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入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08626000
作者:[日] 隈研吾
页数:186页

作者简介

摧毁自然的快感和罪恶感一直困扰着人类,而所有的建筑家都背负着同样的矛盾书写着建筑史,这个悖论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家隈研吾对建筑的深层思考,以及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十世纪末建筑狂潮的背后,其实是一次难以抗拒的、对建筑体系的自身否定,甚至意图推翻建筑体系的时代运动。到底我们要拯救的建筑是什么?从古典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演变受到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建筑要处理哪些相互对立的关系?建筑的未来是什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建筑危机
1、一切皆为建筑
2、解构主义
第二章 建筑是什么
1、物质
2、Shelter(避难掩体)
3、空间
第三章 构筑行为
1、洞穴
2、垂直
3、构造
第四章 建筑与扩张
1、多柱室
2、比例

编辑推荐

  是什么让建筑家隈研吾对20世纪以来的建筑成果如此悲观?建筑终结了吗?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朝生夕死,如昙花一现。混乱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反对建筑?要反对建筑的哪些部分呢?从木造建筑到生态建筑,建筑家在表达着什么?女神柱与勒·柯布西耶有什么关联?建筑解体的征兆是什么?米开朗基罗到巴洛克建筑延续着什么?其实,建筑就是对主观的普遍性追求,面对普遍性的愿望,建筑家要舍弃掉什么?建筑与建筑的外界要如何共生?

前言

  自序  我能在1994年写完《新建筑入门》,其实是托了我父亲的福。那年,父亲已经85岁高龄,身体状况极差,一直处在弥留状态,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西去。为了以防万一,我决定尽量减少出国次数,连周末也基本上不再出差或开会。如此一来,我才有更多的时间略为深入地思考建筑史。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身体状况,以我喜欢四处跑动的天性,这样的生活我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对父亲来说,因为这件事情而被儿子感谢也许没什么好开心的,但我依然非常感谢父亲。  对我来说,在1994年写完的《新建筑入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94年刚结束,就在1995年1月,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3月,奥姆真理教制造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就在紧邻我的事务所的地铁站里,很多人死于非命。那天早上发生的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从早晨开始街上便警笛大作,直升机发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新闻播报之前,人们就感到将有大事发生。虽然发生的两件事情都是大事件,由于我刚刚写完《新建筑入门》,所以并不觉得震惊,反而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不论是奥姆真理教事件,还是阪神大地震,其实都与我的工作——建筑,有着脱不开的关系。阪神大地震让我感受到建筑的存在到底有多脆弱!虽然建筑支持和引导了整个20世纪,但是人们对建筑的过度信任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而随之轰然倒塌。而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们对丰碑式的宗教建筑毫无兴趣,甚至对简易预制件组合建筑也完全无意兴建。他们并没有用建筑来让人们向往宗教,而是用洗脑或身体修行之类非建筑手段来控制人心。奥姆真理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非建筑式的宗教。我感到人们对建筑的信赖与依存也土崩瓦解了。  在这两件大事发生前的1994年,我能对建筑史与建筑的本质好好地思考、总结一番,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说句不妥当的话,都是拜父亲所赐。  写完这本书后,我对建筑史,或者说建筑的本质与建筑的局限性形成了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建筑的局限性,并经历过两大悲剧事件之后,我明确了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当然对于我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并没有写进书里,但是在《新建筑入门》完稿、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我开始向着自己该做的与想做的事情大步前进。一言以蔽之,就是颠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认识以建筑为主、环境为辅,彻底扭转以建筑为主导的、传统西欧的建筑理念。我决定把建筑作为配角,而把环境放在主要位置。这种理念与东方思想,特别是道教思想有共通之处。一旦转变了观念,我反而从过去的建筑局限性中延伸出建筑的无限可能。  这种观念的转变,与我其后的《反客观》、《负建筑》等著作紧密相关,也因此我建造了 “广重美术馆”、“竹之家”等建筑。如果不是因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写书的这一年时光,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种种事件,也许我可能无法实现这种跨越,向前迈进。

内容概要

隈研吾(くま けんご ,Kengo Kuma),1954年生。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家。1979年东京大学建筑硕士。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得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建筑奖。 1998年起受聘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已经出版有《负建筑》、《十宅论》《自然的建筑》、和《反造型》等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能在1994年写完《新建筑入门》,其实是托了我父亲的福。那年,父亲已经85岁高龄,身体状况极差,一直处在弥留状态,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西去。为了以防万一,我决定尽量减少出国次数,连周末也基本上不再出差或开会。如此一来,我才有更多的时间略为深入地思考建筑史。  ——隈研吾  日本的建筑师首先是一位建筑设计者,同时很多人又是著述甚丰的学者,这在世界建筑界是有名的。知识和感性是日本建筑师创作和构思的基础,而日本建筑师独特的思考角度,也反映在他们的著作和作品中。如果说,日本建筑师的平均素质很高,那是和他们爱读书,通晓世界建筑的历史,并成功地把历史的要素转换为现代设计元素有关。  ——方振宁

图书封面


 新建筑入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读这本书,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西方建筑史和建筑思想史的脉络过一遍,帮助很大。因为黑白印刷,图片质量只能差强人意,但还是很有参考作用的。此书的特色在于用哲学观念与同时代的建筑互为映照,对于熟悉哲学史的读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建筑思想的关切和症结所在。作者的建筑入门并不是按年代介绍建筑师,罗列和解说建筑流派和风格,而是以建筑问题为导引,以建筑涉及的核心观念为解说对象。作者的解读方式在我看来还是相当可信的,尽管此书并未着力细节论证,却也绝非流于表面,能见出作者对哲学史的熟悉和对建筑思想史的深刻见解。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讲解各时代建筑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遗留困难,并给今天的建筑提出问题,宣示问题的未决。也因此问题而引出“主观与客观”、“普遍与个别”等问题,算是生搬硬套吗?以此书为论我倒觉得不算是。尽管作者经常以个别建筑为例进行解释,但作者似乎一直把建筑作为整体处理引入问题,也就是把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或者说作为整体的建筑)同一化。问题当然是历史性的大问题,极重要却非建筑师能解,近乎存在论和神学。形而上学的思考作为建筑思想的背景,我想是可以肯定的。不过,也许解决日常建筑问题仍然有其他路径,比如在生活的经验中不断以智慧补足,以生活为根,直面现象?非常钦佩作者作为建筑师的哲学性思考,有历史沉重感,又有日本作家特有的明快文笔。在进入20世纪的哲学观念时,作者主要触及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没有讨论分析哲学这一路,不知道作者是否会有不同的见解。至少分析哲学家们面对普遍性的终结的问题时,提出过不一样的答案。另外作者把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混在一起谈论,我也觉得似乎应该做些区分。
  •     新建筑入门,作者开篇便提到了因地震等灾难让自己去再次思考建筑的本质问题。方振宁先生也在为本书的序中肯定了这种思考,并提到日本建筑师在做建筑的时候总是不忘记对一些建筑根本问题的思考,几乎每个日本建筑师都会多多少少出一些著作,而反观中国建筑师则做建筑者甚多而真正去思考并将其付诸于文字的甚少,犹记得当初某人的一句话——柯布西耶如果没有那些著作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新建筑入门,也许入门即是隈研吾让我们跟着他的思考重新去认识建筑,书中隈研吾将建筑相关的诸多要素:柱子,哲学,比例美学等,用感性的语言借助历史去重新思考,也许可能最后并无结论,但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时代在发展,从柯布西耶到现在,建筑界瞬息万变,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则始终如一,正如第一章所言,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某些哲学观念的改变,最终建筑观也会受到动摇...而对于建筑本质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话题...书中隈研吾并没有对自己提出的概念做太多的结论,更多的是引起读者自身的思考,从历史和感性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建筑的本质,书中部分语言让我想起建筑诗哲路易斯康曾经对建筑的哲学描绘,也许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     对于这本书,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主观意识很强的书。或者说是非常不客观的书。这样说的原因是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觉,而非客观的论证与推理(它所用的素材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观点的正确性)。当然任何一种非自然学科你几乎都可以这么评价。但其实作者想要做的不是要建立一种理论。而是表达自己的一种见解。这样想来也就不怪了。东方意识,占据了作者的思想。作者分析了她认为的当今建筑问题的根源。是自然与建筑的对立。就这个问题从历史上建筑的源头讲起。但其实是她的所有视点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也好这样理出了一条自然与建筑的历史脉络。哲学部分讲了不少哲学与建筑的关系。但流于表面。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建筑史的另类解读
  •     读的第一本建筑相关的书
  •     极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建筑发展与转变的历程讲述的生动而明确。其中站在哲学层面的思考则将建筑史上不断反复、并以创新姿态出现的思潮阐释的清楚而具有连贯性。对建筑发展的反思也贯穿其中,是绝好的启示。 建议了解建筑史后阅读。
  •     通俗易懂、建筑学学生必读。
  •     - - 方振宁你写毛线序......
  •     真心诚意地向人类文明致敬 在玻璃箱子里看看自然就好
  •     通俗易懂,较浅,适合入门
  •     真奇怪,就是有些人让你有奇奇怪怪的迷恋点,我读过你的好多书,仿佛那些深思熟虑的经历也流淌过我的生命里,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要走很多的路,盖很多的房子,不知道那时候还有没有这样的卑微...
  •     自己的程度还不够,这是我目前读的最抽象的建筑理论了
  •     好书,实惠,内容充实,价格低廉
  •     relire
  •     书很不错,很详细。
  •     新建筑·入门? 新·建筑入门?
  •     以哲学的角度解读西方建筑史
  •     什么深入浅出啊明明就是深一脚浅一脚。(伪?)哲学视野下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新建筑入门,应该是新建筑大门。告诉你到新建筑门前要走多少路。
  •     too practical!被第一章骗了,后面都是非常浅显的西方建筑史了,可以作为入门翻一番看吧,不过真的好浅显!倒是想看更多每个时期建筑与历史社会宗教哲学之间的影响和关联……找其他书看!
  •     饿着肚子读完的好书,近些日子来心中模糊不定的念头被隈大叔几句话点亮,不是他最好的一本,但在恰好的时间遇到了
  •     一部简明的建筑史…包含了许多哲学问题…主要选取了建筑史上几个重要的人物和代表作品…并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些哲学问题还是有些晦涩…
  •     整整的一本西方的话语。。。里面对装饰的理解个人觉得有很大问题
  •     时隔三年再读建筑理论入门书,觉得并没有承孝相的《建筑,思维的符号》好,相比而言,隈研吾的是以一种先设的抽象的角度去考量“建筑”,通过这本书,自己体会到的更多是作为“建筑”的观念,也是有些启发。
  •     略有哲学意味的小读本 易于理解的深入思考
  •     浅显易懂,写给我们这些好奇的门外汉一窥建筑的奥秘。
  •     没有接触过的想法,给入门的一场历史新教育
  •     “把建筑与哲学相提并论”
  •     每次看好像都能发现新东西,前两天热衷看哲学,到了这本书居然看到畏研吾有个有意思的印证观点,在其看来,如果说摈弃装饰和功能主义是马克是主义在建筑界的投影,那么松散结构和透明感背后就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紧凑的结构是对普遍性 依赖,松散架构则是对建筑的抗争,对普遍性的否定
  •     有时候浅显易懂也是另一种的晦涩难懂。
  •     没有哲学基础的人表示读完之后似懂非懂…
  •     让我从头开始了一遍
  •     读这本书,能在短时间内把西方建筑史和建筑思想史的脉络过一遍,帮助很大。此书的特色在于用哲学观念与同时代的建筑作映照,对于熟悉哲学史的读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建筑思想的关切和症结所在。作者的解读方式在我看来还是相当可信的,尽管此书并未着力细节论证,却也并非流于表面,能见出作者对哲学史的熟悉和对建筑思想史的深刻见解。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建筑与自身及与自然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解说各时代建筑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遗留困难,并给今天的建筑提出问题,宣示问题的未决。尽管以个别建筑为例,但作者似乎把建筑看作为整体,即把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同一。这带来的问题当然是历史性的大问题,极重要却非个人能解,近乎神学。也许解决日常建筑问题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生活的经验中不断以智慧补足,以生活为根。钦佩哲学性的思考。
  •     略读···不错··
  •     强烈的东方主义思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向。自圆其说也是需要本事的
  •     说是《新建筑入门》,不如说是《建筑哲学史》,如果对哲学没有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你会看得无比吃力。书评回头再写。
  •     大师的好书,好好看看
  •     经常走神。
  •     将哲学体系与建筑发展史对应起来,读起来十分新鲜,甚有醍醐味。这并非严格在推理论证的书,也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但从看建筑而不是看哲学的角度来讲,受益匪浅!也感叹日本建筑家之哲学素养。
  •     以自己特定的视角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看待建筑的发展过程 居然就这样串起来了
  •     到手后看看了不错,有学习的地方。
  •     当做建筑史来读 挺不错的
  •     每一个对建筑感兴趣的外行都需要一本新建筑入门 从希腊时期到当代 分析的有理有据 并且通俗易懂
  •     大叔同你讲
  •     封面没有想象中印刷的精致
  •     对建筑史很简洁明确的小整理。
  •     这是是一部简短的世界建筑史,根植于西方的史观,探讨建筑的诞生,与之后的何去何从,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著作,后半部都在探讨哲学,普遍性,物质性,这些用词的含糊让我怀疑翻译者的水平,有点明白,又有些不明白。。。关于为什么回去看这本书;临近毕业,如若自己从事的是建筑行业,我想,回归初心,脚踏实地,从头学起。。。
  •     视觉修正
  •     本来是要讲建筑史的,又来讲哲学的什么主体客体论。看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竟是引用弗兰克·盖里的那句“建筑有窗户,美术没窗户。”
  •     真是入门的时候看的。
  •     仍然是再二年级上看过的书,做了满满的笔记,对于材料的属性到“建构”(当时根本不了解的)有了最初步朦胧的印象。
  •     有趣
  •     说实话上回没怎么读懂……不过建筑师要谈哲学,恩
  •     从古到今 建筑 哲学
  •     有思想史的味道
  •     关于哲学那部分实在是有些晦涩难懂orz …但书中屡次强调了建筑的存在对自然的破坏性,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建筑之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而建筑之于自然又是什么样的角色,人和自然又有什么样关系……建筑难道不可以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吗?而CG技术的出现又会对建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     待我四年之后再读一遍。
  •     晕了。。哲学入门……
  •     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如果配图能大点就更好啦。
  •     为什么谈的都是哲学?在看几本找找感觉
  •     空间,构筑,主观普遍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