为“复杂性是不是骗局?”的文章,攻击整个复杂系统研究,尤其是圣塔菲研究所。这篇文章主要有两个看法。首先,在霍根看来,复杂性研究不太可能发现什么有用的一般性原则;其次,他相信计算机建模的盛行使得复杂性成了“与事实无关的科学。”另外,文中还有几处过激攻击,将复杂性称为“流行科学”,称其研究者为“复杂学家(complexologist)”。祸根揣测“复杂性”这个词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留着它只是因为它具有“公关价值”。(详见梅拉尼·米歇尔的《复杂》一书。)想想如今的复杂性科学发展了多少?纵观科学史,它一再地告诉我们,持消极、反对、抵制的态度是十分愚蠢的,最终会掉进自己挖的臭水沟里。例子太多了,我不再一一赘述。再聪明的脑袋也会昏了头脑,如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只骰子”。更何况这个作者只是个科学记者,本身并没有从事任何科学研究工作。就他采访过各位大科学家一事,又能说明什么问题?能说明他也是所谓的内行了吗?答答案显而易见,一个采访过很多政要领导的记者,你能说他提出的政治理论可行?纸上谈兵,不足挂齿。因此,他们仅仅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不是别的。再来说说记者,请注意我并没有贬低记者的意思。记者的职业天性之一就是要制造新闻。大家想,新闻为什么是新闻?如果新闻都是你知道的东西,那新闻的信息量为0,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我在这里十分怀疑霍根的用心险恶:是否在故意与科学家唱反调,通过“掐架”来提高知名度。还有,在采访时,他刻薄尖锐、断章取义,试想科学家又不是政客,哪能经受住记者的鞭笞。因此,我也劝各位科学家与记者打交道时最好能谨慎些,防止跳入他们挖的坑里。最让我想法不到的是,这本伪作竟然有这么多“好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书评的初衷。我试着给说好的人分下类,请勿对号入座:1.被媒体愚弄的人。在传媒界,“臭鸡蛋永远胜过好鸡蛋”。2.误读者。《假装的艺术》一书的作者本意是要讽刺那些装逼人士,反被人当成了“装逼指南”。本书正好相反,一本伪作被当成了科普力作。3.猎奇者。喜欢急切地或贪得无厌地搜求新奇和异样的东西,并不追求科学精神。4.神秘论者。这类人最影响最大也传播最广,天生就认为世界上总有什么神秘的人或物,暗中操控或摆布着这个社会。从相信“共济会”、“骷髅会”到相信艾滋病人放针头再到相信世界末日谣言,都充满着他们的身影。5.反科学者。现今,反科学已经侵入到美国政府,甚至有人开始批驳进化论,并反对平民拥有理性的权利,这十分危险!综上,我认为真正的科学终结是一本伪作错被当成经典来读,况且还是被一些有些科学素养的人。科学并不神秘,但也不会通俗到每个人都能懂。我并不反对科学也有极限,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极限应该都不是科学的极限。科学的极限也用不着杞人忧天。所以,我奉劝那些老是批评中国科学素养如何如何差的人,坐下来,慢慢了解了解什么才是真科学,真正地做一点事情,别在批评的时候老把自己置身事外,时常问问自己:”你真的知道了吗?”这样的问题。最后,我还是用图灵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只能向前看到很短的距离,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虽然很扯淡但还是读完了。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诡辩,随处可见刻意挑选论据,胡乱YY的痕迹。两星给文笔。
  •     不管谁怎么看待这本书,不管是对这本书深刻地还是肤浅地抨击,我坚持认为,能让你保持头脑冷静而不陷入任何盲目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所坚持的信仰辩护在任何时候都是不错的,何况,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好的科普读物。但这本书竟然这么少人关注,噢,很好
  •     该书封底有几段书评,其中有李政道的话:一本坏书。我不信,买来一看,信了。
  •     这本书怎么没台版条目,陆版的封面未免太幼稚了
  •     还好了,比SSK温和多啦~
  •     2星,文学值加1颗星。作为一本文学作品,这是本读起来很有快感的书,貌似还有些妖魔化在世知名科学家的恶趣味。如果你想得到啥学术思考的话,说实话,主要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已经基本遇到瓶颈,不过作者似乎更多地在发泄自己的主观怨气而已,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科学理论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外加嘲讽,然而很难说得上有啥深刻和正确的见解。李政道特别推荐:“一本坏书”。
  •     里面提了许多人,了解下各种人物的观点倒不错
  •     抛开观点的对错与否,独特的关注视角,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     科研经费的终结 以及形而上争论的无法终结
  •     新的科学不是传统“古典科学”内理论上的突破,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和范式的重建。“整体的观念、非还原的观念、非决定论的观念、复杂性观念、不可逆观念被突出出来,与自然界生命的原则、有机的原则相衔接。”新的科学范式将是一种尊重多元的、多样性的、人性化的科学范式,它并不否定传统的科学精华,而是“寻找旧范式中的革命力量和可以联合的部分”,对这个时代人类生存方式进行反省。
  •     对科学哲学及发展的总结,感觉不如直接读各个观点的最原版论文精彩,不过作为入门了解还挺好的~不过讲真这翻译...直接看英文的吧......
  •     这是很大的题目,写的是不错了。科学已经走向终结?科学家或许并不认可,但需要反思,自己是否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辩解。
  •     好奇心就是一种适应行为。
  •     文盲现在还有么?有,本书就是一个
  •     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们来看看吧
  •     虽然李政道先生说它是一本坏书,你还是应该看看。
  •     我忘了,俨然不是嘛能给我深刻印象的哲学著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