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504976989
作者:李斌,伍戈
页数:371页

作者简介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研究中国货币与宏观经济问题的书。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多部门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了货币总量的来源以及货币供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问题。书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货币创造机理及其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信用货币创造理论来分析存贷差等问题。三是离岸市场发展与货币创造的关系。四是潜在经济增速与货币需求问题。五是研究产出与通胀动态问题。六是有关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变化的研究。七是货币总量需求和货币化比率(M2/GDP)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机理。八是货币与结构性通胀问题。通过作者这些科学的研究、规范而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重要的货币和宏观经济现象,深化对诸如货币“超发”问题、存贷差问题、人民币“走出去”以及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定位等问题的认识。相信每个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读者,阅读此书后都会有重要的启发和收获。作者李斌研究员和伍戈研究员长期在中央银行从事货币政策工作,具有较广的宏观经济视野和丰富的一线政策操作经验,逻辑思路也是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亲自为《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作序,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对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白重恩、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席教授许成钢联袂推荐本书。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
第一章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目的
第二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附:全书的研究路线图
第二部分货币信用创造与经济结构
第三章货币信用创造的源头与渠道
一、货币信用创造及其渠道:传统货币理论的扩展
二、货币信用创造渠道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的现实
三、货币信用创造的新渠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四、货币信用创造的进一步量化分析: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联
五、小结
第四章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Ⅰ:存贷差的视角
一、存贷差:理解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视角
二、存贷比:是衡量流动性的科学指标吗
三、小结
第五章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Ⅱ:影子银行创造货币吗
一、影子银行及其信用创造:西方的实践
二、影子银行及其信用创造:中国的情形
三、影子银行体系如何影响货币政策
四、小结
第六章更完整地理解货币信用创造Ⅲ:离岸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离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欧洲美元为例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与跨境资金流动渠道
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货币创造机制
四、离岸人民币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部分货币需求变化与经济结构
第七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Ⅰ: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
一、货币需求稳定性的讨论:关注结构变化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基于产业结构理论
三、产业结构变迁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典型国别案例
四、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观察中国潜在增速变化
五、小结
第八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Ⅱ:货币替代的结构性变化
一、货币替代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关联
二、对传统货币替代模型的修正:基于金融一体化的视角
三、对中国货币替代的实证考察: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四、小结
第九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Ⅲ:产出—通胀关系的变化
一、产出—通胀关系的动态变化:理论探索
二、产出—通胀关系的实证考察之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
三、产出—通胀关系的实证考察之二:时变性菲利普斯曲线的探索
四、小结
第四部分货币供求动态与经济结构
第十章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短期视角
一、货币供求与流动性
二、1997—2003年:从结构变化视角理解“货币消失”之谜
三、2003—2008年:M2/GDP趋稳的同时为什么出现流动性过剩
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增长和通胀的变化
五、结构性扭曲与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的分析
六、小结
第十一章货币供求与产出一通胀动态:中长期视角
一、为什么不同经济体的货币总量及M2/GDP会相差甚远
二、关于M2/GDP的“典型事实”观察与既有观点剖析
三、从融资结构和储蓄率视角理解货币总量
四、探索中国M2/GDP的动态演进路径
五、小结
第十二章货币总量与通胀机理变化:结构性通胀探析
一、货币总量能否解释通胀的结构性变化
二、结构性通胀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三、结构性通胀的实证考察:中国案例
四、小结
第五部分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概要

李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李斌是中国人民银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与经济发展”论文一等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伍戈,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IMF Working Pap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不理解货币,就无法理解中国经济/陈舒扬 2014年12月,一本名为《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的图书面世,书名的四平八稳和专业感,使它起初只得到小圈子的关注;而这本书讨论的对象,却是近年里舆论场上经久不衰、也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两位作者李斌和伍戈,均是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且两位都在央行工作十年有余,作为专业学术成果,《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下文简称《信用》一书)无疑框架严谨、论证充分。然而对更广泛的读者来说,它更具吸引力的一点是,书中对诸如“货币超发”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热点问题给出了相当系统、深入的探讨,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很大程度是问题导向型的”、“是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工作中不断面临的问题的一个系统性思考”,这些研究和思考所探询的,其实就是货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一终极问题。而将货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之问,放在中国近十几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对前人已经观察到、但尚未给出合理或充分解释的货币现象进行剖析,这本书也就带领读者,层层剥开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信用创造的认识误区对于普通人来说,信用创造的问题,往往在直觉性的常识之外,尽管物价上涨可以被直接感受到,“央行加快印钞”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解释也似乎说得通,但其中具体的运行机制和过程,却少有人去深究,身为专业人士,《信用》一书的作者也表示,“我们感觉到,信用货币创造可能是整个货币经济理论中最富趣味也是最容易产生误解的领域。”《信用》一书因此体现了严谨、扎实的学术格调,以货币信用创造的机理作为开篇和逻辑起点,这自然是因为,若不能正确理解货币信用创造,也就无法理解与货币供给相关的许多问题。事实上,对货币信用创造机理的强调贯穿全书。人们常有的认识是,商业银行先有存款,才能发放贷款,此书一开始就在纠正这一认识误区。作者指出,在信用货币时代,在现代银行复式记账法下,全社会所有的货币都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造出来——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构成商业银行扩张资产的基础,商业银行再通过发放贷款、购买外汇、购买债券、同业业务等资产扩张行为,在其负债方派生存款,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大、存款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先有贷款,再有存款”。为了进一步巩固读者对货币信用创造的理解,有必要对诸多流行的谬误进行辨析,从而“存贷差”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引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存贷差,并且数额不断扩大,针对这一现象,产生了许多解释,包括“银行惜贷”(暗示解决办法是多放贷)、“居民储蓄过多”(暗示解决办法是扩大居民消费)、“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等等说法,作者在书中一一例举,并分别作了辨析,指出诸多说法要么错误,要么虽然没错、但具有误导性;而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实物货币理念”作祟,在这种理念下,人们往往把存款想象为既定的规模,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购买外汇、购买债券视作“存款蛋糕”的切分,而这正是未能正确理解信用创造的表现。书中既对信用创造的原理进行了教科书一般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也结合现实讲述了中国货币信用创造渠道的发展变化,比如加入WTO之后,由于巨大的贸易顺差,外汇占款一度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渠道,随着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外汇占款派生货币的作用下降,近些年表外和影子银行融资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明显上升。近年影子银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在此书的研究之列。相对于许多莫衷一是的说法,这本书给出了较为清晰的结论:影子银行是否创造货币,取决于大家对中国现阶段影子银行的定义,如果仅考虑银行理财业务,其信用创造功能并不明显;而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国内货币供应的影响只发生在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过程中,人民币离岸市场派生人民币存款,并不会影响到境内货币供应量。结合中国实际、对信用创造进行了完整系统的论述,是《信用》一书难得之处。金融学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达也十分赞赏:“信用创造……本应属于基础知识的道理,在金融学里却是曲不高而和者寡,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信用创造的问题,极为必要”。废除存贷比考核的理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驳斥了有关存贷差的一系列错误理解之后,明确指出银行存贷比考核的不合理。存贷比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概念,也常见于媒体报道,是贷款余额与余款余额的比率。通常人们认为,存贷比监管是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手段。《信用》一书提出,将存贷比列为监管指标,依然是“实物货币理念”或说“先有存款、后有贷款”理念的体现。不难理解的是:影响存贷差大小的因素和影响存贷比高低的因素是一样的。《信用》一书通过分析指出,存贷差出现和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外汇占款、商业银行购买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以及不良贷款的核销与剥离。如前文指出,作者认为存贷差的扩大并不是既定存款中更多部分用于非贷款的支出,相反存贷差的扩大是由于银行的非贷款的资产扩张派生了更多存款,比如,除了贷款外,外汇占款、购买非银行机构发行的债券、开展部分同业业务都会创造存款,但贷款规模并不因此发生变化。作者指出,近年存贷比约束增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收支格局变化即外汇占款下降带来的,与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否充裕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从而用存贷比作为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指标便站不住脚了。《信用》一书因此建议逐步废除存贷比考核,而采用国际上推荐的其他新指标。作者也提到,监管部门已经逐步开始调整和考虑取消存贷比考核。货币现象之谜《信用》一书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将近十几年里我国的货币供求、通胀、经济增长的表现放在一起进行考察,作者在行文中也不掩对这一主题的浓厚兴趣,称之为“宏观经济研究十分重要而又充满乐趣的课题”。这一课题之所以有趣,很大原因是中国经济在近十几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丰富的货币和经济现象,已经超出传统理论和经验所能解释的范围。比如传统货币理论中,货币供应量增速等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而改革开放后到本世纪初的“货币消失”现象(即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对应低通胀率),一度被学界称为“中国之谜”;次贷危机之前的几年中,M2相对GDP增长明显放缓却与流动性过剩并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力度颇大的刺激政策,而CPI回升速度显著小于预期。这一课题有必要去深入研究的另一原因,是M2与GDP的比值,传统上一直被用来当作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和货币深化的重要指标,而在我国,M2/GDP广为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媒体上频繁地用来说明“货币超发”、通胀风险大,作者有意直面热点,对中国的M2/GDP进行一番严肃细致的考察。当然,有关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或说解释已经不少,《信用》一书一方面系统梳理了前人的理论观点,提出哪些较为正确,哪些有明显漏洞,一方面对得到实证支持的理论进入深入分析,通过更规范、严谨的框架进行论证,并带领读者理解其中机理。作者提出的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是,我国M2/GDP高低和增速与流动性水平进而物价变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方法上,书中选取了1997年~2003年、2003年~2008年、2008年后三个时间段,通过对各时期实体经济特征的历史考察,指出M2/GDP增速与流动性表现不匹配的原因,其中既包括统计指标上的,比如CPI和M2在某些时期未能反应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也在对货币现象的分析中得以显现,比如资本市场、房地产等“新产品”部门吸纳货币,造成这类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却使传统部门有效需求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压力。针对饱受诟病的我国的高M2/GDP,作者通过横向比较指出,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以及高储蓄率,是相对其他国家M2/GDP较高的原因。除了对18个经济体进行实证分析、支持上述结论外,作者依然借助货币创造的基本原理、清晰简明地剖析了其中机理:所有货币必须经过银行体系创造出来,只要融资活动进过银行进行,就会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给,不经由银行的直接融资活动则不会增加货币供给;而储蓄率高,会使一个国家的货币增速超过GDP增速,也就会使M2/GDP保持上升,同时储蓄率高本身也是直接金融不发达的另一面,并且使经济体更加依赖银行融资。作者同样指出了许多流行观念的错误之处,比如不能用居民增加住房购买解释M2/GDP的下降,房地产买卖并不会使货币总量减少,大量房地产交易都依靠银行融资,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银行还会通过放贷创造出大量货币。作者提醒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来解释2004~2008年间M2/GDP令人困惑的逆转,并用数据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序言中,林毅夫教授就将阅读本书称为“观看一部中国近年来货币金融重要理论谜题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信用》一书还探索了中国M2/GDP的动态演进路径,认为我国M2/GDP将经历加速上升后增速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同时M2/GDP的轨迹显示出,是M2/GDP的缺口而非M2/GDP值本身,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这也就意味着,物价稳定的条件是M2/GDP值保持平稳变化,而非保持不变。对当前经济情势的基本判断《信用》一书帮助人们厘清信用创造机理、认识过去十几年间的货币和经济现象,最后的落脚点无疑是如何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理解中国当下经济的处境。仅从供给面去理解货币运行,显然远远不够。正如作者指出,货币总量——人们所能看到的央行每个月会公布的M2数据——最终的形成,并非简单地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它与商业银行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有关,也很大程度上从属于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对经济施加影响,目的是支持经济健康发展,我国政府每年都设定了M2预期增长目标,并由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而也正如作者指出,该目标实际上是以货币需求为基础制定,建立在对GDP和未来物价增长的估计上。从而,对中国当下经济情势的认识,会影响到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信用》一书基于经济基本面的分析,对当前经济情势做出了判断:当前经济减速实质上是潜在产出增速的下降。经济增速的下滑并没有伴随失业的增加,多被解释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即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但作者认为这一说法解释力十分有限,提出当前经济减速是潜在产出增速的下降,而非周期性原因;而潜在产出的下降,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根据书中列出的数据,我国社会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2007年的14.1%降到了2012年的7.4%)。因此作者提出,认识到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可能下降及其原因后,从总量上刺激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使经济偏离潜在产出,带来宏观经济滞胀的风险;同时中国经济“两部门”的结构性问题,也会导致供给创造需求能力的下降、总量调控的失效,例如近几年金融资源较多流向对利率不够敏感的地方平台和房地产,并相互推动、强化,挤出了其他尤其是民营经济主体。考虑物价,作者也基于充分的论证指出CPI在体现通胀上的滞后性: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让一般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可能性下降,现阶段CPI上涨主要与资产价格上涨和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有关;结构性的价格上涨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不稳定的信号最初不是由CPI通胀而是由信贷和资产价格的变化表现出来,CPI明显上涨时,往往已处在经济金融泡沫破裂的前夜。从而相对于货币政策盯住CPI的传统,《信用》一书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考虑更长期的货币稳定、金融稳定和宏观总量风险问题,更多关注资产价格、信用扩张等可能显著影响价格和金融体系稳定的因素,宏观调控应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物价变动给予关注和反应。在后记中,作者将该书概括为通过“结构化视角”理解“货币总量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问题;作为一本学术成果,该书使用了规范的经济学语言以及较多的数量分析模型,不过对即便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读者,此书也同样具有可读性,正如著名经济金融学者许成钢在荐言中指出:“每个关心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人,阅读此书都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整体很不错,尤其前面对于基本机理的阐述。中间略偏计量意义不大。后面有些分析觉得有逻辑漏洞而且对市场分析用途不是很大。
  •     很好的熟
  •     关于先有存款还是先有贷款的分析很棒
  •     用资产负债表将货币创造的过程讲的非常清楚!用结构的眼光看中国问题,非常好的视角,两部门陷阱很有说服力!
  •     接地气,中国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发展到这个地步,必然和其他市场有独特和不同。 作者是央行货币司的研究员,研究著作从本国出发,参考世界经济研究和框架,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 同样由于作者的工作,对于央行的视野和思路也能有比较贴近的了解。 有数学推导,跳过直接看结论也行。 强烈推荐。
  •     读到这本书为止,对货币算是有了个粗浅的认识。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整体很不错,尤其前面对于基本机理的阐述。中间略偏计量意义不大。后面有些分析觉得有逻辑漏洞而且对市场分析用途不是很大。”
  •     央行的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或黑箱一个,政治诉求与经济约束之间的互动有迹可寻,体制内的研究者不仅有信息优势,他们也不像野路子那么孟浪、胡猜
  •     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观念,特别是信用货币条件下:“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的观点,令人醍醐灌顶,感谢雪球球友推荐。
  •     我想给这本书打七颗星!
  •     很喜欢P228页后的两部门分析,很接地气
  •     非科班, 读起来太爽了, 解了多个心中疑团.
  •     作者围绕货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以结构变化的角度对许多现象做了分析。非常多的文献引用,核心观点请移步至第五部分“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     讲关于银行资负的解决,货币膨胀和紧缩(背景资料很齐全),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实例大,少)....研究的范围是近这二十年。觉得至少从改革开放开始更好。
  •     没读完,就不评分了……
  •     清楚地阐述了“贷款创造货币”的观点,揭示了货币运行的基本规律。观点新颖,论述有力完整。
  •     货币银行最基础的问题是“先有贷款还是先有存款”
  •     读了三遍,值得再读
  •     现有贷款,再有存款;两部门(竞争和垄断部门)造就结构性通胀;双推力(外需 +政府投资)催生金融体制的扭曲
  •     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似基础,实际上梳理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
  •     写在2014才觉得更牛逼~
  •     对货币需求及M2/GDP的分析深刻而精彩
  •     真的很好看。。
  •     2015年6月入手的书,再读一遍
  •     屡有洞见,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     值得读三遍的书,理论结合实际才可以加深理解 2017年3月读了第二遍
  •     货币创造、流动,以及与宏观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近二十年诸多宏观经济现象、当下热点问题做出了解释
  •     先有贷款后有存款
  •     看前面几章就好啦,非常清楚地解释了货币信用派生的方式。后面的章节有点像学术论文了,个人觉得参考价值不大。
  •     写的太赞,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
  •     货币创造这块写的比较清楚,但也不是原创观点,之前有人写过论文了,中间几章的货币需求像是篡论文,到后面结合中国情况又有一些洞见,总体还可以。近期主要就通读货币类的作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