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7
ISBN:SH11188-20
作者:[美] 巴巴拉·W·塔奇曼
页数:510页

作者简介

《八月炮火》是一部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作,本书叙述大战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

内容概要

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以《八月炮火》与《史迪威在中国》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性的故事,自称是以理事为题材的作家,是作为艺术家的历史学家。


 八月炮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很久以前买到的这本书,当时一气读完,印象深刻,感觉象读小说一样酣畅淋漓多少年过去啦,没想到这本书还在看豆瓣里,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多,大概是年龄的差异,现在能读到这本书的只能看看新星版的啦,O(∩_∩)O哈哈~不知道为什么,新星版好像只有366页,而这本则要多许多那个8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战拉开了帷幕那个8月,按日计时,按小时计时那个8月,那些领袖们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那个8月,出现了飞艇,出现了威力惊人的320毫米以上的巨炮,城堡的作用就此灰飞烟灭那个8月,人类一样的自以为是。。。。
  •       此书是写一战的历史,从开始策划到开始的几个月,直至马恩河战役为止。  书非常有可读性。特别是第一章,那爱德华国王的葬礼(1910年),在作者笔下成为了欧洲“黄金时代”的葬礼。正如茨威格《昨日的回忆》中所说,欧洲的十九世纪起始于1789年,结束于1914年。一战正好开启了欧洲与人类世界的“黑铁时代”。那辉煌的国王葬礼象征着欧洲美好时代与君主制的灭亡。  后几章分别讲述了德、法、英、俄的作战策划。特别德法两国,这里就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史里芬计划”。另外题外的一句。作者没有描写奥意两国的计划。显然不可能没有,只是两国太不重要了,根本不值一提罢了。“强国”做到这份上挺可笑了。  战争开始了,细节大多都知道了。我这里的感觉就是,这是一场双方都“失败”的战争。德国是战术上,法国是战略上。  先说法国,从策划时感觉法国根本不会打仗,在机关枪与大炮逞威的时代,竟然还强调勇敢而忽略士兵的各种素质。结果在战争前期一败涂地。当然由于“勇敢”的意志,法军没有崩溃,但灾难是深远的。其实俄国也差不多,不过俄国本身经济不发达,而且人力过剩,所有危害不大。  德国在战略上是无可挑剔的,“史里芬计划”名不虚传。可惜天才的计划往往由庸才执行。于是在细节上便屡屡犯错,结果失去了到手的胜利。德军准许中路与右翼大反攻,并胜利(其实没有消灭法军主力,只是击溃了);还有抽调了部分军队到东线是德国的两大致命错误。如果没有这两点,德国在马恩河便可多加一击,也许巴黎便到手了。  这类历史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写于2006年12月19日)此书是历史研究作品,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读的深入,这类作品也渐渐为我所喜爱。这是代表作之一。叙述了一战的爆发原因及到马恩河战役开始前的西线和东线战争情况。作者是美国人,也就不会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解释历史事实。我不喜欢什么都套阶级斗争学说,虽然那也是原因,但只可能是必然性,而事实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则充满了偶然性,这就想理解这一点。  本书内容我还是相当认可的,而且我还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任何事情都是人为的,了解了人,认清了人的本性,事情就好办多了。以书中一战为例,我与其说是在历史的发展,不如在看人的演出。双方在比着犯错,谁的错误少过对方,谁就是胜利者。开始时德国人好,所以两线大胜,可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法英又及时醒悟和改正,所以又平等了,颇有趣。但这恐怕才是真实的,历史便是人类错误的集合。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被捧得这么高?文笔确实很精彩,但罗列事实过于庞杂,毫无分析和总结,看的一头雾水。毕竟是个女流之辈,写情感戏和内心戏还不赖,写宏大的外交和战争差得远啦
  •     没有想象中精彩,不过作者是个犹太人,说点德国人的坏话也可以理解,其实作者还是应该先把蒙斯和马恩河两场战役,乃至德国陆军的军政结构细研究一番再对施里芬计划妄下结论。
  •     我简直想给七颗星
  •     它满足了野兽的需要,人才得以前进
  •     记得是在图书馆一层书库最里边的角落里找出来的
  •     不知道为什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漫长的婚约》一直挥之不去
  •     非常细致,到了几乎让读者忘记主旨的地步。 基本的观点是,众多的偶然、误解、个人好恶对战争的进程起了重大的作用。
  •     你邻居的屋顶失火,你自己的房子必定不可能安然无事!
  •     不同于大多数偏重于数据罗列和概括性描述的战争史书籍,本书在战略分析、细节捕捉、人物刻画上均有极为独到的地方,许多情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除了原著颇有水准外,高质量的翻译添色不少。很难想象80年代初期的译著有如此高的水平,可以说完全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古朴与华丽的翻译风格根据情节而定,词句均有雕琢但又不故作高雅。
  •     还真是最好看的一本塔奇曼,写的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历史”,充满了个人的观感与洞见。而这本的出色在于写出了历史激动人心的那一部分,充满魅力。
  •     1963年普利策奖。一战经典
  •     赫尔曼莫里斯元帅:"凡与战争有关的一切事物,莫不源出于人心"。中国当代的人心也许需要一场败仗来矫正…
  •     值得一读
  •     前半部分对各国内政外交的微观考察笔力透彻;不过由于对后半部分的军事内容不感兴趣,也就没有仔细读了。但总体而言相当精彩。
  •     很难想象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于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尤其是德国与法国这两个国家。各种民族仇恨和领土纠纷纠缠在一起,最终酿成了一战的悲剧。不过帝国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一场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常态。巴巴拉对很多细节都描写得很详细,语言幽默,算是一本可读性挺强的战争史书(姑且把它定义为这个吧)吧。
  •     少见的精彩叙述史
  •     当年从图书馆里翻出这本比我还大的书的时候还挺激动的,过门禁的时候怎么消磁都消不掉。PS:德国是一个野蛮的国家
  •     战争除了统治者们的意愿之外,当时的社会氛围也预示着欧洲必有一战。本书不仅叙述了一战开始前与初期的较量,而且以优美的文笔把当时各个的心态都描述的细致入微。除了历史性之外,也是一本出色的文学著作。
  •     真难以想象是女作家写的!一战第一个月的战事写得极为清晰、精彩,而且吐槽点不断!
  •     本书由军事角度描写一战,军事角度的著作总会让人无意间默许战争的合理性,不知不觉便带入那种“必有一战”的宿命心态。可我真是对军事一点兴趣都没有,评分自然也就不怎么高。人们曾预言理性将会带来和平。动员计划时间表都是高度理性的象征,但它们却被用于屠虐生灵,算是对启蒙运动以降的理性思潮最痛彻的打击。
  •     这就是女人笔下的战争,细致or琐碎?细腻or滥情?细密or肤浅?
  •     看完37 Days,复习了八月炮火,对于战争初期描写得不错,可以和托兰的无人区一起阅读
  •     2014.8
  •     做不了笔记,只适合当茶余饭后的小说来读,但是又舍不得略过有如此价值的书。
  •     没啥说的...上外版,差点和艾伯特西顿那块砖被我一起搞丢
  •     201706 德国摒弃俾斯麦保持陆军实力、联合俄国制衡法国、谋求中欧大国的战略构思。转而野心膨胀,与俄交恶、谋求世界范围内霸主地位,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导致英国参战、犯下暴行遭受世界谴责、开展无限制潜艇战把美国拖入战争…最终精疲力竭签订屈辱条约、埋下仇恨、进而引发二战爆发。法国则自1870年后举国上下形成的复仇心理,树立起意志比战术、技术强的错误思想,急不可耐地把自身拖入战争,而后不顾左翼吃紧,8月一战险遭灭国。幸而德国由于贪心力求两线合围,抛弃了原施里芬计划、俄国牵制了德军部分军力、法军英勇无畏才得以马恩河反败,但并未胜利,反而把战争拖入漫长的4年。总之,战争一旦爆发,就进入不可控的状态、只会生灵涂炭,可谓警示。本书翻译不错,后半段略为琐碎。四星!
  •     每个士兵负重六十五磅:来复枪和弹药、背包、水壶、备用皮靴、挖壕沟工具、小刀以及用皮带束在外套上的各式各样的器具和个人装备。口袋里放着他本人的“应急口粮”——两听肉、两听蔬菜、两包硬饼干、一包咖啡粉和一瓶威士忌。这瓶酒只有在得到上级批准后才能饮用,而且每天检查一次,看这瓶酒的所有人是否老实。另一个口袋里装有针线、绷带和橡皮膏;还有一个口袋装有火柴、巧克力和烟草。军官们的颈脖子上都挂着望远镜和标明该团行军路线的皮面地图。这些地图保证了德国军官不致象有些英国军官那样抱怨战斗总是发生在两幅地图交接的地方使他们处于困境。德军行军时纵情高唱。他们高唱《德国至上》、《莱茵河的守卫》和《国王胜利万岁》。他们在停止前进时,在宿营或狂饮时也是歌声不绝。经历过此后三十天激烈战斗而痛苦和恐怖的人们当中,许多人将记得
  •     读了一半,很精彩,难以相信出自记者之手而又史料丰富文采出众,肯尼迪曾赠予麦克米伦,获普利策奖
  •     20141119-20141121。这本书真心赞,春神推荐绝对错不了。画卷一般展现了当时的战争场面,当一切接近真实的时候,战争不再是某些无趣的数字和结论,混乱和偶然跃然纸上。
  •     我素来不喜欢战争史。 但是这部书写得真的好,翻译得太好。 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 这只是一战爆发之后三十几天的历史,它决定了之后这场战事的走向。 我想,当初那几个国家若是没能那么冲动,一战会不会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爆发。
  •     我有限的阅读告诉我 中国人写不出的世界
  •     塔奇曼这本书被高估了,从第二部分“爆发”开始就是一战战史,不如去读李德.哈特。读这种战争题材,要是手边没有一份地图随时参阅,便很难在脑海中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基本就是狗熊掰棒子,读完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这样看,读战史还不如看纪录片效果更好,因为纪录片里面会不断出现敌我形势图,让你对战事的演进有个动态的把握。所以有时候读书读一遍是不够的,第一遍只是辨别好烂和厘清脉络,细细品味要第二遍了。一战前的世界各国对德意志军国主义认识不清,直到火烧卢万之后才意识到必须彻底将其摧毁。德国资源匮乏,两线作战,欧陆之外还有英国和美利坚掣肘,这决定了它发动的战争假以时日必然失败,日耳曼精神的光荣也仅能通过别的方式得到世界的认可。btw, 不知道后来元首让古德里安目送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不是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现在正好是100周年。这本获得普利策奖的非虚构著作主要覆盖的时间也恰是一战的头一个月,在作者看来,从战事爆发到马恩河战役之间的一个月决定了后来整场战争的拉锯面貌,她写作的意义也就在于揭示同盟国、协约国、中立国内部究竟在这一个月里都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偶然因素的叠合促成了后来的历史中所描述的战争走势。不同于专业化的学术论文,这本书显然追求一以贯之的故事性,写法生动有趣,在铺设宏观架构的同时也不忘带有几分诗意的烘托。纵然不是全然严谨的史学力作,可对读者来说,能引发他们对一战背后的秘密的思考,也就达到目的了。最后表扬一下上外英语组的翻译质量(那可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啊),译笔极佳。
  •     很好看,不过也就是好看了。
  •     先后看了两个译本,总的来说,这个版本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年11月版更好一些
  •     『炫耀的日子已成过去。它没有叫喊“前进!”或号召战士们去光荣捐躯。经过1914年头三十天的战斗以后,预示前程,绝少光荣业绩可言』『英国人英勇战斗的真正纪念碑,不是建立在蒙斯或马恩河,而是建立在伊普雷,最初一批英国远征军中有五分之四的官兵在这儿牺牲』从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到In Flanders fields.Oh! What a Lovely War!
  •     文笔很讨好,内容有趣。读到真正开战P189就没有读了,对战争过程不感兴趣。
  •     借了,没读完。以后有机会再读。暂不评分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