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隐私》书评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5
ISBN:9787800054198
作者:安顿
页数:308页

让你在爱情里学会长大

很喜欢的一本书初中读过,在打折的报刊亭买的,连同《安顿你的人是我》。觉得安顿的文字很美,有种向上的感觉借人遗失后,再次重逢是在北大的跳蚤书摊,3块买来,却感觉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宝贝。、再次翻阅两次,细细品味,也从中学习点点滴滴。。。在别人的故事中快乐、难过、长大。告诉自己,有一天我获得爱的时候,我要珍惜它!现在的爱情很美满,波折出现时我就回味绝对隐私里那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那些深爱着却相互折磨的人儿,想着想着,就豁然开朗了。。。绝对隐私,每一个想要拥有幸福的人都必须珍藏!

打开的潘多拉盒

作者笔下,一个个受过伤的心灵在呐喊,夹杂着无奈和玩世不恭。无论男女、无论阶层,都感性而脆弱,敏感而多疑。他们都有着绝对丰富的感情,对于心灵的一丝微小触动都能用最贴切的语言描绘出来。也许这也对他们的痛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诚如一名被采访者所说:“一个人有时候会按照自己设定的命运走向发展,冥冥之中不由自主”。这就像自己打开了藏有人性之弱点的潘多拉盒,钻了进去不可自拔。对于隐私考察了国外对privacy的定义。发现隐私实则一中性词。隐私仅仅用于定义那些存在于内心深处,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人生经历或感受,并不带有任何有关是非善恶的所谓价值评判。这与国人原有理解的隐私所包含的潜台词不同,不是窥私癖所乐衷的那种“难言之隐”。隐私越多的人心理负担就越重,只有当隐私不再成为隐私并且在一个理解和谅解的前提之下得到放松才有可能得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

情感的记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要竖起手指算算年头了,可它留给我的记忆还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值得再去品味,我始终不能忘记它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些人是如此的活着,与我是那么的不同。   已经不能记得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这样一本书来阅读,如果没有记错,那个时候我应该在读初中,可能是出于书名的好奇吧.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书中的人和故事我已经不能清晰的讲述给别人听,可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每次我回忆起来,都有说不出的惆怅与感动。   今天再一次的想起这本书,再看看现在的自己,我已经是一个社会中的游人,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初中生,可我发现我还是那么的远离这个世界,看不清周围的人与事,可能他们都正在经历和正在以《绝对隐私》的方式活着,而我自己却显得那么的孤立,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折磨。   我说的折磨不是说我未能融入世俗社会,而是说我在经历着我的世界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当我试着接触的时候,害怕与畏惧让我本能的自我防卫,可自己一颗孤僻安静的心也想去突破蚕茧的枷锁,自我挣扎。   外界是纷乱肮脏的,但也是充满诱惑新奇的。现实的生存法则也无容置疑的告诉我要走出去。   可当我迈出一步,或是说尝试的迈出一小步的时候,现实的负面和带给我的伤痛,我很退缩,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有时候冲动的想我就不要出去好了,可我还有期待,因为我期望着我能在那里找到我的幸福,因为如果永远的自我世界,那肯定就意味着真的自我世界。   人就是这么矛盾,而我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就更让我痛苦难耐。   唉   有时候真的想快点让人生缩短,每一个节点间不再有过程,那样我就不用精神疲劳,可生活就该如此,但是我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幸福指数真的少的可怜,也确实是自己体味的不够深,不懂得感恩和珍惜,可大多数谁不像拥有的更多一些呢。   其实,我要求的也并不多,简单就是最好,可别人却告诉我,简单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听到这样的结论,我难耐绝望的心情。我该怎么办啊。   这个社会让我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当初读《绝对隐私》我会觉得现实是远离我而独立存在,而现在我远离现实独立存在,我现在真的很期盼一种回归,回归现实的同时不要那么痛苦还能找到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我也又非常的害怕一件事,就是当我跟我四周的人说起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告诉我“谁又不是呢”。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要竖起手指算算年头了,可它留给我的记忆还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值得再去品味,我始终不能忘记它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些人是如此的活着,与我是那么的不同。   (已经不能记得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这样一本书来阅读,如果没有记错,那个时候我应该在读初中,可能是出于书名的好奇吧。)   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书中的人和故事我已经不能清晰的讲述给别人听,可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每次我回忆起来,都有说不出的惆怅与感动。   今天再一次的想起这本书,再看看现在的自己,我已经是一个社会中的游人,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初中生,可我发现我还是那么的远离这个世界,看不清周围的人与事,可能他们都正在经历和正在以《绝对隐私》的方式活着,而我自己却显得那么的孤立,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折磨。   我说的折磨不是说我未能融入世俗社会,而是说我在经历着我的世界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当我试着接触的时候,害怕与畏惧让我本能的自我防卫,可自己一颗孤僻安静的心也想去突破蚕茧的枷锁,自我挣扎。   外界是纷乱肮脏的,但也是充满诱惑新奇的。现实的生存法则也无容置疑的告诉我要走出去。   可当我迈出一步,或是说尝试的迈出一小步的时候,现实的负面和带给我的伤痛,我很退缩,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有时候冲动的想我就不要出去好了,可我还有期待,因为我期望着我能在那里找到我的幸福,因为如果永远的自我世界,那肯定就意味着真的自我世界。   人就是这么矛盾,而我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就更让我痛苦难耐。   唉   有时候真的想快点让人生缩短,每一个节点间不再有过程,那样我就不用精神疲劳,可生活就该如此,但是我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幸福指数真的少的可怜,也确实是自己体味的不够深,不懂得感恩和珍惜,可大多数谁不像拥有的更多一些呢。   其实,我要求的也并不多,简单就是最好,可别人却告诉我,简单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听到这样的结论,我难耐绝望的心情。我该怎么办啊。   这个社会让我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当初读《绝对隐私》我会觉得现实是远离我而独立存在,而现在我远离现实独立存在,我现在真的很期盼一种回归,回归现实的同时不要那么痛苦还能找到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我也又非常的害怕一件事,就是当我跟我四周的人说起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告诉我“谁又不是呢”。

我们都被爱所困

知道安顿这个作家,是从一本名人散文集。那本书选用了她《爸爸的宝贝》这篇文章,语言平实,叙述自然流畅,朴实无华之中却将父女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十分有感染力。那时候就喜欢上她那种平淡之中不乏深情的风格,如今很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绝对隐私》,对她的写作能力佩服之外,心中的震惊也陡然而增。书的名字震撼,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若干痴男怨女最私密的感情故事合集,大部分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是不道德的或者不可理解的,所以那些当事人都没有勇气将这段历程公之于众,即使被伤的很深,伤到体无完肤,也不敢和别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与悲伤,只能在暗处自我疗伤,默默承受未知的压力。他们选择与安顿倾诉,除了是被倾诉的欲望驱使之外,还出于他们对安顿的信任。安顿作为记者的身份和她那种认真倾听的姿态,还有她作为女性所散发出的亲和力,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她的认可或安慰,对疗愈他们内心的痛苦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1、情感背叛小百科以我有限的情感经历和生活阅历来看,这本囊括了众多情感经历的书,不愧是情感背叛小百科。已婚人士的婚外情,未婚男女的分分合合都无比复杂,比影视剧中的桥段更加真实,也更加狗血,所以也就更加的出人意料。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现实比想象更加精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不得不说,那些九曲十八弯的感情故事着实让我震惊,让我看到一部分婚姻真相的同时,也刺激着我的感官,让我心惊肉跳,既兴奋又迷茫。这些人中有部分是衣食无忧的小女人,她们备受丈夫宠爱,日子安逸而幸福,却还是在丈夫温暖的怀抱之外又借了副肩膀,为了那段自己都不确定是否有未来的姻缘而狠心背叛,和已婚之夫开始了秘密恋情。为了这段不道德的感情,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净身出户,甚至堕胎,忍受过物质上的拮据和身体上的疼痛之后,最后以孤身一人收场。或者对爱情还懵懵懂懂,不知婚姻为何物的时候进入围城,无趣又无爱的婚姻里对真爱更加渴望,偶然的机会就出了轨,明知不道德,却仍然贪恋婚外情的那点美好与温情,不肯回到原来的婚姻里。或者是单位大权在握的重要人物,家庭稳定,生活顺遂,却莫名其妙的爱上女下属,既像是预谋已久,又像是不经意的邂逅,发展出一段所谓的刻骨铭心的真爱。最让人不理解的是,这种对家庭的背叛却始终没有敌过爱情所给予的满足,打着寻找真爱的幌子,让一切责备的声音都销声匿迹。以为是找到了一生最爱,却没有勇气舍弃现有的一切,陷了进去又很快全身而退。已婚人士的情感不安定,未婚男女同样蠢蠢欲动,没有定性。她们中有的恋人虽然同居一处,且时间不短,却始终不肯安定下来,不甘心被套牢在一个人身上,总想遇到更加合适的人选走入婚姻。又或者游戏人生,以玩的心态游走于不同的恋人身边,最后也伤的不轻。还有一部分人很功利的对待感情,以恋爱为跳板来改善自身处境,只想着如何获得最大利益,一旦达到目的就狠心分手,对恋人的精神及物质都造成极大损失。这么多的故事里,没有一对情侣的感情是顺利的,没有一对夫妻的结合是有望长久保持的,所以也就没有一种情感故事令人感到欣慰的。虽然真情可贵,但是我仍然不免怀疑,一个人的心最多能够爱几个人?一个是否太少,两个又是否太不道德?都说情比金坚,但是我看到的却是感情的脆弱。一段关系说散就散,毫无征兆的就被突如其来的邂逅挖了墙角。我相信大部分走入婚姻的男女都是因为爱,而且一开始都是怀着白头到老的希望的,但是现实却是这段婚姻抵不过柴米油盐的侵蚀,抵不过小三的诱惑,更抵不过时间的打磨。曾经的如胶似漆,两鬓厮磨亲亲我我,终有一天将会变成头也不回心也不疼的抛弃。感情也经不起考验,故事里的人没有谁对两地分居怀有信心。那个一心想出国和丈夫生活的女人,被大使馆拒签n次,屡败屡战,如此坚定不移只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感情不放心,身边的人没有人看好她的感情。即使她到了国外,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离婚,因为她看够了现实中的失败案例。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故事的讲述者有一大共性,他们都是以感情中的受害者出现,好像他们都遇人不淑一样,看起来很巧合,但细究一下,却觉得这样也是必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表面上看这些人都是受害者的模样,都受到了情伤,但不得不说大部分人是咎由自取。他们的问题在于太糊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中有的对本来美满的婚姻不珍惜,遇到诱惑就缴械投降,走进情感不归路。有的看似对爱执着,为恋人付出,却失去了自我。那个为女朋友花钱如流水,知道她的背叛行为还给她买房的有钱男人,他爱的何止是女朋友,他爱的分明是被女朋友依赖的感觉。那个为了给女朋友买衣服香水而挪用单位公款的男人也是如此,他看起来爱的深沉,付出也很多,对女朋友体贴至极甚至到了宠溺的地步,但是他爱的却没有尊严,他的生活以女朋友为中心,为了满足女朋友的需求而存在,在事业上止步不前,在提升自我上懒于花费精力,他已经没有了自我,最后被女朋友嫌弃也是意料之中。为了男朋友堕胎好几次,仍然被抛弃的女导游也是同样的问题。她把男朋友当孩子娇惯,像是他的母亲,操心劳力把他伺候的舒舒服服。自己过得拮据寒酸,却省吃俭用把钱给男朋友挥霍。明知男朋友没有要结婚的打算,还是不离不弃的跟随,堕胎两次,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谁都知道他们是没有未来的,她却始终看不到。她的世界已经没有了自己,当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被抛无情的抛弃也是不可避免。有的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看似是对爱情执着,可是从一个人身边流浪到另一个人身边,感觉来了就爱,感觉没了就分手,心无定所,始终在寻找真爱的路上,这样的人,你能说她活的明白么?3、不道德的情感经历也可以写的很感人婚外情是不道德的,但安顿笔下的婚外情却让我们觉得这些人只是受了爱情的伤害,而不是犯了道德上的错误,爱情和道德没有关系。这不得不说到安顿的写作风格。安顿关注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她擅长在日常事件中表达复杂的感情,简单平实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词,读起来很是顺畅。如果换作是别人来写,感染力一定会大打折扣。另外,安顿的采访贯彻的是不做价值判断的原则。只是让采访者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自己只是贡献上安静的耳朵,不带感情色彩地进行交流,很少发表自己对事件的评价,也就减轻了被采访者的心理压力。所以整本书的叙述是较为客观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人或者好或者不好,都由读者评判。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有着复杂情感经历的男人和女人,我们知道他们的不道德,也同情他们的遭遇,不会一味的予以谴责。4、女人的独立意识还有待提高书中的女人虽然都是现代女性,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也独立,可以潇洒的选择离婚,可以走马灯似的更换男伴,还可以淡定的选择不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再将幸福与男人紧紧联系起来,但是她们的独立还不彻底,意识中还是有着男权社会的阴影。这主要体现在她们对自己处女身份的在乎。她们认为只要和男人有了性关系,不再是处女,价值就降低,没有男人会要她们。她们为不能保持自己的处女身份而对未来的老公心存愧疚。为男人屡次流产的女导游遇人不淑,男人不负责任,生活也没有着落,对她很粗鲁,也明确表示过不会和她结婚,但是她却死死纠缠,逼婚逼的男人和他直接提了分手。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处女,没有男人会要她,而且她还堕胎过,除了破罐子破摔没有别的选择。分手后,她找了外国男友,因为以她的生活经历,她认为外国男人不会在意女人是否是处女。出身农村刚上班就被上司欺负的女孩,她为自己不再是处女而愧疚和痛苦了很长的时间。她以为没有男人会娶不是处女的女人,所以她做好了孤苦一生的准备。即使遇到心爱的男人,也适可而止保持距离,甚至怕对不起男人而拒绝了他的求婚。婚前她经过十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去买能修复处女膜的药,希望能欺骗丈夫,以此减轻她内心的愧疚。还有那个婚姻不幸福的女教师,年轻的时候为了留在北京,嫁给了一个工人,两人文化水平差异很大,没有共同语言,沟通交流都是问题,加上丈夫不体贴,经常从身体上和精神上虐待她,她的生活十分痛苦。她有过离婚的想法,可是考虑到现实,她还是退缩了。她认为自己已经不年轻,又不能给男人再生育孩子,她基本上没人要了,即使有人要,她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很好的对待,于是她便打消了离婚的想法,为了孩子委屈求全,承受痛苦。在90年代,大学生还算是社会精英,那些女孩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观念应比前人有进步,却还是有这种封建思想的残余,把自身的价值与是否是处女联系起来。这不得不说是种遗憾。等到女性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关乎是否是处女,幸福也与男人没有必然联系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思想独立。但在这之前,女性思想的独立,仍需耗费时日。5、故事书而已,深度尚欠缺这本书的故事虽然很吸引人,但是也只能当做故事书来看,看完这些故事能反观自身,有所思考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我们不能苛求每个读者都有这种反思的能力,所以书虽然内容丰富,涉及到感情生活的很多方面,但是它没有做更加深入的挖掘,缺乏更加有价值的观点,就好像群龙无首一样,没有明确的主题,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所以它的深度还是有欠缺。安顿说过,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记录一个独特人群的独特经历,让那些无助的、善良的人没有能力改变过去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她交流的方式来暂时缓解内心的苦闷,更有勇气面对未来。面对安顿,她的受访者都表现出了罕见的坦诚,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盘托出,所以故事的真实才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书中提供的若干情感样本,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爱所困的男男女女,看到了情感走向的多种可能,看到了情感中的有益警示。我们都有着同样的被爱的渴求,但是追寻爱的旅程何其辛苦,我们总是容易被爱所困,会遇到弯路,犯个错误,受点伤害。我们都希望在受了伤害之后,不用承受别人因为不理解而投射来的异样的目光,期盼着能找个温暖的人听我们讲讲这个艰难的旅程。倾诉之后,我们慢慢恢复曾经的勇气,勇敢的生活下去。

我明白了

花一个下午读了这本书,也稀里哗啦的哭了一个下午,但她似乎是让我解开了一个长久来的心结。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一辈子忘不了,就是让你为他(她)后悔的那个人。大家都是其中一个吧。谁都有点过去的,把握现在的幸福,也许只有当我们可以不管结果的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是最幸福的。

这本书当时很哄动!!

这本描写边缘人类的口述实录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哄动,因为安顿描述的感情不是普通的感情,而是不为一般人所接受的感情世界。口述实录这种风格就是由这本书掀起的。但不能否认安顿的文笔和选题现在看来,依然很独特,文笔很好。说真的,这种书看多了,心里面有些压抑~~因为太真实。悲伤的事找到共鸣只会让人更悲伤。

人生而八卦

这是一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书,距离我第一次看它,应该也超过了十年。十年前,以我一个尚未接触感情的中学生的眼光,我会打四星甚至是四星半(如果有的话)。但是现在,一个临近28岁的单身漂在上海有过痛切感情深刻思考的伪文艺女青年,我只能给它三星。并非不好,而是,现在,它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也满足不了我对感情的思考。其中的一些现实却又正确的道理,早已由自己的经历获得。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背景,大多局限在北京,局限在北京户口和北京身份。太多太多的有时代感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这本书,或许我不会知道这么多年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尤其在感情道路上的经历和成长。认识安顿似乎是中学时候蛮喜欢看的一本杂志《青年文摘》,有一些欣赏的文字,一看作者,安顿。那时候没有网络可以让我查来她的生平和作品,于是与同学的口口相传中看了她的《绝对隐私》,买了她的《动词安顿》。在我的记忆里,后者显然更好于前者。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封面,赫黄色有些古意却让我不是很有好感的封面。但当时,我是多么喜欢那些文字,有一些浅的道理,小温暖,小忧伤,小思考,足以调剂我枯燥繁重的学业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时间、心思和脑细胞。这种情感实录的采访形式在当时应该是挺流行的吧,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物质和精神都大大改善却仍然不算丰富的年代,是八卦的最初形式,也是远比现在健康、美好的形式。网络这样发达、才情这样易于传播,那些有才气的人,未必需要出书就可宣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八卦,虽然真实,然而难免有些过时。这种文笔,虽然优秀,然而难免有些保守。十年前看过的故事早已忘记,甚至再看,也仿佛第一次见。我任着眼泪因故事里一些善良的人不幸的感情经历而流淌,因他们内心的苦痛挫折挣扎而疼痛。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感同身受的人,但,心底的一些郁结因着这释放出来的眼泪和疼痛有些许消散。这是我的目的。如果你幸福,这本书会让你的幸福更显难得;如果你不幸,这本书会让你的不幸愈加心揪;如果你居中,这本书会让你打发些无聊时光或更加无聊。写出来就不算隐私,因为没有真实的姓名身份,就只能是故事。每个人,因为某些情节的相似,都是故事的贡献者。看书的人,看重的是自己的情节。书里,我更愿意看的,是那些真心付出感情的人的故事,无论男女,尽管悲伤,尽管疼痛。而非在现实中的漂浮,在利益与感情中的选择。看故事的时候,我还是放弃不了完美主义倾向。广播里,女主持人先放了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然后评价说,为了爱情,放开你,成全了别人。刘若英一直都这么唱着,挺苦的。还是找个相亲相爱的吧。我笑,世间的男女情事,又岂是一言两语可以道尽。书里一个男人说:你知道什么人是让你一辈子忘不了的吗?我告诉你,就是让你为他(她)后悔的那个人。书里一个女人说:我好像一直在等什么,但是我不知道要忘记这一切又需要多少年。人生而八卦。

留给我的是情感的记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要竖起手指算算年头了,可它留给我的记忆还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值得再去品味,我始终不能忘记它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些人是如此的活着,与我是那么的不同。(已经不能记得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这样一本书来阅读,如果没有记错,那个时候我应该在读高中,可能是出于书名的好奇吧。)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书中的人和故事我已经不能清晰的讲述给别人听,可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每次我回忆起来,都有说不出的惆怅与感动。今天再一次的想起这本书,再看看现在的自己,我已经是一个社会中的游人,不再是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可我发现我还是那么的远离这个世界,看不清周围的人与事,可能他们都正在经历和正在以《绝对隐私》的方式活着,而我自己却显得那么的孤立,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折磨。我说的折磨不是说我未能融入世俗社会,而是说我在经历着我的世界与外界的格格不入。当我试着接触的时候,害怕与畏惧让我本能的自我防卫,可自己一颗孤僻安静的心也想去突破蚕茧的枷锁,自我挣扎。外界是纷乱肮脏的,但也是充满诱惑新奇的。现实的生存法则也无容置疑的告诉我要走出去。可当我迈出一步,或是说尝试的迈出一小步的时候,现实的负面和带给我的伤痛,我很退缩,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有时候冲动的想我就不要出去好了,可我还有期待,因为我期望着我能在那里找到我的幸福,因为如果永远的自我世界,那肯定就意味着真的自我世界。人就是这么矛盾,而我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就更让我痛苦难耐。唉有时候真的想快点让人生缩短,每一个节点间不再有过程,那样我就不用精神疲劳,可生活就该如此,但是我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幸福指数真的少的可怜,也确实是自己体味的不够深,不懂得感恩和珍惜,可大多数谁不像拥有的更多一些呢。其实,我要求的也并不多,简单就是最好,可别人却告诉我,简单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听到这样的结论,我难耐绝望的心情。我该怎么办啊。这个社会让我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当初读《绝对隐私》我会觉得现实是远离我而独立存在,而现在我远离现实独立存在,我现在真的很期盼一种回归,回归现实的同时不要那么痛苦还能找到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我也又非常的害怕一件事,就是当我跟我四周的人说起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告诉我“谁又不是呢”。

关于爱情我知道的不多

这是一篇老偏题的评论。一本电子书看了将近半个月,在坐电梯的几分钟和路上的几分钟,一点点拖完的全部故事。具体有哪些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姓名、年龄、职业、经历,就好像是20多年走过的人生路,只要不太刻意回头,也不会经常想起走过的轨迹。爱情的痛苦,不外乎是求不得和已失去。这不仅仅是爱情,生活也是。有的人从不露心声到赤诚相待,有的人从直白坦率到藏藏掖掖,既有基因作祟,又有环境改变。能够从一而终坚持坦白或者深藏不露的人,始终少见。书名《绝对隐私》,私以为是因直指人内心最为脆弱的地方,最不愿正视的过往,最不愿让熟悉的人得知的往事。偏偏在对着陌生人一倾而诉,彼此借下友谊。这让我想起一句不知谁曾说过的话,“女生因为分享秘密而成为朋友”,但是还有一句是,“Two can keep a secret,unless one of them is dead.”后一句我并不赞同,大概是因为自己极差的记性,反而帮助自己成了极好的secret keeper.所以看到桥段中一个受访人说“记者什么的最没有道德了,一转身就把你的故事大肆宣扬”的时候,忍俊不禁。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去解决当下问题的书,因为作者仅仅在记录这些看似编纂的八卦故事。每个人都有个问题,每个人都藏了一个桥段。大多数人心里都藏有一个求不得,手边漫不经心把玩着另一个心甘情愿。我不能说这本书震撼了我,但也不否认它触动了我的一些想法,也确定了一些预感。当你20岁的时候,你无法预测30岁的你会是什么模样,身处何方,幸福与否,以及立业成家。你想象不到会是什么样的人揽过你的臂弯,拂过你的额发,亲吻你的面颊,在你耳畔说温柔的话。不是没想过,而是想不到。就像故事里写的各色人们,没想过看似玫瑰色的“爱情”和“婚姻”字眼下,其实藏有不亚于玫瑰刺的欺瞒、别恋、死别、执念、暴力、欲望、利益还有私情。童话故事里面之所以写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之后就没有了后续,大概除了平淡生活柴米油盐不值一提以外,还有幻想背后生活真实得让做梦的人不齿。本来,有着美好的期待并没有错。但是,怀抱着天真烂漫的蓝图在现实里按图索骥,没有个千疮百孔不撞南墙根本就不会汲取教训。比起自己亲身体会那种惨烈到近乎自残的成长过程,早一点看到这些故事,也许会让人有所警惕。可惜,是走到了如今我才看到这本书,所以只能给个三星。大约对爱情靠的是摸索,对婚姻至少我还能小心翼翼。毕竟,情感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主题,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比儿女私情更有意义。

《绝对隐私》读后感

《绝对隐私》读后感伽蓝 Nov.14, 2006 22:18  于深圳景田   详情介绍:http://www.samgharama.com/forum/showthread.php?t=16521   这本书看完。   这阵子忙得稍稍缓一些了,找书看。书架上居然翻出这一本。不记得是我买的了,也不记得看过了。还记得当时这本书出版时的争议,即使我这个遁世的人都听到的争议。    看完,我想起来了,我看过的。应该也是我买的。    看这样的书时,难免总在一篇篇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或者排斥这样的影子。十来年过来,我当时看的心态已经不记得,但现在我是忽喜忽忧似的心情。有时候能摆得开,有时候跟着一起沉沦进去。最多是夜里寂静无声的时候,看一篇半文的,然后去睡觉。每每从书中抬起头时,又有一阵子的恍惚。    书中的故事一旦看完,就短短这么几天,我又混了。翻翻书页,发现自己就算重看一遍,也还是这结果。想想就这样吧。反正事情就那么回事。在刚看安顿自己的序时,觉得心态真好。我现在来看,也就是这样的心态,不过我是旁观者,她是直接面对者。但在故事中,我也是其中的人。    这点让我很迷惑。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看待。这么多年下来,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能明了了,但再看这些,发现可能比以前是多知道了一些,但还是没真正地清晰。    我想起妈妈总说的一个词“修炼”。大概人都跑不掉这个过程。不过真是修炼出来了,人也到头了。难道这辈子的目的就是“修炼”?   那这辈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以前会想,会有一份感情,一辈子去遵循。现在,是有一件事情,要去做。也许明年,我会想着有一个孩子,去专心地养育。或者,我会终于背了一个大包,象多年来梦想地一样,去走。也许还会有其他的事情,这些事情里,哪件是我这辈子的意义呢?或者是彼时的意义?   我常常从我的窗户望出去,想,这个城市里,这么多灯光下面,有那么多的人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盏灯下面都是一本书。这么看着,你不会伤感,可是当写到书里,当这些人将已经沉淀的种种,重新打开时,你无法不沉浸。   安顿说,“ 最初我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在我的采访中从来没有遇到过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好夫妻”。我在《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第十版“人在旅途”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从来没有记录下一对和睦的、至今还有希望白头偕老的夫妻,从来没有记录下一对能够彼此忠贞不渝的恋人。 ”    我看到这段内心是想反驳的,但的确无法反驳。我看到的不多,但看到的有多少是幸福的呢?我会对卡苏拉对kaka对我的朋友们说,相信爱情相信婚姻,相信人总是善良的,可是那真的只是我的愿望,虽然我会一直这么愿望下去。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我又会怎么看待?   一本书让我这么疑惑,不仅仅是书本身的好处,还有这些问题的确困扰我。我想我反复地去一些书或者一些电影,或者听一些音乐,就是想去寻找或者被确认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我相信的,遵循的,并且希望一生坚持的。我不断地被否定,然后再去重温这些来帮助自己再次肯定。当然我不会认为是那些写书拍电影写音乐的人在骗我。我用工作去换取钱,然后再来换取这些食粮,然后通过这些食粮再去新一轮的工作——钱——食粮。就这么循环着。等老了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明白了?就获得了生的意义了?   我已经不会象以前那么笨,当看到听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会想去面对这些人去抚慰他们,现在懂得别人是没有什么能力的,都要自己去消化。或者按照妈妈说的,修炼。以前看过太上老君练仙丹的动画片,风箱鼓着风,炉子不停地烧,孙悟空红了,再黑了,再红了,再黑了,最后两颗眼睛金光闪闪,练成了。   写到这儿,终成正果,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仙丹练成。好也,继续干活去。http://www.samgharama.com/subentry/article/samgharama/samgharama17/jjys.htm

情感的记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要竖起手指算算年头了,可它留给我的记忆还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值得再去品味,我始终不能忘记它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些人是如此的活着,与我是那么的不同。   (已经不能记得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这样一本书来阅读,如果没有记错,那个时候我应该在读初中,可能是出于书名的好奇吧。)   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书中的人和故事我已经不能清晰的讲述给别人听,可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每次我回忆起来,都有说不出的惆怅与感动。   今天再一次的想起这本书,再看看现在的自己,我已经是一个社会中的游人,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初中生,可我发现我还是那么的远离这个世界,看不清周围的人与事,可能他们都正在经历和正在以《绝对隐私》的方式活着,而我自己却显得那么的孤立,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折磨。   我说的折磨不是说我未能融入世俗社会,而是说我在经历着我的世界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当我试着接触的时候,害怕与畏惧让我本能的自我防卫,可自己一颗孤僻安静的心也想去突破蚕茧的枷锁,自我挣扎。   外界是纷乱肮脏的,但也是充满诱惑新奇的。现实的生存法则也无容置疑的告诉我要走出去。   可当我迈出一步,或是说尝试的迈出一小步的时候,现实的负面和带给我的伤痛,我很退缩,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有时候冲动的想我就不要出去好了,可我还有期待,因为我期望着我能在那里找到我的幸福,因为如果永远的自我世界,那肯定就意味着真的自我世界。   人就是这么矛盾,而我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就更让我痛苦难耐。   唉   有时候真的想快点让人生缩短,每一个节点间不再有过程,那样我就不用精神疲劳,可生活就该如此,但是我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幸福指数真的少的可怜,也确实是自己体味的不够深,不懂得感恩和珍惜,可大多数谁不像拥有的更多一些呢。   其实,我要求的也并不多,简单就是最好,可别人却告诉我,简单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听到这样的结论,我难耐绝望的心情。我该怎么办啊。   这个社会让我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当初读《绝对隐私》我会觉得现实是远离我而独立存在,而现在我远离现实独立存在,我现在真的很期盼一种回归,回归现实的同时不要那么痛苦还能找到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我也又非常的害怕一件事,就是当我跟我四周的人说起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告诉我“谁又不是呢”。

年少的时候读的 为里面的故事感动过好久 只是十多年过去了再读的话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只是我现在想里面的情节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那么的隐私了吧

十年了,他们怎么样了?

在我印象里,98年的时候安顿很火,报纸上到处是她的连载、杂志上各种关于她的文章以及关于她文章的文章。10年以后我想起看这本书也不过是个冲动,听办公室的同事说起“安顿”两个字,就不知为何突然想看看她讲的故事。可能10年以前人们的观念和现在真的很不同,《绝对隐私》里很多被叙述者讲得惊心动魄的故事,现在看来真的没什么,我想,大概过了10年,人们都变坚强了吧。每个故事前面都会有受采访者的简略资料,于是看的时候我会想,这些人的年龄现在已经加了10岁,他们过得怎么样了?人的性格其实真的满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遇到种种困惑、伤害、诱惑的时候,有些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豁达而有高度,但更多受采访的人却一心一意困在自己划定了悲哀的小圈子里。我讨厌那些自怨自艾的女人和唠唠叨叨的男人,但安顿的书不过是在陈述一些客观现象,我看这本书也不是因为八卦或者猎奇,只是觉得在别人身上出现的问题,自己起码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分析,用局外人的比较理智的思维去想应该怎样应对生活的种种意外。安顿挑故事的眼光很不错,因为即使现在的各种媒体到处都充斥着各类访谈性质的情感故事,安顿10年前描述的这些故事,依然显得独特而生动。如果要推荐,我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人的肩膀很神》,十数年前那个化名做“徐慧”的女人作出的决定和实践的生活,今天看来还是不俗且坚定的。


 绝对隐私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