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探索录

出版社:上海书店
出版日期:94
ISBN:9787805697321
作者:唐振常著
页数:197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有文章11篇,其中有《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上海租界论述》、《上海史研究40年(1949-1989)》等..


 近代上海探索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西对于市民的观念决然不同,在传统东方意识中,所谓市民,只不过意味着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由此说来,一个老百姓,住在乡下则为乡民,住在城里则为市民。城与市,也没有严格界限。居住在城里的人,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市民意识。虽然一些抱有敏组主义的学者欢喜从古籍中咬文嚼字,挖掘老早个民本思想,但寻来寻去无外乎孟子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而已。况且这类只字片语,并不能体现多少民众意识。明清以降,江南经济繁荣发达,确实也孕育了一些繁荣的城市文化,但那种西方式的市民意识却根本是无从谈起,可以说,如果没有近代洋大人打开国门,租借上海,这种西方式的市民意识也不可能在帝国海边的城市中生根发芽,这是上海的幸运,也是上海的不幸。地处长江口的上海成为中世纪形态的内陆帝国与近代海洋商业帝国的交叉点,上海的租界具备了完备的三权,较其他租界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文化底蕴上都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也最为洋人所重视。洋人在上海普及文明,开化维新的力度也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及的。洋人首先带到租界中的,是器物一类的物质文化,诸如服饰、器械、市政设施以及迥异于江南的生活方式。上海人对此的态度并非一味排斥,他们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在物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西方精神制度的认同也会由浅到深,逐步深入,洋人来到上哈,必然带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郑智意识,鬼佬想让所在地居民更加顺从,也乐得土著西化,所以以上海租界为代表的地区,也逐渐成为上海附近居民的榜样,租界与华界市民意识的发端,或始于此。租界开辟与上海北郊荒野之地,借着长毛祸乱江南的人流高峰,在一二十年中迅速繁荣,英人设立市政当局,通电修路,办报兴学,公共事业逐步发展,荒郊渐成闹市,洋人又为方便管理,立规范二十余条,令行禁止。上海人初不适应,后见遵守规章,收获良多,如洋人重视卫生安全,要求上海人定点投倒垃圾,靠边行走,不随地便溺之类,开始亦有反对无视之声音,后经洋人软硬兼施,对违反规定者实施罚款,又提倡表彰遵守文明这,未过一代人,加之沪人聪慧本性,遂逐渐开窍,其中西文化交融,并未有帝国其他地区之惨烈祸端。然而千年陋习,满洲百余年毒害,岂是朝夕能改? 江湾铁路之建造与拆毁,引人深思。1876年,怡和洋行筑武松铁路,沪人诧为奇观,乘车观摩,谁知满洲总督强行拆毁,后闻之皆因官场争斗所需而已,可见玩弄权术,钻研帝国之道 对上海发展有多少坏处!障碍虽多,然风气已开,市政制度合理者,迟早为人所遵行。到十九世纪末,十里洋场,井井有条,街道整齐,廊檐洁净,路上不见垢物,甚至界面有不平处,即有石工为之修理。比之此时帝国京城北平满街的马粪骆驼与尿骚气,实乃小巴黎与大土村之差距也。租界的繁华刺激了华界,1860年代起,沪上县城认识亦开始力求改革,引入租界先进管理措施,如设立路灯,食品卫生,行车定向等,皆从租界借鉴。数十年后,虽不能与租界之工整相比,却也大为变样。租界与华界市政的兴起于发展,促成上海市民思想观念变化,公共设施的增多带来了公共意识的波形,近代市政措施,大多环绕公共领域,与传统帝国式的特权享受全然不合,如修路建公园者,全为便民,与老大帝国修驿路传书,修私家园林享乐迥异。公共场所的增多,促成了对公共意识与公共秩序的外在需求。此外,报纸的作用亦不能忽视,上海作为西化最早的城市,向来为报社聚集之地,诸多报纸对各项行为的鼓吹也对开启民智,尤其是传统士绅的民智起到了关键作用。市政的完善与公共意识的增加让洋人的地方自治思想开始逐渐被理解和接受,商业上的繁荣又让契约意识在上海人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上海人的市民意识也开始在十九世纪末萌发,这种西化的市民意识在帝国境内独一无二,它影响了一代代上海人,给上海人带来了诸如“精明、冷漠、小气”等典型的恶名,却也成为一个上海人之所以成为上海人的决定性标志。虽然在流窜人口的冲击及重新崛起的帝国压迫下这种意识正在经受考验,不过现在看来,至少在短期内,这种近代化的市民认同感是不会消失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用笔精炼 见解公允 佳作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