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香港这些年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08658167
作者:徐天成
页数:376页

作者简介

繁华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书籍目录

1977  “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 /我和我家
1978 从劫机事件看香港与两岸关系
1979 从港督访问北京说起/地铁/从“阿灿”到“港灿”——香港人对内地观感的转变
1980 “即捕即解”——关于香港的族群/童年点滴——海与茶楼
1981 我的学校
1982 我的社区铜锣湾——从暴动说起/从梅艳芳、黄霑到粤语流行歌曲
1983 上小学,要取个英文名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5 僵尸片和香港人的迷信
1986 港督尤德逝世/第一次回内地的经历
1987 搬家/《大约在冬季》
1988 香港电影审查制度
1989 我的中学生涯/我家第一台电脑
1990 星爷
1991 你可能不知道的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移民潮
1992 日本风/肥彭/“不漏洞拉” /我的1997 /港姐
1993 香港吹起台湾风/巨星陨落
1994 中学会考
1995 香港—北京交流团
1996 港大/《古惑仔》/香港黑社会/珊珊
1997 回归/减薪裁员、通缩、负资产、破产
1998 新机场
1999 大学毕业/打风
2000 去加州工作/科网热在香港
2001 再续北京缘
2002 留学英国/香港的英国影子/香港廉政公署
2003 非典/香港的郊外
2004 香港的选举
2005 迪士尼PK海洋公园
2006 从律师执业仪式到香港法律制度
2007 港眼看北京
2008 TVB
2009 扒龙舟/香港的节日
2010 两地学习的差异
2011 政府派钱
2012 《春娇与志明》——杂谈香港男女的爱情观
2013 陆港矛盾
2014 高官贪污案——香港人一个月究竟赚多少钱?
2015 《我们香港这些年》

内容概要

徐天成,七零后,拥有内地与香港的律师资格。在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后赴英国攻读法律。2006年,移居北京,现在在一家IT企业从事法律工作。工作以外,喜欢全国到处跑,通过认识不同的中国人、中国事,思索香港在整个国家中所身处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


 我们香港这些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我对香港的印象,是黄昏中一片模糊的金黄色。我想了想,这可能来源于老港片中泛黄的胶片效果。我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她出生于农村,在13岁的时候去了新疆半工半读,才算第一次走出大山。然而,她在课余或工作之余饱读诗书,甚至包括一些国外文学经典名著。因此,她性格比较孤傲,对我的管教也颇为严厉。我6岁生日时,她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套《中国通史》;她还曾在我7岁左右的年纪,就让我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此外,不许看香港电影,也是诸多规矩中的一条。在孩童时,香港电影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就是周星驰了,在学校里,同学们经常讨论星爷在某部电影里的情节,甚至还分角色扮演。而我在此时只能沉默。后来,我放学回家后,趁父母还没下班,就偷偷打开电视机看香港电影。那时天色正值黄昏,阳光褪去了一切耀眼的白光,只留下微弱无力的金黄,透过窗棂,照进客厅,与电视荧幕中港片发黄的色调融为一体。我一边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恶补了同学们的谈资,一边留神母亲下班回家的自行车声音,在港片夸张的演绎和热闹的场景音中,心跳的声音仍然清晰可闻。那时我觉得,香港电影的确有很多好笑的情节,但也有很多低级趣味、无聊生硬的桥段。后来我想,我在那个年纪就对幽默有高下判断,还是缘于读了一些书。看过《围城》,看过一些世界文豪、政客的幽默故事,对我后来的幽默感帮助很大,这一点要感谢母亲。再后来高中时,我去了另外一个城市上学,半个月才回一次家。学校的食堂很差,身为吃货的我,每次回家都对改善伙食抱着强烈的期待,因此在回家的客车上,我是看不进去车上放的电影的,毕竟太激动了。周末短暂,星期天下午就要返回,坐在回学校的客车上,生无可恋,只能看车上放的香港电影来纾解情绪。那时也是黄昏,车厢里一片金黄,显得泛黄的港片更加压抑和沉重,似乎那些无厘头的搞笑,也带着无尽的失落。我想,如果在那时看《大话西游》,一定会更加触动吧……读研期间,我去看望一个在深圳工作的朋友,他带我去了香港。炎炎夏日,我感觉快被阳光炙烤成香港街头到处可见的炸鱼皮。天色渐暗,便凉快了许多,那些在狭窄的街道中几乎快连为一体的复古招牌,在夕光中又散发出了昏黄的色调,那一瞬,令我这些年对香港的想象涌上心头。这座陌生却又熟悉的城市,仿佛对我绽开了亲切的笑颜。我想,我这些年有关香港的记忆,正是这座迷人的城市所散发出的文化魅力。或是电影,或是粤语歌,总有一些事物穿插在你和香港的这些年中,像电影一般,成为你回忆人生的小线索。
  •     上周末看到介绍这本书,第一时间京东上预订了。昨天拿到书,花了一个会议和一趟公交车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有几点感想:前面部分还不错....到2010年之后就有点和稀泥了...尤其是雨伞和zhan中都没提,也许是敏感话题吧....1、港大其实可以说说四条柱的由来....... 古惑仔。大抵作者是彭浩翔的粉丝不是刘伟强的粉丝,“在香港各种媒体中,电视由于与大众接触面广而懂得克制,但电影的道德责任较少,创作自由度更高” 这个提法有失偏颇....都知道电影是假的,那么被电影感动的又确确实实是真的情怀。也许作者没和内地的朋友讨论过《古惑仔》这部电影。刚才无意翻了下自己的豆瓣日记。有这样一段“第一集古惑仔 看到陈浩南几经曲折走投无路的时候 山鸡突然从天而降 带了一大帮手下,说:陈浩南永远是我的老大,然后“友情岁月”的歌声响起....过了那么多年 依然让人有点感动....” 古惑仔对内地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一波人来说,也算是个集体回忆了。2、僵尸解读那段,《开心鬼系列》其实就是黄百鸣饰演朱秀才穿着清朝的衣服上吊而死的鬼,并不是僵尸...和僵尸的交集就是他们都穿了清朝的衣服....3、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春娇与志明》那段和陆港矛盾分析得蛮不错。接受一个价值观非一早一夕的事...一点建议:如果将来有更新版或者修订版。其实,既然是你们的香港十年,在作者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香港生活的那些年,可以加入作者引述的朋友,或者家人的观点,来展开叙事。这样这本书就更全面,而不是提到作者不在香港的那些年,就是翻查资料来凑字。花四十多块钱买这本书是想看作者经历那些香港发生的事的想法,而不是罗列维科百度,释义.......
  •     香港这个地方对我来讲,还是很好奇的,因为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繁荣经济和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品。当人后者对我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比如香港电影和香港歌曲,从小学到现在,我最喜欢的明星一直都是刘德华。正是因为这个方面,我对香港的兴趣还是很大的。但是自从2013年奶粉限购、大陆游客到香港跟当地人产生了冲突,以及后来的“zhan中”让我对香港产生了其他看法。越是这种变化,就越是对香港更好奇。读这本书也是偶然的缘故,朋友书店请徐天成在她们书店搞读者见面会。恰好对各地文化生活还是感兴趣,于是便托她给我买了一本签名本。我想了解的就是香港回归前20年和回归后20年的变化,从令人骄傲的经济文化成绩到一步步走向过气的现状,与之相伴的香港人想法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看得太快的缘故,还是比较喜欢看更学术一点的这个方面书籍,或者是作者态度比较温和,350页的内容,看完之后印象深刻的地方竟然很少,这与我当初的预想还是很有差距的。作者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香港人,受到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启发,从一个香港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来描写香港的发展和对大陆的态度。体系就是把从作者出生的77年开始到2015年每一年发生的事情罗列一遍,再加上自己的看法,也是无关痛痒的,像是日记,没有重点,就像是流水账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起来很轻 作者对待两地问题彬彬有礼
  •     彬彬有礼却又中规中矩
  •     还是台湾这些年有历史的厚重感
  •     阅读难度系数很低 基本上就是叙事性地描述这三十来年的香港变化 涨了不小知识 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
  •     离香港近加上从小看香港电视台,相对了解得多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所得的新鲜感反而没有看台湾那本大。可以看一看了解香港市民想法,但是都写到了2015年,居然完全没提雨伞事件,也是有点失望
  •     还是很好的读本,自觉比台湾那本文风好一些,内容实在
  •     对于熟悉的香港,笔者再一次带我重温了它的成长历程。笔者这种平实,趣味性不强的陈述对于我来说,读了也就读了。哈哈~~ 好久没体会这种短时限时性的阅读模式,别说,还是感觉有点无形的小压力。不是很喜欢这种不能随意畅读的模式。嗯~,看来某人说的必须一个月的时限还有满有道理的。哎~~有些人怎么可以这么聪明,比我都还要聪明就有点过分了。
  •     写的蛮好。
  •     笔者是个资深文科生,文艺水平还可以。观点大部分公正。春节带娃期间,不能看电视,等娃睡了,看会儿书,休闲一下
  •     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书评见本人公众号:梦游的Alice。感谢关注支持!哈哈
  •     挺好的,叙述平和,对强国人和港人的心态都很了解,春秋笔法用得不错,以致不少人都被蒙过去,以为这是真港奸。
  •     也不是完全的捧臭脚吧,很多地方写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     从书中知道了这是借鉴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文笔不错,语言很生动诙谐。让我们从大陆的角度了解了香港,但是呢相对于香港来说更喜欢台湾,本书相当于传记一样值得一看。
  •     比台湾那本差得多,而且烂尾,不过还是有参考价值
  •     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把普通香港市民关心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写的很详细,但政治不是大多数香港人关注的,2008年奥运会、选举、香港基尼系数等问题篇幅很小或忽略了,想看港人关于国家认同、两地政治制度比较等政治问题的,绕道吧,本书不适合,这部分内容可看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
  •     作者像一位老友一样娓娓向你道来,他没有将它写成简单的大事记或者是介绍书,而是以第一人称融入了自己切身感悟和生活经历向你讲述,很真实,读起来也很有趣,让人更多地了解了香港。
  •     算是对香港有了写了解,喜欢书籍的装帧。
  •     看得出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小心翼翼。毕竟目前内地与香港的敏感关系和某些青年人的玻璃心不得不有太多顾忌,全当香港青年成长日记看也行。阅完全书,却最想立刻吃到作者书中一笔带过的浙江杨梅…
  •     2017-(1)
  •     对了解香港很有帮助啊 读着不累
  •     因为看过《我们台湾这些年》,所以不得不看《我们香港这些年》,何况香港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城市。书中好多地方好多事以前都通过港剧、香港电影了解过,但看了书之后,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香港过去四十年的大事小情.
  •     内容三星,加一星给装帧设计!可以把书摊平的感觉太棒了!
  •     很快翻完了,大部分都是我已经知道的信息,也没什么文学性,比较适合对香港基本不太了解的人看。书里讲到港大的orientation camp。L跟我说过这个camp创立就是用来挫刚入学的大学生锐气的,我当时黑人问号???觉得荒谬,不明所以的很,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现在总算知道缘由了...
  •     喜欢香港,喜欢看些关于她的故事。作者以自1977出生至2015成书近40年间香港发生的各类事件引出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以一长居北京的内地人身份对比两地文化等差异,像朋友间闲聊。如果能引荐些相关书籍应该会更觉得尽兴
  •     了解一些香港法律、经济、政治方面的东西,本来很期待有关香港娱乐圈八卦的 (-^〇^-) 。长见识又看着不累,轻松的很,大年初一看完。
  •     在“唐寧書店”遇上此書。喜歡這本書的裝幀,喜歡書的目錄以年份(從1977至2015)分開敘述,我習慣把每一年發生的特別事情與有趣的名詞標記在每一節首頁的左側作為索引。書最吸引我的是前三分一部分(側重於香港歷史和政治的話題),作者從《香港年報》等權威刊物和從維基、土豆優酷youtube等非官方渠道搜集大量文字影音資料,對內容和數據都加以甄別與嚴謹處理,所以這部分的內容比較嚴肅認真,我看得較慢;至於書裏的後半部分,作者寫字的語氣開始自在輕鬆,文字很通俗(有好幾次感覺文字是堆砌充內容)。不過,看著的時候也不時感到內容有趣幽默,畢竟香港文化還是能夠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通俗一點也無可厚非。
  •     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Hong Kong,Asia's world city#
  •     文笔平平 但里面提到的人事物确实解释了一些港陆的现状
  •     还好。其实对广东孩子来说不是很吸引 毕竟多少知道一些。但让不甚了解香港的人来说确实还不错。作者态度颇温和。
  •     从作者的视角了解香港
  •     我还记得在坑u图书馆里有段时间读了好多港人写的杂书,第一次读到狮子山下时,看到一张满页的配图,突然觉得这个城市太可爱,后来追着书里的足迹和自己列的表去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在再读这样一本书,觉得香港是以后还要去生活的,一定要的。
  •     聊天体,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比较平淡
  •     徐天成也说这本书的灵感来于《我们台湾这些年》,书的叙述方式与《台》一样,渴望能以小叙事烘托大背景。写得文质彬彬,却没有给读者阅读此书的目的带来极大的意义。个人觉得此书有些浅薄,写得小心翼翼,尽量不与政治沾边。甚至个人觉得作者多年来在内地的生活方式让他写这本书时所处的位置不够客观,也或许这是作者的刻意之做。本来是想从这本书中获知港人心态路程的转变过程,结果感觉好像作者的流水账。越写越想给一星。大概可能装帧设计给我许多好感,才让我失望倍增。
  •     整本书充满了港式吐槽,是香港入门的优秀读本,但没什么文笔。
  •     比较个体的感受,很多部分有共鸣,对香港变迁的描述很到位,但陆港关系的思考还不够深入。2017.03.27
  •     Albert Tsui Lead Counsel (China), Mobile Business Group, Lenovo
  •     杂志
  •     写得挺中肯,文笔平实但带有别样文雅,可能是粤语措辞。
  •     香港的繁荣是历史的误会,是这样吗。
  •     书的内容谈不上多深度,毕竟作者的着眼点也不在于涉及文化政治深层的反思。对于我这样的北方人来看港式文化的入门了解倒是不错的,讲述的一些港人的生活细节和琐碎片段也蛮有趣,加上作者所受的教育经历和客居他乡的生活经历,能够比较客观的讲述有关港人与内地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比较平民,尚可一观!
  •     很多影视剧,明星,电影,文化的介绍,大众喜闻乐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比较亲切。但深度不够,缺少真正对于香港和大陆底层本质上思考。可以翻翻的书籍,和我的出发点有差距。据说《台湾这些年》相对要深刻不少,有机会找来读读。
  •     政治方面真的是讲的好委婉、好克制。
  •     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喜欢北京。。
  •     一年一叙。港仔北漂,普通话说的挺好,也有许多有共鸣地方。
  •     有很多补充我知识的地方。倘若早两年读到,可能会大不一样。但是很多最近的内容太克制了。有失公允。
  •     比较具体吧。但对03年哥哥跳楼一事一笔带过,有点遗憾,我还想看详细一点的呢。
  •     有些话想说不敢说,有些意见不同也不敢尽力批驳,总体写的比较浅,比较多顾虑,可以更好
  •     了解一些香港特别记忆~
  •     能增进对香港的了解,但写得太浅,打发时间的书。插图是败笔,用手绘的照片还不如直接用照片。
  •     以个人的视角讲述些许年来HK的变化,大跨度的时间范围内展示了一个与在平时了解并不完全一样的城市,展现的也是更加客观,更加写实的一个社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