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的起源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108048515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页数:654页

作者简介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书籍目录

《极权主义的起源》译者序
初版序
第一部《反犹主义》序言
第二部《帝国主义》序言
第三部《极权主义》序言
第一部 反犹主义
第一章 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
第二章 犹太人、民族国家与反犹主义的产生
一 暧昧的解放和犹太国家银行家
二 早期反犹主义
三 最初的反犹主义政党
四 左派反犹主义
五 安全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犹太人与社会
一 在贱民与新贵之间
二 权势奇才
三 在恶与罪之间
第四章 德雷富斯事件
一 案件事实
二 第三共和国与法国犹太人
三 军队与教士反对共和
四 人民与暴民
五 犹太人与德雷富斯派
六 赦免及其意义
第二部 帝国主义
第五章 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一 扩张与民族国家
二 权力与资产阶级
三 暴民与资本的联盟
第六章 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思想
一 贵族的“种族”对抗平民的“国家”
二 种族统一作为民族解放的替代
三 开启历史的新钥
四 “英国人的权利”与人权
第七章 种族与官僚政治
一 黑色大陆的幻影世界
二 黄金与种族
三 帝国主义的特性
第八章 大陆帝国主义:各种泛运动
一 部族的民族主义
二 无法律性的继承
三 党派与运动
第九章 民族国家的衰落与人权的终结
一 “少数民族的国家”与无国籍的人民
二 人权的窘困
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 无阶级社会
一 群众
二 暴民与精英的短暂同盟
第十一章 极权主义运动
一 极权主义的宣传
二 极权主义的组织
第十二章 执政的极权主义
一 所谓的极权国家
二 秘密警察
三 全面统治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
参考书目


 极权主义的起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直想写这个话题,可是直到上周看完这本书以及本周和祖父讨论俄罗斯近况中方才有了些许灵感,如此便搭建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平台,来用实例说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比泛泛空谈有用的多。汉娜•阿伦特,女流之为历史和社会学者不多,凡天性使然。于生理、于家庭、于生活,这些都与政治、历史乃至大社会问题采反向道路,故女性于文学的造诣较政史高得多,不是她们的细腻不适合研究,是她们的性别与历史相性不好罢了。所以能成在政治或历史领域有一番作为的女性,虽然不乏女儿身须眉心者,但正常来看不是家庭影响至深扭转了性别天性的,就是后天遭受过重大人生事故偏离了既有轨道的,起码汉娜不是那种天生汉子型。女性历史学家有一种男性历史学家不能比拟的能力——细腻。例如读《祖宗之法》和《天朝的崩溃》,一个仿佛端坐窗边独守绣楼的江南女工,另一个就是邀友呼朋山巅对饮指点社稷的书生意气。读惯了男性历史学家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中,不断于理性与感性间纠结,希望中立的探求真理,不妨转身看看女性那带有感性色彩的叙事文体,细致考究的引证和大胆以人性为出发点的讨论。历史的角度不是单一的,不是必然严肃的,如一条长河,历史的长度让其有稳定性和可循的规律性。但是在每个阶段,偶然性和突发性的主导力往往更大,越将历史长河切分细致,它们的力量就越发凸显。是长河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永远主导着这些偶然性和突变性,还是这些数量庞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积累而成了历史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呢?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突发问题的左右,长时间过后,回想这些突发事件也许认为其有左右人生进程的作用,那么由人所构成的社会文明所书写下的历史,是否也不可避免的背负这个不能完全说明的人类属性呢?女性历史学家的观点也许正在弥补长期由男性所主导的历史学界忽视的漏洞,修补遗留的问题。从一本书中,为学者可以更好的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不论同意与否书中的内容,这种学术启发性自然是多多益善的。克里蒙梭,人称“老虎”,凡尔赛和会四巨头之一,法兰西著名政治家。每当说道此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身材肥硕、秃顶蓄须、眼神不可一世、语言粗鲁嚣张、头脑狡猾实际、也许还香烟或者烟斗不离手的资本主义政治大鳄形象。根据高中和一些正统历史书的描写和照片,他也的确惊人的符合这个猜想。到底是我们的头脑正确的描绘了此人,还是我们的历史书中的历史观的设计者成功在我们脑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呢?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每当我想到资本主义的财阀、政客都会浮现相似的形象,就如同我们脑中的贪官都是一副烟酒色过度的形象一样。可这是真实的吗?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反犹丑闻——德雷福斯事件中,相对于左拉等左翼进步社会人士的大声呼吁和舆论造势希望平反德雷福斯,一位律师的努力显得更为实际,他不断地上书议会和最高法院,穷尽智慧和法律手段希望重启公正的审判,在当时法国政坛整体的腐败、堕落和排外反犹局面下,不惜牺牲自己光明的政治前途也要奋斗到最后一刻,他就是克里蒙梭。与社会大部分对历史还有记忆的人,心目中那个帝国主义分赃主导者不同,他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左翼领导人。书写历史的人总会有立场,而且将对自己有利的历史或描写的绚烂以彰显自己的功绩,或描写的黑暗以反衬自己的伟大都是惯常的手段,这是政治和历史的双重悲剧。正如克里蒙梭在德雷福斯事件中的失败一样,他和左拉等人的努力没有改变反犹的判决和社会大势,相对于左拉等人的失望,克里蒙梭更深入和实际的进行了反思。正义是靠不住的,没有力量的正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群众也是靠不住的,他们大多是乌合之众,缺乏智慧和组织,听风即雨的混淆是非,为蝇头小利而折腰,为发泄私愤和私欲而咆哮,而后又会在冷却后甘为奴役。民族的、国家的利益才是至高不变的,哪怕为了它要牺牲一些草芥,通往权力和成功的道路上,道义必不可少,可是灵活的手段和先期的力量积累,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功课。也许克里蒙梭在看清这一切之后,才会明白德雷福斯事件的失败不是他的耻辱,而是他成功的开始。从一本书中,为人者可以更好的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人生认识和生活经验,毕竟一个人的阅历和时间有限,如何将前人积累的丰富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呢?在书中寻求那些真理,也许你会纠结甚至反胃,但否志之否定的重复,恰恰是你最终肯定之肯定的必然。尼采所言之“超人”也许过于夸张,但能寻求此路者,想必定不愿等同于芸芸众生吧。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能否在今年有所解决呢?这正是本周我与祖父讨论的问题。看一个问题能否轻易得到解决,就如同一团毛线能否轻松解开一样,其问题根源的复杂缠绕程度决定了一切,如此看来俄罗斯和乌克兰,乃至欧洲和美国对这个问题,都不太好下嘴动刀。《锡安长老议定书》,一部伪书,反犹主义的主要证据,犹太人反世界的虚伪罪证,纳粹最终计划的通行证书,俄罗斯人的创造。俄罗斯民族为什么要伪造这么一本容纳了称之人类最卑鄙阴暗猥琐之阴谋也不为过的伪书呢?帝国主义按西方学者之分析,按照其拓殖方式和原则,可以分为海洋帝国主义和大陆帝国主义,前者典型为英法,后者为俄罗斯和奥匈,居中者德意志。海洋帝国主义不将殖民地的领土作为其帝国的必然行政部分,而以本国相似的行政手段和文化管理,抽拨其经济利益方为其主旨。大陆帝国主义则以拓殖为手段,吞并为最终目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本国的经济耐受力已到达极限,必须以地球为基点进行压力外放,海洋帝国主义的外放是在拓殖中寻求市场,因为他们的经济更发达,利益要求更纯粹;大陆帝国主义的外放则是在拓殖中扩大帝国领土,因为其工业经济更需要农业来带动,君主的荣耀只有辽阔的领土才能更好彰显。也许俄罗斯在莫斯科公国抗击蒙古人时,被蒙古帝国辽阔的土地深深吸引,将这种梦注入了民族的灵魂中?也许俄罗斯这极北苦寒之地,太需要永久占有温暖的海洋和土地?也许东方和西方文明夹缝中,他们只有在不断的充当“欧洲宪兵”和“远东仲裁者”中才能得到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许东正教的使命感,斯拉夫的归属感,沙皇的奋斗史,苏维埃的光荣史,都在冥冥中左右着这个国度。问题的根源在历史,这一点毋庸置疑,乃至我认为俄罗斯在还债,一笔几千年的大陆帝国主义的债。当欧洲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殖民浪潮中,较为轻松的脱离对殖民地的统治,同时还至今保有强大影响力和向心力的同时,铁幕后的红色帝国却慢慢的崩溃了,甚至不能以恳求和怜悯的姿态挽留任何一个从前的社会主义兄弟。大陆帝国主义从未远离这片土地,民族的压迫,种族的屠杀,肃反和清洗,如同家常便饭,只不过领袖从沙皇变成了总书记再变成总统。乌克兰的命运也许在几十年前那场大清洗和大饥荒中就已经确定了,如同车臣、鞑靼、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也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刻定下基调一样,“醉汉的馈赠”实在难以赎清这血腥惨痛的民族债务。问题就是如此难以解决,可它却又不得不尝试着解决,那它的解决方式会如何呢?据我所知,俄罗斯每一次历史变革都是以战争方式为开启或终结:与瑞典之战开启了俄罗斯帝国时代;与拿破仑之战开启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宪兵时代;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是俄罗斯帝国终结的不可逆转的序曲;卫国战争又一次使它站回世界之巅;阿富汗战争加速了同盟的崩溃;车臣战争至今困扰着俄罗斯的复兴。那这次的乌克兰呢?会成为乌克兰之战吗?这个文学成就璀璨,但是于政治与外交上却不善言辞的国度,这个主要民族只占全国人口四成,与其说是天生的战斗民族,倒不如说不得不以战斗或者习惯以战斗捍卫家园的民族,会不会再次喝一口伏特加,大喊一声“乌拉”,抄起AK化身为棕熊扑向他的敌人呢?历史可以预测,但是它的预测并不精准,端倪不代表结果,正如人之言行通常不能作为辨明一个人的根据一样。从一本书中,为实务者可以窥见一线指明道路的灯光,虽然它朦朦胧胧不那么真切,但总比摸黑前行好的多,更比无根据的妄言强上百倍。而且,正因为能够窥见才不愿意妄言,正因为能够感知而慎而又慎,知识是力量,无知更是力量,而且往往强大的多。从一本书中,不论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能得到一些别人不可能教导你的东西,得到一些只有自己才能积累得到的启迪,而且这些财富不仅保值,还会随着不断深入而稳定升值,何乐而不为?不过还是会有人说:“这有什么用,我不用书,照样活得好好的!”我对这些人无言以对,并不是不屑,而是没有能力回答他们的质问。不过有人能回答:“历史的每一次终结必然包含着一个新的开端,这种开端就是一种希望,是终结所能够产生的唯一‘神示’。开端在变成一个历史事件之前,就是人的最高能力;从政治角度来说,它与人的自由是一致的。奥古斯丁说:‘创造了人,一个开端形成。’这个开端由每一次新生来保证;这个开端确实就是每一个人。”——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     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很难懂的书,特别是对于非政治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是以上两个专业的学生,纯碎处于兴趣,仍旧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看完,仅仅是囫囵吞枣的看完,许多专业术语和逻辑以及作者意图都没有弄清楚。这本书涉及的政治学术语很多,欧洲历史主要集中在18、19、20世纪,另外作者翻译出来的东西确实够晦涩难懂,许多都需要用汉语语法划分成分才能看懂。我们的教育几乎不涉及欧洲具体历史,也不会教授社会学、政治学,所以作为一个非常业余的同学来看这本书,还是相当的痛苦的,不过,如果你有耐心坚持下去,收获肯定会蛮多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逃避自由》、《狂热分子》、《路西法效应》(这基本书也需要耐心看完),有许多内容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并且这几本书的内容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关于群众运动,《狂热分子》一书已经详细讲解了它的特诊,极权主义运动一章中举了许多具体的史实来证明那些特点,更加具体,更加详实,极权运动也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关于运动的更多细节将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极权运动到极权国家的存在,首先摧毁的是人的法律人格,再者,道德人格,最后就是人的自我——人天生的独特性。极权统治意味着全面统治,那就必须清楚一切自发性,极权统治并不需要群众反对、甚至赞成,它不需要群众有自发的行为,让人失去个性就是失去人的本能,它就是想把人变成一种低级动物,变成傀儡,像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一样,一切反应都很可靠,即使走向自己的死亡,所做的也只是反应而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投身于疯狂的极权主义呢?孤独+极权主义的逻辑。《逃避自我》中详细讲述了个人自我不够强大的时候,是如何产生逃避责任,放弃自由,投身集体的想法的。极权主义中充满了许多吊诡,但它自身具有一套连贯的、完整的逻辑推理,这种逻辑过程比它的内容更能吸引人,这也是所有意识形态都具有的特点。当孤独者接受了极权主义推理之前提,陷入了它的逻辑之后,他自身也就隔绝了真实世界的联系,放弃了自我与思考能力。所有的真实世界的感觉和经验都不能影响他投身极权主义的狂热。,我们本身是一党专政国家,历史上也有过和斯大林极权统治类似的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教育竟然从来不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学,不去反思历史,只是讲讲那些陈词滥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只是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以及我们所谓的影响。至于什么是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暴政、君主独裁、一党执政、极权主义的区别,估计只有极个别人才会去了解,去关心。以史为镜,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在于,如今经济全球化,功利化思想的力量非常强大,随着失业人口增加,在拜金主义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自我,人民群众会成为多余者,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潜在的极权主义吸引着?这才是最大的危险。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大师分析中国,解剖中国,并分享知识,提出建议。
  •     『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我读了9个月,整体来说驾驭它有些困难,一方面对欧洲历史没有那么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政治哲学的思辨有些难懂,我只能想起某些片段,这或许是收获的结果吧,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开阔的世界,虽然我是精读,但并不能掌握它。我读这本书经常会联想到文革,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但从文学作品里道听途说过文革,比如《穆旦作品新编》里,穆旦写的日记,那种忏悔式的表达,在我看来有些恶心,就像我非常不喜欢读中国古代历史一样,当我得知到古时我们先辈所经历过的奴性生活就有种强烈的愤怒,鲁迅说的没错,中国历史就是“吃人”二字,古代中国史就是君王覆灭的历史,和平头百姓无关,这是一种耻辱。极权主义的本质就是恐怖,就像极端宗教,让宗教来侵入个人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领袖和群众的单一关系,人与人的孤立出于自愿,也出于被迫,自愿是因为和他人保持连结是危险的,谁也不知道别人哪天会被送进劳改营。将一种强有力的逻辑嵌入思维,用于指导改造社会,同时会自我审查及检举他人来维持自己的纯洁性,或表达自己的忠心,这种消除“客观”敌人的作法能不断地产生运动,并在这种观念里总结经验,替代实际的感受,用表达性结构改造客观性结构,也就是说,在理性上(客观上)敌人是存在的,那么现实就要给以回应,所以某些人会突然的走进集中营,来满足"客观敌人"的存在。阿伦特分析了欧洲的几种政治体制,以及一直存在的反犹主义,不管是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它的自我毁灭性,利用反犹的情绪抵消某些不公平的政治因素,将经济发展的规律放到政治制度上,帝国扩张就产生了,再到法律、人权的毁灭,极权主义政府终于将它发挥到极致,而中国的土壤上就利于滋生极权政府,从秦始皇郡县制的建立,就将中央集权官僚制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准。中国古代历来的政治制度始终没有改变,更谈及不到它的正当性及合法性,也没有提出好的政治学说,平民与当权者的分离所造了一种恶性循环,当官是极其对自己有利的,平民百姓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在社会里的攀升,实际暗含了对未来的恐惧,这使人与人之间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而非活在政治共同体内。国家存在的正当性在于被每个自由平等的公民所认可,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比如当下的国家集体活动,『阅兵』对于这种活动,所有人都有自豪感,自信心,都仿佛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都认可自己的国家,但是回到现实中,户籍限制,分配不均,这都无法能像阅兵一样感动自豪,显然爱国是一种情绪,很容易被利用,很容易忽略现实问题,个体声音无法表达或被打压,这都无法让自己联系到自己还是个中国人、是个个体组成的国家,中国的政治土壤或许肥力太强,谁让这几千年就只诞生了一种政治制度呢!反犹主义是将犹太人变成人人都厌恶,是丑陋,是罪恶的,接下来会有一种逻辑作为动力即:『但凡是罪恶的,丑陋的就应该铲掉,这是为了让其他人过得更好。』这种做法在常识上行得通,但避开了法律的制裁,然则这是人权的丧失,伦理的崩溃。显然这种逻辑盖过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对自由,平等及人本主义的倡导,这难道是人类退步了?英国虽是帝国,也搞殖民,但是没有成为“纳粹”,英国政党内部的权力制约,法律的存在,都没能发展出极权政府。斯大林的极权政府是政党征服国家,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让所有人都卷进国家机器,成为运动的牺牲品,不在乎经济,只有灾难,也可以说极权主义作为一种灾难的结果而存在。意识形态为政权服务,时刻监视着社会上微妙的变化,符合这种逻辑:凡是和主流价值观不统一的,都具有危险性,都有颠覆政权的可能。极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知道有哪些具体标准,这种不确定只能使自己不断审查自己,由此展开自我限制,以此来适应社会的不确定性。极权的逻辑就是非对即错,这种二元说,就易于产生竞争,产生运动,在客观上对现实的简化,从而形成了一种虚构的现实,阶级斗争的目标是消除差别,这显然是蹩脚的,人的千差万别来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阶级背景,这种阶级斗争无疑是削足适履,按罗尔斯的观点看,我们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对于比自己强的人所有的阶级背景、自然禀赋都是我们共同的财产,因为每个人都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通过差异原则达到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马克思参考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社会应当是不断进步的,其实政治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在一开始就要体现它的公平性,否则制度的缺陷极易毁坏一个人的信仰,通过反犹铲除“垃圾人口”使自己的种族得以保存,这种优势吸引每个人,就像希特勒激情澎湃的演讲。海明威说,钟丧为你而鸣,为自己争权利就是为国家争权利,当权力被滥用到某个人的头上,漠视法律,人权消失,下一个人极有可能是你自己。当某一天突然被某种口号代替法律,只能有一种逻辑代替思考,卷进运动,恐怖就会来临,不藐视每一个人的权利,因为主权在民,法律的独立对权益的保障是十分有利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发声都上千年了,还没能实现平等,难道要等到地球毁灭么?然而不幸的是,但凡提倡的都没有实现,但凡没有实现的都将它放在对未来的期盼上,不管是美化未来,还是忆苦思甜,这都印证了当下的不和谐,人生不足百年,我们先辈的耻辱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生,难道我们的后代要继续感受先辈的耻辱么?还要继续得出“吃人”的结论么?2015/09/29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研究极权主义的开山之作,我的女神阿伦特
  •     极权主义就像宗教一样,被强迫渗透和自我强迫渗透在生活中,哪怕是吃饭、做爱,形成一种逻辑,这无疑有利于运动,在成为一个纯粹的,万众一心的集体之前,每个人都已是孤立的,恐怖就是极权主义的本质。
  •     实在真知灼见,可惜心不够大,还是不敢说话。
  •     德国人的精细、严谨和自省。
  •     用了8个月时间终于刷完这一遍。刷一遍,非有超强毅力不可,因此当最终刷完时成就感也满溢啦!这本大部头整体脉络清晰,但实际文字处理上略显繁复,里面很多箴言式论断使人拍案叫绝。建议先看正文,再看阿伦特的再版序,最后再看译者序。译者序的最后一部分批判让人忍俊不禁,估计林大师这么写也是煞费苦心,感谢!
  •     将近600页的书,拖了我整整一个星期,阿伦特的书一直都比较难读。极权主义来源于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根而导致的孤独感。如果在这个被抛的世界里,人不能展现自己行动(praxis),就会导致极权主义。现在看来阿伦特的观点还是乌托邦,更系统地理论可参见《人的境况》
  •     这个翻译,毛病很多啊,对于初读者,障碍还是很大的。
  •     有些观点很真知灼见
  •     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     很一般,这个版本翻译的太差了
  •     只读了第三部极权主义,但是读懂的感觉真棒!
  •     极端的欲望必然衍生出极端的一切,而曾以财富自居、缺失自省的犹太人便成了这所谓的极端运动的炮灰,也就有了后来所谓的极权主义。
  •     这是我第一本因为翻译水平太糟糕而放弃的书。第一本。
  •     历史能够出于对往昔的怀念为一些地方重新命名,历史能够将刺眼的热带强光减弱为哀婉单调的柔光,变成康拉德和特罗洛普游记中冷峻而充满判断的色调。
  •     终于赶在2015年把这本放在reading list 好多年的书给读完了!读完反犹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时候将此书搁置了一个月,羞耻。所以反犹主义部分讲了一个道理,犹太人之所以被迫害一方面因为这个民族无根,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民族太优秀了,还在欧洲国家享有特权,掌握着金融大权。但唯一失算的是,不热心政治,社会参与感不强,结果被人眼红,惨遭迫害。帝国主义部分说了啥,哎呀,这个部分真的没太看懂,等着撸第二遍吧。极权主义部分把纳粹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放在一起反复论证,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阿伦特说,其实纳粹德国行动准则是以达尔文自然进化论为基础,而苏联则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关于社会是巨大历史运动产物的观念为基础。极权主义致力于一种使人在其中成为多余者的制度,其实质是恐怖。清楚不同意见和他们认为多余的人
  •     半通不通似懂非懂。并没觉得受益良多,只是以后用此概念会更为谨慎。
  •     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有点自我。理不粗,话可以再糙点。
  •     比第一版好多了。
  •     第二遍读完。渐能通顺。觉得非常好。确不凡。成书若晚,定当更精彩。
  •     有一些不错的观点在,如果想走出极权,先要明白曾经的极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被群众选择?这里有很多人性弱点的群体化效应
  •     再读汉娜阿伦特的文字,感觉像离电影里表现的那个她很近。 她的学术作品总多了些人性,正如她所说,群众中人的主要特点不是野蛮和落后,而且孤独和缺少正常的社会联系。(然而这个翻译很一般)
  •     和《通往奴役之路》一般舍本逐末。书是好书,只是我未能消受。
  •     防奸细不如防暴民 启发很多 埋线很多 洞见深刻 关于二战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     阿伦特的思想有深度,但是翻译实在太糟糕了,语句根本不顺畅让人读不下去... 三颗星都是给阿伦特的 希望以后有更好的译本。
  •     总算读完了……
  •     1、别问劳资为啥读这本书;2、翻译确实很多小毛病;3、第一版卖了48000册,1和2见鬼去吧,劳资也要翻译这种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