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集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801206565
作者:张爱玲
页数:491页

作者简介

张爱玲文集:精读本,ISBN:9787801206565,作者:张爱玲著

书籍目录

小说
一 霸王别姬
二 沉香屑 第二炉香
三 茉莉香片
四 心经
五 封锁
六 琉璃瓦
七 年青的时候
八 花凋
九 等
十 桂花蒸・阿小悲秋
十一 留情
十二 鸿鸾禧
十三 相见欢
十四 色・戒
十五 五四遗事
(以上选自《张爱玲文集》第一卷)
十六 沉香屑 第一炉香
十七 倾城之恋
十八 金锁记
十九 红玫瑰与白玫瑰
二十 创世纪
(以上选自《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散文
一 天才梦
二 到底是上海人
三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四 更衣记
五 公寓生活记趣
六 烬余录
七 论写作
八 童言无忌
九 私语
十 中国人的宗教
十一 写什么
十二 《传奇》再版序
十三 忘不了的画
十四 谈跳舞
十五 谈音乐
十六 自己的文章
十七 银宫就学记
十八 谈画
十九 我看苏青
二十 中国的日夜
二十一 华丽缘
(以上选自《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张爱玲文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这是选修课的小组作业,老师要求我们选一篇张爱玲的小说做分析,到时上台做presentation。分小组后,我在教室回想张爱玲的其他小说,竟通通只记得名字,情节和人物像摘掉眼镜后的世界一片模糊,唯独《封锁》这个拙劣的凶手,留下蛛丝马迹,在记忆中逐渐还原现场。当然我喜欢《封锁》跟我对小说的定义有关,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超越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它关注的中心不会是历史,那是历史学家做的事,也不会是纯粹的社会关系,那是社会学家做的事。抽丝剥茧,小说的核心必须是人,成功的小说站在时代的肩膀上,用最残暴的手揭露人类的本质。《封锁》其实无非是讲生活的重复,人生的虚无,被物化的人类,无非是讲思考是痛苦的,人类在逃避思考,但为了小组作业有东西就罗嗦了一大堆,大家随意看看吧……最后的舒适区、恐慌区、学习区完全是zhuangbility。好了,进入正文。【爱情】在小说中关于宗桢爱恋翠远毋庸置疑,张爱玲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文中大部分描写都是通过宗桢的视角展开的。“宗桢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过头来。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可是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你说假话,她微笑着,仿佛说:‘瞧你这张嘴!”’“而关于翠远喜欢宗桢这一点的描写,仅局限在翠远的所为而不是所想。我们能评断翠远对宗桢是否有爱情只有两个情节:翠远在听到宗桢提到他不能娶她时哭了,但她的内心对白只提到宗桢是一个“可爱的”“萍水相逢的人”;另外一处宗桢问了她电话,找不到笔记下来,皮包里有笔的翠远故意不拿出来。全文极少提到翠远对宗桢的看法和感觉,究竟是宗桢哪些独特的个性吸引了翠远,还是说是仅仅是封锁这特殊环境造就了翠远对他的爱慕,我们无从得知。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翠远借助与宗桢的爱情逃避现实生活,如果深探下去,我们会发现这段爱情性质并不是我们刚开始阅读小说想的抛离世俗观念、纯粹自然,翠远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折射出她对封锁的电车外被不平等对待的生活的不满与逃避心理。电车被封锁了,但电车外的生活依如鬼魂缠身,脱离不得。“翠远抿紧了嘴唇。她家里的人——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他们哄够了她。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以后她多半是会嫁人的,可是她的丈夫决不会像一个萍水相逢的人一股的可爱——封锁中的电车上的人……一切再也不会像这样自然。再也不会……“【这段爱情因封锁而生,也因封锁而死】产生爱情与谈恋爱是有区别的,谈恋爱在产生爱情之后,产生爱情是个瞬间动词,谈恋爱是持续性动词,谈恋爱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产生爱情不需要,产生爱情是自发的,是对部分的不完整的TA的情迷意乱(在《封锁》中,是两人同时望向窗外时脸庞的靠近,翠远脸红了)。爱情先是一种感觉,再是一种责任。从感觉方面来说,文中提到“他们恋爱着了”,他们的爱情基于零碎的认识,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他们可以接受真实而完整的对方,如果有机会了解的话。从责任层面上来看,“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无论是宗桢还是翠远,他们并没有承担起爱情发展衍生而来的责任的肩膀。宗桢他埋怨生活(“忙得没头没脑。早上乘电车上公事房去,下午又乘电车回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去,为什么来!我对于我的工作一点也不感到兴趣。说是为了挣钱罢,也不知道是为谁挣的!”、“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等等),他对生活的反抗仅停留在思想和言语上,中庸懦弱的性格注定他对娶翠远为妻这念头只是在心里想想,在口头上说说。所以,这段爱情注定因封锁而生,也因封锁而死。【是在主动地活着,还是在重复中等待衰老?】但是,《封锁》并不仅仅局限在爱情这一主题上,《封锁》的主题凌驾于时代背景之上,张爱玲在这篇8000字不到的短篇小说牢牢抓住了人类的本质,使《封锁》多了一股亘古的魅力。一、生活的重复“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这是小说的第一段。第一段采用了复迭的修辞手法,“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没有完,没有完”,在暗示生活的重复、乏味和枯燥。但面对这样的生活状态,人们的态度却是毫无思索全盘接受,所以张爱玲才写道“开电车的人开电车”、“然而他不发疯”,幽默的文字游戏背后是对日常生活的嘲讽,好似开电车的人应该不开电车,他应该干点别的,他应该去发疯,他理应对日复一日的生活发疯!但是,他没有,他依旧安分地开电车。在这里,张爱玲其实在质问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可是当前的生活?”。第一段已经逼迫读者去思考生活本身。二、思考的可能性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敏锐社会洞察力的作家,她总能从琐碎的平常生活中——无论是街景还是日常对话——挖掘到司空见惯却引人深思的片段。“上海似乎从来没有这么静过——大白天里!一个乞丐趁着鸦雀无声的时候,提高了喉咙唱将起来:“阿有老爷太太先生小姐做做好事救救我可怜人哇?阿有老爷太太……”然而他不久就停了下来,被这不经见的沉寂吓噤住了。……电车里,一位医科学生拿出一本图画簿,孜孜修改一张人体骨骼的简图。其他的乘客以为他在那里速写他对面盹着的那个人。大家闲着没事干,一个一个聚拢来,三三两两,撑着腰,背着手,围绕着他,看他写生。“前面提到了生活内容的重复性,而当这重复性被生硬打断,生活在封锁的电车上呈现出非常态,在非常态中乘客无所适从,各种戏剧性的动作显得荒诞可笑。陌生场景无法用经验来应付,乘客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来填补这突如其来的虚无! 所以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乞丐唱歌、看到闲着没事干的群众围拢观看医学生画骨骼图等画面。但是,我们会有个疑问,除了用另一种机械性动作替代原来的动作,乘客还可以干什么?张爱玲写到:“他在这里看报,全车的人都学了样,有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任何印刷物都没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来。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只有吕宗桢对面坐着的一个老头子,手心里骨碌碌骨碌碌搓着两只油光水滑的核桃,有板有眼的小动作代替了思想。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是思想,张爱玲说“有板有眼的小动作代替了思想”,原因是“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思想是痛苦的”这观点在全文中提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最后一段——“饭后,他接过热手巾,擦着脸,踱到卧室里来,扭开了电灯。一只乌壳虫从房这头爬到房那头,爬了一半,灯一开,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动也不动。在装死么?在思想着么?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然而思想毕竟是痛苦的。”最后一段的乌壳虫是人类的隐喻,“整天爬来爬去”说的正是整天忙忙碌碌又不知从哪里爬来又将爬往哪去的人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这是个反问句,张爱玲想表达的是,人类缺少的并不是思想的时间,因为她在后边指出原因是“思想毕竟是痛苦的”。思想是痛苦的?我们回到文章再看看封锁时电车内稍纵即逝的思想。生活的脚步随着电车停止,行动被束缚在局限的空间内,思想蠢蠢欲动。时间已不重要了,在封锁的时空里,时间无限,容许乘客去寻探平常生活不会思量的事物(譬如翠远改卷时会想自己为什么会给学生打A,主动去关注潜意识,这在平常生活比较少见)。另外在宗桢和翠远的对话中,宗桢道:“忙得没头没脑。早上乘电车上公事房去,下午又乘电车回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去,为什么来!我对于我的工作一点也不感到兴趣。说是为了挣钱罢,也不知道是为谁挣的!”宗桢他清晰地意识到他自己生活没有目的,这是浅层思想后的结果。但宗桢的思想如蜡烛风一吹又灭了,他没有继续深究下去,关于他的生活和工作,他知道现状是什么,但他不知道并不想知道为什么和该怎么做。我们必须意识到,像宗桢这样三十多岁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生活可改变的空间愈发紧迫——他的人生大局已定,宗桢处在一个尴尬的无法逃脱的困境当中。因此他逃避思想,思想不能为他解决问题,思想会带给他痛苦。这是人类逃避思考的其中一个原因。另 一个原因我们可以跳出小说来讨论。心理学把人类对外部的认知分成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所处的一个环境的状态和习惯的 行动,在这种状态下将感到舒适并且没有危机感。小说中的“有板有眼的小动作”“开电车”等活动属于舒适区,而如果思考的内容超越人类感知和理解范围,思想 这动作将属于恐慌区,毫无疑问,人类将本能低逃离恐慌区范畴(当你阅读一本艰涩难懂的书籍时你会体会到这点)。回到小说,光是工作、婚姻(前面没怎么分析到,这里引用下原文。“他 夫人托他在银行附近一家面食摊子上买的菠菜包子。女人就是这样!弯弯扭扭最难找的小胡同里买来的包子必定是价廉物美的!她一点也不为他着想——一个齐齐整 整穿着西装戴着玳瑁边眼镜提着公事皮包的人,抱着报纸里的热腾腾的包子满街跑,实在是不像话!……宗桢迟疑了一会,方才吞吞吐吐,万分为难地说道:‘我太 太——一点都不同情我。’”)、与董培芝的关系,华济大学毕业的宗桢都处理不来,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更何况去思考比工作、婚姻、人际关系更加无法把握的人生呢。因此,思想是痛苦的。【小结】大部分人为了个胃在重复日子,与其说是活着,不如说是在等待衰老。没有人发现空虚的存在,即使与它直视;没有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即使身处其中。无论是在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还是在当今工业化加剧的社会,都能在绝大部分人身上找到重复、虚无、无思考性这一共同点。
  •     【直接把自己微信公众号里写的书评复制粘贴来了,公众号ID:科普猪(kepupig),欢迎关注】文:科普猪毕业了 没错这是第9篇文章“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翠远不快乐。”《封锁》大约算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里比较特别的一篇了,讲的是在突遇封锁的几分钟里,静止的电车上吕崇祯邂逅吴翠远的故事。男女主角并不美貌,男主角是“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的会计师,女主角是“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的英文助教;邂逅的起因也并不浪漫,吕崇祯为了在这静止的几分钟里,躲避女儿的追求者的进言,转而故意与电车上的陌生人吴翠远搭话;相遇的结局也草草了事,“他是个好人——世界上的好人又多了一个!”这是一个不美的故事,少了点浪漫,少了点凄美,气味不饱满,精神也倦倦。但它却在问,世界上有多少好人?世界下有多少真人?在电车停下的几分钟里,乞丐唱“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公事房的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谈论同事说:“ 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一个妇人叮嘱自己拎着熏鱼的丈夫别把裤子弄脏了“ 在干洗是什么价钱?做一条裤子是什么价钱?”;吕崇祯在读包子上印着的报纸的字,”而全车的人也学他的样子,看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翠远在给学生批试卷 “今天她有太多的考虑的时间,她不由地要质问自己,为什么她给了他这么好的分数”;一个医科生在修改人体骨骼的简图,拎着熏鱼的丈夫说” 我就看不惯现在兴的这些立体派,印象派!“ 他妻子附耳道:“你的裤子!” ;公事房的人向同事解释道” 中国画的影响。现在的西洋画也时兴题字了,倒真是‘东风西渐’” ;而原本嫌弃妻子把包子放在他公文包里的吕崇祯,则趁着大家走开,开始吃他的包子。生活中总会发现这样的时刻,我们煞有介事的讨论一件高深的事、我们装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论他人、我们只关心琐事、我们不懂装懂、我们嫌弃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享受自负…这样的时刻就像吕崇祯包子上的铅字,浮在麻油香气上,我们饥肠辘辘,但为了现代人的尊严,为了不耗费小时候学到的语言,我们低头看字、看报、看完所有。我们拿着生活的表象里学到的技能,做着生活的表象里高尚的事,享受着生活的表象里的赞扬,为了这赞扬,我们学更多的技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好人。而生活的内核呢?它似乎也并不好。吕崇祯批评妻子的时候很夸张,他会欺骗,会说大话,似乎有无休无止的牢骚;而吴翠远听的时候小心翼翼,刻意迎合,害怕失去吕崇祯的好感。但是,吴翠远觉得面前的男子”不恨诚实,也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吕崇祯觉得”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于是他们恋爱着了。”生活的内核,也充满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它自私,它嫉妒,它有欲望,它恐惧失去,它傻。但是它勇敢,它直白,它张牙舞爪地表达着自己的需求,但是很可爱。在这里,不需要语言,每个人都很真,因为它了解自己的需求,所以也了解别人的渴望。它靠直觉行事。其实《封锁》的悲剧并不在于,这种真世界随着封锁解除、电车开动的必然消逝。而是这种真世界,从未完全显露自己,因为我们已经陷入太深,技能代替了本能,思维代替了思想,我们变得太好,一切不能回头。所以,在吕崇祯和吴翠远”恋爱着"的短短几分钟内,也随处有着“真世界”被“好世界”侵蚀着的影子—— “ 翠远不禁微笑道:‘你仿佛非常看重那一纸文凭!其实,女子教育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她不知道为什么她说出这句话来,伤了她自己的心。”——“真世界”脱下衣服,张开双臂;“好世界"说:“穿好罢,会着凉的”。最后,用洛夫《我的城市》中的一段诗结尾吧:“这个城市其实像泥鳅不,更像一条咸过了头的腊肠有人住下因喜欢某种怪味也就赖着不走了有人离去顺便带走一身脂肪更多的人在大街上丢了魂一只野狗无奈地望着那人而叹曰:连腿都没有跷起便在墙角洒尿惊愕与忧伤从想象不到的地方同时闪身而出"【微信公众号ID:科普猪(kepupig)“科普猪”的个人公众号关注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但还是欢迎你听我叨逼叨】
  •     《十八春》,张爱玲写于1950年代初,70年代她在美国对其作了一些改动,名为《半生缘》。两个本子有好些不同,最明显的是结尾,后者删掉了矫情的“光明的尾巴”:一群青年男女不可思议地去了东北参与红色工程的建设,上下文明显衔接不自然,变为经历多年分离重逢时的暧昧情景,“凄凉而酸楚的满足”形成意味深长的结局,“余韵”袅袅。我认为,若从大陆的影视剧改编来看,《十八春》是比较适合的,毕竟很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若就文学本身的要求而言,《半生缘》更好。“十八春”,如何理解呢?“十八年”亦或半生、一辈子的等待、变幻、情缘、逝水流年?十八岁(青春)岁月的停留、蔓延?人世间的男女情缘咿咿呀呀地没完,越想超脱越沦陷其中,感情的事很多都说不清楚,当双方都以为十拿九稳,感情已然成熟、可以光明地谈婚论嫁的时候,诸多的误会、巧合、枝节,要命的猜疑、致命的不信任把两个贴得很近的人瞬间分得很开、很开。当悲剧宿命般地发生,在那当口上你可以义正词严地对施害者进行道德谴责,但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悲剧之后的后续无不证明着谴责的苍白,施害者和受害者都身处于一种道德困境,犹如爬不出的大坑,以为好不容易走出了,但还是要再进去,即便自己非常不情愿。或许本就不存在什么受害者和施害者,当施害者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时,他/他们的灾难和不幸接二连三地来临,大家本质上都是受害者,只是程度不同,“见效”不同而已。不过是一群在黑暗的洞穴里搏斗的苍蝇,几败俱伤,到底见不了那阳光。最要命的是,“时间是残酷的”(原文),把多少刻骨的恨、铭心的仇冲到沙滩上被刷洗掉,时间把人成熟,把人沧桑,连受害者都变得麻木、凄索,放弃了复仇、讨回公道,而施害者死的死,破败的破败,凡此种种不觉令人感慨时间的伟岸。兼之女人是软弱的,总为太多的东西牵挂:兄妹情、母女情、男女情、母子情,远不如男人彻底,女人想留住男人的心往往比男人留住女人的心艰难,从而不难理解曼璐与鸿才共谋陷害曼桢了;女人坚定的意志容易动摇,易被甜言蜜语、所谓的“悲惨”现实腐化,怜悯、可怜的种子茁壮成长;女人渴望抓住点真实的东西以寄托希望、以增进内心的充实,比如孩子、衣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更加如此,毛茸茸的东西远比形而上的虚幻来得亲切。“软弱”的尾巴如此肥大,把女人拖扯得如此憔悴,于是曼桢在曼璐死后,嫁给了姐夫鸿才,那个糟蹋她的、谋害她的禽兽。正如忧郁的哈姆雷特所说,“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软弱”。时间的残酷还体现在另一面,到底有些东西是无法被洗刷掉的,留下来的是长久的珍贵。曾经的旧人若干年后茫然相遇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回眸走过的灯火阑珊路,两人之间所有的不快、矛盾、各自种种不幸的遭遇被冰释,曾经的几乎“一定”变成了不可能,物换星移,不禁唏嘘不已。对人心赤裸裸的看透和呈现,不留情面,张爱玲阴冷的近乎巫婆似的眼光着实令人胆寒。这就是现实,无所谓意识形态附加的现实,不要启蒙、不要解放,要的是什么呢?世间常事、男女间的小事情、日常生活的“传奇”……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寻回了那份熟悉的感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读出了自己的卑微、渺小、脆弱。读张爱玲,读一种生活、一种品味、一种灵韵。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个人觉得张爱玲的那股哀怨的气质,从每个字眼里面透露出来,细描每一句话,铺垫整体,让人心里面的感受犹如翻江倒海
  •     可算是张氏入门的一本读物吧……《沉香屑》《霸王别姬》都有收录
  •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
  •     点上一支沉香屑,静静地倾听她讲一个香港战前的故事……仍然记得大学时代现代文学老师解读张爱玲作品时的调调
  •     第一次相遇张爱玲是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完全符合我对香港种种臆想;再后来的《花凋》,川嫦,带给我淡淡的痛;《金锁记》,曹七巧,让我震撼……相较于小说,更爱其的散文,特别是《烬余录》一篇,反复读过很多遍,爱不释手
  •     读了《心经》这一篇
  •     初中毕业那年,看到这封皮就立刻买下,书中的人物大多阴郁,受她影响太深,遥想当年如果买来的是yishu的,我的人生估计不会是现在这样
  •     还是不喜欢他,无病呻吟的小女子!
  •     怨妇啊。。
  •     张爱玲的语录一类 早已被到处引用转述 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她的作品呢 原以为真是些妖娆文字 暧昧情愫 实则 不止于此
  •     倾城之恋被拍成电视剧,很不符合我的想象。不过色戒拍的还不错
  •     感觉文章像绿茶,余香溢鼻、苦尽甘来,或者就是留着一抹苦涩在心头。虽然同情文章中的女子,倾尽所有也得不到真爱,但是也不得不认清现实中此类事情的残酷。
  •     她爱过温州城的胡少爷 爱过异国创作者 爱上海橱柜里的口红 爱华丽的旗袍 和红楼梦
  •     这本书装裱极好,虽然不是硬壳,但是精致异常-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书真的是高中,大学必读数目。
  •     王家卫和张爱玲如果是情侣。
  •     大雨的下午,罗老师送给我的礼物,我将永远记得她说过的话。
  •     张爱玲还是这样迷人
  •     不可以同时是“读过”和”在读“么。。。这本书已经陪了我好多年了。。。
  •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     读过:沉香屑1 2、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花凋、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霸王别姬。
  •     天才女的哀怨与叹息,她刻薄的让你无法触碰,又冷眼的然你不敢触摸
  •     爱这个犀利尖酸又深情的女人
  •     张爱玲的书一向不怎么喜欢 闲的无事看完
  •     看上她的封面,有如当年看上她的名气而不知内里,民国的故事充斥着整个青春期,交错成一个个自由幻象的画面。
  •     -
  •     高中时读的书,那时对于世间百态不甚明了,兴许该拿出来重读一番
  •     大学时上过一门课“张爱玲研究”。曾经喜欢过的书。
  •     书的质量很好,高中的时候买的。喜欢叙事的方式,了解老上海贵妇的生活状态,不太懂深沉解读。
  •     十七岁送给自己的礼物。
  •     怀念天津一中的图书馆
  •     高中的时候通读全本,到现在已经忘记了大半,有的题目和内容都对不上号了。我读书就是这么个不好的毛病,看的太快,记得太快,忘得也太快。
  •     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版本(至今不知是不是正版),封面我很喜欢。初中语文课上偶然接触到张爱玲,不记得是老爸先买了这本书放在书橱里,还是我听说了张爱玲之后买的这本书,总之和张爱玲相遇,是一场偶然的邂逅。喜欢她的才华,觉得她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令人失望”的作家,但正如另一位豆友所说“她华美的文字下面,隐隐地透出一股幽冷怪戾之气,令还未经历人生风浪的我颇感不适。”初中时候读,觉得细腻又阴森,凭着性子读下去,还是喜欢。现在更喜欢散文。
  •     给年少的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异域的大门。 读多少遍也不厌倦。
  •     喜欢看她讲自己的生活。公寓。旗袍。约稿。。。很细小的事情。但就是欣然自在。不似她小说。都是爱恨情仇。
  •     看完色戒电影才想起来翻翻张爱玲,除了《色戒》最喜欢的一篇是《倾城之恋》
  •     旗袍下的旧伤痕。
  •     读过的第一本张爱玲,大约是小学四年级。自此,她在我心里一直是幽艳如这个封面的模样。
  •     看过太过压抑,过很久才走出来
  •     她的小说悲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她那种聛睨一切的嘲讽是与生俱来的吗
  •     张爱玲对爱情的描写到最后总是有种批判的感觉 活人的光照不到死人身上
  •     在高中的一丢数理化作业之余看完的,太矫情
  •     看完之后才发现,女人本就该读读张爱玲
  •     夏天蚊子好多。
  •     高中时候买的,有空就拿来翻翻。散文更胜一筹。
  •     高二的时候借的语文老师的,一到数学课就看。哈哈
  •     曾经年少看不进去,年长一看便入迷
  •     夏天蚊子好多!
  •     这水平
  •     张爱玲不能一口气读,会腻。
  •     张阿姨自己说: ”没有我描述不出的事“ 此言诚不我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