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风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544707985
作者:(英) 伍尔夫
页数:75页

作者简介

1931年,伍尔夫受《好管家》杂志的约请,创作了有关伦敦街景和生活的六篇散文。这些散文成就于她人生的中后期。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已经趋于成熟,创作风格及手法也渐臻完善。《伦敦风景》描绘了伦敦社会的现实生活图景,能够全面地提现伍尔夫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其中的第六篇一直被认为已经遗失,直到2004年8月,《一个伦敦人的肖像》才重新被发现。
六篇散文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文学视角细腻地描述了她观察伦敦街道时的所思所感,以及她对街道里居民怀有的复杂情感。

书籍目录

内容介绍伦敦码头牛津街之潮伟人故居西敏寺和圣保罗大教堂这是国会下议院一个伦敦人的肖像

编辑推荐

  1931年,伍尔夫受《好管家》杂志的约请,创作了有关伦敦街景和生活的六篇散文。这些散文成就于她人生的中后期。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已经趋于成熟,创作风格及手法也渐臻完善。《伦敦风景》描绘了伦敦社会的现实生活图景,能够全面地提现伍尔夫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其中的第六篇一直被认为已经遗失,直到2004年8月,《一个伦敦人的肖像》才重新被发现。  六篇散文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文学视角细腻地描述了她观察伦敦街道时的所思所感,以及她对街道里居民怀有的复杂情感。  伦敦是伍尔夫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伦敦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正如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现代主义大师伍尔夫让旧日的伦敦景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伦敦风景》既是一本值得赏读的随笔集,也可以被当作一本导游手册,帮助人们去游历弗吉尼亚·伍尔夫所钟爱的这座城市。

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和代表作家。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人们心底的潜意识,从而拓宽了文学的疆域。她在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各布的房间》、《黛洛维夫人》、《普通读者》。

章节摘录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无论它们显得何等浪漫风流,何等放浪无羁,何等飘忽不定,然而在浩瀚的大海之上,鲜有一舟一船不是及时来伦敦码头抛锚泊定。从一次中流下水起航,人们就可见到它们沿河溯流而上的壮举,此时此刻,一切航海印迹在它们身上依然历历在目。班船来了,高高的甲板上,嘹望台、天棚,无一不有。乘客抓着行囊,趴在栏杆上俯视。印度水手在下面步履匆匆,时而踉跄跌跤的情景尽收眼底——他们回家了。经年累月,每周都有上千条这样的大船在伦敦码头抛锚泊位。它们从密密麻麻的货船中吃力地挤着为自己开路,不仅煤船和驳船上都堆满了煤,就连那些摇曳不定的红帆船,尽管看上去颇具业余色彩,也从哈维土运来砖块,从克尔杰斯特运来水泥——因为一切都为做生意,在这条河上没有游乐船。为一些无法抗拒的激流所吸引,它们取道大海,寂静而孤独地来到被分派的锚地,一路赶来,既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袭击,也享受过风平浪静的惬意。机停帆卷之后,硕大的烟囱和高高的桅杆突然之间登场亮相,不过在一排工房和巨大库房黑墙的衬托之下,显得非常不协调。一场莫名其妙的变化发生了,转眼之间,它们背后的海天美景已经不复存在,舒展四肢的空间也已化为乌有。它们既像俘虏那样躺在那里,又像吼叫不止的带翼怪兽,先是被人抓住脚,继而再被捆绑着搁浅在旱地上。  盐味十足的海风扑鼻而来,最刺激的事情莫过于观看船只沿着泰晤士河。溯流而上——大船小舟,黯然失色的,光彩照人的,来自印度的,来自俄国的,来自南美的,来自澳洲的,在经历过寂寞、危险、孤独的煎熬之后,竞相从我们眼前鱼贯而行,前往港湾安家落户。然而,一旦它们抛下锚,一旦吊车开始翻挖摇摆,一切浪漫似乎都已成为过去。如果我们从这些抛锚的船只旁边转身朝伦敦走去,一定会看到世界上最郁闷的景象。岸边到处充斥着附属于大船的供应小船以及老态龙钟的库房。它们在早已是烂泥一片的平地上挤作一团。同样是那种老朽的空气,同样是那种几乎耗尽的空气都给它们打上了临时的烙印。如果一扇窗户被打碎了,那就碎下去。最近的一场大火把其中的一扇窗户熏得黑乎乎的,漆皮被烧起了泡,但是它在这里留下的凄凉和郁闷,与前方邻近的情形相比,却是座建筑物灰尘覆盖的尖顶上,想把整个墙体或墙皮敲掉。他敲得那么轻,似乎墙壁就是由纸板或糕点的酥皮做成的。“在伍尔夫于第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些杂乱的码头区、豪华的楼宇和漂亮的写字楼如今早已经取代了在。烂泥一片的平地上挤作一团”的那些“供应小船以及老态龙钟的库房”。那位无休无止地渴望“乡村闲话的一种精彩翻版”的”真正的老伦敦”克罗夫人,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被各种不同的主妇所代替,而她们在社交方面的胃口也许需要被一种不同种类的市井闲话所取代。

图书封面


 伦敦风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出版前没有校稿审稿么?中文翻译吧,唉唉唉,怎么搞的。。总之不知道是不是排版的原因,多处差错,很多漏译错译的地方。后半本英文原文呢,from多处拼成form,诸如此类的错误。拜托译林出版社的同志认真一点可以么。。。
  •     伍尔芙的这六篇小散文居然还能编篡成一本书实在不容易,译林出版社煞费苦心地把英文原版部分也加入其中,拉大了字距缩小了开面依旧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好在此书是精装本,所以勉强撑起了台面。译林的这本伦敦风景是中国的唯一版本。封底上的话是这样的:伦敦风景既是一本值得赏读的随笔集,也可以被当作一本导游手册,帮助人们去游历伍尔芙钟爱的这座城市。这句话只有第一个逗号之前是正确的。虽然把这本书当作导游手册很荒谬,但我理解出版社的苦心。毕竟此书书名冷僻作家在中国也不知名,冠以导游丛书是很明智的选择。可是,最后半句让我感到真心的遗憾。伦敦是伍尔芙的灵感之源,但未必是她钟爱的城市——曾经钟爱过,但是在写此书的时候,这份感情早就化为绝望。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同感。好吧,第一个故事是伦敦码头,这里运来全世界最美妙的商品,这些商品真的是必需品吗?第二篇是牛津街,通衢大街,生意人的天国,道德主义者得不到任何结论的地方第三篇,伟人故居,我们意欲窥探伟人的生活,但伍尔芙说“生活在窗外继续”——伟人的生活早已逊隐在历史中。第四篇,关于教堂,但其实更多是关于死者。红楼梦里说“古今将相今何在,荒草一堆都末了。”伍尔芙的文章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这句话注解。因纵然在伟大的教堂里场面,她依旧觉得公园墓地里的灵魂是最幸福的吧。第五篇,下议院。一些与政治有关的,哀叹当今政治家失去了个性。伍尔芙说那些光溜溜的黑色雕像就像刚出水的海狮,何处想来的精妙比喻!眼前顿时显现出真实的景象来。第六篇,一个伦敦人的肖像。一个最后死掉的伦敦人。六个篇章中唯一的小说,故事里的夫人分明就是一副群像画呀。伍尔芙在此书中流露出尊古情怀,仿佛昨日的伦敦大不似今日这般悲哀。总之,这是一本好书,除了它的封底之外。
  •     读书是要看和作者的缘分的。这句话真是没错。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人读书时都会带着对作者的偏见。比如这本书,我是满心欢喜地打开封页的,因为我喜欢伍尔夫,我直愣愣地承认,她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女作家,我就是想看她的任何作品。可是在读完第一篇“伦敦码头”时,一股气恼的情绪蔓延开来。这不是我喜欢的那个伍尔夫,不是那个敏感、易碎、神经质,充满着病态幻觉的沃尔夫。她描写的伦敦码头,似乎忙忙碌碌、生机盎然,好像乡土作家笔下的情景,洋溢着对真实存在的兴趣感。写下这样文字的女人怎能走入欧塞河,怎能“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呢。如果是别的作家,能做的事情就是合上书本,放回书架,离开书店。但对我所喜爱的作家做出这种事情好似大逆不道仿佛要把你对她那薄薄的一层情感给抠破一般。但感谢这种莫名的偏见。在第二篇“牛津街”的描述中,里面关于现代建筑的轻薄感的辩护让我隐隐有些惊叹,到了第三篇“伟人故居”时,便真真正正找回了伍尔夫。尤其是关于济慈故居的描写,“斗转星移,即便到了20世纪,汉普斯特德的郊外依然充满这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凸窗欣然所向,仍旧是蜿蜒起伏的溪谷,绿影婆娑的树木、波光粼粼的池塘,还有那欢腾跳跃,吠声不断的狗儿,以及成双成对的缱绻情侣,时而挽臂并肩,怡然信步,时而在山顶驻足观赏,极目眺望。远处伦敦的拱形屋顶及哥特式小尖塔星罗棋布,尽收眼底,而济慈夫妇当年在此生活时也和他们现在的情形一模一样,或悠然散步,或驻足眺望,因为他们当年就住在那边一条小巷内的一座带有木篱的白色小屋中,自从他们住在这里开始,这里的一切至今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如果看到这儿,还能说这就如同一本导游小册子一般,下一步似乎该抬头抬脚匆匆走一段路然后进行济慈故居的讲解了,但伍尔夫的意识流就这样毫无征兆的涌了出来:“不过当我们走进济慈居住过的那座房子时,一片悲凉大的阴影似乎笼罩了花园。一颗大树已经倒伏,正躺在地上苦苦地硬撑着,枝条摇摆不定,把影子忽上忽下地投在平光光的白墙上。在这里,如果世间真的有这么一个地方,狂热与悲痛不仅有了定身之地,而且还大摇大摆地在这片小小的绿地上大行其道,殊不知,这里其实早已被猝死与短命,爱情与痛苦的繁杂意识压得重负难堪。”“如果济慈也给他的房屋打下了什么烙印,那就是他在这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不是虚浮狂躁,而是坦荡严肃,后者的产生应归功于他办事井井有条,克己慎行。房间虽小,但却有模有样:楼下的窗户又长又大,一半的墙壁都显得亮亮堂堂。两把椅子摆在一起,离窗子很近,好像有人刚才还在那里读书,而现在已经起身离开房间。微风习习,枝叶婆娑,在太阳与树影的搅扰下,那位读者一定是身影凌乱。鸟儿欢快地蹦呀跳的,最后跳到他的脚下。室内除两把座椅,简直就是空空如也,因为济慈没有什么家当,除了一点家具之外,据他所言,只有一百五十本书。也许是因为房间太空,而且必备的物品仅仅是光线和阴影,而不是桌椅板凳,以致使人待在这个也曾人丁兴旺的地方,想到的却不是人,想象往往和现实脱节,它无法使人确切地想到,这里必定也曾有人大口吃小口饮;进进出出;放过包,撂过袋;洗洗擦擦,战脏斗乱;手提水桶,吃力地往来于地下室于寝室之间。生活的喧嚣在这里都被湮灭。这所房子的声音就是树叶在风中的瑟瑟声,以及枝条在花园的摇曳声。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活人——济慈本人——曾经居住在这里。而且即便他真的在场,似乎也只是在阳光的照射下,来也悄悄,去也悄悄,既看不见他的身影,也听不到他的脚步。他坐在窗前的椅子上,一动不动地听着,一声不响地看着。虽然他的一生非常短促,但他翻阅书页时却依然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你看,这就是那个敏感的伍尔夫。你以为你认识的是那个时时处在精神崩溃边缘的伍尔夫,但却不知她也曾坦荡荡地看着伦敦,曾大方方地站在济慈生活过的地方。唯独不同的是,当普通游者站在那儿的时候,扑捉的仅仅是赤裸裸的物体,而她意识流淌之快之丰盈之细致入微却都昭然表明那敏感的灵气。第四篇是“西敏寺和圣保罗大教堂”,又忧伤又沉重。这里安眠的那些历史上最伟大的人,这些人真的具有高尚的美德吗?真的在这里就得到安眠了吗?伍尔夫是在这篇的最后说的却是那些公共墓地,“全城唯一安宁的地方也许就只有那些古老的坟场,那里现在已经变成了公园和游乐场。墓石已经不再用于标示坟墓,而是以其白色的墓碑来标示围墙,间或有一座雕饰精美的坟墓起到公园装饰物的作用。鲜花使草皮亮丽起来,树下有长椅供母亲和保姆们坐下,而孩子们安然无虞地滚着铁环,或独脚踢着石子玩“跳房子”。一个人在这里可以坐下来从头至尾地读《帕梅拉》。一个人可以在这里昏昏沉沉地消磨掉初春的头几天或者秋末的最后几天,而又不会强烈地感觉到青春的躁动或暮年的忧伤。因为在这里,除了我们享用死者以朽骨为我们提供的安宁之外,死者只是在安宁地长眠,而不是在证实任何事情,表示任何事情,要求任何事情。死者已经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尊姓大名或在美德方面应所享有的人权,他们没有理由感到悲伤。当园丁栽下球茎或者播下草籽之后,这些植物又将重新开花,或者以绿草,或者以颇具弹性的草装点大地。在这里,母亲和保姆在闲聊,孩子在玩耍,年迈的乞丐吃掉袋里的东西之后,把面包屑撒给麻雀吃,这些墓地是我们伦敦最安宁的地方,也是这些圣所里最寂静的地方。”这就如她曾经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感叹到的:当我搜索枯肠时,我发觉去做什么人的伴侣、什么人的同等人,以及影响世界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我只要简短而平凡的说一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最后那篇“一个伦敦人的肖像”中,她对克罗夫人的描写是那么事无巨细。她说,“在了解伦敦的时候,不应当把它仅仅当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商业中心,一座法院和一片繁忙的工业区,而应当作是人们聚会、谈话、欢笑、结婚、死亡、绘画、写作、表演、裁决及立法的地方。而想这样做,最根本的就是去了解达罗夫人。只有在她的客厅里,这个宏伟的大都会的无数的碎片似乎才能被重新拼接到一起,而且拼接得是那样鲜活,那样易于理解,那样迷人,那样令人愉快。”克罗夫人俨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的角色,克罗夫人的形象就如同221B里的哈德森太太一样,鲜活得是伦敦所有一切的凝结。所以,她在最后才说“克罗夫人死了。伦敦虽然依然存在,然而伦敦将永远不再是那座相同的城市。”在电影The Hour里伍尔夫对丈夫伦纳德的独白说:“亲爱的伦纳德,要面对人生,要永远直面人生,你才会知道它真正的含义。然而,不管人生是怎样的,都要去热爱它,最后,才能放弃它。” 这本类似于随笔一般的游记显然不是我读过的伍尔夫最好的文章,但却让我重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伍尔夫虽然承受着最丑陋卑鄙的记忆、感受到生存的苦涩、孤独并寻求解脱,她放弃了人生,但她热爱人生。如果有一天,你要去伦敦,在到达之前把她的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刻在脑海里,用她细腻、缓慢的方式感悟伦敦,一定是一次最深刻的经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伦敦,是我最爱的城市。街角的咖啡馆,熙攘的维多利亚火车站,肃穆的教堂,阴湿的牛津,路上疾走的行人,寒风中穿着校服裙的小女生...
  •     伍尔夫的散文。灵动流畅的文字,但不太一样的情感,感觉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伍尔夫。不知道是不是我这本的问题,序言和第一篇有两页印错了。对着后面的原文才理解了。
  •     本來還想讀讀英文版的,實在看不來啊。既然新館開了,我就不看了。
  •     还有一星给弗朗辛普罗斯的前记。
  •     去伦敦前的功课,最喜欢《一个伦敦人的肖像》这篇,很生动。南图有的借。
  •     意识流小说就是描述描述描述的构建整本书的内容~很厉害,但是还是有点晦涩
  •     很美的文字,翻译也很美,值得收藏
  •     校对在干嘛睡着了吗!
  •     伍爾夫和她的倫敦
  •     单句翻译得都很好,就是感觉整体有点不连贯
  •     除最后一篇有面伍尔芙标志性的风格外,其余五篇较普通的专栏风格。翻译时而惊艳,但有些部分拗口,最有价值的是附上英文原版
  •     让一个粗心自负的大老爷们儿来翻译伍尔夫,糟蹋东西
  •     意识流确实任性,果然是写到哪里是哪里。中英对照版的英文比中文好懂,真是够了。不过描绘的伦敦确实细致入微、引人入胜
  •     书嘛 我最喜欢portrait of a londoner 那篇 不过翻译有好多错误 有的篇章晦涩了我这样的vulgar guy 是有些跟不上她的意识的==。 伍尔夫女士果真是意识流 ==。所以我也不好给分
  •     原文里看到了抖森爱用的排比和对偶是怎么回事
  •     五星是给的英文版,直接忽略掉中文,woolf 的文字,依然让我很惊艳。
  •     她让我真心认为生活的地方的确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夏目漱石是日本的灵性和浪漫,海明威是美国的自然和野性,而伍尔夫就是伦敦的时间感和深沉理性,古典与时尚并存的文笔气息。她习惯把同一位置的古今风貌对立,把同一地区的两处风景同时描写,大有一股纪录片感,你能从文字里甚至听出纪录片的音乐和配音,听出极富画面感的壮阔背景变幻。这也正是伦敦的时代感吧,富丽纯净的教堂墓地、随处都有记忆的名人故居、顽固偏执热爱乡间生活和小道消息、严谨而恪守传统的老夫人,都是伦敦生活经典的缩影。很引人遐想的书。
  •     克罗夫人死了,伦敦——不,虽然伦敦依然存在,然而伦敦将永远不是那座相同的城市。
  •     语言还不错,翻译的功劳
  •     喜欢她慵懒的笔调,翻译地不是很有味道
  •     实在是因为买不到英文原版才妥协看了这本英汉对照的,对于这么私人这么文艺这么有语言难度的文章,中文翻译肯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过总算各种注释还是做得兢兢业业的。
  •     才看没几页就不对。竟然内容介绍第六页和正文第六页弄混。算不上好书。
  •     turn roads into stream flowing and glittering 错误太多了…编辑是干什么吃的
  •     这不是我读过的伍尔夫最好的文章,但却让我重新面对一个事实:伍尔夫虽然承受着最丑陋卑鄙的记忆、感受到生存的苦涩、孤独并寻求解脱,她放弃了人生,但她热爱人生。如果有一天你要去伦敦,在到达之前把她的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刻在脑海里,用她细腻、缓慢的方式感悟伦敦,一定是一次最深刻的经历。
  •     写得挺有意思的
  •     译者的翻译仿佛有一种灵气在,很特别。
  •     好久没读中文书了,尤其是国外文学的中译本,读起来总是觉得有点变扭。幸好这本是双译本,找一个闲暇的下午,窝在图书馆,细读Woolf笔下的旧伦敦。
  •     一下子就想起The Hour里的妮可,就像看到一个面孔清癯,内心沮丧的伍尔夫在伦敦街头漫无目的地踱来踱去
  •     内容介绍的第6页和伦敦码头的第6页印混了。读的时候感觉牛头不对马嘴…译林出版社居然会出这样的差错!有没有用心审稿啊喂!
  •     中文翻得一般 在看英文版本 开始喜欢这个作家了
  •     读完就觉得真应该去伦敦游学
  •     伍尔夫的眼中伦敦,别样的风景~
  •     翻译的不怎么样
  •     翻译太差
  •     读起来有点别扭,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伦敦和英国犀利的见解。
  •     有时候觉得伍尔夫和伦敦的关系就好像是张爱玲和上海的关系,而恰巧这一中一西两位不同风格的女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     伦敦永远吸引着我,刺激着我,给我提供一出戏,或者一段故事,或者一首诗……
  •     伦敦--每走一步都是生活和历史的交织.
  •     翻译居然整整错位了一页
  •     有些事注定未完成,有些人注定成为风景,这本书却只能永久停留在我的书架上了。
  •     幸好按照一贯的喜好在最后读正文前某某某写的评论性文章。如果书里没有这篇文章,会显得更好一些。
  •     英文版看的很吃力却惊人得好看。
  •     原文很美 讲述伦敦的细部 还有作者的幽默 只读了一篇翻译就发现一个明显错误
  •     不喜欢
  •     小品文里的小伦敦
  •     称为旅游导览真是风马牛不相及,非要这样说,那也得冠名“阴郁刻薄”
  •     读不下去。英文版很难懂;中文版,也不好懂....
  •     中英双语
  •     毕竟,“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我一定要亲自到济慈故居去。
  •     伦敦真是大农村=-=虽然语句优美但看完全无向往。除了尖顶传统新旧杂烩之外,除非有深厚之极的感情才会爱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