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塔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7100024891
作者: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
页数:671页

作者简介

转自:http://www.qiji.cn/books/detailed/127.html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
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600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内容概要

作者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著名史学家。


 蒙塔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很早就听说《蒙塔尤》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后来因为课程的需要,自己才静下心来细细地读了一遍,并且老师又在同学讲完后做了精彩的点评,因此自己感觉收获颇多。《蒙塔尤》整体构架非常清晰,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蒙塔尤的生态:居所与牧羊人”,讲的是蒙塔尤这个村落的“生态”。“生态”这个词翻译的非常好,比平时所用的“环境”内涵更丰富,也更有动态感。具体到书中便是介绍了蒙塔尤的地理位置、权力格局、家庭模式、生产模式、心态等内容,“从中考察了村子、土地和社会的全貌。”,算是对全书做背景介绍,也是后文跟深入展开的准备;第二部分是:“蒙塔尤考古:从举止到深化”。从不同的维度对蒙塔尤的文化面貌做了解剖,具体包括举止、性行为、婚姻、男女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群体,时空观念、社会意识、宗教伦理、民俗等。从外在的面相一直探究到蒙塔尤人的内心深处。除此之外,翻译得也不错,明了易懂,因此阅读的过程还是较简单的。不过其中有很多方法论和研究内容的问题确实要经过思考甚至是老师的点拨才能有所收获。首先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关于这本书史料的运用,这个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都在质疑包括《马丁•盖尔归来》、《屠猫记》、《蒙塔尤》等在内的现代西方史学作品对于史料的解读是否过分以至于有失真的危险。勒华拉杜里在前言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蒙塔尤》的史料来源,即宗教审判记录,绝大多数都是供词,这些是人们从嘴里说出来的,是经过大脑加工后的内容,而作者的很多结论都是利用这些当事人的言辞对其心态及背后所反映的文化进行探讨,不免让人有所疑虑。而这种巨大的疑虑后来也成为了对我最大的启发。历史学的发展本身有其发展过程,我们受的影响比较深的是兰克史学,要求讲求客观,讲求实证,要求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然而也不能忽略的是兰克学派研究的重点也是政治史,具体说就是政治制度史、政治事件史,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史学的价值是不容质疑的。后来,史学的发展要求突破旧有的研究内容,要求研究文化、文明等这样大的命题,而这种命题无法量化、无法精确,因此必需突破旧有的史料运用方法,尽管如此,也不能脱离史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任何历史研究都应当从分析原始资料开始。”。除此之外,随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前沿学科的发展,使得对于史料的解读本身呈现多元化,当然,必须得建立在史料真实基础上。以《蒙塔尤》为例,作者想做的是还原蒙塔尤人的全貌,做一份民族志。而宗教审判记录提供的详细的语言材料无异于让作者亲自与蒙塔尤人进行对话,至于真实性,前言中废了大量笔墨对富尼埃的经历作介绍,只是想说富尼埃不是那么好骗,与他对话的内容大多是真实的。并且,语言是人思维的产物,尽管经过了大脑加工,但是这种加工本身也是其思维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作者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对话材料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作者还多庞大材料中的许多不同内容进行了勾连,缕出了一条条清晰的线条,其成果也让人佩服,其细致与耐心值得我学习。对于史料进行发散型的解读对我在考古学的学习中也有很大的启发。考古学以物质遗存为研究内容,与历史研究有很大不同,然而在材料的运用上历史人类学对考古学却有很多有益的借鉴。对于器物本身的解读是可以多方面的,并且要尽量还原的当时的“生态”中去,而且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思维模式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这是《蒙塔尤》教会我的。对器物除了运用类型学、地层学对其年代、功能进行分析外,还可以进行多层次、多维度解读。比如一件出土瓷碗,除了对其年代、功能进行研究外,还可以根据出土地分析其所处的文化,根据其破损情况还原其实用方式,根据其花纹研究当时人的审美取向。当然,这些在考古学界的研究中已经很普通了,但是这种研究模式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在读《蒙塔尤》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感受,就是它所提出的很多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的。究其原因,就是它突破了之前历史学研究局限于政治史研究的狭窄范畴,作者所关照的很多问题也是我们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换句话说,《蒙塔尤》也是我们观察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读的过程中我总会不自觉的想到自己的老家的农村,虽然生活在那里很长时间,也了解很多人和事,但是对其认识也是“局中人”的模式,比较感性。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书中很多的情况与老家村子的情况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也较多,但如果按照书中的思维角度去看老家村子,有很多全新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也非常社会学、非常理性,比如对于村子里的权力结构、婚姻模式、男人女人老人儿童青年的角色和活动、信仰(迷信)、民俗等等的认识,与之前零散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非常有意思。换句话说,《蒙塔尤》可以成为我们认识这个社会、研究这个社会的一把多维度标尺。这就是传说中的历史学的功用的直接体现吧。除了这两个大的启示,《蒙塔尤》对我还有很多较为具体的触动,比如说对于克莱格的价值评价,之前我也许会对这种人抱以完全的否定,然而书中的评价却是其存在满足了村子与上层全力以及村子内部的沟通需求,对我很有启发,再比如蒙塔尤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很值得研究的,很有意思的,尤其是在考古学中,并且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意识是由我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这样的触动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是《蒙塔尤》给我的一些触动,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本书还值得我去认真读,认真思考,应该会有跟多收获。
  •     教皇伯努瓦十二世——雅克•富尼埃在公元1317年被任命为帕米尔的主教,在上任之后,他于1318年设立了自己的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处”。在1318年至1325年中,即雅克•富尼埃在帕米尔担任主教期间,这个“宗教裁判处”总共工作了370天,进行了578次审讯,总共涉及98桩案件,共使114人受到追究或者起诉,而在这之中就有25人来自本书所描绘的地方——蒙塔尤。雅克•富尼埃是一个有着了解细节怪癖的人,他对蒙塔尤的居民进行了大量的传唤和审讯,于是雅克•富尼埃不仅仅调查清楚了蒙塔尤自1290年以来异端活动的来龙去脉并且也调查清楚了蒙塔尤社区生活的本身。本书作者勒华拉杜里正是通过雅克•富尼埃在这段时间所留下的诉讼、审讯资料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的法国小村庄蒙塔尤,同时在《蒙塔尤》这本书里,勒华拉杜里没有止步于描述异教思想,而是通过这些审判走进了异教徒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从而向我们展示了蒙塔尤的生活、思想、习俗全貌。其中在本书的第十四、十九、二十七章,勒华拉杜里分散地向我们介绍了蒙塔尤居民对于命运、死亡的特别的态度,引起了我的思考。蒙塔尤的村民信奉宿命论,正如贝尔纳•弗朗卡所说:“人活在一个不变的大宇宙必然之中。”一般来说,宿命论多少带着点悲观的情绪,否认了人作为人拥有的能动性,贝里巴斯特就当着莫里一家人的面,彻底否定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的想法。同时持有宿命论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命运更加听之任之,面对困苦的遭遇时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去反抗。当贝尔纳•弗朗卡被宗教裁判所关起来的时候就很坦然地说:“该怎样就怎样,上帝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吧。”正是由于蒙塔尤村民所信奉的宿命论,在蒙塔尤村民眼里所谓人的行为的善恶也并非人的主观所能决定的,贝尔纳•弗朗卡就认为“人根本不是自由的,所以人不犯罪”以及“善举也是上帝制定在人的命运中”,因此,在很多蒙塔尤村民眼里,人们不需要对自己的恶性负责——这样子的观点给人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然而在《蒙塔尤》这本书里,勒华拉杜里还一并附上了蒙塔尤村民一本正经的解释:“空气中充满了好鬼和恶鬼……”“人的鬼魂若是留在活的东西体外,空气中的恶鬼就无法把他煮死。”“一个人若是做了坏事,只是因为恶鬼附身了……”关于死亡,蒙塔尤的异教徒认为,人们死前必须接受临终慰藉,在做完临终慰藉之后要禁食直至死亡,因为异教徒们认为只有通过死亡仪式信徒的灵魂才能得救。通过对蒙塔尤村民关于命运、死亡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蒙塔尤的村民而言,生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全部听任上帝的安排,连死亡也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只为能够灵魂得救。他们对于命运、死亡的模式化、机械化的认识掩盖了他们对于自身人生价值的探求,终其一生都只是为了遵循宗教的旨意,那本属于自己的人生处于被掌控的状态。在“克莱格的性欲”这一章中,有一个故事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本堂神甫使格拉齐德失去童贞后把她许配给了利齐耶,在她婚后本堂神甫仍旧与她保持着性关系,而这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她的丈夫还是知道的。而他们之所以容忍,之所以被本堂神甫所摆布,都是出于害怕受到迫害的忧虑,可见蒙塔尤村民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是如此的卑微,在一种神学的氛围中,不得不屈服于一种形而上的神学高压。同时,这样缺乏自主性的生活状态也是对于人性的一种压制,刚才提到的异教徒死前禁食的仪式,事实上就违背了人类生理的需求,连一些坚定的纯洁派都会有所退缩。阿克斯累太姆就说自己宁可不升天也不能不吃肉。异端教派纯洁派的要求实在非常严苛,对于人性进行了严重的压制,简直泯灭了人性。纵观全书,尽管之前有提及本书涉及蒙塔尤地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无论在这些生活的哪一方面,村民们始终生活在一种浓重的神学氛围之下。罪行与错误蒙着宗教的面纱对普通的村民们进行着迫害。在勒华拉杜里看来,蒙塔尤是一滩臭气扑鼻的污水中的一滴水珠。我们通过对《蒙塔尤》的研读窥见了那个时代的神学在法国人民之中无孔不入的渗透,极大的压制了人民的自主性,剥夺了人民正确认知世界、掌控命运的权利。 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文艺复兴的观念是多么的伟大,但是在阅读完《蒙塔尤》之后,再去重温文艺复兴的观点,“主张人性、反对禁欲”的理念是那么熠熠生辉。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符合人性的,而唯有人性自由才能促进社会发展。纵观宗教的发展史,纯洁派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直接原因是受到了天主教的迫害。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历史基督教一直在发展,天主教在后来也出现了分裂和改良,但留存下来的宗教一定是符合人性的发展的,所以在我看来,纯洁派陨落的实质原因在于他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蒙塔尤》这本书的学习,我愈发意识到尊崇人的本性的重要意义,因为毕竟历史是由人构成的,只有人的发展,历史才能够真正发展。
  •     刚看到书名时觉得很怪,后来看下去才明白这本书讲的是13世纪末法国南部一个小山村蒙塔尤的历史。书中叙述了蒙塔尤这个小山村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地人的社会风俗,婚姻状况,一直讲到家庭,当地的风俗,还有小山村中牧民的心态,该书从一个小题材反映了14世纪法国社会的特点。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非常详尽的一本民族志风史料集。不过有时会让人觉得写得太冗长了。
  •     看这么多人名,很晕!
  •     太琐碎太细化
  •     如此琐碎,却又在微观层面把一个个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化以致栩栩如生。
  •     社会史的新尝试
  •     除了反射阳光 水滴还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
  •     善用材料
  •     这种所谓的微观史,其实跟传统历史研究方法没有任何区别,仅仅是尺度缩小了而已。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透过一滴水看海洋”,naive.
  •     小案例可以窥见大世界。这本书中的许多细节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并不仅限于历史学。我经常将其与那些大而化之谈所谓中西差异或历史趋势的书相比较。陈平师尝谓中国与欧洲历史发展脉络云云。脉络在哪里?脉络在哪里?谈历史规律者,实乃一千个读者就可以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只多不少。可不为我人镜鉴?
  •     至少知道了在那个时代的法国乡村,身为“异教徒”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     上通核课最后一篇期末论文要求看的。感觉在西方宗教的力量真的太大了。他们的想法虽然看起来怪怪的,但是想一下发觉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善恶的确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须要去思考的吧。
  •     这么多人名,彻底晕了。。
  •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纪尧姆,重名的太多了,看得晕.
  •     与其说是历史学著作,不如说是人类学的吧。最大的收获是:(1)也许在我的论文里可以用处分材料等档案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2)教派之间的争斗在基层受到的影响远远超出神学分歧本身,党派和宗派斗争在基层的运作也可以从本书提示过的方面进行考虑。
  •     看这种笔法,有时候会觉得真实窒息
  •     还原生活在“远古”的小人物的历史
  •     要写读书报告,又看了一遍,感觉完全没有看过第一遍嘛……
  •     微观史学和年鉴学派经典之作~ 当然是配合马丁盖尔归来一起独读来~
  •     精彩!但是看着太费劲
  •     历史竟可以写得这样真实,真实到可怖,任何具体而微的词语都无以概述它。
  •     #读书班#
  •     读了该书,使我觉得我对“蒙塔尤”这中国元朝时期的法国小村子的了解,似乎要多于我出生、长大的地方。真是不可思议啊!
  •     翻译感觉浅显易懂。从一个宗教裁判所的资料研究一个村庄,真的get。当时生活的细节也描写的十分清楚。然而miss说翻即可。个人觉得可以细读。
  •     法克,在《二十一世纪》上看到书评,想读一读装下逼,实在读不下去,匆匆快进读完---这个JB东西对中国读者有个鸟意义。
  •     心态史开山名著
  •     详细,大作。宗教 地理概念 蒙塔尤的“尺度”观念 性习俗。虽然分章分节讲述不同的概念,但克莱格家族为核心的讲述方式又不让整本书变得散乱。非常喜欢宗教不同种中“死后世界” 观念不同导致现实不同做法的细节描述,细致而好玩。
  •       我其实是一个书摘,首先说一些非书摘的话。
      
      特点:微观的、"心态史"、客观的(因为史料特殊的来源)。
      
      这本书出乎作者意料地在法国、美国、荷兰、英国、瑞典成为畅销书。读过之后仍然不明白一本严肃的人类学书,就算是成功的找到了《宗教裁判记录簿》做史料,得以把14世纪的小镇微观琐屑的一切(比如睡觉是否穿衣服)复原,难道就能成为畅销书。
      那些看这本书并使之成为畅销书的闲杂人等,他们感兴趣的是宗教史?是文化寻根?
      想起了翻过的一本《食货金瓶梅》,相当于把《金瓶梅》做史料进行蒙塔由这样的分析。只不过这本书是以小说作为史料,而蒙塔由是以审判记录做史料(细致程度远比不过蒙塔由)。
      我也搞不清这本书的读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就好象我搞不清为什么有人会读《红楼梦》和《追忆似水年华》。
      
      经过以上比较,算是得到一个小启示吧,哪怕是曹雪芹也没办法像富尼埃主教这样事无巨细的忠实的记录与村民生活相关的一切(这是她的目的,却不是他的目的),后世的一个希望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资料的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希望继续进行这种宗教裁判式的记录。他们可以研究博客——人们的想法是很难由人们的自我审视得出的,他们可以研究催眠医生的笔记——这倒很靠谱。
      
      
      牧民:
      命运感。“养成”一词同时涉及教育和食物。
      物质财富纯粹是一种负担,没有财富,却很宽裕
      
      以少量(10%)骈居现象为辅助的婚姻:
      总的看来婚姻还是性活动的主要舞台
      男女二人私定终身是不可能的。
      男人与太多女人保持亲密关系会导致公地悲剧,采取轻易骈居但慎重婚姻的做法。
      对处女采取强暴的罪犯必须保证和受害人骈居较长一段时间,或者要为她找到一个丈夫;此外它可以交替地采取以上两种做法。
      妇女的看法:一位女士和她真正的恋人同床便会洗清一切罪过……爱情的欢愉会使性行为变得清白,因为这种欢愉来自纯洁的心灵。
  •     像小说一样
  •     村落研究的代表作,法国年鉴学派的经典。
  •     学习~~
  •     再读一遍
  •     严格说来并不能算好好读过,只是做专题时候从头到尾大略翻过。能把枯燥无味又和现实毫无关系的中世纪村庄生活刻画到这么妙趣横生地步,实在难得。
  •     最早翻过来的微观史著作
  •     让我想起《百年孤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