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書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9620432798
页数:231页

作者简介

我們找來10位在內地工作及生活的香港人,讓他們說出自身的經歷及體驗。他們為何會移到內地生活及工作?為何選擇留低?怎樣跟生活、工作、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或單位磨合?如何反思香港價值,以及香港人的角色?這是了解當代香港,以及當代中國現況的必讀物。

书籍目录

導讀:從國籍說起
閭丘露薇
答客問
——香港人在廣州
程美寶
黎明的波鞋 張曼玉的牛仔褲
吳里璐
蘋果的比喻
周雅婷
港慫與北漂
—— 記一個在京香港人「理解的勝利」
徐天成
行走在基層的法治思考者
李浩然
在深圳與羅湖之間導航
黃漢忠
我的四分一世紀
葉貞德
九十後北大教育
戴偉強
一間屋與一個家
鄭志銳
備忘錄(2004-2012)
李照興

内容概要

盧燕珊,本地傳媒人,現為駐北京的香港Teleporter。她游走兩岸三地媒體與文化界之間,修成兩大佳作,分別為一書三冊加兩隻DVD的磚頭作《盒子經:二十年‧詞集‧對話》,以及歷經十二年紀錄成集的《大山與人》。


 兩地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那天孫澎大哥演講之前從書架上取下來的,原本以為這種填充時間的講座不是很無聊就是非常無聊。我將它當是備胎扔在一邊,隨時「換胎」。結果孫大哥的講座有營養得很,《北漂十記》就乖乖地待在旁邊陪我聽書。兩個禮拜後我掏出來本打算「笑話」(我的意思是看笑話通常很輕鬆的嘛)看,連目錄都不翻隨手掀到哪頁算哪裡。邊看邊「噗哧噗哧」,還惹人回頭留戀我是打噴嚏還是質疑自己做了什麼動作害別人笑話。都不是,而是這本書太精彩了。看名字還以為記錄十名香港學生跨河渡江來到北京打拼現在有光鮮有落魄的故事。誰知道北漂的哪只香港學生,律師、廣告人、服裝設計師等都深刻地記下了滿滿的辛酸史。我開始覺得這本書不是混的了,它的誠意在於概念的「完整」,不是那種三千字述一生的名銜文(如介紹他/她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做了些什麼東西),而是文化和文化的比對。這些不乏兩地生活體驗的人們,勝在立體,我很開心看到他們最後保留了什麼和轉變了什麼。每人守住的原則和底線都不一樣,每人生命的延展性都包含了跨度,年輕人的憤怒和中年人的悠然。那是很妙的體驗,因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這些人處理的是時間,談的是歷史;坦誠的是慾望、解釋的是信念。若說共鳴的話我會選九十後到北大唸書的戴偉強。清華北大是全中國人民的Dream University(理想大學)。每逢考試季,老師們就說:祝同學們高考旗開得勝或土一點的就說考進理想大學。北大是文科人最理想的大學,讀北大的孩子不是狀元就是高官子弟了。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就離不開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到了今天算是差不多了。差不多的意思相比起其他學府,若北大不敢講也沒什麼地方敢講了,可北大的人總覺得差不多也意味著差老遠。我知道內地上大學是多麼地「應付」,不是簡單地應付考試,而是每天接踵而來的學習任務。除了北大這種精英雲集、個人主義頗盛的學府,其他的學校還要搞一堆有的沒的班級活動加強對集體的榮譽感。有集體就有幹部,有幹部就有競爭,有競爭也自然有評優。大學生最後可以證明自己的剩下那些印刷精美的紙獎狀了。不過我很驚奇發現連北大要應付的每日任務也頗多,無意義的課和無意義的考試也不在少數。可他很人文,這就是一所大學本身土壤的養分,是肥沃且有分量的。這樣的人是看不起現當代中國的文學的,他喜歡傳統文化的成分多太多。自小念金庸讀聊齋的底子最後跑去拍電影了,不過他倒是挺坦白的人,喜惡刻在臉上,就是那種我就是不愛看啊吹咩的樣子。北大人的自信來源於他對時間的規劃,看人閒餘時間在幹嘛就大概知道他以後會幹嘛了。若你問我有空的時候做什麼嗎?嗯,最近有些頹廢只想怎麼吃好睡好做好手頭的事情。
  •     (原刊26-1-2013信報)我在閱讀《北漂十記》和《港漂十味》(下稱《北漂》和《港漂》)的過程中,總是在尋找這群被「漂」所統稱的人們,與我一直所認知的移民有着怎樣的差異。如果生活在他方的不適,或者飄泊無定的感覺是所有移民的心理狀態,那麼「漂」的身份,便是意味着這以外的一些什麼——比如說,對遷徙之後需定居下來這一概念的質疑。兩書中不論是北漂、港漂,都有在轉換環境生活後繼續頻繁穿梭中港兩地的例子。對於將來,他們亦不排除再次移動的可能。這已與香港人所普遍認知的外來移民——即我們上一代,或再上一代因時局不穩,或因希望過上另一種生活而選擇從中國遷居到香港,落地生根的情境迥然有別。另一方面,不少北漂和港漂心底裏都很清楚,開始在新環境定居,取得當地居民身份並不代表這是他們的地方。當中更有人認為自己不歸屬於任何一地。事實上,大概沒有其他地方能像中國般,和香港有着這麼多的相互影響。此一影響體現在包括公共服務、居住環境等日常生活各層面的比較,例如書中所有港漂都毫不猶疑地批評香港的地產霸權;北漂則一致地看到內地職場文化種種的不專業……凡此種種,都不斷提醒他們兩個體系之間的差異,又同時生產出更多雙向的認同、批判。這大概是「兩地書」被選擇作為二書總題的原因:這群異鄉人無可避免地帶着另一地的視角以審視眼前的城市。因此,他們之間不論在價值觀上有着多大的分歧,在談中國時都不會不談到香港,反之亦然。如何想像國家?而我認為《北漂》和《港漂》的意義,其實更在於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國家及本土這兩個相當重要的概念。此處先談前者。自九七年後,我們不斷被告知國家的重要性。但不少人都能清楚看到,不論是官員、政黨,都未有因應國家這個座標的(再)出現而為香港成功定位,而都在國家面前迷失了自己應有的方向:《北漂》中一位在心理學學系獲得碩士學位,現時負責協助開手機、電腦軟件的港人,便指出香港缺乏長遠規劃背後所反映的是一種只想到要「顧全大陸」的放棄心態。而這種主體性的缺乏,使得中國、香港之間的互動根本談不上是一種合理的互動。這種態度當然是犬儒的。因為惟有將國家理解為一個時時刻刻,全面壓制着香港的機器,才可以解釋為何香港主動放棄了自身的能動性。《北漂》的第一個個案,在廣州中山大學教授歷史的「上一代北漂」,便觀察到香港在不同場合都比內地各城市更多地提及到國家。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很可能是源於以往香港對於政治、歷史教育的缺乏,使我們不懂得怎樣和國家打交道。她認為,香港與國家的接觸,不會真的是事事「直達中央」,有些時候,我們只不過是與整個官僚系統中的不高不低的某個層級打交道而已。這一看法未必全對,比如在西環治港的陰影下,國家對香港的收編、操控絕非無迹可尋,但由此引申開去,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在國家面前,香港應該採取一種怎樣的姿態:要知道,中國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以至美國各州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之間從來都不是完全控制的關係,當中總是充滿着大量的博弈及討價還價。這十五年來,中國和香港之間的也並非是一面倒的關係。我們曾被國家在我城的政治代理人告知一定要為國家完成,沒有迴旋空間的責任,諸如廿三條、國民教育等,都因香港人的堅持而被擱置。這說明了在兩地的關係中,國家始終有其邊界,它暫時仍無法把香港完全改造,徹底成為其內部的部分。《北漂》中至少有兩位受訪者都指出,連內地人在看過國民教育的教材後也啞然失笑。建構怎樣的本土?政府缺乏主體性,再加上國家力量的滲透,正正是促成香港民間社會將議題聚焦在本土身份上的其中一重原因。相對於國家,本土其實是一個更難清楚界定、說明的概念。《北漂》、《港漂》沒有為「什麼才是本土?」給出答案,而是提出我們在建構本土身份、本土論述時可以思考的一些方向。例如本土總是讓我們想到一種無法追上世界潮流,不願開放自身的情境。這當然是一種誤認。有時,沒有變化不是落伍,而是代表着該處的社區關係已穩定下來。換句話說,即發展的邏輯還未完全佔領、主導該區。《港漂》其中一位作者,觀察到「香港很多老區的社會生態這二三十年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更進一步將這種不變來對照中國當下每時每刻的巨變。前者相對穩定讓人感覺心安,而後者則是一種無法安居的苦。當下推行的市區重建模式,其種種弊端已為人所知,但為何我們還會對發展有着某種非如此不可的焦慮?對比其他同是國際大都會的城市,香港好像特別看不到老區的好。讓我們再次回到前述那位港漂的故事。他提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觀點:同為移民城市,上海和香港是屬於當地人的城市,但北京和深圳則是全國人民的城市。香港、上海明明是兩個最早對外開放的移民城市,但其本土色彩卻能夠被人清楚察覺到。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全球化下,人口流動變得史無前例地頻繁的現象,既可以說是使得本土與外來的區分變得愈加困難,但同時也有可能生產出一種包含着開放精神的本土性。沒有人確切知道香港的故事可以怎樣繼續被敘述下去。但這肯定不是出於我們把北漂、港漂的種種觀察和思考,說成大家各有難處,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體諒的空話。如果香港的故事能夠繼續被敘述下去,會否是由於外部視角重新測繪、更正了種種形塑我們身份的概念?而國家、本土僅僅可能是其中最易被察覺到的兩者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政治面貌:还可以,挺不错//先求有,再求好
  •     也算让我从香港人的角度看了一次中国
  •     越看越喜欢香港
  •     漂在流動的大地,南來北走,不同天地有多少歧異。這兩地書就要把對家也讀了。也不求說者不偏倚,不慍怒,或就缺了心火,沒有委屈,怎可來個嘆息,或開口諷罵。噪動是今日流行的閱讀經驗。 同時是,要多深闊的人生識見,才有能耐把歧異由針刺看成紗紙,要比較那些篇章,開始明理。 就只怕這是個取易不取難的時代。
  •     十個北漂十個故事,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共通的是,他們都是活在中港差異的語境裏。大環境下的小角色,又發揮了什麽效果?也許是未來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研究的素材。
  •     
  •     港漂是内地人在香港,北漂是香港人在内地。港漂那本里的讲述者,身份比较单一,基本是内地赴港读书然后生活定居的人士,所以想法比较集中。而北漂的这本,讲述者里有学生、有老师、有艺术家、有媒体从业人员……更为丰富,所以想法也比较分散,但核心都是一样的:承认现实,放下成见,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追求美好生活。多说一句,“漂”看起来是一个属于弱势的字眼,但这两本书里的人都不是社会中的弱势。
  •     因为我在北京漂泊多年,所以朋友特意从香港送来这本书《两地书:北漂十记》,书的排版还是竖版的,内地也没有发行,所以内地看的人应该很少。这本书是十位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对于各自生活和工作的感悟,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国民教育的反思等内容,都是很好的视角给自己更多启示。
  •     香港人真应该读读这本书,书中人物的生活故事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和差距,和他们对此的了解和理解。 我在香港的这段时间,发现香港人对台湾、日本、欧洲等国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中国,有的人偏见甚重,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危言耸听,只有少部分人以开放的心去尝试着理解,希望以后有更多类似的书架构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