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101105696
作者:林磊
页数:384页

作者简介

严耕望先生系现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本书依严氏一生几个重要转捩分作六卷:1916至1936年为其早年生活及学习阶段;1937至1944年为大学学习至入史语所前之阶段;1945至1964年为在史语所专职会话;1965至1981年为在港执教阶段;1982至1996年为退休至 去世的最后岁月 ; 1997年后以述其“身后文章事”为主;附录严氏生平著作编年。俾治「归田史学」者以一砖一瓦之用,也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又一本知名学者的学术经历总结。学人记录,日记最好,即使如胡适般有意无意写给后人看,也有很大趣味和收获,唐君毅日记不知是否经过大的删减,较为简略,只记录每日所做何事,亦可从中看出学者的人格。书信其次,容易不连贯,但可观察学人出处进退,治学经验一般较零碎,但若通信较多又当别论,如《陈垣往来通信集》(三联2010年版),陈垣与三子陈约来往200余封信,从陈约少年直至老成,多指示为人处事经验、学术研究态度、入学门径、书法碑帖、教学注意事项,其训诫语,字字千钧,发人深省,“又想读书,又多思虑,一肚俗气,何能读书?读书要挨得饥,抵得冷,并受得世人讥笑,方能成学。今又想读书,又想谋利,有是理乎?”。事辑或年谱乃后人整理,最为系统连贯,一般穿插大量治学经验,比起学者自己撰写的经验介绍,更容易见其学术门径与细微处。严耕望先生的治学与史语所那句著名的口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是一致的,他一生的几部大书《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都鲜明表现出了这种特点,这几部书单从题目已能够清楚表现出系统整理史料的功夫,非积年功夫与眼光不能成。严耕望在《治史三书》里称自己并非天资很高的人,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是因为自己肯下苦功夫整理史料,事实上严耕望28岁时已写成《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及附录《两汉太守刺史表》,对史学工作者言,可说是极年轻的。严先生最了不起的就是他的定力,可以为了成就学术志业不管不顾其他一切日常生活,诸如物质环境、教学、交际、学术交流等一切可能有损学术研究的都摒弃不顾,他的“三不原则”——不兼课、不参加任何活动、不写普及性文章赚钱,就源于这样一种“坚强纯净的学术人”的信念。不难想象,这样的信念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与挑战,如1944年,钱穆命严耕望做一件事,严耕望迟疑,钱穆大为生气,第二天严耕望上门请罪,钱穆说道,“此亦不仅在读书,为人更重要,应该分些精神、时间,留意人事。为人总要热情,勇于助人,不可专为自己着想”(28岁,54页),到底钱穆命严耕望做的是什么书中并未明说,总是由于严耕望不愿意在学术外分出时间;又严耕望一家五口初到台湾,生活极其困难,每餐只一两碗蔬菜佐餐,但自感学业尚未稳固,平素连零星兼课亦不愿往(38岁,96页);再如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一席空缺(香港大学采用英国制度,每系只有一位讲座教授,其余均为讲师),严耕望众望所归,却因讲座教授须承担一定行政任务而谢绝。这三件事,第一件是师命,第二件是家庭,第三件是名利,足以看出严耕望绝对心无旁骛的学术追求与热情。说人天才,常指天分高、理解力强、眼光独到,很少言及践履,一般角度言,凡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即是天才,严耕望如此之早如此之速如此之坚决地定下一生志业,正是天才的表现。一般一个人在明确自己一生志业以前,总会经历若干波折与苦恼,这在严耕望身上似乎并不存在。严耕望是安徽安庆人,小学时数学极好,进入初中后,因偶然听见同学议论,说他连信也写不好,数学再好也没有用,遂深受刺激而自修《三国志》、《左传》、《曾文正公家书》,进而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16页),就此转向文史领域,终生再未改变,20岁时便已做好打算,只要能保证每月基本生活费,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也可读书终此一生(23页),21岁入武汉大学史学系,毕业后从钱穆至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28岁写成《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及附录《两汉太守刺史表》,凭此于次年(29岁)向傅斯年自荐入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道路是非常顺利的。很有趣的是,严耕望所推重的四位史学家钱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除陈寅恪世家子弟,国外游学回来便有大名,其余三位的史学生涯都经历了一些波折,吕思勉早年以文名,学术交游亦较广,但正式走上学术路是在30岁以后,钱穆被学术界承认在1930年35岁时,出版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陈垣向被认为史学上的天才人物,但他所发表的第一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元也里可温教考》,在1917年37岁时。另一位有成就的史学家岑仲勉境遇更加曲折,46岁还在广东圣心中学教书,其时陈垣先生三子陈约也在圣心,遂将出版的校刊《圣心》第一期寄给父亲陈垣,陈垣对岑仲勉的考证文章大为赞赏,认为在中学教书实为“屈才”,此后岑仲勉的论文逐渐受到学术界瞩目,1937年经陈垣先生推荐进入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成为专业学者,已是52岁。相比之下,严耕望一早就走上学术研究坦途,很快为学术界注意并接受,却总是谦称自己天资不够,并在《治史三书》中以此勉励年轻人,可恰恰这一点与个人性格、机遇、环境有关,实在是学不来的,试问读者诸君,以上三事,各位设身处地会作何选择?对这一点,老师钱穆看得最为透彻,“钱生(严耕望好友钱树棠)博览多通,并能论断。严生专精一两途,遇所疑必商之钱生,得其一言而定。然钱生终不自知其性向所好,屡变其学无所知”,并直言严耕望乃所见最有前途的学生(48页)。严耕望很早就以政治制度与历史地理作为研究领域,正符合钱穆所说“一个人无论读书或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又勉励严耕望“大抵在学术上成就大的人都不是第一等天资,因为聪明人总无毅力与傻气。你的天资虽不高,但也不很低,正可求长进”(51页)。入门既正,起手又高,加以好的研究环境,常人难以企及的对学术的专注与意志力,在今日信息泛滥,各种诱惑应接不暇的社会里更显出难能,其一生简单、纯净,杨莲生用孟子的“充实而有光辉”来评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     嚴耕望先生是近世史學大家,但因個人興趣,於其著述所讀甚少。惟最初讀《治史三書》,中有《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腳的園地》一節,於自己後來之治宋史頗有推動作用。其他所讀者,亦惟《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等少數文章,於其制度史、歷史地理之作,殊少研讀。先師曾推許之,又以爲錢穆之學生如嚴耕望,如余英時,如逯耀東,均超過乃師。然鄙見實不以爲然。本書中提及楊蓮生許其博通,而錢穆先生以其爲專家,嚴先生自己則知乃師所言不繆。翻畢本書,於嚴先生多一分了解,印象尤深者有二:其一,先生爲純粹之學人,不計一切名利,幾斷絕一切應酬,而專志於學,實非常人所可及。今之學者,予所見者,二三而已。然且常被指爲不思進取,不近人情,嗚呼哀哉!其二,先生於所作文字,極爲認真,反復修訂,每再版再刊亦再結合新材料而改寫,亦極難能可貴。予心尤覺慚愧,以文成多不願再觀也。此二者,當自勉!正題已畢,復綴點題外話。最近剛看到陳福康在《中華讀書報》講年譜長編之文章。今人每不知“長編”爲何意,而年譜之作,乃竟以“長編”爲高,至可笑也。又有所謂“編年事輯”者,本蔣天樞先生不敢當“年譜”之作,故藉此謙退之名。今乃有繼此名而起者,是爲中華書局之“編年事輯”系列。《黃永年先生編年事輯》前已讀過,當時即指其蕪雜。而此書脫胎於作者碩士論文,本題作“嚴耕望學術年譜長編”,則亦爲“長編”之一,且本爲“學譜”。今改題此名,作者復言多作修訂,以與已有之二種同類相統一,則似此“編年事輯”亦有體例也。兩種翻下來的感受,是多引回憶文章,有的甚或不嫌其長。此是其同者,則爲“編年事輯”之通例乎?此類文字本非不可用,若作“長編”,本寧缺毋濫之原則,大幅收入或亦不妨(然當此通訊極發達之時代,除少數外,多數亦非難見,皆收似有故意增長篇幅以表其全備之嫌),若求“著述”,則年譜當有所別擇,要言不煩,提示數語,標其出處,似已足夠。又,日記、書信乃至譜主個人著述等資料,於編纂年譜之際,究當全文引用,抑或刪繁就簡,似未可一概而論,要以見其中要義者爲主。本書於胡適、錢穆等來信全文引入,如全錄胡適與譜主反覆討論《能大師碑》一事之多封信札,即似冗長無當。本書於嚴耕望先生所作文章,其初草、修訂、出版等事,極其詳備,雖可見嚴先生之不苟與謹嚴,然亦似過於繁冗。又書中徑呼譜主爲“耕望”,以爲不敢妄稱“先生”,則“先生”之名,乃僅限於家人弟子乎?徑稱名字,豈見敬意?又,本書開篇第一年,竟將民國五年作十四年,令人大跌眼鏡。又,書中略附相關人物行跡與時事,前人之作,或有隨文插入者,或有附於年末者,於格式上似皆未善。惟鄙於此類亦未能有恰當之處理,容細思之。總之,年譜、學譜之作,非盡搜材料即可之事,要亦見編者之卓識,譜主之精神、學問乃得彰顯。不然,一大雜燴而已。2016年3月30日草
  •     【第46页】1941年在所期间,耕望与钱穆无话不说,乃至初恋情事,也告诉了钱穆。钱穆还代耕望谋划,拟让其能有机会到重庆去一趟。后因女友的一时不慎,而不得不分手。耕望情绪低落,万念俱灰。进而招致长期伤风,精神欠旺。钱穆不时劝解,要为耕望另介绍一女友。然经此打击,耕望深知自己太重感情,做人做学问都不执著,只感情不免太痴执。故惟愿埋头读书,不欲再陷入情网。【第55页】1944年在渝期间,耕望曾听顾颉刚自我评论,深悔年轻时名气弄得太大,不能安心工作,对于史学并无多大贡献。【第90页】1952年据时任史语所考古组研究院的石璋如回忆:……过去傅(斯年)先生安置研究院所考虑的是远离市区,南京的研究成果不佳,就与研究人员晚上多跑出去活动有关。【第188页】1969年是年,谭宗义曾将纽约市立图书馆东亚部所藏大陆出版之《文物》杂志,影印寄给耕望参考。耕望去信,告其赴美不久且家累甚重,不当为此花费甚钜。谭乃回信报告,彼处科技发达,所费不多。【第231页】1978年指导新亚研究生张伟国完成学位论文《中古黄河津渡考》。(这位张伟国应该就是后来至北京大学师从田余庆先生的吧?)【第235页】1979年谭宗义又为耕望夫妇安排随团旅行华盛顿,并于启程前一日,陪至第五大道散步……未几,严夫人问谭宗义先生去了哪里。谭四处张望,但见耕望于前面行人通道自西徂东走一过,返后告诉二人,东西六十八步,约一百五十尺。【第282页】1986年其时友朋间颇关心“九七”后香港之前景者,耕望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不会有大动乱。【第323页】1994年致中兴大学历史系宋德憙一信:……一个有希望做学问的人,三十几岁正是猛力充实自己的阶段,任此剧职,损失很大。而且在人事上也会吃力不讨好。本学期已将结束,如果下学期能摆脱此类琐务最好!此外,书中提到严耕望先生学生李启文。1996年,《历史地理》第13辑刊李启文《西汉勃海郡初置领县考》,对周振鹤先生的观点多有辩驳。据上课听闻,似当时及现在都对这位李启文先生并无了解,故找了一些资料贴在这里。我一开始检索出《怀念我们的老学长严耕望先生》一文,其中指出“《唐代交通图考》第6册和《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由其晚年钟爱弟子李启文先生整理出版”。我才知道《唐代交通图考》第6卷是由李启文整理(李启文还整理了《唐代交通图考第一至六卷引用书目及纲文古地名引得》),大概是因为平时对唐代关注较少,不够敏感。第6卷前有李启文的《整理弁言》和《后记》(下文作《后记1》)。同时《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也附有《后记》(下文作《后记》2)。除此之外,李启文还编撰过《新亚研究所图书馆简介》。他似乎专门整理严耕望的遗著,如近期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以下为相关编年:1986年新亚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题为《汉代之物产》,导师严耕望。(据新亚研究所网站)1991年师从严耕望读博。(据本书)1997年新亚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题为《魏晋南北朝水利事业研究》,导师严耕望。(据新亚研究所网站)2000年秋,任教于香港大学。(据《后记》1)2004年4月离开香港大学,或转入香港中文大学(据《后记》2)。但根据2004年召开的“香港史家与史学研讨会”会议程序来看,李启文所属单位为新亚研究所。至少在2013年10月,李启文是新亚研究所管理委员会成员(据新亚研究所网站)。李启文目前的具体情况暂不能知晓,但本书作者后记称“感谢香港大学的李启文先生”,且这篇后记写于2014年5月,那大抵李启文目前在港大,但我没有找到更多的证据。另香港《大公报》副总编名李启文,虽然照片看来年纪不小,但新闻说这位分管经济新闻,应该不是。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编者水平有限
  •     书本身编的不够好。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治史三书》里的,不如直接去读原书。
  •     花两晚时间读毕,归田先生治学勤慎,五十四岁才出第一种论文集。编年取材偏重论学,生活有些单薄,人生虽有小趣,却不生动。崇高感不及陈寅恪先生,恐怕还是谱主感情心态的差异。
  •     本书通过对先生生平事迹的书写,可看出先生是一纯学术人。淡泊名利,澹泊自甘,寂寞自首。先生的座右铭是“有书可读,万事足;任何荣辱享受都其次又其次”!当今学者,能有先生如此执着追求学术之精神的少之又少。虽不能至,心往向之。
  •     感佩不已!
  •     章太炎、梁启超的年谱好写,因为不仅有学术活动,而且还有政治行为,能够看到人生的转折,而书斋中的学者最难写,不小心就会成为撰述编年,而无生平可写。严耕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书斋的学者,很少有社会活动,如果没有一个出名的老师和师弟,那他的交往就只剩下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了。很多朋友訾议此书体例不纯,但是从年谱中依然能够清晰感受到严耕望先生踏实的学风和博采众长的能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明年是严氏诞辰百年,是不是买没好久的书可以好好重排重印一下
  •     编者文献功夫差了些
  •     书中提供的新材料很少,大多数内容均出自《治史三书》及已出版的有关严氏的文章,且有些段落与严氏几无关系,颇有凑字数,充篇幅之嫌。
  •     写的比较差,做编辑的出身真的只能是编辑编辑么
  •     先生出身寒门,先后追随钱穆、顾颉刚、傅斯年等名师,一生颠沛流离,经历诸多风雨,始终沉潜学术,澹泊名利,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其为人也自奉俭薄,存心忠厚,笃于师友之谊。其为学也规模宏大,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洵如余英时先生所言,是中国学术界的朴实楷模,令人钦佩不已。先生自述有云:“劳我体智,逸我心境。静阅世变,冷避骖乘。我行守狷,狂不角胜。勤写自适,亦以献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有闻先生之风而兴起者,予小子与共之!岁次乙未元宵佳节筱堂濡笔记于长沙望岳楼,是日微雨轻寒也。
  •     前半部分写严氏求学及谋职时期情愫、师生情谊,读来还是很有感触的。
  •     编排严耕望的主要言谈行事,能展现谱主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但由于谱主是一纯粹学者,一生以治学为归,不务声华,所以年谱在材料上比较受限制。
  •     总感觉本书未能超出严先生的《治史三书》的范围,新材料太少
  •     五分给严先生,书则只能三分耳
  •     翻到正文第一段就是一个大错误,民国五年变成十四年…
  •     一辈子不提职称还不愁工资,这样的生活真让人羡慕,不过可惜是没有再传弟子了。
  •     72.“深深雷到”、“并未得享高寿”?
  •     好久没读闲书了,忍不住读了这本,比起《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因为并非门人弟子所作,便少了许多八卦;严本就是纯粹的学院中人,作者对严虽有感情,但对历史地理和职官制度并无深切的了解,故而很是一般。
  •     严先生寿至八十,学问登峰造极,其著作以数量论虽远远不及其师钱宾四先生,但个人以为,先生的学术贡献却不遑多让。此书可与钱穆先生学术年谱相关内容比照阅读,其间可见两代学术大师师友之宜,志趣之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