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行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11418788
作者:(美)赫伯特 A. 西蒙
页数:372页

后记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赫伯特A.西蒙由于对经济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管理行为》一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有限理性”和“满意解”,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西蒙提出,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决策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理想情境中的完全理性导致人们寻求决策的最优解,现实生活中的有限理性导致人们寻求满意解。西蒙将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两类,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决策为非程序化决策。所有的程序化决策过程都可以概括为:界定问题;明确目标;寻找为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做出决策;在执行决策中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    有机会翻译《管理行为》这本名著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早在1988年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丛书中就出版了杨跞等译的第2版,1999年由台湾华人戴明学院出版了钟汉清等译的第4版。本书语言非常严谨,翻译难度较大,加之又恐对大师的著作理解不正确,故翻译时如履薄冰。在一些不是很确定的地方,还参照了上面两本书的译法,在此表示感谢。    目前,由于决策失误给国家、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时候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按照决策程序一步一步去做。没有清晰地界定问题,也不知道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对可选方案不进行科学的评价,决策执行中没有检查和控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认为虽然本书相对比较专业,学术性比较强,但是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对企业和政府的各级决策制定者和决策参谋人员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朱美琴的大力支持,同时能够完成此书还要特别感谢以下人员所提供的帮助:廉晓红、李俊、陈刚、陈之荣、凌勇、任声策、张贤、邱琼、冯杰鸿、廉莉莉、张飞、詹云霞、詹红霞、朱剑锋、周俊、余艳艳、胡倩、杨戈宁、陈丽丽、田岗、李吉浩、王晶、董研、张可、刘汝翠等。    翻译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詹正茂    2003年12月

作者简介

作为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最重要的作品便是这部《管理行为》。
决策制定的过程是组织和管理的核心内容,西蒙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有限理性”和“满意解”——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判断取决于有限理性,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寻求的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决策过程理论——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程序化决策)和非经常性(非程序化决策),而经常性活动具有共同的决策过程。

书籍目录

丛书赞誉
出版说明
总  序 席酉民
推荐序 陈佳贵
第4版导言
第1版前言
致  谢
第1章决策制定和管理型组织 ∥ 1
评论与延伸 ∥ 15
第2章管理理论的某些问题 ∥ 277
评论与延伸 ∥ 46
第3章决策的事实要素与价值要素 ∥ 527
评论与延伸 ∥ 64
第4章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 707
评论与延伸 ∥ 83
第5章管理决策心理学 ∥ 897
评论与延伸 ∥ 111
第6章组织的均衡 ∥ 134
评论与延伸 ∥ 144
第7章权威的角色 ∥ 1697
评论与延伸 ∥ 191
第8章沟通 ∥ 198
评论与延伸 ∥ 212
第9章效率准则 ∥ 237
评论与延伸 ∥ 257
第10章忠诚与组织认同 ∥ 2647
评论与延伸 ∥ 281
第11章组织的剖析 ∥ 291
评论与延伸 ∥ 314
附录什么是管理科学 ∥ 339
译者后记 ∥ 345

编辑推荐

《华章经典•管理:管理行为(珍藏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代表作品。西蒙作为“管理决策理论”的创始人,独步经济世界与管理王国,堪称奇才,其著作《管理行为》提出的“有限理性”观点为后人做出了“无限贡献”。

前言

这是一本组织管理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经典著作,作者西蒙因为此书及其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本书初版于1947年,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但仍被组织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引用,本书也是新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成果。一般而言,如果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作为组织理论的开端,那么组织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一,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官僚制组织模式。韦伯认为官僚制是组织结构最有效的形式,是达到组织目标最有效的工具。理想官僚制的特征有分工、权威的等级系统、成文和广泛的档案制度、专业培训、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的非人格化,根据才能选拔人才等。其二,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它旨在探讨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其三,法约尔、古利克、厄威克、穆尼和赖利等人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专业分工、权力与责任相称、纪律、命令一致性、指挥一致性、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的报酬、稳定的人事职位、管理幅度、协调等。古典组织理论对以后的组织理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新古典组织理论”,或称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批判古典组织理论的组织原则,认为它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是:缺乏经验的可证实性;错误地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机械式的、决定论的系统;过分强调正式组织结构而忽视了人的因素;过分依赖主要组织原则的作用等。新古典理论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其一,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在这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此外还有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几率模式理论”。其二,人性假设问题。麦格雷戈提出了“X-Y理论”,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其三,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卢因提出了“团体力学理论”。其四,领导风格。坦嫩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领导风格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各特提出了“支持关系理论”,穆顿提出了“新管理方格”。第三阶段是现代组织理论,它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组织理论,主要有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和权变理论。系统学派强调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组织,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组织,认为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权变理论则认为管理组织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应根据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来决定管理组织的方法。 概括起来,古典组织理论倾向于宏观分析,新古典组织理论则多从事微观分析,而现代组织理论则是对宏观、微观再宏观的组织分析方法的尝试。新古典组织方法基本上是对古典组织原则做出的反应,但它并没有全盘抛弃古典原则。相反,新古典组织理论家指出了古典组织原则的局限性,并试图通过强调某些古典组织理论家应有的地位来弥补古典组织理论的缺陷。新古典组织理论有两个发展倾向:其一是以西蒙为代表的学者,着重批评古典组织理论的不足之处,试图形成完善的组织理论基础,可以称为宏观新古典组织理论家;其二是强调古典组织理论家所忽视的人的方面,他们的方法是微观组织理论方法。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或重建组织管理理论。全书的核心假设是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主要关注组织有效运作的决策制定和人员管理过程,尤其关注组织顺利运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本书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考察组织决策,首先分析人类决策,然后解释组织和人之间的关联、组织对人的影响,最终得以完整考察组织中人所做出的决策。本书是原书的第4版,增加了作者更多的持续思考和研究内容,并保持了原文完整的样貌,相信会给组织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更多的帮助。本书由清华大学詹正茂博士领衔翻译,詹博士长年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对西方的管理理论和中国的管理现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相信本书一定会对管理研究者及管理实践者大有裨益。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

内容概要

赫伯特 A. 西蒙是唯一一位因管理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
西蒙曾任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自1949年开始,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1975年,他荣获图灵奖——计算机科学最高奖;1978年,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1年,西蒙去世,享年85岁。
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与史密斯伯格等人合写)、《组织》(与马奇合写)、《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组织决策理论已经被成功地用于解释和预测各方面的活动。——瑞典皇家科学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也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理论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彼得•德鲁克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基于西蒙的思想。——《管理法则》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著作。——《公共管理评论》美国的管理学家西蒙和马奇发展了巴纳德的管理理论,特别是决策理论。——《西方管理思想史》

名人推荐

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割断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就只能成为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不再是一座宏伟的城堡。在这套管理经典系列里,我们可以追本溯源,也依然可以欣赏到对现代管理有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管理思想、智慧和理论。大师的伟大、经典的重要均无须介绍,而我们面对的经典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再美的语言也难以精确刻画,只有靠读者自己去学习、去感悟、去思考、去探寻其真谛和智慧。——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席酉民当我们企业在强调细节管理、有效执行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对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当我们在强调劳资合作的时候,也就是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工作,将蛋糕做大,从而双方都能共同获益。最原始的思想往往也是最充满智慧、纯粹和核心的思想。——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曙明现代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组织、组织中的人和组织管理实践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转过身去,打开书架,重新看看这些著名学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多数当代管理书籍好像迷失了点什么——对管理本质和实践的理解,感叹它们的作者们好像缺少了点什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蓝海林把管理作为一项可以实验的科学,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伴随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手段的变化,追求管理科学性的努力从此生生不息,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 张晖明管理百年,经典有限,思想无疆,指引永远。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华,是人类精神理性的科学凝练,是大师级学人回应重大现实问题的智慧结晶。希望青年学子能够积淀历史,直面现实读经典,希望年轻学人戒骄戒躁像大师一样做真学问,代代传承出经典。——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宝元西蒙作为“管理决策理论”的创始人,独步经济世界与管理王国,堪称奇才,其著作《管理行为》提出的“有限理性”观点为后人做出了“无限贡献”。——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光华该丛书是管理学科的经典著作,将为读者提供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俊

章节摘录

目的层级    即使发生在生理层次上,手段一目的关系也是起到整合行为的作用。在这个层次上,肌肉张力的协调是(一种手段)为了执行简单的生理动作,如行走,伸手拿一样东西,将眼光转移到某件物体上。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成年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和自动进行的;但是儿童必须费很大力气去学习,这种学习虽然不是反射行为,但实质上完全类似于成年人在手段一目的情形下的学习。    但是迈步或抓住某个东西,这些动作本身通常又是达到下一个目的的手段。要确定哪些目的是这些动作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哪些目的是为了实现下一个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最明显的方法是:让行动主体处于在矛盾的目的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情境当中。    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式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的,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权衡。但是真实行为几乎达不到高度自觉的整合。因为有意识动机的结构不是单一的分支层级式,而通常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式,更确切地说,是只有微弱和不完整关联性的要素集。随着目的层级上的等级逐渐提高(就是说有更远大的目的),这些要素的整合程度也逐渐减弱。    手段和目的的层级结构既是个人行为的特征也是组织行为的特征。实际上,第2章所说的目的型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也就是与目标实现的手段和目的体系保持一致的组织结构安排。因此,消防部门的目的是减少火灾损失,但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则是防火和灭火。这两种主要手段在组织结构中一般分别由防火局和灭火队来实现。我们发现,由于后者必须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分区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该单位的下一层组织单位是按照地点进行专业化分工的。    无论是对于个人行为还是对于组织行为来说,手段一目的层级结构一般都不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整合链。组织活动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往往很模糊,要么这些最终目标没有完全形成,要么在最终目标中或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中,存在内在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公共工程管理署由于把“政府投资”和“失业直接救济”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同时当作该机构的目标,因此使得其决策复杂化了。战时生产委员会制定决策时,也必须在战争需求和平民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组织的手段一目的层级缺乏完整性,有时是因为政策制定机关拒绝确定一个政策“热”点,比方说,国会拒绝确定家庭身份和职业在延缓服兵役中的相对重要性。手段一目的联系本身有时就很模糊。比方说,“军队的目标就是打败敌人”这种说法,在实现该目的的正确战略上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争吵和冲突的余地。说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打德国”与“先打日本”两个派系之间的辩论。    只考虑这些手段一目的关系,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完全地整合自身的行为。但是,行为中的理性,恰好就体现在刚才描述过的那种不完整,有时还不一致的层级中。    手段—目的分析结构的局限性    使用手段—目的层级对理性行为进行分析时,要小心谨慎,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首先,如果不考虑其他行动方案可以达到的目的,那么我们对选择某特定行为方案能达到的目的的陈述就会是片面的、错误的。在选择某桥梁的设计方案时,仅知道悬臂设计能够达到为河流架桥的目的是不够的,抉择是否明智,还取决于悬臂设计是否比吊桥、高架桥或其他设计方案更有效更经济。理性的决策始终需要根据各种可行手段分别实现的目的,对这些手段进行比较。我们在第8章里将会了解到,这意思就是说“效率”(也就是说,使用有限的手段实现最大价值)必须是管理决策的主导准则。    其次,在真实的情形下,往往无法将手段和目的完全分离,因为对于各种可行手段的评价并不是中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分离的困难,所以在“手段是否符合目的”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无效的论点。就拿“禁酒修正案”的例子来说,使用禁酒手段涉及的价值问题太多了,有个人自由问题、合适的治安方法问题等,这些问题很快显得比禁酒这个“最终”目标还重要。因此,认为禁酒令只是实现禁酒这个最终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便是错误的。采用实现某个特定目的的特定手段,可能产生许多始料未及的其他后果。因此我们在评价手段的可取性时,也必须适当考虑这些可能的后果。    再次,手段一目的术语一般会掩盖时间要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某个目的是实现过程中的某种条件或状态,那么在某个时点只会实现一种状态,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会实现许多状态,抉择不仅受到特定目的影响,还受到时间要素的影响,也就是受到不同时点预计会实现的目的的影响。抉择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如果要在给定的时间里实现某特定目的,那么必须放弃哪些备选的目的?②如果要在给定的时间里实现某特定目的,这个任务对于在其他时间实现的目的会产生什么限制?法国路易十五说“我们的身后有大洪灾”时,他是在表达一种事实判断,也是在表达一种价值判断。说是事实判断,是因为他特定的短期目的如果实现的话,就会产生某些不幸的长期后果;说是价值判断,是因为他不关心长期后果。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他是将时间大打折扣(以眼前利益为重,未来不重要)了。    时间要素还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决策制定中。有些决策一旦营造了新局面就无法挽回了,因为新局面又会影响到后面的决策。在经济学里,这种情形可以用固定成本来解释。某个制造商正在决定是否建造一家制鞋厂,他目前就只要确定,销售收入是否足够支付各种费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他已经拥有了一家制鞋厂,该厂的成本是一种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所以即使整体出现损失,但只要收人能够冲抵新增的成本和费用,他就会继续生产。所以开办工厂的决策影响到他后面的决策。就是因为存在这些具有长期效应且不可撤销的决策,所以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在时间上存在相对一致性。在面对新形势而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存在“惯性”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存在这么多反对意见并不是说,目的和手段的术语就不能用了;而是说,我们应该相当谨慎,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再用。在某些情形下,使用另外一套术语也许能更清楚地说明情况,介绍这样一套术语是本章下一节的主要内容。    P72-74


 管理行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人是其自身的目的《管理行为》这本书的经典和伟大,用不着我这个学生多嘴,知道的人都明白。作为一本西方著作,其内容的编排方式和译文的构造与国人的平常阅读习惯大相径庭,以致于这本书越是广博和深刻,对于中国人来说就越不友好。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大家有目共睹。所以我想打乱原书的结构,按照递进的顺序重新组织本书的内容结构。然后就有了这片笔记。本书讲的是“管理行为”,落脚点在“管理”上。那么,为什么需要管理?因为管理是劳动复杂化之后必然的分工。那么,为什么需要劳动?因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用劳动来创造条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那么按照递进的顺序,我们将从“需求”开始说起。在心理学中,研究人类行为动机的分支叫动机理论,其中最有名、流传最广的莫过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按照金字塔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分五层,自下而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越底层的需求权重越大,当满足它们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的需求。现实中,人的状态不是这么绝对,而是呈一种单峰分布:以其中某种需求为主,对其它需求也有少量的渴求。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人们的某种共同需求汇聚起来就变成了公共需求(社会需求),比如粮食、衣物还有房子。天上不会掉馅饼,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满足这些需求。这边是劳动的起源。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顾。在权衡个体的局限和劳动效率后,现代社会以分工的方式进行生产— — 一个人只从事某一个或几个行业。个体的局限还表现在一个人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某项需求,故而需要一群人来从事相关的行业。又在交易成本的制约下,一部分人组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群体,这便是组织的起源。于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向某个组织提供劳动并以此获得报酬,然后去市场上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报酬,以此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用原文来说,“组织目标是所有参与者的间接个人目标。它是组织参与者联合行动来实现各自不同的个人动机所采取的手段。”这便是本文标题所说的——人是其自身的目的。西蒙则称呼其为“诱因-贡献模型”。从上一段可以看出,组织所要满足的社会需求便是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目标需要计划、准备、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多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技能。为提高效率,组织内部也会进行专业化分工,将组织目标在横向上和纵向上进行分解直至不可细分的操作行为,从而建立起组织的综合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层级映射到组织结构中,也就是官僚制。这个体系也包含了组织目标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操作措施是事实要素,对社会需求的选择是价值要素。然后,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实现这个目标体系。这个任务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在组织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群人组织起来。博弈论告诉我们,个体的最佳选择不一定是群体的最佳选择,公地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就算有些职能或者岗位不是人们最喜欢的,但也必须有人去做。这就是官僚制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比如命令统一、专业化等等。但它们太过粗浅,西蒙就在本书第二章中明确指出了这些“谚语”的谬误之处。实际的管理不同于理论,它是一门充满妥协的艺术,我们应当根据现实情况决定使用哪条原则并判断执行到什么程度。官僚制只是将乌合之众组织起来,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组织的存在于发展有赖于“诱因-贡献模型”下的正平衡。所以,接下来便要考虑效率问题。对于组织的产出,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组并列的概念:结果,效果和效率。结果是组织的所有产出,包括意料中的和意料外的、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效果是结果的子集,只表示那些组织需要的结果;效率则是效果成本之比。这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在历史上,我们最先采用的方法是粗放投资,通过增加结果压缩工资来获得发展。这就是泰勒的标准化管理所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市场渐趋饱和,粗放增长难以为继,现实情况要求人们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种情形下,“管理型组织”应运而生。相比于科学管理,决策理论的进步在于通过精心设计计划来提高效果结果比,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率。当然,这个过程也会伴随着结果的增长,但那不是主要方面。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设计是:设定议程-再现问题-搜索备选方案-比较和选择备选方案-执行方案。其中的核心在于备选方案。那么,怎样设计备选方案?凭什么标准选择备选方案?在“诱因-贡献模型”下,自然是以效率为衡量标准。西蒙在本书中对理性的定义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目标的方案。关于搜索备选方案,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自然是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的排列组合。在组织目标和效率标准下,价值前提基本是恒定的,只有事实前提是变量。最简单来说就是行为的可行性范围。在舞蹈、绘画等艺术中,探索新的手法、技巧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在管理实践中,有些事情在现实制约下就是做不到,比如不可能在一个小时内从北京赶到广州,自然不能根据它们制定计划。所以,备选方案总是有限的,对于效果的追求的也是有限的,这就是“有限理性”原理。制约理性的,除了行为的可行性范围,还有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以及预期未来的不准确性。在权衡有限理性和成本收益关系之后,西蒙指出,我们不应该追求完美,而应该保证满意;不应该追求目标的达成度,而应追求效率。这就是“满意解”理论。决策之后就是执行。纵向分工使得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是分开的,因此需要将决策方案传达给执行部门,不然再好的方案也无法实施。这就是沟通的作用。沟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此。纵向分工使得决策专业化,但这个部门只是掌握了熟练的决策技术和完备的组织价值体系,对于组织面临的事实前提确实一无所知的,因此需要沟通体系将各种信息从外部环境中、从一线部门传递给决策部门。故而西蒙说,“没有沟通体系就没有决策型组织”。就组成要素来看,沟通体系至少包括信息源、信息渠道和接收者三个部分。现实情况则更为复杂,需要考虑传递信息的动力、信息渠道的噪音、信息传递中的失真以及信息传递的时间效率等多种因素,因此沟通体系的设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体系的设计甚至会影响组织的架构,比如对时间效率的权衡会产生决策分权化的动力。沟通体系只是将决策方案传到到执行执行部门手里,并不能保证对它的执行以及执行程度。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组织成员的忠诚问题。前面我们提过,组织成员为了获得报酬而向组织提供劳动。更精确地来说,组织成员提供的是无差异时间和劳动。也就是说,组织成员基于一定条件将自己在一定时间范围和活动范围内的决策权让渡给组织。由此,组织获得命令成员的权力。这个过程就是西蒙所说的“权威”:听从他人的决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权威是有条件的,只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甚至于,组织成员会直接在业务关系上抗命。为了保证劳动的稳定性和产出效率,组织有足够的理由和动力去扩大权威的范围和程度。于是在经济手段之外,人们发展出了培训、说服和认同等手段,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至此,我对《管理行为》的梳理基本完成。限于自身水平,这篇文章有诸多疏漏和偏颇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这本书在时间的淘汰中沉淀下来,是一本跨越时代的经典,希望大家多多研读。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嗯 提出绝对理性 和相对理性 知识局限的概念 沟通 决策前提等概念 又翻出他写的 组织 从知识局限 注意力 感知等角度来描述协作中的冲突
  •     这种管理学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一句话就给你很多的启发
  •     慢慢的去解读,,会发现是一本很有涵义的书,,,值得去看
  •     管理就是决策。不同于科学管理思想的以追求效率最高为目标和绝对理性,西蒙提出只能追求管理问题的最优解和有限理性。没有管理学科背景的工科妹子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自己悟到的少,还是师姐那句绝对理性敲醒了对有限理性的理解。嗯,慢慢来吧~
  •     呵呵呵呵好,不错哦呵呵
  •     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
  •     西蒙的作品,都值得精读。
  •     釐清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 手段是事實,目的是價值。 經濟人尋求最優方案(全知理性) 而管理人尋求滿意方案(有限理性)。有效利用注意力資源。
  •     本人是学管理的,教过管理、做过管理、研究过管理,如今七十六岁了,已经退休,依然关心管理学科的发展。你们的辛苦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谢谢你们。祝你们的事业前途光明。
  •     赫伯特 A. 西蒙的书籍,均值得注视,认真吸取,收益一定会多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