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国家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08644646
作者:[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页数:416页

作者简介

《右派国家》向我们介绍了形塑美国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保守主义。
美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以至于如今不论哪一党入主白宫,这个国家与欧洲相比——甚至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更保守了:福利不复存在,死刑的传统根深蒂固,反堕胎呼声依然强烈,监管力度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义”的支柱轰然倒塌,保守主义的势力已推进到极为广泛的阵线。最近二十年,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隐秘但中坚的力量,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保守主义能够成功。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人》杂志致力于对美国的研究,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理解美国右派必须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团、发言人、组织者和基层民众之中体会权力的流向。这两位敏锐的观察家秉承《经济学人》一贯的反传统与严格论证的作风,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考据、公正的态度以及充满智慧的笔触对保守主义的全景做了纵深剖析。
《右派国家》分为“历史”“剖析”“预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将向你呈现的,不是极右派或极左派讽刺漫画里的美国;它不是要对保守主义运动妄加批评或盲目赞颂,而是希望从各个面向理解保守主义,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最有效的政治运动。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

保守主义前进的脚步停下来了吗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
第一章


从肯纳邦克波特到克劳福德农场
第二章


保守主义的溃败:1952—1964年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煎熬:1964—1988年
第四章


平分秋色:1988—2000年
第二部分

剖析
第五章

为了得克萨斯州,为了工商界,也为了上帝
第六章

河右岸
第七章

膂力
第八章

非友即敌:右派与反恐战争
第三部分

预言
第九章

遥望前方:通往共和党的支配之路?
第十章

错误因何而起:太南方、太贪婪、太矛盾
第十一章

在敌后方
第四部分

例外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美国
第十三章

建国伊始:美国例外论的根源
第十四章

异端与改革:例外的美国保守主义
第十五章

自由主义退潮时忧伤而经久不息的轰鸣
结论


与右派美国相处
后记


保守派是如何获胜的
附录


众议员的保守主义得分情况

内容概要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John Micklethwait)
《经济学人》杂志总编,2010年被英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编辑。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
《经济学人》杂志“熊彼特”专栏作家,曾任该杂志驻华盛顿站主任。


 右派国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本书的两位作者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美国事务的资深记者,二十年来,在同美国各界人士的实地接触过程中,作者把握了大量战后美国政治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除了在理论上进行归纳之外,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实例,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两位作者都声称自己“不属于支配美国时政评论分析两派中的任何一派”,因此在对美国政治发展进行描述的时候,他们的态度相对超然,因而也就相对更加客观。两位作者认为,1964年可以看作是战后美国政治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发生了两个颇为耐人寻味的事件:一是自由派的理论大师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大声高歌“毫无疑问,这是自由派的年代”;一是来自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保守派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先是在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中出乎意料地战胜了代表共和党东部一翼的自由派纳尔逊•洛克菲勒,尔后又在大选中灾难性地败给了民主党的林登•约翰逊。但是,这两个事件的后续发展结果却颇具讽刺性:自由派自己所预言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倒是从此开始出现了一支日益走向右派的共和党大军——他们是1964年的小小一伙“戈德华特式的民主党人”,1972年有一定规模的“尼克松式的民主党人”,以及1980年“里根式的民主党人”大军。换言之,“一度以东北部的温文尔雅为其特点的共和党,由此开始拥有更锐利的意识形态武器和南方式的火烈风味这两个特点。”这种发展轨迹的最好注解,是布什家族一家三代的变化:如果说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爷爷、参议员普雷斯科特•布什是一个坚定的东部自由主义者,他的父亲乔治•H.W.布什总统依然是一个代表共和党东海岸一翼、“过于靠中间站”的共和党人的话,那么乔治•W.布什总统虽然出生东部,但却是一个带着得克萨斯口音、说着得克萨斯俚语的南方共和党人。1964年,代表民主党的约翰逊虽然获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但是由于他签署“民权法”,因此等于是使民主党“将南方放弃50年”。而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发展重心显然正在向西向南转移——因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美国的人口中心正以每小时3英尺、每年5英里的速度,朝西南方向移动。”而在历史上,美国南方从来都是保守的。1964年,虽然戈德华特以获得2700万张选民票惨败给约翰逊的4300万张选民票,但正是他将南方的保守主义白人和反对“权势集团”、崇尚个人主义的欣欣向荣的西部同时带进了共和党的阵营,从此,共和党只是在等待一位恰逢其时的司令官来统率这支大军前进了。对于右翼美国来说,随之而来的建立权力基础的工作,是在思想和公众舆论领域中占领阵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改造的思想库、杂志、电台电视台,如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国家利益》、《旗帜》周刊、200个基督教电视频道和1500个基督教电台、福克斯电视台等,遂成为右派美国强有力的权力基础。当然,本书更多的着墨是1964年以后的美国政治发展,尤其是对小布什第一届任期中新保守派崛起的描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之所以在这篇短文里要突出1964年对于美国政治发展的意义,是因为如果要对右派美国的崛起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1964年的戈德华特革命不可谓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右派美国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如南方保守派与西部个人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传统保守派与新保守派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都是本书的看点。另外,本书的两位作者还对美国保守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很好的厘清工作。正如《右派国家》的作者所言,鉴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的独特地位及其影响力,其政治发展的保守性倾向因而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两位作者对这一发展过程所进行的权威客观的描述,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正如美国2008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所说的那样,“《右派国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敏锐、独特而富洞察力的美国政治图景画卷。无论同意本书的论点与否,你都会发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肃而富思想性的分析,从而使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是如何有这样的一种政治。”
  •     中国右派都是美国左派,美国社会有些匪夷所思的事,在本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为什么极端保守主义者支持以色列。为什么美国步枪协会能那么有影响力,因为90%的成员能一声令下便走上街头,而沉默的大多数上街人数却有限。
  •     任剑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黄璇: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摘要] 在美国式的保守主义逻辑中,信仰上帝与实现个人价值、关注社会正义就此得以高度融合。美国人常自诩是上帝的宠儿,不仅如亨廷顿所说,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充裕、社会安康和政治稳定”,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对自由的关注与保护程度,甚至连提出 “自由、平等、博爱”著名口号的欧洲革命同侪们都望尘莫及。无怪乎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政制与社会之后感慨:“美国居民享有的自由制度,以及他们可以充分行使的政治权利,使每个人时时刻刻和从各方面都在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但同时,美国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国家。“霸权国家”、“国际警察”是后冷战时期对美国最为常用的称号;而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及措施,让反美情绪高涨的各路原教旨主义者高呼:“美国正在中东播种仇恨!”的确,美利坚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独特的国度。美国鼓励多元价值、推行宪政制度、尊重法治理念、维护宗教信仰的国家特质,与其在国际事务上倾向于以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甚至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形象并存。但像米克尔斯韦特和伍尔德里奇这样,在《右派国家:为什么美国独一无二》(以下简称“《右派国家》”)中明确把作为美国国家进步动力之源的这些张力归结为保守主义的功劳,倒不常见。毕竟,对于深陷两党政治拉锯战,但又因此得以从程序上体现民主政制特质、得以在多元博弈中达成近乎理性与公平的政治权力归属结果的美国而言,“右派国家”这样的定位,似乎显得有些冒险而随意。政客们不愿意鲁莽地为美国贴上任何标签,既出于担心失去选票的顾虑,也出于在国际事务上难以寻求同盟的担忧。而大多数政治科学家们不愿意在其研究中把美国划归“左派”或“右派”阵营,除了因为觉得这不是一种能够客观看待美国的方式,更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后冷战时期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要归功于它尝试走出左右之争、尊重多元价值、鼓励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持续努力。从这点上看,作为《右派国家》的作者,米克尔斯韦特和伍尔德里奇这两位英国人的研究结论是极其大胆的。他们通过描述二战以来得以体现美国政制之多元博弈局面的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此消彼长的政治竞争,来呈现一场美国式的保守主义运动是如何在战后主导着美国的国家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过程。这场美国式的保守主义运动便是“右派国家”得名的缘由。米克尔斯韦特和伍尔德里奇已经不满足于把右派力量看做是影响美国的多元政治势力的一个分支,而是要通过回顾美国国家建制的保守主义根源、反映保守主义所强调的宗教信仰与道德理想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凸显始终与保守主义价值相契合的国家发展理念与历程,来努力论证“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右派国家”。他们义正言辞地发出善意的提醒—连许多美国人自己本身都“没有意识到,他们那种保守主义的标志有多么特别”。保守主义的生命力为何如此强大《右派国家》为了在美国多元政治文化中厘清保守主义逻辑至少作了三种有益的尝试。第一,它试图从国家根基上阐明作为凸显美国之独特性与“例外性”的保守主义逻辑,主要指的是构成美国政治文化精髓的、以维护自由、权力分立、重视秩序、崇尚美德为核心特质的一系列保守主义理念。这意味着二战后的保守主义之所以能够从一种仅仅是美国人政治生活中的“边缘思想”发展为一场浩浩荡荡的“美国式的保守主义”运动,并造就了1980年以来保守主义政党赢得了9次总统选举中的5次这样引人注目的结果,决非由于保守主义政党能够在政治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也并非凭借某段时期内保守主义的政策与战略能量就能实现的。在美利坚建国时期,开国者们(Founding Fathers)围绕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之间的分配问题进行长达一百多天的辩论,就已为限制政府权力与政府规模的保守主义基调打下了根基。或许可以这样说,保守主义已经超越其在政治竞争与政策战略层面的旗帜意义,成为美国人通过始终对政府权力保持警惕、从而为实现个人权利与个人自由开拓空间的根本行动逻辑。据此,保守主义逻辑从本质上反映了“做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的核心问题”,而这正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东西”。第二,《右派国家》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二战以来为“自由主义”代言的民主党与为“保守主义”代言的共和党及其各自主导的左派与右派思想阵营的不断变化,以及对比分析保守主义在战后美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不同发展态势,来显示保守主义逻辑在多元社会土壤中具有持续自我更新与变革的内在动力。就前者而言,深陷两党政治拉锯战的美国其实不像人们看起来那样分裂。美国式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力范畴,并不是在“左派”与“右派”之间严格划分意识形态界限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相反,通过米克尔斯伟特与伍尔德里奇描述的此消彼长的两党竞争,人们不仅能看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在范畴与内容上都十分广泛的保守主义体系,还明确意识到“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其保守主义逻辑是不以阶级划分而以价值观的确立作为归属的。因而米克尔斯伟特与伍尔德里奇敢于自信断定:“尽管右派不一定在战线上获胜,但它却像20世纪60年代的左派那样,正在营造气候。”就后者而言,与美国式保守主义在战后持续推进、更新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不同,欧陆“怀旧式”保守主义在欧洲发达国家日渐衰落,并促使这些国家转而走上带有浓重社会主义色彩的福利国家道路。这意味着美国人并没有轻易地让原本起源于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在当下接近枯竭的悲壮情景在美国重演。与进步的实用主义信条、爱国情结和多元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美国式保守主义,以其对“人类把世界改造得更好的能力”的信任和敢于在新大陆“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为自身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发展活力,也以此强化了美国的“例外”特质。第三,《右派国家》通过描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自身在美国的发展轨迹,试图呈现出美国式保守主义力量在经历变幻多端的政治风雨的洗礼之后,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如同所有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联的价值理念会随着政治局势的瞬息变迁而产生或勃发或衰颓的变化一样,保守主义的理念与逻辑在美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二战结束后,保守主义从受困于反共偏执、反战文化与民权运动的压力,溃败为“美国人生活中的边缘思想”,到与民主党所代言的“自由主义”产生拉锯战并从中取得优势地位,到为了缓解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压力而不得不频走“中间路线”,再到进入21世纪在9•11事件的阵痛与反恐战争的爆发中,催生出以尊奉斯特劳斯思想的一批国内政要为代表的、更为强硬与偏执的“新保守派”,他们的影响使美国在国内政策与国际事务中一再陷入精英主义与孤立主义的困境,以至于使共和党在2008年的选战中将总统宝座拱手让给了“富有魅力的新人”—民主党人奥巴马。美国式保守主义的思想历程与政治发展态势可谓跌宕起伏。但正如米克尔斯伟特与伍尔德里奇所言,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此左转,更不意味着民主党带有平等主义色彩的治国理念就能使社会主义在美国深根发芽。也许,米克尔斯伟特与伍尔德里奇把美国式保守主义在当下陷入混乱,归因于共和党在政策与战略的失误以及民主党获得更多的“好运”,有些牵强。但从奥巴马医改法案在四处碰壁中勉强得以通过,到围绕是否反对持枪的主题而引发的全美大讨论,再到新预算案未能达成一致以致联邦政府机构一度关门等等,这些在许多国家看起来根本不应成为问题,或者根本无需经历讨论,或者是不可能发生的荒唐现象,恰恰凸显了保守主义逻辑在其中产生深刻影响的美国政制的内在张力。也正是这种张力构成了美国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可见,即便深陷困境,保守主义逻辑仍然努力地克服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尽可能地发挥其对美国政治文化的根源性影响,与美国政治中的其他价值理念与政治势力进行持续博弈。“美国例外论”也在这样的博弈当中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依据。可以说,保守主义逻辑的浮沉使美国更显“例外”。宪法下的美国保守主义然而,人们不免有所顾虑。保守主义逻辑在自我更新与变革过程中日益显示出的内在张力,是否会对美国一如既往崇尚的自由与正义造成冲击?正如米克尔斯伟特与伍尔德里奇所担心的那样—“在响亮的军号声和强有力的外交政策中,人们怎么可能拥有一个小政府;在个人服从上帝的统治时,人们如何能够颂扬个人主义”?事实上,保守主义逻辑中的国内放任主义与国外孤立主义在本质上并不矛盾。这其中,对美国宪法的尊重与恪守—即始终守护着这个国家对人的权利与人性尊严的基本尊重与保护这一立国基础,是使保守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张力始终保持在一种可控范围内的最重要原因。因而,对于美国式保守主义运动而言,它所推崇的无论是国内放任主义还是国际单边主义,都能在美国宪法理念体系中找到符合美国公民之权利认知的价值契合点。也正是出于对宪法的尊重与恪守,美国式保守主义尝试努力克服由其欧陆祖先遗传下来的“偏执狂”、“怪僻性”与“怀旧症”,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响应人们日益强烈的正义诉求,并与民主党、与其他政治理念与政治价值进行多次妥协。像前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提出的“充满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不仅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体现,也恰恰证实了一种“美国式”的保守主义决不是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的说法。因而,代表着美国法治理念与自由市场理念的法庭与货币上引人瞩目的“我们信任上帝”(In God We Trust)的标语,除了提醒美国人民应当如保守主义所强调的那样—服从上帝的统治,同时鼓励人们通过坚定对上帝的信仰,从而坚信人类能以接近上帝的方式来追寻美德,并基于个人美德来实现以个人的“自愿行动而非国家行动来解决社会的弊病”;同时鼓励人们在上帝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以满足合理的个性发展需求,并完善改造世界的各种能力。正如《圣经》所言:“正义之人因信得生。”在美国式的保守主义逻辑中,信仰上帝与实现个人价值、关注社会正义就此得以高度融合。人们还会有另一种疑惑。美国从以革命寻求独立到以谈判寻求建国,就一直以保守主义理念为核心指导原则来完成立国大业,并在此后的治国历程中以守护宪法尊严与效力的形式来表示对保守主义逻辑的遵循。那么,如此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逻辑,又是否会与鼓励多元价值与社会多样性的现代美国政治文化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右派国家》对保守主义逻辑的“美国式”定位,事实上就已得出结论—保守主义逻辑与多元价值不仅相容,而且它能够在自我更新与变革中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相得益彰。得以让美国凸显其“例外”特质的美国式保守主义逻辑,除了有着广泛的思想“战线”—“既包括具有浓重异端色彩的自由派,又包括传统的保守派”,而且通过积极寻求进步而不是沉缅于守旧传统、对已有权力制度体系保持警惕而不是妄加肯定、更富有社会正义关怀而不是坚持傲慢自大的精英主义,找到了扎根于多元现代社会、并与多元价值相互契合的新的动力。在这种意义上,保守主义与多元价值理念都有着相同的本质—尊重公民个体权利,并鼓励公民根据自身的个性特质自由而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更进一步说,如果美国因其“大熔炉”的特质而在世界上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在这个多元价值的“大熔炉”中奉行着一种以爱国情怀为纽带、关注自由更甚于平等的保守主义信条,便是保护这种与众不同、甚至将这种“例外”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和推广的有效举措。右派美国:对的国家?从表面上看,《右派国家》呈现的是“美国例外论”之根源—美国式保守主义逻辑—所具有的解释意义。它既解释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结构与政治现状的形成,更解释了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之所以独一无二,而且其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始终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而这样的解释也常常成为人们责难美国的源头。不难发现,“右派国家”的英译“The Right Nation”具有一语双关的妙用。除了显示出深根于美国政制发展历程的“右”(right)的特质—保守主义的理念与逻辑,也寓意着这种“右”的逻辑是一种正确的(right)逻辑。米克尔斯伟特与伍尔德里奇的用意显而易见:不仅要从根源上为美国现有的政治秩序与行动逻辑做出解读,而且试图为这样的保守主义逻辑做出辩护—认为正是这样的保守主义逻辑造就了让人又爱又恨的、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例外”的美国,也正是坚守保守主义逻辑的“美国例外论”成为“这个国家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右派的美国也是一个正义的国家”。事实上,美国式保守主义逻辑中的“正义”关怀,并不是一种纯粹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的正义关怀,更不是一种以平等主义为起点的正义诉求。而是一种在秉持自由优先于平等、对国家权力保持深刻怀疑、强调爱国主义美德的保守主义传统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正义关怀。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以消除不平等为国家发展目标的欧洲福利国家,以及倾向于依赖政府权力来实现国家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始终难以理解美国、对美国例外论表示鄙夷的主要原因。其实,对于现代“右派国家”而言,它的正义之处更多地在于为多元价值的自由博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在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为公民在良好的国家环境中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发展尽可能地提供资源与平台。当然,我们决不应武断地认定,这种显现出独特的正义关怀的美国式保守主义逻辑,是国家成功的惟一正确的路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样具有灵活性与实用性的美国式保守主义逻辑,使多元的现代美国如此充满活力、如此例外—成为“既是世界上最受景仰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受诟病的国家”。这其中蕴藏着的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奥妙,或许才是值得我们潜心学习与借鉴之处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蒙祂召喚的人們共築一座山巔之城。 Oh, say can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What so proudly we hailed at the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     共和党为何在二十一世纪初取得胜利?如果你想知道原因,你就该读读这本书。作者对美国政治了如指掌,翻译得也不错,可以一读。
  •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右派”和“左派”,“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党”和“共和党”这几个关键概念在书中反复出现,但是看着有些乱。不过这只是吹毛求疵,本书对理解美国的政治现实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     读完这本书才对美国有了一个全面了解
  •     美国并非一个右派国家,而是一个保守主义盛行的国家。左右的概念现在已经非常混乱,传统上的左右也无法涵盖美国社会的性质。而保守主义的实质,恰是让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让美国稳定或者称为强大的利器。作者梳理了美国共和党战后的发展史,虽然略带着调侃,不过倒也逻辑清晰。最后关于旧金山与伊利诺伊州的查尔斯镇的比较,很有意思。
  •     本书英文版出版时间2004年 还在讨论小布什和克里的时候 12年后,美国已经选出了更右的总统。美国已经是一个右派国家,即使是民主党也只是偏自由的传统派。没有宗教信仰就无法取得选票的国家。
  •     看的一肚子荒唐。
  •     细节太棒。见微知著。
  •     给第13章三颗星,其余零星
  •     红脖山炮右可把窝这种小清新右吓坏了
  •     乍一看结论被现实打脸地啪啪响,但是仔细思考发现美国右转千真万确
  •     其实书本身可能蛮好看,可以看得出原作者的史料翔实,论证清晰,有理有据。但是为什么打这么低的分,翻译太差了!!!译者用的是百度翻译吧,简直了= =
  •     更深入的理解了为什么trump能上台
  •     三分之二没看懂,但仍然值得读一读。。今年是希望一个月两本书的,进度太慢。。。
  •     天佑爸爸国,天佑老大党!信仰上帝的国家是幸运的,社会主义没有市场。
  •     右派国家
  •     自由派们对小布什上台后的反应相当眼熟。不过总觉得这本书中描写的美国保守主义跟当下的相比更加乐观,毕竟过去八年都是由一个民主党总统控制着美国。毕竟小布什是个货真价实的保守派。
  •     读着读着好像失去了原来的线索,读着读着像掉进了杂货店。 但你不觉得,既然右只是作为左的对立概念才存在,那么本书所谓美国是一个右派国家,是不是也就表明了美国是一个左派国家呢。
  •     这本书其实我看过...没想到新版把中文标题给改了大意了/非常重要的全景展现美国保守主义价值观的一本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神皇上台的历史渊薮,也更好地理解美国右翼政治的复杂性
  •     很烧脑子的政治作品
  •     这本书适合比较了解美国政治和历史的人来读,否则很枯燥和迷惑,不属于入门读物,但坚持读可以有助于了解美国的右派和左派。
  •     看得让人有点混乱.
  •     政治史……还是描述呢?有点意思
  •     If you're young and not a democrat,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re old and not a republican, you have no brain.-然而奥黑光辉不可挡,居然连续两届,美帝历史上最大的LOSER & FAILURE
  •     其實是一本書...
  •     通过本书,我认识到,其实我对政治类书籍并不是我想像得那么感兴趣。
  •     没逐行读,看完只是知道了自己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
  •     美国的保守主义不同于欧洲古老的保守主义,美国的右自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从二战后梳理至小布什年代,从堕胎枪支到宗教,全面深刻。
  •     对左派右派,尤其是美国式自由和保守派有了新的了解,看书的时候一直觉得作者肯定是个美国人啊,这么门清路熟的,后来居然发现是个英国人,非常厉害。但感觉是不是因为两个作者的原因,有些论点有点重复絮叨啊,当然这绝对是瑕不掩瑜
  •     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美国政治生态的书,受益颇多,就是读完后还不是很清楚作者自身的政治立场
  •     越往后翻译越差 不过内容很好
  •     作者站在埃德蒙伯克这边
  •     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共和党站台写宣传吗?事无巨细地写共和党各种政治活动,给人的感觉,共和党=右派,民主党=左派,美国的政见就按照党派分了吗?处在蓝州的我,并没有感到美国是个右派国家。川普上台了,美国会走向何方,大家拭目以待吧。
  •     其实是去年读的…(还是前年)花了很久才读了一半,主要是因为对美国左右派、保守、自由、新自由主义这些概念真的不熟,而且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语境下有很大不同,很复杂。晚上室友问起了左右之分,我才想起了这本书。但我其实觉得这本书更像美国两党斗争的历史,比较通俗,而非学术作品。也只能是入门之作
  •     之前读的很草率,今天在医院里仔细瞧了瞧,咦,挺棒的啊。
  •     不知道作者几年后看自己当初下的结论会不会汗颜。与《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相反的对美国人思想倾向的总结,似乎是复杂问题的刻意简单化注脚。
  •     看不下去…
  •     读不下去
  •     特朗普出来,美国归位右派国家是好事情,奥巴马中啦忽悠欧洲的博爱病毒对伊斯兰没有抵抗力,后果都是严重的;短期内美国可能好斗,但是不远的将来文明国家都需要联合起来压制和管控10多亿激进穆斯林。
  •     读着觉得带有太多作者的个人看法和观点了
  •     此保守非彼保守,此自由非彼自由。
  •     好看
  •     本书一个观点:问题不在于社会救助缺位,而是家庭破裂和社会自组织资源匮乏。我赞成。
  •     好看,作者一定是右派!花了大量篇幅描寫小布什,在保守主義的美國人眼中,他一定是理想的總統。“權利下放”在這裡是矛盾的,對於保守主義的美國人來說,權利首先歸於個人,其次是地方團體,然後是各州,最後才是聯邦政府。他們的根本原則是要一個規模保持到最小的政府。
  •     这么傻逼的书..以自己认知的结果来阐述原因..
  •     对美国保守派上升的一个概览。没有深入美国社会做实地考察,虽然看到一个宏大的全貌,但感触不深。唯对第六党系的形成有了深入的认识。然而今日特朗普之崛起也许是第六党系衰败的标识。
  •     说句实话,我还以为是机器翻译的呢,乱七八糟,不成逻辑的句子,这样也能出书,编辑的良心呢?
  •     另一个角度了解美国
  •     值得一看,简单入门
  •     稀里糊涂读完,不明觉厉。还好结论一节算是看明白了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