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32741861
作者:[以色列] 耶胡达·阿米亥
页数:259页

作者简介

耶胡达·阿米亥是以色列当代最杰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诗人,共出版过23本诗集及其他多种著作,被译成33种语言。《开·闭·开》是阿米亥最后一本诗集,本诗集大量应用希伯来《圣经》,富有浓厚的历史感,而诗人有将现代社会的意象叠加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上,具有反讥色彩。

内容概要

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1924—2000),以色列当代诗人,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生于德国的乌尔兹堡,十二岁时随家迁居以色列,二战期间他在盟军犹太军队中服役,目击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和西奈战役,战后他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先后出版了诗集《诗:1948-1962》、《现在风暴之中,诗:1963-1968》、《时间》等十余部,在欧美诗坛上具有较大的影响,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他曾经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文学奖,2000年逝世。
阿米亥的诗透明而睿智,善于使用圣经和犹太历史作为诗歌意象,把日常与神圣、爱情与战争、个人与民族等因素糅合起来,因此他的诗多涉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普遍命运,其想象力丰富得惊人,具有深远的哲学意味和语言渗透力。


 开·闭·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本来我只想写下如题那句评论。 当看了上一个读者的留言,才让我想起了读译著时常常难以避免的让人频频抽筋的翻译问题。而想到这本书时,我却忘记了“翻译”的存在。只顾着回忆从书中得到的体会。2009年
  •     看书的时候,我在想,这本诗集究竟有没有被高估。从其内容反映的想象力来看,是有阅读快感的。但是如果照豆瓣上某位先生对“什么是诗歌”的鉴定标准看去掉换行,这些诗还真能连成通顺的句子。比如开卷首篇《阿门石》:我书桌上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阿门”两字,那是一块三角形的碎石,来自世代以前毁弃的犹太人墓地。而其他那些在混乱中撒落的碎石成百上千地垒着,有一种强烈的思念,一种无尽的渴望充盈期间:名字搜寻者姓氏,死亡的日期寻找死者的生辰,儿子的名字寻找父亲的名字,灵魂希望安息,但生辰渴望与它再度团圆。他们只有找到对方,才能得到圆满的安息。按照那位先生的观点,真是不错的散文呢,可惜不是诗。。。豆瓣上的诗人们对此都是怎么看的呢~~~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读这本诗集的人有没有高估自己。喜爱这本诗集的人中间,有多少是喜爱其中的异域风情?多少是喜欢神秘气息?多少是喜欢“上帝”这个词带来的陶醉氛围?耶胡达在一首诗里提醒了我:其实有三个上帝。犹太人的上帝、阿拉伯人的上帝、基督徒的上帝。在基督徒眼里,耶稣用肉身的死拆除了外邦人和神恩之间的墙。外邦人是谁?正是我们。而耶胡达诗里的犹太人才是上帝拣选的子民。犹太人的上帝是偏心的,而且还不受指责,因为人如何能指责造物主呢。。。这本诗集读来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厚重的民族感。这本诗集中的典故,全部来自《旧约》,没有一则《新约》。这本诗集背后有整整一部《旧约》和《死海古卷》。如果我们是沉醉于这种历史感,那么只是我们单向的沉醉。我们的诗人们,除了反复地表白自己,除了探索语言技巧,来写一点我们的民族和历史吧!凭着内容也可以震撼人心。
  •     看到Vickie的介绍文字,对素未谋面的译者黄福海先生产生了一份敬意。我读过这本阿米亥的诗集《开、闭、开》,刚买的时候,也是心存疑虑的,因为近年来的译诗状况实在令人担心,可一读之下,竟让我深深折服了。而且Vickie的文章中涉及了一些译诗问题,令我想得很多,所以想在此说几句。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100多条注释。我仔细查对过那些注释,每一条都有根有据,而且有些还是属于奇缺的材料。如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的来历,可能连美国人自己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称的来历。我知道那个来历,是因为前几年买到一本《弗朗西斯科传》,正是译者黄福海先生在注释中提到的那本书。现在译诗的人,能静下来把诗文完整地译出来已经不错了,因为注释是不计入稿酬的,而且查找注释的时间,有时会远远超过正文的翻译时间。黄福海先生花了这么多时间作注释,令人想起中国古代的考据之学。他甘愿做这些细致工夫,可能与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培养的文人气质有关。我认为诗是全世界相通的。黄先生原先是从事英国诗歌研究的,能把英国诗歌讲得十分生动,同时又从事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屠岸先生有过一册古体诗集《萱荫诗稿》,而他本人也是英诗翻译的大家。年初买到一套《英国历代诗歌选》就是他积六十年的译稿汇总。据介绍,黄福海先生自己写诗,而且写得很慢,数量不多,有时对一句诗如何分行,会推敲很久。这句话体现出介绍的人自己也很懂诗的韵律。诗与散文的区别是什么?就是诗的韵律感较强烈、紧凑,而散文的韵律感较细弱、舒缓。我初读黄先生的译文,只是觉得文字很流畅,而且紧凑没有多余的字。这两点一般很难做到,因为流畅者往往浮泛,紧凑者往往艰涩。而细读之后,发现在一些长句的处理上,黄先生的语句调整得比较恰当。可能是由于译文必须照顾原文的缘故,有些句子处理得较长,但黄先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紧接着后一句中用一句短句,在诵读的时候息气得以缓解。这些也许只有写过诗的人才能体会的。这本书中的有些句子,可以说就是创作,很难辨认出是翻译的,那种节奏之妥帖,用词之稳实,可以看出黄福海是用心在译,甚至是一边译一边在吟的。其实,诗是吟出来的。我很反感一些译诗的人,把诗译成豆腐干一样的方块。如果那些方块读上去有节奏感还好,可惜,多半豆腐干诗读起来根本没有节奏,还不如参差不齐的诗句,读上去更自然妥贴。黄福海的译诗中不时夹着一些只有中文才可能有的妙句,让人无法辨出来那句子究竟是他翻译的还是他创作的。这里点出了一个译诗中最被人忽视的方面,即译诗应该本身是一首诗。译诗者的任务不是只把诗文译成可理解的文字即可以了(有些译者甚至连意思都没有译对,这里姑且不谈),它还有责任将其“做”成一篇诗,从这一点说,译诗比写诗更难。穆旦等老一辈诗歌翻译家本身就是诗人,所以知道诗歌应如何写,所以译诗就特别出彩。我一直认为只有诗人才能译诗,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坊间很少见到对黄福海先生的介绍,可能作为一名翻译他还只是一个新手,但从我的读后感觉来看,他对诗的感受是丰富的,对诗的理解是深刻的,尤其是他在译者后记中所谈到的几点翻译感受:翻译象一座桥,连着两个文本的两头,而译者就是这座大桥的建筑师,必须兼顾两头,起到一种协调作用(大意如此)。用以前的术语讲,是既不能太归化,也不能太洋化。语气之间带有一些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味道,羚羊挂角,点到为止,颇有大家风度。我比较看好这位译者,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好译作出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就猜到这个标题是暗示母性与嗣子……异域风情很有趣。
  •     其实仔细一读还是觉得那两册选集更美一点,在这本诗集里阿米亥是个虔诚的信教者,一个圣经故事狂=。=
  •     或许诗人并不仅仅是作为个人存在的,阿米亥身上有一万张嘴巴。
  •     字里行间有种帕索里尼式的自然主义和仪式感
  •     我未曾去过的地方,我未曾去过,也永远不会再去,我从不享有永恒的光年和暗年,但黑暗是我的黑暗,光明和我的时间也属于我自己。我已将生命的岁月打碎成小时,小时打碎成分秒,分秒打碎成更细的碎片。这些,所有这些,都成为我头上的星辰,难以计数。 打开、关闭、打开。在我们出生之前,一切都在没有我们的宇宙里开着。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切都在我们身体里闭着。当我们死去,一切重又打开。打开、关闭、打开。我们就是这样。 天空如此高远,歌声永无止境。
  •     无话可说 心服口服
  •     没看懂(惭愧,对希伯来文化几乎无了解),但直觉告诉我这诗写得太好了!
  •     诗歌里的宗教情节让人动容,自杀的耶路撒冷
  •     生命被称为生命,正如西风被称为西风,虽然它吹向东方。同样,死亡被称为死亡,虽然它吹向生命。正如过去通向未来,虽然它称为过去,就如相爱时,你通向我,我通向你,虽然我叫我的名字,你叫你的名字。
  •     不管读懂了多少关于上帝的内容,整本诗集所散透出的神圣感还是非常震撼人心的。黄福海先生的翻译非常好,每一首诗都有每一首的节奏、韵律,读完前一首诗后,总对后一首有所期待。就好像习惯某种音乐一样。我相信,这种期待既是节奏的期待,又是表达的期待。也许以后可以像读一本小说一样读一本诗集了。
  •     好的诗人简而言之就是好的段子手
  •     在火车上跌跌撞撞读完,厉害的不得了。
  •     “黄昏只属于相爱的人”、“一切都是痛苦”、“生命就像一次可怕的意外”、“和耶路撒冷相比,哪怕广袤的宇宙空间,也更安全和保险,像个真正的家”,诗意从民族苦难历史而来,典故引用极多,辞藻并不明丽,质朴文字里携带了强烈的痛苦折磨,无比的悲观绝望,读到开·闭·开的出处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     读过圣经后再看这本诗,突然就懂了好些。谁还记得那些记忆的人?
  •     这本书不要太赞啊!这两年来看到过的最好诗集啊!阿米亥碉堡啊!
  •     看的精简译本还不错!
  •     以宗教为经,现实为纬,交织出一幅耶路撒冷的绝美画卷。历史、爱情、亲情、战争、遗迹……诗很小,包容性很大。
  •     精确的痛苦,模糊的欢乐。
  •     精确的痛苦和模糊的欢乐。晚安,我钟爱的阿米亥
  •     枕边书
  •     打开,关闭,打开。
  •     “打开、关闭、打开。在我们出生之前,一切/都在没有我们的宇宙里开着。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切/都在我们身体里闭着。当我们死去,一切重又打开。/打开、关闭、打开。我们就是这样。”
  •     過程......
  •     值得致敬的一本书
  •     啊难得得开阔,干涩和湿润并存。民族和宗教,爱情,死亡,生命。一切诞生又覆灭。脑海里一片土黄色。
  •     宗教性太强,脚注漫溢,几无空暇享受诗的流畅与想象力之勃发,可做Bible入门书之用。
  •     “我在痛苦中学会说话”
  •     巨喜欢,第一本喜欢的诗集
  •     惊为天人,看过最好的诗集之一。有些诗没有完全吸收。以后拿到新版一定会再次拜读。
  •     从无标题的每一首,到每一章,再到一整本,所有的词语都在表述自身,又彼此呼应,这在之前读过的诗集中从未遇到过。其实并不像是在读诗集,而是在读一位永生者的自传,他为自己活了太久痛苦,又沉湎于痛苦换得的清醒。它关系到的信仰并非宗教,而是最简单也最沉重的生死
  •     阿米亥的玄学比喻无人能敌。首首皆是精品,可作为独立的短诗来品味;全书23章又使得所有短诗融汇为一个绚烂的整体。比喻的盛宴,意象的王国,犹太人记忆的黑匣子。
  •     近期读过的最好的诗集。
  •     打开、关闭、打开。遗忘、记忆、遗忘。我们就是这样。
  •     简单的词语,巨大的力量,强烈的节奏感
  •     新版今天刚到手
  •     最喜欢的诗人没有之一。可惜中文翻译过来的书太少。对神的敬畏下,一种纯粹的浪漫。
  •     预言集,“关于过去和尚未发生的一切”。取材圣经故事,大卫行淫模拟乌利亚的死前挣扎,残酷戏谑。同样的戏谑也用于上帝。阿门石重复响起。痛苦精确而欢乐模糊。
  •     当年最喜欢的诗人
  •     不绝如缕。
  •     可惜了。
  •     五星!
  •     读了三遍,越读越寡淡。长诗毕竟松散,每一段的必要性,段与段的连接,感情的强度,都会打折扣,所以纵使作为诗集体现出了整体感,也只能被视为技艺上的重复。但也有些非常坚硬的东西——比如出神入化的圣经典故,每次读到他写摩西都会颤抖,比如他说策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字都太过沉重”。
  •     并不适合现在的我来阅读。
  •     2017 03 04 005 遗忘、记忆、遗忘。 打开、关闭、打开。 我们就是这样。
  •     中二的时代。。。
  •     感动!! TT
  •     2016.9.4
  •     因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就像太阳。
  •     静待罗池译作出版。
  •     看了片儿法老与众神,就想起这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