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特务政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101049510
作者:丁易
页数:533页

作者简介

《明代特务政治》始作于1945年春,完成于1948年末,其写作初衷是借历史研究来影射当时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黑暗统治。因其研究深入严谨,信而有征,因而此书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1950年,此书由中外出版社出版后,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仍是研究明代政治的重要参考书。
《明代特务政治》一书从各个角度详细介绍和评述了明代的特务统治,包括特务机关的设置以及他们对政治的控制、对经济的搜刮、对军事的监督、对官员的侦辑与残杀,等等,直至特务的内部矛盾以致朱明王朝的覆亡。


 明代特务政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本严肃认真的书,单凭这一点,让现在写关于明朝的事情的那些沽名钓誉的人的都要垂手避让。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宦官特务是最鲜明的,也是最让人感兴趣的,作者做了详细的史料介绍和说明,是了解明代宦官制度的有价值的书目。
  •     或许,生在吾国,会比在其他国家更能体会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尤其是明清史,官方民间著述多多,倘若就某一专题做集中的了解,相信历史的还原度会非常之高,譬如丁易这本《明代特务政治》。阅读的源起无非当下诸多现实,偶然见豆友推荐,因所孤陋,印象中关于明代宦官问题的专著似乎并不曾见多少,当然,更不知丁易其人。读时也未曾注意正文之前的出版说明,然而,将近半月的阅读中,不时见到这样的文字:“在专制独夫时代,全国军队都是独夫的私人军队,虽然对外有时也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但从本质上去看,那时候皇帝就是国家,保卫国家也就是保卫皇帝。而主要的还是对内,那就是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巩固独夫的权位和利益,压迫全国人民在刀枪剑戟之下,服服帖帖地做顺民。”(P218)“特务原象狗一样,谁给他肉吃,谁就可以做他的主子,他决不会牺牲自己真的去给主子效忠拼命的,无论主子对他多么好,怎样信任他,只要主子有一点不稳,或是他自己感到有些不妥,便立刻脚踏两只船,以便望风转舵,或直接投降到主子的敌人那边去,传统的封建道德——什么忠孝节烈,礼义廉耻,在他们身上是一点影子也找不出的。”(P247)“(前引《端岩公年谱》所记刘瑾被凌迟一节)这就是主子对付特务头子的最后办法,这就是特务头子的下场,做特务的人看了这一段,也该好好地深思猛省一番了。”(P467)“参加这些斗争的市民••••••至多也不过打击几个和特务勾成一气的官吏,把特务杀掉了或赶走了,他们的复仇目的就算达到,斗争也就跟着完结。他们固然没有认识到要消灭特务必须消灭产生特务的政治,甚至他们连指挥特务的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没有认清,所以他们在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出要推翻政府的口号,他们只是‘民变’,而不是 ‘造反’。”(P494)且著者之爱憎,字里行间可以极明显地感受到,以至于书中除引文外,举凡有明历朝皇帝,皆不称庙号而直呼其名,读时甚感不便。直至读书后所附作者原序,才明白作者历时四年辗转七地而于1949年初成书的原委,也才恍然作者缘何如此。可未曾想,六十年后读此书,只好感叹作者猜到了开始,确不曾猜到结局。一个新兴的国家政权,不是看其说的如何,实在是要观其行。而一个行将就木的政党,亦并非只好永入沉沦。关于明亡之因,历来说者众多。钱穆在《国史大纲》里就将明代定义为君主独裁,然“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只有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所以,明亡之因固然复杂,废相,宦官,权臣,党祸,兵制,财政,流贼,其实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为表里,以至成不可收拾之局面。远非稻叶君山所说“明室自万历末年以来,久积种种恶政,人心叛离已达极点,遂至流贼王国”,而应如黄仁宇所言“其中一些因素可以追溯到明朝建立之初”。读过此部《明代特务政治》后,这样的印象会愈发强烈。当然,作者原序中曾自嘲此书几乎变成一部“明代特务政治史料汇钞”,相信读过的人其实倒会有相当的认同感,作者征引不厌其烦,譬如,其在第66叶至第70叶间,由《酌中志余》、《明史•崔呈秀传》、《先拨志始》列东林党魏党人名五百余,无非是警示世人的意思,就本书主题而言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完全可当此书为工具书而便于查检。古时十年寒窗苦,货卖帝王家。士大夫们唯一的指望就在于“明君”,倘“明君”不可得,国事不可为,恐怕亦只好若受尽酷刑的杨涟,在镇抚司大堂上对其家人大声交代的“分付各位相公不要读书”罢了。虽然彼一时此一时未必有霄壤之别,但世界已然换了人间,若真个“不要读书”,就真个尽入其毂中了啊!2011-12-23
  •     本书成书于1948年,使用的资料也比较老。曾在论坛看到有人说明朝特务只有有限几个皇帝的时候猖獗,看了这本书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对。之所以厂卫在某些皇帝时期显眼,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些“大案”,事实上特务活动一直很活跃的存在。作者认为,明朝特务并非只有厂卫,派遣到各地的宦官监军也是特务系统的重要组成,并出示充分证据证明这点。书中提到,崇祯于灭亡前秘密收殓厚葬了魏忠贤,似后悔自己从前对这位宦官的惩处,这点很奇怪。作者指出,明朝特务系统对皇帝并不忠诚,以至让皇帝觉得有必要一再设立新的特务机构。然而明朝末代皇帝还是被自己的特务系统出卖,虽然他们深受宠信,特务头子们,也就是宦官们还是将北京城献给了李闯。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请LS能否继续。。。。为何说作者不懂历史?
  •     汉人到了明代,以全无创新进取之精神,社会已经完全停滞。而精神和制度上的残疾,至今未愈。
  •     楼主从另一个侧面分析了明朝统治的阴暗面以及失败的必定因素,很中肯,学习了!顺便说一下下面的超级装逼者,就你懂……2货!
    ---------------------------------------------------------------------------------------
    2011-12-19 14:59:58 AKi  作者乃不懂历史,唯摆弄文章装逼者
  •     影印版有些页很模糊不方便阅读,姑存之备查。作者的语气犹如愤青,让人略不舒服。
  •     崖山之役后无中华!
  •     本书为明史研究领域专题史研究中的优秀作品。始作于1945年春,完成于1948年末,其写作初衷是借历史研究来影射当时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黑暗统治。
  •     感觉有点影射史学的味道,陈述史实,没有什么更深刻的洞见提出
  •     LZ和作者历史都要补课。作者就算了,死了这么多年了。
  •     想了解中国当代的一切政治现象和乱象,就读一些关于明朝的学术论著
  •     明史及实录笔记所载宦官坏人坏事资料汇编啊
  •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之说,不知何来,荒谬不足辩。这个所谓明人是谁?明人笔记自己都是野史,何来否定野史。否定也要讲论据的,不是什么荒謬不足辯的想当然,否则都可以因你主观不想相信,所以就不足信,简直笑话
    此书运用的都是史料,而且明代史料众多,要驳就拿史料或逻辑去推翻作者言论,而不是想当然的我认为不可信就不可信
  •     光头党弱智们就是这样的货色,一样东西都拿不出的白痴,竟然还敢要楼主和作者补课,作者全书大量运用明代的史料。而光头党脑残们的反驳论据呢,就是叫两句崖山之后无汉人之类的白痴话,敢情被本族强暴犯强暴的舒服至级,真是猪狗不如
  •     LS,不要听信一家之言,要广泛阅读,写出来的东西要有理有据,不要对随意的对问题下十分极端甚至是有些误导性的言论,这就是认真写一篇“有点”学术意味的文章的要求。
      
      而本文中,作者给出的若干个论点极端但是论据不足,但却危言耸听。
      
      比方说,“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朝代是宦官专权而衰弱甚至亡国的,主要有汉朝、唐朝、明朝。但是宦官专权登峰造极,影响恶劣而深远,贻害至今的,就是在明朝。”
      
      “整个政治体系从此来说,沦为了威权统治、恐怖统治的工具。"
      
      "其实在于整个朝代阴霾遍布,摧残人心,难于因数名英杰之才而焕发光彩。 "
      
      等等,不一而论。
  •     影射史学杰作
  •     看看明代那些事儿这种弱智的小说东西,就当自己是什么葱了,真是无知者无畏,无知脑残来训有知者,以做狗做奴才为爱国,以为强暴犯辩护为爱国爱民族,这种猪狗有何道哉
  •     振聋发聩
  •     影射史学的痕迹很明显。
    不过史料还是挺丰富,可以学习一下。至于观点,还是自己辨别吧。
  •       本书成书于1948年,使用的资料也比较老。曾在论坛看到有人说明朝特务只有有限几个皇帝的时候猖獗,看了这本书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对。之所以厂卫在某些皇帝时期显眼,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些“大案”,事实上特务活动一直很活跃的存在。作者认为,明朝特务并非只有厂卫,派遣到各地的宦官监军也是特务系统的重要组成,并出示充分证据证明这点。书中提到,崇祯于灭亡前秘密收殓厚葬了魏忠贤,似后悔自己从前对这位宦官的惩处,这点很奇怪。作者指出,明朝特务系统对皇帝并不忠诚,以至让皇帝觉得有必要一再设立新的特务机构。然而明朝末代皇帝还是被自己的特务系统出卖,虽然他们深受宠信,特务头子们,也就是宦官们还是将北京城献给了李闯。
      
  •     看完了,谢谢楼主推荐。
  •     对于中国政治历史的解读容易陷入道德评判的陷阱中,而忽视了制度和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相比而言还是比较喜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历史。
  •     明显针对国民党的统治,语言充满阶级斗争色彩
  •       一本严肃认真的书,单凭这一点,让现在写关于明朝的事情的那些沽名钓誉的人的都要垂手避让。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宦官特务是最鲜明的,也是最让人感兴趣的,作者做了详细的史料介绍和说明,是了解明代宦官制度的有价值的书目。
  •     我想,影射与否是无妨的。只要是踏实地取材,合理地推论就能成就一本好书。最怕的是,历史一遍遍重复昨天的故事。
  •     这本书可以改名为《明代黑历史》了……
  •     比较详细的记述了明朝的太监机构及锦衣卫
  •     叙述过多,学术不足。
  •     此書非常偏見,很多地方寫的跟明朝那些事類似的調。當休閒讀物還可以,如果認真起來此書問題太多。
  •     正是,可谁知道他又不信言中了当下呢。。。。
  •     影射史学萌萌哒。要是解放后写早把你拖到午门廷杖一百下了
  •     南宋后,已无汉人!
  •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套书,当时红极一时,事实上快到达洛阳纸贵的地步了,作者是一个网名叫当年明月、年龄和我相仿的人,在读那套书的时候,我对他颇为欣赏和钦佩,一是因为他的坚持,据他说,他自幼酷爱明史,把能够找到的关于明史的书籍都读透了,甚至包括《明实录》这样关于皇帝吃喝拉撒的流水帐都没放过,这我相信,要不他没法组织出那厚厚的七本书里面庞杂的故事和多彩的人物;二是因为他的才华,我觉得他讲故事是个一等一的高手,他的笔才在历史作家中应当是一流的,那些尘封而老旧的历史,在他的笔下,有了光彩,掺杂了人间百味。
      但是,我对当年明月的故事始终有耿耿于怀的地方,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他的故事太精彩,但是凭我的阅读经验和知识总有些觉得不放心的地方。直到读了这本《明代特务政治》,之前的各种朦胧想法和意识一点而通,恍然。
      《明朝那些事儿》和《明代特务政治》相比较,我更喜欢后者。从可读性和娱乐性来说,前者一定完胜,但是从真实性和客观性,我选择后者。因为我相信的道理是:一个在制度上已经恶到根子上的政权,不可能精彩而伟大。
      那么明代制度到底是怎么个恶法?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朝代是宦官专权而衰弱甚至亡国的,主要有汉朝、唐朝、明朝。但是宦官专权登峰造极,影响恶劣而深远,贻害至今的,就是在明朝。
      明朝如果有报纸和言论自由,那八卦宦官的报纸一定特别好卖,因为劲爆的料实在太多了。明朝首先出了两个空前绝后的明星级的太监,刘瑾和魏忠贤。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成为明朝实际的统治者,后来在学者吴思的书《潜规则》中专门提到了他,按照实际的财富量计算,估计刘瑾搜刮的财富可以入围世界十大富豪。相比刘瑾,魏忠贤可以说青出于蓝,这位明末的太监(1568-1627),已经彻底和阉人划清了界限,人称九千岁,百官跪拜,将朝中不合作的大臣杀戮干净后,为自己拳养老一批走狗,时称“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孙”,其爪牙为谄媚魏忠贤竟然在全国各地大肆修建生祠。
      
      明代太监专权如此常见,其实已经成为政治常态,几乎横贯了整个明朝260年的历史。要了解太监为何能如此举足轻重就要了解明朝的政治生态。明朝的皇帝,自朱元璋开始,就有深深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是对于普通百姓的防范,甚至还包括了对整个官僚系统的不信任。
      是的,没有写错,是对整个官僚系统的不信任。这就好像一家公司,老板总是惦记着CEO是不是占了自己的便宜。有这样老板的公司,即便问题出在CEO,但根子一定也在老板,因为老板觉得CEO干的不好,可以让他走人。
      皇帝不仅可以让官僚滚蛋,生杀予夺大权,亦尽在其手。皇帝拥有了对官员绝对的控制权,但是依然不信任官员,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朱元璋在杀掉宰相胡惟庸之后,废掉了宰相这一历朝历代普遍实施的制度。也就是说,明朝缺乏类似今天的总理一职,六部官员如果有事情需要汇报,需要直接面对皇帝,权力大大向统治者集中了。
      但是皇帝毕竟也是凡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于是皇帝必须找到自己可以信任的人,就是权力代理人。于是,在皇帝身边,伺候其日常生活的那群特殊群体:阉人登上了明朝的政治舞台。明朝的宦官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其在宫内按职能分为十二司,分管各项事务,并有其他重要机构,据作者估计总数应在10万人上下。
      从这点来说,我不同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鼓吹的一个基调,即明朝是一个相权发达、百官可以制衡君权的朝代。当年明月强调了明朝内阁在皇帝缺位(实际上明朝皇帝普遍很懒,比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道万历四十多年间统治几乎不上朝,不见官员)、维持政权稳定上发挥的作用,并认为朝廷内阁的首辅实质便是宰相。这种看法有意忽略了一股重要力量,即以宦官为核心的特务势力。在明朝,宦官接近皇帝,替皇帝管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员和民间言行,具备调查、逮捕、刑讯和判决的权力,实质上将行政和司法的大权揽于一身,特务体系凌驾于法律和百官之上,只对皇帝负责。除此之外,宦官实际上还掌握了替皇帝批拟圣旨的权力,基本处于权力的核心地位。这样的情况下,官员为了升迁或政治地位的稳定,必须联合内廷的实际掌权者,既司礼监太监。相比之下,居庙堂之高的首辅尽管统率百官,但是离权力核心的距离显然比司礼监太监远多了,不得不结交仰仗太监的势力。明朝历任首辅,上位多依靠此路径。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倾一时,但是对大太监冯保投拜帖的时候,落款自称“晚生”,而到了明朝晚期,官员为了巴结魏忠贤,竟然自称“孩儿”、“孙儿”。《明代特务统治》中作者列出了历代首辅的情况,基本规律是靠结交太监上位和掌权,而如果与太监交恶,官位甚至性命往往不保,比如首辅夏言即被太监构陷而死。
      明代的政治权力体系因此不在外廷(即官僚体系),而在内廷(宦官体系)。宦官借助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控欲望和信任,发展出了庞大的特务组织,主要功能是监察百官、探查民间情况、到地方上代表皇帝行使各种职权,甚至出使外国,比如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即在朱棣的命令下六次下南洋。明武宗朱厚照南征时,竟然委托太监监国,在北京行使代理皇帝的职权,这也是空前绝后的做法,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亲征之后一般是太子监国,明武宗这个诡异的安排,也说明了太监权力的巨大和在明朝的特殊地位。
      
      和历朝历代相比,明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为极端的恶。在制度体系下,皇帝刻意将权力给予宦官,大力发展特务系统。这是明朝和之前宦官专权的朝代的一个典型区别。汉朝是因为外戚和宦官联合、窃取皇权,而唐朝则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威权丧失殆尽,地方节度使割据,太监趁机把持朝政,简言之,之前朝代的宦官参政多是皇权衰落的情况下太监窃取权力,而在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即刻意进行政治制度的安排,实行特务政治,并让宦官深度参与到特务政治的各个方面,宦官的权力实乃君授,具有法理上的正统性。
      宦官掌权和官僚掌权是两个对立面,官僚掌权的正常路径是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这保证了官僚体系有其统一的价值观,即孔孟之道,并且有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自身名节的要求。宦官获取权力,在于其和权力核心即皇帝的距离,既然要不断拉近距离,所使用的方法无非是明争暗斗,对宦官而言,本身缺乏教育,自然难有什么理想和节操,在险恶的宫中第一要义是保存生命和权力,第二是消灭对自己有威胁的人。且宦官做事情更无顾虑,因为其无后且无根,不存在家族名誉或者家族利益一说,这些特点决定了宦官一旦掌权,一定以满足个人私欲为第一目标,而不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几个明星级大太监的当权,更是从精神上阉割了读书人的骨气,但凡刚正之辈被杀戮罢免,国家从根基上便造成了不正的风气。一个例子是,明朝百官上朝,西厂在宫门设纠察之人,如遇礼义不整之人,即拖行出列,责打之,后来因为打死了几名官员,这个规矩才被皇帝废止。对于朝廷高官来说,太监尚且如此待之,可想其对小民百姓。
      
      整个政治体系从此来说,沦为了威权统治、恐怖统治的工具。而政治体系的建立从朱元璋起,即有意而为之,有明一代,实在是制度之恶,发自于制度根基,发自于统治者内心。在这样的大舞台上面,即便人才辈出、各施本领,并让数百年后的当年明月写出来其风采,其实在于整个朝代阴霾遍布,摧残人心,难于因数名英杰之才而焕发光彩。
      
      
      关于本书作者:丁易(1913—1954),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953年10月去苏联莫斯科大学讲学,病逝于莫斯科。
        丁易先生的学术著作中,影响较大的是《明代特务政治》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前者作于四十年代末,借古讽今,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腐朽没落的政治;后者出版于1955年,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现代文学史专著,对另现代文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     原来这么神奇呐!
  •     壮哉我大赤那皇汉优秀传统!四星不足、三星有余。
  •     崇祯于灭亡前秘密收殓厚葬了魏忠贤。
    分明是传言。
    明人笔记上都驳过了,“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辯。”现代人写史就是这样,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乱七八糟的传闻也当论据……
    另外这成书年代……又是个政治任务……
  •     我能说桐城出人才么。
  •     總是特務一詞,皇帝要統治這麼大的國家又不想易姓,不靠家奴靠大臣嗎,笑話,太祖還不是要任用自己的親侄子,這位作家活在文革會自殺的,想不通呀,怎麼社會主義的國家還是這麼混亂.顧城說,因立論的牽制而影響到客觀性(科學性).整本以弇山堂別集,酌中記為主要引用書籍,本書版本很多呀,後代的版稅也是不菲的,引用文字太小,排版欠妥,有借就不要買,容易折斷,頁面掉落,明朝太監有些人水準也是有翰林的水平的,這本書的觀點已經過時了,太祖治下也大體跟明祖時期一樣,殺功臣,任用康生特務組織羅織罪名,這是倒退嗎,專制手腕有樣學樣呀
  •     这本书成书于建国前,用来讽刺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我觉得对于今天很有借鉴意义,古文好的同学也可以把它当作八卦来读
  •     作者乃不懂历史,唯摆弄文章装逼者。
  •     读起来不枯燥~
  •     总之就是特别黑暗格外黑暗。看到高寀食稚童脑髓那里再也看不下去……跳过去看,后面竟然还有剥皮之极刑诏狱之阴惨,真是惨绝人寰惨无人道惨不忍睹。材料很充实,但有一种过多地堆砌材料而少分析的感觉,作者自己貌似也提到了。
  •     正因为是明代特务政治史料汇钞,所以此书才是价值甚高,他的现代行政治言论你可以无视,但他的史料集结确是极富价值。所谓历史学者何尝不是如此,罗尔纲之流政治强暴历史的很多所谓历史结论你可以不看,但他编辑的相关太平天国史料集你却不能不读
  •        或许,生在吾国,会比在其他国家更能体会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尤其是明清史,官方民间著述多多,倘若就某一专题做集中的了解,相信历史的还原度会非常之高,譬如丁易这本《明代特务政治》。阅读的源起无非当下诸多现实,偶然见豆友推荐,因所孤陋,印象中关于明代宦官问题的专著似乎并不曾见多少,当然,更不知丁易其人。读时也未曾注意正文之前的出版说明,然而,将近半月的阅读中,不时见到这样的文字:
       “在专制独夫时代,全国军队都是独夫的私人军队,虽然对外有时也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但从本质上去看,那时候皇帝就是国家,保卫国家也就是保卫皇帝。而主要的还是对内,那就是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巩固独夫的权位和利益,压迫全国人民在刀枪剑戟之下,服服帖帖地做顺民。”(P218)
       “特务原象狗一样,谁给他肉吃,谁就可以做他的主子,他决不会牺牲自己真的去给主子效忠拼命的,无论主子对他多么好,怎样信任他,只要主子有一点不稳,或是他自己感到有些不妥,便立刻脚踏两只船,以便望风转舵,或直接投降到主子的敌人那边去,传统的封建道德——什么忠孝节烈,礼义廉耻,在他们身上是一点影子也找不出的。”(P247)
       “(前引《端岩公年谱》所记刘瑾被凌迟一节)这就是主子对付特务头子的最后办法,这就是特务头子的下场,做特务的人看了这一段,也该好好地深思猛省一番了。”(P467)
       “参加这些斗争的市民••••••至多也不过打击几个和特务勾成一气的官吏,把特务杀掉了或赶走了,他们的复仇目的就算达到,斗争也就跟着完结。他们固然没有认识到要消灭特务必须消灭产生特务的政治,甚至他们连指挥特务的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没有认清,所以他们在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出要推翻政府的口号,他们只是‘民变’,而不是 ‘造反’。”(P494)
       且著者之爱憎,字里行间可以极明显地感受到,以至于书中除引文外,举凡有明历朝皇帝,皆不称庙号而直呼其名,读时甚感不便。直至读书后所附作者原序,才明白作者历时四年辗转七地而于1949年初成书的原委,也才恍然作者缘何如此。可未曾想,六十年后读此书,只好感叹作者猜到了开始,确不曾猜到结局。一个新兴的国家政权,不是看其说的如何,实在是要观其行。而一个行将就木的政党,亦并非只好永入沉沦。
       关于明亡之因,历来说者众多。钱穆在《国史大纲》里就将明代定义为君主独裁,然“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只有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所以,明亡之因固然复杂,废相,宦官,权臣,党祸,兵制,财政,流贼,其实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为表里,以至成不可收拾之局面。远非稻叶君山所说“明室自万历末年以来,久积种种恶政,人心叛离已达极点,遂至流贼王国”,而应如黄仁宇所言“其中一些因素可以追溯到明朝建立之初”。读过此部《明代特务政治》后,这样的印象会愈发强烈。
       当然,作者原序中曾自嘲此书几乎变成一部“明代特务政治史料汇钞”,相信读过的人其实倒会有相当的认同感,作者征引不厌其烦,譬如,其在第66叶至第70叶间,由《酌中志余》、《明史•崔呈秀传》、《先拨志始》列东林党魏党人名五百余,无非是警示世人的意思,就本书主题而言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完全可当此书为工具书而便于查检。
       古时十年寒窗苦,货卖帝王家。士大夫们唯一的指望就在于“明君”,倘“明君”不可得,国事不可为,恐怕亦只好若受尽酷刑的杨涟,在镇抚司大堂上对其家人大声交代的“分付各位相公不要读书”罢了。虽然彼一时此一时未必有霄壤之别,但世界已然换了人间,若真个“不要读书”,就真个尽入其毂中了啊!
       2011-12-23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