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背德酒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208052109
作者:(美)弗雷德思克・图顿
页数:149页

作者简介

为了寻找不告而别的凡·高,乌苏拉穿过砖墙,越过时空的藩篱,从19世纪末的小村庄奥维尔来到20世纪末的纽约街头。在“路易斯”的帮助下,乌苏拉认识了现代大都会,当她想重回凡·高的身边时,却敌不过流逝的时光……

小说串连了女主角在现代纽约和百年前奥维尔的生活遭遇。作者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衔接小说故事中不同时空下的场景,带领读者看尽凡·高和乌苏拉的情事,徘徊于承诺与背叛之间,走入爱情的喜悦、狂乱、阴郁和绝望,在事实与幻境的交错当中,一起走向凡·高生命的最后一天。


 凡·高的背德酒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疯狂,他选择了亲手割下自己的耳朵。艺术家啊,文森特似乎有着一种无法唤醒的理智,他爱那些人的,但那些人却似乎并不爱他。他本来是画店里的店员,前途美好的年轻人,但是爱让他变得偏激而固执。他同情那些穷苦的人们,他爱绘画,并把这个作为他的终身职业。他唯一的幸运,是他有一个为他而生的弟弟,兄弟两人,共有着一段故事。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400法郎是其所得。而死后,他的向日葵,让世界都震动了。他吞食颜料,终其一生,活在艺术的世界里,与苦难相伴!他吞食颜料,仿佛那是他生命的所有,但实际上,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疯狂。“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文森特是那般的贫瘠,他只有一个弟弟。看着他所做的画幅,那幅《高更的椅子》。我想,这是他的孤独吧!终其一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友人……梵高的天空,该是阴暗而又低沉的吧!可是,在夜里,繁星却呈现着一种异样的妖娆.“就这样子下去,文森特。你是我的武士,永远,200年不变。只要有字母的地方,乌苏拉的U和文森特的V就永远在一起。”她终于走进睡梦的世界里,穿过那道轻轻柔柔的大门,相信文森特会在身边守候着她,迎接她梦乡回来。所以,她睡着了。”我看了一本书——《VAN GOGH'S BAD CAFE》,绝望的温情,无法想象的百年前的奥维尔。噢,是的,一本落寞的书,一如梵高的生前。它让人悲伤……然后若有所思。------------------------------------------------------------------------(那个时候的情况不同,你可以站在一片烧得精光的空地旁,不是在等人,不期待什么东西会出现,更不指望前方开来一辆孤单寂寞得红色巴士.你只是站在那儿,凝视着C大道旁一栋建筑物残留的废墟.眼前是烧黑的砖块和石灰墙板,还有一只浴缸,露出了背面.排水孔中冒出了一朵向日葵,硫磺般得颜色上布满了茸毛,像极了一只蜜蜂,向上钻动,指向那快速旋转得黄色太阳.站在那个角落,你可以对身边走过的那些形骸放荡得陌生人打招呼,因为,在那里,我们都只是撒在街上的零钱,四处散落,一角和五分钱的铜板肆意的交杂在一起,在第十街某处得砌石边上."hi~"你只是打个招呼,而他们大多数会招手回礼,或是给你一个微笑.或是走过来问你哪里有地方睡觉,哪里有毒品可以买,有时候则只是想找个陌生人聊天而已.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我们自己石怎样的人:全是一些不定的家伙,来自一个飘浮的国度,那里全都是醉生梦死得年轻人.我们是来自那些时代的灵魂,充其量也只是当铺抽屉里的一堆刮胡刀,略有刮痕,刀锋依然锐利.不要老.不寻死.抗拒绝望.保持希望.在过去的那些日子礼,时间不知道流逝的有多快,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全身上下流着豪迈奔放的学业.我会在半梦半醒之间虚度几个小时,喝酒,睡觉,有时拍拍照,为了爱情,也为了照片中的真相.每一张照片都可以防止记忆被湮没.不至于枉然走这一遭.那时候我就是相信这一套.)他是否曾经对世界绝望过?或者他自己的爱情?我走过很多书店,找不到这样的忧伤……那便不找了吧,就当做回忆。是做梦的时候了……世界拥有着梵高,却没有给过他什么……
  •     题目对应于这样一句话“他喜欢追逐速度快的东西——并且让那一刻持续下去。”很明显的是,作者在从事一项对梵高艺术和梵高人格进行阐释的工作,尽管他以富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形式来呈现。无疑,这是一项令人兴奋而着迷的成果。如果不是它的高价,我的确想立刻拥有一本。要注意,弗雷德思克・图顿的书名是《VAN GOGH'S BAD CAFE》,中文译为“凡·高的背德酒馆”,里面颇有耐人寻味之处。CAFE译为极有中国味道的酒馆,这无可厚非。BAD却译为“背德”,这样一个在中文里都不常用的词,真看得出译者的才华和良苦用心。无论如何,梵高是一个大异于常人之人。人们有的只是抛弃地球之后在另一个星球上对她的赞美和惊叹。背德,或异类,就是梵高最起码的特性。只有从一开始将读者与梵高拉开距离,我们才有可能顺利进入小说那时空倒转中的奥秘。上午呼呼睡到近10点,上一节课,下午无事,乘着漂浮着萧瑟之意的秋色,我去了一趟金沙,传闻在此可以一睹古蜀真容。看到遗迹馆里外星人杰作一般的星罗方坑,陈列馆倒有些意思,镇馆之宝“太阳神鸟”,仅此一件就把古蜀国文明给说尽了。另外再用眼球掳掠一番金银珠玉,也算是大饱眼福了。玉琮静默无言,但可以听见偌大的石磬咚噹脆响之声,悠悠如往上古。倚靠在幽暗光影玻璃框窗内的翠玉手镯竟如认得我一般,忘了耳边是否有珠玉磬缶飘荡之声,远处讲解员滔滔皇词,我凝视着那些静静的翠环,直觉得上古王宫女子的玉臂纤指婷婷袅袅,婉转挥舞,连粗细长短、凸凹明暗、凝脂兰花皆历历翩翩。走到金银器陈列区,看到灯晕下一环绿幽幽的铜圈,我竟也生出偷窃私携的念头来。偶一出门,不知前世今世,浮日若梦。空气里的白是没见过的白。回来时遇到傍晚高峰期,直追到华灯普绽。吃完饭,拿着这本书到外边找一个地方,恰好从一半处(75页)看起。夜也迷蒙、字也迷蒙,没一会我卧倒如梦。我夜里睡不好觉,但在书香中沉迷往往别有一番美妙,常常有一段小梦,如往天上走了一遭。溘然醒转,立刻抓住书读起来。那是一种有着艺术气质的销魂之力。若不是梵高,或者说若不是乌苏拉、图顿,旁人怕难赋此福了。说起来,倒有些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迷香味儿,巧的是那最富有魅力的女性都叫乌苏拉。对于读书,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如考场蠹虫般盯着钟表分秒看。还好,我一直没有想起今晚是酉时子时。免得大煞风景。末尾像坐在一滴白色的雨滴上往下坠落一般,风在耳边呼呼直响,读到乌苏拉先梵高而去,空留下若干遗物,梵高朝自己开枪,想象雪水融化冲着粉末骨灰渗进土地的缝隙。最后听见乌鸦们的叫声此起彼落……我合上书。看看手机,快12点20了。书不错。对于梵高的遭遇,对于书中穿插的那一幅幅耀眼炫目的惊世杰作,我以前就已经很熟悉了。只是书中,他们像一只只大翅的蝴蝶或遮目的落叶翩翩飞过,别有一番韵致。无论图顿对梵高的解读准不准确,我想他达到了一个超于常人的高度。即便是个人感受,我们看到,梵高的确在他的那些画中复活了,注意,不是梵高复活,也不是那些画复活。总之,梵高的生命都在那些画里了。并且那复活了的东西里有个乌苏拉,我想这是我第一次离梵高这么近,第一次离这个老伙计他的情人这么近。该叫一声,乌苏拉,嫂子好!以还原艺术家的灵魂为目的,以时空穿梭的魔幻小说为手法,图顿这本书怕不过是“红楼一木”。不过,我们读的是一种情致吧,就像一个灵媒、一个时空通透器,通过一个流质物的界面,我们仿佛摸到梵高那扎手的胡子茬。乌苏拉和梵高都是喜欢小说和诗的。哈哈,这和我一样。尤其是乌苏拉,她随时都带着惠特曼、西尔维亚·普拉斯、兰波或者波德莱尔。不过,乌苏拉更喜欢惠特曼《草叶集》,而对波德莱尔颇有微词。这源于她看到了20世纪前半期人类的状况。“那个反叛的诗人拿着一束邪恶的花,其实根本只是装模作样,就好比还赖着妈妈的小男生扮起坏男人。他的诗不过是糖果包着黑色的外皮,表达出那个时代最陈腔滥调的情感——女人是荡妇和天使的化身,以及其他一些让所有人感到困惑和束缚的东西。”不过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文森特也是一个错误、一大败笔。那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将20世纪引导至一条错误、危险的道路。”“他夸耀善良是艺术的本质。他让20世纪有了另一个伪装,可以用来提升情感,让善意与良好等同而论。”原来,她痛恨、鄙视的是文森特和波德莱尔共有的德行,“波德莱尔那束腐败的花,文森特那些生气勃勃的向日葵,还不都是孕育自男性的土壤。而那一堆生机耗尽的土壤,路易斯,是用男人那无趣的狗屎幻想来施肥。”乌苏拉以一个19世纪小少女天真艺术的眼光痛恨20世纪那些杀人的行为,并骂文森特和波德莱尔的艺术是“用男人那无趣的狗屎幻想来施肥。”哈哈,妙极,妙极!乌苏拉或许恨文森特,想一脚踢开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可是不行,离开文森特,她就活不了,她鄙视除文森特以外所有的男人,她又想把文森特紧紧攥在手心。看得出,乌苏拉这个小女子已经有了女性主义思想。艺术家往往是超越时代和众人的。乌苏拉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那段半梦半醒的日子里,他直觉所感受到的就是这东西:所有雄性动物的插入都是一种侵略,所有这种形态的侵略都带着雄性侵略行为的历史,不管目的是情欲还是军事,接踵而来的都是一连串的征服、镇压、奴役和殖民。她再也无法忍受男人这种帝国主义,也抗拒任何将这种男性帝国主义内化的女人。现在,她是透过整个历史背景的脉络来了解男女之间的性。”没错,我为她的观察感到惊讶。尽管我没有侵略、奴役过女性,但我为男性同胞感到羞耻。乌苏拉似乎是个绝世美人。天哪,作者竟然说,她美到让她父亲不敢再看一眼,只得将她送走,以免发生不道德之事的地步。我怀疑,梵高这个老伙计是否真的有这样的福分,尽管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一位绝世的天才艺术家。文森特大概不避讳对乌苏拉要死要活的爱恋,吃到肚子里都怕还有一根头发落在了外面。可是他没命地想要画画,时时刻刻都在想,哪怕吃饭、睡觉、走路、做爱,这种没命似的固执到了无法言传的地步。书中说,“他总是那么不为所动,那个文森特。”我可以想象到这种人,“从生活上的一切看来,他根本就不需要她,可是他需要她的程度却超过了一切。”这是一种真正艺术家对真正艺术家的真正艺术家式的爱。在这里我只需在把它描述一遍,而不需任何议论。是的,“他没看她一眼,可能一眼都嫌多。他只是画,不停地画,仿佛还在疗养院里,身边围着一群疯子,就是不理会他们。对她而言,文森特也一样遥不可及。那是最好的一刻,他看来仿佛与世隔绝,因此她相信不管怎样也碰不到他,更不会伤害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如此一来让她可以呼吸,让她自由,不必在乎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有一个固执的灵魂深爱着你,但是专心工作时却可以把你抛到脑后。放任你出门去买面包,甚至于背叛他或她——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想去爱?”关于伤害,一向是一个谨小慎微的话题。说出来很可能就是一把匕首。可是文森特却把这匕首仅仅用作刮颜料。以前我不认识乌苏拉,现在我也不认为这部小说中出现的这个美妙的小少女就一定存在过于文森特的身边(原谅我的无知)。但是我宁愿相信真有其人。宇宙中若只有两颗滑动的星,一颗是文森特,另一颗就必得是乌苏拉。在整个19世纪,我宁愿说,只有文森特和乌苏拉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且是配对儿的。令人惊讶的是,乌苏拉竟然是搞摄影艺术的。我不知道这种设置是否蕴含着作者对艺术的高度理解乃至嘲讽的宽容。按世俗常理,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一向是水火不容的对头,他们的分歧就像是上帝座椅旁的脚趾长出了大脚趾外侧的第六趾。尤其是绘画对摄影,简直到了恨之入骨的地步。艺术原则完全相悖。我个人更倾心于那富于古老传统的绘画艺术。文森特也有恋战于女友的时刻。乌苏拉疯狂地迷恋摄影,盼望拍到夕阳落下大地前最后一缕光芒,其余时间一律睡觉,只是在黎明和黄昏醒来,企图用镜头捕捉大自然最奇妙最本质的光影景象,但始终遭到失败。退后一步想想,乌苏拉的追求无疑是在挑战一个哲学悖论:人的两只脚可以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吗?要知道,河水在流,现在永不存在。当然,那是一个终极艺术追求。文森特不是拼尽全力在某个黄昏帮助乌苏拉在田野里实现她这一理想吗?她使劲按住乌苏拉的腿脚,为了几十公分以上的乌苏拉通过镜头能捕捉到她想要的东西,最后一缕光。多么紧张,大地都抖动起来了。最终,乌苏拉气绝而倒,裙子都被拽了下来,还是失败。文森特与乌苏拉保持着某种距离,他期待着乌苏拉有一天能把它拍的摄影作品给文森特看。文森特爱乌苏拉,文森特也爱乌苏拉的摄影作品。这和爱屋及乌无关,我想。上面说的绘画和摄影之间的仇怨在这里是没有影儿的事。艺术就是艺术。用句俗气的话说,文森特和乌苏拉都是艺术的化身。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沉静,是她那个世纪的意义,是她家乡奥维斯的意义,也是她的意义。……她看着书,文森特转过身来,慢慢地将她心爱的催眠剂注入她的大腿内侧。“并不是因为吗啡能够让我镇定,我才喜欢它。”她转过头去看医生,接着说:“那不是原因。我爱吗啡,我们彼此相爱。”她接着又说了,“它爱我”“超过文森特”“当然”“睡神也是神”“他一定比你、我和文森特活得久。”我爱吗啡,我们彼此相爱。我想,文森特不是什么东西,但文森特就是乌苏拉的吗啡,乌苏拉对文森特也一样。同时,画画、颜料就是文森特的吗啡,无论是不是在时空穿梭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说,文森特和画画“彼此相爱”。乌苏拉若不是那么喜欢吗啡,我想她就不配成为文森特的情人。正是吗啡让她足够了理解文森特。我不是想一准地强调文森特和乌苏拉有多么地般配,多么地天生一对,多么地相融无间。这在乌苏拉消失之后明白无疑地显露出来了。“她一直都走在文森特的前面,一直如此。现在他又被抛在后头,永远追不上,也不想再追了。”文森特和乌苏拉从来都是有距离的,尽管这不妨碍他们相爱,不妨碍他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她一直都跑得比较快,总是第一个。她的艺术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容于那个时代。”另外,她“追逐永久和固定,利用光和影构建起永恒不朽的金字塔。”而文森特“的艺术则困扰着那个时代”,“他喜欢追逐速度快的东西——灰白色的雨水快速落入黄色的田野中,银色橄榄树的微风吹拂着太阳——并让那一刻持续下去。”不知道你相不相信永恒,或者你是否追求永恒,尽管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可我想说,这只是因为科学尚未为我们证明永恒的存在。文森特喜欢追求速度快的东西,这正是艺术最可贵的特质,或者说最正宗的艺术必以速度为重要追求。因为追求这速度,所以他可以最大限度地抓住最微小的瞬间,这瞬间无限地持续下去,就无限地接近永恒。对于一个有诗性和艺术性的人来说,瞬间的意义,尤其是某些特定的瞬间,要远远超过永恒本身。图顿在这个奇幻美妙的小说中不妨说是做了一个游戏,他让乌苏拉穿越时空来到20世纪的美国,看到文森特以后的事,让她在迷离中渴望回到1890年的文森特的身边,我们庆幸得以随着乌苏拉和她的梦到达文森特的身边。可他又让路易斯对乌苏拉说,“我们都知道,时间的粒子再往前方运动,像河流一样,只往前流动,流向大海,流向时间的核心,聚集之后才能形成永恒。”并说时间倒流会引发巨大的爆炸。这话真的把乌苏拉吓着了,问了一句“真的?”然后说,“好吧,我走之前,我一定会把这些弄懂。”不知道乌苏拉最后有没有弄懂这个来自于爱因斯坦的时间理论。如果我的知识储存没有错,我想爱因斯坦是这么说的,当空间的例子运动达到足够大的速度(超过光速),时间就会发生大逆转,而回到过去。那时,永恒不是没有可能。小说,只是一种虚假的方法,一种愿望的臆想。科学只是一种探索前进的方向和脚步。宗教只是一种对终极的预设承认和屈服。但艺术或许是达到人类某一理想的最佳途径。同爱因斯坦一样,文森特追求一种速度,我想就是瞬间的某个点的速度——灰白色的雨水快速落入黄色的田野中,银色橄榄树的微风吹拂着太阳——并让那一刻持续下去。
  •     这不是一本纪实小说。它讲的是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乌苏拉,真实存在于19世纪的荷兰,与凡高同住一个村庄。她是凡高的朋友、亲近的人。他们是对忘年交 。但在书中,19岁的乌苏拉越过时空的藩篱,带着对凡高的记忆来到了20世纪。来到20世纪的纽约,乌苏拉融入时代,把原先的长洋装换成紧身牛仔、宽松上衣,每只耳朵上挂四个铁铆钉,还有鼻环和刺青。她和周围的现代年青人们结为朋友,无间相处,“她是真正在享受第一个灿烂的童年”。但20世纪的新奇、便捷、繁荣和欢愉并没有留住她。她回去,绝非单纯为了凡高。为了男人放弃自己,那等于无条件投降。她是想回去改变一切,在关键的时刻扶正那个世纪。她想回到过去,和凡携手同行,照顾他,直到他不再郁郁寡欢。乌苏拉记忆中的凡高,是一个寂寞的人,但他有一份特别的自信与定力。他定时起床,早餐敷衍了事,他所想的只是赶快出门作画去。整整一天,不管是雨天或大热天,他都会待在某一个事先选定的地点,摆好画架的角度,挂上适合尺寸的画布作画。而这些,都是他整个夜晚想出的,即使写信、喝酒和上床时,都没有停止。凡高便是这样一个将生命的全部投入绘画的人。从绘画上的一切来看,他根本就不需要她,可他需要她的程度却超过了一切。作画时,他从没看她一眼,可能一眼都嫌多。他只是画,不停的画。但乌苏拉只不过认为“有一个固执的灵魂深爱着你,但是专心工作时却可以把你抛在脑后。”凡高的画多是风景、静物,少有的人物画几乎全是自画像。由此可以想象他人际关系的狭隘,还有在那时,他的画作是多么不受欢迎。因为凡高恣意地扭曲着画作中现实的形象,没有人愿意看到他笔下夸张、失真的自己,便没有人愿意花钱请他作画。凡高由此更加寂寞。他唯有投身于那些无言的景物,天空、树、草原、田野、劳作中的农夫……它们不会因他擅自扭曲自己的形象而抱怨。在凡高死后,人们却对他的画不吝溢美之词。对穿越时空见证了凡高身前身后两个世界的乌苏拉而言,这是凡高的寂寞也是她的寂寞。于是她选择成为那个扭转命运不公之人,在凡高的身边守护他,给予他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持。但事实上,凡高的命运是一个世纪大讽刺,而小说中的乌苏拉只是一个现代人对凡高投注的敬意。凡高的画,是他眼中的世界。那些我们时常忽视、习以为然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美而珍贵,并且通过他的笔,在画布上又拥有了新的生命,新的美。它们多彩,色块鲜亮;它们多姿,原本平整、均匀的实物,经他一笔笔的描绘,都似跳动鲜活起来。世界的美好存活在凡高的画上。凡高的画唤起了我们心中对美的感悟、热爱和追求,让我们更为有力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凡高的背德旅馆》则是以文字描绘而成的神奇图画,以充满灵感的想象再现了凡高画中狂乱激情的由来,以沉静的深思探索了艺术创作的动力。感谢乌苏拉只为感谢凡高,为了他留与我们那些美好、缤纷、宁静的画作。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像梵高一样寂寞狂热的小说。
  •     真的是一本像梵高一样 狂热落寞的书......写到最后文森特终于叩响了扳机,被惊了的了一片乌鸦叫的此起彼伏的。就像是残存在他的体内正在随时间一点点逝去的活力一样,流失中还在拼力的挣扎嘶喊。文森特一生都在挚爱着某个人某些事可到最后拥有的只有是一个叫寂寞的副产品。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死亡,也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自己的咽喉来结束自己。最磨灭意志的只是自己心中总是不能饱和的安全感,不敢完全投入的的爱,只因为害怕最终收获到的是满怀的清冷,不想在相信自己不是一个人不再孤独之后面对在乎的人的离去。有点理解文森特对自己最终的判决了......
  •     很迷幻
  •     我的一见钟情。三年后的现在终于看完了。
  •     乌苏拉您是带着吗啡酒精和艺术生活在小王子的星球上的一枚美人儿。
  •     挺美
  •     太二了这本书
  •     大学时读后开始迷恋凡高,多年后终于购得,重温中,关键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插图。
  •     真的没有想过豆瓣有这本书哎~~高中的时候看的,那种对自由几乎病态的向往,让我印象深刻。
  •     像梵高一样狂热落寞的小说。 语言像诗一样
  •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     好美
  •     有种特别的感觉,先买了,再细细读
  •     我最爱的永远是梵高。也一直能记起小时候的梦想。 所以我只能跟随乌苏拉去穿越这个男人的执着与绝望
  •     有点看不懂
  •     文字不够完整。
  •     说实话,这本书真够无聊的,饶我这般有耐心,仍未看完。
  •     火车上读得。很想做笔记来着 有几处。具体感受 看过就知鸟。
  •     我喜欢里面的插画,然后我觉得其实这是本穿越小说= =
  •     想起师妹
  •     梵高的画,生机中漫出堕落,看着画再想人,一阵心悸
  •     除了书里的画,没看到什么让人沉静下去的东西
  •     本以为是谄媚的意淫之作,读后却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故事和语言都不错,想象力也很出色。只是书中插图的颜色同原作差了可真是十万八千里啊……
  •     全彩印刷的穿越剧
  •     晕眩
  •     浪费时间的书也是有的。
  •     配图不错haha~~
  •     好像越来越不能读太阴暗的书,本能的拒绝。但是喜欢里面的画。
  •     没意思。
  •     当是纪念你了
  •     读过就再也没能忘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就是击中了我的心。嘿~
  •     怎么说呢,在这样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里,读着一本灰色基调的小说,感觉整个人都在下坠,下坠,所有道不清的,低落的感觉都被勾引而释放出来,然而依旧说不清,道不明
  •     写的很好的画传
  •     虽然没打分,但五星给梵高的画,文字神马的我欣赏不来
  •     读不懂。貌似是穿越文。
  •     他只是大太阳底下一个不戴帽子的疯子。他的疯狂只是偶发性的精神错乱加上酒精发作,反映人性无能的一个小小的案例,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时的自哀自怜罢了。穿越小说,原画插入较多但存在偏色现象。十五章每章都以一幅梵高自画像开始。以《麦田里的乌鸦》自结。
  •     单纯看画。
  •     阳光正化为碎片,你还紧握着金属和玻璃,追逐那一抹金黄;怪物应声倒地时,天空将是你的永恒。
  •     如果说我们和梵高同为上帝背后的生命,那么,他的作品和声名于我又有什么意义?时空穿梭或倒流又有什么作用?图顿的神会和妙解真的就是梵高与乌苏拉泛着真实光彩的后世影像吗?……不可避免的是,梵高、乌苏拉已经并且终将消融在时光之流中。
  •     看的不是很懂.
  •     跟风似的读关于梵.高,但是却一点也不熟悉他。
  •     全是一些行事不定的家伙,来自一个漂浮的国度,那里全都是醉生梦死的年轻人。我们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灵魂,充其量也只是当铺抽屉里的一堆刮胡刀,略有刮痕,刀锋仍然锐利。不要老。不寻死。拒绝绝望。保持希望。
  •      上周看完的,看了大概一周,很浓烈的感情,可惜我不太能理解那样的爱情。
  •     背德?
  •     湿漉漉。
  •     ex推荐的,不过我得承认我完全是冲着“背德”两个字去的(捂脸)。
  •     三流写手窥视一流画家。
  •     什么嘛。直接叫“我眼看梵高”得了。
  •     鬼佬的穿越用油畫的質感來書寫文字。總之,梵高是我的必殺。饒有興致的觀看一切拿他說事兒的作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