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2
ISBN:9787801904362
作者:[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页数:908页

作者简介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独创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大哲学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实在是自己非常喜爱的一本书。朋友把雅斯贝尔斯称作是忽悠型学者,略有些尖刻。雅斯贝尔斯的综合能力,以及对于大哲学家的分类非常精到。不过黑格尔和阿奎那等等都没有被列入其中,原来这本书只是写到了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的尼采、笛卡尔和第四小组的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朱熹等都没有来得及写。在三卷本的内容简介中罗列了哲学家们的名字,需要根据这个线索展开进一步的阅读。p8 在整个古代,有七位贤人被作为哲学家的典范。实际上人们只是从梭伦起才有了真正的历史观点。这七位智者被认为代表着格言中的智慧。p88 长部,重要的巴利文文献。p194 这四位大师都不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知识漠不关心,而哲学优势循着固有的思维方法并且以各类知识作为其前提而存在的。这四大思想范式的创造者真实性的内涵式对人类基本境况的体验以及对人类使命的澄明。
  •     《大哲学家》一书是雅斯贝尔斯预计撰写的三部哲学史著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完成写作并出版的。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西方哲学史著作,超出了欧洲中心论。在第一部分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中,介绍了苏格拉底、耶稣、孔子和佛陀。这其中,只有苏格拉底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对象,但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那些在根源上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家,都不愧为“大哲学家”。在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这两部分中,雅斯贝尔斯对康德和斯宾诺莎花费了最多的笔墨,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可以算是真正哲学的开始,“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而康德是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康德之后任何一个想要研究哲学的人都不能忽视他那批判的力量。本身就是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自然不会写一部像梯利那样教科书式的哲学史,他的哲学史也是他自身哲学思想的反映,在他看来,哲学远远没有终结,真正的哲学,或说未来的世界哲学还没有被建立起来。而这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任务,更确切的说,不是仅靠哲学家力所能及的。真正属于全人类的世界哲学的创建,其基础必须是全人类有共同的历史意识。这不仅是哲学的问题。与黑格尔的哲学史一样,《大哲学家》也是对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尝试性的描述,不过在黑格尔看来,他的哲学史是一个总结,而《大哲学家》则是一个开始,也许人类的历史也只仅仅是一个开端,从这个世界的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蒙昧。哲学家的任务也只是更清醒地看这个世界,并把他们看到的说出来而已。而生活,却只能靠人们自己。
  •     我与哲学从小就听闻哲学艰深,每日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不能如孔子之意那般鼓励我去读哲学。一直到高中,哲学模块作为高考政治最难的部分,着实让我头疼,但还得硬着头皮上。一开始仍是好奇的,哲学是什么?政治课本也给出了一些回答描述,诸如哲学本义是爱智慧,是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思考等等。然而念着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等这样的话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极强烈的刻板印象,我强烈赞同世界是物质的,我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畏惧二元论,因为我希望哲学家能给我一个确定无疑的精准的终极真相。上大学之后恰巧遇见一位给我们讲了一学期的《西方哲学史》的辅导员,不过,我总觉得他反复强调鲁迅曾说的“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是有失偏颇的,因我是个中国古代文化爱好者,容不得别人如此说,可见我这不是真爱。作者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朦朦胧胧之中,我觉得哲学是神秘而理性的。到此,我也算是与哲学打了个照面。这次我与数百万字的《大哲学家》相遇,认真通读,以期获得明亮启发,却煎熬难懂;不读,悠闲睡一睡,却知此举不良,最终一月之期已到,又只是粗略浏览一番。助教曾在邮件中让我们切记“全身心去阅读,记下最迫切的内心触动”,我便更加心虚。如此去写读书笔记也是对雅斯贝尔斯的不敬重,思想理解是谈不上的,姑且妄自记下几笔印象深的熟悉的零碎感想而已。其中第一点就是打破了我对哲学乃至生活中许多情形的固执的看法——追求标准,简单思维。生活中很多事情难以解决,对错难以分别,利弊无法权衡;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着我的单一的价值追求——是非分明,想要找一个万全的,永久的,一锤定音的答案或者解决方式,因此我常常失望沮丧。后来我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软弱退缩,漠不关心他人的意见。我不承认任何的结论,我会认为大家都有道理,绝不反对;如果硬要我做一些诸如道德困境之类两难的选择的话,我总是扭扭捏捏选择一个还要不停为自己辩护而不是正直地阐明理由。从雅斯贝尔斯那我找到了澄明的勇气。在雅斯贝尔斯构建的大哲学家王国里,我不会觉得在我阅读康德时觉得孔子对“仁”的真理的追求是多余而无益的。因为从一个人那里听到的并认识到的真理绝不可能是完全的。我们的确是要得到关于自身的理解,为着这样的目标我们同样要认识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见解同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并且应该是积极地投身进去,而非在门外窥探。雅斯贝尔斯想要编写一部经久不衰的能参与到时代变革当中去的关于哲学家的历史的书籍,这是一项深不可测的任务,他了解他的知识局限以及时代的局限,因此他将此作为一项使命,也许永远也不能完成,事实上,他只完成了他预想中的三卷本中的一部。这是一场以有限生命对抗无限的活动,不论输赢,这一份勇气是上天赐予的超级自信,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清明的心态。轴心时代与世界哲学开篇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顾彬的序言提到:“我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长大的,那时孔子不论是在中国的理论家还是在德国的汉学家那里都遭到唾弃。”然而大抵由于语言知识的进步,更是因为对历史意识的愈加重视,自我出生以来,就生活在“孔子是世界先哲”的常识之中。当我了解到外国人甚至是中国人对孔子有那么多疑义的时候,我是惊讶的。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一百多年后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来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它的发生地主要在北纬25度到北纬35度之间,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大突破时期,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中国有孔子、老子,在中东犹太教的先知们也开始活动,他们实现了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正是这些人在这个时期为人类后来的文明塑造了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及其间的关系至今还主宰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在《大哲学家》中同样把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佛陀一起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这样说来雅斯贝尔斯可算是在哲学史上开天辟地式的人物,他勾勒出的世界哲学是普遍交流的,多中心的。他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导论》,告知读者他看待哲学历史的眼光,《大哲学家》成书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从个人角度,每个思想家都是不可替代的,时代的萧瑟阻挡不了他们发散的光芒,时代的恢弘是为他们添彩。他希望我们能通过此书与逝去的大哲学家们共同交流思维。但译者李雪涛在代译序的最后引用“无著云: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望我们不至于曲解雅斯贝尔斯,实然,雅斯贝尔斯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实在是名心理学家,运用一定心理学视角的哲学家笔下的大哲学家,在这两者之间,已经实现了一定的交融,雅氏自己也说“哲学的客观性只能借助于在其自身中得到澄明的主观性才能获得”,而我们即使读书识得吉光片羽,最终也要身体力行,让思想精粹内化于心。雅斯贝尔斯笔下的孔子与当今社会雅斯贝尔斯笔下的孔子是乐天知命的、开放的、自然的。除了比《论语》中我们得知的孔子轮廓更加生动清晰之外,雅斯贝尔斯多次描述孔子的开放态度,他时时与外界有着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与倾听中,他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诲人不倦,希望每个人都能主宰自己的心灵,但在后世他被奉为神明,这不是孔子所愿的。我想从中西文化的对照来看中国,中西有各自的传统,由此形成了对价值的殊途但同归的追求——人性之爱。西方文化向外求索,不断发展了自由、科学、平等、博爱和追求真理等观念;中国古代文化向内,话说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知”与“修身”的关系来说,“知”不是终极目的,是“修身”的一种手段。当今许多人在谈论儒家文化的当下意义,多是一些“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道德格言式的说法,我总觉得似乎少了一些核心的东西,核心难道不是“仁”吗?是啊,是“仁”,然而反驳理由我想不出来。高中时写作文每写到社会都是“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到现在看别人的文章描述还是“道德滑坡”,但我生活在大学园里平静安逸,觉得人情还是暖的。我对于社会的最大感知就是变化速度太快了,如果在无人之境呆上几年再回到生活中简直像是穿越。人们得到了很多东西,也抛弃了很多东西。但到今天,孔子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初怀着对“人生问题”、“中国问题”的求解的憧憬幸运来到这个班,我接触到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许多闪闪发光的名字,我关注这个社会的动向,也许是不够多,也许是眼力不足。如果我是孔子划分人的类型中的第三种人——这种人很难学习,但他们并不气馁,这种人在前行的路上会有进步,当然也可能出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Note:
      1. Kommunikation—哲学的起源虽然是在外自我惊异、怀疑以及对临界境况的体验中,但最终包括这一切的在于寻求真正交流的意志里。这一点从一开始就看的出来,因为一切哲学都急于传达、诉说自己,以及让自己被倾听,其本质使得便是可传达性本身... 唯有在交流中,哲学的目的才能实现,所有目的之意义最终都根植于交流:对存在的领悟,对爱的沉迷,宁静的完美境界。
      2. 概念分析谈的只是逻辑矛盾,而不是不同力量的现实矛盾... 矛盾意味着对事情的逻辑的扬弃。逻辑的否定不是任何现实的东西。
      3. 在梦中,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世界;而醒着时,我们所有人拥有一个共同世界。
      4. 人必须了解一切科学,即使他不打算把这些科学研究作为职业。
      5. 在精神创造中作为没有区分善和恶的什么而存在,以此因此而具有魔鬼般的魅力;鉴于人们不可以摆脱自己的不完美,他们绝不愿意摆脱普通性而成为被证明是正确的作为例外的存在...
      
      今天整理笔记本,无意中翻到了这些。乍一看还以为是克里希那穆提呢(except我从来没有买过此印度男的书)... 多么“正面”呀。如果我起初看的不是叔本华和别尔嘉耶夫一类自我吞噬感的小贵族作家,我的头脑和情感就不会那么混乱了吧。
      
      其实这本书也只看了上册,还是挑着看的。过了这么久重新读了一点,和以前的感受完全不同。当时觉得雅斯贝尔斯太淡(连谈到多愁善感的人,说到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诗人常常是病人、残疾者和精神病患者,他的遣词都是“理智的忧郁者”,“理智的”“忧郁者”...我服了!),不像罗素一类,主观又猛烈,让人无从反驳。比如罗素会说理性的秩序和统一是幻觉,会强调事物的无常、偶然和内在矛盾;雅斯贝尔斯却很平静地说,逻辑的矛盾独立于现实世界;只是逻辑的矛盾罢了,没有引申义。
      
      可能人真的可以分成people person和non-people person(dark ppl)。这主要是由个人经历(家庭影响、生长环境等等)、知识构成(教育、阅读)造成的,还是就是本性使然? 如果雅斯贝尔斯看到兰波,他会说什么……我也想想不出维特根斯坦能说出"对存在的领悟,对爱的沉迷,宁静的完美境界"...看他pupil写的回忆录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只觉得他和Black Swan那女的有点相似,都是部分人格缺失。想象下,他应该会用恶棍一样的语气反驳“逻辑的否定不是任何现实的东西”——“事实是真命题;世界是真命题的组合”。又或者,卡尔维诺会对“在梦中,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世界;而醒着时,我们所有人拥有一个共同世界”这句话说什么? 那Invisible Cities都没动力写了;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把每一个开头都设置的没有结局、没有因果、没有联系,把生活作为断裂的片段... 这书也不必写了。
      
      我也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我断章取义,自圆其说。其次,书翻译过来都变得的挺烂的。先学德文,读原著再说吧。
      
      
  •     没有全看明白,自己的知识太有限了:(
  •     分析的真有意思,你这个八卦女
  •     主要看看康德。孔子,老子还是看本国的好
  •     忘了李雪涛写的什么了,回头再看看
  •     这本书我放弃了……太难啃了,只把前四个人读过。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坦率说,雅斯贝尔斯对这几个人介绍得其实并不怎么精彩。哲学启蒙读物还是换成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吧。
  •     数年前在方老板处淘得
  •     不冲李雪涛的介绍我还不那么支持自己去看雅斯贝尔斯,不会那么喜欢他呢
  •     雅斯贝尔斯 伟大的人 他的成就在于他为初级的哲学读者阐述了一切应该知道的。
  •     每天10页,逼着自己读,渐渐读出味道了.
  •     雅思贝尔斯文章写得好,而且接地气
  •       朋友把雅斯贝尔斯称作是忽悠型学者,略有些尖刻。
      因为很厚(一百多万字),所以只能慢慢读。出乎我意料的是,里面篇幅最长的是康德的部分。
      译者的后记写的有点掉价。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李雪涛 主译
      isbn: 7801904362
      页数: 908
      译者: 李雪涛
      定价: 12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2-01
      书名: 大哲学家
  •     Großer Werk !!
  •     他对孔子评价比较中肯。不像黑格尔扯淡,其实中国的伦理、辩证法更好,中国缺的是逻辑学,那是名家的事,但名家没壮大就被董仲舒们……
  •     2007-12-2 20:19:02借书
  •     完美,哲学之巅
  •       《大哲学家》一书是雅斯贝尔斯预计撰写的三部哲学史著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完成写作并出版的。
      
      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西方哲学史著作,超出了欧洲中心论。在第一部分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中,介绍了苏格拉底、耶稣、孔子和佛陀。这其中,只有苏格拉底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对象,但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那些在根源上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家,都不愧为“大哲学家”。
      
      在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这两部分中,雅斯贝尔斯对康德和斯宾诺莎花费了最多的笔墨,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可以算是真正哲学的开始,“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而康德是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康德之后任何一个想要研究哲学的人都不能忽视他那批判的力量。
      
      本身就是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自然不会写一部像梯利那样教科书式的哲学史,他的哲学史也是他自身哲学思想的反映,在他看来,哲学远远没有终结,真正的哲学,或说未来的世界哲学还没有被建立起来。而这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任务,更确切的说,不是仅靠哲学家力所能及的。真正属于全人类的世界哲学的创建,其基础必须是全人类有共同的历史意识。这不仅是哲学的问题。
      
      与黑格尔的哲学史一样,《大哲学家》也是对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尝试性的描述,不过在黑格尔看来,他的哲学史是一个总结,而《大哲学家》则是一个开始,也许人类的历史也只仅仅是一个开端,从这个世界的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蒙昧。哲学家的任务也只是更清醒地看这个世界,并把他们看到的说出来而已。
      
      而生活,却只能靠人们自己。
  •     不错,正在看的过程中,希望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     难懂
  •     大一寒假背着这本书回家,很沉啊!但是总算看过一遍。他的“轴心时代”的观点很有名,他看中国古代哲学的眼光也值得我们思考。
  •     这样的书,大气。翻译的不流畅,不知修订版好点不?
  •     终于见识到什么叫烂翻译了
  •     很难得的朴实的哲学书... 不过翻译得有点粗糙...
  •     未读完
  •     花了好多银子,扣一星!
  •     我们民族有过两个大哲学家,老子 孔子
  •     找资料的时候从箱底翻出大哲学家,前两年断断续续地看,后来索性放弃了。从书签页继续往下翻,居然还能看下去,脑子变成浆糊这么久,有些以为早就妥协放弃掉的东西,大概还停留在某些潜意识里。在这个异常矛盾的转折点发现自己还没完全迷失,感觉不赖。
  •     李雪涛还行,我喜欢他写的关于本书的内容啊。而且雅斯贝尔斯说的话都很经典,海德格尔才忽悠你。德里达是绕,没啥意思。
  •     大一还是大二在图书馆啃下来的,很厚很重
  •     有点忽悠。
  •     简单
  •     一个缺乏竞争的社会
  •     哈哈哈,咱到BBC拍八卦片去!
  •     directed reading
  •     实在是自己非常喜爱额一本书
  •       不学哲学,无以致千里。
      
      了解世间万物,若从特性出发,那么,毕一生精力,也不能识九牛之一毛;若握其精骨,了其经脉,一发动而牵动全身,数载光阴则可识其大概,加以时日,终有所为。
      
      固守一隅,则孤陋寡闻;坚守井底,则只识天之一角。学问,不能寡,需要众,走遍天涯海角,食尽人间烟火,遍历古今沧桑,穿梭于中外学科,游离哲人思想,方能有所感悟,知学之无涯;若与贤者,偶心有意同,则释酒忘怀,兴之不已。
      
      国之古者,数千载前,既已以天下为已任,不求一家一书,不学一国之才,能治天下万物,方治力于学。古之学者,限于地理与科技,谓之天下,仅为中原,然,其思想、其抱负,则实为普天之下。今之时日,时过境迁,识天下之大,不过宇宙之一毛,其理想抱负,若仅限于区域之内,岂不可笑,可悲,可叹!
      
      识大体,观古今,学中外,其知识愈广,其思想愈连贯,方能融贯古今中外,承千载之思潮,识当今之时事,预后事之的蔓延。
      
      噫吁嚱,危乎高哉,斯因在其底,叹来路的艰辛,更喜学之无涯。
      
      
  •     翻译的还行,至少文字上能读懂。豆瓣书评里装13的人真多……
  •     iPad阅读,仅止于柏拉图,翻译很多地方使人理解困难,但用来宏观把握不错。自此努力进入全英文阅读状态
  •     太贵了 尽管我在博雅堂打了个75折吧...
  •     40元购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