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走过人间路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15319797
作者:杨恒均

书籍目录

上编|伴你走过人间路
家庭相册|我与我的父亲母亲
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
母亲说,要分手的时候总是要分手的
儿子问我,你妈妈会死吗?
生与死的第一堂课:产房
世上最悲伤的那个人
父与子:过去与未来
为了忘却的回忆
结婚后才开始的恋爱
那只属于我的微笑
在我出生的医院,我陪伴着母亲
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美丽的白血病
母亲的护身符
生与死的第二堂课:门前的坟场和床头的棺材
外婆的大鬼小鬼和“老鬼”
通向天堂的入口在哪里?
在天堂门外与上帝的对话
生与死的第三堂课:被死亡吓得半死
父母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儿子铁蛋的方法
感悟死亡的意义和真谛
死亡之前,好好活着!
飞越老人院
当我离开时请你紧紧握住我的手
你那里下雪了吗?
我带父母去吃肯德基
过年?守岁
母亲是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附 悼念母亲(杨瑜)
家庭相册|我行我思我写
下编|爱在人间
春节,一个悲伤的节日
不愿忘记,不敢想起
母亲们,你们在哪里?
老爸,祝您生日快乐!
每天都是父亲节
父亲的眼泪
我的老师李广学
这个春节里最有爱的一天
母亲节写给母亲们的一封信
今天心里很难过
清明印象:这里,我们曾经来过
我该如何向儿子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带你参观我的地震受难者纪念馆
本次列车终点站:奥斯维辛
有所敬畏,才能无畏
博客里的守望者
三八节:写给女孩男孩、女人男人的信
在母亲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
乔布斯留给我们的有关死亡的遗产
生日感怀:后悔做过以及后悔没有做的那些事儿
信仰不是用来救国,而是用来救人的
人生十论之“救国救人”
人生十论之上编
“养儿防老,还是养国家防老?”
“老杨头”的非正常生活
父亲的高考,我的梦
悼念父亲
启蒙者——父亲杨新亚
黑眼睛看世界:先做人,再做事
后记(曲阳竹子)


 伴你走过人间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悼念母亲的悲痛日子里,我一气读完了杨恒均先生的《伴你走过人间路》。杨先生的博客(微信公众号)我一直关注,介绍给朋友,无一不喜欢。他的观点未必每一个都认同,可是他那种不偏激、不煽情、温文尔雅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辩方式,在充满戾气的网络世界里难能可贵。他是位政论家,其实他早年写小说,近年写散文,都不凡。母亲去世,陷入悲怆,我极想给自己找一根精神拐杖,最先想到的就是这本书。我知道这是杨先生在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后写的,既是现场记录,更有许多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无疑,杨先生是“孝子”。他在知道母亲得了白血病和后来父亲脑瘤破裂之后,立刻辞职,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从海外飞回母亲或父亲的病榻,先后陪伴他们走完了最后一段“人间路”。他目睹父母病情的反复,回忆老人的过往和自己精神的成长史,探寻着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并且由己及人,从更广阔的层面进行着思索。杨先生的父母有着中国父母“无私爱子”的共性,但也有着自己的个性;这些共性和个性就给了儿子无法抹杀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杨母是位农村卫生院的产科医生,虽然很普通,但方圆几十里就她这一个,因此她接纳的生命当以成千上万计。她文化不高,但在退休后,硬是用放大镜读完了中国的十大古典名作。杨父是中学教师,因出身不好一直窝囊的活着,儿子一直暗里责怪他没有骨气和血性,长大后才知道,父亲处处逆来顺受,为的就是别戴上“帽子”影响孩子的前途。父亲是有远见的。那些被开除、被劳教和劳改的同事,他们的孩子即使以后父辈被“平反”,丧失了的学习机会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杨恒均父母有远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唯有高考才能让孩子走出农村,走向世界,因此对他是目标极其明确的“定向培养”;为了督促他考上名牌大学,提前退休,租了“学区房”。这是命运的赌博。幸好儿子争气,先后成了复旦大学法学学士、新兰威尔大学文学硕士和悉尼科技大学博士,是著名的评论家和学者。杨先生的工作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两位老人对他一直极不放心。理性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纠结始终并存,自豪和担忧,成为了他们母子和父子关系的特点;而儿子的欣慰和歉疚也将会伴随他的一生吧。如果这本书写的仅仅是两代人的情感,那么读者已经看得够多了;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一个问题却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那就是做小辈的有没有想过,如何去帮助生命行将结束的亲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呢?是不是让他们就这样在无边的绝望里告别世界的呢?是呀,我们会陪伴父母,会无微不至地照料,会设法去寻求尽可能好的医疗资源,可是真没有想到父母在无奈桥前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更别说去替他们排解了!作者写到了母亲去世后父亲对死亡的恐惧日益加剧。父亲反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认识的人大多都走了。总说不知道还能活几天,怀疑自己这里那里有病。母亲是个乐观的人,每过一个生日都会开心地哈哈大笑,好像从阎王那里多赚了一年;而父亲则叹息又少了一年。作者觉得父亲并不真以为自己要死了,而是感觉到死亡总有一天会来到,他开始在死亡的阴影和威胁下思考人生,而这是最可怕的。读到这儿,我禁不住掩卷长叹,泪水长流。母亲是文化人,爱动个脑筋,她不可能没有关于死亡的思索,尤其那么高龄,阎王随时会来造访的。可是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有时看她端坐在藤椅上沉思,没准就是在琢磨生死大事哩。她留在人世最后的话是“这次我大概要死了”。可见她的内心里埋着对死亡深深的恐惧呀!可是我忽略了,或者假装着忽略了。如果我走过她的身边,拉着她的手,跟她聊聊这个话题,至少会减少一点她的孤独无助吧?是呀,当一个人老了以后,小辈往往想到的是他的衣食住行乃至生理疾病的治疗,而忘记他同样是会思想、有思想、有着精神追求的人!因为中国文化的缺陷,我们总是对死亡回避,避而不谈。但死亡绝不是虚无,而是可以感受、可以触摸的实际存在,对于衰老不堪或重病在身的老人来说,更是每时每刻都要去面对的,而且是孤独面对的——因为人们不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这方面,我们小辈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的。书里面,作者无法给出死亡的真相,但是他翻译的一首诗却让我看到了希望,是呀,当人不再怕死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战胜了死亡——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不得不走,请你紧紧握着我的手——让我走,让我走。我知道 你不想我独自上路,我也想伴你到天长地久,可时间一到,我们该分手——让我走,让我走。我的灵魂已经获得自由,只是不忍心让你一个人孤独,我把对你的爱留下来,陪伴你,直到相会的时候。……
  •      最初知道杨恒均,是在08年刚读研一的时候,当时还是满脑子不切实际想法的偏激青年,他文章中展现的宏阔视野和爱国情怀使我深为折服,后来断断续续读了他写的不少博客文章。老杨以“民主小贩”自居,有很多精彩的政论和时评,但比起那些,我更加喜欢他写自己父母和家庭的这本《伴你走过人间路》。写这本书的缘起,是他的母亲得了急性白血病,他为此辞掉工作,从澳洲返回大陆,陪伴母亲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在此期间,他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念父母的亲情,追问生命的价值,探求死亡的意义,在这本书里,他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与精神世界坦裎在读者面前,真诚地分享生命体验,不虚美不隐恶,拳拳赤子之心,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杨恒均的爷爷有三十亩地,解放后被划为地主,他的父亲毕业于国民党师范学校,很多同学都跟随老蒋跑到台湾,在文革中更是一再成为批斗的对象。曾经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为了子女亲人免受更多冲击,不惜压抑扭曲自己的灵魂,选择了卑躬屈膝,俯首认罪,甚至主动揭露自己的反动罪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坚信总有一天知识的多少又会成为年轻人进步的标准,为此他督促杨恒均心怀梦想,努力学习,终于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 杨恒均的母亲年幼丧父,与寡母及聋哑弟弟相依为命,作为一名产科医生,在山区简陋的卫生条件下,翻山越岭,走街下乡,迎接了成千上万个生命。幼年的艰苦和磨难造就了她坚韧不拔和乐善好施的性格,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子女把剩余的积蓄捐赠给困难学生。母亲对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和对生命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杨恒均,他写道,“母亲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权有势,荣华富贵,她只是想我们活的好,母亲活的好的标准太简单了,那就是活得快活,活得不辜负他人,活得对得起良心”,我想这应该也是天下大多数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吧。 文革期间,杨恒均还在上小学,作为地主狗崽子和臭老九的后代,几乎每天都遭到欺负和侮辱,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童年的磨难并没有使他的心灵扭曲,他没有陷溺于曾经遭受的侮辱与损害,而是从父母的教诲与老师的关爱中,更加激发出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弱者的关怀,也最终促使他拿起手中的笔,书写邪恶与善良,传递光明和希望,为了下一代不再遭受同样的苦难而不懈努力。他写道,“对政治和社会的敏锐让我不甘堕落,人间的不平路和人世间的不公正让我不会再保持沉默,对弱势和弱小的同情让我哪怕在最孤独的状态下,也感觉到充满力量。对爱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社会不公的厌恶,让我这些年过得越来越充实,我认为这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杨恒均与我的父亲同岁,通过他的家族史叙述,我们可以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在他的外婆父母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代以来饱受磨难的几代中国人历经坎坷、执著前进的身影。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把五个子女抚养长大,而且竭尽所能地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能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我爸曾经对我说,自己奋斗了半辈子才好不容易地从山村走进县城,但是感觉跟那些一出生就在城里的人还是很有差别,你的起点比他我高,要努力在城里站稳脚跟,可能到你的孩子这一辈才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我听得懂父亲的话,既有些许无奈,更多的则是期望和勉励。我能走到今天的位置,能够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和机会,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是踩在父辈的肩膀之上,我时常心怀感激。家族传承的不只是血脉,更是爱与希望,我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我所能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人是一无所有来到世间的。所有的人,不论自觉与否,不论情不情愿,生来便背负着历史的遗产。这种遗产可能是一种剥夺,也可能是一种馈赠,可能是华丽的冠冕,更可能是冰冷的牢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运的兴衰,深层次的决定了家族与个人的命运。古人诚不我欺,家、国、天下,实在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我们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和成长的环境,但是可以选择如何消化,如何面对,如何给予。苦难可以是拦路虎也可以是垫脚石,是积极进取还是随波逐流,是充满善意还是满怀怨愤,不经意的选择,可以决定不同的成长轨迹。 杨恒均说,“父母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认识自己的父母就是认识了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一部分,既是你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你认识了整个世界后一定会回到的地方”。我们不曾经历过去时代的艰辛与磨难,但是从父母长辈的讲述中,从作家们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逝去的岁月,对上一代人多一份了解与敬重。报纸电视上整天嚷着“照镜子,正衣冠”,其实我们不需要去对照那些遥不可及的崇高理想和英雄模范,只需要经常照照父辈的镜子,读一读生活这本书,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进而获得更多的力量让自己坚实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之上。 杨恒均有两个儿子,他按照老家的习俗给他们起了小名,老大叫铜锁,老二叫铁蛋,儿子的出生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说,“在我当了父亲之后,在我更多看向过去和未来之后,我才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作为儿子和父亲的我,眼中不再只有我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我开始用手中的笔书写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爱、责任和希望,希望用我的笔能够给更多的儿子们以爱,减少所有做父亲的担忧和恐惧。”这份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从自身经历升华出的对弱者的悲悯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使杨恒均足以跻身当代伟大的写作者之列,几百万字的文稿,是他对上一代的致敬,更是送给下一代的珍贵礼物。掩卷沉思,我们这些同样既是儿子又是父亲或者将要成为父亲的80、90后一代,又将给子孙后代留下怎样一个中国,怎样一份遗产呢?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国家在进步,生活在改善,但是中国的历史太沉重、现实太复杂,还远没有到坐享其成的时候。过去的苦难已然消散,然而当今时代,几千年专制遗毒未清,不平等、不公平依然广泛存在,有些方面甚至变本加厉,我们之所以不能忘记历史者在此,之所以不能不继续努力者亦在此。在网上看到有人调侃,“在国外呆久了,最深切的感觉就是活在祖国有盼头,活在那边真的太无聊了,感觉还是回到国内好啊!在国内你可以盼祖国统一,盼依法办事,盼这个民主盼那个自由啥的,在那边根本没有可盼的”,说的虽然是反话,对我而言却不无启示。人生在世,有梦想才有动力,痴迷于眼前那点利益,不免终日蝇营狗苟,庸庸碌碌。拥有一些超越个体利益之外的追求,才能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厚度,行走世间也更有力量。我们处在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国度和时代,在追求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之外,如果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贡献一点点力量,也足以为个体生命增添一份别样的光彩。 80、90后一代人即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阶层,也将掌握权力,是选择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自己承受的屈辱与不公变本加厉地施予别人,还是勇于扛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终将影响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要激浊扬清,而非助纣为虐,需要对时代潮流有更清醒的认知,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坚定的意志,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理想美好而现实残酷,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龙应台说,“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任何一点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一些人的努力甚至牺牲。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不必顾虑自己的能力大小、地位高低,做与不做,大为不同。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因为母亲得了白血病,开始探寻死亡的意义。作者的文字非常贴近生活,他的很多困惑也是我的困惑,与作者一同进行了这场探索之旅
  •     文字很朴实,但字里行间的感情很厚重和深沉,无论是对父母,亲人还是国家,情到深处还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擦过眼泪。印象最深的一段话特摘抄下来:父亲总是鼓励我们要背井离乡去追求理想,希望在他乡;母亲则总是在我们离开前悄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也不要太忧伤,总可以回到故乡,她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正因为有了父亲,我们才充满希望,背起背囊到处流浪;正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从来没有陷入过绝望。只要有母亲在那里等着我们,随时迎接受挫的游子的归来,我坚信自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     民主小贩的温情记录,真实感人
  •     一个理智的男人写的一部让我深夜泪奔的理智作品。够坦诚。
  •     有人与你----同在!
  •     特别感动。
  •     在书店拿到这本书后就不愿放下,现在很少被感动的我都看湿了眼眶。我们很少会去思考死亡,可是死亡却是必经过程。而人必须得靠信仰来拯救。而我还有信仰吗?
  •     只有当事人才能理解其中的煎熬吧,面临死亡和失去,还需要理性。
  •     亲情间的真情流露,很感人。
  •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文章,觉得分析得很深刻很中肯,然后开始关注杨老头。。我没有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同情弱者,对弱势群体心怀怜悯应该是作为人的本能。。这部小说中记录了作者陪伴生病的母亲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时对死亡、对亲情、对爱的感悟。尚未涉世,总觉得死亡离父母离自己是很遥远的事情,但作者的经历和父母的日益老去更是对我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耐心的陪伴敲醒了一记警钟。
  •     喜欢书中描写亲情的文字,至于激烈的民主意识,自己是不曾有过,也不想有的
  •     感动
  •     e
  •     生与死,其实我们都不知该怎么面对
  •     情节感人,有少许啰嗦
  •     写亲情,不怀疑那份感情,但是文风我真是不喜欢,总觉得有点矫情。
  •     爱与死 爱有多深 死就有多孤独与恐惧 爱别离苦 人生的至极之谈
  •     好想让时光你慢慢走,让我多陪陪你。以后,我也不再恐惧死亡,因为有你在那边
  •     到了后半段眼镜一直湿润着看下去的
  •     亲。
  •     大部分文章都看过,文字很真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