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半生缘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30209462
作者:张爱玲
页数:345页

所谓爱

世钧的软弱,姐姐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曼帧固然坚定她和世钧的爱,母亲的迂腐和傻逼,可是在那个时代,她一个人傻傻的坚持也是没有用的,张爱玲在半生缘里仿佛用一根无形的线在指引我们这个故事悲伤的结局,在文中多次也买下了伏笔,告诉我们这对昔日甜蜜的恋人不得善终,不敢相信,张爱玲这样的女子用这样淡淡的文字描述了这样充满淡淡忧伤的故事..

愁云绕顶又不激烈

看得我一直愁愁的,但是张爱玲就是这样,从来不像琼瑶阿姨那样声嘶力竭地咆哮或者是“真的真的好爱好爱你”那样的露骨,就是那么慢慢叙述着,然后心里就更难过了,好像没什么似的,但是就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就足以悲天恸地的了~其实咱们滴生活可不都是这样么,谁还天天跟景涛哥哥似的狂吼?不能跟陌生人叫嚷、不能让亲人伤心、朋友已经有自己的烦了又何苦去再讲给人家听烦人家?总之就那么过去了,在没有声音的时间和空间了自己熬完了,小火慢炖着缓缓麻木了去,这才真实,琼瑶阿姨的浪漫主义骗骗年幼无知的高中女生算了,长大了再看,就只想笑,想着怎么那样白痴。我又想起Cash了,我在他离开那天哭得肝肠寸断,却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愿再提起,因为他真的走了。看,生活就是这个德行的,像爱玲阿姨一样。

无题

少年时读张爱玲的小说,不喜欢她所写的大部分结局。读下来,就故事本身而言,能接受的也只有一部《倾城之恋》,因为够圆满,而且对白都很俏皮,读起来感觉没有压力。这次重读《半生缘》,感觉又是不一样。从前读的时候,是安徽文艺出版社那个版本,题目还称为《十八春》。那个时候,看到曼桢住到她姐姐家那一天,被她姐姐设计,她姐夫用强占有了她。。。我就不愿意看下去了。很心痛。这次读下去,心里还是堵着一口闷气,不得舒缓,连长气也不得出一口。前后跳跃着看,还是断断续续看完了。即便不喜欢故事的结局,还是十二分佩服张在故事情节方面的布置。她是有技巧的,牵住读者的心起伏不定。她对世事一点也不天真。懂得铺陈,巧妙布置冲突。而且,通过细部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很好——本性是难移的,而性格决定命运。世钧和曼桢的感情那么好,简直就快要步入结婚境地了。硬是插入一脚祝鸿才,将花好月圆的感觉破坏殆尽。可追究起来,便知不是一时起意。前文已经交代过,多年前祝还不是曼桢的姐夫的时候,他就开始对曼桢开始居心叵测。只是那个时候对她的姐姐曼璐还有些新鲜感吧,不至于有所行动。后来,和曼璐结婚了,也腻了,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说,对自己的小姨子也终于按捺不住了。可一般的姐姐怎么会推着妹妹入火坑。曼桢的亲姐姐,心里也不是一朝一夕变态的吧,她是从火坑中爬出之人。压抑和变态的内心,抵不住恶魔的呼唤,硬生生将妹妹送上炼狱之境。还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鼓舞。让曼桢和世钧,来不及告别就已然“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曼桢和世钧不断错身,渐远而去的那些个章节,看得我最是伤心无语。眼见着他们要错过了,那种心情,就如少年时看本班足球队踢球时的感觉一般。要看着球要朝着球门奔去,怎么就偏离了呢。而且不止一次机会。角度好的任意球,球踢飞了。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躲过对方守门员和后卫,飞身一脚下去,球还是偏了。那种心情,是多么焦急而又无奈啊。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似乎就要印证《倾城之恋》里借着范柳原的口,说“死生契阔”那一段。——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若你懂,也用不着我讲了!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真真无比悲呛。可张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还是抵不住要与子偕老的诱惑吧,她与胡兰成的婚书上不也写上了如此这般的句子?“与子偕老”几乎是女人的梦想,是男女之间最好的甜言蜜语,最后是否兑现,他们又何需负这个责任。一句话“我不爱你了”或是“我爱上其他人了”,可以将人打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很多好话,也不过是情动或者欲动时,说来好听罢了。倘若当初他们没有错过,世钧娶了曼桢,又该如何呢。这个假设也是不成立的,结婚也未必是最圆满的结果。婚前婚后的人,心长得也不会完全一样。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留下个一二做甜头,只是让人好有点追寻,不至于内心太过虚空。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读完了一部《半生缘》,想到的便是这一句话。张爱玲曾经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句她对人生的感悟,也深刻体现在了小说里。生命固然美丽,生活固然有动人的一面,而现实中那些残酷的东西却也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去逃避的。感情这个题目,对于年轻人来说,多半都经历着这样的历程,一开始的心动,愿意为对方做尽浪漫丢脸之事,后来几次争吵之后便只想安心过日子不再去动脑筋讨好,最后则是用所谓不合适的理由分开。也正因为如此,多少人会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不必说初见,这部小说为我们展现的一段感情的毁灭甚至让我们觉得,就算是和世钧分手了也罢,只要不让曼桢经历祝鸿才那样可怕的人也好,看完这篇文之后,甚至会想,所谓的初见真的是一种奢侈吧,如果初见一定要用后半生的痛苦来换,或许更多人愿意选择平凡的一生,不爱也不痛。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是以一个女子情愫为主线展开的,这部的不同之处在于,顾曼桢是个几乎和之前很多张爱玲笔下女子不同的人,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带着幽怨和妥协,而顾曼桢则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的新时代女性,完全拒绝像姐姐一样以美色为生的生活,和大上海的灯红酒绿不同,顾曼桢是相貌职业家庭都十分平凡的女子,时常把“新世纪的女性要独立”这种话挂在嘴边,对于深爱的世钧的求婚也是婉言拒绝,她在《半生缘》里作为张爱玲强调女性独立的形象出现,也和之后曼桢身陷囹圄消沉屈服于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是什么造成的曼桢最后悲惨的命运,有人说是姐姐的出卖,有人说是世钧的软弱,我想这都不是绝对的,曼桢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的一个缩影。有人说《半生缘》里有四叹,一叹世钧的懦弱,二叹顾曼璐的命苦却又愚蠢,三叹曼桢的悲剧无助,四叹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首先看一下世钧这个角色,我认为他在爱情上并不是懦弱的,如果他懦弱,他不会三次对曼桢求婚,而且是在不断被拒绝的情况下,有人说他没有对曼桢山盟海誓谈情说爱,那么这也不是世钧的懦弱,而是那个年代的含蓄,如果说现代社会中的求爱门被很多人看成是浮躁的表面的,那么其实世钧的表达也可以说是更为深沉的,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相守一生的决心。而曼桢和他争吵之后他去找曼桢却被曼璐退回了戒指,从此不再登门,有人说如果世钧坚持的话可能当时就可以拯救曼桢可怜的命运,而感情中每个人都是有骄傲的,也是会失控的,骄傲使他不会去找她,失控使他失去了判断贸然相信了曼璐的话。最终,他也因为自己这样的决定屈从了命运,娶了不爱的翠芝,有了儿女。有人说,娶了自己不爱的人是一种悲哀,但是看着翠芝做了母亲之后表现出来的成熟大方,儿女在身边跑来跑去,我想世钧的生活里已经得到了某种爱情之外的安慰,却也算是过着一种安定愉快的生活。说到顾曼璐,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让所有人恨之入骨的形象,看到她残害自己的亲妹妹的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她为了支撑一个家庭不得不做了舞女,在顾曼桢高昂着头讲新世纪的女性要独立的时候,是姐姐的牺牲让她可以不用因为生活的拮据而失去自尊,我记得曼璐见到那个曾经的爱人的时候是怯懦的,她的怯懦,可能来自于自己不光彩的职业,更是来自于那种叫做爱情的东西,而她说着要妹妹还债的时候是笑和泪交织在一起的,她也心痛妹妹的遭遇,可是她却也恨,与其说是恨妹妹,不如说是恨这个逼着她走上一条不归路的社会,恨自己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所谓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曼璐对妹妹是残忍的,可是社会对她也是残忍的,这种恨让她失去了理智期望通过妹妹肚子里的孩子来留住这个负心汉,最后依旧不得善果。而曼桢,自不必说,是一个绝对的悲剧人物,在我看来,她最悲剧之处在于最后,世钧听完了他们分别之后她的遭遇,要和曼桢不顾一切的重新开始的时候,曼桢那句,世钧,我们退不回去了。或许曼桢并不是不相信爱情,只是她终于明白,有些事,经历过了,就不可能抹去重来。张爱玲小说的魅力也在于,她从不写王子公主的故事,故事的真实性就在于,没有完美的结局,甚至它就是最最残酷的,把理想撕裂的,碎片里却让我们看的了现实,冷静。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段话一样: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年轻时的一生一世,年老过后可能不过是心里有些褪色的故事,褪去了激动的不能言语,剩下的是不老的岁月。

也许是自己不幸福吧,才能写出这样冰冷的令人绝望的小说来。小说的基调一如世钧和曼桢的家,阴暗逼仄。读完了心里真不是滋味。每到重要情节发生的时候,就笔锋一转,用别人琐碎平凡的生活带过,再从无关紧要的人口中平淡地娓娓道来。或许是凸显那悲剧的无足轻重和必然吧。还有情节的错置:理所应当的是臆测,难以置信的却是事实。“从前又一次,鸿才用汽车送她回去,他搽了许许多多香水,和他同坐在汽车上,简直香极了,怎么会忽然的又想起那一幕?因为好像又嗅到那强烈的香气。而且在黑暗中那香水的气味越来越浓了。她忽然觉得毛骨悚然起来。她突然坐起身来了。有人在这间房间里。”这文字也令人毛骨悚然,连这一页上的大段空白也很吓人了,当时很是迟疑,不敢翻过去。“艳尸”用得真狠,曼桢以后也就是行尸走肉了吧。读到曼桢逃出医院的时候为她的未来紧张,而她嫁给祝鸿才后对于四个纠缠半生也许是一生的人的描写看来是那样漫长无味,心情仿佛和曼桢决定嫁给祝鸿才时一样的绝望了。张爱玲实在很细腻,有两句话颇有感触:“实在是两个人要好到一个程度,中间稍微有点隔阂就不能不感觉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旦相见,因为是极熟而又极生疏的人,说话好像深了不是,潜了又不是,彼此都还在暗中摸索,是一种一样的心情,然而又不减于它的愉快。”

人心隔肚皮,猜疑是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荒谬的念头指引着荒谬行径的滋生,而荒谬的社会文化是其被培育的温床。为了弟妹牺牲自己,作为长女既是责任义务,更是一种自我奉献的表现,虽为悲剧亦深受敬重。然而,为了一己之所谓幸福(其实蔓璐也知道自欺欺人)却想妹妹也为自己牺牲一次,尽管她知道妹妹一旦牺牲终身幸福尽墨……不过,人在即将接近或准备远离所谓的幸福的时候,理智往往处于下风,疯狂将为所欲为,于是衍生一系列悲剧。娓娓道来,折射多少重复无数遍犹继续重复的故事,主人公这个时候是甲,那个时候是乙,为什么?时光在流逝,而人始终原地踏步。

半生缘来一场梦

其实整个故事最悲惨不是曼桢,而是曼璐。从故事伊始曼璐委身去做舞女开始就决定了她悲剧的一生。在当时社会舞女意味着被社会所看不起,处在社会的灰色地带,不能嫁给正常人,常人也不愿娶。这是一段不愿被提及的记忆。曼璐年纪大了,不得已嫁给祝鸿才,却不是因为爱。不能生孩子,无依无靠。没想到之后鸿才做些苟且买卖居然也发了大财,整天出去“应酬”,只留她孤身一人独守豪宅。有着个富太太的名号心里的苦却只有自己知道。怀着单纯并且愚蠢的心以为把妹妹介绍给鸿才就能拴住老公的心,殊不知都是枉然。从她自己的故事就可以知道。鸿才结婚的时候也是一颗心只放在曼璐身上(哪个男人不是这样呢),过得日子长了也就厌了。得不到的总是美好的。人都是这样,何况鸿才本不是一个老实的好人。愚蠢的思想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妹妹。无数个巧与不巧导致了曼桢与世均的美好姻缘的破裂。也造成了曼桢的悲剧。事件之后的曼桢似乎变了个人,鸿才娶到的只是一个木头新娘,心已经死了。从前的曼桢已经不复存在,那段回忆被她永远封存在脑中,只是一场回忆罢了。而狼来了的故事主角,曼璐,还是一样得不到鸿才的宠爱,郁郁而亡。相比于曼桢,她始终没有真正地爱过或者得到过一段真挚的爱情。悲剧的人儿悲剧的结果。

此情可待,时间凉薄

本来期末复习周应该安心复习啥的,但无奈这个期末于我太不平凡。喜欢了很多年的男生有了女朋友,还一直瞒着我,直到我亲自发现,已经是两个月之后了。知道的时候是圣诞节前两天,我几乎崩溃。一连一周都是不人不鬼的状态,再接下来一周可以吃东西,表面上看来比较平静,但其实内心非常狂躁不安,别人一提到这件事,就会忍不住落泪,恶心的想吐。到第三周,症状终于有所缓解,会难过,但已经可以克制。已经可以正常地看书复习,也可以平静地和别人交流这件事。就是在这个情况下,我开始看半生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境,特别感同身受,完全被带入书中的跌宕起伏。

若我们只有半辈子的缘分

一直以来,都不敢看张爱玲的小说,怕那种幽怨的哀情,怕那种说不尽道不明的辛酸,也怕世俗里那种逃不开的悲欢离合。可是就是这样,还是在看与不看的纠结中观看了一场撕心裂肺的悲剧。在我看来是悲剧的悲剧。也许是看多了太多大团圆的结局,这样分离的故事就显得略微伤神。在曼桢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的对比下,是我显得更为脆弱与敏感。他们的故事,惹得我潸然泪下。鲁迅说,悲剧就是毁灭给人看的。这场毁灭,我终究还是不能承受。依稀记得好多年前,在某个卫视看到过半生缘,当时小,只觉得紫薇格格好漂亮。在最后一集演完时,妗子长叹了一声,我不知道她在慨叹什么,估摸着她大概也觉得林心如还是演紫薇格格比较好。而今想来,还是童年的想法好,若是没有曼桢,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了。若是没有了许多的故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了。人生就是这样,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坦言说,我讨厌沈世钧。我讨厌这样的人遇到我心中的紫薇格格。我觉得他不配,他不配拥有她。可是她选择了他,她认为他好,我也就罢了。但偏偏是他没有与她琴瑟友好,我觉得深深悲哀。那种无法用语言诉说的悲哀,我很难过。为她。在最后一封不是情书的情书里,曼桢说: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然而他没有等她,他甚至觉得是她抛弃了自己跟别人结婚去了。是的,她一家都搬走了,她姊姊也肯定了他口中她跟别人的婚姻。偏偏所有的人都跟他说她走了,他也认为她走了。他好傻,傻得相信了所有人,就是不相信她。我们教授说,人生有两种豁达,一种是事在人为,一种是听天由命,当你不能人定胜天的时候,就相信后者吧。我不相信命,而他信了。他甚至没有发疯一般地去找她,他没有发现那些细微的破绽,他也不怀疑,他终究信了命运的安排。于是他把那个廉价的钻戒扔掉了,把她淡忘了,把他们的爱情也埋葬了。沈世钧,想说爱你不容易。也许彼此多一点坚持的守候,也许彼此早一步进入婚姻,是不是结局就会重写。人世间,有多少个沈世钧,不能豪迈地说,“这是曼桢,这是我的女朋友,不是叔惠的女朋友。”不能斩钉截铁跟妈妈说,“妈,这是你的儿媳妇。”不能忘掉她的背景,她的身世,跟怀疑她家世的爸爸说,“我爱她。她跟她姊姊不一样。请您祝福我们。”没有,全没有。甚至一句抱歉,他也没说。其实她要的并不多,但他还是没给。我们都喜欢谈恋爱,但是我们都害怕结婚。恋爱中的人固执地认为婚姻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你情我愿,这就够了。可是婚姻,到底是三个家庭的事。他害怕家人的否定,一定要把她装扮地很完美才介绍给家人。这个过程太漫长了,长的足以改变一个人,忘掉一个人,甚至再爱上另一个人。她等不到了,他终究还是错过了。这就是命罢,其实也并不是他的错。天下的男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娇滴滴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的女人能够小鸟依人,能够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可是前提是,女人的温柔在男人的雄霸中才能显现。说这种话的男人,你有这个能力吗?很多时候,不是女人太强势,是现实狠狠把女人逼成了女强人。你像个女强人。曼桢,我怀着深深的同情,为你。如果我把世钧的懦弱看做是惩罚,那么于你的遭遇,我不得不承认命,承认命的喜怒哀乐与反复无常,承认命的情不自禁与无可奈何。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彼此,已是很不可思议。世间人,有谁不希望出现这么一个人,遇见,相爱,然后就果真十指相扣,就到了人生的尽头。爱情的梦可以幻想,但是抓不住手边的幸福,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爱太绵长了,太脆弱了。你等的起,可是他等不起,结局不是你想要的,你还是输掉了。圣洁的爱,最终于你成了一种负担吧。也许爱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你吻他,你深深吻别了过去,吻别了青春最后记忆。诀别不是说再见,诀别是明明相恋的两个人,再也不能说着情话,你明明在我身边,可是我却不能爱你。在明明不是恋人的餐桌上,书惠和翠芝笑的正欢,在明明是很相爱的曼桢与世钧的餐桌上,只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就是生活吧,一边讽刺,一边活下去。我长叹一声,合上了这半生的缘分。后记:如果有命,那我现在相信,缘,三分天注定,七分在人为。如果爱,请深爱,请好好幸福。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转瞬。你在。不再

这篇小说大概是张小姐的作品中最能读来明了的吧。世钧 曼桢 和小说里的种种人物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婚姻爱情的真正幸福感。姐姐曼璐却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虽然大多时候戴着坏女人的标志 可也让人怜之恨之惋惜之。因为这个没有了支柱的家庭 一个懵懂的少女不得不进入社会 做着最卑贱的工作。渐渐的韶华退去 长成懂得应对各种男人 明白生存之道的交际花。无奈下 嫁给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无赖的男人 日日在丈夫彻夜不归的孤枕难眠中渡过。如果没有这个家庭 她会嫁给一个大有前途的医生 成为一个有教养 有品位 高贵淡雅的院长夫人吧 大概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很放弃 不平衡的感觉日益加重 最终陷自己的妹妹于水深火热 自己也因为陈年痼疾而终。有了曼璐的喜欢 自然有世钧的不喜欢 懦弱 小气 不担当 总之觉得不喜欢男人的特质他都包含了。可是让自己没有想到的是 在文章行将结束的时候 他和曼桢的相见 不得不慨叹 曼桢的那句“我们回不去了”是那样令人心疼 此时 希望他们可以圆满。十四年 对于平凡的我们 是如此的漫长 而对于那些曾经相识相知 想要相守的人来讲 只不过是瞬间 误解 逃脱 悔恨 在发生了所有不可预知之后 只能够握着对方的手 说声“你还在这里 可是我们不再了。”

回不去了

張愛玲筆下的故事從來就不會圓滿,杯具永遠在發生。已經記不清第一次讀《半生緣》是什麽時候了,電影版的沒看過,電視劇版的倒是完整的追了一遍,這次再翻書,眼前就會浮起林心如扮演的顧曼楨那張圓圓的笑臉,譚耀文扮演的沈世鈞略厚的嘴唇,自然還少不了出彩的蔣勤勤,顧曼璐那妖冶的神態,活脫脫一個久經沙場的舞女。扯遠了。“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象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不过是十年的光景.却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 ”開篇第一句,是曼楨的獨白。對於她來說,三年五年是她和世鈞甜蜜相戀私定終身的時光,而十年晃眼一過,她和世鈞卻是只能匆匆相遇之後各自離去,從此清清白白,再無交集。爭執,誤會,倔強,直至錯過,讓人唏噓。可以說,從一開始,命運對於曼璐就是不公平的。父親早逝,作為家中的長女,自然要擔負起家計的重任,可是正如曼楨所說,只是一女學生,又無一技之長,能幹什麼呢?只能是步入風塵當舞女了。曼璐也想潔身自好只當個純粹的舞女,可當舞女那點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開支,生活逼著她往墮落堆裡擠,便成娼了。很多時候人都是這樣,強大的生活壓力讓你身不由己。當了舞女,跟已訂婚的初戀情人豫謹自然再無下文。年輕貌美的時候,曼璐叱咤舞場,多少男人皆是裙下之臣。出場費很高,支付一家的生活之餘,還能供妹妹曼楨上大學和其他弟妹讀書。但,還是那句話,時間是把殺豬刀,悶哼無情,再如玉的美人一旦過了大好年華,美貌神馬的都是浮雲。眼看著年紀大了,客人都轉向其他新人,一心急著找張長期飯票,曼璐算是屈就了祝宏才,一個她曾經瞧都不瞧一眼的客人。祝宏才便出場了。一個專靠投機倒把賺錢的生意人。有一點奸奸的,有一點賤賤的。黏著曼璐不放,終於等到機會將她娶回家,也不算明媒正娶,畢竟還有個鄉下老婆。俗話說的好,男人有錢就變壞。他們一直說曼璐有旺夫命,剛結婚的時候他待曼璐還是不錯的,果真祝宏才發財了,漸漸待曼璐就不那麼上心了,出去鬼混夜不歸宿是常常的事情,兩人吵翻天也是家常便飯。曼璐得想法法子綁住他,自然為他生個孩子就被提上了日程。只是無奈年輕的時候太荒唐,流了兩次產之後生孩子只能是癡人說夢話。又一句俗話說的好,飽暖思淫欲。祝宏才一直對曼璐的妹妹曼楨垂涎不已,有了錢之後,便不要臉的向曼璐提出讓他佔有曼楨,他就不再出去外面鬼混。天殺的色魔,是人都知道這個禽獸說的是鬼話。可是,曼璐居然當真了。自然這跟之前發生的幾件小事有關,年小的弟妹們不理解曼璐,認為她當舞女敗壞了家門名聲,出言頂撞她;學生時代的戀人張豫謹前來拜訪,曼璐以為他還是心存舊情,一番夾雜著曖昧的勸言之後卻被告知他現在喜歡的是曼楨,這無疑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憑什麼自己當舞女掙錢供她讀大學,她那麼清高,同時有沈詩鈞和張豫謹追求她,自己卻那麼下作,還差不多要成棄婦了。女人的嫉妒心果然是可怕的,自己姐妹也沒得商量。於是,全書最杯具最驚悚的高潮拉開了序幕。曼璐佯裝病重讓曼璐留夜照顧她,曼楨累了去客房休息,睡到半夜突然覺得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房間有人,且來者不善。暴力過後,曼楨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永遠忘不了書中提到的一個詞:豔屍。就算她死了也要過一把癮,祝宏才恨不得死在這具豔屍上。惨剧已經發生了。只是不知道當曼璐打電話讓祝宏才回來享受盛宴的時候,她的心裡是什麽滋味,短暫的猶豫,報復的快感,夾雜著一絲的不安與後海?無從得知。至於後來,曼楨懷了孕,曼璐哄走了母親,把曼楨囚禁起來,直至她生了個大胖小子,在醫院的時候被一對好心的夫婦救走。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只是,她和世鈞就永遠的錯過了彼此。對於世鈞,只有四個字:怒其不爭。兩個人因為曼璐曾經侍奉過世鈞的父親而發生了口角,一氣之下,曼楨扔了訂婚戒指,世鈞一走了之。而在曼楨被軟禁的時候,他曾經輾轉得到曼璐的地址而前去詢問曼楨的下落,卻被擋在門外,并被告誡曼楨請求代還兩人的訂婚戒指。戀人之間是否真的存在心電感應,當世鈞在大門之外求見的時候,曼楨似乎感覺到了他的近距離存在,她呼救,可是她太虛弱了,一院之隔的他無法聽到她撕心裂肺的求救聲。那個時候世鈞也有些憤懣,以為曼楨就這樣拋棄了他,面子上過不去,想著既然她放手,自己也無謂再糾纏下去。其實不該,兩人在一起那麼久,而且照他對曼楨的瞭解,應該知道曼楨不是這樣做事沒交代的人,並且曼楨對他一往情深,怎麼會說不見就不見,這麼絕情。或許,他對曼楨的愛還不夠熱烈,還不夠堅定,真正輕易放手的人是他。想到孫燕姿的一句歌詞:自尊常常將人拖著,把愛都走曲折。怨天,你們兩個有緣無分;尤人,世鈞的軟弱和優柔寡斷讓你們錯失了彼此。再後來,世鈞娶了遠房表妹翠芝,算是大戶人家的女兒,跟世鈞家也算是門當戶對,是雙方親戚一直認同的一對。只是,他們並非自己心目中最愛的人,充其量是適合自己結婚的對象而已。兩人新婚的當夜,感覺格格不入。翠芝哭著說:世鈞,怎麼辦,我覺得我們兩個錯了。世鈞摟著她,安慰她不哭,可是心裡也是一片淒涼:愛的人不在身邊,娶的人不是自己愛的。兩個人就像是做錯事了的小孩一樣。可是還能怎麼辦?到了這一步,只能是湊合著把日子過下去。世鈞也許永遠也不會明瞭,翠芝喜歡的是他的大學同學兼同事叔惠,一個漂亮但家境貧寒的男人。翠芝和叔惠也曾明示暗示,也曾曖昧不清,甚至翠芝想逃離大家庭而去找他,但最終一切未曾明瞭。叔惠漂亮而高傲,不願意被人詬話他高攀了翠芝。家境貧寒其實是隔在兩人之間的鴻溝。跨越不了就只能漸行漸遠。最終世鈞和翠芝成婚,叔惠則遠走美國。其實,人生在世,誰都免不了所謂的世俗偏見。插播一下,前陣子上的外國文學,剛好講到十八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吳學平老師一直在稱讚作品中主人公的愛情是多么的高雅多么的純潔多么的真摯多么的不食人間煙火。而一談到婚姻,吳老師馬上正色道:“對於婚姻,不論是對你們,還是我自己的孩子,我都要給予忠告,門當戶對是你們婚姻牢固的首要條件。”讓人啼笑皆非。說穿了,我們都是人,不是神。再再後來,曼璐真的病重死去了,曼璐爲了孩子榮寶嫁給了祝宏才。毫無感情而言的婚姻註定不能長久。終於到手,祝宏才又不安分了,開始嫌棄曼楨不會打扮,不會應酬,整天板著個死人臉,帶出去見不得人,總是找茬吵架。曼楨也懶得理他,冷冷一瞥總讓祝宏才心虛了。守著曼楨不能滿足他,在外頭又有了一個家。然後這邊的家就散了。曼楨帶著榮寶獨自生活。再再再後來,曼楨終於在街頭偶遇了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世鈞。請相信,當年錯失彼此的人再見面,兩人會怎樣的顫抖。短暫的錯愕之後,世鈞和曼楨在小飯館里剛坐定,曼楨顧不得了,抱住世鈞嚎啕大哭:“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這句話聽著心酸得不得了。隔著時光的翠幕,你容顏依舊,只是彼此再也回不去了。一次的錯過鑄成一世的蒼涼。真心乍現的刹那,終究抵不過現實的無奈。世鈞聽著曼楨訴說著這些年來的遭遇和委屈,同樣淚流滿面。曾經最愛的人發生了這麼多不幸,而自己卻一無所知一點忙都沒有幫上,心裡還埋怨她放棄了自己。世鈞心裡的難受不言而喻。可是,問題是,又如何?你已為人夫人父,難道你要捨弃現在的家庭去照顧曼楨,這是不可能的。前頭已經說過,沈詩鈞的優柔寡斷和懦弱主導了他的性格,他這樣做會對兩個家庭產生怎樣的顛覆,他承受不起沉重的指責和唾駡;而就算他肯,善良的曼楨也不會同意的。她只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夠遇上世鈞,自己最愛的那個人,把當年的誤會解開,她就滿足了。他們明白,這次相遇,將所有想說的說清楚,走出這個飯館,世鈞和曼楨就清清白白再無糾葛了。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已在時間的長河里流走,只有時間沉鬱的味道留在斑駁的記憶中。人生太匆匆,遺忘與記憶交錯,是與非,愛與恨,已成無言的結局。这个世界上很多相爱的人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漫天煙花散盡,依舊是寂寞人生。——记于2010.10.23

若半生缘分不过惊鸿一瞥。

若半生缘分不过惊鸿一瞥。我总是说某一刻在你手上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要看缘分的。我不喜欢有计划的去找书来读,去到图书馆,碰到顺心的就借回宿舍,或者刷豆瓣的时候看到某一本书突然很想要了就去卓越当当或者京东买了来。前几日读完《半生缘》,读得磕磕绊绊难受异常,有好几次合上书页想要就此作罢,却又总是深深叹一口气之后从新拾起。我从前一直未认真的读过张爱玲,总觉得这个女子太过悲伤,看事情又太过透彻,但是女人一旦遇到爱情就会变得不理智,会失去自我。不知道看过多少人感叹她和胡兰成的爱情,我总是觉得她错在遇上一个不对的人,大约是命定的劫难,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罢。所以对于她的作品总是怀着一种莫明的情绪,似乎一直没有准备好。那日在图书馆,想来如果不是因为快到上课时间,而我眼前正好出现一本《半生缘》我也是不会这么草率的借出来的吧,所以我才说一切都是要靠缘分的,读书亦如是。这两日心境平和下来,翻了翻写下的读书笔记,不免又有一番愁绪。我记得合上书页之后我给李小稳打了个电话,语气极其不好,他在电话的彼端小心翼翼的问“你又不开心了么?又到情绪倦怠期了么?还是我又做了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你不高兴了?”我声音哽咽顾左右而言他的闹了半天的小情绪后才说是因为看了《半生缘》,觉得难受。觉得人世无常,未知的以后让我惶惑。他终于舒了一口气说“小说都是虚构的嘛,让你少看点言情小说你不听,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的,让我在这边担心得要死。”似乎只有他能够这样忍受我的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缘由的小脾气。是因为太感性,每每看到动人的小说或者电影都会忍不住流下泪来。《半生缘》让我难过的地方并不是最后结局,而是那些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无能为力的事情。生老病死、聚散别离一一经历过方才是人生。张爱玲一直笔调冷漠,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物有一丝的偏爱,大约是因为她一直是一个悲伤的女子,所以她写的这些小人物,最后都归于寂静悲哀之中。李碧华曾说过好看的小说无非八个字“痴男怨女、悲欢离合”。想来《半生缘》真是一字不差的应了这八字箴言。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都被命运捉弄,大约很多时候我们做太多努力都抵不过人世无常。况且沈世钧与许淑惠并未做过太多的挣扎与努力。我始终都觉得这两个男人有些软弱,免去不了旧时知识分子身上的酸腐之气,若然再坚决一点,不去顾虑那许多,或许结局就不一样,至少许叔惠与石翠芝能成一对佳偶也说不定。然他们处在那样的时代,性格难免被环境所影响,这也是无可奈何事情。感叹于张爱玲总是用看似简单的话语来构建一个充满透骨凉意的世界,你看她那样轻描淡写的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带着多么深重的叹息,仿佛以前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切带着多少无可奈何的愁绪,而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又是怎样一颗波涛汹涌的心?张爱玲是多么吝啬,她写曼桢与世钧的爱情一直是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小浪漫连甜蜜在今天看来都算不上,前半部分尽是生活的琐碎,后半部分虽然跌宕起伏两人却已经相隔甚远了。彼时两人的世界早就翻天覆地,一切人事早已面目全非了。她写他们的生活,客观而直接的描绘,写人性的软弱也只是点到即止,写战争亦是笔墨简单。就连她笔下的坏人亦可敬可爱之处,如曼璐之前为家庭所做的牺牲,着实让人钦佩,如祝鸿才对着曼桢时的那种小小的害怕的心情,总是让我一联想到那样的场景就轻轻的哂笑出声来。她从来不把感情渲染到极致,但是就是这样吝啬的表达总能在读者心中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她又是何其残忍,开篇就给人闷头一棒,沈世钧多年以后回顾自己曾经的岁月,也许记得的只是当时的那份心情,是多么简单的一份感情,在他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估计早就忘却很多的细枝末节,现下想来倒觉得无所谓了,他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坚定执着的女子曾经写过“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年少时的爱情,总是带着未知的因素,谁不曾渴望天长地久,但是谁又能做到如沈世钧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只当一切云淡风轻?恍惚中那些年的记忆不过可有可无,而与曼桢的相守也不过惊鸿一瞥。不过是究竟是张爱玲太残忍了罢,你看小情侣去看电影,是多么能表达情绪的一件温柔的事情,可是她写豫瑾看电影,写翠芝和叔恵看电影,偏偏就是不写曼桢与世钧看过电影,他们两个一直是这样不咸不淡的,直到最后在许家重逢“她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又吻他的脸,吻他耳朵底下那点暖意…….”然而曼桢最主动表达情感的这一次,过后就是诀别了。我始终觉得沈世钧不够爱顾曼桢,或许他爱她,只是完全没有了解她,所以爱得不深。不然他不会在豫瑾一出现就满心猜测醋意横生,也不会在曼桢如坠地狱般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直心生怨恨,总归是他不够了解她,对她坚定执着的心意不了解罢了。若真爱一个人到骨子里又如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哪怕一个轻微的眼神也应该知道对方的想法才是。如深爱一个人到骨子里,对他应该充满信任才是吧。张爱玲这个惊世才女,她写透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她在偌大的世界兜兜转转,不过是求一方安静,一张书桌-----不停的书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然而而人生苦短,她自己却看不透彻。2012-5-11

每个人都是一场半生缘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半生缘,从相遇到错过再到相见,回首往事,只是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然那往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化为了空气里的尘埃。我们可以嗅闻到依稀残留的气息,但却也捉摸不到了。“我们回不到从前了”。“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功夫,去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那种荒凉的笔调,仿佛写尽了人世的荒凉。茶楼,电车,咖啡馆,等等,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场景。然而,却有写不尽的人世间的情和爱。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着同样的话题,时间变得虚幻,一天与一年与一生,没有什么区别。因而结局总是绚烂而后的忧伤。爱情不是冲动,也不是想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那回忆的语调,那忧伤的情感,无不勾起了我的多愁善感。

半生等不来的缘

缘起缘落总是空。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安慰自己说,缘尽。但缘从开始那一刻都似虚无一般,它来的时候,你挡不住,它走的时候,你也只能认命。认命,是最无奈的人生态度,但能打败爱情的,也只有命运。沈世钧不能不说没有努力,顾曼桢也不能不说没有坚持,但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抵不过命运的枷锁。看到中间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测,最后世钧会不会为了爱情放弃家庭,有这种猜测可能就太不懂张爱玲,不来点遗憾,爱情怎么会显得转瞬即逝。当最后【世钧惘然的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祝福。】的时候,爱情的结局最终卑微的停滞在命运面前。

半生因缘,一生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从小读书都受我母亲的影响,记得她说过她不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于是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碰过张的书了。直到最近因为书荒,才从同学那里借了本《半生缘》来看。写旧上海,估计也只有张爱玲这么一个出身高贵,见过沧海的女子才能随手挥就吧。尽管并没有太多着墨于旧上海的描写,但字里行间,似乎就能看到那个我们似乎经历过的白墙黑瓦、弄堂、电车、外滩、外国人的大上海了吧!而发生在这片上海滩上的生离死别又何止这一个?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伟大的感情。然而造物主却又经常将爱情玩弄于鼓掌,他用的工具,也许叫做宿命,也许叫做无常吧。书的前半部分,一直平淡地讲着书中各个人物的爱情,里面有曲折有误会,但是更多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稳步发展。然而笔锋突然一转,却来到了后半部分,各种阴差阳错,造就了这个悲剧!我们的生活并没有这么复杂,也没有这么多背景与曲折。然而,世事无常,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爱人,却那么容易消逝。望君且行且珍惜。

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感与人生

是从这本书开始喜欢上张爱玲的。先是电影,后是书。吴倩莲、黎明、梅艳芳的表演都很有张力,于是特意找了小说来看。淡淡的微微的情感,旧上海社会里石窟房子里生活的不易,那份加在大好青年身上的希望与现实束缚的重压。有希望,有抗争,有妥协,再一次的妥协,然后淡淡的温暖人的曙光。电影的篇幅有限,书的后半部分许多内容都没提及。包括生完孩子后的曼祯如何又嫁给了祝鸿才,离婚后如何在东北遇到了与后生相伴的那个人。小说在苦难和辛酸中始终透着一丝淡淡的真挚情感的微愉,百转千回,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感与人生。于是,看过后,只觉得好,这种好很厚重,有韵味,弥漫着,很多年后,依然记得。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终于把半生缘看完了,哎,看完很感慨。也许有些感情就是这样的,明明是相爱着对方,明明以为会天长地久的,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咫尺天涯~。我觉得曼桢还是很坚强的,毕竟被祝鸿才强奸之后,生下他的小孩之后。她没有自寻短见。在再次面对世钧的时候,她也还是很理智的。我觉得她是内心很强大的人。曼璐简直就是一个人间悲剧,她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婚姻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可是最后其实她有的选择的,她就是要嫁人不一定要嫁给祝鸿才,即使嫁给他也可以离婚,不离婚也不用这样害自己的妹妹吖,真是没人性啊。不过那个时代,很多事情也许是时代和社会造就的吧。悲剧~

小悲伤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3遍,最近正在看第四遍,每次看都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故事。时间在变,不止是他和她的,还有我们这群看客的。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还是个高中的小毛孩,对于感情,更多的只是一些朦胧的幻想,不了解的时候,还傻傻的把这个特别当回事,以为那个自己喜欢的人就会是自己一辈子的人,就像他和她,起初的一切都认为是必然的,包括结婚,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他和她不着急,所以我们那时候也不着急。等到后来,事情突变,慌慌忙忙的想找那个人的时候,又是变了场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环,忽然就断了,怎么接也接不上的时候,只剩下无尽的荒凉。很好的一本书,不只是那里面的文字,更多的是人物的心思。事态的迥然与陌路,放在二十多的人生里面,怎么看都觉得心凉。很难想象,能写出这样一个故事的人,背后该有着怎样丰富的凄凉的往事。昨晚看完了第三遍后去了后海,黑漆漆的水面上,几只伶仃的小船,吊着几盏微红的灯笼,有歌女坐在船头弹着琵琶,几百年前故事,像是一部古装剧,镜头忽然就拉倒了眼前。让人不禁在想,如果他和她就在我们身边,那些荒诞的传奇,该发出怎样的呐喊呢?也许,看完第四遍,答案就会出现了吧。

半生缘,半生梦

《半生缘》我是在回家的火车上读完的,因为里面有几段世钧从上海往返于南京的片段,让我颇有感触。这是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书的封面是颇有喜气的,我满怀欢喜,想仅作消遣。可是在长达十七个小时的火车上,这部小说让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感觉如坠云雾,如临深冬,一直雾蒙蒙的,在世钧与曼帧恋爱时期还偶有小的欢喜,到后来曼璐要将她的亲妹妹推向祝时,我不觉一震,暗叫:惨了。而后的故事让我深感人世沧桑,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想曼帧一样说道:一切都回不去了。当我合上书的再看那喜感的封面,我是无法忍心的,于是我又赶紧读了第二遍,结果还是原来的结果,我只能说阴差阳错,我们怨不得自己和社会,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就像半年前中国人民因日本地震而抢盐一样,闹剧会结束,悲喜剧都会结束,而我们作为过往的承受生命之轻的演员还要做我们的表演。

让半生变成一生

好久没静下来写点东西了,今天的天气仿佛正是应和了我想要说的那本书《半生缘》,佛经说,人生有七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看着这本书常常有这样的感触,就是时常的带一点温馨,让人似曾相识,但有时又让我伤心,愤懑,让我泪盈眼眶。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谨。他们的经历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变得更糟、更糟,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糟糕。”无常真可怕,世事无常更可怕。两个人在一起,原来竟有这么的困难,不知道怎么继续写下去,写着写着,看着看着会有一种茫然,如果我是里面中的曼桢,如果我是里面的世钧,我又会怎么做呢?我真的能勇敢的抛开一切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么?其实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自己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人生苦短,两人相伴,也最多只能共度一生。我喜欢张爱玲的大气,对生离死别的大气眼光。昨天还耳鬓厮磨的小情人,转眼遭遇罪恶的磨难几乎永世不得相见,他们茫然、挣扎,妥协退让,他们满怀希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他们不知道竟然遭遇了这样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终于,后来他们又相见了,哭又何妨?那份爱变了吗?就算那爱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悔恨,那还是爱。回不去了又能如何?难道他们回去了,人生就会顺风顺水一辈子吗?文中并没有描写他们的热恋的经过,仅仅是轻描淡写的说说,一转眼就是几年在一起的时光了,正是这平平淡淡的一天一天,才让人这么难以割舍,那么多回忆,不是说忘记就可以忘记的。看完全书,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一般,也许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

看完后会很痴呆感慨打滚的佳作!

1.老男人,有钱,色欲把曼桢的ROMANCE化成灰烬。2.孩子,怨恨,年少羁绊,真爱难求。3.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话说张爱玲小说还都是女性视角的,男人看来没那么多柔情吧。哈哈。4.翠芝什么的是女二号。就写他有多不好,是因为他是两人爱情的阻绊吧,虽然我也讨厌他那个性格,但让他受生活的折磨实在不好。5.话说爱情模式张爱玲把“情”这个字入迷太深了。一般来说都是一段浪漫—>依恋—>婚姻—>亲情(—>厌倦)。到底是婚姻前的爱真实还是婚姻后的平淡真实呢。两个都不是规则吧。

风尘误

一晃眼的光景,半生缘灭。张氏的故事总是淡淡的笔墨,晕染开来无数的悲伤、怅惘,也说不上来有多少撕心裂肺,却完全得让人沉寂,心下不觉感慨恍然一生,枕边人不是爱人,是悲亦是幸,悲是明显,幸亦是不会对爱人失望总有个寄托。不能说人的一生在怎么样的际遇下,会有怎么样对或错的选择,不耽误别人就好。不要误了风尘。

如果人生总是阴差阳错,那是因为爱的不坚定

这么多年后,再次看张爱玲,才突然发觉到她真正的好。这之间看了好多烂电影,俗小说,整个人都粗鄙到和这个无聊的城市一样。突然读张爱玲这本曾经没读过的小说,小说里那份宁静,那份优雅,那份恬淡,就像每日喝可乐喝奶茶的人,终于喝了一口清水。然后感慨,这才是我想要的。也算较厚的一本小说吧,每天的想法就是想把它看完。生活是那样简单,却有如此现实。
以前虽然也喜欢张爱玲,但不觉得她是如此的大师。后面读了很多亦舒,渐渐或或的又读了其他,终究忘掉了大师的好。的确如今面目可憎可不知。多年后读来,也算看清了目前自己的丑恶嘴脸。得出结论,看书看电影,还是要法乎其上。时间宝贵,头脑越清晰的时候,时间过得越快,这也是为什么幼年时期和老年阶段觉得时间过的慢,脑子不灵活,对时间的敏感度也降低了。每花时间浪费在烂电影无聊的书上面,就丧失了时间在好书好电影上面,而好书好电影对人思维和感受度的提升不亚于营养品之于人精神的焕发,这种光芒也许有的时候比身体健康之光芒更夺目。
书的前半部分总让我感受到像在读中国版的《傲慢与偏见》。适龄女青年总是在谈婚论嫁,性格,家庭背景,聚会,圈子。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回事,一来一往的闲谈和聚会,产生了爱慕和互相的理解。总有一点我觉得张爱玲是把握的对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或者感情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大家都没经历什么生离死别,就是生离死别也不算什么患难之交,谁离开谁不能活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曼桢有这样的姐姐,这样的母亲。这也解释了翠芝新婚之夜的哭泣,结婚又怎样呢?代表相爱么?也只是大家是互相合适的结婚对象而已。这也许就是人性的本质,很多人从张爱玲的小说里读出了冷漠无情,但往往在现实的笼罩下,利这个字往往是大于情的。尤其是钟鸣鼎食之家如此,贫寒之家反而更重情这个字,不然钟鸣鼎食从何而来呢?
所以看到曼桢受辱之后的那段文字,每个读者都是义愤填膺吧。但最后世钧的对待方式也让很多人抱拳可叹吧。世钧就是一个普通的没有志向的男子,向往安逸,渴望舒适。在稍微感情生活中介入一个无关痛痒的人物就想打退堂鼓的人,在曼桢蒙难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去做点什么呢?一个谈了几年的女朋友突然消失,也只是敷衍的去找寻下而已,想找个什么结果是没有计划的,但只要是找了而已。这也许真的是平常人的普通生活吧,撕心裂肺的爱情,轰轰烈烈的虐恋,那只能出现在小说里。真正的现实怕是《半生缘》里面的爱情,淡淡的,又随波逐流的爱情。结婚?和谁不是结呢?要相信中国人在感情方面的容忍度,男的能忍,女的更能忍。为何说我们是一个隐忍的国度呢?

“总有一个人在等你”是世上最大的笑话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司空曙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轻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的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略带政治色彩的原稿,结局算是完满,好似张爱玲也像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一样准备成全,或许应该说是补偿,补偿一切命运过于多舛的可怜人,曼桢和豫瑾。倒是删去了政治色彩的重写,结局无奈的让这些多情的读者心疼。中年的男女,面对曾经充斥整个青春的感情,一句“回不去了”,云淡风轻的让人不甘。多希望那本该在一起的,还能有年轻时破釜沉舟的勇气,演一出破镜重圆,但那就不是张爱玲还原的生活了。“这世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曾经以为这是最笃定浪漫的允诺,如今看来也不过是这世间最大的笑话。想来如今太多的婚姻,早就不是当初海誓山盟那一对儿,有多少是沈世钧和石翠芝的版本。看着两个孩子玩闹的世钧对叔惠说,“人生不过是这样了”。我们拼尽一切,结果还不是过上了最普通的生活。就像很多条曲线,无论拐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弯,都殊途同归,刹那间想,爱情和人生也不过尔尔。是从何时开始就失了锐气了?开始一步步妥协了呢?你以为自己是在成全,成全现实煞费苦心的安排,可知很多决定都是“自杀式”的。诸如曼桢嫁给祝鸿才,在妥协中叹息着消耗了自己的时光,苍老了心态。好在,她从未委屈了尊严。印象最深的那一幕,是新婚之夜翠芝的哭诉,赤裸而大胆:”我知道,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可现在是不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她的情感,一共也没有几次释放,去坦言她的爱与不爱。即便曾经撕开过一个口子,叔惠懂了鸿雁之意,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几年之后寻一个她的影子,聊胜于无。翠芝和世钧,都是有刻骨铭心、占据整个青春偏无疾而终的挂念的,他们对待彼此的过去,都大度而充耳不闻。不揭穿你,就是不揭穿了我。何必强求?有人说,张爱玲的笔法洗尽铅华,略带感伤,我却常以为是冷静而尖刻。看戏似的看剧中人种种行为,从不为他们带上完美的冠冕。主观的心理描写时,时常把内心深处最邪恶的猛兽放出来狂吠几声。曼桢也盼望过曼璐的死,豫瑾也曾想要曼桢做个替身,虽然就是那么一瞬。没有人是神。这就是真实。“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说,张爱玲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千疮百孔的经历。这是她文学的主要切入点。华美绚丽未必,可千疮百孔属实。故事确是普通婚恋的离合,一支笔却刺入深处,揭开那层壳,露出人的脆弱暗淡。城市的一切都带有陌生、临时的性质,就像一对列车戒严时刻在电车上偶然相遇的男女,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待封锁时间已过,电车照常当当的恢复行驶,人们淹没在这都市海洋里再也谁也见不着谁……他们相遇,又分别。他们重逢,又离开。

想要的平静却处处涟漪

张爱玲出生在了一个封建与近代的交替年代,得到的爱情也是破碎不堪的。于是半生缘里的每个人都在不断的错过和一个腐烂不堪的旧上海。  翠芝那忧伤的笑给全书画下句号,她和叔惠之间的感情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被人所发觉,同时另一个画面的世钧和曼祯也许见上的也是最后一面。谁能想到世钧将和翠芝违心在一起,共同度过今后的每个春秋呢?而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引得多少人流下泪水。  正是这样,他们都在不断的错过和误解。

只悔初读时太年幼

再读张爱玲,发觉她的小说实在不适合推荐给略带清愁的少女们看,那完全会毁掉她们的世界观。她的小说更适合有了些生活经历的人,可以和她一起冷眼瞅这世界。只悔十来岁的初中岁月就随着读大学的姐姐一起看张爱玲。倏忽间二十几年过去了,那时节,忙着写毕业论文的姐姐找来一切张爱玲的作品和一切有关她的文章。百无聊赖,除了读闲书,不知道如何打发时光的我,也就是顺手间翻阅,从此我眼里的世界只如一张发黄的相片,再没有一点绚烂可言。怎么看这个世界都透着满目凄凉,连热闹的人群都透着说不出的仓惶。快乐的时候,总会在心底深深处透着不安,觉得这种快乐定不能长久,不快乐时,更是觉得人间就是炼狱。从此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张的世界,是荒原上透亮的月亮,是冬日里冷冷地太阳,洒向你的唯有一片单薄清冷的光。每一个人都有着种种说不出的痛苦与绝望,每个人都仿佛走在自己人性的阴影下,照不到一点点幸福的光,人生都不过是挨过一日是一日,独独半生缘里的曼桢那么坚强,扎实,平静的人,却又要给她那样让人悲恸绝望的人生经历。看完张,掩卷时总不免不甘的想,人难道就为了体验痛苦而来这世上一遭的吗。

心理永远是张爱玲小说的衔接

曼桢和世均颇似完美主义者 可惜情侣之间少猜忌 多交流才行 要不 一切也不会这样导演下去 叔惠自信心不够 以他的才华 迎娶翠之是相当够格的 可惜世均不算好男人 盘算着曼桢是与豫瑾结合 于是转而与翠之好上了 现在想想 如果当年叔惠自信地要了翠之 多半就费点周折 世均也就有机会救出曼桢 曼桢在逃出来之后 还见过叔惠的不是 但却没把始末交付 如果我在故事中 我会掐死曼桢的孩子 曼桢也不用跟那个祝贱人好上 好在曼桢有自己的原则 最后 叔惠从美国回来 曼桢顺利离婚 世均却在叔惠家遇到曼桢 而叔惠却也因此和翠之在世均家幽会 我想张爱玲也不便写下去 免得结局不符合中国的古旧观念 但是想吐槽的是 尼玛的曼桢摊上这小心眼的坏姐姐和这个白痴有不可爱的烂母亲 真他妈倒霉

可恨,亲人的背叛

蔓璐她妈为何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做舞女?难道穷人都不能活了,一定得做舞女才能生存?这不是毁了大女儿?蔓璐再怎么可怜也不能陷害自己的妹妹阿,太可恨了。而她妈,根本就是个帮凶。那个可怕的社会可恨的价值观。

半生缘一世情

这本书看了有六七遍了,虽然情节已了然于胸,但每次读都是一字一句不舍得遗漏掉任何细节似的。最初看到半生缘是它的电影版本,大概是上初中时,黎明、吴倩莲、葛优、梅艳芳等人演的,几乎是全明星阵容了。当时正是过年的时候,家里很吵,只看了几眼,但却在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然后便去寻找这本书,很想买来细细地看,但是很长时间却都没有买到,但这个念想却一直留了下来。几年以后终于得到了这么本书,这两年又反复地看了几遍,每次看都不会厌,每次看都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喜而悲而怨而叹。初中时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葛优扮演的祝鸿才这个人物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虽然葛优以他的喜剧人物形象而深受人民喜爱,但他演的这个祝鸿才真是让我当时感到毛骨悚然),曼璐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人,做舞女已经很坏了,怎么还能设圈套害自己的亲生妹妹,真是太没人性了……但现在的我再来看,却不会这么一棒子打死人了。祝鸿才固然有他的可恶之处,粗俗可鄙、爱吹牛爱显摆、做投机玩女人,甚至强暴了妻妹把她占为己有。但他就是这么俗人,长得“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也没什么道德尺度的。而曼璐,是可恨,但更可怜,她因为父亲早逝,为了挑起一大家人的生活重担而出去做了舞女,虽然从事的职业是下贱的,但起因不能不说是高尚的。但这条路总归是条下坡路,后来嫁了祝鸿才,祝鸿才却又向往她妹妹对她态度越来越恶劣,曾经一段纯洁凄美犹可回味的初恋也因张豫瑾移情于妹妹而变得面目全非。是啊,都是一样的女儿家,都是出身在同一个家庭里的女孩儿,凭什么曼璐为家人受尽了屈辱还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甚至连最初的一点儿甜蜜回忆都被剥夺,而曼帧却能在姐姐卖身的资助下把书念完,找到一份正当的工作,和沈世钧热恋着,同时还被豫瑾倾慕被鸿才神往。任何一个女人面对这样的妹妹想毕都会心理不平衡吧,甚至于变态了,虽然她妹妹本身并没有一点错。但就是这没有一点错也是过错,简直纯洁无暇得气人。欠下的是要还的,尽管是骨肉至亲,谁也不能替谁受苦。曼璐终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这根线扯平了,把妹妹也拽入深渊。命运对这姐俩儿总算是公平了,贫苦人家女儿的命都是一样地轻了。再说说曼帧,她性格的底色很好,坚毅而从容,活泼而沉静,单纯而懂事。虽然后来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也一度灰心绝望将错就错,但最终还是走了出来,历尽沧桑归于平淡。世钧有点书生意气,和曼帧真是默契的一对儿,两个人在一起是那么舒服,好像时间都停止了流转。但这样相配的两个人最终竟在命运的分岔口互相走失了。世钧和他一直不喜欢的石翠芝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像这世上的大多数人一样维持着不甚和谐但已习惯的婚姻。而曼帧被祝鸿才强暴,好不容易挣脱了那个噩梦,却又在一种死了的心境下走回去了,但是“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的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曼帧终于又离婚了,和世钧再见面时是孑然一身,寂寞倒也清静。不知她后来可会嫁给豫瑾,若果真如此,也算不错吧,两个同样经历了痛苦和磨难的人会更懂得彼此,携手共度余生吧。想想爱情真是奇怪的事儿,是叔惠先认识曼帧的,最初也总是三个人一起搭伙儿吃饭的,但偏偏是世钧和曼帧之间心生情愫,叔惠竟对此浑然不知。同样,世钧从小就讨厌的石翠芝,叔惠却对她一见钟情一生不能忘怀,在世钧看来,石翠芝是个个性生硬的大小姐,而在叔惠的眼中,翠芝则是个天真的姑娘。爱情,真是说不清楚的。同样说不清楚的还有婚姻,事实上,世钧和翠芝结婚似乎是一种偶然,他在当时也很有可能娶常常一起打网球的丁小姐或是朋友圈子里任何一个适龄的姑娘。而翠芝曾经也差一点嫁了方一鹏,已经订婚又毁约了的。真是,相爱的人不一定能结婚,不爱的人也不一定不能结婚……

张爱玲的小说总也是那么的纠结

看到结局就在想,这不是很好办的嘛,两边都离了,再重新结,世钧跟曼桢,叔惠跟翠芝,多好的两对啊。。。可是张爱玲的小说总也是没有happy ending的,总是曲曲折折 让人尝尽苦头 还没能 有好的结局,流苏 和柳原又是 真心相爱才结婚的嘛?若不是那场战争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最气的是世钧的懦弱性格,感情还是要两个人努力争取的,若是都这样轻易地放手,世间又有几对是幸福的呢?十几年,娶了嫁了自己没有感情的人,生儿育女,就算是旧情人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了吧,注定只是半生的缘分,曼桢说:“如果我们普普通通的结婚 生了几个孩子,这也就不是故事了。” 似乎又归咎了命运,一切是天注定的,凡人只有接受上天的安排。可是我们这刚刚上路不久的嫩鸟 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错过了 对的 亦或是接受了不适合的人呢?这样想来命运的安排既然不可违,那就随它吧。对的来了更好,不适合的总也要走下去。就留给以后的自己去回味吧。活好当下最实际。

最好的结局

我想这是最好的结局,是因缘巧合让他们再次相遇,又让他们彼此明白这一切都回不去了。倘若不想与,不会将一切说清楚,还会彼此怨恨。只有这样的相遇,让他们心生余年,却又无法回头,是痛苦的却也是最干净利落的,何必要想狠半生,恨必定要挂念,一个街道甚至一个气味都会想起,心中又是一阵翻涌。到最后,是恨还是舍不得忘记,早已分不清。余恨了却,从此撒手,相忘于江湖,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正是这样一个女子

张爱玲的书之前也是读过的,尤其那本倾城之恋,因为喜欢包装所以买下,文章其实倒没看几篇,内容也不记得多少。大概当时读起来并没有太多感触,这回回去倒想再仔细读读了。不知为什么这几句写出来是这样很累赘的感觉,大概是就着刚看完那个劲,又实在语言欠佳才写出这样的东西。倒也不在意,书看完,记得也好,忘了也好,在于当时那种沉迷的心情;文写出,好也罢,坏也罢,在乎抒发憋不下的感触,也能再仔细品味一遍此书的感觉。半生缘是用手机看的电子版,以前不喜欢看电子版,觉得少了很多感觉,总没有想象里藤椅、咖啡、阳光、书卷的味道,这次却很入迷,那种想快点看完又舍不得看完的感觉又来了。很难把这故事单纯归为时代的悲剧,性格上的弱点也造成命运的劫难。就连曼桢这样一个坚毅的女子,也逃不过人生中的那一劫。当她被关起来希望世钧能来救她的那一段是最揪心的,多么想世钧再往前走一步,就再走一步去曼璐府里打探、甚至去慕瑾家乡证实,谎言就会不攻自破,他就能发现其中是有多少阴谋,但是他没有。以为曼桢变心,信任与灵犀在自尊面前突然一文不值;被愚人蒙蔽,誓言与执着在困难面前突然停滞不前。曼桢已经身陷囹圄,世钧却选择妥协,这一妥协便致此生之憾。“世钧说,是从第一次看见她就喜欢她的,当然是骗她的,第一次看见她的地方他都不记得了。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样纯粹的爱情错过了当然是可惜的,世钧和曼桢心中必然会有一道遗憾,只是随时间的流逝,惋惜越来越少,过去那些事倒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已经走了这么远,也只能在这样走下去。“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怎么样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没回都是要哭醒了的。现在真在那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经历了十几年的苦难与历练,谁都可以坦然面对曾经认为是惊天动地的情感了。感念的是无论多大的变故与情感上的挫折、责任的重负,曼桢依然保持一颗单纯而勇敢的心,只有在那段她最不愿意提起的婚事中有过暂时的认输。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像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这时候,死亡确实是一种轻松的选择。若不是曼桢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子,这样珍视生命,换做别人怕是很难冲破未知的恐惧,从习惯的黑暗中摸索出一条路。就是喜欢曼桢的单纯和勇敢。“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可惜世钧到底是妥协了一回。还有一句,印象深刻:“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她对她当时拥有的幸福是很满足的,一个满足于小幸福的人大概是最坚强、最从容的人。她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为噪音扰乱;可以对未来充满希望,并逐步去实现她。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人,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好在最终她是战胜了命运,如果能看到她和慕瑾在一起,应该也是幸福的。像世钧和翠芝、叔慧和他夫人,大概也是幸福的。只是揣测这幸福多半也是日久生情的温暖,少了炽热强烈的激荡。对方都不是唯一,只是恰好在那一时刻、那一地点成为恰好的结婚对象。这便也是半身缘吧。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喜欢做的事,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莫大的幸福。忙碌的社会里幸福感缺失,面对千篇一律的生活,或者学着去享受,或者去改变。若要改变就不怕失去, 我们没剩多少年可以奋斗,却有很多年可以惋惜。世界上的事情没有能不能够,只有想或不想,只要想就去做,即使到达不了终点,也可以在半路找到一棵开花的树。你可以,因为你正是这样一个单纯而勇敢的女子。momo。PS.张爱玲驾驭文字的能力真是了得,尤其那些心理描写,既自然流畅又让人拍案叫绝,仿佛能摸透人心看穿世事,却又以一种平静的口吻娓娓道来。

《半生缘》

张爱玲的小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半生缘》。小说里的爱情凄美感人,我的泪水败在了张爱玲那些忧伤的文字下,我不喜欢的小说的结局,并不完美,那是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纠结

今天在公交上看完这本书看到曼桢的那句 我们回不去了我眼泪瞬间飙出来了 就在旁边的大叔的眼皮底下 我放肆地流着眼泪---你幸福吗?---我只要你幸福。什么也不想说了

擦肩而过的遗憾

重读张的《半生缘》,于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曾经跟小戴子聊天说感觉自己像已经活了一百年那么老,可不是隔个世纪那么久了么?如这么说来,到70岁时我倒成千年老妖婆婆了?这几天睡得到早,不过凌晨零点后醒来是再睡不着了,寂静的秋夜里,可以清晰地听到这个城市发出的各种声响。手里安然地拿着《半生缘》,七年前的深秋,第一次看电视剧版的《半》,想想那时心底涌出许多的茫然不知所措来:为何是这样?迷糊又好奇,敏感又胆怯的那年的我,正在南方某个湿热的小城的某个工厂里,当生产线上的女工,那时对张一知半解,包括她的爱情,身世,作品等等。于我唯一的遗憾是与校园生活的告别,再也回不去了,事实上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当时的告别,是真的与我曾有着千丝万缕的那么多的人和事和物都擦肩而过了,从此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我的参与了,于他们我是已经消失了的人。可笑的是,事隔这许多年我才逐渐明白过来。     亚星曾经说年轻人不要看太多或者太深究张爱玲的东西,她的作品会无端的让人滋生出许多的绝望与怆凉来。这是真的。尤其对于我,每次我读到的作品都十分相信作品里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的话,真的会令人感伤到不行。有一个人曾经说到我就是因为太容易相信,容易相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我所相信的一切,所以才会时常变得焦躁不安。相信了就极容易变得不信了。后来回想这话太对了,太透了,分析得太彻底了。要“相信”有时真的很容易,可是要“一直相信”那就是不可能的了。曼桢与世鈞,相遇,相识,相爱,相知。用了那么多时光,美好的时光,可是却在短短的几天里,发生了一些事,他却还是以为她或许爱上了别人,她移情别恋了。如若当时他一直相信她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爱上别人的,奔着六安去,去找她找慕瑾至少能知道曼璐说谎,那就不用等到十四年那么久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她这么一个人是等着他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他总是带有一点羞涩的内敛,两个人在曼璐家里擦肩而过,从此从彼此的生命里剔了出来,也包括了爱情。书里面插写到曼桢被囚禁时托小大姐阿宝送信出去,把红宝石戒子压给她。这段描述, 让我有很深很重的震慑!其实人生的走向倒常常被握在与你毫不相干且莫明奇妙的人的手里。阿宝负了曼桢,因此曼桢与世鈞终还是错过了。     慕瑾爱了曼璐那么多年,却因曼璐母亲与祖母的措合,内心就开始暗涌了。大概爱与不爱,有时便只是一刹那间就决定了的事情。后来曼璐囚禁曼桢,我想,她心里是真的恨得很。她恨属于她的爱情被“二妹”无声地夺去了,属于她的男人也被“二妹”无端地勾了魂了,而这一切却都是因为曼桢的“光鲜”,恰恰这“光鲜”曼璐认为是她牺牲了自己的“光鲜”得来的,她如今是色衰体弱,她当然恨。所以她恨。那么,要是慕瑾一直爱下去呢?这又是我的假想,张爱玲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们只限于回忆里的爱恋了,以为到慕瑾与曼桢的告白他们的爱情才是嘎然而止,事实上早已彼此之间没有了任何的故事了。     叔惠与曼桢曾朝夕相处那么久,他们却丝毫没有爱上对方,一直是存着深厚的友谊。与翠芝倒反而是一见如顾。可见,爱情是多么难以揣测的。相形之下,友情到是更长久些。最初相爱的两个人觅觅之中却总也牵不到对方的手,总是错过。最让我羡慕与称好的结合就是一鹏与文娴了。幸好翠芝没有嫁一鹏。 最初不相干部的人到是阴差阳错的结合了,其实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是结尾里写到翠芝与世鈞做了一对平凡的恩爱夫妻。      擦肩而过的爱情,有遗憾。擦肩而过的遗憾,这许多的遗憾是那些人,那些情,那些事,那些物。你永远不知何时会与他们就擦肩而过了。时间虽然能帮人治痊伤瘕,却不能抹掉它曾经的存在,所幸伤瘕终归是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总会有自己的盲点和暗角是自己看不清的,那末就坚持自己的信念吧。   寂寥虚空夜静更深的时刻一切真是安静。   有人说“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变得更糟、更糟,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糟糕。”谁说不是呢?曼桢因为生下了荣宝,嫁给了曼璐拼尽一切想要琐住的这个长得既像猫又像老鼠的男人。曼桢、曼璐算是一世的纠缠不休,结尾生出让人无限遐想的与慕瑾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对姐妹?世鈞一直爱着曼桢,却与他从小看着就顶讨厌的翠芝结合了,而翠芝在出游的几个小时内,因为叔惠便与一鹏解除婚约,转身嫁与的人却是她瞧不起的世鈞。这是怎样的一对夫妻?沈世鈞的母亲,沈家的姨太太,典型旧式商人的沈啸桐,年轻守寡的嫂子和从小多病的侄子。。。。。。活着的人,每个人,善良的人,都要尝尽这人生的迥。招娣死了,书中写的很淡。我看得眼里有些涩和潮湿,她的离去倒成了最好的去处了,曼桢当然不会怎样对她恶毒,但是她有荣宝,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可能复制到别处去的。都说张爱玲是极不喜欢小孩的,缘于张与她母亲的关系,心里有暗角,后来为了赖雅打胎,她重爱高于一切,人生总是有无数的缺口无法补救。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张爱玲是这样写自己的。“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处去,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胡兰成是这样写她的。胡能更全面的看清她,胡也是懂她的人能理解她的人,遗憾的是这世间的事总不能两全,他却不能一直爱着她。看似张遇人不淑,这也是人生无可奈何的憾事罢了。     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没有哪一个梦会陪着你从生到死一直不变。爱匆匆,转眼又一个秋。再过无数个秋,依然到不了尽头。生命再可怕,再糟糕,但都得承受着。     我常常在想,若物是人未非,若裳风梦不冷,若暗香长相忆,若皓月永当空,哪有日薄西山?美人迟暮?情存,意在,一切都好。     这一些看似美好却又无法实现的莫名的愿望,会让人内心充溢着对红尘的眷恋,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一世还是半生,所以无论世事变迁,世人仍爱!

十八春

高中的时候曾经借过同桌的很多小说,其中一本就是张爱玲小说全集。随便没能囊括张爱玲所有的小说,但是大部分小说还是得以一看。加上黎明后来主演的电影,半生缘更是留下了许多的憧憬。人有多少个十八年呢?更何况是青春。理想总是很美妙的,但是获得理想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茶几上的杯具

张大师成功的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茶几的道理。但只对上面的杯具进行刻画,产生这么多杯具的原因却没有点到。对这些杯具的无奈和默认,我看是一种更大号的杯具。或许,作为一个30年代的人。认知只能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我认识之下,也是理所当然的吧。整个小说的两次高潮恰到好处,从结构上很饱满。

露骨的现实

难得的一口气想读完的书,看过林心如蒋勤勤版的电视剧,一段纠结的爱恨情仇,正如主题曲“擦身而过”般只有半辈子的缘份,一个正在为筹备新婚忙碌,一个正呆在如监狱般的房间里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一对情侣就这样被命运拆散,再也回不去。也许,现实就是这么残忍的,人总归是要认命的。但是通过每一个细节,若沈世均,他能够信任自己的爱情,肯定自己,肯定爱的人,不因为他人的只言片语而扭曲了自己的爱情,给爱情一条出路,或许曼帧能欣慰些。从小说中,我看到的是,有时候善良并不一定会有善报,爱情也不一定长久即使曾经海誓山盟,原来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现实是朋友,爱人,到了关键时刻都及不上一个“我”字。预瑾是,翠芝是,世均是,唯有曼帧到最终依旧守护着那颗善良的心,对家人,对爱情,报以宽容

半生相爱,半生错过

世钧不是出众的男子,但也是封建富贵家庭的小少爷。有篇文章上说他是没用的男人,特举了曼桢换灯泡时他只能帮忙扶凳子的例子。觉得这说法有些过分了,却也不是毫无根据。他是有超越封建的心的,只是那样饭来张口地长大由不得他。这好像预示了他最后还是难以走出这圈子。在他死气沉沉的家里,在他家庭社交圈中,他孤单的一塌糊涂。直到他遇见曼桢。他看着曼桢,觉得这女子“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这种矛盾的地方让他费解。甚至确定关系前还会怀疑,她对自己的好,是不是仅仅出于她的天真。当然不是,这他已经知道了。那么自然的在一起,妙不可言,当然是缘。只是后来那么巧合加人为的被分开,也是缘。半生缘,只给你半生用来相爱。即使后来能再次相见,也如曼桢说,“我们回不去了。”那么悲哀无奈的对白,让人不敢想起初懂对方心意时,他们像两个孩子般欢喜而羞涩的模样。叔惠和石翠芝,曼璐和豫谨,甚至沈太太和沈啸桐,有谁躲了过。半生缘是祝福也是诅咒。它祝福你前半生得到无比的甜蜜。它诅咒你后半生跌入无尽的痛苦。不管是谁,半生相爱,半生错过。你们在一起过,但终究不会在一起。这是半生缘的劫。

海上花落

徘徊,辗转,愈发觉得,还是张爱玲的文字张爱玲的故事让人如痴如醉,牵人心弦,也让人大彻大悟,清冷如秋。看着张爱玲的那些老照片,看着她的音容相貌,却是鼻子酸酸的,不知不觉竟然模糊了视线。海上花落,她悄然离世。“1995年的中秋月属于张爱玲。张爱玲的月光静静地,净净的,如诗如画,如梦如烟,柔情似水,绝世凄凉......”世事本就荒唐,人情本就如水。"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 。张爱玲

浮生若梦

我终于读完了《半生缘》。记得那时候正喜欢听《好久不见》,夏刚看完《半生缘》,她说这两种感觉很相似,我是惘然的。再后来春又强烈推荐,还帮我从图书馆借来,想必是要跟我讨论其中一些东西,可惜我仍旧没耐心读完,感觉总是悻悻。毕业后买了这本书,看了一半,借给小艾,她读后也有些情节想与我讨论,又遗憾我还没读到那儿,只能嗯嗯啊啊地附和。这一次终于一字一句仔细读过,过程中,总有很多想法似曾相识,可惜再找人讨论,估计对方阅读时那份心情早已过去。才知道,有些心情总是后来才懂,如果能同步,那才算得上是默契,而一前一后,估计在前的人,她的心思早已过去,或者淡忘不再浓烈了……夏志清说:“后世的读者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应该觉得幸运。”我的幸运还在于春不离不弃的推荐。张爱玲不愧是既享受人生又冷眼看待人生,她的文字是那么细腻自然,却有种冷漠与苍凉。曼桢太可怜,这小说也太像戏,是否悲剧意识作祟?但不可否认,张爱玲有导演的天赋,她将人性的丑恶导成一部恐怖片。第十一节末尾,曼桢住进了曼璐安排的房间,一个人总是容易胡思乱想的,但她的思绪合情合理,特别是在这荒凉的大屋中。先是安静中听到了汽笛与汽车声,自然使她担心鸿才酒醉归来会否闯进来,一番自我解脱后,又由汽车联想起上次与鸿才同车,鸿才为了讨好曼桢而喷洒的香水。那个细节也写得很形象,曼桢“只静静地发出一股子冷气来。鸿才则是静静地发出香气。”这算得上是张爱玲的幽默之处吧。有了香气这个触因,就像一个化学反应有了催化剂,当然此时曼桢还在联想中,而现实却完全符合她的回想,那股香气越来越浓,仿佛一个人在梦中突然醒来,发觉梦连接进现实了,毛骨悚然,“有人在这间房间里!”这真像戏,让观影的你眼睛为之一闭。故事本来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极富真实感,读着亲切。可出现上面的这个情节后,便唏嘘不已,张爱玲胜利了。之后便是一次次的错过,现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在以不同方式去错过,无论人或事。“当初她相信世钧是确实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重复着这种失落与痛苦,张爱玲将“相信”“确实”“应当”“能够”这些肯定的词语加在感情上,可依旧安排了一个“结果并不是”,想想还真现实,让人如此无助。“那敝旧的红纱懒洋洋地从桌上滑到地下去。”当我们遭受失落与痛苦时,以为会有人感同身受,但世人不也正如这块红纱,如此的懒洋洋漫不经心,其实每个人,都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褪色,失去本来的柔软而变得敝旧了。“我们回不去了。”曼桢和世钧重逢后的一句话,这当中的力量,摧人心肺,是啊,一切如同流水,如此匆匆,一旦过去,就再也回不了头了,又有谁能承诺和保证呢,最终只能化为一句无奈的话语,袅袅在空中……书越读越薄,读到终了,就只剩世钧那句“我只要你幸福”了。

感想。。。

想到张爱玲,我就会想到我的一个同学,她很喜欢张爱玲的书。半生缘就是从她那里借来看的。张爱玲的书,我看起来觉的都不太容易懂,懵懵懂懂的看下去,等到你看的有点头绪了,那么也就结束了。。。不过我也挺喜欢的。很多事情不是谁说了就算,半生缘的结局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也许不圆满的结局才会让读者记忆深刻吧。我同桌刚看到我在写这个,他说张爱玲是谁,好吧,没文化真可怕。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一个人。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流下泪来。原本相爱的两人,时间磨灭、战火洗礼,说不尽道不完的哀怨情仇里,再相见时,却只能是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十几年前的事恍如隔世又历历在目。十八春,又或者是十四年后的重逢,却又是永别。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残缺是美丽

闲来无事,寻来了难得一见的《十八春》。这部小说是《半生缘》的前身,是在1966年之前《半生缘》的名字。翻到结尾,页脚早已泛黄,但更令我惊讶的是,张爱玲竟把原来圆满的结局在出版的最终改成了悲剧。《十八春》的笔调最终,曼桢并没有和世钧牵扯出太多的愁肠,而是和豫瑾在一起。世均把翠芝带在身边去了东北,翠芝也少了少奶奶的模样,依稀风尘仆仆。总之,是皆大欢喜的。可是我好后悔看了这原版,我喜欢那个让人怅然若失的悲剧。哪怕就真的在他们的凝望中合上了尾页,留下的百般滋味才最终把《半生缘》捧上了经典。或许遗憾真的很美。初看《半生缘》时,曼桢和世钧的故事使我倍感无聊。多么俗气的爱情。只是简单的相识,相知,加上曼桢残破的家境,世均略带世故的眼神,就算他们把爱延续到了最终,却再也不会有当初的那份真挚与纯澈。就如玲儿对我说,若真心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要当老师一样;若只是简单而美好地爱着一个人,就不要和他走到故事的终结。这个世界的纷扰会把所有的简单变复杂,所有的美好变污浊。而曼桢和世钧却在偶然之下,保留住了这份惨淡的美好,使爱永生。当然,他们不得以在一起,抱憾终生。陈奕迅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有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这样的意识,我也一样,总是想要自视清高,和别人不一样。可是人的本性只能如此。而就是因为他们的分离,才把这惨淡的爱愈发浓墨重彩;就是因为再也不见面,才能在经历了越来越多的灰蒙后,依然一次次擦亮那个身影,保留住了最初也是最干净的样子。雪小禅有一句话:“认识你愈久,愈觉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穷水尽处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于是,《半生缘》理所当然成为一个美丽的悲剧。哪怕是在故事的最终,他们横亘着小半个世纪又相见了;哪怕他们毫无距离地坐在一起,说透了当年所有的迷雾;哪怕他们彼此深切地凝望,以至于执手泪眼;哪怕所有未完成的故事都写下了句点,所有未死的心都得以圆满……他们却不会再在一起。这之间,不仅仅阻挡着“物是人非”这样一座大山,还有年少的美好,最初的企盼,无助时的恳求,平息后的沧桑。这因这一切,无法用一个人,只单单的一个人承接得了。这可是半个世纪的光阴,半个世纪的感伤。所以《半生缘》是张爱玲留给我们最残忍的美丽。由圆满碎成残破,许是因为对胡兰成的由爱至恨吧。生活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玩弄了观众,却也玩弄了剧中人。好在它有着太多的谜团和疑虑无人解开,不完整的剧情,却完美了整个人生。想过完整的生活,是比过完美的生活,更加遥不可及的梦想。好在,我们都爱这一字一句的美丽。

可惜半生缘分,让我牵挂一生

翻开第一页,文字的感觉很熟悉,就好像梦里曾痴语过。带着点隐隐的忧伤,可以说:“每一寸天空都是灰色的。”知道将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心中却莫名地升起一股欣喜。我曾想写的,就是这种感觉;我曾经历的,就是这种痛苦。本想冷漠的看完这场悲剧,但最后却也被牵扯到故事中。不能去辩驳谁对谁错,每一个人都是命运的牺牲者。世钧、曼桢、叔惠、翠芝......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悲剧的引线,也同样经历着自己的悲剧。我多想找到个罪魁祸首,将他大“批”特“批”,但最后,对每个人剩下的都只是同情。当最后一页翻过,欣喜这个闹剧终于结束时,却暗暗地有些落寞:“难道就这么完了?”也许真的有上帝,给每个人编织着命运。面对可望而不可求的那些事、那些人,只得长叹一声:“可怜半生缘分,让我牵挂一生。”

咸菜与白粥

总觉得张爱玲的写作不功利,并不像一些小说的细节描写处处为着情节的发展需要,即所谓的“主旨”。她的叙述有时候看起来简直可以说是啰嗦,比如许多家长里短的寒暄似乎与主角们的感情并无关系。而且她对于大时代的环境极为惜墨,只寥寥几笔略提了抗战和沦陷。然而正是这近于啰嗦的描写使那个时代的生态在人物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跃然纸上。张爱玲就这样把戏剧性的故事揉碎了洒在日常的生活中,像是放点咸菜到白粥里佐味。现代人口味重了,大概觉得咸菜才够味。而我单喜欢这啰嗦的白描,像是自己搬着把板凳和主人公坐在一块聊天,环视着周围。读了不到一半,我就预料到了后面情节的发展,惋惜这样的故事被现在的影视剧抄滥了。不过他们也只撇走了上面一层的咸菜,下面的白粥还兀自腾着热气呢。这是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对她的写作并不了解,我疑心她是把每天的观察记在日记里,用这些素材来填进书里。否则单就人物关系博弈中各自思忖的张力来讲,不身临其境,也决计照顾不到这样的全景。还有一个感慨就是语言的应用,我喜欢民国时的作品也主要是由于这个原因。也许是刚时兴白话文不久,那时的文人可以随便生造出自己需要的词汇,还贴切的要命,简直是达到了肆意书写的程度。可是从几何起书写变得词穷,语言仿佛不是用来表达的工具,反倒成了障碍似的。汉语文本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缘分与婚姻

读了《半生缘》,心中满是遗憾与伤感。也明白为何叫“半生缘”了,原来故事中讲述尽是有缘无分的爱情。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因缘而相识,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见钟情”。可是“缘”这个东西却是友善地安排他们相识,可是也残忍地将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不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让他们长相厮守。十几个春天过去了,重逢时,曼桢于世钧都只剩一个念头:我们都回不去了。重逢时,叔惠与翠芝两人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

半生缘,一世情

一个月前就在看,中途听到老大说她看了电视剧,曼帧最后好惨…一度觉得自己会受不了,也就放下书,不看了。昨天不知怎么性质勃起,一口气全读完。也许是书本没有影视剧那么的会渲染气氛,而且曼帧被糟蹋情景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过多的言语。因此,看完我也没有过多的悲伤,只是在最后他俩重逢时曼帧的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让我泪流满面。从他们相逢开始,作者就没有给过他们那种浪漫的爱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世钧的表白,仅仅只是一句“曼帧,我心里有话对你说…”还没听到回复却被迎面来的同事打断。可是这对于两情相悦的人来说,这已经足够,那个年代不会有那种露骨的爱情,尽管他俩都是知青。在读者看来,曼帧那嘴角的笑意就是最好的答案。可在世钧心里却是翻江倒海的思量,“我这么说她能明白吗?她如果对我没感觉,这样会不会冒犯她了?……”无尽的猜想,这也是现实中男女之间少不了的。直到进入曼帧家,两人也就算是定下来了。之后的爱情路上,作者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文字,貌似情侣之间会做的他们就是很少,给的只是一个平淡的爱情。叔惠和翠芝都看了电影,可他俩就是没有,每天都是在曼帧家那平平淡淡的生活之语,不过这就是最最幸福的了。两人间的情爱是不需要在外来修饰的,自己内心深处都有彼此就行。 看似这份情能开花结果,可惜爱在那个年代,而且是门户不当的两家,一切就都会被赋予复杂性了。从来没吵过架的他们却因一个小小的拌嘴让他俩擦肩而过。姐姐的愚昧,母亲的无知,再加上一个混蛋姐夫,让她吃尽了苦。虽说世钧对曼帧那是情真意切,可一个人心中要是有了猜忌,那胡思乱想的心灵却是什么都能想出来,再加上外人的三言两语,再坚定的情都会垮。曼帧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逃脱苦海,可世钧却在心灰意冷时和翠芝结婚了。他俩结婚那天晚上,翠芝抱着世钧说他俩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而且是无法改错的。那时,他俩各自有想念的人,可最后日子还是那么过了,这就是婚姻,一旦存在,不管喜不喜欢都得继续。说说曼帧吧,开始她由于恨祝鸿才,并带着恨那个小孩,可是当她的孩子一出生抱到她身边时,她虽然没有看孩子,却用脸在孩子的头上抚摸着,她不看是怕自己狠不下心离开,所以说女人嘛,不管你多狠那个男人,可是自己的孩子你是无法放下的,最后她还不是为了孩子和糟蹋她的男人结婚了呀!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愿意;却也是女性懦弱的一面,怎可这么的糊涂,男人是本性难移,虽说他爱你,可那是没得到时,认为你是多么的高贵,得到后就会觉得你其实还不如谁谁了,这就是祝鸿才之后在外面有人的缘故。所以,不能轻信男人的甜言蜜语,会遭蜂蛰的。曼帧之前在信上说“世钧,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等你的,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那个人总是会在……”他们只有半生的缘分,却是彼此心中一辈子的情人,虽说他们都回不去了,可那份美好是一直都在的。不然重逢时怎么还会那么的情意绵绵,叔惠和翠芝也一样。两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四个彼此交融的知青,只因错走一步,而终生分离,但心中的情却依旧……

半生也是缘

读了一下张爱玲的《半生缘》。感觉说不出是忧伤还是感慨。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叙述得也平平淡淡,就像是江南软语向你娓娓道来。整个情节波澜不惊,连最震人魂魄的地方也如同一个历尽人生百态的人向你轻轻诉说。但听完回想起来,又十分害怕,虽然她那经历不一定你也会依着她的脚印再走一遭。但是这个故事就是那么真切,好像每天都会在这个世界上演千千万遍。曼桢和世钧的相遇,就像秋风随意将两片落叶拂到了一起,那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一切就像现实中的那样细水长流。一切就从世钧为她捡回红手套开始。由于曼桢出身不好,加之世钧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们的感情进展得十分缓慢,所有的挂饰就像是记流水账,谁吃了什么,谁去哪游玩等等。但我觉得这是比故事本身更突出的亮点,张爱玲巧妙的心理暗示,把我们也安插进了这个故事,情节是在稀松平常,我们就像是在场的旁观者一样,默默注视着他们感情的进展。这个故事便有了代入感,他不像是编造出来的,而是随时都在这个星球60亿人身上上演的。这个故事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曼桢的姐姐,间接的杀手是性格,是时代。曼桢的姐姐因为年幼丧父所以决定挑起这个家,出入声色场所,放下尊严,挑起担子。为的就是让弟弟妹妹能上学。等妹妹工作了,她也嫁了人,可以说是为了钱,也可以说为了有个依靠,谁愿意终了一生?她找的这个钱主也不是什么善主,等对她失去兴趣后便看上了她妹妹。曼璐为了讨的丈夫欢心,设下圈套让祝鸿才强奸了曼桢。这可是她的亲妹妹,她当年放下身段就是为了她的妹妹,现在曼桢过上了正常的生活,曼璐为什么要把魔抓伸向这个她。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一种报复。她嫁了个不爱的人就希望挨一天是一天。但恰巧张豫谨出现了,勾起了她以前的回忆,要是她不去当舞女她便也许可以嫁给她爱的人。但她发现张豫谨早就将他们之间的事情一概抹杀,反而对她妹妹产生了好感,而她妹妹正在享受着爱情。这一切都是她给与的,她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什么,别人的幸福,于她,只有悔恨,只有嫉妒。她为了拴住丈夫的心便打起了妹妹的主意。没有她,妹妹是不会有今天的,她缔造的幸福她也可以夺取。她骗了所有人,也骗了自己。她试图让自己相信这样就可以好起来,但是毕竟是个谎言,她最后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世钧太软弱,曼桢很坚强,但是又透着点女人的软弱。世钧如果深爱着曼桢的话,他应该去找她,就算知道她嫁人了,也必须去质问她为什么。但是他没有,他愿意相信曼桢不爱他,而是嫁给了张豫谨。他的退缩也造成了这个惨案的发生。更可气的是他马上结婚了,而且是和一个他以前非常讨厌的女子。他为了什么?是报复吗,做给曼桢看,没有你我依然很幸福。还是不想找了,没有人能像曼桢一样让他爱的那么深。而曼桢居然也嫁给了祝鸿才,一个她日日夜夜想杀死的人。这些人都是不可理喻的,我无法以正常人的思维来揣摩他们的内心。不爱的东西就是不爱,没必要编理由来骗自己。他们俩的悲剧就是猜疑造成的,猜疑是爱情树上的一把斧头,再热烈的海誓山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他们的时代也是悲哀的。迂腐得太提神了。男女长大就是为了娶妻生子?连大学生觉悟都那么低,这叫国家把未来往谁肩上放?世界60亿人类,传宗接代也不差你一个。与其凑凑活活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倒不如孤独终生来的自由,来的清净。记不得在哪看的了,错过的才是最美的。错过的永远活在回忆中,回忆从不老去,未完待续才是最美的故事。当回忆越来越模糊,那个人越来越不真切的时候,才是最美好的。半生也是缘,还有回忆就好。用句歌词来结束吧,挺契合的。有没有那么一滴眼泪能洗掉后悔,化成大雨降落在回不去的街再给我一次机会将故事改写,还欠了他一生的一句抱歉

曼桢为什么不装妥协,趁机逃走

因为她那么激烈的反抗、把她关了1年,为什么不当初就装作愿意和鸿才结婚,一开始就放软姿态,可能会把她放出来商量婚事也说不定啊,只要放出来了,还不能找机会逃走么,好过被关1年啊。。。。。。。。。。。。。。。。。。。。。。。。。。。。。。。。。。。。。。。。。。。。。。。。。。。。。。。。。。。。。。。。。。。。。。。。。。。。。。。。。。。。。。。。。。。。。。。。。。。。。。。。。。。。。。。。。。。。。

只觉似水流年滔滔地流着

果然还是自视甚高了,放纵自己饕餮完这本充斥着纠结与怀旧的小说,苦苦树立的那些抵抗纠结与怀旧的围墙有点轰然倒塌。因为居然发现了张小姐这个知音。默默想道,我们的生活都可以用爱玲体来诠释。譬如:“大梦本欲哀求,但思忖了一下,又不免觉得无味,只好作罢”;“XX转身离去的背影消失在路口,道旁树叶飒飒地响着,随风回旋飘落”。——之类吧。总之,每个表情动作、心理活动都必须纠结两到三次,每天必须回忆往事四到五次,每周必须热泪打湿枕头一到两次,每月必须面如死灰嘴唇翕动却无言以对N多次,我们的生活就爱玲体了。偷偷想,我如此狂热地读完这本小说,心理等同于当年狂读琼瑶和席娟么?同样是华丽的辞藻与刻骨的爱情,张小姐立异在何处呢?一大区别,大概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世俗的。如果还曼桢还有点琼瑶范儿,那世钧这样的在琼瑶小说里必须是个反面人物了。他有着很典型的中国男人性格弱点——当然了,若我是曼桢,也一定会执着地爱上他的优点、并十分甘心被其缺点折磨。那简直是一定的。小说中数场人物对峙都有着强烈的戏剧高潮感。最喜欢的几幕包括:慕瑾与曼璐在顾家的重逢;曼桢与世钧丢戒指的那场争吵;世钧与翠芝的新婚之夜;以及曼桢与世钧的汽水谈话。作为一个有点鸡贼的读者,张小姐俯瞰全局却迟迟不让笔下人物们知晓实情的行为令我很是焦虑。因此,我总特别期待人物之间的直抒胸臆,把各种委屈、愤怒、苦闷、爱恋都吐出来扔到对方脸上最为好。但张小姐很有技巧地让这些人互相折磨,折磨透彻了才恩准他们真相大白。这样一来,纵使最后酣畅淋漓了一把,读者该受的罪也都受完全了。很想争辩一下,也许世钧和曼桢的命运都可谓凄惨,但世钧顶多是平铺直叙的记叙文,而曼桢才是赤裸裸的悲剧。也就是说,世钧不是个高于生活的悲剧,他只是Ctrl V+C了很多中国男人的雷同故事罢了。以世钧在抉择时的个人能力来看,即便没有翠芝,也有别家的千金小姐;即便没有妈妈的苦苦相劝,也有爸爸的颐指气使;即便放弃的不是曼桢,也照样有大把大把的真爱可以迷失和错过。但曼桢的故事就是令人心寒的戏剧情节了。我窃想,被强奸被生子后的曼桢是有机会避免沦落的,但如众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女主角一样,她在关键的几条路口偏偏被绊住了,于是令人嗟叹的悲剧纷至沓来。最后表达一下对张慕瑾的喜欢,他的路数与我着实十分趋同。全篇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在他重逢曼璐时,张小姐不动声色的那句“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时间总是热衷于颠覆与湮没的,何必讲话呢,该死的早都被时间砍死了。

一瞬间命运就被改变,现实还是太现实了?

前半篇,曼桢和世钧平淡的从相识相惜到恋爱,仿佛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似地;后半篇,突然一个峰回路转,两人变成两个世界的人,似乎再也不会有交叉点;一个遭受人生的各样折磨,最后为了孩子,委屈自己放弃一切;一个过着平淡的日子,偶尔缅怀一下过去的岁月。现实,太现实了,过好当日,谁知道明天会是怎样呢?

谁能给爱情一满杯水

记得看完这本书的时候 是午夜了 蜷缩在床的角落里 不能释怀 一直认为张爱玲很是残忍 看她的书都是无比的悲哀 对于他们的爱情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出心中所想 是生不逢时 那个年代的悲哀吧 总有诸多理由去解释他们不到半生的缘分 不是没有山无棱 天地合的勇气 也不缺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绝 却全都轰轰烈烈的败给了那个年代 当他们只有一门之隔时 世钧听不到曼桢嘶哑的喊叫 曼桢看不到世钧焦急的身影 最残忍处 莫过于此 不忍去想 却也潸然泪下 很多年后 我们再见 我将何以致候 惟沉默与眼泪 最后的那一幕将残忍推到了极致 即使可以诉说完这么多年全部的委屈辛酸 不甘和想念 可是那又能怎样呢 已经如此了 他们无法让时光倒流 一切推倒重来 最惨忍处莫过于 “那又能怎样”谁能给爱情一满杯水 不多不少刚好的一满杯 又有多少人在爱情里山穷水尽时又能柳暗花明这个人生 多的是磨难 短的是它自己

半生缘,这半生的缘分。

不知要从何说起,但是,还是想说一说。半生缘,半生缘。。。初听这个名字,还是小时候在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偶然间看了几集,兴趣不大,便也就没有继续。后来,开始看张爱玲的书,倾城之恋。起初,也是因为名字看起来不错,就在一排文集中选择了它,好吧,我承认有点可笑。再后来,后来到很久,偶然间看见朋友捧了一本《半生缘》,心想,是该看看了,于是,后来,就看完了。至今,我对张爱玲的了解,还是仅限于她的文章。也许,后来的后来,我会去深入的研究研究,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了。啰嗦了不少,进入正题吧。既然张爱玲先让我们认识了世钧,那就先从世钧说起好了。其实从头到尾,我都觉得世钧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他的不自信,不安定,到后来的不断怀疑,纠结都让我无法对这个男人有一点好感。但是,但是至少他对曼桢是一心一意的,自始至终。但是,就是那么多的阴错阳差,铸就了后来的沈世钧,可不就是,阴错阳差么。顾曼桢,无疑是个可怜的女子,哪怕,曾经那么幸福过,可就是曾经的幸福,才显得她如此让人心疼。初识世钧的她,倔强,善良,坚强。与世钧热恋的她,温暖,细心,单纯。再之后,挣扎过,反抗过,渐渐的,妥协了,无所谓了,不在乎了,那个叫沈世钧的男人,那个在她最最绝望的时候还低声呢喃的世钧,也已经成家。那么,她还有什么好期盼的么,那就这样吧,就当是年轻时热恋过的男子吧,日子还是要过的了,即便那么艰难,那么不堪。其实,活着与死了有什么区别么?也许有的,一点点,再见见那个爱了许久的男人。其实,这个故事里,几乎没有一个幸福的人。曼璐,失去了丈夫的疼爱,不幸福了,把妹妹推向火坑,也在内疚中度过了许久的日子,其实,从一开始,我是说从踏上这条路开始,就已经不幸福了,旺夫命,旺夫命,旺了夫,却也失了福。其实我最讨厌的不是曼璐,不是祝鸿才,而是曼桢的妈妈 ,就是因为她的懦弱,她的狠心,才有了后来,后来,后来,两个女儿,都不得幸福。可是,又有什么办法,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一大家子,有什么办法?罢了,罢了。叔惠与翠芝,我知道,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会在一起。一个自卑,一个任性。即便是相爱了,不,不,这不是一部天马行空的言情小说,不会有着那么多的不顾一切无所畏惧。还是现实点好,不是一路人,终究还是不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她说,“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可是后来,她又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其实,这样也好。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出了门,也许就再也不会见面。不然,要用怎样的情绪来面对彼此?真能抛开一切浪迹天涯又如何?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那都是不能抹杀的过去,真的在一起了,就能幸福了?不见得。所以,即使有不舍,即使,有点难过,也还是就这样吧。虽然,这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结尾,确是再好不过了。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全书最最让我痛彻心扉的一句话。曼祯最后见到世钧说的这句话。年少的时候看感触不深,只是替他们难过。等经历了风雨沧桑,再去读这句话,才真的体会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奈,连挣扎的想法都不存在的无奈,只因为都成为了过去。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泪水真的肆无忌惮的流淌。于中老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也是指顾间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人,三五年也许是一生一世。

一个转身就是一辈子

我们总以为我们这辈子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挥霍。其实不然,可能走过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给自己留下了那么多的遗憾。有一个人曾对我说,我们活着,却背负着这样大的遗憾。遗憾,是那种无论如何都不会有机会再挽回的东西,我总觉得它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歇斯底里,声嘶力竭这样的形容词。一个转身,就是一辈子。半生缘,缘起之时人欢乐,缘灭之时人惘然。

小细节

1. 沈世鈞帮曼楨寻回手套时:“曼楨這種地方是近於瑣碎而小氣,但是世鈞多年之後回想起來,她這種地方也還是很可懷念。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他知道,因為他曾經是屬於她的。”2.曼楨要晚点结婚时:“她當時沒有說什麼,在他吻著她的時候,她卻用極細微的聲音問道:「你還恨我嗎?」”3. 第一面的时候:"新年裏面,也沒有什麼生意,一進門的一張桌子,卻有一個少女朝外坐著,穿著件淡灰色的舊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飯菜還沒有拿上來,她彷彿等得很無聊似的,手上戴著紅絨線手套,便順著手指緩緩地往下抹著,一直抹到手丫裏,兩支手指夾住一隻,只管輪流地抹著。" 看到世鈞奔丧要去南京,我没有继续看下去,因为结局我原来都是看过的。小时候看《新白蛇娘子传奇》,讲到媚娘被捉住,心中总是有很多个“如果。。。就不会这样了。” 恨海难填。

能与你携手那半生,也够了

很早就看过的小说,再读,仍旧很有感触。如果说爱玲的短篇更精致美好,那么像《半生缘》这样的长篇,仿佛就是要把人带到一个长长的故事中去,而我也好像要随着曼桢的心一同死去了。。也许我们终究是不会与爱的人携手一生的。旧传统里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不是全无道理。爱,终究只能是爱而已。”当初她相信世钧是确实是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所以她现在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确切的信念,觉得无一不是渺茫的。“世钧终于还是娶了门当户对的翠芝。”谈到将来婚后的情形,。。。一切都是非常具体的。不像从前和曼桢在一起,想到将来共同生活,只觉得飘飘然,却不大能够想象是怎样的一个情形。“或许我们所认为的浪漫,就是由于这样的不确定。当一切变得具体了,未来变得可见了,浪漫也就不再是浪漫,而是冷冰冰的现实。读到叔惠这个人物,不由得联想起你来。”对于翠芝,一方面理智地不容许自己和她接近,却又不愿意别人占有她。“或许你觉得你高攀不上翠芝吧,然而却又一再地让翠芝心存希望和幻想。当这样的暧昧达到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你想要如何去面对它呢?翠芝最终成了别人的妻,而你可笑的成为了她的伴郎。。。阴差阳错的几对姻缘,张奶奶一贯的小情感路线,我读来却总不会感到腻,也许永远不会。半生缘,也许与你携手的那半生,也足够了吧。

世事弄人,等不到的人

是闺蜜推荐我看来着的。虽然张爱玲的书很经典,但是不知怎的,就是一直没有看,感觉还不到合适的时候,去领略里面的一切感情蛰伏。闺蜜说,本书很好看,你就当看小说就可以了。被说起兴了,兴冲冲借来书,看到一半就忍不住想瞧瞧结局是怎样的。(好吧,这是我个人阅读的陋习,一定要知道是个美好的结局才能心安。)看了后,后悔了,不想看不去了。太惨了。我接受不到。然后书一档一放就好几天。好几次想继续看,就是没有勇气。后来觉得还是善始善终好,一鼓作气地看了下去,感觉就是自我折磨,一开始都忍不住想掉眼泪。后来考了一个人的评论,就告诉自己,要养好的方面看。你看,曼祯虽然被囚禁着,还是坚持着要和世钧在一起的,没有自杀,没有放弃,虽然一度绝望,为姐姐心寒,结婚又离婚。但怎么说,还是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也顺利摆脱祝鸿才。就是这样想着,看完了半生缘。说白点,其实就是言情小说,只不过又不是一般的爱情小说,因其是名家作品,因其令人嗟叹的现实结局。放在现代小说里,就是一部强取豪夺,虐恋情深,情有独钟的爱情小说。在里面,祝鸿才会是位有钱有势,英俊多金,又有着强大气场的男人。对曼祯一见钟情,再见虐身又虐心兼虐情,男猪脚一直用情至专,最后相互体谅,终成眷属。可惜,这不是大众小说,祝鸿才也必然不是这样的的人物。他,灰头鼠脑,没有大才华主见不足,畏首畏尾,用情也不专一。对于曼祯,也只是因为吃不到的葡萄,看着总是好的。而曼祯,更不会对这样的人有好感。厌恶和憎恨是最正常的感觉。曼祯,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人,坚强,温柔,静美,独立。生活却硬生生地把她的的命运拐了个弯,顿时人生面目全非。或者,命运早已为各自的人生埋好了伏笔,先给你点甜头,让你放松警惕,然后再给你个措手不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为这悲剧埋下了伏笔。曼璐未完待续

缱绻一时,相忘一生

我姐小时候总来我家住。她对我很好,可是我有了心爱的小自行车还是不愿意借给她,她喜欢看家有仙妻我喜欢西游记她就陪我看西游记,她还给我租寻秦记,英雄的碟片看,等我们都玩累了她就给我讲故事,讲着讲着我就靠着她睡着了可她还是在那讲。后来我们长大了,她偶尔来,给我讲的都是三毛、柯南、光盘什么的东西,后来她上高中我再一次见她她说她和最好的朋友喜欢用一个字来称呼对方。后来她上了大学,我们又一次见面只是笑了笑。再后来我们就再也没见过,听说她最近嫁人了。希望她能快乐吧。人和人的缘分是有限的。我曾经听过一句话,我们怀旧不是因为那时有多好而是因为那时我们还年轻。说这话的人是一个深夜电台主持人,他说如果你现在还年轻你一定听不懂这句话。我那时很喜欢深夜电台节目而且我很年轻,我当时觉得如果这句话不要后半句倒是很好听,而且符合我的心意。那是在十年以前了,后来过了很多年经历了一番人世,我再回过头看这句话突然觉得十分沧桑,我好像明白了十年前那个主持人的话,年轻的时候,一切还都来得及,一切刚刚开始,什么都没发生,一切平静美好如初。就如同半生缘里所说的,对于中年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指顾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种感觉就如同读三国演义,读罢觉之苍凉,翻过头来看赤壁一折,英雄挥槊南下,豪气吞山河,江东多才俊,岂惧干戈!两个智绝挑灯决计破曹之策,在昏黄的灯火下看见彼此的手心写下的火字相视而笑,那时多好孔明还年轻没有鞠躬尽瘁。读半生缘的时候看到曼桢与世钧重逢,回想起世钧第一次送曼桢回家,在一个黄昏里在一个昏暗的街灯里。第一次听见半生缘是十五年前从我姐那里,她说她喜欢三毛和张爱玲的半生缘,我以为三毛是张乐平的那个三毛就没问她,但对张爱玲和半生缘一无所知,我问她,什么是半生缘,她想了想说,就是。。。半 生 缘。可以说半生缘这三个字在我脑海里晃了很多年了,直到读完才沉吟至今,这是我见过的最伤心的书名了。张豫瑾和曼璐见面后哭的肩一耸一耸的我似乎更喜欢姐姐不喜欢妹妹,也许这是世间最失望最痛心的久别重逢。不过后来我就完全忘记了曼璐这个人,我看到了那封十四年后再次翻看的没有烧掉的信,十四年前曼桢在一个静静的夜里静的只能听见弟弟的蟋蟀的叫声,给他写信,问候世钧走的时候有没有多带衣服,告诉他,在这个世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他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总有这么个人。你曾写过信么,你给你爱的人写过信么?如果你没有你就不会知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心底里会涌现出一种力量,那种死而复生爬出坟墓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痛苦。隔着悠悠岁月积攒下的痛苦。‘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是啊,短短那几年不就是半生么,你的前半生你回得去么?你会抛下两个孩子和你愧对的妻子回到你的半生缘里么?你不会,你回去了就不叫半生缘了,就不凄美了,小说不会这么写。‘这两天月亮升的很晚。到了后半夜,月光濛濛的照着瓦上霜,一片寒光,把天都照亮了。’

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都一样。

故事里的两个男主人公让我想起《午夜巴黎》里的这段话。翠芝形容自己的丈夫是这人天生的一种温吞水脾气。世钧确实如此,并且作风一贯消极,一有第三者出现,马上悄悄地走开了,一句话也没有。这点于曼桢而言,非常可恨。如果他勇敢一点,爱曼桢多一点,多点信任,少点自尊,也许他们之间不会横亘着一个十八年,他爱得不疯狂。但是他生来如此,似乎对任何女人都不感兴趣。跟曼桢相依的那几年,他比他意想中较为热情一些。于他,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十八年后,当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想过挽回,但是曼桢坚持过去回不去,其实他也是知道的。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叔惠幽默有趣,哪儿有他,哪儿充满笑声。他其实挺优秀的,但是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他骨子里自卑着,所以任翠芝如何再三示爱,甚至为了他退婚,他还是懦弱着。终其一生,他只能从别的女人身上寻找翠芝的影子。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翠芝唯一的慰藉。世钧跟叔惠爱得都不疯狂,他们都是爱情的懦弱者,当然我也是。 

我们回不去了,不如重新开始吧

昨天一晚上看完电子书。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是《色戒》,当时看完电影,李安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篇,我倒也想看看,后来看了几篇散文,几页《红楼梦魇》。看的时候一直在猜想,若是不知道书的名字,我想我是看不下去的,虽说有心理描写,可和我之前看的张爱玲的作品差的很远,想想,就为了书的故事我还是看完吧。我想应该不是张的原文。其实,看到开头,就知道这应该是一个悲剧了。往往开头越是幸福,结局就越不会圆满了。其实对于偶像剧泛滥的今天,看到一半就差不多知道谁是喜欢谁的了。这一点,不算是美满。曼帧经历了人生的幸福与苦难,在14年后见到了世钧说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不禁想起另一句台词,黎耀辉,不如我们重新开始。这两句话以前都有看过的,大抵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感情,不觉有什么特别,现在,我也有了自己感情的喜怒哀乐。不禁想到自己,如今发生了这么多,我想我们也回不去了,但是,却也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我知道,你有你的苦难,一直想推荐你看这部电影的《不再沉默》。一个少女的自我救赎。但似乎对你来说没有用。我们都在等待着被救赎,自己,或是别人。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沈世钧这样的男人,懦弱而保守,却又自以为是!看到他把订婚戒指仍进垃圾筒,我恨不得上去给他两耳光。他究竟是对自己不自信还是对曼帧不自信?就如此决绝的放弃了?!以为自己所猜想的就是事实。曾经和曼帧在一起甜蜜而幸福的两年瞬即转为泡影,回家以后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一个不爱甚至自己以前还很厌恶的女人结婚,生儿育女。不能否认,他这或许也是在赌气,这也印证了他的性格。他把所有关于曼帧的回忆全都毁掉了,唯独留下了一封信:你要相信,无论何时,都有一个人在等你,一直等你。留下这封信有能说明什么?他还是相信曼帧会等他的,我想他也应该是痛苦与矛盾的,可不能因为这样而原谅他。我们究竟爱自己更多一些。后来,他有几年都没有在想起曼帧,那个他这一辈子最爱的女人,就这样消失在他的生活与回忆中了。到最后,他见到了曼帧,她已是黄花,而他正处中年,他们相拥,相吻,听她述说她得苦难。可是,他又能怎样?或许如果14年他对她得感情再坚持,再固执一点,结局也许就会不同。不过,他这样一个保守的人,又生在一个保守的家庭,能够就收曼帧这样的女子么?明显答案会是否定的,对于曼帧来说,又将是另一种折磨。我知道,曼帧的悲剧不是沈世钧直接酿成的,可是我又无法说服自己不去责怪,憎恨沈世钧。其实想一想,只是小说而已,自己有何苦这样为难自己,去痛恨一个书里的人物呢。大概是因为觉得自己多多少少和他还是相似的。其实,到最后,我多希望沈世钧对曼帧说,我们不如重新开始。我们都一样,我们的爱骄傲而又自卑。20岁,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候,总希望自己可以轰轰烈烈的爱一场的。没想到却又半路夭折的,虽说自己不后悔,却总是遗憾的。我没有沈世钧的好运气,她也恰好喜欢他。任何事总不能是完美的,就因为不完美,才愈显得可爱。我会心痛,会难过,才睡着有梦见了你,14帮我打听你的想法,你扭扭捏捏,我激动的估计在梦里也笑了吧。梦中的你,依旧是可爱的样子,依旧是我喜欢的样子。我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你的?第一次见面么?第一次见面就只是一个背影而已。我现在不知道我到底信不信命了,信命就信缘。我相信缘分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这句话是你告诉我的,可是我又不相信既然安排我们见面,安排了我们在彼此心中的位置,却又仅仅限于此?我不相信的太多了,可终究抵不过我们只是朋友一句话。我坚信,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深爱一个人的,我希望却又害怕这个人是。我不能永远只是一个孩子。怪我运气不好吧。祝你幸福。-----------------------------------------------------------------------------------PS:我觉得陈法拉很适合曼帧这个角色

回不去了

相识,相知,相爱,错过,这应该就是曼桢与世钧的全部故事。是错过,不是分手。所以才会痛苦,才会心有不甘。时隔多年,偏又要再度重逢。“回不去了”曼桢说。遗憾是永恒的,喜悦是短暂的。谁知道重逢是不是又一次痛苦的开始呢?

人生太不确定,爱情更是无法预估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于一部作品我们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只是凭借着作者的描述本能的对书中的人物表达着同情、憎恶、鄙视。因为之前的电影、电视都看过,所以这本书看得很慢,而且看到了曼桢受难的情节时更慢,因为不能接受曼桢怎么可以这么悲惨?我对于悲惨的事情总是无法完全接受,所以连看书的速度都慢了下来,仿佛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悲愤。对于世均的懦弱感到气愤,即使他无力救曼桢出樊笼,也不应该这么轻易就改变了初衷。曼桢一直都是坚强的,直到在得知世均已经结婚,而能填补空虚的最实在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孩子,虽然看到了曼桢决定嫁给祝鸿才,很替她不值,更加觉得她的悲哀,但是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已经决定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的女人来说,为了孩子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幸曼桢还是离婚了,不管这是不是作者为符合时代潮流的有意安排,我还是觉得欣慰的。不过依着张爱玲以往的作品她是不介意把这个故事写得再悲惨一些的,为了跟上时代的节拍张爱玲美化了结局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对于曼桢嫁给祝鸿才这一章我仍然不可理解,曼桢是如此的爱憎分明怎么会同流合污?最后曼桢、世均十多年后的重逢,仅以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为结束,也是点到为止,是啊,以世均懦弱的性格是不可能让他做什么的,曼桢十分明白这一点。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两人的爱也不会持续下去了,世均仍回到他的既定人生中去。曼桢呢,我觉得还有很多变数,因为人生在那个时代总是那么的不由自主。

半生缘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

很惭愧 自打小时候看还珠格格时就听说了张奶奶的大名 可是却是在十多年后的现在 才真正拜读她的书籍名副其实 张奶奶的文笔很好 细腻真切 就像是一部电视剧在脑海里上演 看着看着 时间久这么不知不觉的过去有感于沈世均的磨叽 喜欢又不去示好 爱又不表白 想结婚了就坚持去结 找不到了就坚持努力去找 总是顾及这顾及那 直到两人分道扬镳 如果他能再勇敢一点 再坚持一点 再坚强一点 他们或许就不会过得那么悲惨 有感于顾曼桢的悲惨遭遇 遇到这么个不明事理的妈妈和姐姐 遇到这么个人面兽心的姐夫 可是 最后的最后 最悲惨的结局的原因 也正是她自己的心软 正如她自己所言 她的错误 就是不该一时心软为了孩子而结婚 婚姻 怎么能建立在 孩子的基础上呢 这样 不论是对曼桢还是冯才抑或是孩子荣宝 都是不幸福的啊 总而言之 最喜欢的三个人物 便是曼帧 许叔惠还有翠芝了喜欢曼帧 是因为她的勇敢 敢于表白 敢于爱敢于恨 因为她的独立 努力顾家 照顾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照顾姐姐 甚至姐姐临死也不忘念还是二妹理解他 还因为她 因为她的坚毅 遭到这么大的人生变故 没有旧时妇女的屈从 而是誓死脱逃 勇于和命运斗争 甚至不惮于离婚独自抚养小孩 这一点 连现在新世界的我们很多女性 都是很难做到的 只可怜她身为母亲 永远为孩子着想 这一点 还是不会变的 为了孩子而和祝冯才结婚 才是早就她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吧喜欢叔惠 喜欢他的幽默开朗风度翩翩 这样性格的男人 无论在哪里 都是大家瞩目的焦点吧 只可惜他内心逃之不去的自卑感 为自己的家境不如人的自卑 试想如果他能抛开流言 勇敢接受翠芝的示好 也就不至于 他这辈子的婚姻 都和钱 脱不了干系 其实最后看看 他对翠芝 还是有感情的吧 也是个 可悲的人啊 喜欢翠芝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了 这个在世均眼中的势力内地大小姐 有什么可喜欢的 可是 我想说 就凭她对叔惠的爱 她就够格了 勇敢表白 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感情 不会屈从与现实 按父母的安排与一鹏结婚 在新婚之夜 正视自己与世均的感情 勇敢地说 :其实你也不喜欢我…… 有谁能做到?不论最后故事的结尾有没有再见 我都是认为这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了 故事中的那些人物 又有哪些是真正获得幸福的呢?爱情 真是个玄妙的东西 而人生 则更是……

往事只堪哀

十里洋场,不灭华灯,旗袍窄裙,莺歌燕舞,这是我记忆中三十年代的大上海滩。大家又可曾幻想过上个世纪的大上海是怎么样的一片光景呢?胡兰成曾经说过:“这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皆成为好。”这个与张爱玲情海沉浮的男人,倒也道出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张爱玲的人,给人淡漠之感,她笔下的文字,同样浸透了苍凉之味。提起她,我们总会想起那个身着窄旗袍,皓腕轻抵腰间,头微微抬起的姿态,是那样的不羁,那么的桀骜与叛逆。她的身后的贵族家世便在这不经意间展现漓尽致。故事的画卷便于上世纪的大上海滩徐徐展开。“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弹指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两双小儿女,两双璧人:曼桢和世钧都是刚工作的青年人,能刚好互相喜欢,如此幸运;叔惠和翠芝,相隔两地一见如故,亦是幸运。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似乎那么漫长,漫长到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都以为能够这样天荒地老地一直走下去。可是,想不到的是,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只是一转眼,命运就无情的将他们分离,就让他们各自去体味自己的悲喜人生。其实,没有人有权利说能够给彼此地老天荒或天长地久,因为没有人知道,我们将会被小命运和大时代的洪流带向何方。当曼璐选择了为了挽留住祝鸿才而将她最亲爱的妹妹曼桢送上祭坛;当世钧选择相信曼璐的谎言放弃寻找曼桢;当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这一切,就注定了是一场四个人的悲剧。曼璐冷笑了一声道:"哼,倒想不到,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烈女,啊?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全饿死了!?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她越说声音越高,说到这里,不知不觉的,竟是眼泪流了一脸。我知道曼璐当年为了支撑这个家庭而承受的痛苦,她的苦痛难以言说。也许他们都没有错,包括曼璐。她只是想留住自己的丈夫,虽然她的手段是那么的不堪而拙劣。可是就是因为这样的不甘心,曼璐改变了四个青年一生的命运。曼桢和世钧终隔着这茫然的十八年,叔惠和翠芝也因此错过彼此。"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是曼桢写给世钧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是那么动人,是那么令人心折。可是就是这样勇敢热烈决绝的女子曼桢,最后毁在了姐姐曼璐的不甘心和情人世钧的疑心里。世钧担心她,想去寻她,可是却不相信他们之间的爱,自己的揣测反而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疑心曼桢早已将芳心许给了豫瑾,怀疑曼桢是和豫瑾结了婚。他便不再寻她,心死般地随意地找了个女孩子婚配。也就是在那天之后,茫茫十八载,他们错失了彼此的人生,缺席了彼此的人生。后来的世钧恍惚中想到:“也许他比他意想中较为热情一些,要不然那时候怎么跟曼桢那么好?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后来的后来,曼桢为了孩子终究还是和祝鸿才结了婚。读时,我心下凄然。只是那时的曼桢呀,早已是只剩下了这躯壳,而内里如菊般淡雅的灵魂早已被家人与祝鸿才一次次的伤害所消磨殆尽,过着行尸走肉般的日子。当年那个朝气活泼而勇气可贾的曼桢,早已是破碎不堪了。曼桢道:"世钧。"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作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经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这是多年以后再重逢时曼桢对世钧说的话。谁也不会想到,命运让他们彼此错失了十八年,却等来了如此凄凉的收梢。当年明明白白能够细水长流的爱情,却因了人情世故,世事茫然,最终以悲剧地草草收场。当时光如水般汩汩流去,他们都在漫长的岁月里模糊了鬓角,淡薄了容颜。其实曼桢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罗隐有诗云: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如今的他们,哪还能够唤回云英未嫁的往昔?"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怎么叫幸福?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么想着,已是默然了一会,再不开口,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我知道他们定然是忘不了彼此,只是隔了这十八年的惨淡光阴,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羁绊,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前情虽在,只是这新缘难再得。终究是注定无法鼓起勇气再度携手了。漫长的是磨难,短暂的是人生。故事便在这叹惋中戛然而止。没有哭闹,却比生死别离更加令人绝望与残念。我看她的《半生缘》,发现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竟能如此鲜活—尽管字字透着凄凉。怪不得人们总是对这部书如此偏爱,不厌其烦地将它拍成电影,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我不惊叹这世事的离奇弄人。因为我知道,在那样的荒然年代,错过彼此的又何止是曼桢与世钧呢?我看她的《小团圆》,遗世而独立的笔风,苍凉淡漠的笔触,竟让我觉着有些疏离,就像是隔离了人间的烟火,使我不忍卒读了。但我看她所写的《半生缘》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恬淡与素净,有着青春女子般的鲜妍,却又如淡菊一般默默地点染着。我想着这毕竟是她人生写作巅峰时候的作品。那时的她出名趁了早,大家又都捧她,她是尘埃里开出的一朵传奇花,写下了如今传世的佳作。后来她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十里洋场,远渡重洋,便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而她自己,从写作的巅峰跌落。而后的她,只是一直单纯的在为了生存而写作,失却了灵感与机敏,只能靠着一直咀嚼着前半生那些薄凉的记忆,一遍一遍,却始终摆脱不了这个桎梏。现如今我看爱玲的小说,竟觉有些感伤,仿佛于她的书里瞧见了隔世的怅然。张小娴曾说:“一天,当你偶尔抬起头,看到一只斑斓的蝴蝶拍动翅膀,翩跹起舞,也许,你会怀念人生最好的一场相逢。我们爱得死去活来,无非是要成就各自的人生。我们在今生相逢,纵使最后成不了美满姻缘,也是生生世世的因缘所至。”我想,就用这句话为曼桢和世钧的这场的没有结局的乱世倾城之恋作结吧。他们相逢,错过,却终究成不了美满姻缘,是缘,亦是命。

爱如岁月

关于张爱玲,我所知其实不多,很久以前读过《倾城之恋》,也只是几篇短篇小说罢了,不知道是当时的心境跟现在不同,还是岁月不饶人,这次捧起《半生缘》,却是难再放下。读《半生缘》也不是一时兴起,先是朋友告诉我“张爱玲的语言就是惊艳到不能再惊艳”,接着,就是刘瑜的那篇《最好的时光》,“张爱玲在10岁时期盼爱,20岁时在书写爱,40岁时在放弃爱,60岁时在整理爱……”,让我决定去看看她的长篇小说。整本小说的节奏把握的实在恰到好处,曼桢与世钧自然而又美好的相恋,在最美的年华遇见彼此,却又是两情相悦着,真是最好不过的缘分了。但是总觉得主人公的内心都是压抑着的,无论是悲是喜,总是在故事中透着一丝淡淡的哀伤。说是小说,但是却真实着,在曼桢被曼璐关起来的那段日子,世钧如此轻易的便否定他们之前即将谈婚论嫁的坚实感情,刚一开始觉得这也未免太缺乏信任了,但是后来转念一想,感情本来就是这般缺乏安全感,经不起岁月和年华的推敲。至于曼璐,她对曼桢如此狠心,但张爱玲的笔下似乎为她早就埋好了一条线,对于这个人物,心里就是五味陈杂般的,也爱也恨,也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从小为了家庭出卖了身体,这对拥有着青春的明艳女子来说,本就是残酷的现实,因此曼璐早就明白自己不能拥有一份真真切切的感情。年华逝去,岁月流淌,妹妹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而自己,却是只能用涂脂抹粉也盖不掉那岁月的痕迹了。所以豫瑾对曼桢的爱慕才让曼璐痛彻心扉,她不止寒心自己失去了纯净的爱情,她也嫉妒曼璐那二十多岁的美好年华。她之所以放纵鸿才,也只是为了改变一个不至于独守空房的凄清景象罢了,可是谁又想到呢?“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懦”,曼璐到死也还是没有得到自己那一去不复返的幸福,或许从为家庭牺牲的那一刻就早已不复存在了。看小说有时候很刺激,那种一年一年一月一月在纸张之间就溜走的感觉,曼桢挺过了艰难的岁月,最终嫁给了当初宁死不从的人,抚养了孩子,而又离开。她对于一切的感情波动不太在意,因为所有的感情和勇气,大概早在那个被骗的晚上和那一年的囚禁用光了。而世钧也娶了妻,最终娶了当初完全不放在心上的人,但是两个人却都怀揣着曾经珍藏却不曾得到的情感。张爱玲说:“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最后的重逢,曼桢说“回不去了”,但是,却依旧止不住的泪流满面,因为爱还在,因为不是谁负了谁,只是流年,只是岁月,只是那些擦肩而过的现实。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第一次看《半生缘》不是书而是电视剧,时过经年,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曼桢悲凉的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最近把这本书捡起来重读,感慨又深了一层。世界很小,一转身就可能遇见谁;世界很大,一转身就从此失去了谁。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奈,我们与爱情又总是擦肩而过,即使沧海桑田再遇见,已经早已不可能。记得有人说过:如果没有天灾,没有人祸,而我们分开了,只能证明那不是爱。我不知曼桢和世钧这样的分开算不算人祸,但是,错过,再难过还是只能继续错过。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说这些话既凄凉又温暖,从前我只觉得温暖,现在却也感到凄凉了。不管怎么相爱的两个人,最多也只是这一生而已。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七苦,多数还是要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 我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多年后,两个曾经相爱至深的人再相逢,却只能惘然一笑,用最平淡的口吻说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样的相逢,除了徒增伤感,还有什么意义?只是凄凉又深了一层而已。《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细腻的笔触打动人心。但那个年代的小说总是要加上革命才能被认可吧?所以故事的最后,是红色的结尾。比起来,我更喜欢张爱玲在美国改动之后的《半生缘》,虽然大家都说《十八春》是张爱玲的初衷,可我总不喜欢爱情小说里参杂政治因素有一个光明的大革命结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曼桢说:“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一个人。 ”很喜欢像曼桢一样的女子,深情而果决,聪慧而淡然,可是奈何造化弄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想曼桢之后的十四年里,经过了刚开始的绝望挣扎,最后一定是坚强而幸福的吧,虽然这些年里她的生命中早已经没有一丝阳光的普照。但是在她心里,始终朝着阳光的方向,抬头守望。因为世钧曾经说过,要让她好好的。   

怯懦-----一生的遗憾

张爱玲是我从初中开始喜欢的作家,她的这本半生缘,我却一直没有读完,直到2012年,10多年后才读。我一方面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读书态度,一方面也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弱点-------怯懦。这篇小说和张爱玲传奇中的那些人物一样怯懦,故事里有张爱玲式的遇合,有张爱玲式的人情世故,有张爱玲式的扭曲的人格,主人公们总是被命运拨弄着,压迫着,活的扭曲,压抑,残缺,遗憾,即使是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不能多一份的勇气去说出心头的那一句话,他们会爱,但只能怯怯懦懦的无言的离开。他们不值得期待,因为他们即使爱了也不能坚守。在这本小说中,不断的为这些人物惋惜,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放弃了。一生中这么重要的人就因为自己的怯懦而擦肩走过。然而,读下来,却又因为自恨而痛苦。现实中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很轻易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幸福美满,而我却一无所有,只剩下空虚和伤疤的原因。这个世界上总是强者胜,我崇拜的也是强者,但是我却是个弱者,作为一个弱者,言及于此都觉得耻辱。薄薄的一本书,隔了10年才读完它,这中间经历了太多人生坎坷,读完这本书,看着这些人,我只想自己能明白,凡事一定要坚持,不然,自己的人生只能是一场失败的惘然。

再遇见时,已然不是最初的模样。

每一场错过都有锥心的疼痛,曾经以为曼桢和不爱的人生孩子会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可是当再次见面之后,却明白只有孩子才是真实的,只能彼此继续生活。人生何曾只有错过最痛心。曼璐的那么坚强可是最后却为了自己的男人妥协。有一种对命运的恨,对妹妹的恨,对人生那么多无可奈何的恨,当她努力挽救却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一步一步被逼成那样的时候,好心痛。一个又一个人都结婚,都面对那么多世事变迁,顿时黯淡了色彩。可是最终也都得到了自己的结局,或许那不是最坏的。

写给你,半生缘。

我们回不去了,你说。那时我刚好看完半生缘。我才知道,原来在几年的时间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喜、怒、怨、痴、生、离、死、别,短短两年时间,分量已经足以占据心灵的大部分,待到年迈时候回忆起来竟发觉那往后更长的那段日子仅是无关紧要的光阴。爱过了,失去了,爱还是不是爱?恨过了,平淡了,可以从此一笔勾销吗?错过了,重逢了,是不是也能续写姻缘?世钧用失无所失来形容失去曼桢,剩下的事情不过是继续生活。对于曼桢,或许她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向生活妥协。不会想到自己曾经极端鄙夷的那个人,后来可以同床共枕。而曾今用力爱过的那个人,也慢慢随着时间流逝变成路人。如果我在故事里,我会劝曼璐明白对于已经消逝的幸福而言未来的幸福更值得憧憬,会劝顾太太少用一点封建思想管制儿女的婚姻,会劝曼桢在世钧求婚的时候抓住自己眼前的幸福,甚至很想教训鸿才让他能争气点。但我不在那里,而那里也不过只是一个故事,故事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不可为之事,强求也不得。有些爱是不用牺牲的,如瑾豫和曼璐有些爱是可以争取的,像叔惠和翠芝。有些爱是可以不用毁掉的,如曼璐对妹妹。但这些本该留住的幸福再经历世俗的磨砺之后却变得什么都不是,甚至是某些人不愿触及的伤口。他们的前半生已经过去,后十八年也未必会发生一样曲折动人的故事,不知道他们打算把这些半生缘放在那里呢?是郑重其事地把他们供奉在心底里,还是晃荡着摇椅跟子子孙孙们当成故事讲。但是转念一想,它们都已经过去,象风一样。放在哪里又有什么差别。

借你半生如何?

这份缘,借你半生如何?只可惜半生还是对一生一世来说有些短暂!心念陪你一生一世的是我,却不知阴差阳错成了你半生的过客!

关于抗争与妥协

最后的结局却是那些相爱的人都永远无法在一起,一想到就觉得无法接受,可通读下来,故事又是顺理成章的随着时间不紧不慢的向前推进,一切又都是那么合理。世钧在想尽各种办法却还是得不到曼桢消息时除了认命还能怎样呢?曼桢在想尽各种办法却还是找不到世钧时除了认命又还能怎样呢?还有翠芝,豫瑾,叔慧,在个自的情况下除了认命又还能怎样呢?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很多事时不得不进行妥协,否则各方的压力也会难以承受。门必当户对,即使已经是自由恋爱的时代,这也是默认的必须遵守的潜规则。即使到了现在,又何尝不是。

错过

有人说《半生缘》里的曼贞是懦弱的,常人处在她的位置上又能怎么样呢?与姐姐反目,杀了祝鸿财,弃了孩子,拼死找到世钧吗?可是他却早已有了自己的妻——尽管他的妻爱得是他的好友许叔惠。我们喜欢跟谁在一起,过怎么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无可奈何的感觉像一种无形的灰色网罩盖下来,所有的人都被笼络于内,无一漏网。达官贵人也罢,平民百姓也罢。张爱玲的人物都是普通人,《澳门街》也是讲平民的市俗生活的电视剧。风和日丽的天气掩饰不了悲苦的人生,依文踉踉跄跄地摸上狭窄的楼梯,她双目失明的母亲问道:“小姐是算命还是摸骨?”“摸骨。”她说。语气也是恨恨的,就像痛恨她的命运。“小姐后半生钱的问题不用愁,会有很多男人给你钱,但是没有一个会长久。”君好对依文说:“找一个善良的男人嫁了吧,你也该安定下来了。” 依文说:“你以为每一个人都像你那么好命?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对你好;我就是这个命,我认了。”缘分各自有定,不会因为巧合我们就爱上谁,但是,婚姻却可能有太多巧合。“宁愿没拥抱,共你可到老,任由你来去自如,如若碰到,他比我好,只望停在远处,祝君安好—— ”他不比我好,可是我仍旧不能将你靠近。我比她更适合你,可我只能远离,岁月是一个苍老又无情的词汇,我们是回不去的。许叔惠喜欢翠芝却不敢开口,翠芝喜欢叔惠却要嫁给世钧,世钧喜欢曼贞却找不到她,曼贞爱着世钧却要为祝洪财生儿育女,与其说是曼璐打破了这个平衡不如说是命运——曼桢和世均、翠芝和叔惠,他们始终不敢放下一切掩护,以一颗心坦诚地面对另一颗心,因一些芥蒂让两颗心相互躲闪,最终失之交臂。人心太复杂,猜忌、顾虑,造成情感上的空洞与荒漠;人心又太愚蠢,无法洞悉他人的想法。于是只能在误会与错过中苦叹生之悲凉、命运之坎坷。人,正如被操纵的木偶,不管自己如何去奋斗去抗争,总因无法预期的原因而最终无法掌握命运。(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zyhf999)

一本没有看完的书

这本书看了2/3就不想再看下去,因为发现故事的发展越来越悲情。现实世界里已经在感受着各种的无奈了,看个书也还要继续接受这种不幸,还是不要了。我是不是太肤浅了呀!生活不能选择喜与悲,看个书还是可以选的嘛!!

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再也回不去了的时光。张爱玲的苍凉在《半生缘》表现得淋漓尽致。曼桢被囚一年的精力显然和张爱玲幼时被父亲囚禁的那段短暂时光有关,多年后,三毛写《滚滚红尘》再一次嵌入相似的故事。三毛说,她写的是张爱玲,其实她写的是自己,写的是少年时代自我幽闭的时光。张爱玲写的是曼桢,挥不去的还是自我的形象。高明如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安德烈和比埃尔两个不同的人物中,但聂赫留道夫近乎自虐的道德自谴,仍成了作者自己的写照。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如此说道:“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昧,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的悲剧是真正的悲剧,她不用惨烈的死亡,不用呼天抢地的悲恸,她让无数的光阴纷至沓来,把一切的爱与恨,痴与怨统统抹去。无论曼桢还是翠芝,世钧还是叔惠,在缓缓的煎熬中,只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    张爱玲说,她喜欢素朴,华丽不过是这个女人身上的一件袍子,无论外表是镶金滚玉,还是爬满虱子,内里仍是那个冷寂、空茫而又倔强的灵魂。扫描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微信公众号

海誓山盟总是赊

爱与不爱,一切都在告别中。海誓山盟总是赊。相爱的两人总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珍惜谁。曾经热烈的爱恋拥抱过后,也许无奈于世俗的压迫,家庭的困扰,抑或是两人相互之间的矛盾,斯底里早有一股远离的陌生感。如果真爱着对方,就请不要做出伤害对方的事。一旦被伤害过了,那么你在对方的心里就会从原本不可缺的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了。美好的事物总是用来辜负的,就好像每天处在白天可并不都是晴天。爱上你,是我今生的劫难。可是我却未曾为此后悔过。曾经一起路过的风景,尽管还是会想念,可是想念的已不再是你,而是有你陪伴的那段时光。也许我们会有再遇见的一天,不管结局如何,我还是希望你幸福。

傻傻的两个人

沈世钧就是一傻子,被动得极其不靠谱,典型闷骚男,弄不清就信了谣言,曼桢虽坚强、独立却又无私过头,他们是般配的,是他们自己错过了应有的幸福!一次是世钧的求婚;另一次是曼桢逃走后。不坚定的爱情是容易被是非摧毁和阻拦。结婚就是一时冲动的结果,不能等的,不然换来“回不去了”就后悔莫及了。试问人生有多少个14年吖?看这书愤怒的情绪比伤感的情绪多!

看作者如何诠释半生缘

书是下午读完的,但是仍然意犹未尽,我不能释怀,我仿佛也已经不知不觉中活在那个故事中,活在那个历史中,我藏在角落里,对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和社会的黑暗,人情的凄寒,我对于受难者来说,是无助的。只剩下同情和淡淡的感伤。说实在,曼桢,哎,苦命的人,生活中也许真有如此的苦命之人,但是也许是悲伤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了吧,我是一个不善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有感情在我心里都是一个颜色,但是真诚不减,热情不减。书中之情,作者之情,郁郁于心,仍然无法释怀和自拔。这样的一个结局,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这也许就是作者意图之所在吧!其实,我希望结局和情节都可以按着我自己想的方向发展,这样才够浪漫和和谐,但是作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她的感情,她的经历,以及她的一切。。。

一生缘

岂止是半生,这样在对方的心中磨擦不掉,就是下辈子也不可能忘掉的。他一直知道。是她说的,他们呢hi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可是,就算是心死了,肉体也能跟着去吗?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一开始就是那样儿女情长而已,可是两人却总是有很多不得言的苦衷,彼此有些猜忌,有些不信任,无可厚非,可是当看到曼桢被曼璐和祝鸿才糟蹋之后,我真的无法再容忍那个社会女性的思想了,我能想到很多种方法逃脱,可是曼桢却不尝试,以至于最后还得为祝鸿才生下一个孩子,她难道不能想到,这将是她后半生痛苦的所有来源吗?我承认自己是个容易冲动的人,但是我决不能容忍自己和如此鄙夷的一个人有什么纠缠,尤其是一个孩子,一个不能随便抹杀的生命。他们只知道写信,难道这样强烈的感情他们都可以寄托在一个月仅仅两封信上吗?难道他们就不能像心里想的那样去见自己所爱的人么?即使中间真的有很多难言的苦楚,可是如果真心相爱,难道不能一起解决问题吗?也许是我肤浅,也许是我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可是要这样两个人活在世上却像阴阳相隔一样,总归是不能让我接受的。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说那个花话的时候当然是在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了。记得清秋说过,每个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都会是悲剧结尾,想来真有道理,爱的那样真切,才会将后来的一切看得那样决绝,于这一生,当然也只剩回忆的悲剧了。

人生自古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因为这句话,我看了半生缘。想起欧阳修说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大才女张爱玲将人物描写的十分生动!

不散的魅

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那便是刚刚读完的《半生缘》。我想,至少现在认为,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拜读她的作品了。一切都是那样的静。曼帧和世钧静静相识,静静相知、相爱。他们未曾有什么海誓山盟,两个人只是简单的、静静地爱着、爱着。想想曼帧写给世钧的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往事恍若发生在昨日,有恍若早已隔世。当曼帧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我如同梦中惊醒。还是那样的静,然而,静谧早已化作了死寂。不想去言说谁谁谁性格上有什么缺陷造成如此这般结局。因为一切已经静静地走了......是啊!一切都回不去了,他们没有输给祝鸿才,他们输给了岁月,输给了蹉跎......以前看过的小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有的是惊悚肝胆的恐惧,有的是热血长歌德豪情,有的是默默悠扬的纯爱,还有催人泪下的悲剧。然而,《半生缘》如何归类呢?思忖良久,却发现自己已陷其中,无以类归。它没有呐喊,没有眼泪,有的只是找不到埋怨对象的残忍,只是麻木。当曼帧被强暴,脑中已是一片空白;当世钧放弃寻找,一切,一切的一切,已是死寂,已是决然的不复存在。这里已没有这里,没有了时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概念。虚无没有了止境。张爱玲虽出身名门,父母却未曾给她多少爱,坎坷的前半生浇筑了她孤傲的性格。我愿意把她的小说看作是一种报复。《半生缘》中溢出的是痛苦、痛苦,还是痛苦。张爱玲把世界加给她的痛苦,加倍的还了回来。我都感觉自己仿佛在恨她,同时有在怜悯她。怜悯这个世界,也在怜悯我自己。在痛苦之上,她并没有驻笔,她像没有感知的、冰冷的、生硬的钢铁,不停的增添痛苦。她让我想起了朱耷笔下的《孤禽图》,那翻着白眼珠的水禽,定是转世前的张爱玲!我只能给自己一个如此生硬又讲不通的解释了。奈何桥上烛光摇曳,多少人从此踏过。奈何川中红流滚滚,往事如同那桥上烛光在摇曳着。时不待人,一生便这般的走完了。饮一碗孟婆汤来世再做新人。然而张爱玲是那不曾散去的魅。当你掀开扉页,她木然的看着你,无以复加的痛,已悄无声息流淌......

不过,爱情不是生活。

年轻的时候,看青春偶像剧,男女主角死都要在一起的那种。可以为了谁终身不娶。可以等待几十年后再续前缘。爱着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吧,无论什么都不能把彼此分开。好像没了谁就活不了。曼桢和世均又何常不是这样。张爱玲的文章总是能道出世间沧桑,每读一次便能击碎我的梦一次。什么狗屁爱情!逃不脱世间的枷锁。当曼桢在马路边看到等电车的世均时,她是多么想再和他在一起。不过,也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如果,我们可以为了爱情做到不顾一切,那也就不是凡人了。当看到慕谨迫不及待地跑去找曼桢时,我欣慰了。我想,曼桢和他在一起会是幸福的。

曼桢的那句 我们回不去了

天气阴。4° 突然就想到。这样的日子适合读书。 我是不是该拿在学校回程的路上念。哎,失策啊。 我高中时代有一个朋友。半生缘刚翻到的那页。有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常说那话写的很有感情。她不止一次在我面前提起。她爱慕说那句话的男主角。但她不知道原来这句是出自《半生缘》。突然就有点怀念她。“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缘分天注定

缘,是什么?最近,有好几个朋友都说想看张爱玲的《半生缘》。到底什么是缘?“世均,我要你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始终在牵挂着你。是的,会有这么一个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这就是缘。看完《半生缘》,我为曼桢和世均的爱情唏嘘。他们是一对多么相似的人啊。敏感、善良、自律,略显拘谨。他们的爱情正如他们的性格一样,因为不大胆,没有充分交流和沟通,在误会中流产。(当然,更主要是祝鸿才的强奸)。每个人都有初恋,初恋之所以美好,刻骨铭心,就是因为单纯。一个会心的眼神,一抹羞涩的笑容,会让人心怦怦乱跳,尤其是局势还不十分明朗的时候,最是让人琢磨不透,他/她真的喜欢我吗?他/她说的话什么意思?我约他/她,怎么向他/她表白?他/她会是什么态度?心中真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因为不确定,所以约会要保密,像搞地下工作似的,生怕被别人碰上。然后,在人前,还得装着没事人一样,不能让人看出端倪来。世均和曼桢没能走到一起,我觉得他们如果真的在一起了,也不一定幸福。幸福的婚姻不是说最爱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而是最合适的人在一起。童话中,灰姑娘和王子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以后呢?不知道!现实中,戴安娜和查尔斯是结婚了,但却是以悲剧结尾的。生活中,我们看着很般配的一对,不一定能成,倒是不被人看好的一对,幸福美满!又绕回去了,一个字:“缘”!前段时间流行一首歌:《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我们誓言要在一起。听的时候很感动,只是曼桢隔了许多年以后再见世均的时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世均,回不去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很爱很爱,但更多的只是爱上自己的一种感觉。我认识一个女友,年轻时清纯可爱,追求者排成长队,她独独看中了单位的才子,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爱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说分就分了。然后,天各一方,不相往来。期间,两人各自结婚、成家,又各自离婚、独自带孩子生活。都不再谈感情,忙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上都很出色。突然有一天,上天让他们重逢了。像电影、电视剧吧?可他们就是我认识的好友啊。不得不相信那句话:“是你的,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这就是缘!张爱玲的《半生缘》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今天读来,还是让人感觉就像在眼前,在身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张迷?张爱玲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曲折的故事,娓娓道来,但就是能打动人心!其经典的作品《倾城之恋》、《白玫瑰与红玫瑰》、《金锁记》、。。。。。。都让人记忆深刻,欲罢不能。张爱玲是才女,但她的婚姻爱情却让人同情。

我们回不去了

恍如隔世,见面也是平静,却是物非人非。娓娓道来的,似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总而言之,“我们回不去了。”曾经的心心相印,经不起现实的无情的摧残;千疮百孔的心,已被岁月填补得坚如磐石;岁月的烙印在脸上,难以改变悲情万千。《半生缘》,一生情,最是难忘,初恋情人。阴差阳错,错过了一段段的美好姻缘。世事弄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去埋怨那个无赖,也已经于事无补。再亲的亲人,也会因一己之私,出卖至亲。无力挽回,只有认命?抗争到底,总算有个亲人在身边,也总算,在十八年后,将实情对曾经的恋人和盘托出,这就是结局?“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书中情事,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无人驾驶》剧情之一,肖云和初恋情人的5年之后相遇上床,弥补了曾经的不完美?其实,怀念或许更加完美?现实,总会将梦想的泡泡击破。我很少看国产电影,这是昨天,在上网无聊的时候偶然开始看的一部。加上今天又看了一遍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不由得我不忆起。年轻时读,感慨别人家的幸与不幸。再读,才知道,现实就是这样捉弄人的。2010年10月中旬。8年多未见。大学他高她2级。再见时,他刚巧到她所在的城市出差,美丽的海边城市,夜晚美丽的黑魆魆的校园里。那晚胖胖的他,确实让她感觉有些惊讶,除了还带点儿大学时期的羞涩,已经是一个老成的西装革履。校园里散步,聊天,也是那么平静,只是说着,这个楼当年没有......知道她晚上刚回城,已是晚上7点多,没机会吃晚饭。打车去JUSCO,吃日本料理,都忘记了叫的饭是啥名字。但同样的是,她吃得比他吃得多。或许,他已经吃过晚饭了也未可知。忆起的倒是,10年前,他请她吃肯德基,是她平生第一次吃,竟然把他那份也吃掉了。她除了记得是香港中路上的那家肯德基店,也是不记得吃的啥了。那家肯德基店也依然还存在着。吃饭,聊天。他这2年生过病,耳朵差点儿没了听力,还带着助听器。她说,幸亏你先结婚了。但是因为激素,胖的,暂时不能要小孩。忆起07那年的五一,他回老家结婚,去曲阜游览三孔。她也和男友,当天,也去了同一个地方游览。同一个门进孔府,却是不同时间进,中间只差了一两个小时。那是这么多年来离得最近的一次,却未见面,不知道见面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饭后近9点。他要她一起回如家酒店。她坚持做公交回家。他要拥抱她一下,她拒绝了。他要送她,她不需要,毅然决然的坐上公交回家了。8年多前的2年里,偶尔一起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就连拉手,那是唯一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就是在他毕业要走的前晚,被她坚决甩开了。她是他的初恋,但是他不是她的。10年多前认识时,她大二,从大一的时候就有男朋友。而且至今始终和男朋友在一起,后来结婚。大学里他追她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她并不晓得单恋的苦,只是觉得欠他什么。感动过,但心里明白他的未来不是在这个城市。朦胧中,拒绝着,却不忍伤害他。因为知道,只要他毕业,在外地读他的研究生,博士,结婚,一切,都会随着距离的拉远顺其自然的发生。她也是,2年后和男友一起毕业后,一直在一起,工作、读研、买房、工作、结婚,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这就是现实的结局。结局是见面了,还在埋怨8年前离别时,朦朦胧胧,双方都不置可否。但是,她可以肯定的是,这8年后的见面,就是结局。他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去了,她给他发了个一路顺风的短信,他没有回复。晚上回到家,10点多,LG虽然不高兴,接下来某天,他看了她全部的网络日记,闹过一次情绪,也总算是风平浪静下来,继续着现实中的日子。因为LG自始至终都知道他的存在。删除了电话号码,删除了MSN。自此不再联系。也回不去那不曾见面的日子了。那感觉也随着见面失去了吗?每个人的故事,都会是一部很长的小说,寥寥几笔,不可能写透。缘来缘去,都不如现实来的真切。握在手里的现实的幸福,一点点,也要紧紧握住。因为失去过,就会变味,光鲜的幸福不再有。《半生缘》之后的故事,两对互诉衷肠的,都回不去了吧?

是悲剧,根本不需着力刻画

很早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努力回想,居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翠枝,一个不是很重要的角色。曼桢的悲剧过于刻意,让人觉得就是一则故事。而翠枝的悲剧,如此自然,而真实,初次阅读,几乎读不出来这是悲剧,回味却是如此让人怜悯,甚至会比对一下,自己是否就是翠枝。。。

残忍的张爱玲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竟如此的残忍,把如此美好的画面给毁掉,前面好像已然在天上,后面足足掉到了地狱里,最后平剩下一种苍凉之感,仿佛是平常之事。《十八春》在改写之后应该是更为自然,符合张一向的风格的,旧上海的新旧交替,新思想封建思想的杂糅,最重要的是周遭人与人之间的盘根错节,有故事,残忍的,永远不完美的,其中的幸福也总是短暂的,眼睁睁的看着她将其彻底打碎,身为读者也不愿再回顾那些阴暗与痛苦,多看一眼就多一份阴郁,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写的是爱情,其实写的是一些人浓缩的一生。每次看完张的一些作品都无法平静,带来不少冲击,想来恐怕只有《倾城之恋》结局还是好的,符合想象中的浪漫情调,虽归于平淡,但终究令人宽心。不过细细想来,或许真的一些人,一些事,终究回不去,只能不安的,飘忽不定的往前。

《半生缘》——谁改变了你的命运

《半生缘》——谁改变了你的命运喜不喜欢看小说的人,对张爱玲这个名字都绝不会陌生,对她久仰大名却从未认真拜读过她的只字片语,近日闲暇,决定好好领略这位爱情大师的文采,渴望在她创造的爱情故事里让自己好好感动和思索一番爱的真谛,于是买来张爱玲代办作之一《半生缘》。《半生缘》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一个哀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工厂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姐姐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暴发户,曼露年老色衰且不能生育,他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设计让祝鸿才强暴了自己的妹妹,让她生下一个男孩,以此拴住自己的男人,保障自己的生活。妹妹曼桢的爱情和生活便从此改变,原本相爱的恋人许世均误会她另嫁他人,当曼桢忍痛割舍孩子逃离祝鸿才和姐姐后,却发现爱人已另娶她人,自己一个人孤苦的熬了几年后却因为无法割舍下对孩子的爱,不得不回去嫁给了祝鸿才,最后又不惜一切代价与这个男人争夺孩子抚养权后离婚,……十八年一晃过去了,曼桢和世钧这对昔日相爱的恋人又在上海相遇,所有的误会、委屈、痛楚却只能无奈感慨一句“我们都回不去了”。起初看完这篇小说有些许失望,我没有感受到爱的温度和力量,甚者怀疑他们之间是否有过真爱,这算是一篇爱情小说还是应该算命运小说。可凭着张爱玲这三个字我又怀疑也许是自己还没领会某种潜藏的深意。于是我上网了解关于张爱玲的资料和评论,原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和抗争,更没有为爱勇往直前的斗士和英雄,正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看完《半生缘》我会觉得不像爱情小说,原来那是自己对以往轰轰烈烈、刻骨铭心、哀怨缠绵爱情故事的一种习惯性期望。我确定自己没真的看懂这部小说,没领悟张爱玲的魅力,于是我决定抱着疑问认真重读一遍《半生缘》。再读《半生缘》,豁然感悟和钦佩张爱玲对每个人物性格的设计和命运关系的安排。解析《半生缘》人物和故事,可以简单概况为:三个男人的性格改变了三个女人的命运。许世钧—— 一个没有信念的懦弱男人。 如果他是个有信念的男人他怎么会轻易怀疑自己的爱人一夜之间变心; 如果他是个对爱有执着有信念的男人,他不会因为顾老太太觉得另一个男人(豫瑾)是更最理想的女婿而使小家子气,不会轻易相信曼露说曼桢突然决定嫁给豫瑾这样的谎话;他如果是个对爱执着的男人怎么会爱人突然消失也不求彻底问个明白;他如果不是个懦弱的男人,怎么会不把一切事情弄个明白就轻易放弃一段感情,选择一个家人安排可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结婚,接受那原本自己排斥的循规蹈矩的传统生活。当曼桢被姐姐设计骗到祝家的时候,她焦急地等待世钧来姐姐家找她,当她顽强反抗伤痕累累时世钧是她唯一能指望来救自己的人,她拖着柔弱的病躯忍痛抛下刚出生的孩子逃离医院摆摊祝鸿才时,世钧是她唯一的期盼和支柱,可就是因为这个男人对爱情的懦弱注定改变了曼桢的命运,酿成了她悲苦的一生。豫瑾—— 一个长情却虚荣的男人。 他与曼璐本是一对自小恩爱的恋人,曼璐为养活家人不得已做了舞女,他虽内心依恋着这个女人,却碍于世俗的观念和虚荣 躲避着曼璐,独自寂寞地在乡下行医。绝望的曼璐为了生计嫁给了贪婪好色的祝鸿才,他们过去的甜蜜回忆成了曼璐活着的唯一精神慰藉。而就是这个男人在得知顾曼璐已经结婚后不久又来到顾家,短短的几天却爱上了她的妹妹曼桢,而正是他对曼桢的追求彻底伤害了曼璐,也使曼璐误会了妹妹,曼璐开始恨自己的妹妹,恨得入骨,她觉得妹妹年轻有学问,她是有前途的,不像自己的一生已经完了,所剩下的只有自己和豫瑾的一些往事,虽然凄楚,可是很有回味,可她妹妹这么一来,这一点的回忆也给彻底糟蹋掉了,变成了一堆刺心的东西,锥心的痛,她恨,恨自己的妹妹这一点如梦的回忆都不给自己留下。于是她心寒了,她觉得没人可怜自己的牺牲,看看自己凄苦的生活于是她狠下心帮垂涎妹妹已久的祝鸿才得到妹妹,利用她来拴住自己的男人。而不久豫瑾和别的女人结婚了,她发现自己误会了妹妹,可惜懊悔已来不及,只能自己跟自己譬解着,事已至此,骑虎难下,只好恶人做到底。曼璐最后在病痛的摧残和内心愧疚自责的折磨中痛苦地死去。这个男人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很少,张爱玲也没有对他有过多的描述,可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男人,却是两姐妹一生悲苦的罪魁祸首。如果他能不计世俗的眼光娶自己爱的女人曼璐,曼璐这个原本善良的女人就不会有如此凄苦的命运;如果不是他向与姐姐有几分神似的曼桢求婚,世钧就不会误会不会吃甘醋;曼璐不会错恨妹妹也就不会狠心报复。而就是这个男人的两次出现铸成了两个女人万劫不复的悲苦命运。叔惠——这个男人是曼桢的同事,是世钧的好友,正是由于他,曼桢和世钧才有了认识的开始。这个男人倒是个有骨气的,但这骨气也太滑稽了。他去世钧老家玩时,认识了家世不错的有钱小姐翠芝,两人彼此有些倾慕,可叔惠敏感的觉得翠芝母亲对他颇为看不起,他压抑自己对翠芝的感情,远赴重洋创业,娶了个比翠芝家境更好更有钱而没什么感情的女人,十几年婚姻一直不幸福,最离婚后回国。而翠芝因为他的出现顶着家庭的压力与未婚夫解除了婚约,寄情于叔惠,却苦苦等不来叔惠的回应,最后应了家庭的安排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世钧,只因自己前头悔过一次婚,不能再悔一次让人笑话,就这样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和理想,沉默进循规蹈矩的生活。张爱玲准确的给每个人物设计了相应的家庭背景,而各自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注定照就各自相应的性格,而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也微妙地影响着他人的命运。 在命运面前,我们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脆弱,甚者是无奈。 顾曼璐,一个原本纯情、善良、无私的女人,在命运的安排下逐渐扭曲成自私、残忍、麻木,而女人的本性又使她倍受心灵的折磨。 顾曼桢,一位有知识有主见,坚强独立的女人,在命运面前苦苦反抗挣扎的她最终也没能摆脱命运无情的捉弄。 《半生缘》—— 半生过后再度重逢,曼桢对世钧说“我们都回不去了!”相隔十八载,再次重逢,一切都被描写得像白开水一样波澜不惊,却又让人痛彻惋惜。每一个人在命运的面前也许有过争执有过妥协有过无奈,可在最后认命的时刻,“缘分”便成了解释一切的软弱借口。小灯泡2011.7.27

从前慢

读这本书时,我不时想到木心的《从前慢》,其中有两段是这样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的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曼桢与世钧的故事已剧终,人成各,今非昨,心中徒有无限遗憾与悲愤,但无奈只能选择继续生活,按对方不在的方式。你不在,怎样过,都是这半生。“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年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被曼桢问起是否幸福时,世钧这样想到。爱已离他远去,在选择翠芝的时候他就清楚地知道,与爱相关的温情与悸动都不会再有了,他与翠芝的婚事不过是逢场作戏,两个成年人在爱情上受挫,不约而同地形成统一战线。世钧与曼桢在一起时,内心火热,爱是滚烫的;失去曼桢后,爱是无休止的怀念,她说话的语气、微笑时唇角的弧度、看着他时的神态...一切都成为纪念;婚后,爱成了年岁,他不再轻易想起她,因为她已渗入他的生活,日子一天天过着,他们的爱也一天天延续着,有没有她在身边又有什么紧要呢。在我看来,曼桢与世钧是天造地设的,他们的感情发展悄无声息、自然而然,暗生的情愫与心照不宣的默契,将他们的距离瞬间拉近,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就算是他们之间的红线叔惠也成了外人,那种一眼就认定非对方不可的情绪,竟像是上天下的一个魔法。他们的爱情就像是星期六,内心欣喜,满怀期待,却不知他们的星期日永没有天明。曼桢是一个性情清淡、温婉坚毅的女人,在她最难捱的时段,是对世钧的爱支撑着她,想到他,便如同看到光,那漫长黑暗甬道出口的光。她在苦痛中幸而有这样一个绝对可信赖的人,她可以放在脑子里常常去想想他,那是她唯一的安慰。她幻想过无数次与世钧重逢的场面,她想她自己一定会哭着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他,只有他能够安慰他。可是,等她恢复自由时,一切都已沧海桑田,他们都被困在自己的生活里逃不出了。生命是比死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相恋的那三五年就像是经历了一生一世,剩下的时日,就随它吧。除去曼桢与世钧,翠芝与叔惠的感情也同样令人扼腕,有情人总被诸多外界因素抹杀,老来相忆,空作笑谈。曼璐与曼桢是祝鸿才心口的朱砂痣、床前的白月光,得不到时满心觊觎,得到了之后索然无味,祝鸿才这种人,是不懂爱也不值得被爱的。书中没有人得到完美结局,生命虽然是苦恸的,却仍像一首牧歌。“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

她只是揭示了生活的本真,把血淋淋撕给你看

爱情究竟有多毒?能让人因为虚空里的事情而捕风捉影,彼此猜测?家庭到底有多粘,可以让一个曾经叱咤于风月场的妓女,不能潇洒的放手,宁愿卑劣的搭上亲妹妹的一生;而亲妹妹又因为放不下而委屈求全?  其实,我看完了,并不是扼腕叹息这一段半生缘,而是怀疑爱情的靠谱程度。张豫馑可以与认识两个月只是不时通通信的女人结婚厮守,还很幸福,听起来难以理解。可是又是自圆其说。现在的社会上,这样的家庭,还真是不少。或许,人,想要的激情悲伤已到手,也已经把心捧出去了,剩下的,在和谁,恐怕不重要了,两个人不过是个空壳子,有个外人看着过得去的家就算圆满了,也给自己父母一个交待,剩下的看看孩子,日子就这么走了。我最想看到的结尾,不是顾曼帧与沈世钧,而是一鹏与窦文娴,不是说他俩彼此了解贴几,想必生活也就是它该有的那样吧。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也许是看了张爱玲的《半生缘》,开始多愁善感起来了。曼桢真的很可怜。就这样,他与世钧就这么错过了,甚至没有一次道别。那些美好的情愫,过往,真的只能是自己回忆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祝公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身体已经顾不上了,灵魂也恍恍惚惚。那种撕心裂肺,但又不能死去的纠结,压抑,无法爆发,积蓄在柔弱的身体里。不知何时会爆发。还记得,每次看到曼桢和世钧两个人沉浸在爱意中,从之前的有点意思,到羞涩,忍不住想,时时牵挂,偶尔伴伴嘴,小情侣的甜蜜。我就一直在忍俊不禁。小说的前半段就是这么风平浪静。张爱玲,描绘了一段上海爱情故事的开端发展,马上就要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却陡然笔锋一转,直接把曼桢从天堂拉进地狱。有人喜欢张爱玲的大气,缠绵悱恻的小爱情,书写的如此荡气回肠。把最后几页的半生缘看完了,结局含糊不清,也可以说作者的无奈落笔。曼桢和世钧,淑惠和翠芝,阴差阳错,用一句俗气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时间遇上了错误的人。当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回不去”的时候,我真的鼻子一酸,心头一抽,在惋惜,感慨之余,不得惊叹于张爱玲驾驭文字,构设情节的功底。我一直在想,这么善良,朴实的人,怎么就落下这么个下场。她的姐姐自然罪魁祸首,把自己的妹妹往火坑里推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为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适时应该回报一些了。”她的母亲,在曼璐面前永远显得底气不足,好像欠了她似的。还有世钧的软弱,对于感情的不坚定,终把这么个小女孩推向深渊。想到起初在营销课上,选修课上,各种课上,看着曼桢和世钧,两个人,心里有那么点意思,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朦胧的暧昧,总是让我忍不住笑出来。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朵小花,在山野的一觉静静开放,不需要惊天动地,要有在一起。世钧总是在哪条路送曼桢,在她家里吻她,一切熟悉的画面,在那一天之后,突然就像从记忆里抽离了。就在谈婚论嫁的千钧一发之际,他们分开了,渐行渐远,直到最后的再也回不去了。突然一种冲动,想细细读读这个女人,他的一生,他的经历。小说中的那些细微的感受,真的身临其中。一点也不矫情的文字,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神态,动作,跃然纸上。因为周五晚上有线性代数的考试,只得暂且把它搁置在一边。但是心里是多么渴求的看到结局。因为之前的心痒,已经看了回不去的结局。只剩下世钧的懊悔,曼桢的坚定,即使看不到明天,也依然坚信。

只剩下半生缘,却还要一辈子活

人与人相遇是很奇妙的事情,由不得你相信不相信缘分、偶然或者必然,既然相遇了,却又发生了那么多故事,便是有缘分的。而最让人怜惜扼腕悲情的则是相遇而不能相结合。这其中自然有主观的因素,但是倘若那些客观的东西看似扑朔迷离却又一览无余地让人知道结局,我们谓其:戏剧。一部《半生缘》,几个人从青年周旋到中年的爱情故事。讲述的却是绝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无奈:青春易逝,缘分苦短;前面太多未知,就在对这未知的期盼恐惧和延宕过程中,便错过了很多人。若说是无缘,今生怎又遇着你;若说是缘深,何不长厮守?无论是世钧、曼桢还是叔惠、翠芝,以及那些注定缘浅的豫瑾们,如果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去设计,那么又是一番如何的结局?所以,缘深缘浅,本也是不可度量的。只是不要便这么错过,如果一错就是十四年。不是时间不等人,是人耗不起时间。《流光飞舞》中便唱到: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有些人,错过了便错过了吧。而有些人,错过了真的便错过了。而面对“缘”这个微妙的东西,人的无奈,在于自己永远跳不出来像个读者般看待。缘是一部戏,你下不了台。若说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内心戏,缘就是这部戏的脚本罢。我忆起《暗恋桃花源》中江柳滨与云之凡的那段台词:云之凡:你知道我常常在想,你在昆明呆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我家离联大那么近,我怎么会从没见过你?或许,我们曾经在路上擦肩而过,可是我们居然在昆明不认识,跑到上海才认识。这么大的上海,要碰到还真不容易呢!如果,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的话,那不晓得会怎么样,呵。 江滨柳:不会,我们在上海一定会认识! 云之凡:这么肯定? 江滨柳:当然!我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我们在上海不认识,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空虚哇。好,就算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我们在……汉口也会认识;就算我们在汉口也不认识,那么我们隔了三十,甚至四十年,我们在……在海外也会认识。我们一定会认识。我们一定会认识。但是认识之后是什么呢?如果你们开始便知道,这认识的结果是一辈子的遗憾,还愿意隔了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认识么?曼祯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到哪里去呢?世事难料,倘若二人当初便真的结合了,留下的遗憾又是谁的呢?每一个曼祯身后都有若干豫瑾,每一个世钧身后都有一个笃定的曼祯。还有作为旁观者的叔惠、翠芝。这出戏里,他们是配角。他们却也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半生缘,谁去细述呢?只剩下半生缘了,却还要一辈子活。一辈子太短,怎承载得起半生缘的沉重?惘然记。

第一次读张爱玲~

十分向往世均和曼桢之间的淡淡的、质朴的爱情~生活吗,毕竟轰轰烈烈的“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是少数,而恰恰正是那种现实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爱情的破碎才更令人心痛,张爱玲,她真真切切的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美好事物的破灭,让人不得不黯然神伤~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竟然想不起世均和曼桢当时吵架的原因~所以说,有时候,一些小事真的微不足道,不要去在意最好~~哈哈,好乱啊~~

悲歌

她笔下的时代总有一种悲凉,或许,所有的时代都是如此,我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有一种束手无策,默默地端详它径自演变着。两三年之间,日子依然是欢畅的,可是若换做了以十年,二十年为尺度,细小的裂缝渐渐被撕扯大,变成无法填补的空缺,真令人怅然。只是那时,我们也麻木了罢。本来,这个世界上,对你有意义的不过只那么一两个人,这世上人也许不算太多,可你们之间偏偏就插着那么多不相干的人,无聊的人,自以为对你好的人,所以,你真正想的人也就渐渐被冲远了。负担的事情太多,自然感情是奢侈的物品,尤其是在那样的年代。当然,感情本身不见得就是恒久不变的,这是最可怕的事实。唯一让你浸注了心血和希望的一件事,却硬生生的令让你失望了,它竟然是如此无力。即使什么都不能伤到她,它却让她不能不放弃了。幸而,或是不幸,人们竟也有着对悲剧异常的接受能力。也许是所有的一切事物里早已埋伏着它的端倪:人是不完美的,总有各种先天的不足,并渐渐演变成性格上的弱点,它们承受不起某个特定方面的怀疑或刺激,而轻易地被调动出,譬如自私,任性,怯懦,妄断,固执,多疑,委屈求全。。。。。所以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微妙而又隔阂,由人组成的社会在它看似的安定下也孕育着各种自我摧毁的因素。世事的难题下,若她的固执撞上了他的妄断,周围的人又自私地落井下石或愚蠢地帮了倒忙,而家庭只是为着他自己的香火而打算,时代更像是沉默地甚至幸灾乐祸的看客,于是,又谁来相救。我们的免疫远远不够强大,在各种病原横行的市道里,倘若染上了恶疾,也无处申诉。自然,悲剧不是无处入手的,而是一开始就被预见,被我们自己和人间的黑暗面所注定,我们自己的漏洞让无数的阴错阳差趁虚而入,它们每一件即使甚轻,累计上了数量,也变成足以改写人生的转步。所以有一天事情一旦发生,也就是了,自己好好想想也就想通了。如果说一直相安无事,反倒是一种恩惠,来的太不真切。也许我并不总是这样想的,但是看她的书时,却总是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仍是那样的爱情

《半生缘》是我清明节放假回家的时候,翻出曾经买了没看的张爱玲作品集时一时兴起看的,可惜兴趣来的太迟,在定好的返校当天才突然感情爆发,看的津津有味,所以想当然地没看完,书太厚又懒得带,只有到学校下了电子书才躺在床上闲适地看完。《半生缘》在我心里一直的印象就是林心如和蒋勤勤,直到现在也还未脱离,林的素面和蒋的浓妆在想起这本书时还是会自然呈现在脑海。足以证明影视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很巨大的,所以虽然那么多人对广电总局禁这禁那如此不满,但他们的存在却是忍辱负重不得不干。其实我那个电视剧我只看了一点,除了主角的长相外,连最基本的恋情关系我都没弄清,那时候的我还处于对民国(应该是民国吧?)无感时期,非偶像剧不看,林和蒋在我心中属于“过时派”。比起曼桢,我倒更想说说曼璐,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的女子。要说讨厌她,这是没有的,她为家庭奉献了女人最珍贵的东西,把自己的尊严和感受像忽略空气一样地忽略了,连小说最主要的感情—— 爱情她也是不能要的,没有办法再去以一个旁观者冷漠淡然地姿态去在她已经血肉淋漓的形象上再增添一道伤口。可要说喜欢她,也根本谈不上,按狗血剧俗套的说法,她破坏了男女主角的感情,虽跟男主没有感情纠葛,但绝对也算迫害女主的一个大恶人。要努力接近真正的感觉来描述,应该是怜惜。怜她饱经世故之后在张豫瑾前显出的女儿娇态,她以为他还喜欢她,而精心打扮,却又装作漫不经心地去劝他,在知道张豫瑾可能喜欢曼桢后又无法避免地恶毒地想肯定是曼桢勾引他,她没有办法去甘心,类似的年纪,同样的干干净净出生的美好姑娘,她凭什么就不能像曼桢一样有权利选择与被选择如何去爱呢?所以,即使她设计让祝鸿才强奸了曼桢,也没有办法去恨她怨她什么,因为我想,如果换作我们,不一定有办法比她做的更好。只能怪世事太残酷,让人只能苟且还难以偷生。惜她什么呢?惜她的曼妙年华全给了那些臭男人们,惜她嫁给了渣男祝鸿才,还因他毁掉了自己的妹妹的幸福,可即使这样,最后也未得幸福,失去了亲情,失去了爱情,也没什么友情,自食恶果,郁郁而终。对世钧,我的印象也还老是沉浸在电视剧中那个我不知道名字的扮演者的颜上:确实很儒雅翩翩。看了小说才添了懦弱的感觉。个人感觉,懦弱的男人最要不得,男人就该有点爷们的样子,喜欢的姑娘就得好好护着,不爱女人也别勉强相爱,耽误了彼此的一生。至于叔惠和翠芝,因为没有在脑海中把他们和电视剧中的形象联想起来,所以总是觉得他们面目模糊。虽其实也是主角,可总又想着他们不过是配角,匆匆一瞥就够了。叔惠算是个挺够味的男人,有能力(职务高后又出国),又有长相(曼桢妈知道来的不是他而是世钧的时候一阵失望)。可惜出身不好,在我们如今这个改革开放到一定程度的时代,拼爹都是一件常事,何况在那个出身重于一切的年代。但他活得足够清醒自知,没像那些古代故事中老存在的的书生一样,哭哭啼啼地像个娘们一样硬要忽悠人家有钱人家的小姐,还用语言煽动人家跟他私奔、反抗家庭绝食自杀啥的。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即使喜欢也不去“高攀”,女方主动他也不接招,装作不心动真傻子,只是在那个午后,一个人忽然喝了很多酒,醉了开来。不纠缠,不作无谓的抗争,不像今天的伪忧伤们无病呻吟个没完没了。人,我觉得就得活得这样干净利落才够味。至于翠芝,名字就是典型的乡土味十足,像个丫鬟的名字。倒也符合她封建家庭的旧小姐的形象。她特别在有胆,却注定平庸在胆量不够,还是顺了天命,嫁了无感的世钧。但是她的痴情却不得不为我称道,那么多年以后,她还是没有把感觉湮没在俗世琐事中,等叔惠回来的时候,仍像个少女似的,当年的感觉未变,掩饰不住的兴奋和体贴细心(只有世钧那个天然呆一点也没看出来,不过,他本就对她漫不经心),还落下了心中的热泪。大抵人世间的爱情、生活就是如此,哪一个年代也不能脱离这个俗套,只不过换了汤药,躺在另一个千奇百怪的瓶里。刚百度百科“半生缘”看到说这本书是张爱玲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然后就忽然想起了曾经还是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少女初中时代,那么那么那么喜欢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次看都有同样的、触动的感觉。后来的后来,知道了郭敬明的抄袭《圈里圈外》事件,并且还打输了官司,我是没有看过原书的,没有什么资格去评判是否,但是,我想,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抄的也好,自己写的也好,或许真是想到一处了,其实这都没有关系,因为自己看那本书的时候,感觉总不是假的。为里面的人物、故事落下的泪也好,闪现过的笑容也好,都是最真实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么?

自弃的爱情

不论是女神还是型男,遇见了爱慕的对象,往往自甘变成了男女吊丝,故事里的人物总是逃不离神变吊丝的命运。姑娘不该太坚忍,旁的人心疼,当事人唏嘘,可是……谁又敌得过骨子里的个性。曼桢对世均是骄傲的,对祝鸿才更是,她以为自己深刻的影响着旧爱,甚至认为他们对她都无法忘怀,凭着曼璐对她说起祝鸿才对自己的喜爱与念想嫁给了他,或许她只要个理由吧。多少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其实都是平常人,即便感情再深刻,过去再美好,回忆再难忘,甚至因为一个人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该分开还是分开了,到了时间还是要嫁娶生子,连故事里都不能例外。再次相遇,曼桢与世均两个人的绝望与不舍,一个继续坚忍着,另一个却什么都改变不了。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终究是: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世均:我只要你幸福。什么是幸福?是执着于选择,还是向命运屈从?我总觉得假如曼桢倔强的独立生活那曼桢该比只有空壳爱情的世均幸福,因为她将爱和自己还有尊严都保留了下来,可哪有那么多能力选择,哪有那么多决定容得了犹豫。像是花,开始繁华,落时是选择孤傲的挂在枝头形态不搭还是随他花一起落下,即便埋葬也不寂寞?答案显然,假若是我也会像世均与翠芝一样不相爱的结婚,也会像曼桢一样嫁给强暴自己的男人。曼桢根本想象不出他不爱她为什么会娶她而不找我,世均也根本想象不到为什么那个不会放弃他的姑娘就这样消失了。总是不敢面对爱情最坏的结局就自弃了,大多数的爱情,其实不堪一击。绝大多数人都一样。“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难道她还在那里等着我?”两个人就这样彼此吊丝了,但两个吊丝却无力改变任何。

回不去的是我们的爱情

曼桢道:世钧。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作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经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摘自《半生缘》半生缘,让人最为心酸的便是曼桢被曼璐囚禁,因姐姐的愚昧被祝鸿才任意糟蹋并有了身孕。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她和世钧爱情的转折点。很难想象,阅读这一段并没有让我感到特别伤痛。张爱玲的笔锋就是如此,在最悲惨的时候从不用大段大段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渲染。即使如此悲剧的场面,也淡淡地无关痛痒地描写。故事继续,曼桢被迫失去了自由,世钧误认为她已嫁人。同时也因为家庭原因返回到南京,心灰意冷之时,便决定与翠芝走完一生。书中道:世钧微笑道:“你今天去不去?一块去吧?”翠芝道:“我打来打去也没有进步。”她说话的声音倒很镇静,跟平时完全一样,但是一面说着话,眼泪就簌簌的落下来。她别过脸去不耐烦地擦着,然而永远擦不干。世钧微笑着叫了声“翠芝。”又道:“你怎么了?”她不答应。他又呆了一会,便走过去坐在她身边,用手臂围住她的肩膀。这是世钧和翠芝的开始,也是他和曼桢的结束。看到这里,不禁泪眼婆娑。故事继续,同样不痛不痒地写着世钧和翠芝的进展,两个人在新秋的风中说说笑笑,在金秋的十月预备结婚,两个人谈论着美好的未来,未来中有世钧有翠芝有他们共同的家庭。一切如此美好,仿佛秋风佛面,吹走夏季的燥热,然后我的泪水却浸湿了枕头,因为我深深地懂得:这一年的十月,世钧和曼桢再也回不去的是他们的爱情。多年之后,张爱玲描写着世钧和翠芝的对话,如此平常的家庭,如此平常的对话,他们并非多么恩爱,却相敬如宾地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佣人,还有两个孩子。不是十分富有,但是人生应该拥有的他们都有了。这样的故事叫生活。平淡如水,夹杂着柴米油盐,平淡到心眼小的翠芝看到曼桢写给世钧陈年旧信都不再会发脾气。然而,此时,曼桢便与世钧再次相遇,那是他们认识的第十四个年头,而这次相遇,却是“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决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因为有了生活,所以他们是再也回不去的陌生人。这就是生活,如此苍白乏味,却有力的让人低下你高贵的头颅,让你放弃曾认为几生几世都无法忘记的爱情。曼桢说: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然后,她等的人最终也没有属于她,他走进了别人的风景,生活在别处的景致中,却击败了这处刻骨铭心的爱情。

谁能给爱情一满杯水

记得看完这本书的时候 是午夜了 蜷缩在床的角落里 不能释怀 一直认为张爱玲很是残忍 看她的书都是无比的悲哀 对于他们的爱情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出心中所想 是生不逢时 那个年代的悲哀吧 总有诸多理由去解释他们不到半生的缘分 不是没有山无棱 天地合的勇气 也不缺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绝 却全都轰轰烈烈的败给了那个年代 当他们只有一门之隔时 世钧听不到曼桢嘶哑的喊叫 曼桢看不到世钧焦急的身影 最残忍处 莫过于此 不忍去想 却也潸然泪下 很多年后 我们再见 我将何以致候 惟沉默与眼泪 最后的那一幕将残忍推到了极致 即使可以诉说完这么多年全部的委屈辛酸 不甘和想念 可是那又能怎样呢 已经如此了 他们无法让时光倒流 一切推倒重来 最惨忍处莫过于 “那又能怎样” 谁能给爱情一满杯水 不多不少刚好的一满杯 又有多少人在爱情里山穷水尽时又能柳暗花明 这个人生 多的是磨难 短的是它自己 记得看完这本书的时候 是午夜了 蜷缩在床的角落里 不能释怀 一直认为张爱玲很是残忍 看她的书都是无比的悲哀 对于他们的爱情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出心中所想 是生不逢时 那个年代的悲哀吧 总有诸多理由去解释他们不到半生的缘分 不是没有山无棱 天地合的勇气 也不缺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绝 却全都轰轰烈烈的败给了那个年代 当他们只有一门之隔时 世钧听不到曼桢嘶哑的喊叫 曼桢看不到世钧焦急的身影 最残忍处 莫过于此 不忍去想 却也潸然泪下 很多年后 我们再见 我将何以致候 惟沉默与眼泪 最后的那一幕将残忍推到了极致 即使可以诉说完这么多年全部的委屈辛酸 不甘和想念 可是那又能怎样呢 已经如此了 他们无法让时光倒流 一切推倒重来 最惨忍处莫过于 “那又能怎样”谁能给爱情一满杯水 不多不少刚好的一满杯 又有多少人在爱情里山穷水尽时又能柳暗花明这个人生 多的是磨难 短的是它自己

这就是爱么

很喜欢爱玲淡淡的文字,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无病呻吟。那个年代的悲剧,让人不忍猝读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 也许,爱不是怀念,也不是热情,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缘,一世情

《半生缘》小说、影视作品都看过,很喜欢曼帧的一句话:某句话、某个人,明明不相干,转个弯也能想到心里的这个人!这句话看小说的时候没注意,所以要重读一下!

还是喜欢不起来,我努力过了~

这两天看《半生缘》,虽然一如既往不喜欢沈世均和顾曼桢,但看来看去也渐渐不觉得像当初看《十八春》那样“天地昏暗,味同嚼蜡”——插播一句,看了《梅兰芳》之后才醒悟过来,《十八春》之名是出自京剧,哪一出我就说不出了,戏名也不知道,就知道是讲薛平贵和发妻十八年不见又相认的那段,再啰唆一句,薛平贵的故事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以前看张爱玲写的提到他后面的老婆叫“代战公主”,不明白意思,觉得有点像日漫角色——正题,不喜欢两个主角完全是因为黎明和吴倩莲毁掉了我的印象,在看到小说以前就知道电影,虽然没看过,但是看小说的时候这两个人就老在眼前晃——黎明倒是像的,就是不喜欢他那样的,怎么也没看出来他有什么值得恋慕——我说的值不值得恋慕基本上就是在说我是不是觉得他好看,我不觉得,所以很没劲——如果男主角没劲,那书整个就很没劲。吴倩莲也像,那种贞女的派头,简直是顾曼桢附身,唯一不像的就是她一点也不好看,虽然书里面也没怎么形容曼桢,但是至少应该是大众都能接收的那种好看吧,之后电视剧版里是林心如,老觉得她像个米妮,没法入戏,而且配戏的那个谁(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嘴唇太厚,用《怨女》里的话讲就是“切切倒有一盘子”——更加入不了戏。说回《半生缘》——基本上前面一半的书就没改过,后面还没看到,也不知道怎么样,但是结局翻过了,至少是比较正常的“张爱玲结局”。这次看倒看出以前没有体会的有意思的细节。我一向是觉得沈世均和顾曼桢谈恋爱的整个过程简直乏善可陈,可能有人是看出了“平淡中的不平凡”,但是我就觉得就是因为实在太平淡,所以之后的遭遇完全没有故事高潮的感觉,没有那种挖塞,就觉得烦,又长又烦——或者这是作者的本意,人生么,好的事情当时发生的时候完全不觉得,不好的事情反过来就跟跟缠木乃伊一样,缠上了反正解不开,除非有剪刀可用。不过张爱玲毕竟是张爱玲,在这不愉快的人物和不愉快的情节里,还是有很有sense的桥段的。像是说石翠芝和许叔惠去游湖那段,我就不能想象就这样一段,到了分别的时候她会哭,看上去是牵强的,有点反高潮,预想中在那样的环境里人物是个什么反应,她不反应也就算了,偏偏是个最出乎意料的反应。虽然我觉得解释还是解释得通的,他们那种悬殊的环境,分别即同永别。就此我像到另一个一直想不通的问题,石翠芝和许叔惠为什么会对上,许叔惠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沈世均先前在他面前讲了对石翠芝的许多不满,并且当他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沈世均那种不耐烦和冷淡是很明显的,这个与翠芝给他的那种漂亮又和善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原来如果是好感,现在就好感up了。个么翠芝呢,是因为沈世均一向冷淡,所以凸显出叔惠那种礼貌又温和的态度,并且一直强调着他是个“漂亮的青年”?好吧,就算这个问题我能想通,究其实,我的终极问题是顾曼桢和沈世均是怎么对上的。我认为可以理解的解释是第一顾曼桢至少是好看的,另外她性格很温,至少看起来是的,接触下来又发现实在是柔情中带有坚强,绝对贤妻良母型,总结起来就是好看又实用。沈世均么,至少也应该是好看的,而且好看的程度不一定比不过许叔惠,只不过他们不是一个型的,形容起来应该是“值得托付终生”的那种好看——这样说并不是说他帅到惊天地泣鬼神,而是说真的有这样一种男的,好看得很有安全感——总之,这对男女外貌上的优势应该是相当的。然后沈世均性格比较沉闷,结合他安全感帅哥的外表就是相得益彰,加分。基本上我的智商用到这里就完了。这个答案至少我本人不是特别满意,因为我自己提的几个明确条件作者并没有指名,所以我是光靠想象,不停提醒自己存在以上参数的情况下,相信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也是因为缺乏对必要参数的描述(不是非要我说的那几个,其他的也行,可信服就行),所以整个故事就毫无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完全没有代入感啊!

总觉得张爱玲应该是顾曼桢的样子才对

重读这本小说,发现很多原来没注意到的细节。世钧,曼桢,叔惠,翠枝,四个年轻人在成长的转折点上交汇,然后各自奔向自己的命运。曼桢的刚强里有自卑,所以豫瑾其实是最适合的伴侣;世钧性格温厚疏寥,必是个好丈夫,好父亲;翠枝的命运真是近于完美,旧家庭的稳妥和新社会的恋情,如她真和叔惠结合,各种摩擦日日侵蚀感情,结局倒颇不可测;叔惠是典型的middle class家庭长出的upper class范儿,如果和曼桢一起,互相扶持倒是现世安稳,叔惠也更有能力帮助曼桢一家。可惜叔惠太漂亮,人生便多了很多起伏,机会多有时是烦恼。每个人都在人生路上找自己。有人找到了,幸福,成功;有人找丢了,便返身过起父辈的生活。如果曼桢早早答应了世钧的求婚,叔惠勇于接受翠枝的追求,这四个年轻人似乎都会有更幸福的人生,最起码在乱世躁杂中与自己心爱的人携手共渡。当爱来的时候,也许应该少点儿计划未来,因为未来似乎从不在计划之内;多些勇气去坚持固守,因为这世上哪一小小点儿成就其实都来之不易。

半生缘记

旧前的家造小吃,最记得清楚的是红薯干。北方农屋的顶,专为晾晒而做成平的。我站在平顶上,就能望见连缀成片的红砖房,跟由近至远最终模糊在天边里的庄稼地。将红薯煮糯切片,摊在屋顶叫风吹日晒,久而成干。我时常去屋顶取,它们吃来费力耗时,甚至自午至晚,我只能嚼三两片。那日读半生缘,完了后犹觉余味在肠,久不能重返生活。辗转碾磨之时,突然想起这物,就甚觉遗憾。倘读书有它们做伴,被情节缠得太紧就嚼几口,要少受多少苦。现今的红薯干,被彩色包装袋封着,太软太湿,入口即化,我是不屑的。如今隔了数月,再想到半生缘,记忆被时间洗刷过就将大半情节忘掉,然一处清晰如昨,便是曼祯遭了曼璐骗害又逃脱而出,寻世钧不得,只在个陌人僻屋里容身。夜半惊醒,不知心里多少煎熬。半生缘故事前平后陡,自曼祯被强奸始,颠簸凌乱,抓人挠心,至这时方安静下来,只留曼祯一个,陪读者一遍复一遍得,舔抚那些终于落定了的疼痛。坏事上身三阶段,先抗拒,再承受,最末消化而步入新生。抗拒时心浮气躁,坏事只看半张脸,却顽固得将另半张,想成平常甚至美丽的。因此怀着世事未必太糟糕的念头,心绪就还有喘息之隙。至第三段,心外新覆了一层坚壳,且事情转机渐生,既有死而后生之勇,又有对俏丽未来之盼,情形概如柳梢春见,欣欣向荣。于是算来算去,疼痛的主要,还是在第二段。再加曼祯此时无家可归,衣食单薄,就更叫人心肌绞痛,掩卷叹息。至结尾二人再见,旧情新境,并读者三人,一同唏嘘不已,爱恨酸涩的百感交结点,便是在曼祯孤处的这一夜上。自有了电影,阅读就渐次少了。每有闲暇,寻个电影来看,轻松简洁,色泽既爽目,乐音又怡人,且煽情叙事都是迅速利落,就如浇满鲜辣汁料的烤肉,快感直截了当。读书就没这些好,中篇倒罢,倘是一本肥厚的长篇,简直苦不堪言。譬如将人从现实里拎出来,浸到那虚幻情节里这件事,电影只消几分钟,一串音符,或一组镜头,马上办妥。文字却麻烦。在撩人情怀方面,相较其他触媒,文字力道最弱。音画是巨轮铲车,一铲下去一个坑。文字是手柄小锹,土是一撮一撮往外挖,到弄出个大坑把读者埋住,不知要过多久。况且闲暇像乱刀切白菜,碎段有短有长,阅读也要被这般得搅坏,少了一气呵成之感。大约张爱玲的故事,总比别人的软腻些,好入口,易消化。很节制得停在生活表面,深里的东西,从来给读者自己去体味。倘不急于结局,随手拈来作散文读,是不错的。人被生活所缠,诸事烦心,整日里勾心嫉妒还嫌时间不够,哪里去读小说。不比上学时,假期一身轻,再长再厚的书,也一气读了去,毫无顾忌。就忍不住怀念起少年来。

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

要说的还是半生缘,这要说是爱情小说,倒的确是本爱情小说,可读来读去就是生活。寒假里读完了,匆匆忙忙地写了篇读后感,那时候脑子里都是浆糊,乱的,写的也是乱的。这几个月来偶尔拿起来读读片段,如今串在一起,却似乎又有了新的感受。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进门的第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仿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便顺着手指缓缓的往下抹着,一直抹到手丫里,两只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蓬松的头发,很随便地披在肩上。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她的两只手抄在大衣袋里,微笑着向他点了个头。……等她洗好了,他伸手接过去,又说“谢谢。”曼桢是种低着眼皮,也不朝人看着,只是含着微笑。”世钧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这天来了,他见到曼桢,却由头至尾细细地瞧,看着她一点一点的把红绒线手套细细的抹,一直抹到手心里,抬抬眼,是她的脸,凝视着辨着方圆,头发是随意散在肩上的,随着视线回过眼来,又发现她把手抄回了衣袋。曼桢和叔惠是同事,办公室里朝夕相处,两人见到了一起吃顿饭是很平常的,曼桢是没什么可不好意思的,但她只是见面时微笑着点了头,随即便一直把眼皮低着。是世钧,虽然是经常来办公室找叔惠的,曼桢想必见过很多次,但却仍是不好意思把头抬起来,只好含着笑,默默地坐着。你坐在我面前,我却是连眼都不敢抬。张爱玲这么短短的几行字,看上去只是在细碎地写着曼桢的样子,却一点点地把男女的一见钟情勾勒。这是曼桢,这是世钧,他们只是第一次见,却已启开了半生的缘。当时只道是寻常。“世钧走过来听,她坐在那里,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刹那间,他好像是立在一个美丽的深潭的边缘上,有一点心悸,同是心里又感到一阵阵的荡漾。她的话早就说完了,他还没有走开,但是他自己已经觉得他逗留得太久了,她一定也有同感,因为在灯光下可以看见她脸上有点红晕。……世钧便倚在书桌上,拿出一张报纸来,假装看报,其实他一直在那儿看着她,并且向她微笑着。”张爱玲写小说,总把细节写得无法再细,把每件事都给扒住,细细地抠开,然后捋顺了,像慢镜头一样铺开。世钧曼桢的一侧脸一转身,走近走远,每每写得那样恰到好处,多了也不是,少了又不能。他们两个人谈恋爱,就像把每个人的初恋都毫不留情的拽出来,直让人想起过往的那些低眉顾盼,那些近的像黄昏时候发生的事情,又远的好像上辈子。从前时候我靠着背,低眼看着你,你低头做着自己的事,像是专心致志,但其实羞涩地直出差错。我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辈子还这么长,我且细细看你,日复一日。但只是似水流年。何事秋风悲画扇。“天冷,一杯热茶喝完了,空的玻璃杯还在那里冒热气,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似的……曼桢呆呆地望着。他喝过的茶杯还是热乎乎的,他的人已经走远了,再也不回来了。……平时常常站在窗前看着他来的,今天她却不愿意这样做,只在房间里坐坐,靠靠,看看报纸,又看看指甲。太阳影子都斜了,世钧也没来。他这样负气,她也负气了——就是来了也不给他开门。……这地方他不知道来过多少回了,但是这一次来,一走进衖堂就感到一种异样的生疏,也许因为他晓得已经人去楼空了,马上这里的房屋就显得湫溢破败灰暗,好像连上面的天也低了许多。……世钧一路走着,老觉得那戒指在他裤袋里,那颗红宝石就像一个燃烧着的香烟头一样,烫痛他的腿。他伸进手去,把那戒指掏出来,一看也没有看,就向道旁的野地里一扔。”曼桢和世钧只是一时负气吵架了,世钧把门一摔就走了,而曼桢气不过,在窗前坐了一下午,赌气不想给世钧开门,但坐坐,靠靠,看看报纸,又看看指甲,就是想着他。太阳影子斜了,一天过去了,今晚一过,却什么都不一样了。我是想开门也不能了。曼桢去了姐姐曼璐家,遭到了姐夫的凌辱,被关在大宅里。世钧气过了,想她,念她,她却不在了。他去曼璐家找曼桢,曼璐说曼桢嫁人了,世钧竟然也就信了。他拿着曼璐还他的曼桢的戒指,只觉得什么都是痛,掏出来,扔了算了吧。张爱玲的“只在房间里坐坐,靠靠,看看报纸,又看看指甲。”是曼桢,她又这样一字一句地把人划的生疼,曼桢下午时候还是这样念着他,而半日的光景,什么都变了。就像张爱玲的章章句句,变故像秃鹰猛地冲到地面来撕走猎物一样,措手不及又生生的疼。轩车来何迟。“新秋的风吹到脸上,特别感到那股子凉意,久违了的,像盲人的手指在他脸上摸着,想知道他是不是变了,老了多少。他从来不想到她也会变的。……重逢的情景他想过多少回了,等到真发生了,跟想的完全不一样,说不上来的不是味儿,心里老是恍恍惚惚的,走到衖堂里,天地全非,又小又远,像倒看望远镜一样……她憔悴多了,幸而她那种微方的脸型,再瘦些也不会怎么走样。也幸而她不是跟从前一模一样,要不然一定是梦中相见。”张爱玲又写衖堂,她写曼桢的脸,圆而微方。哈,这是十四年过去了。曼桢,我不曾想过你会变,梦里见过你这样多次。你竟是会变的。我心里声声念着,原来我念你这样多年。世钧啊,为何又见你。这样的光景,不如不见你。十四年,我结婚离婚,你结婚生子。我只怕再没有爱了,你却也只把爱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过往遭遇与了你听,尽管泪流满面,但也是那样远的事情了。当时那些事情,哈,是这么多年了。只当这次见后就是永别了吧。什么都迟了。“他们在沉默中听见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这卖豆腐干的简直就是时间老人。……卖豆腐干的人远远吆喝着。那人又来了。每天差不多这时候,他总到这一带来叫卖,大街小巷都串遍,一个瘦长身材的老头子挽着个篮子,曼桢住的衖堂里,他每天都以一定要到一到的。世钧一听见那声音,就想起他在曼桢家里消磨过的无数的黄昏,“豆……干!五香蘑菇豆……干!”沉着而苍凉的呼声,渐渐叫到这边来了,叫的人心里发空。”我只当是什么都不会变的,我抬眼,你低头。你的红绒线手套,你的大衣。我只当是什么都不会变的,你抬眼,我低头。你黄昏穿过衖堂窄长的道,向我走来,我在楼上窗边看着你一点点走近,以为这样就是一生一世。人生若只如初见。却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但只是生活吧。

真是——多少年不见了

【爱与时间】张爱玲说,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像是指顾间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爱情过了,时间就在弹指之间。他想着,他们认识是在多年以前,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而她见到他,说“真是——多少年不见了?”爱情过后的日子绵长而稀薄,消释了期望、等待与热情,时间无声流畅。细算时有恍惚之感,仿佛走楼梯时踩空了一级,突然的清醒与心惊肉跳。分别之后的日子,回忆时是哪几年做了什么,哪几年住在哪里。而恋爱时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第一次一起吃饭,她帮他涮筷子,他把筷子放在桌上又拿起来架在茶碗上,他猜测她的心思,几分钟的时间,他处在漫长的窘境之中;表白的早上,他在车站等她,心情急切又恍惚,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他处在漫长的等待之中;他回南京,三天时间,她却感觉熬煎,“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人家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的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她在漫长的惦念之中;吵架之后,她坐立难安,把厨房剁肉的声音听成他在敲门,她在漫长的不安与期待之中。爱像是生命中的佳肴,每一道菜都让人想细细品尝。无爱时则只关乎温饱,漫不经心或囫囵吞枣。爱使时间延长。最真的那场爱情一过,生命便过半了。若是真爱,它会一直都在。无论多少年,他/她还会带着它来与你相见。即使回不去了,即使之后是跟死了一样的永别,它至少在风云变幻里存活了下来。多少年后,叔惠回来。翠芝在家里“大兴土木”。给地板打蜡,换桌布,摆花,买烟,买酒,买咖啡,咖啡壶。虽然已为人妻为人母,但心爱的他回来,她又回到了少女时代。如此夸张而真挚的天真与愉快。爱对于时间,又进行着无力却顽强的对抗。对你的爱,始终是年轻的,在对你的爱情中,我觉得自己,永远不曾老去。只是在岁月里,真爱如此沉默。翠芝与叔惠之间,无“第三者”知晓的隐忍爱恋。而曼桢与世钧,最后也不过一声叹息。不一样的女人:曼璐对曼桢说,鸿才待你,与别的女人不同。女人总是相信这样的话。但事实是,所有相同的女人都相信自己是不同的。当热情油尽灯枯,隔着幽幽岁月,才发现,在那个男人的爱情里,你与无数女人葬在一起,连名字都没有。【青春与时间】青春这件事,过了就是过了。妹妹花容正好之时,曼璐渐显苍老。脸上黑的红的蓝的紫的舞台化妆,不过是对岁月掩耳盗铃般的无力抵抗。青春是曼璐的支柱,失去它,她就只能毫无悬念地坍塌。妥协于一桩低廉的婚姻。年轻时出卖青春与肉体,婚后出卖独立与傲气,再后来出卖道德与亲情。最后,病痛缠身,孤凄离世。一朵花,如此这般地凋零。最震撼的应是与豫谨的相见。少时纯美相恋,再见时,她改了容颜,他不再恋那时之恋。她生命中唯一一朵真爱之花,随着青春的离去一去不返,抽离掉她对人生最后一点美好的期盼。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死亡。【婚姻与爱】也许结了婚的人会明白,婚姻与爱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是爱又是什么?张爱玲说,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又似乎是,对婚姻的辩护。小说里,与之走进婚姻的,都不是心有所爱的人。爱更像是人生中的突发事件,无根无由,无凭无据。在讲规则的社会里,爱便难以存活。但婚姻不同,它有规则,有目的,有缘由。它符合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它是社会给所有人布置的任务。它有形,并且有规律可循,实施起来比爱要简单得多。结婚,不大像是跟某个人结,而更像是跟自己的社会,跟自己在某个时候的运气结。撞见谁就是谁。不相爱不妨碍过日子。假如婚姻是一只不合脚的鞋子,人总还是有本事一辈子将就下去。【谅解与宽容】年轻时总觉得,爱有多么多么重要,没有爱就活不下去。老了发现,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活在爱之外。生活永远,在别处。经历了生死、衰老与病痛,回顾往昔,也许会谅解一切。原谅那时的不幸,原谅那时的错过,原谅卑微、怯懦与污浊,原谅别离与痛苦。人生,好像有很多内容似的。又好像,不过如此。


 半生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