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如旧的月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108048271
作者:茅海建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本小书里陈放着一些自以为比较随意
或论旨不那么学术化的文字
大多数篇章,写作时并没有认真的计划
更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或仅是一些内心的感受
而其中的许多想法
当时就没有去深思,事后也没有去反思
尽管自以为书中的文字(姑且冒称为“学术随笔集”)
已经相对轻松
但对我这种长期在学术规范中生活生长生存的人
读者似不必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些篇章的论旨或写作方式,仍是半学术的,或纯学术的
最初编集时脑中闪现的题目,叫做《那些人与那些事》
但到临了,才突然发现撞车
夜深人静,月亮一次次飘出云层
让我忽然有了一阵阵轻微的感动
“那些人与那些事”,不过就是些故人旧事
岁月如风,情景不再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近代中国与当代世界
还有什么是恒久不变、又可让读书人心常相守?
或许就有这眼面前依然如旧的月色
多少年,多少地,多少人,所享有的,应该是同样的
——茅海建

书籍目录

自序
陈师旭麓先生忌日二十周年
悼念黄彰健先生
附:黄彰健先生2009年8月13日来信
追思卫藤沈吉先生
记朱维铮先生
记何芳川先生
附:记王天有先生
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
中美关系的起源及其影响
一早期中美民间关系
二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三留美学童与排华法案
四对抗中的互相利用
历史地看待历史——读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
不同的声音——读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
一革命理论的悖难
二毛泽东的策略
三理论阐释与史实描述
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自序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静》导言
《戊戌变法史事考》自序
附:新版后记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自序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自序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自序
《天朝的崩溃》的出版
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区域结构
二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作用与地位
三毛泽东:胜利与悲剧
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一家世、生平与才华
二传统意识下的危机感
三社会精英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清末帝王教科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类《讲义》
一《讲义》的产生背景与收藏情况
二周自齐与他的《外交讲义》
三《讲义》展现的历史及其思想价值
“醇亲王府档案”中的鸡零狗碎
一免跪拜的上谕
二菜单
三分期付款购买《大英百科全书》
四两封没有来由的家信
康有为的房师与同文馆的考卷
一余诚格的禀帖与房师、座师
二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年终大考考卷
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晚清上流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一别敬及其他
二送王公大臣的礼物
三送外国政要和机构的礼物
四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报效与贡品
五给逃亡西安慈禧太后、光绪帝的贡品及送行在军机处的礼物
六慈禧太后六十七岁生日贡品
七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贡品与庆典
八光绪三十年年贡及以后的贡品
九简短的结语

内容概要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等。


 依然如旧的月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有些人你时常见他,却留不下什么印象;有些人只见过几面,却终生难忘,并在你的困惑时刻浮上心头;有些人滔滔不绝,但你最终记不住他说的话,有些人惜墨如金,惜语如金,却让你仔细品味。茅公就是后者。话不要多,出口了就一定让人印象深刻。这很少的几句话,是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筛选才说出来的。写何芳川一文,写何在五四讨论会上的发言,何说了些什么,以及茅公如何评价,皆极简略,未加展开,但留给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写自著某书的致谢里有何文,但笔锋一转,“而何教授,我几乎从未与他说过话”,令人叹绝。罗志田在某一次谈话中联想到这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猜想,罗公若要写这一句话,大概会加一个括号,写上“虽然我仅仅说过几句很简短的话”。
  •     中国大陆当代史家,跻跻乎多矣,我最服膺者,唯茅海建先生一人而已。近读茅先生新著——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和专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如登宝殿,如行空谷,如闻纶音,如临春风,内心常涌漾起圆满清明的愉悦和拜伏向化的感佩。生逢此世,得遇先生,真是何其幸也。意外的是,随着先生新著的问世,针对先生及其治学门径的非议竟日见其多,而且这些非议又多出自先生的同行史学界。非议常以惋惜的面目。惋惜先生把精力耗费于浩繁史料的考辨,把自我沉溺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之类,而惋惜的缘由或参照,又都是先生早期的成名作《天朝的崩溃》。史贵求真。中国史学,于上世纪初叶经王国维、陈寅恪诸大家沟通中西,引入西方现代理论方法,得以脱离政治附庸和权利斗争工具的传统,开启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独立学科的发展道路。惜乎鼎革之后,为统御思想、巩固专政之需,重回老路。观念先行,以论代史,阉割、伪饰、曲解、遮蔽历史真实成为主流。流毒至今,浸淫既久,以致成为思维上不觉的习惯。虽欲脱离,欲反对,却无形先树起一个”反对”的观念来观照历史,观照史学,观照旁人。那些关于茅先生的非议,即是责难、惋惜其未能继续高张”天朝的崩溃”的观念,而无视、否定先生于历史真实苦心孤诣的发见与还原。语言和观念暴力的习性,多么容易导于反对的反面,而沦为和自己所反对的同流合污的人,成为另面的帮凶。仿佛”皇帝的新装”,指出没穿衣服的事实远比背后的议论横生伟大得多。即如索尔仁尼琴的名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更重要。《天朝的崩溃》当年在造就先生盛名的同时,也招致”有关方面”的诸多诘难。其实先生彼时本无意于在歌吹盛世的序曲中故作危言,他通过海量档案文献的批览搜寻,对鸦片战争这一近代史敏感区给予全景的、具体而微的写真,对诸如”三元里抗英”等渲染有加的历史事件给以符合实际的还原。发现历史的真实,是先生一以贯之的态度、取向和实绩;而研究领域由鸦片战争向戊戌变法这一于中国朝向近代国家演进具有启蒙意义的重大事件的推移,本身即透露了先生的别有怀抱和宏大志向。依然如旧的月色,是先生对其当年确定学术路径的笃定与坚守,可敬可感甚而是可羡的。但对于辗转现实的读者来说,依然如旧的岂是月色,恰如先生在其文章《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中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过去一周,我只在公交车上看过这一本书,是谁之过欤?
  •     当内心的优雅足够,文笔什么的完全成为自然。
  •     老茅喜欢把人与事分为先进或者落后,其实远不止如此~~
  •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他的文字基本都是学术,虽然是随笔,也不脱学者本色。其中讲义和张之洞两篇个人觉得最为精彩。
  •     茅老有意思
  •     要签名!教育史的小白鼠,该如何解答自身的困惑。就这样被裹挟前行,还是努力挣脱?
  •     借自裴利川,2014.10.16夜1—4点,浏览毕。
  •     有些边角料挺有趣
  •     史家文笔极好,有德。
  •     还是不错的。部分颇有点启发
  •     有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史
  •     前半部分的各种序言,在各种书中多已读过;后半部分的小文,选题过于琐碎。感觉真是一部拼出来的随笔集。
  •     茅师学术随笔集。
  •     前面那些怀人文章写的真一般。
  •     哈哈哈哈哈里面猛料甚多。千年以后必有一历史学研究生为之作注并以此写出博士论文【慢着这真不是在吐槽那啥么
  •     果然是随意的结集,纪念文章、书评、自序,后面几篇算专题论文了。
  •     茅海建先生半学术化的东西。学术而言价值似不够很大,范围又比较狭窄
  •     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再和这个人接触,加深对其学术著作和思想的了解
  •     是不是档案读多了,对自己和当下都会有一种格外的悲悯?btw张之洞一章,堪为护官符也。
  •     学术之争,一地鸡毛,水很深的样子啊
  •     好多好多的纪念文章
  •     醇王府档案和张之洞档案中的礼单菜单都特别有意思
  •     觀其文,知其人。見識學術論文之外的茅海建。
  •     文字直白的很有味道!
  •     茅老师第二本签名书。茅老师考证功夫深厚!
  •     随笔最见个性,而且爆了好多学林八卦,写湖湘文化的那一篇,看来茅海建在八十年代也“不能免俗”啊。
  •     最后一篇关于张之洞的别敬比较有意思
  •     《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
  •     这书有点圈钱的感觉
  •     过于学术化,并且篇幅大小不均。
  •     此书的集结有些应事,布局前轻后重,真正属随笔性质的寥寥可数,两篇作者自评都不高的旧作不如不收,自序一类的文字也有凑数之嫌。个人以为最值得一读的是“中美关系”及“清末帝王教科书”两篇,其中前文即自序所言的十年前的“悲怆陈词”。其实我倒是很期待茅氏所言的“不便于结集”的文字。从“张之洞”一文看,茅氏真是陷到琐碎考据的泥潭里抽不出身了。由此我想到了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素称博而约的余氏也不免陷身材料的海洋,好在余氏浅尝辄止,才得以全身而退。相比而言,茅氏倒真是有些义无反顾的魄力,希望他真能如愿回归到“宏观叙事的阳光大道”。
  •     张之洞的礼单,内忧外患中的那拉氏大寿,国际公法下的慈禧和光绪的讲议,不平等的条约,学人间的鼓吹和批评。倒也诚实。
  •     诗人
  •     文章有点杂
  •      一个文笔好的历史学家 就算是少见天地万物多日 依然心甚有感也 感情甚真挚 不过很多地方如同隔靴挠痒一般(例如在说桑兵教授的时候 由文可以观人了
  •     我的公共号事业就靠这个起家了
  •     只读了随笔,最后张之洞档案那部分没有读。买椟还珠,不过还好,椟珠一体,无所谓还与不还了。
  •     当初冲茅老师考的华东师大,结果。。。捧着这本书感叹“向来情深,奈何缘浅”,舍友白了我一眼说:自作多情是病,得治!
  •     最感兴趣的是“醇亲王府档案”和“张之洞的别敬”两文,但只是简单的罗列,没有深入的解读,感觉很不过瘾。最喜欢的是《龚自珍和他的时代》,作者在很短的篇幅内阐述了龚氏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其局限性,干净利落,很见功力,尽管作者认为该文很浅薄。另外,从前面的几篇悼文来看,作者对学术环境和未来走向似乎都很悲观,希望我的感觉有误。
  •     如果说中国史学界有中神通的话,那个人就是茅海建
  •     算是杂碎~
  •     《天朝的崩溃》那会儿要是改名《千年一*》,还会有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吗?
  •     26.
  •     清季为官不如账房买菜——以张之洞为例。
  •     比较杨、罗、桑等诸史家文字,益觉茅清晰、节制、有力,而不故作摇曳,是叙史的好文字。茅关于”学问的意义“就是在日本学术界的刺激下,变得清晰起来。(页14)月光如旧,茅还没“回到宏观叙事的阳光大道上来”(页97)。
  •     我比较喜欢他写回忆的部分
  •     碎屑。
  •     内容驳杂,且有拼凑之嫌
  •     很杂的一本集子,说是学术随笔,结果绝大多数是"学术","随笔"还是出不来。茅老师的书多数不好读,这本也是如此。
  •     【2014】本书大体可分成四部分:悼文、学术交流、自序和历史考据。其中第四部分的湖湘文化和龚自珍两篇是作者89、93年的旧作,风格真是和后来完全不同啊,可以看到文章成熟的变化。悼文写得极为克制,作为外人真的很难被这种含蓄的纪念所感怀。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学术交流和自序这两部分,虽然历史学家重考据少抒情,但还是可以从这些文章中读出文人共通的气质和意趣来。本书的装帧、纸张也特别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