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20110456X
作者:[法]加缪
页数:160页

作者简介

《局外人》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代表作。加缪这样评价他的“局外人”:他不耍花招,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表演自己、矫饰感情,善良宽和,不说废话。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在社会看来,就是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他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内容概要

【作 者】 加缪
1913年生于阿尔及利亚蒙多维。二战期间,参加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1942年发表小说《局外人》,震惊法国文坛。其后陆续出版《鼠疫》《反抗者》《西西弗斯的神话》《卡里古拉》《堕落》等文学、哲学著作。1957年10月17日获诺 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
【译 者】 柳鸣九
著名法语翻译家、作家。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北京大学,从事法语文学研究、译介工作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


 局外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局外人》坦白说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来谈加缪,也不知道该怎么聊这本书,所以借鉴之前看马原的讲义,他说的是一个小说的9种写法(或者叫死亡的9种写法?记不清了),写写读《局外人》的三种方法。一、监狱的寓言:从形式上被隔离的主人公26岁的之前,加缪还写过一些别的,但是26岁的这本实在已经足够好。《局外人》非常短,故事也没有多么复杂:一个人接连被告知母亲死亡,被告知该和女友玛丽结婚,接着被告知杀了个阿拉伯人,被告知该被审判、处死,在关押候审期间,他表现平静,他还想到了观看杀人表演的那些人,并且期盼如果自己被处死,最好也有人来“观看”,这是“现代性”最最最典型的一个场景:看与被看。书里,加缪只有一次很浅白地说出了“局外”的感觉,就是在审判的时候,他说,“他”(默尔索)感觉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件别的事,和他这个当事人完全无关的事。小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一直处于“他者”的状态的人。默尔索是他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也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的无法融入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在书的后面附着的柳鸣九先生的导读中,柳老先生说,这是加缪借由他创造的人物在实现一种“反抗”。要真是如此,那照例是离不开尼采,也必然要和鲁迅搭在一起的,“反抗绝望”本身的悲剧力量,正体是现代人最严肃的悲剧主题。但我不想这么解读《局外人》,主要原因是,不太想将默尔索理解为一个积极向的人。因为他是如此平庸,普通,一点儿也不特别,像是现代人中的任何一位。他不知所终,只在被审判的时候,在被关进看守所以后,他独自挨过那些夜晚,他获得机会,去思考在“世界上只活过一天也能在狱中度过一百年”的思考,至此,他才有机会知道,“人们会无限放大那一天”。“一百年的牢狱”不是用以回忆和感悟那一天的,而是用来重新建构的。这是书里最开始向深处延伸的房门。借由默尔索被动的“隔离”——空间上的隔离,以及时间上(他说夜晚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最难以度过的时间就是夜晚)的隔离,加缪让他至少看起来和世界拉开距离,成为某一个“局”以外的人,但是这也是默尔索进入自己“局”内的开始。二、有关欲望的斩断:不能抽烟和做爱,这就是惩罚之一如果说“监狱”从形式上构建出一个“局外”的形式,那么在监狱里,默尔索一系列的反应更具有哲学意味。首先,在妈妈死后,他很平静(尽管我们相信他是悲伤的),但由于他的悲伤没有符合“现代人”的悲伤程序——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他正常吃饭喝酒,隔天和女友去海边游泳,晚上做爱,这成为法官认为他是“一个怀有杀意”的罪犯的证据。因为他冷静,理性,平静,或者因为他“反常”,在这里,“反常”成为一个人犯罪的证据。作为大多数“常人”来看,消除异类是确保自己安全的第一手段。于是关押看守。默尔索在监狱里没有办法继续他自己的“正常”生活,没有机会吸烟和做爱。他开始想念那个女友,之前毫无感觉的女友(他一直认为自己并不爱玛丽),但是在狱中他格外想念玛丽的身体。于是他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抽烟?抽烟本身妨碍了谁?是的,谁也不妨碍,和玛丽做爱也不妨碍谁,但是,因为这是他”想要“的,于是这变成了【惩罚】的一部分。当默尔索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明白了,监狱折磨人的不是别的,正是斩断这些各种各样的小欲望,因为在有限的条件下,一切不被满足的渺小欲望将会被放大,接着变成一种折磨惩罚产生欲望的主体。他知道的是,使人难以接受的并不是监狱的生活,而是无法被满足的“想要”。如果人无法满足这样的欲望,身在哪里都是监狱。到后来,加缪轻描淡写地写下:之后我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所以这也不再成为一种惩罚。《西西弗斯的神话》和《局外人》差不多同时完成,西西弗斯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愤怒,被困,接受(习惯),于是“惩罚”本身失去其效力。这是哲学的悖论,人一旦心甘情愿接受什么——惩罚也好,痛苦也好,命运也好,总之,一旦把“不想要”变成“无所谓”,监狱就是“自由”的。可以说,加缪也许正认为,一个人达到自由的条件只有一个,钥匙只有一把,就是自己手里那把“无所谓”的“接受”。清理掉这样的“欲望”,习惯没有烟抽,没有人做爱,一旦平静地接受“事实”,这可以说胜利吗?西西弗斯的胜利就在于,宙斯都无法惩罚他。或许只看到推动巨石的荒诞,或许只知道人生犹如西西弗斯一样在推动巨石,或许被这样悲观平庸的绝望笼罩,或许已经默认了这是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但是,一旦“习惯”,这未尝不是一种“胜利”。这种习惯不是毫不知情地习惯,而是知情后的接受。这里并不想说什么“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勇敢,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仍然勇敢面对生活”。默尔索并不是在强调“面对”,我不认为默尔索有什么“勇敢”,他只是接受。接受,而且,“怎么都行”。他有没有想过反抗?沉默的、平静的反抗?但他又并不知道要反抗谁,阿拉伯人还是法官?反抗监狱的墙还是妈妈的养老院?他没有所谓的“敌人”,所以怎么反抗呢?无物之阵,只有接受。接受“惩罚”。试想,对于一个想要下地狱的人,什么才是最好的惩罚?三、局外之外:默尔索的局内局外的隔膜感,柳鸣九先生在后记导读里说,这故事是对于现代司法审判的一种嘲弄。或许有些,但是更进一层,我更倾向于认为加缪借“局外”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离感。加缪并不是第一个说起“沟通”问题的人。《局外人》借着默尔索的心理反应,不断传递出加缪的看法:人们借着自以为是的判断和误会生活着,每天都是如此,而且由于非常自我而从来不去考虑这其中是否有值得质疑的部分。而正是这种自信,使得世界运行的时候看起来仿佛有迹可循,实际上却是非常混沌,神秘,偶然的。正如一颗分子和另外一颗分子相互遇见,他们的相遇并不是出于”交流“本身,而是因为偶然的不必要的碰撞。默尔索提供给我的视角也正如此,人类借由“巧合的运气”而使得世界运转。因为交流的可能被斩断了。默尔索没办法“掌控”自己生命走向,也没办法触碰所谓的生命内核。当然,他更加无法触碰他者的生命内核。他的局外感,疏离感是普遍的,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的融入和理解,是十分短暂的幻想。默尔索不了解妈妈的死,不了解妈妈的活,也不了解玛丽,不了解周围一切关于他的事情,和他无关的是否了解?我不知道。那他又是否试图了解?我不知道。又是否试图反抗?柳先生说是的,他是战士,在反抗绝望,但我不知道。在个体的“局内”生活的人,是否还有可能进入群体的局内?不过,又为什么非要进入群体的“局内”?《局外人》全书的最后一段在我看来写得异常好,非常美妙,非常精彩,既有诗意又显得那么朴素深刻。我想这是加缪对我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P125“他走了以后,我也就静下来。我筋疲力尽,扑倒在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时我发现满天星光洒落在我脸上。田野上万籁作响,直传到我耳际。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使我两鬓生凉。这夏夜奇妙的安静像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这时,黑夜将近,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妈妈。”“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而逝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感伤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余温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像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完】
  •     一个老人,与妻子磕磕绊绊过了几十年后,妻子死了。为排遣寂寞,他养了条狗为伴。狗儿不甚听话,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打骂它。但有一天,狗儿跑丢了,他仓皇无助,甚至在夜里默默饮泣。一名检察官,以捍卫道德、匡扶正义为己任,在工作上勤勤恳恳,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在一次又一次的庭审中,他用巧妙的雄辩将那些双手沾满鲜血、道德败坏的罪犯绳之以法,甚至送上断头台。一个男人,他面容阴郁,沉默寡言,独自居住,没什么兴趣爱好,只有两三个朋友。当他人对他表现出热情、友善时,他几无反应;和一个女人保持肉体关系,却对她直言并不爱她,但若她想结婚,他无所谓,可以奉陪;他将母亲送进疗养院,长年不去探望。在母亲死后,奔丧时他一不瞻仰遗容,二不悲伤哭泣,甚至在回来的第二天便和女友一起去海边游玩,做爱,看喜剧电影。他在海边开枪杀死了一个和他只有几面之缘,可算是陌生人的人。在开了一枪将人撂倒后,又对着毫无抵抗力的身体连开四枪。这三个人中,你会对哪一个望而生厌?答案似乎毋庸置疑。最近在福州,发生了这样一起真实的案例:一名公交车司机开车撞倒了一对母女,他下车查看了一番后,又上了车,在车上乘客和围观群众的惊叫声中倒了一把车。然后在新一轮的呼喝阻拦声中将车又往前驱动了一把。这一番举动的后果是:母亲被多次碾压后当场身亡,女儿重伤。而这名冷血的司机,则被愤怒的围观群众暴打,送医院数天后亦不治身亡。加缪这本《局外人》中的男主角默尔索先生,即是上文提到的第三个男子。他和这名公交车司机看起来是如此冷漠阴郁,不具备正常、积极的人类感情,而且对基本的道德准则,甚至生命都缺乏应有的尊重。默尔索说话、行事时流露出的那股子理所当然的味儿,尤其令人反感、激怒。在阅读至第一部尾声时,我甚至一度将他定性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是的,人们有权愤怒。但人们有权以正义和道德的名义剥夺他们的发言权,取走他们的性命“以正清明”吗?我给了默尔索的生命一次发言的机会。他再次开始叙述自己的生活,这一次,我看到了一个无比理智,绝对忠于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为什么将母亲送进疗养院?因为我们的情感、生活早已隔绝,相顾无言,而且我无钱雇护工照料母亲。为什么不瞻仰母亲遗容,不哭泣哀悼?母亲已经死了,谁都会死,见或不见,没有意义。而且天气实在太热了,我一夜没睡,又暴晒了一路,太过疲惫了。为什么在母亲死后第二天就玩乐?我只是在过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放松。第二天又要上班了,我又得辛苦工作一整个礼拜,我需要放松休息。为什么杀那个男人?那天我已经被太阳晒晕了,而且对方拔出了刀,我感到了威胁:他之前砍伤了我的朋友。为什么在开了一枪后还要再开四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太阳,这热气腾腾的沙滩,这个人,他们将我的生活毁了,我感到愤怒。是的,这样的答案缺乏人情味,令人下意识地反感。但抛开这所谓的“道德评判意识”,我们能说在开那一枪之前的默尔索有罪吗?不,他只是完全弃掉了一般人生活在这世上会佩戴的伪装面具。如果撕掉了这张面具,其他人又会比他高尚多少呢?萨拉马诺,那个养狗的老头,他和妻子仅仅是因为习惯使然,凑合过了几十年。他的那条狗,满身疥癣,他平时对狗非打即骂,肆意虐待、凌辱。虽然在狗跑丢后他深夜哭泣,但当别人告诉他可能要用钱将狗赎回时,他喉咙深处迸发出的是怎样的咒骂啊!“要为这脏货付钱!啊!让它去死吧!”不,他不爱任何人,也不爱他的狗,他只爱他自己。本质上,他和默尔索一样。而那名检察官呢?他自诩以捍卫道德、匡扶正义为己任,却只因默尔索是案件中他要对付的人,而且看似冷漠无情,他便要置其于死地。他花了大量精力,用滔滔雄辩在法庭上事无巨细地展现了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一举一动,在陪审团心中植入了其冷酷无情的形象,可却罔顾谋杀案本身的来龙去脉与细节。整个庭审中,没有对死者同伙的传唤与讯问,对现场死者手中的利刃也视而不见:他根本不在乎事实,他只要默尔索死!那句铿锵有力的控诉“我指控这个人在埋葬母亲时怀有一颗杀人犯的心!”令我感到一阵从骨髓中透出的凉意:他根本是个根据自身喜恶草菅人命的刽子手。默尔索的我行我素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无害,可他的却杀人于无形,他比默尔索可恶一万倍。可是这样的人在书中、现实中何其多啊!养老院的院长、门房,默尔索的律师,预审法官,陪审团成员……他们的敌意与偏见一起扭成了一股绳索,套上了默尔索的脖子,将这样一个罪不及死的人的明天和希望完全剥夺,然而他们却在扬扬得意,仿佛自己是正义的复仇天便。他们对默尔索的厌恶,实际上是对真实人性的恐惧,因为在他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从未彰显在人前的真实人性。难道他们全都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相敬相爱,朋友热情真诚吗?!算了吧!大家不过都在心照不宣地互相欺骗,甚至自我欺骗罢了!只要围起用鳄鱼的眼泪、假意的哀伤、虚伪的笑容、刻意的行止所织就的遮羞布,人就可以在这样一个看似美满,实则荒谬的世界上堂而皇之地生活下去,理直气壮,却又浑浑噩噩,甚至死时依然执迷不悟!在上文提到的那起公交车命案中,每一个对司机施以拳脚的人其实都和那名检察官一样,自以为是正义和道德的倾向,但其实都只是假借正义道德之名,逞一时意气,有些人甚至是借此发泄自身压力与愤怒的暴民!也许那名公交车司机只是吓昏了头,心神俱丧以至于行止失当,也许他只是试图挪开车轮,也许……退一万步说,哪怕他真的冷血无情,也有清述事实,为自己申辩的权利。无论如何,他也不该以这样的方式被夺去性命!这种行为,才是对生命和尊严赤裸裸的践踏!加缪用他的笔尖锐地划破了那块遮羞布,以默尔索的死试图唤起人类对这荒谬世界的知觉。可又有几人能真正剖开自己的灵魂,给它来个彻底的手术呢?他致力于摧毁的这个世界,到何时才会真正坍塌?我们每个人都该在深夜扪心自问:我是否在对加缪的文字大加溢美之辞,对荒谬世界大施批判之后,依然在第二天紧紧攥着自己的遮羞布?那个公交车司机的灵魂,何时才能安息?文/曹怀宁
  •     在徐老怪的《笑傲江湖》里,令狐冲说:“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任我行答道:“你怎么退,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送给“局外人”,最适合不过了。人类生活需要交际,这种交际必然带来套路,套路让你产生虚伪的感觉,你之所以会反感,无非来源于两点:一是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需要的交际,交际让你力不从心,产生疲惫和抗拒。二是你压根就不喜欢这些套路,从本源上你就抗拒这些虚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要生活在这个世上,要么你独自生活,要么,久而久之,你还是得接受。《局外人》的主人公黙尔索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种,他生活在群体,有家人、有朋友、有爱情,他周旋于老板、应付于家人、平淡之交于邻居朋友、情欲于女人。单纯从他的生活内容来看,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内人”,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却充满了冷漠和无所谓的“局外”思维。这一点和《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很相似。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他看不惯生活里的条条框框,不屑于人际关系中的假模假式,最终霍尔顿选择了逃离。而黙尔索则是被动的卷入了生活的一场荒诞之“局”。在《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里,作者描述了黙尔索的日常生活,看似再也普通不过,除了各种冷漠的态度之外,他的生活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讽刺的是,这些日常生活却因为冷漠的态度,反而成为了第二部分里给黙尔索定罪的证据。虽然加缪把黙尔索定义成一个荒诞人,但是故事里真正荒诞却是这些日常生活的罪证化。“可是我又不明白了,一个普通人的优点,怎么就能变成控告一名罪犯的重大罪状呢?”,黙尔索的这句疑问高度映射了这场审判的荒谬,主角面临的是一场“想当然”的“理所当然”的推论。然而主角并不是没有“破局”的机会,只要选择“入局”,破局的优势也会随之而来,但是作者拒绝了,在律师、法官、神甫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前文提到过,如果你不喜欢这些局内的东西,要么你只能独自生活,要么你就得接受。《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最终选择了接受。人初入社会,慢慢成长,其实是一个适应越来越多规矩的过程,面对这些规矩,我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矩呢?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放在青少年身上,这个过程叫做叛逆。而《局外人》里的黙尔索,显然,他已经在生活里入局太深,无法脱离整体,但他又选择了继续冷漠,不接受世俗的套路。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一个结果,他无法在这个社会生活,或者说,社会也不再允许他这样的生活。古往今来,思考破局问题的人很多,黙尔索最终感受到的是自由和幸福。这种思考带来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哲学。人终究是个群体动物,无论你最终走向了叛逆还是哲学,我们始终都是局内人。无论你看的多明白,终究是也只是“契科夫”和”加缪”的综合,是生活“在套子里”的“局外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存在主义 。
  •     剥开所谓世情、信仰,就会发现多数人都是翻版的默索尔。 加缪笔法冷静沉稳,一遍下来看得还不够透彻,值得再次翻阅品味。 另,果麦这版的局外人排版看着很舒服。
  •     逼格太高,欣赏不来。--------------------读完呼啸山庄特地过来加一星。
  •     买过好几个版本,这个版本的翻译质量还可以,读了之后让人缥缈
  •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的轻蔑一笑交杂着对鱼龙混杂世界的咬牙切齿 一个能跳出自己的视角来看自己和世人荒谬的生活的都是有趣的人吧 你们或许虚伪的称兄道弟有看似崇高的信仰 但那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     疏离者活在荒诞的世界里
  •     买了原版哟
  •     大多时候,社会的抨击,道德的鞭策,良知的指控。潮水涌向的方向致使追随者络绎不绝,而我却只想反向直道而行,去追溯,去看一看源头活水。
  •     喜欢的是导读放在文末的这种设计方式,世界遮遮掩掩粉饰肮脏偏见,走到哪里,都是格格不入。
  •     读到最后,体会到的是默尔索似乎一直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处在这个社会中,他对什么似乎都是无所谓,至到被判死刑,从焦虑到看透。。。批判着司法的丑陋,社会的丑陋,也许看第二遍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     看了后面作者的书评后,觉得自己没话可说了ㅍ_ㅍ
  •     法律对人性、对道德的残杀。经典!
  •     法兰西人命的名义,是如何自以为正义的进行审判的。
  •     加谬 通过一两个简单的故事却给人很深的感触 他的眼里 是一个这样的社会 如果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 就是不道德 局外人是男主 也是每一个孤独且有思想的灵魂
  •     果麦这本书我觉得不错233。当我看到默尔索在监狱里浑浑噩噩那段,简直要跳起来大叫,这说的就是我啊,然而我勉强算一个自由人,只不过同他一样总是过着一模一样的一天,总是做着一模一样的事情,很多人其实都是默尔索。讲真,以后参加葬礼应该会偷偷掐自己大腿(调皮脸)。
  •     反正是大家都会去到的地方 索性不再谈局外与旁观
  •     在他人面前 局外人只有他自己
  •     默尔索的生活似乎是无聊的,消极的,可他却能切身感受到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街上传来的嘈杂的市声,窗外往来的各色人群,夏日暮色降临的时刻,都能使他倍感幸福……这就是真实。他没有选择成为甲,但他成为了乙或丙,这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     快到二十六岁的我 感受到了二十六岁的加缪 展现的独特丰富的人性内容 虽然是一个消极被动无为的形态 但是我们也要去接受这种理性不是吗 然而我不想也不会成为这样的人
  •     审判的一段和最后跟神甫的对话写得超级好,虽然只有短短120多页,写出了人生和人性的百态,我将它奉为丧的教科书之一。
  •     这是我看过最棒的书,以后还想再看一次的书。人单种类就不一样,更别谈人的性格思想以及表达,就像他是一个理性的人,葬礼就一定要哭的痛彻心脾吗,他是一个每个人看了都会觉得可怜的人,我看时的确觉得也就关几年,然而就因为检察官的思想,就只是因为在葬礼没哭,跟案件丝毫无关,这就是法庭。我最震撼的就是他说他们在审的不是自己,他们真正想体谅的也不是自己,一句话都不让他说,他本是最好的辩护人。 最搞笑的就是神甫那里,强迫精神,都要死了我只想回忆美好生活,如果上帝能帮我,我就不会被判死刑,这是我想呐喊的。听着《发自内心的序曲》这一歌,格外觉得甚是匹配,太喜欢他的我,所谓的局外人。
  •     人生而不同,但有一种看不到的力量不停的教化,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够坚强,可以对此不闻不问,内心强大之外,还要极力保持自己的正确性,一旦有闪失,在那种不被大多数人待见的情境下~“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大多数人活成了别人眼中的人,自己却搞不清自己是不是人。
  •     读的时机合适,有共鸣。能拍成好看的电影吗
  •     荒诞的世界,人对这世界的无能为力,对一切事物的无动于衷,毫无感情,人如行尸走肉一般
  •     读这本书就像在照镜子,自己也经常像个局外人一样什么都无所谓。不知道是好是坏
  •     什么都可以,死就死呗。
  •     对大部分内容不是很感兴趣。给三星是因为我不喜欢局外人的形象。在阅读上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看了后面的评价才知道。最后一段很惊艳。
  •     带着厌倦感与对世界的疏离,别人看来有点冷漠孤僻的活着。被大多数误解的最终结果常常不好,但这么坦诚平静地活着,是一种很舒服的人生状态。
  •     超脱淡然、全然无所谓
  •     或许大部分人,都能从默尔索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     要是那个贫瘠却取而代之的文化能供养一本新的《局外人》,其中的阿拉伯男主杀了一个法国土著,也肯定会因为其信仰被判无罪。
  •     人生在世,多有各种明的暗的规则束缚我们,这些因人的社会性而产生的规则潜规则维系着人们的关系。真正想活出自我的,比如主人公,却被社会摒弃了。
  •     super喜欢它。薄薄的一本,但我可以读很多遍都不腻味。
  •     主角很平静,我也很平静。 没有什么要讨好的,因为没必要。
  •     他写夏天的太阳 光线倾泻下来 像一个巴掌拍在脸上。这句话直接扎进心里。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加缪的书,译本尚佳,也还是万分遗憾。这样的人写的文字 最应该读原文。
  •     “生而被判死刑,而推石上山依旧。”
  •     3.27-3.28 11万字 正当我读的不知如何是好时 迎来了第二章的高潮
  •     事情正确与否,不在当事人本身,而在于围观人的目光。
  •     呜 有点失望…
  •     我们通常说一万个人眼中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可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即是他自身。所以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最坦诚,知道心中所想和梦中所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无非就是“我”和“非我”。所以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从混沌中来,并非与他人有任何关系。人类,正是各不相同又相互孤立的个体!可又有谁规定,你与他人不一样便是罪呢。可悲的故事,可笑的体制。
  •     装帧差。补标。
  •     抱着对默尔索的同情一口气读完,隐约觉得默尔索的善良、真实也许正是二十六岁加缪所拥有的品质,而默尔索的宗教态度和书中的哲学观点应该也是加缪本人的。想立刻找《鼠疫》和《西西弗神话》来读。
  •     值得回味
  •     本就是个局外人 世间事看似都与我有关 实则与我又无关
  •     「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处死刑,幸免不了」…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扭曲、绑架了一切…
  •     我们这个社会,要是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不出一滴眼泪,是会被判决死刑的。
  •     像我一样,什么都可以。
  •     光速看完,篇幅不长,很认真的嘲讽司法体制呢
  •     事实不等于真相。墨尔索就是所谓司法公正的牺牲者。法官,辩护律师,原告律师,玩弄着司法伎俩,扛着所谓公正的大旗,站在法兰西公民的虚伪道德制高点,再联合着易被误导和暗示的陪审团,最终把成为“局外人”的原告送上了断头台。
  •     全书笔调冷静,默尔索的内心对话像意识剥离肉体,灵魂在观赏表演,他既不是演员也不是观众,“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林语堂说,“不管我们是有意或无意,在这尘世中一律都是演员,在一些观众面前,演着他们所认可的戏剧。”不配合演出,就是社会的“局外人”,被社会抛弃也没毛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