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书评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11152358X
作者:[美] 罗伯特·内米耶尔 (Robert A. Neimeyer)
页数:416页

序言与后记

序言  在外行人眼里,哀伤治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讽刺的是,其实不仅外行这么看,许多专业助人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认为它简单,是因为他们认为丧亲是人类普遍的经验,而且可以使用一些基本的、成套的技术来进行辅导,包括共情式的倾听、正常化来访者的反应,施以心理教育,还有在哀伤的不同阶段提供一般化的支持。然而,哀伤治疗与辅导其实并没那么简单。这是因为,许多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经验都证明,那些改变生命体验的丧失会大大地动摇生者的人性,甚至是粉碎生者的生活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而有些丧失可能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发生在那些非常复杂的来访者身上的,他们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丧失了一个与之有着非常复杂关系的人。而这种情况大约占到丧亲者的20%~25%。那些希望正常化和支持哀悼者的好心的倾听者会发现来访者需要的远不止于此,可能还需要更多,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更多”的。   我之所以决定编纂本书是为了那些长期与我并肩作战、有经验、有思想、技术高超的哀伤咨询师和治疗师,还有那些我有幸在专业工作坊中培训的人员。   有些天真的、自以为是的帮助者仅仅了解哀伤的阶段理论,或者只是逼着来访者说出他们痛苦的感受,这些理论和做法稍微有一些过时。与他们不同,和我一起工作的许多治疗师已经意识到并有兴趣去学习这个领域最新的一些理论,他们开始去了解实证研究最新的进展,同时他们也仔细地阅读这些资讯,研究和了解特定的个体及家庭的脆弱性,并根据这些内容去调整他们与来访者的工作。令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这其中包括一些以研究为基础的针对特定问题的治疗,如针对创伤性反应的、依恋议题的,还有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实践,比如运用叙事治疗、艺术治疗、仪式治疗来满足来访者一般性及特定的需要。当然,在我认识的这些治疗师中,即便是最倾向于折中主义和最乐于实验的治疗师也没能做到:用一个人的实践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干预方法。但是,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共同体齐心协力、精心打造了一张丰富的治疗方法单来协助丧亲者;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目标就是想在这些专家之间以及专业领域之外来分享这些实践经验。   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更加微妙:一方面,继续推进哀伤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推进研究与实践的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个目标也不是本书才提出的新目标,在过去我们就在不断地努力倡导科学工作组织(Bridging work group,2005)与专业组织如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之间的互育互利。而事实上,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体现了这个目标,并且延伸与扩展了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因为在这本书当中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由著名的丧亲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合著的(Neimeyer,Harris,Winokuer,&Thornton,2011)。本书的贡献来自三类人:   1.在丧亲及哀伤治疗领域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学者和理论家。   2.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增加了对丧亲干预知识方面顶级的临床研究者。   3.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毫无疑问,他们不断地推动传统实践工作的创新,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多机会在机构之外去分享其高超技术。   假如这本书能够引起从业者的关注,使他们了解目前学术和实验室研究中许多新出现的原创理论和方法,假如这本书能够唤醒研究者注意到现在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这些实践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如此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目前已经研究过的东西,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成功的。   在结束之前,也允许我说说邀请参与编写本书的贡献者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邀请了几个人花了几章的篇幅来撰写哀伤治疗的准备部分,作为这本书的准备部分,它的目标是为接下来的工作设定一个框架,我们要讨论特定的技术在哀伤治疗中使用时的关系矩阵。这个框架认为,治疗师至少应该有很深的共情能力和回应能力,能够在面对丧失之痛时毫不退缩地在场,陪伴来访者在正念的状态下体验痛苦,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评估是该将注意力放在来访者面临的身体、心理、社会挑战上,还是应该放在来访者与已故者的关系上。这里面涉及的议题是如此宽泛,所以我放宽了结构上的要求,而是鼓励尽量简洁,让章节的内容能够尽量是读者友好型的。其次,这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篇章,我都在邀请专家谈论治疗技术,包括特定的程序、形式、处理特定临床问题的方式,还涉及不同类型的丧失和来访者。在这里,我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尽量找到能够覆盖不同丧亲情境和人群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实践都是非常有弹性的,能够推广到他们一开始所针对的情境之外。  然而,我必须说,几乎没有什么干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至少谦逊、聪明的临床工作者会说他们的缺陷是什么。基于这个原因,我要求每位作者诚实简洁地介绍了自己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不太合适。同时,我也要求他们非常清晰地描述他们的技术,理想状况是能够将其变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当然,因为我意识到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宽泛的方法(比如,咨询/联结,使用隐喻性再定义),并不好操作化处理,所以这个只是建议,希望尽可能做到,而不是必须。技术使用一般是放在具体的案例中,这样读者可以充满感情地去阅读,从而反思他们所服务的来访者的情绪。阅读这些案例所产生的痛苦与实际做哀伤辅导比起来都是苍白的,因此我们还有好几章的关注点放在了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上。不管你是在打开还是合上本书的时候,都请你注意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要求这些贡献者在呈现案例之后有一些总结,说明相关程序及一些方法上的变式,同时提供一些精心挑选的参考文献,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给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考虑到繁忙的从业者可能对这些有用的技术的核心程序更感兴趣,而对于论证它们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兴趣,因此我强调了简洁性。我们的目标是呈现在哀伤领域所使用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它们是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许多变式,它们能够在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不管用时给我们希望。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实现我们的目标,并将会推动更多在哀伤治疗领域的创新以及更多实践研究的发展。   致谢本书的诞生有着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这本著作从最初的理念到现在你看到的出版稿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因为许许多多的临床合作者热心地参与进来,分享他们的研究程序以及在哀伤治疗实践中的独创。把这些内容编辑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并且竭尽全力把我最钟爱的治疗实践百宝箱增添进来,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从广义上说,本书应该追溯到我早期所从事的工作经历,我与那些挣扎于丧失痛苦的来访者一起,还有那些辅导他们、充满着勇气的同事一起工作。这本书与过去我所看到的任何临床指导手册相比,都更像是临床工作者和来访者的合唱。他们的声音在这些文字中,有时候发生共鸣,有时候像是和声,有时候像是对一些丧失中出现的共同主题以及丧亲情境下意外出现的希望的反复吟唱、精雕细琢。我衷心地感谢合唱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非常有幸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朋友。   我同样非常感谢我的其他同事,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才使得这本书得以付梓。感谢Anna Moore,她是Routledge出版社关于“死亡、临终及丧亲系列”的策划编辑,她非常信任我,将主编的工作交给我,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我才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她给了我许多自由度,充分信任我,我想每个有眼光的主编应该都会非常享受这样的自由。另外,我还要感谢Elizabeth Crunk的辛勤工作,她不知疲倦,至少是从不抱怨。她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正在追逐她的梦想,成为一名咨询师,她无私地贡献了不计其数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管理和编辑工作。Kirsty Holme负责本书的排版工作,同样是力图让这本书在视觉上显得非常有吸引力,同时还尽责地修改文稿中的错误。  此外,还特别感谢我的艺术家好朋友,Lisa Jennings,她非常慷慨地分享了她的想法,将看起来非常有趣的、灵动的艺术作品作为本书的封面,这样的设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逗留在哀伤中的困苦,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陪伴他们的信念,拥有了共同走向目的地的希望。她的设计就像一首歌曲一样唤起了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读者们能够产生这样的感觉。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我要表达我最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我成百上千的来访者,谢谢你们允许我在那个绝望幽暗的深谷陪伴你们,尤其要感谢的是那些允许我在本书中呈现你们故事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案例片段,才使得各个章节更加有生气。他们的声音承载着丧失的真实情绪,能够超越文字和语言,真正地融入那些与你们有类似痛苦经历的人的生命中去,也定能让读到这本书的临床工作者有了更多的交流欲望和机会。光是想到这些结果,我就心生欣慰。   罗伯特•内米耶尔博士于2012年2月    后记  此刻,当回顾这个浩大的工程时,我发现,在这本书中汇集了哀伤治疗领域中多个与众不同的实操方法。这让我们有机会领略21世纪早期丧亲辅导的发展状况。请允许我大胆预测一下,也可以说这是我的希望,我相信,同时也希望,接下来丧亲辅导领域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对其中那些吸引他们的章节细心品读,因此,我按捺住了自己不断重申之前章节中已经出现过的内容的冲动,但我想强调的是一些重要的主题或者发展趋势,希望大家参与评论。毫无疑问,即便不是从编辑的视角,其他人来负责编写这本书也同样可以,最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我的观点是,这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多学科、百花齐放的领域,我会抵制福柯所说的那种“齐常化的凝视”(normalizing gaze),由某一个权威主宰这本书,让原本的大合唱变成一个人的声音(Foucault,1970)。相反,我非常支持多人的混合发声,每个人都为丧亲辅导贡献智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邀请大家参与对话,而不是任何一个有特权的声音盖过大家的声音。  首先我想说,在我们这本书里集结了许许多多的观点、理论、实操技术以及学科视角,而这仅仅是心理治疗领域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如果你去浏览一下我们这本书贡献者的名单,你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国家,这说明了我们这本书本身所跨越的宽度。我们要把不同作者在不同领域富有特色的工作添加进来,不管是儿童的还是成年人的,创伤类的丧失还是非创伤类的,个体的还是家庭的,军人的还是平民的。既然丧亲人群涉及如此之广,我们的技术自然应该丰富一些,能够适应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风格,这并不足为奇。再者,丧亲这件事情本身对一个人生命的挑战和改变是多重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关照到多个层面。尝试将这些实操变成几个看起来很有帮助的步骤,这对于专业工作是一个破坏和误导,这样的方式只会被那些早就远离了哀伤治疗临床工作的人,或者仅仅凭借想象去做治疗而早已偏离了科学研究轨道的人所推荐。  当我如此崇尚哀伤治疗实操过程中的多样性时,是否意味着所有技术的价值都是一样的呢?绝不是。事实上,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每一章出现的方法都是作者们比较倾向于使用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方法对一些人是适用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是禁忌的。因此,每个贡献者既推荐了自己的方法,也批判了自己的方法,整本书都是秉持这样的态度,开放地去阐述方法的局限性,非常注重实证的评估。例如,书中所提到的技术:①背后都存在一个可验证的理论;②与目前对哀伤过程及其复杂性的研究发展是兼容的;③既被作为心理治疗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来评估,也被作为特定的哀伤治疗来评估。事实上,我希望这本书既能够给专业从业者提供清晰的指导方案、技术,让他们喜欢使用这些技术,同时我也希望临床科学研究者能够有兴趣对这些技术的效果采用控制性实验进行研究。很明显,本书所使用的这些方法和技术已经在原来小范围被关注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我衷心希望所有的研究者能够对这些治疗技术进行创造性情境化的使用,并对此进行研究,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造一座沟通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坚实桥梁。  最后,能够在这里呈现和说明这些技术并不是要彼此竞争,贡献者只是希望从自己的学科视角来表达观点,比如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护理、艺术治疗等,他们只是想说明自己学科的合理性和力量。如果读者是折中立场的话,一般会更加认同:哀伤治疗或者丧亲辅导不应该倾向于任何二种既定的学科,所以这些章节之间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冲突的关系。例如,在丧失刚刚发生之后,可以给丧亲者一些仪式或者资源,然后可以再补充一些更加密集的个体化哀伤治疗。事实上,即便是最以循证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技术的选择上也是折中取向的,包括依恋和应对方式、认知行为、意义建构的框架。我相信现在这些方法能够引起大家更多大胆的想象,对它们进行组织、混搭和整合,从而把它们变得更加有用。  这些珍藏的技术涉及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丧失类型和理论干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本书的目录看到),我希望读者发现这些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对丧亲人士的那份关怀和同情。没有哪本书能够像这本书一样,对哀伤治疗技术这样包罗万象、综合全面,叙述详尽。我相信这其中大量的方法对专业从业者都是有价值的,也能够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来访者,这里面有大量珍贵的谷物精华等待诸位专家去咀嚼、碾磨、想象和创造。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