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213060708
作者:[美] 马修·克劳福德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 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编辑推荐]
● 出版以来,本书先后荣获《出版人周刊》年度畅销书、《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名利场》年度十佳作品、《旧金山纪事报》年度畅销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年度畅销书、《华尔街日报》假日好书推荐、《金融时报》编辑推荐奖等奖项。
● 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和修理东西本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现在似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幸好,这本书将这种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坐办公室的人经常觉得和物质世界脱节,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很多不想读大学却被逼着读,接着又进办公室做白领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无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轨迹前行。这本书让人们见识到手工行业与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它告诉我们,手工业一样可以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一条值得选择的人生道路。
● “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手工劳动,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克劳福德用第一手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手工劳动在认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积极的意义,认为手工劳动即将消失的观点不仅荒谬,而且存在问题。工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满足感。无论做什么,只要带着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够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而你也绝对不只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面前显得软弱无能的“创造者”。
●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中文自序 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谛
序 言 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手艺人的实用艺术
◆ 手艺人的满足感
◆ 体力劳动也需要智慧
◆ 艺术、手工艺与流水线
◆ 工作的未来是重回过去
第2章 动手与动脑
◆ 蓝领工作的退化
◆ 白领工作的窘境
◆ 人人都是爱因斯坦
◆ 工匠的淡泊
第3章 做自己物品的主人
◆ 摩托车这头蛮驴
◆ 失踪的机油尺与傻瓜报警灯
◆ 主体性与自主性
◆ 贝蒂妙厨巡航摩托车
◆ 被替代的主体性
第4章 黑手的教育
◆ 想要当学徒
◆ 弦论
◆ 良师益友
◆ 诊断与鉴定
◆ 积极投入
◆ 突破自我
◆ 把笨蛋行为当作理想
第5章 从业余到专业
◆ 摩托车古董收藏家
◆ 开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
◆ 填写维修单
◆ 抓狂、本田马格纳与形而上学
第6章 格子间的矛盾
◆ 索引与摘要
◆ 不负责任的学问
◆ 为什么要读大学
◆ 团队合作与企业文化
◆ 工作群体≠团队
第7章 边做边想
◆ 欧姆定律与泥泞的靴子
◆ 消防员和国际象棋大师的隐性知识
◆ 测试程序与经验判断
◆ 谁来编写维修手册
第8章 工作、休闲与全心投入
◆ 改装店的行规
◆ 化解工作与休闲的紧张关系
◆ 快乐如猪嬉泥浆
结 语 合作与独立自主
◆ 平等是一种贵族理想
◆ 失败很重要
◆ 共同世界里的个体主体性

内容概要

马修·克劳福德
●政治哲学博士、摩托车修理工。
● 不到14岁就在社区担任电工的助手,15岁成为保时捷汽车修理店的修理工,从高中到大学的7个暑假都在兼职做电工。
● 大学毕业后继续电工的生活。后来因为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博士。
● 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华盛顿的一家智库工作,5个月后离职开办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全书引起我最大共鸣的一句话:”这份工作始终让我感到疲倦,而且坦率的说,我不明白自己究竟凭什么拿到那份工资:我究竟向什么人提供了什么有形的产品或有用的服务?这种无用感让人沮丧。“+++++++++++++++分割线++++++++++++++++++++++我只想说这么多,不要再提示我评论太短了!!!
  •     在北京的北海公园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美国人马修·克劳福德找到了知音---一位自行车修理师傅。这位师傅有一辆敞篷手推车,里面放着很多自行车零部件和修理工具。在路边摆摊的修理师傅主要给附近的街坊邻居修车,基本上不怎么说话。“他身上没有任何企业的标志,也没有必要去推销自己的服务”。马修站在那里,仔细端详这位修车师傅,“他自信满满,已经找到了一种谋生的方式,用不着满嘴废话!”马修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当今的社会里,这会让人感觉是一种杰出的成就?”你觉得这会是一种杰出的成就吗?你怎么看那些在路边摆摊设点的修车师傅呢?不用多问,你辛辛苦苦紧紧张张从幼儿园一路奋斗到大学毕业,肯定不会将自己的理想定位在一个自行车修理工身上!你要买房买车,要升职加薪,要这要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你会觉得----修自行车!也太失败了吧!最次也得是个保时捷修理工吧,还得是蓝翔技校毕业的!不过马修·克劳福德却跟你不一样,确切地说,他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一样。他其实跟北京胡同里那个自行车修理师傅是同行,他有自己的一家摩托车修理店。当然他不仅仅是一家摩托车修理店的店主,此人不到14岁就在社区里担任电工的助手,15岁成为保时捷汽车修理店的修理工,从高中到大学的7个暑假都在兼职做电工。大学毕业以后,他继续电工生活,后来因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博士。博士毕业以后,他进入华盛顿的一家智库工作,5个月以后离职开办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因为他学历很高,同时主业是蓝领修理工,所以业余时间他写了本书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哲学》,这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关注和欢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哲学博士去当修理工,实在会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工匠精神的确可以迎合大多数文艺青年的内心渴望,但是都去做工匠的话,也没那么多就业岗位呀?前不久,前新东方英语培训老师老罗推出了锤子手机,一时之间江湖上众说纷纭。锤子手机因为用了Smartisan这个英文品牌,于是artisan再一次被大家讨论,老罗那张在工作台上挑灯苦战的图片,估计也让很多人为之有些感动。只不过,感动之后,太多的人还是不愿意去做个苦逼的工匠,更愿意到写字楼里做个白领,在所谓的团队协作的训练中,在各种精神蹂躏的过程中领那一点点永远买不起房子的薪水。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紧张,这么神经,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渴望一份光彩的工作。但是有些工作不那么光彩,却能给你一份成就感,这就是工匠精神,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化解我们的紧张呢? 好吧,先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跟马修聊聊天吧!下面是湛庐文化副总裁、《IT经理世界》前执行总编辑贺志刚(大刚)与克劳福德的一个对话,其中也有我们的不少困惑和问题,且看马修如何回答。大刚:我们很荣幸能够在中国出版你的这本书,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想请教。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去开机车维修店,这经历本身就是此书吸引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你是一个摩托车修理店的老板,而不仅仅是一个摩托车修理工,这是不是你的工作成就感的重要原因呢? 马修·克劳福德 我没有任何员工。以前我的修理店是半松散的,其他修理工就在自己的仓库里工作,我们只是很注重知识分享。但修理店一直都是一个人在运营。大刚:工匠精神这个概念肯定不仅仅是手工业的工匠才可能具有的精神,社会的发展导致分工越来越细,也催生了很多新的行当。摩托车修理工需要工匠精神,软件工程师也需要工匠精神,大学教授需要工匠精神吗,行政助理需要工匠精神吗,你对于工匠精神的确切定义是什么?马修·克劳福德 好工作是指那些可以让你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你的每个行动都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作。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不是体力工作或脑力工作。而是,这份工作需不需要你进行判断。但确切的说,年轻人更值得考虑技术工作。与工人和“白领血汗工厂”不同,水管工,电工或汽车修理师必须经常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些还是即时的。对于那些有流程可循的工作来说,他们工作的外界环境变化太大,无法单纯的遵循一些规则,他们必须经常思考,挑战自己的智慧,正因如此,他们才感觉自己活生生的存在,而不是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如果一款产品不允许在质量上出现任何差错,人们就会为之努力;肯定不会再粗心大意。工匠精神简单的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即使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文化被破坏,或者说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时,社会就不再重视荣誉和廉耻,品质就会降低。大刚 按照我的理解,你对于工匠精神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可能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外包趋势有关,越来越多的工厂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转移走的还有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打击了美国一直以来的机械和手工制作的传统。如今的制造业回流美国和3D打印技术是否可以给工匠精神的复兴带来机会呢?马修·克劳福德 我认为3D打印带来的最好的结果不是该技术本身,(目前,其应用非常有限),而是她唤醒了人们对于手工业的想象。手工突然间成了非常尖端而充满魅力的科技。一旦人们开始研究如何进行制作时,他们就会明白传统的技艺要比3D打印更划算且实用。真正的创新革命是YouTube 上的教学视频。现在,手工制造技术正在爆炸式的宣传,像手工业者分享他们的知识一样。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一些低成本的工具,使得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投入尝试开发新技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出于业余爱好。但是手工文化复兴了,我相信美国的制造业会增加一些小型、专业化的企业。但是在大型制造业方面美国无法与中国竞争。所以这些发展无法拯救美国的中产阶级。但是我相信这会给一些热爱创新和修复的人提供机会。大刚 事实上,我很认同你对于工匠精神的推崇,但是不太同意你的推断过程。到现在为止的企业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断进化的结果。不管是如今的格子间还是科层制的管理方式,也许都有他们存在的理由。按照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你会如何改变目前的状况呢?有哪些企业和组织在这方面有特别好的实践,可以分享给我们吗?马修·克劳福德 我的另一本书中记录了一个很长的关于Taylor and Boody这个组织的研究案例,这是一个制作巴洛克风格的手风琴的组织,其在工作组织,培养员工以及产品制作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参考。这本书的名称是“The World Beyond Your Head: On Becoming an Individual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将由Farrar, Straus & Giroux于2015年4月出版。大刚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改造我们的教育?目前的教育制度的兴起有其历史原因,也是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教育是如何抑制工匠精神的呢?如何改进?如今的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做到这一点呢?马修·克劳福德 我知道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大学毕业生太多,工作机会却很少。问题是父母们认为教育是孩子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而且还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重重考核。我不知道中国的技术工种的收入情况,但是在美国,电焊工或柴油机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级的办公室白领高,有的甚至高2或3倍。拥有技术的人太少了,我们对于“知识性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份工作很脏,那么人们就会轻易的认为这份工作很傻。但事实是,技术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许多办公室的工作让人越来越笨,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尽管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大学学历。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很少人天生就是学者的料,可以安静的每天坐上几个小时,盯着看书。但是想像一下,你要为一场赛车搭建赛道,数学会突然变得非常有趣,因为你需要它。手工技术的培训让你想要获得全面而抽象的知识。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也很容易集中。大刚 从字面上来理解,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与制造业更相关,而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在推动创意产业,更崇尚想像力、创造力和领导力,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创意产业是否也需要工匠精神?马修·克劳福德 任何可以带来进步,从中能够通过增长技艺而获得快乐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问题是现代经济的残酷逻辑将思考和行动分开了。目标是让一些人做计划,另一些人去执行。真正的知识性工作高度集中在少数(有史以来最少)精英的手里。很显然,这样做让只需要根据要求做事的人替代了需要技能的人,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支付很高的薪水。每个未能成为精英的人最后都仅仅是一名职员,这样的事情每个行业都会发生。我给年轻人的建议是找一份与将思考和行动分开这一逻辑相悖的工作,有些号称“有创意”的工作并不真的如其所说。一般来说,能够保持一定的“曾经的辉煌”的工作才真正有创意。但是目前,这种辉煌只是用来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渴望得到这份工作,让他们愿意接受无薪水的实习工作,充满希望地以“啃老”为生。大刚 你在书中说:生产性的工作是一切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生产性的工作呢?马修·克劳福德 我的观点是任何经济的基础都是劳动力:提供商品和服务。那些通过某些方法(如金融)获得极度财富的人是在获取他人创造的财富。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相信卡尔·马克思对于中国人都不陌生,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值得重新审视。大刚 你在书中提到自己曾经做过一份写摘要的工作,而你感觉那份工作把人变笨了。但这份工作是否是可有可无的呢?如果必须要有人做这份工作的条件下,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马修·克劳福德 理论上,如果我按照其自有的逻辑做那份工作,将会非常有激情并充满挑战,工作的质量也会非常高。但问题是,我有工作量要求,每天需要阅读28篇学术文章并给出摘要。这很显然是完不成的,唯一能够完成工作量的方法是“生产垃圾”,这同时也压制了我思考的能力。生产力要高!这是股东们在要求短期利益时爱喊的口号,而经营者的薪水与股价息息相关。当消费者清醒并发现产品已经变成垃圾时,投资者和管理团队已经转移到了另一个公司。这份工作被人唾弃,公司也因此倒闭,经营者由于破坏他人财产而得到回报,我们则拥有了差劲的产品,这种事情在美国天天上演。大刚 你在书中多次提到了道德与良心的问题,是否因为您觉得目前这种流水线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水平?但是,手工业的工作是否就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马修·克劳福德 中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价值观都存在危机。任何要求并培养粗心大意的工作都会耗费精力,促成一种虚无主义。我们天生愿意投入精力认真的做事,愿意做值得我们投入的事。但是找到这样的事很困难,他可能存在一个令人意外之处。想象一下街坊上的修理工,他们细心的调试修理街坊邻居的自行车。这不是一份光彩的工作,没有“远大目标”,但是这是可以将其做好的事情,是一种可以带来满足感的工作。
  •     原以为这是本谈论情怀的文艺青年读本,谁知道这是本这么尖锐甚至有些极端的宣战书。本书最振聋发聩的部分莫过于对“现代公司”这种组织的批判。管理者通过对各种学科和经验的高度抽象归纳,总结出一套效率最优且保证及格分产品质量的工作流程。该流程将权利和利益集中在最上层的管理者手中,通过少量的中层管理者指挥千军万马技术工人。这个流程不但保证整个流水线的效率最优,且只产生最低的人力成本。以4A广告公司为例,每个公司基本都遵循一套类似的分工和工作流程,MD或ECD只对公司利益负责,不需要作品情怀,但需要通过不断的阐述将其工作与客户的生意严格分开。他们“不可能痛苦的意识到事情可能糟糕到何种程度”,却总能通过貌似科学的方法证明其不用对客户的生意恶化负责。而其中的中层人员,满足于做一个“传话者”,以毫无生命力且迂腐透顶的官话套话与整个世界沟通,为得也是在这个体系中明哲保身,并伺机将有限的功劳纳为己用,以早日成为“上层管理者”。唯一需要关心的,就算是底层手下人的情绪了。最可悲的是底层的技术工人,没有任何技术可言,每个人都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他们身处一个自己永远无法理解的工作链条之中,做着定型化不用操心的工作,完全不知道自己得到的工作需求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如同行尸走肉。这样的公司创造了什么呢?没有创造什么,只是经营着消费者的心态。被消费主义麻痹了头脑和心灵的人们,甘愿沉醉在营销广告为自己虚幻出来的形象和身份之中,像吸食鸦片一样不断索取物质刺激和廉价的人造情感。所以,有那么多人梦想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咖啡馆,或“创业”。这里不去评价上面这些理想,但逃离公司后该做什么,我总结了我比较认同的书中观点和自己的体会:1. 10000小时的实操经验,专注以达到那种“直觉”,类似书中说的“隐性知识”,懂得的东西多于能表达出来的和能公式化表达的东西。2. 职业道德。尊重自己所做的工作及其价值,尊重服务的对象,尊重自己花费生命所投入的事业。3. 承认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每件事物都有其存在和运行的规则,这个世界已经复杂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放下超出自我能力范围的事情,将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投入更多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4. 真实体验。一种是自我的工作成果,能直接在使用群体中体现,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开个自己的咖啡馆。另一种是在虚拟网络代替了越来越多实体体验的时代中,提供满足人性需求的真实体验(饭店、演唱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除了书很贵,内容晦涩难懂,其实还好。感觉被夸张了。
  •     深有启发,好书
  •     书感觉是好书,但是翻译晦涩难读!
  •     关键还是要找到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并倾尽全力去精通它掌握它。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谓匠人精神,所谓专业主义。
  •     许久不读书,这本还不错,作者很诚恳。
  •     可作为发展工匠文化指导用书
  •     需要多读几次,才能更好理解。翻译的文字感觉很晦涩,或者适应了哲学这个主题。
  •     吹牛逼,听你吹牛逼。
  •     技术给人的幸福感在于沉浸,你沉浸其中,就会忘却周身,心灵体合一:这就是工匠的哲学。我们当下之所以不幸福其实是由于我们无法和机器乃至世界沟通,社会给你个手机你就只能被动接受,如果它罢工你除了重启、拿去维修以外无能无力,试问你连最长时间持有的机器都没有掌控力,何来对自己人生乃至外界时间的掌控?所以我们感到挫败感到无力。 当然针对这种无力感,企业和商家提供所谓的定制化服务来满足我们的空虚,但那也是虚假的定制:商家给你红蓝黄供你选择,看起来你拥有了选择,事实上你对黑,白乃至更多失去了选择,你依然是被选择,被操控。 拿起工具,重新开始增强对机器,对人生,对社会的掌控,进而获得自信和充实,这是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 “当我工作时,我感觉我触摸到世界的真实。”
  •     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作者用了整整一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我感觉一篇文章就足够了。
  •     车轱辘话来回倒,也不够有趣,中途读不下去,但是仍然坚持读完吧。完全没有办法从这里头找到有关未来的答案,提出问题没有答案,哈哈!还是自己去找答案吧!
  •     越看越让人清明,也越发的迷茫。
  •     感觉翻译有点糟糕
  •     不错 有些地方灌水较多 但有些挺精辟的
  •     解释了很多白领的困惑,例如为什么总感到迷茫,工作没有成就感等等。值得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     什么鬼
  •     社会分工和劳动分类的冲突,但不论如何,从事工作总归是要建立在自己的兴趣所在上,有的人天生可以在体力劳动中获取成就感,也在这个方面更加具有天赋,那就去做吧,撇开世俗的眼光。如果家里的洗衣机坏了,利索地联系客服售后解决问题,是现代人的做法,体现的是高效的“运营”,而自己本身并不解决问题。
  •     主线不是很好把握。因为作者学哲学的缘故吧,书里引用了不少哲学家的观点。可惜整本书每章节的安排没有感觉特别有逻辑性。书中有几节对摩托车修理的描述,倒是很有趣。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关于“工作的意义”的叩问。换做两三年以前的我,一定会拍手称快,现在就不会轻易那么激动了: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价值需要自己去努力实现。一个收获是,全情投入工作容易产生满足感,而这种全情投入源于对工作内在价值的追寻、非其外在价值,如加薪升职;另一个收获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平时做做家务、手工,也是有益于提高满足感的。
  •     以为会有科普知识,看了四分一发现是哲学,后面没法看得进,放弃了。不过前部分内容还是对我有启发的。我想作者所说的那样,也想动手去解决电器问题,如果成功了,我会觉得很有快感。奈何生活所迫,我只能把时间放到回报率更高的行业上。也许中国的中下阶段更不容易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
  •     探索人类本我的一本哲学书籍,虽然整本书是围绕摩托车来说,但是背后是想要揭示人类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本质
  •      大道至简,哲学就在生活中,而不是什么高大上里。
  •     很久没读名字这么土的书了,老罗推荐,有收获。
  •     有种为了一段字遭了一本书出来的阅读感。放在自媒体上就是一篇文章的事好么,昏过去。全书鼓励的,是一种对自己工作负责的精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透过经验发现隐藏的问题,然后推敲出最佳方案。 世界从此更美好~
  •     自己当年在蓝翔的寒窗苦读终于要派上用场了么?
  •     2016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
  •     非技术中很好书籍,不可读,可收藏。
  •     真的是本好书!让你看清楚你的公司到底是个什么熊样
  •     这本书写得很诚恳
  •     果然还是读不下去太理论的书,完全没有感受到预想中的东西。而且幻灯片年终总结和演讲比赛已经结束了,对演讲和幻灯片和其中的工匠精神的研究也暂时告一段落拉。
  •     摩托车修理【元认知/服务定价/维修手册制定】→教育【知其然/不知其散】→职业【“文员”不作决策/体力脑力简单分工/消防员/象棋大师隐性知识】→自由职业【手艺人未来生存方式】
  •     这是我的梦想之一,好在Coding时的Debug也能获得类似的体验...
  •     实际动手的工作能让人更有幸福感,格子间里的工作容易让人迷惘,因为那让人没有了自主性!
  •     大一的时候听罗永浩推荐的,一个修摩托车的哲学博士讨论工匠精神的书。看了两年了,记得当时也没什么感觉。
  •     虽然有时候逻辑不清楚,有些观点也要从两面去看,但是瑕不掩瑜。看到关于公司管理的思考,简直心都凉了。心里一直对公司生活不满但是不是又说不出问题在哪里。作者没有说明解决的方法。但是意识到问题的原因已经很有帮助了。
  •     拖了很久才读完的书,辩证地看还是很有趣的
  •     听月读。回归手工和实业,还挺有启发的
  •     第二本了,角度很好,也是一种对白领观念的修正。这个社会存在着太多的刻板印象,而消除偏见真的好难,尤其是想要放下架子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太难了。共勉吧。
  •     看的不明所以,感觉需要重新读一遍
  •     做一个完整的人
  •     失眠的时候看完;啰嗦
  •     反思了现代社会分工协作体系对于人自身存在感的冲击。工匠精神的存废是人类效率提升与自我实现的博弈。
  •     看看
  •     之前读过一半,后来工作很忙就搁置了一段时光,如今能在线阅读,真心幸福!
  •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一书的作者是一名政治哲学博士,曾经也认定必须找一份与自身身份相称的工作,但“技术工人”的工作让他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摩托车修理工作,开设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从摩托车修理中找到了知识和快乐。这书可以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配合起开看,而本书也有提到后者,当然后者作者是个精神病(还入过精神病院),很多段落写得梦呓般,侧重点也和本书不同。
  •     至今記得高考完,有人問傅姐的媽媽怎麽給小孩選專業,說“以後要自由一點,不要一天坐辦公室。”傅姐媽媽說,不如學個水電工算了。看完這本覺得,真理啊。
  •     两星给译者,我觉得书还是蛮好的,翻译实在看得蛋疼。请求大拿重译
  •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个人通过自己工作获取到的成就感越来越少。所谓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是说独立完成一项事情的自我实现的感觉吧。
  •     因为受到老罗影响,买了这本书,然后写了一篇小论文,后来发现国家也提倡工匠精神。其实也没有定义什么是工匠精神
  •     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奇葩,哲学博士却当着摩托车修理工,他想讲的无非就是对当今社会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二分法的质疑,提出体力劳动也需要非常多的脑力,因为追求效率而将完整的工作切割为分散的工作,现今很多格子间里的脑力工作者有很多则是不动脑子的“知识工人”。作者的答案我认为也许是遵从内心,而非追求外部奖励,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并获得满足感。不过作者大概使因为学哲学所以……有种非要把哲学与修理工结合起来的牵强感,读起来略晦涩,写到修理工作时就感觉特别自然,我想大抵就是对工作更为热爱的表现。
  •     kindle unlimited 兴趣当做工作会变得那么索然无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