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极简物理课》书评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35789277
作者:[意] 卡洛·罗韦利
页数:100页

好书

关于宇宙知识的好书,本人一只感兴趣于量子力学,感叹它的高深和神秘莫测,一个粒子怎么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两个粒子相聚很远怎么还可以相互纠缠,光子怎么同时具有波粒二重性,为什么光速最快而不可超越,时间真的存在吗,真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和未来吗,那样不是就会出现许多有悖常理的事情吗,那我们现在又是什么,我们真实地存在着吗,而是我们仅仅只是宇宙巨人所编写的一个程序、一个游戏而已……这一切就是激励人类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

人类在宇宙中到底算什么

我读的第一本科普类书籍,讲真,我上学时物理so so,选择读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对科幻题材的爱好,因为很多科幻题材的作品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都是出自于目前人类在物理领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都是科学家们对世界最大程度的研究结论的发散思维或猜测。就像李淼所说:人类的出现非常偶然,地球是我们宇宙中的一颗珍珠,我们是偶然出现在这颗珍珠上的可以认识宇宙的罕见物种。书中利用七堂课的概念阐述了7部分神秘莫测的理论,有我已知的,比如相对论;也有我未知的,比如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然而这些理论有些仍然在推敲和试验摸索中,不禁感叹,探索无止境啊。另一方面,也突然觉得人类每个个体的渺小,我们自己看重并深陷其中的生老病死,似乎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新陈代谢“而已。读完这本书我有了一个构想:我们是否也只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小小的神经元颗粒尼?而无垠的宇宙其实是一个鲜活个体的思维空间,就类似我们人类的大脑构造。而我们的死亡只不过就仅仅是一个细胞的灭亡,而后也许还会以新的形态再长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如同拿了一个超大倍的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细胞颗粒,慢速的出现,成长,衰弱,消亡。我想,不管宇宙的真正面相到底是怎样的,我们都不应辜负此生,不枉为一个智慧物种之所为。

太棒了

也算看过一些科普的书。经常有自作幽默的描述,让人看的一头雾水。还有自以为用易懂的方式教别人学习的,真的是坑不要太多。收到的书里起码五成,有这样、那样的坑。这本书,不止不是坑,还如明珠般的耀眼。。。说的自己有点腻住了。但是,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书。起码,选得进我一年最喜欢的十本书目录。让人以最小的代价涨知识的作品,就应该被赞扬!

美妙的物理《七堂极简物理课》

美妙的物理《七堂极简物理课》我从小喜欢科学,喜欢看科普书,喜欢尤其是物理学的科普书。在科学中,物理学无疑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肯定是爱因斯坦,然后是牛顿,接下来想到的也多数都是物理学家。其实可以说物理学是科学的基础,也是科学中最先萌芽生长出来部分。对于科学来讲,物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物理学的小书,很精致,黑色的封面,上面点缀点点星光,就好像浩瀚的夜空和神秘的银河一样。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人,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今天能够叫做理论物理学家的人,肯定是一个普通人眼中的怪物,距离我们相当遥远,就好像来自月球一样。因为物理学就好像宇宙中加速远离我们的遥远星体一样,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遥远了。不过这样一位象牙塔中的学者仍然不忘写一本小书,向普通人介绍一下物理学,介绍一下物理学的美妙,真是一件好事。在我的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物理学,不仅向五年级的孩子们讲,甚至向二年级的孩子们讲相对论,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对相对论非常感兴趣,听得十分认真,看来物理学并不是真的距离我们遥远,而是我们忘记了用孩子们爱听的语言去向他们讲述物理学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对于他们来说,相当有趣,相当神奇。宇宙原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当速度提高时,时间会变慢,长度会缩短,在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上,我们看起来上面的人就是在慢动作,而更可怕的是他们和整个飞船,在前进的轴上,变短了!当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时间停止!人和飞船一起变成了相片!这还是刚刚开始,宇宙原来是有限的,时空原来是弯曲的,原来并不存在引力,黑洞、奇点、太空旅行,这些并不是科幻,而是物理学。物理学本身就是美妙的,要不爱因斯坦和牛顿绝对不会痴迷其中,也许有一天,听了我的课的孩子,或者看过这本书的孩子,因此喜欢上了物理学,那是我最大的欣慰。

《七堂极简物理课》——七堂科学谈人生的段子课

这本小书只用了我大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看完了,从来还没有过对一本书这么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尤其是最近啃了几本大部头以后,我甚至因为阅读速度的缓慢对阅读产生了恐惧,不过这本书倒是很好地治愈了我的这场小病。看完罗威利教授的这本书,我才终于知道为什么出版商会把这本书作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做推广。这本书的 科普可读性实在比《时间简史》甚至《果壳里的宇宙》要好太多了。作者省略了科技史上的大量枝节和试图解释复杂物理现象的背景知识,直接试图把读者引入和艺术世界一样坑很深的尖端科学世界当中。这种直接登堂入室的方法我猜会被很多行家所质疑,但也确实只有深入了解了一个知识领域的人才能用简单到有中等知识水平的人都能理解的话讲清楚一个个复杂的概念。这本书在科普方面的地位,以后可能会超过《时间简史》。毕竟,普罗大众对科学的真正兴趣不在于人类的尖端已经触碰到哪里,而是想要有一个简单的概念,让他不至于觉得自己在这一块脑中空空。霍金的书和文字(可能是因为翻译吧),即使对我来说都显得生涩了,效果的确不佳。另外给我感触很深的是,这本书的人文情怀也很深刻。作为一本科普书,本来它的任务就是普及科学知识。至于提高人性的情操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修行了。但是中国读者往往缺乏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很多事情不讲透,人们就不会再去想。另一方面,我们的学习能力倒是很强大,名言警句是封装起来的段子,当我们自觉脑中空空的时候,张嘴说上这些段子,就万事莫愁了。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科学之人文关怀的段子:“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我们认为自己很自由的时候,我们确实做的到,因为我们的行为由身体内部的大脑决定,不受外部因素的左右。但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说明自然规律通过大脑的运作来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就是自然,是它不可胜数、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哇,这些话说得太漂亮,以至于我想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这些美妙的话。真是让人激动啊。

但丁的花朵

宇宙之美令人流泪。交响乐像烟花一样在脑中炸开。物理中存在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正因为它本身如此优美而迷人。世界宏大到残酷的地步,在那冷冰冰的残酷中又另有一番图景,它给了我们所有。一本极薄的书,却仍能给我们新的东西。我们的灵魂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样本。我们的意识不过是我们自身银河中的地球。量子是天使的足音,没有什么确切存在着,眼前所见的不过是一片美丽滤镜之后的光彩。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什么?无知,太过无知,无知中却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因为概率会发生,因此爱会发生,生命也会发生。我们是唯一知道自身会灭亡的物种,那又怎么样?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总有一天会再度相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宇宙的幻梦。我从此刻醒来,面对着时间白色的另一端。那是天堂吗?是乐园吗?在这一刻,科学也不再那么残酷了。群星变成一首摇篮曲,许诺着另一朵但丁的花朵。

我们从不曾看清这个世界

《三体》里有一段描写蚂蚁的话,蚂蚁在墓碑上凹陷的文字里爬行,循环往复,自以为正在探索一条伟大的未知之路。我们生存在这里,可我们知道的远比不知道的少,从天圆地方到日心说、到发现宇宙,从万有引力到电磁场、到圈量子引力,人类在历史长河中蹒跚而行,而这历史长河也不过是宇宙的弹指须臾。《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理论物理学科普书,也是物理学家人文情怀的展示书。短短不足百页的文字记载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中最关键的发展节点,这些被嘲笑后被认同,经过反复推敲质疑演练的理论给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是意大利的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 ,在我看来如果他愿意,也将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用简洁优美的文字把物理世界描绘成诗的模样,充满神秘、充满美感、也充满希望。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曾给他的亡妻写信——“现在你给不了我任何东西了,可我还是这么爱你。”,这位感性专一的物理学家展现出了他坚韧幽默的一面,同时也让人看到这些研究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人们,也充满着人类特有的丰富情感和动人情怀。卡洛·罗韦利写到:“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确实,不管是物理学、化学,还是哲学、经济学,抑或音乐、美术,一旦深入了解之后都能产生感官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跃进。并不是只有艺术家能欣赏美创造美,看似枯燥乏味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同样都在从事美的研究和创作。晦涩艰深的现代物理学进程和期间的重要理论以直白易懂的文字和形象的插图出现在这本书中,阅读起来几乎让人以为是在读一段传奇,就这么简单,我们站在了无数代物理学家的肩上,看到了目前人类所能够看到这个宇宙模样的最前沿。广义相对论、量子、宇宙、粒子、空间、时间、黑洞……了解的越多,越发现人类的无知和渺小。现在奉为真理的公式和理论,可能在某天就被彻底推翻,越探索越发现曾经视野的狭隘,读《七堂极简物理课》的时候不免有悲观情绪出头,干脆就做个什么也不知道的人吧,不关心宇宙、不关心银河系甚至不关心天空,踏踏实实在地球上过完自己的一生,总比心怀物理放眼宇宙而不得继而心生悲凉来的好。接着就看到卡洛那些充满希望和激励的话语,萌生出无穷的信心,是啊,我们是人,既然有了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即便渺小、即便生命短暂如蝼蚁,就算最终所做的毫无意义,至少我们做了自己想做的——满足自祖先流传下来的旺盛的好奇心,这不恰恰是人生最惬意的事吗。有反对科学的声音说,科学不过是一种宗教,疯子的编造和胡扯披着思想实验的外衣。科学抑或宗教,其实无需争论,看一看它们的行驶轨迹就一眼可辨。爱因斯坦给已故好友米凯莱·贝索的妹妹写过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但这没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而今,时间的本质仍在等待解读,人类的好奇心也将一直延续。文|团团花哚 2016.06.12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科普是开启大脑的最好方法

写得非常美妙的精简科普读物,能在短小的篇章里面写出重要的科学知识,关键还美。非常值得没事就看,也适合给对科学有兴趣的年轻人看。

大道至简

很薄的一本科普小册子,书的装帧和设计精美却不失简约,整本书一口气读下来不到两个小时,但无论是书的内容还是语言,却令人身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洗礼,从时间到空间,再到物质,最后到整个人类种族的生存,虽介绍的都是已知的学说,但透过作者“极简”的论述,却让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能秒懂,顺带刷新一下三观,感悟一下人生。总之,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快来吃了这颗安利!

说来很是惭愧,大概是因了应试教育的锅,对物理我曾是深恶痛绝的。因为中考成绩优秀,高中入学便被动地分在了理科重点班,重理轻文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于是叛逆地挣扎后从理科重点班“脱身而出”。现在想来,虽然并不后悔,因为我对人文学科也是热爱并善于考试的的,这对于当年读高中的我而言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心里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有些惋惜自己未能早日体会到物理的魅力。如今已经是小孩子会叫阿姨的年龄了,少了许多少年的朝气,早年我是错过了多少有趣的东西啊。我对物理开始感兴趣,是在大学以后。始于科幻电影里“平行空间”、“祖母悖论”这些概念,然后开始阅读科幻小说,继而是科普读物,最早是生动有趣的《上帝掷骰子吗》,愈发感受到科学,尤其是物理的趣味性和美感。《七堂极简物理课》是写给“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的朋友们”,虽然很薄,但我读起来还是比较慢的,许多理论都需要我去查阅理解,方能不影响阅读(所以说基础物理教育怎么会没有意义呢?除了现实生活应用以外,对电影、阅读领域的拓展同样意义非凡,它能够增加多少生活的趣味啊!)七堂课分别讲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构造,粒子,量子引力,概率和黑洞的热,人类自身,每一个课题都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中最令人着迷的领域,随便哪一个拎出来都能够带来一场科技革命,让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觉得物理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因为其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如何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是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感的艺术,譬如时间的流逝,这看似再平凡不过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爱因斯坦在他的意大利好友米凯莱·贝索去世后给她的妹妹写了一封信,道,“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知乎上,“宇宙中有哪些细思极恐之事?”这个问题下,答主曾少贤这样讲到,诚然,相信物理,懂一点物理的人,都会承认人类的伟大和渺小。卡洛在书中写到,“我们的记忆和意识都建立在这些概率性的现象之上。假如存在一种超感觉的生物,那么对它来说,就不存在时间的“流逝”,宇宙会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的一整块。但是,由于我们意识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一副模糊的世界图景,并栖居于时间之中。”猫老师已经离开我二百三十一天了,我曾为它的离去悲伤很久,也曾反复用【它会过得很好潇洒的流浪】这样的话试图麻痹自己。可是事实难道不是,在已经流逝的时间里,那时的猫老师依然和那时的我依旧快乐的在一起吗?这样想似乎显得有些幼稚,但确实也是这样的,并非自欺欺人。除了科学本身以外,这本小书所体验出来的源于科学的人文观念也让我深受感触。“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组成,同山上的青松和星系中的群星间交换的原子核光信号并无区别。”“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在宇宙中地位——我们知识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自己只是万事万物中的一员这个事实,参照他者来认识自己。”啊,简直想把第七章《我们》全部搬上来。读的整个人都温柔起来了→_→科普读物写的这么美真的好吗?让很多文艺作者都自愧不如吧。是真的美,散发着科学味道的美,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而且谦卑,平和,理性。我们是需要懂一些物理,读一些物理的。不仅仅是日常里自力更生修个水电暖的需要,要带着爱,去发现它的美,这将影响着、小到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大到对整个人类群体的认识。这让我想到矮大紧前几日发的微博,回应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质疑,“每个人都有弯腰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也有抬头看天上月亮的时候。无关乎有钱没钱,天上那轮永远免费的月亮,就是诗和远方。月亮和六便士伴随我们一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像无论贫富,人们都需要音乐一样。”对物理而言,也是同样适用啊。嘛,越写越无误伦次了→_→每次遇到令人欣喜的好书都会这样。已推荐给朋友。哪怕只是一个粗浅的围观者,也要在物理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啊。

梳理常见的物理知识

看完这本书, 虽然谈不上100%看懂,但是它引起了我归纳总结常见但是自己死活记不住也不理解的物理知识的兴趣。它是一本物理渣渣的启蒙书,比心。内容多是参考七堂里的东西和自己查阅的一些资料,如有理解不对的地方,科学面前绝不姑息啊。1.狭义相对论:一种新的时空观,在这种时空(三维空间+时间即四维空间)中,物质的速度会影响它的质量、空间以及时间。比如:如果一个物质的速度达到光速(30万公里每秒),那么它的时间会变慢,也就是“时间膨胀”,受到地球的引力变大,也就是它的质量会变大。比如:书中提到的,如果一对双胞胎中的一个以高速运动(比如太空旅行),那么两个人的年龄将不再相同,那个高速运动的人会老得慢一些,也就是更年轻。缓口气,来解释广义相对论2.广义相对论:也就是我们书中第一课“最美的理论”,当然,这个最美理论有两个前提,a.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物理规律有着相同的表达形式;b.真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然后我们再来谈最美理论~书中说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可以壁咚、弯曲、变形的实体。书中的比喻是: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更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比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以前牛顿的说法是存在着万有引力,但是广义相对论认为地球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就好像弹珠在漏斗中滚动一样,但是漏斗的中心并没有产生什么力,只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后来,数学家高斯的学生黎曼试验出一个公式,结论就是: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另一个美国物理学家有个最经典也更简单得概括:物质决定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决定物质如何运动。广义相对论还提出,不仅仅是空间,时间也同样会发生弯曲。比如:在高空中,时间会过得比较快,而在低的地方,离地球近的地方时间则过得比较慢。这个理论继而又被拓展到宇宙。那就是空间不可能一直保持静止,它一定是在不断膨胀的。也就是说整个宇宙是可以膨胀和收缩(宇宙背景辐射可证明)未完待续。。。量子力学:关于这个理论,确实是物理渣的短板。所以最近恶补了好多相关视频,推荐BBC出的‘宇宙的构造’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纪录片,很受启发。我就负责摘出其中关键的idea。并无创新(*^__^*) 3.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并称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空间和时间简洁而又统一的观点。它是爱因斯坦凭借一己之力思考、孕育出来的。然而,量子力学是在实验上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它的应用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比如计算机 晶体管)。书中描述的大概进程是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能量是一个个能量包的集合——五年后,爱因斯坦认为能量包是存在的,他指出光是有成包的光粒子构成的,他认为点光源发射出的艺术光线的能量,并不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中连续分布,而是由有限数目的能量光子组成,它们在空间中点状分布,作为能量发射和吸收的最小单元,不可再分。——20世纪10-20年代,玻尔引领了这一理论发展,,他提出了著名的量子跃迁理论。——1925年,量子理论的方程出现,由海森堡列出。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测量将改变一切,在你准备测量或者观测一个粒子之前,它的特征是不确定的,比如一个电子在双缝实验中,在后面测量仪器确定它的准确位置之前,它可能在任何位置,有着一系列的可能性,直到也只能是在你观察的那一瞬间,才会找到它的方位,他认为现实的本质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测量会改变一切,测量使粒子做出选择。而这与爱因斯坦的观点截然不同,爱认为食物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测量还是观察事物。这是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用“上帝跟宇宙玩掷骰子”来形容的学科,也是研究“极度微观领域物质”的物理学分支,它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震惊不已的结论——科学家们发现,电子的行为同时带有波和粒子的双重特征(波粒二象性),但仅仅是加入了人类的观察活动,就足以立刻改变它们的特性;此外还有相隔千里的粒子可以瞬间联系(量子纠缠)。量子力学在诞生100多年之后的现在,仍然笼罩在一片奇异的氛围中~~~最后,补充一些这本书里极优美又哲学的句子分享给大家。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在这里,在科学的前沿,在人类认知能够抵达的边界,科学变得愈发迷人了,它闪耀在对原初想法的锻造中,在直觉和尝试里,在那些被选择又被放弃的道路上,在不断产生的热情仲,在于努力想象那些从未被想象过的事。像我们这样相信屋里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构成,同山上的青松和星系中的群星间交换的原子和光信号并无区别。对自然界的其他事物而言,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在宇宙浩瀚的星海中,我们身处一个偏僻的角落;在构成现实世界的无穷无尽、错综复杂的花纹图案中,我们不过是其中一朵花饰。因此,我们的知识反映了真实。无论多寡,只是都反映了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事实上。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相互作用,彼此身上都会留下对方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地交换信息。我们的真实就是哭泣与欢笑,感恩与奉献,忠诚与背叛,是困扰我们的往昔,也是安详与宁静。地球上的生命只是宇宙中可能发生的一个尝试,我们的灵魂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样本。完结。

是时候补补课了

这本书很薄,但内容一点也不单薄。那些我们看着就觉得深奥的物理理论和枯燥乏味的方程,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易懂的故事。通过时间顺序,作者循序渐进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课本和试卷上的奇妙物理世界。第一章讲广义相对论。关于时间会如空间一样发生弯曲,书里说爱因斯坦曾预测在离太阳更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比较快,而离地球更近的地方时间则会过得比较慢。由此想到:如果我们住在地势低的地方,住在楼层低的地方比住在楼层高的地方要老得慢一点?时间更经用一点?挺有意思。“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第二章探讨量子这个概念。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一起被称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其实在高中物理里就涉及到了部分量子力学的概念,比如电子的“量子跃迁”。本章中作者特别提到了爱因斯坦在其光子的文章引言中用到“在我看来”这一开场词,和达尔文笔记中的“我认为”还有法拉第介绍电磁场概念时提及自己犹豫不决一样,都是天才的三思而行。爱因斯坦在勇敢打破我们对这个世界原有认识的同时,也并非止步于新的理论而是坚信仍有对各种现象更合理的解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挑战自己,仍然想要知道得更多。直到最后一刻,他仍未停止怀疑。”第三章介绍宇宙的构造。作者通过简单的图示来完成这章的说明。“因为在实验、测量、计算和严格的推导之前,科学首先是视觉活动。”就是看图说话这么简单。第四章描述了与宏观世界所对应的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我们都知道夸克,这个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粒子,然而很少人会知道这一名词原来是取自小说一句没有意义的话的一个没有意义的词。“粒子的消失和重现遵循了量子力学的奇特定律: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互相作用跃迁到另一种互相作用。”这句话似乎也具有普适性,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似乎都依从着这样的不稳定性。“量子力学和粒子实验告诉我们,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实体不断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震荡”“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这样文艺的语言居然出现在一本讲物理的书中。第五章是关于空间的颗粒。“过去每一次成功地将互相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时,我们的世界观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在人类认知能够抵达的边界,科学变得愈发迷人了,它闪耀在对原初想法的锻造中,在直觉和尝试里,在那些被选择又被放弃的道路上,在不断产生的热情中,在于努力想象那些从未被想象过的事。”写得太美了。科研狗的日常突然高大上了起来。“物理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断地让我们惊异。我们意识到人类满脑子都是偏见,我们对世界本能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不合时宜的。世界在我们眼前不断变化,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不断深入。”第六章讨论了热。原来热量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只是个概率问题。“我们的‘无知’暗含着世界运行方式的某些线索”爱因斯坦在写给去世好友的妹妹的信中说“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突然有些怀疑人生。“相信直觉而罔顾科学家们理性、严谨、智慧的集体验证,是不明智的。”但科学家们的集体验证又如何能保证一定理性严谨而智慧呢?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笃信吧。“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尾声:我们来谈谈我们。作者提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谦虚地说自己根本没想过真正回答这些问题。“在我们能够借助有限的手段重构和理解的事物和我们身为其组成部分的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数滤镜:我们的无知、感官和智力的局限。”“我们的知识反映了真实。无论多寡,知识都反映了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我就是我的躯体、我的大脑和心中发生的庞大复杂活动的总和。”“我们的真实就是哭泣与欢笑,感恩与奉献,忠诚与背叛,是困扰我们的往昔,也是安详与宁静。”花了一个半小时读完本书同时写下这篇书评。其实物理,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客观思考,读书也是思考,而我们需要思考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探究的,还有很多。

推荐

推荐一本书——《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是一本“小巧”而又“宏大”的书,不足一百页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理论,甚至拓展到对宇宙及人类未来的思考上,不可谓不“宏大”。<br><br> 这本书并不像想象中的物理著作或者教材那么的枯燥乏味,没有算不尽的方程。作者用简洁而像诗一样的文字和浅显易懂的类比,描绘出从相对论之后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最新进展,把普通人和物理学的距离拉近。七个章节,层层递进,尤其是到最后一章讲人的意义,推到了高潮,最后几页可谓荡气回肠。<br><br> 物理学的演进是人不断突破自身的认识局限和思维框架的过程,相伴而生的是,当人们认识地更多,也就愈发的了解到自己的无知。就仿佛把人的所知作为以人为圆心的一个圆,圆内是已经知的世界,圆外是未知的空间。人类不断增长着圆的半径,拓展着人的已知,但是当圆的面积愈大,圆的周长越长,人类所感知到的未知范围也愈大。同时,物理学也不断地纠正着人类思想中的固有观念,从之前的天圆地方,到后来的地球是个球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后来的太阳系也不过就是宇宙中亿万个星系中极其普通的一个……<br><br> 我们往往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对立起来,仿佛两者研究的是完全不同的对象。但是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高深武功往往都是互通的一样,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随着各自的发展也往往相互融合,最终都会归结到对终极问题的探究上。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是哲学家、艺术家。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自然而然由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发展,推及到对人、自由、道德、意识等概念的思考上去,谁又能说物理和哲学是完全对立的呢?过去的我曾不明白,为什么牛顿那么伟大的科学家,在后来会沉浸到神学领域中去。现在我多少有些明白了,其实这都是终极的问题,探究世界的本源,宇宙最初的形成等等。<br><br> 读罢此书,其实并没有使我对像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圈量子引力等方面有了多么深刻的认知和研究,也没有像是受到了触动而立志要去研究物理学的心理波动,但它确实地让我感受到了物理学的美妙,对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有了一定了解,对遥远的星空有了更深一层的幻想和期盼。

关于物理那无与伦比的美丽

关于物理那无与伦比的美丽——读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 东渔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宇宙存在亿万物质,空间是运动弯曲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遇到过去的自己,然后一起手拉手?而新近“引力波”的实验证实,又一次勾起了大众的探索欲望,世界不可知的那一部分充满了神秘感,让我们想要一探究竟,走进更美妙的广阔天地。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写了一本《七堂极简物理课》,可谓妙趣横生。区别于以往的教条理论,抛开抽象的概述,将高深莫测的物理理论,简化为读者易懂的道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针对著名的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等热门物理现象做了一一概述。卡洛·罗韦利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称为最美的理论,将其与美好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等同,他认为领悟科学和欣赏艺术是一样的感觉,都在追寻美的享受。爱因斯坦以及紧随其后的科学家们,引领发展了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宏大的物理理论,奠定了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理论基础,这一切也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其中,爱因斯坦对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方程的质疑,以及与玻尔的理论争端,带着玄妙又深刻的传奇色彩。物理科学不会停留在某个点上,它需要一直被论证被推翻,新的规律继而产生,新世界才能被挖掘出来。解开新的奥秘,又产生新的问题,理论是在开拓中前进的,这是必然的发展规律。对宇宙构造的解释,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甚至因为历史原因侵犯了神学界而遭遇杀身之祸,由阿那克西曼德到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到更多大义无畏的科学人士,最后改变了对宇宙的认识,将浩瀚宇宙绘制出来,经历了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到了现代社会,圈量子引力试图破译更微妙的宇宙本源,可见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欲念永不会停止。最后一堂课,回到“我们”本身。物理求新和宇宙奥秘的探索终要回归于“人”的本位,就会意识到我们只是无穷宇宙的一粒尘埃,渺小又卑微,但大脑却是亿万个神经元在不停活动,由此来看“我们”又是庞大复杂的。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就是自然。卡洛·罗韦利在用物理角度看待问题的同时,也探讨“我”和“我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的哲学辨析,希求理论方向的等同解释。他还提到对物种灭绝的担忧,人类也终将走向灭亡之路,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宇宙观是宏大的,而不是单一的个人化。我对这本袖珍又充满知识量的小册子珍爱有加,还因其装帧的优质,其中的插画更是让人喜爱,插画作者马岱姝参与了很多好书的制作,她的作品个性突出,有时候也成了书本中闪亮的一角,就像星群中那一颗更闪亮的,显而易见。在这本小巧玲珑的册子里,物理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理论,在卡洛·罗韦利的眼里它就是美妙的音符,每当他瞥见事物新的一面就会激动无比,“这意味着又有一层面纱要被揭开了。”我们想象着,当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充满光的盒子”(令玻尔一生都在求解的)爆开的一刹那,是不是美妙的新世界就开启了。

已知的世界如此深入,未知的世界更加辽阔

好的数学理论和物理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洁而深刻。简洁和深刻之间本来是有一定的矛盾对立关系(类似民主和效率),但科学家往往抓住最本质的规律,给出最优美的呈现形式;文学性和科学性之间也有一定矛盾的对立,文学需要发散和行文优美,科学需要逻辑和严谨。因此好的科普文章就是这样在做这样一种平衡,用简洁优美的文字去描述严谨而逻辑性要求强的科学表述。这本书叫极简物理课,在科学描述内容上,确实做到了一定的极致,舍弃了理论陈述,公式表达,换取的是理解的通俗和简易的入门,作 者的文笔确实比较文艺,有一些诗意的描述在里面,保证了一定的可读性。 但相应的也损失了一定的理论阐释和科学内涵。例如关于量子力学这部分的描述,离量子力学这门学科最有意思也是最让人困惑的地方深入的不够。比起《上帝》这样的说书体来说,感觉没有那么过瘾和引人思考的地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融合无疑是当代物理研究的前沿,不知道会是哪个天才的大脑会完成这一历史的壮举。

七课物理 极简之美

七课物理 极简之美——《七堂极简物理课》,让科学变得可读对于我这样对物理和数学抱有天然恐惧的被摧残的文科生来说,理论物理的世界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吸走了所有的兴趣和希望,让我想要触碰的心情变得一无所有。但是出于对“企鹅图书”某种莫名的信任感,在“《时间简史》之后从未有过如此成功的科学读物”的噱头之下,抱着“装逼一下估计不会运气那么差被雷劈死”的心情,就试着阅读这本书。令人感到幸运的是,尽管有着课的名字和略显“高贵”定价,其实本书并没有想象地那么恐怖——至少书页是能够让人轻松翻阅完成的厚度,在黑金色的装帧和简洁费纸的排版下,本书通过七篇简明通俗的科普的小文章,为我们解释了理论物理的几个重要的方面,掺杂了一些关于物理学家们的小八卦,让这些篇章变得生动活泼,让“仰望星空”的这群“谢耳朵们”变得可爱起来。当然,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作者卡洛·罗韦利用自己优美的笔触解释了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粒子甚至延伸到了自己的圈量子领域等等,他很贴心地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这些名词的意义和所发展的由来,并且引用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当然,最为重要的,他将理论物理在研究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实际中存在的意义为我们阐明,让“阳春白雪”不仅仅是“阳春白雪”,而变成了某某城郊的初春的暖阳,这种具象化、实用化,让我们不再抗拒那些虚无缥缈至少是极度简约的公式。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而在最后一课《我们》当中,作者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对于世界的求索,如果说前面几篇如果读不懂需要再品味的话,这一篇文章,值得我们细细慢慢地思考,在本文当中,作者讲述了关于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渺小的微尘,在宇宙当中的过去和未来,充满深情和理性的语言,透过薄薄的书页,让知识变成了一种能够填充我们无限欲望的永恒的值得追求和思索的美的标杆。我们即便不能完全理解理论物理这最为浅显和简单的解释,但是通过这本小小的书,一个普通悠闲的简单的午后,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不再拘泥于这脚下狭窄而方寸的土地,而仰望那浩瀚的星空,正如数千年前,庄子在《逍遥游》当中所为我们拓展的精神世界一样,“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你看,“世界的奥秘与美丽熠熠生辉,让我们目眩神迷”。By 林怿2016-5-29 11:21:18写于御庭园

读完之后无比悲凉

确实是相当优秀的科普书籍。对我们学物理的人来讲,书上介绍的绝大部分理论虽然都已经烂熟于胸了,但不得不承认人家讲得是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啊!当年老师要是这么上课,相信同学们的兴趣会高很多,成绩也会好很多。可能还是因为是物理专业的原因,最令我欣赏和感动的反而不是那些客观理论,而是最后一章对人类主观世界和生活环境的拔高性的哲学思考。“我们可能是唯一知道自己将会灭亡的物种”,这句多么悲壮而又大义凛然啊!人类不会因为自己必然灭亡而停止追求真理,然而我们追求到的真理所创造出的技术却正在加速我们的灭亡。看完突然感到无比的悲凉。2017.1.23

积极热情的生活下去吧

看完这本书,突然觉得以往真的是冤枉物理了。她不仅仅是习题册上我永远解不顺手的题目,也不是黑板上一行行枯燥的公式,也不是每次我考卷上那一点点可怜的分数,她很美的啊!短短的100页没有包含很多纯知识类的讲解,更多的是作者在和我们分享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感悟和看法。我是觉得收获很大的,让我从哲学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东西。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只有存在热量的时候,过去和未来才有区别。

浩瀚宇宙中,一场梦

当卡洛·罗韦利还是个大学生时,为了研究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他时常钻研一本边缘已被老鼠咬烂的书。每当他放下这本书,去意大利南部的海滩上游走时,看着波光粼粼的大海,他仿佛看到了爱因斯坦想象中的弯曲时空。而如今,卡洛·罗韦利早已成为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提到物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公式、繁琐、深奥等等。感觉上,高中毕业后,大多数人基本已经和物理彻底告别,除非是那些大学专业上有需求的学生才会继续与物理打上照面。以前学的物理,好像除了做题,做题,再做题,最后也没剩下多少印象了。现在的生活中,你说我们没事用得到动能定理嘛?不过,卡洛·罗韦利以一种新颖的模式向我们阐述物理学中一些深不可测的知识,他告诉我们,像物理这种极为理想的东西,也能用以感性如同诗歌的方式,加以描述。《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书很薄,只有百来页。封面和封底做得很精致,以黑色为底色,上头布满了金色的点缀,犹如深邃的宇宙。在这极短的篇幅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别讲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构造,粒子,量子引力,概率和黑洞的热,以及人类自身。这本书的内容是由他发表在《24小时太阳报》中的专栏整合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卡洛·罗韦利虽然撰写的是与物理科学有关的内容,却被编辑将内容安排在“文化”这一板块上。这足以说明他的文章,相比其他的科学家,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两年前,这本书首次进入意大利图书市场,销量横扫《五十度灰》。渐渐的,这本书开始风靡全球,四个月前,它在美国图书销售榜上,也排到了首位。感受下卡洛·罗韦利的文风,优雅如: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如此诗意。风趣如:大自然就像一位年长的拉比,有两个人跑去找他解决争论。听了第一个人的话,拉比说:“你说得有道理。”第二个人坚持为自己辩解。拉比听完对他说:“你说得也有道理。”拉比夫人在另一个房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大声说道:“你们两个不会都有道理吧?”长老认真思考了一下,点点头说:“你也很有道理。”文艺起来如:世界上有许多感人至深、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荷马的《奥德赛》、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想要领悟这些作品的妙处,都要经历一个从头学起的过程,但最终获得的回报将是百分之百美的享受。其实,除了美感之外,这些作品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广义相对论,这颗爱因斯坦的明珠,正是这样一件杰作。物理其实挺好玩的,只是我们之前学习时,打开的方式大多是错误的。如果说数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那物理在继承了数学上含有逻辑的部分外,还增设了一部分内容——想象力。如果不是好奇心作祟,牛顿不会从一颗苹果的意外掉落,探索到万有引力的奥秘;如果不是好奇心作祟,爱因斯坦当初只是个得过且过的学生,高中辍学后偶尔旁听帕维亚大学的物理课程,就这样莫名其妙对这门充满奥秘的学科上了瘾。宇宙中有光和其他物质,光由光子组成。我们看得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周围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又可细分为中子与质子(这些知识眼熟吧)。当然质子和中子还能继续细分下去,也许这会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旅途。而人类,不过也是由这些原子构成的罢了。我们始终是宇宙的组成部分之一,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原子、颗粒、或是其他难以命名的物质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得以获取信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不同之处,不在于构造,而在于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天知道无边无际的宇宙还藏着多少秘密,人类作为可能是宇宙中能够存活下来的最强物种,有理由凭借天生赐予的好奇心,去探索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颠覆之前的各种理论。如果这样去玩物理,是不是会有趣多呢?几年前,有部国内首部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叫做《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故事的开头就涉及到了一堂物理课,主题便是量子力学。老师罗慧用通俗的方式阐述了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边只有变数没有常数。就好比今天我在这给你们讲课。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因为里边充满了太多的变数,这个概率接近于零,也就是说这完全是一个偶然。所以,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珍惜这个偶然。后来,李然也将这样的原理阐述给了周蒙。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在各个角落发生的事件,都完全可以归结为偶然。世界不断在变化,却可以被一条理论牢牢拴住。即使它并非完全正确,可至少多了一种解释万物的理据,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在物理家眼中,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法用理据去解释的事情,最多只是暂时还无人来向这个世界阐述罢了。即使是时间,它也可以成为真实世界中的抽象般的存在。爱因斯坦在他的意大利好友米凯莱·贝索去世后给她的妹妹写了一封信,道,“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人来人往,最后莫过于浩荡宇宙中的,一场梦。------------------------------------------------------------------------------------------------------------------------------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XC写字的地方

七堂极简物理课

人类的理想、追求、价值与情感与生俱来,但物理世界依然客观存在。卡洛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中》说道,“在由无穷无尽的藤蔓缠绕而成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只是绽放其中的一朵花,而此身之外还有数不尽的繁花在盛开。”哲学世界中的自我、本我意识看似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阐释的物质构成相悖,但其实他们都有“存在即合理”理由。或许有的人认为,我们仿佛已经了解了大部分世界,或者说,现在的认知已经足够我们消化和吸收。但从最开始的“地球说”到后来的“太阳说”一再驳斥着人类自大的形象,我们不了解的看不清的何止是宇宙、粒子,而是万物,是世界。物理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一次一次打破人类固有的认知,一次一次颠覆我们落后的观念,才有了越来越足远的进步,和越来越称得上文明的现代社会。

物理的浪漫你不懂

1.在还有机会学物理的时候,从来没有学好过。究其原因绝不是因为笨 ,我就是个和很多学生一样偏科的正常人呀。后来,我看《最好的我们》里,那个倔强可爱的少年余淮如何对耿耿描绘物理时我才明白,我学不好物理,是因为我不够热爱。就好像我喜欢写作,我会不断的看书,去阅读比我写的更好的人,看他们如何写作,我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可是在我学物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这样的动力,老师也不会在传授知识前首先让我们看到物理这个东西,它是何德何能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为它奉献了一生去钻研和探索。《七堂极简物理课》为我弥补了这些遗憾,让我明白,原来不谈公式,物理也可以这样被我所热爱的文字描述出来,充满魅力。2.书名里说了七节课,所以作者把这本书分成第一课—最美的理论、第二课—量子、第三课—宇宙的构造、第四课—粒子、第五课—空间的颗粒、第六课—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以及尾声—我们。其实,具体说来,读完这本装帧精良,比很多笔记本都要薄的小书,再拉着我去考一场物理,我可能依旧拿不了几分。但是,我看到了更宏大的东西,一些我们中学物理课本中知识的根基。记得很久以前在某个地方看到过相对论的解释,当你和一个漂亮姑娘以及一个老太太分别在一张长椅上度过一个下午时,和前者在一起你会觉得只过了一个小时,而和后者在一起却仿佛过了一整天。这个说的应该是狭义的,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趣的例子。这本书就具备有趣这个特点,同时又不失诗意。比如,第一课里的相对论。作者说爱因斯坦曾预言,在高空中,在离太阳更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比较快,而在低的地方,时间则过得比较慢。也就是说,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山上,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住在海边的那个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兄弟要比自己老的快一些。如此有趣。比如,第四课粒子,在结尾时提到如今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如此诗意。3.作为学生,我们觉得物理难,对着试卷上的题目抓耳挠腮,然而物理学家面对的难题比我们难多了,那就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可是,没有人退却。余淮说过,物理这门学科吸引他的地方在于,那么多伟大奇妙的理论,解释了世界的运转,然而那些理论往往是经过前人无数遍的验证得来的。是啊,有的人是巨人,有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的人是默默的螺丝钉。他们一起,在物理这门学科,这个领域,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所以,面对冲突,在这里,在科学的前沿,在人类认知能够抵达的边界,科学变得愈发迷人了,它闪耀在对原初想法的锻造中,在直觉和尝试里,在那些被选择又被放弃的道路上,在不断产生的热情中,在于努力想想那些从未被现象过的事。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这样看,物理真的也可以很浪漫。4.在最后一课尾声中,作者提及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在现代物理学为世界描绘的这幅宏达画卷中,我们这些能够感知和决断、有着七情六欲的人类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而其中懂得最少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自己。这个答案或者说探讨我曾在另外两本书看到过,《极简人类史》和《人类简史》,尤其后者的作者提出的一些言论非常之奇妙而有意思。所以你看,知识是多么神奇,竟然有些殊途同归的意思。最后分享一段书里我很喜欢的话:爱因斯坦在友人逝世时曾写过一封信,他这样说到,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我也想成为一个相信物理的人。

书摘

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所谓的真实不过是相互作用造成的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相互作用跃迁到另一种相互作用彻底的虚空是不存在的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尸体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振荡“像我们这种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爱因斯坦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正是这种对世界的模糊观察孕育了我们时光流逝的观念在现代科学的巨幅画卷中,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而其中懂得最少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自己

世界美如斯

世界美如斯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对宇宙的奥妙、世界的构成等终极问题充满兴趣与想象,读罢《七堂极简物理课》,它勾起了我更多追问渺远的冲动,也让在哲学意味浓厚的文笔中历经了一次探索宇宙物理的历险。《七堂极简物理课》(后简称《物理课》)的作者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加之带有诗性的文笔,罗韦利的这本科普小书可读性颇高。《物理课》开篇从“最美的理论”讲起,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其后他还讲了量子力学,这是潜藏在现代物理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部分。直面星汉灿烂的宇宙,时常回勾起我对宇宙构造之谜的兴趣。《物理课》的第三讲就探究了我们所栖居的宇宙的构造,颇有兴味的是,历代科学家对宇宙形状的解释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烙印,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再到现代物理学,我们终于知道,从原始大爆炸至今的150多亿年,宇宙始终在不停生长、演化,从一个小球扩张到无边无际的规模。那么,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呢?宇宙构成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罗韦利要回到这个问题,便在第四课里引入了粒子的概念。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狄拉克,他们都曾一惊人的智慧发现了粒子运动的物理真相,这些微不可见的粒子就像点缀在夜空中的繁星,照亮着人类探寻真理的道路。为了能更好地解释这些抽象的理论,《物理课》后半部分勾勒了空间、时间的概念,并借用霍金的黑洞理论来呈现宇宙演化的奥妙。在我们已知的世界中,宇宙的物质性以备证明为颠簸不破的真理,进入了教科书的寻常叙述。不过,《物理课》并没有止步于此,否则它也就沦为平庸的科普读物了。我认为全书的点睛之笔恰恰在《尾声》篇,也即第七堂课,罗韦利从浩瀚宇宙回到了“我们”,作文观察和认知宇宙的主体,人类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与物理问题异形同构。当祖先们在狩猎后围在篝火边仰观天象时,他们就和宇宙的粒子展开了意识上的对话,好奇心让人类走出原始的荒野,形成了现代文明,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痕迹日积月累也就成了历史与故事。罗韦利认为,人类并非从宇宙中独立出来,而是与这个世界有机融合,而依据宇宙规律,人类这个物种不会延续很久,很多比人类更有可能无限繁衍的物种最终都被时光抛弃。但是,这也并非我们悲观的理由,因为我们的生死如同星辰的生灭,而我们的痛苦与喜悦也终究会会与陨灭的浮尘一同消失,构成宇宙粒子的新的成分。从这一点上讲,我们或许是不必悲观的,毕竟,我今天的时代已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前沿,我们依然在向绚烂的未知世界航行前进。某种意义上讲,《物理课》也是在物理学意义上的消逝到来前,让我们获取一丝哲理的慰藉。

最少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世界

与那些字数繁多的大部头科普读物相比,《七堂极简物理课》确实称得上是“小巧”,不足一百页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理论。当真是极简,可只是在读完第一遍后难免会产生“对书中内容没有印象”的感觉。但这本书的神奇之处便在于耐读,读两三遍都不觉得枯燥,反而会因为更加细致地阅读而激发出对物理学的兴趣来。本书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在一定程度来说,是一种诗性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理解困难,毕竟,这只是简要介绍20世纪物理学上的重要理论,而不是巨细无遗地介绍物理通史。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在激发出读者的兴趣后,读者通过这一本书,可以列出一个相关书单来继续扩展自己的阅读量。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卡洛·罗韦利真正做到了用最少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时空可以扭曲弯转甚至荡然无存,而我们面前的一杯水中就存在无数个水分子,它们在变换着舞姿跳动。这本书里没有那么多公式、概念,而作者在阐释这些物理学理论时,也是结合着现实生活来讲。这真真切切地让我们认识到,物理学领域的大问题,其实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它们只是这个动人世界里的一个存在,并且时刻提醒着我们,宇宙的秘密我们还远未揭开,而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许也与我们想象中的相差甚远。但是,科普书的意义不也正在于此吗?它说的未必就都是真相,却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接近真相;尽管无法把物理学方面的全部问题都阐述得清楚,但却能够给我们思考的机会,而在平时我们很可能忙得连思考都当做是一件奢侈的事。不过,在阅读本书时,有一点比较麻烦,正是因为字数比较少,所以会有问题没有详尽阐明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一边阅读,一边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阅相关资料。一本真正能够适合大多数人阅读的科普作品,或许就该是这样:因为一个问题,而勾连出诸多问题,原本是一本不足100页的书,最终却给我们带来不断扩展的信息。而诸如量子力学、宇宙的形成及构造等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则更适于我们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本书里只有理论而不会有绝对的答案,正因此,我们才说,这本书是一个开放式的世界,它只是把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不会帮助我们去定义。

繁极则简

当我们昂首遥对浩瀚太空时,心中或许又会泛起长久以来潜伏于内心深处的问题:“广袤的宇宙是否有边际?”这是许多人心中共存的一个疑问,我们且应当带着这样的疑惑去品读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为我们准备的科普读物――《七堂极简物理课》。然而……,罗韦利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却非常完美的解答了我们内心渴盼许久的答案,罗韦利如是说:“物理学史并非只有成功”。这并非我们翘首期盼的答案,但却是物理学的客观与严谨之处。通过这些著名的论点,科学家终于让我们相信在面对宇宙时,人们所拥有的更多的是对未知的肯定。正如罗韦利在书中提到爱因斯坦对牛顿“万有引力”提出质疑时,花费十年时间去研究与尝试,错走弯路、误入歧途,最终交出了“广义相对论”这个满意的解答。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之中罗韦利用当代物理学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为我们讲述了宇宙的构造,时间与空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再谈到霍金的黑洞理论,作者在谈论了自上世纪以来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之后,将所有的问题都回归到我们人类自身――我们。人类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描绘一张宇宙的实相图,人们以自身对世界的观察并结合主观的想象,智慧在一代代人身上得以传承,这得以令我们去探索着天地万物间的奥秘,但在挥笔间,人们是否忘却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谈论完宏观的相对论与微观的量子学后,罗韦利说:“当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时,我们会发现世界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现实生活之中的日常应用不需要我们懂得相对论,也不在乎我们是否明白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也不用去追寻那神秘的上帝粒子,但通过对物理学的认识,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物理学开阔的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视野,同时也调整了我们认识自身的角度。宇宙的广袤令我们有了宏观的无限大的概念,而量子学又让我们知道微观亦有无限小的可能。而与宇宙同样令人无法理解的还有人类的心理,相对于宇宙自身已存在的规律,人类心智的成长却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更新,但在跳跃的意识与行为面前,对于人类自身的解读难度不亚于对宇宙的认知。对待世界的认知是一种对人生视野的决定与体现,罗韦利向人们揭示了物理世界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不忘提醒人们关注自身。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已前所未有,当人类想漫步月球时,地球的引力已经无法阻止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但对宇宙的生成与生命的出现却依然无法给出究竟的答案。但在对待自身问题上,罗韦利却有着更圆满的解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 正如银河系本身也只是众多星系间浩瀚星云中的一粒尘埃。罗韦利在这本《七堂极简物理课》中用极简的方式介绍了近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但这其中却蕴含了极繁复的内容,这完全得益于作者自身对于物理学广博的学识与精深的领悟,故此才能将深奥的问题化繁为简。

简洁的靓仔物理是美,极简洁的靓仔物理书就是没

书中内容貌似是意大利某报上的科普专栏集合,作为面向茶余翻翻报纸找找谈资的泛人群,内容是可以的;或者作为儿童科普书,也是勉强可以(因为图不够多不够有趣);但给成年人尤其是对靓仔物理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内容未免太简洁了。其实真的对靓仔物理有兴趣,霍金的几本书还有靓仔物理史话,前者是标准的科普书,后者是很有趣的科普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ps:靓仔物理不是打错字,是真的这么认为。靓仔物理把世界变得如此简洁如此美,不是靓仔还是什么

物理如此美丽

最近热播的青春剧《最好的我们》中,男二号艺术特长生路星河在向女主耿耿这样表白:“科学与艺术,最后是殊途同归的,我可以明白科学的美,你也可以明白艺术的美。”然后表演了一场美好的化学反应,炸了学校的喷水池。然而,场面虽然幼稚,表白的思路却极为戳心,科学并不只代表枯涩,也可以很美。而通过《七堂极简物理课》,则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物理科学之美。作为一个阔别物理多年的文科生,虽然无法理解作者列出的相对论公式之美,但并不妨害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去感受“最美的理论”——广义相对论。辅于众多耳熟却难详的理论加之难以辩驳的数据实验,科学男神爱因斯坦发现了空间是物质的一种,可以弯曲与变形,同理,时间也会弯曲,于是,时空皆是相对。作者深怕我们仍然云里雾里,便再次搬出了他的讲解套路主人公——那对不同命运的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山上,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住在海边的那个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兄弟要比自己老得快一些。”马克思•韦伯曾说:“人们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而奋斗,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用此来形容为科学之美而孜孜以求的科学家们,同样很是妥帖,毕竟,“天空和大地上存在着超出我们的哲学或物理学想象的东西,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七堂极简物理课》的作者卡洛•罗伟利十分擅长将各位大牛科学家们的超级发现与理论串联起来,还我们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伟大的理论的共同特色在于包容,能够与其他经典理论与模型甚至学科对话,最终共同形成能够自洽的体系。其中不仅有深奥的发现,也有我们平日习以为常的再发现:从初中开始背的滚瓜乱熟的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最主要方程的一个解。整个化学学科都基于这一方程。”甚至在物理学科的表述中,同样可以寻找到文学的灵感,代表最小单位的“夸克”,源自于意识流代表作乔伊斯《芬尼根守灵夜》中的句子:“给马斯特•马克三夸克!”并无意义,不过足够美丽。融合和统一,构成了物理之美与影响:“每一次成功地将相互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时,我们的世界观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牛顿将伽利略的抛物线运动与开普勒的天体运动整合起来,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解决了牛顿经典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场学的矛盾,遂有了相对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走到最后,确实与艺术殊途同归,同样是为了解释世界,同样是为了美。所以,当把《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到最后,竟能感受到超过哲学的科学哲学:“我们建构的宇宙图像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思维之中。在这些图像——我们能够借助有限的手段重构和理解的事物——和我们身为其组成部分的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数滤镜”。知道的越多,越能理解科学之美,却同样发现知识与科学的边界愈发深不可测,唯有保持好奇心,去探索,去感受,去尝试理解最大多数的概率。

物理也可以如此有趣有料

很不好意思地说,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到最后还不是很明白物理是什么,只是作者结尾的感悟很精彩:我不再是我,我只不过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我的身体是特定的,而我的思想是自由的。或许我是一个很感性人,而且让一个害怕物理的人来看这本书,的确有点吃力,我所看到的不过是其中作者的精彩文笔和巧妙构思,至于里面的专业术语,反倒有云里雾里的感觉。毕竟都是些高大上的学究,谈吐如此行云流水确实让我情何以堪:如此安静的美男子,还有这般文艺范!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平常人来说,好像有点高深,我就知道有个代表人物霍金,那个坐在轮椅上跟我们谈宇宙的人物。虽然只有短短七篇文章,但是涵盖了这个物理学的宏观道理。能够这么“和颜悦色”娓娓道来,那种胡须发白,衣冠不整的老学究形象突然在这里土崩瓦解了。原来物理也可以这么表述,原来物理也这么好玩。第一,空间是扭曲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的多维体系之中。第二,我们越靠近太阳,时间流逝越快,就像一个漏斗,地球处于漏斗内测偏上,太阳偏下。第三,黑洞很久以前是一个燃烧的天体,燃料耗尽之后,自己的重量把自己压死了,然后变成了一个漩涡,吸收一切经过的物体。第四,能量之间的传递,就是相互之间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的传递是随机性的,是概率事件。合上书之后,原来只记住了四点,不知个人愚昧,这点理解有没有出入。越是经典的东西,越是难以解释清楚,作者不过是带着我们登堂入室,以后的世界还等待着我们的好奇心去引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本书还是很适合多读多领悟。

大道至简

全书只有三十二开九十四页,真的是“极简”。书虽然不是大部头,但是却涉猎了当代物理中大部分主流概念,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犹如儿时于夜晚坐在庭院中仰望星空,听长辈讲述遥远银河中的故事,引人入胜。现代物理学在十六世纪产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孕育出量子理论,为我们认识宇宙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法。在这之中,超弦理论与圈量子引力是较为主流的理论,而本书作者卡洛·罗韦利即为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作者深厚的物理学功力奠定了此书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本书“是写给那些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朋友们的”。因此,即便是描述介绍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理论,作者也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与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全书没有堆砌高深的概念,没有展开繁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对这些物理理论进行最简单的展现,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确实是最切合实际的科普读物。物理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知尺度之上,而物理学发展又反哺推进人类的认知能力,相辅相成。本书的内容,包含了人类社会当前物理认知能力的几个重要概念。本书全书只有七章,前面六章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广义相对论、量子、宇宙构造、粒子、空间的颗粒、时间、热等内容或概念,涵盖了物理研究前沿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而第七章,则更偏哲学层面,阐述了前面六章内容与我们人类的联系。或许,有一天我们用物理学解开了宇宙的全部奥秘,那么我们也终会明白人类来自于哪里,将会向哪里去?说到书的内容,不得不提一下此书的翻译文铮老师。文老师长期从事意大利语文学翻译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意大利语的著作翻译应该说可以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本书中涉及大量的物理学概念,译者对于这些专业词汇的翻译也拿捏得极为准确,没有出现类似“蒋介石与常凯申”的失误,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学术作风。另外,出版方采用硬壳精装的方式装订此书,不仅大大提高了书籍的美观与品位,也非常易于阅读。当前国内的社会氛围功利盛行,导致在书籍出版方面,所谓成功、励志之类的书籍大行其道,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真正长远的需求,好的科普书籍少之又少。此书被《经济学人》、《卫报》等评为2015年度好书,并在2016年引入国内出版发行,不失为国内科普书籍注入一股新的春风。总之,对于不具备较深物理学知识的读者而言,《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不错的入门科普读物。

直觉:常识、知识与文化

我,是被你们称为世界的存在,或曰宇宙,或曰神,或曰真理,或曰全,或曰一。——佚名这是一本简洁的小书,内容也很不错。唯一讨厌的是,书的封面和插图,会给那些密集恐惧症患者带来很大刺激。的确,我就是一名密集恐惧症患者,当然我自认为自己的问题还不算严重,至少我并不会因为看到一盒钉子、一袋花椒或者一株仙人掌就受到刺激。只有在某些相当偶然的情况下,或许是一个黑籽儿特别多的西瓜、一窝狭路相逢的虫子、一幅恰巧戳到我的雷点的图片之类的,才会让我不堪忍受。我看书有点毛病,基本上一本书没有从头看完,是不肯开始看下一本的。而这次的一本书因为出了什么问题,不想继续读下去,就只能卡在那里,也不想看别的书了。一卡几个星期的也不是没有。上次有幸得到此书待遇的,是一本讲述病菌的科普书,上面有许多通过彩色高倍放大镜拍摄下的病菌(当然该书的定价也是极好的),为了把书读下去,我不得不用记读书笔记的白纸遮住对页的插图部分才能进行下去。假若你能够穿越到古代,并且与当地人很好的沟通,就会发现分分钟待不下去想回现代的节奏。许多你以为是文化的事情,他们以为是科学,你以为是科学事情,他们以为是哲学……或许你唯一谈得来的就是那些能够为了追求真理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古代科学家了。就我所感,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是不吝与更多人分享他们所认为正确的发现的。但是,你告诉了他们你所知的常识,他们还得想方设法的反向推导这些知识,将之证明给别人看。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对,我感觉这个东西就该是这样的,所以咱们也就甭费那个心了,也无需什么证明了。信我的,没错!女人比男人差,是文化。女人多数不如男人的力量大,是知识。少数作为例外的女人,据我所知起点的某位作者就曾在他的小说里创作了这么一位以真实人物为蓝本的人物,这位婶子身负巨力,整个村子里的男人没有比她力气大的,要知道他们待的可不是百来号人的小村子,而是几千人的大村子。这在他的整个童年生活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PS.没写完呢

浮光掠影般的七堂物理课

内容极其简略,更像是科学随笔,简要提及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的研究领域,理论背后的逻辑论证与推演因篇幅所限并没有展开叙述,作者在文章中穿插有自己对于宇宙与人的一些哲思。很薄的书,但定价奇高。3.5印张定价39元,1印张约11.2元。胶版纸印刷的书,1印张通常2到4元,这本书的印张价远高于此,甚至比精装的铜版纸彩印书还要贵,企鹅索要的版权费用真的很高吗?

我愿以科学为信仰,胜却一切宗教神明

说实话,这是我长这么大看过的最容易理解,也最让人感动的一本理工科相关的书。记得中学物理课上,困得需要用手撑开眼皮,作为一个成绩不错的妹子,还被物理老头扔过好几次粉笔头,那种尴尬和无奈至今难忘。还有一次偷看小男友的《时间简史》,号称什么书都啃得下去的我,悲剧地中途放弃了……就是这样一个理科渣,却受家庭环境和不知道什么环境的影响,有幸一直信奉科学,因此也希望有一种亲切易懂的语言,能为我解释清楚时空的奥秘。《七堂极简物理课》就是用这样的语言书写的。作者卡洛·罗韦利的叙述简洁、清晰,且十分动人。就像一部色调美好的科学纪录片,向我娓娓道来,甚至毫不保留地倾诉心底那最真诚的情感,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全书大体以研究发现的时间为轴,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既是对物理的科普,也是对历史的回顾。下面说说让我最有感触的几个方面:1、真理的美第一课《最美的理论》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个闻名遐迩的物理理论之所以被称为“最美的理论”,主要是因为它用极其简洁的形式解决了一个无比复杂的难题。自其诞生,空间不再独立于物质之外,而是以“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形式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最后形成一个只有半行的公式。我对此的理解是:原本物质是物质,空间是空间,而现在空间也归于物质,也就是说,一个二元方程降为了一元方程。第五课的一段话也让人回味无穷:“(普朗克恒星)开始回弹的那一瞬间,就真正进入了量子引力的领域: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了,世界融化成一团涌动的概率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用方程描述它。”我无法想象宇宙中那些奇特的景象,但科学家却可以用方程描述它们,这多么神奇!作者这样总结:“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因此,很多时候,“真”与“美”是相通的,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其实就是追求真理的天性。2、永远怀疑书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万能的爱因斯坦大神与尼尔斯·玻尔就量子理论展开了持续多年的对话,他们都想说服对方,但“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停在原点”。两人直到去世,都仍在挑战自己,他们从未停止怀疑。科学精神的第一要素就是怀疑,对万物好奇,甚至怀疑现存的真理。科学与宗教的精神有何区别?她们都能成为人的信仰,支撑人的精神,都拥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但教义不容置疑,而科学则“永远怀疑”,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之一。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相互作用跃迁到另一种相互作用”,“彻底的虚空是不存在的”。世界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万事万物都是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一天,现存的理论又被无情地推翻了呢?我也不会捂着耳朵,因为一切皆有可能。3、换个角度第六课《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开头,作者就抛给我们一个问题:什么是热?物理课上不打瞌睡的你可能思考过,但我好像从来没想过。热是一定的温度范围,是一种感觉,我最多知道热的地方分子(还是原子来着)运动得比较快。可是,热量为什么会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呢?是不是有一种物质专门承担发热的职责?如果有人告诉我存在“热质”,说不定我真的会相信。答案很简单:“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一个快速运动的热物体的原子更有可能撞上一个冷物体的原子。”原来,“热量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只是一个发生概率比较大的大概率事件,而不是一个绝对事件。太神奇了!接着,作者又让我们思考时间的流逝。难道,“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也像热传递一样,仅仅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么神奇吗?!就是这么神奇。作者在第三课说“科学思想得益于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在第六课又说“我们的‘无知’暗含着世界运行方式的某些线索”。我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为:我们的所知所能有限,因此要不断地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已经开辟的道路去认识事物、接近真理,比如用统计学的眼光发现热与时间的奥秘。换个角度也是乐观态度的体现。虽然基本粒子标准模型还不那么完美,长得不太像“简洁的真理”,但作者乐观地指出:“或许并不是这个模型不优美,而是我们还没有学会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它,没有发现隐藏其中的简洁。”不管走多少弯路都坚持信仰,因为“认识到我们可能会不断犯错,因此,一旦有新的迹象出现,我们要能随时改变方向,同时我们也清楚,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我们追寻的东西。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因为走弯路而付出的时间真的都浪费了吗?即使在错误的路上走十万八千里都取不到西经,只要在第十万八千零一里处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之前的努力就没有白费。4、摆脱束缚按照书中提及的主要研究领域的关系,我画了这张图:喵!!!“在引力、量子力学和热力学三者的交叉地带,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而时间就位于这团乱麻的中心。”当然,真正的关系结构肯定没这么简单,我只是想突出“时间”的地位。离太阳近的高空,时间过得比较快;离地球近的地方,时间则过得比较慢;普朗克恒星回弹时,在黑洞内部的观察者会看见这一事件瞬间完成,而位于黑洞外部的人却要等待一段漫长的过程……我们对时间分裂的原始想象大概就是“天上才一日,人间已千年”,然而这个设定还是反的。我们无法想象时间的分裂,因为我们被限制在特定的维度中。我最多能想象出来“空间原子”形成像洗碗用的钢丝球一样环环相扣、可以扭曲变形的空间,但我无法想象时间的形成与消失,只能像个卑微的蝼蚁一样,栖居在时间的某一层,疲于奔命。我们的确很平凡,“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构成,同山上的青松和星系中的群星间交换的原子和光信号并无区别。”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是顽强、聪慧的物种,我们研究空间、时间和自己的意识,我们一刻不停地思考,想要摆脱束缚。这种天然的好奇心和生命力,也许正在强化我们,也许正在摧毁我们。作者担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成为唯一一个眼睁睁看着自己末日到来的物种,或至少是见证自己文明灭亡的物种。”没有人能预知我们的未来,到底是摆脱束缚,还是走向毁灭。书中爱因斯坦的一番话让我记忆深刻,是他悼念好友时所写:“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人类可能直至毁灭仍无法摆脱束缚,但我们追寻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止。我愿以科学为信仰,让她揭示事物的本质,剔除束缚我脑中的谬论与杂音,抚平我心中的痛苦与不安。(以及,为什么我是个理科渣:回头再看我的笔记,我连自己写的评论都看不明白了,还得再翻一遍上下文……活该)

但故事还没完

看完《七堂极简物理课》只花了大概两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去看。这本小书的内容极其简洁优美,正如它的装帧,像在漆黑的暗夜中有无数熠熠闪耀的星辰,驻足仰望,令人震撼,回味无穷。物理学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枯燥与乏味,或许比数学要有趣一些,但绝不会比化学更奇妙。而《七堂极简物理课》或许可以彻底改变人们的这种认识。书中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起,依次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几大重要发现,包括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构造,粒子,空间的颗粒,以及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卡洛•罗韦利的讲解清晰明确,富有说服力,高深的科学理论在他的讲述中变得浪漫而迷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表达方式上的通达晓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我们跳出自我的局限,用更为广阔的眼光去打量与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奇与美妙。在讲述空间的膨胀和收缩时,书中提到了不久前人们刚刚发现的“引力波”。而解释“基本粒子”概念时,也谈及了2013年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我们身处的时代与世界不断发现着关于整个宇宙的奥秘,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如果从未抬头仰望星空,去尝试了解物质、时间、空间的原理,岂不是太过盲目与庸碌?正如书中所言,物理开阔了人类的眼界,让我们不断看到令人惊异的东西。我们通过知识的增长去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去感知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而且,还可以通过更前沿更大胆的猜测与理论去看到更远的地方,超越自身的局限。阅读这样一本小书并不会花费比看一场电影更多的时间,但合上书本的时刻我们会发现内心已经发生了某种质的改变,这些像是故事一般的理论与学说,尝试引领我们打破意识的局限,去重新思考无数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站在人类已知事物的最前沿。最后,借用书中作者常爱说的一句话——“但故事还没完”,是的,站在人类认知能够抵达的边界,我们还可以继续努力,想象那些从未被想象过的事,尝试那些看似疯狂的假设,也许有一天谜底终会揭晓。

物理之美

1量子力学和粒子实验告诉我们,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实体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振荡。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世界,一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2物理学经常面对两个看起来对立的伟大理论。每次成功地将相互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时,我们的世界观都产生巨大的飞跃。3为什么热量会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而不是相反。因为它关系到时间的本质。在所有不发生热交换,或热交换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未来和过去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存在热量的时候,过去和未来才有区别,能将过去和未来区分开来的基本现象,就是热量总是从热的物体跑到了冷的物体上。4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物理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和它探索出的价值,成为我与自己及生活和解的精神指南。永不停歇,绝对包容,接受与人相处中的悬殊和交换,承认和适当感谢自己的无知。还有许多不适于过度表达却真实感受到的美的体验。谢谢这本书。

这就是科学的本质物理的开始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我们只想着挣着大把大把的钱舒舒服服的过日子我们永远不懂这世界的真实面目要想去了解这个世界首先要对物理有所理解从科学的角度去描述这个世界的面貌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物理很奇妙宇宙更奇妙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我们通过观察这个世界的蛛丝马迹来看到那些我们不曾直接看到的事物从而去真切的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到我们在不断的犯错我们也在不断的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就会找到类似答案一样的东西找到我们追寻的真谛这就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物理的开始

物理学不相信直觉

学不好物理,是不是代表不聪明?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看法可算是小小安慰:盖因我们太相信直觉了。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一书中,罗韦利谈到几个例子:双胞胎兄弟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若干年后,山顶那个明显比他的同胞苍老;通常情况下,热量从热的物体传向冷的,但也存在极小的概率,热的物体碰到冷的物体,温度不降反升;地球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就好像弹珠在漏斗中滚动一样”……听到这些,可能我们的直觉已经亮起红灯了,然而这偏偏就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事,物理学家常常要和直觉对着干。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也曾被直觉困扰,他一方面承认量子理论的巨大价值,一方面又抱怨它太不合理,并且终其一生都未找到荒谬离奇背后能够信服的解释。较之更甚的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颗明珠——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尽管它们奠定了当代科技的基石,尽管它们非常好用,但它们不可能同时正确。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解决这个悖论,也深信矛盾统一后,会是物理学的巨大飞跃。不让先入为主的直觉封闭内心,才有可能探索到科学本质。罗韦利说:“直觉建立在我们有限的经验之上。相信直觉而罔顾科学家们理性、严谨、智慧的集体验证,是不明智的。”倘若我们一味相信直觉,恐怕到现在还以为地球是平的,太阳绕着地球转。更不会想到,看似矛盾的伽利略抛物线运动和开普勒天体椭圆运动会酝酿出万有引力,电和磁的理论结合起来会诞生出电磁场方程,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冲突下有了相对论。与玻尔见招拆招的爱因斯坦深谙其道,不为直觉左右,提出相对论时遭遇过多少质疑和诽谤,他就有多理解后辈科学家面临的困境,愿意抛开直觉接纳新的可能。对普通读者而言,相较于掌握几个物理学公式、几个经典理论,了解科学的思想或许更有意义。这也正是罗韦利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中所要表达的。所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没有平铺直叙的知识点,更像是一本物理史观的读本,娓娓讲述那些痴迷于科学的研究者如何拓展世界的可能性,想象驰骋寰宇,包容万物的美,如同一个装不满的容器,填满了石子还能装沙子,装满了沙子还能盛水。这样就装满了吗?物理学家说,没有!纵使现在未知,怎知将来不会发现?物理学得好,不必自喜,一切尚在变化中,随时有新的可能出现;物理学得不好,不必沮丧,只要放下成见,尚有大把机会去体验世界的美妙。物理学是包容的,任何人都可从感兴趣的地方涉足,欢迎读者诸君暂别直觉,愿者上钩。——丙申年读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

2016·6·1《七堂极简的物理课》读书笔记

广义相对论:时空是可以弯曲的量子理论:不连续热:概率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结合:量子引力,其研究前沿为圈量子引力。重要观点有两个:空间的非连续性时间也可以消失

就算了解点皮毛,也是好事啊~

有这么一类书一直是出版社和读者眼中的香饽饽,对于很多没有太多精力的小白来说,面对一个复杂的课题概念,他们要么下定决心,艰苦卓绝,毕生攻读。要么就是退避其后,绝不愿浅尝辄止,近它半步。可是,以有涯逐无涯的一生,有太多我们无法了解到、感受到的美丽和愉悦的事物。古训说“贪多嚼不烂”,我们也实在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放在很多尝试上面。想画画,确定方向之后尽管画。想发财当老板,就要找当老板的窍门。对于选择和工作,要付出热情去哺育它。可是有时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我们热爱的真正是我们热爱的,你或许是缺少一个认识你毕生想追寻事物的契机。有些历史不曾经历,万物不曾接触,终是惋惜。由此这样一类引渡我们上岸,扩宽更广视野的普及书就有人写出来了——“极简”书。这类书绝对不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它言简意赅的总结,清晰的章节汇编,通常还有作者精炼幽默的笔风,使它无论在何时都能受到追捧。很早霍金便有《时间简史》,冯友兰有《中国哲学简史》,都是现今被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事情最后都将归为轻简,由繁化轻。今天轰动世界的一个事件,很久以后甚至能从历史中抹去消失。不管多么复杂艰深的深奥学科,都有传达给普通大众的可能。今年这类书出版的显得更多了,像是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的《极简宇宙史》,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罗伊.波特的《极简医学史》等等。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卡洛•罗韦利撰写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最近也挺火。刚出版即在意大利畅销,很快在全球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全书甚至不到一百页,大概想翻一个小时就解决了。可是这七堂课中的任何一堂课,都够爱因斯坦和哲学家们思考一辈子了。不知道各位听到物理做何感想,反正它实在是我读书年代最讨厌的科目之一了。物理世界上的各种不讲理、胡来事件不胜枚举,透过物理看世界,一切都诡异起来。《七堂极简物理课》并没有太多书本上的课程,讨厌推理的文科生,也能保证读的津津有味,啧啧称叹。他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伟大的“量子力学”,谈了宇宙的构造,粒子与空间颗粒,和困扰我们的时间难题及我们自己。它是专门为对物理知之甚少或完全不了解的人所写,不清楚读物理的同学读它会不会有种小儿科的感觉。开篇卡洛写到爱因斯坦,像是在写文学故事似的给出一个真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相对论”是什么?用听不懂的语言来说,空间即是本身,空间时间都会弯曲,宇宙空间可以膨胀和收缩。……作者说相对论就像是《奥德赛》,莫扎特的《安魂曲》,领悟它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头学起,但最终会获得他给予的百分之百的享受,它是全新的,未被开发的喜悦,这就是相对论和世界的奇妙炫目之处。在卡洛讲到量子力学时,你可能读完它还是对量子力学一无所知,但你一定会对这个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故事动容:物理学发生在一个普遍且不可控制的铁律般秩序里,量子力学却尤为怪异,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声称能量是一块一块,一包一包的,但当时人们认为能量是连续变动的。他的话并未被外界认同,甚至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后来爱因斯坦也发现了这些能量包,可是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后来自己也无法接纳它,认为上帝是不是给万物画了一个残本。1925年,量子力学理论方程式出现了,即元素周期表。这个新理论是德国科学家维尔纳.海森堡提出的。量子力学中没有一件东西拥有确定位置,甚至它们的相互作用是随机不可预测的。爱因斯坦承认它,却始终觉得它不合理,或许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还未被发现。他不断质疑,用实验假设,还是一无所获。一百年过去了,更合理的解释仍未被发现。丹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最大对手玻尔一生都在努力给爱因斯坦证明它的想法,让爱因斯坦接受量子理论。在临死前,他还在做着爱因斯坦假设的那个违背量子学说的实验,想对世界知道得更多一些。人类在物理学上取得的研究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一片坦途。像量子力学的停滞,解释物质并不太有序的标准模型理论。不知道各位有时候想没有想过时间的问题,它是怎么回事,如何产生的?博尔赫斯曾说,未来成为过去的时刻,即是此刻。也就是此刻的时间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大脑的幻觉。我们长大衰老,机体衰败,物是人非,造成了这种幻觉。并没有时间这回事,有的只有运动,只有热量传递。恒星时间长了,会坍塌为黑洞,萎缩为一个微点后通过作用力反弹再度膨胀。可是这与我们有关系吗?感受到的时间就是时间。《西游记》中所说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人类很少有机会能去体验到。在地球的现实上,时间类同,情形还是会有不同的。如果让一对双胞胎分开住在山上和海边,一段时间后观察,住山上的会比海边居住的兄弟衰老很多。我们自己呢?人类是一种忙碌于活着而常常忽略自身处境的物种。人类并不会征服这个星球,而是在大肆地破坏它,加速自己的灭亡。作者对人类抱持着一种无法安慰的悲观态度,我们的表亲同类几乎都灭绝了,生态破坏,能源消耗,对于地球而言可能只是微小的动荡,可人类恐怕会亲眼看着自己物种的灭绝,灵长类动物的属性使我们忽略太多最当切的问题。生命的起源,星球的运转,银河系以外的空间。让人感觉到“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角落的一个尝试,我们的灵魂只是一个样本”。可是这个骄傲的灵魂,在远古,便已经开始想象地球的模样,得到它是一个圆的概念,在绕着太阳旋转。现在科学的发展,更使人们去探望更远更远暂时无法企及的远方,思索自身的命运。这灵魂竟包含着独立的思想运动,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这样几堂物理课,从物理本身到人生哲学课。它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希望你对物理产生兴趣,怎样培养和珍惜自己的兴趣。观照自己和更广阔人类的命运,让人类清楚自己的目光所及是多么窄小而可怜,别囿于泥淖般的世俗世界里从而忽视了这些宝贵的体验。

热爱这个世界,所以想更了解她

文/大程越热爱这个世界,越想了解她。越了解这个世界,越想成为她“真正”的一部分。提起物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是一门学科。好一点的,可能会说,这是科学。物理到底是什么?像《最好的我们》中余淮所描述的那样,它是对未来世界的大胆推论,是对实验室里每个细小环节的设计,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无限的求知欲。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只是想搞清楚一个理论,做成功一个实验?《七堂极简物理课》里讲过一个故事,玻尔——爱因斯坦最强劲的敌手,去世的时候,有人拍下了他书房黑板的照片,上面画着一幅画,是爱因斯坦实验中那个“充满光的盒子”。我们都以为他们是对手,但其实他们在求知的路上殊途同归——一切都只是因为想知道得多一点,所以才每次都怀疑得多了一点。100多年以前,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系列疯狂的预言让整个物理学界为之一震。宇宙是可以膨胀的,空间会像海平面一样起伏,时间会在某个行星附近放慢速度,星际会像大海一样扬波至无边无际的地方……这个世界太美妙了,绚丽多彩又令人惊奇。这个世界又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我们生活在其中,未来亦是充满无尽可能。地球是银河系里的尘埃,银河系是众多星系间浩瀚星云的尘埃,而我们,更是普普通通的沧海一栗。我们的所有努力和求知欲,或许撼动不了这个世界一分一毫。但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告诉我们,有意义的。我们的每一点怀疑,每一份欣赏,每一次感动,每一次畅想,都构成了我们热爱着并想要了解的世界。生活在宏观的世界里,我们觉得我们跟科学离得太过遥远。平行世界存在吗?薛定谔的猫到底讲了什么?墨菲定律是真实的吗?哥德巴赫猜想到底被证明了吗?莫比乌斯环跟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或许不懂量子理论,甚至分不清这些科学概念的涵意。有什么关系呢?这丝毫不妨碍我们想要更了解这个世界的决心。那些微妙又屈指可数的粒子,一直存在着,不断变幻着,改变着原本就不稳定的一切空间。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它们组成的山川河流、繁星春水、阳光月色、森林田野和星光熠熠的漫长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理论没有温度,科学都格外冰冷。但是就是因为这些看似遥远又不可捉摸的东西,才让我们越来越了解原本就神秘莫测的世界。我们呼吸过的每一口空气,走过的每一条路,思考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选择过的每一份热忱,都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前路虽然漫长,但有些事情从未被放弃。我们虽然渺小,但滴水之力终究完成那些我们曾经连想象都不敢的事情。

致敬未泯灭的好奇心

还记得当年初中教室里那个爱物理的你吗?走进罗韦利的课堂,深奥的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热力学不再是拒人千里的空洞名词,而是温和朴素地散发光热,咔一下点燃对无量宇宙的好奇和敬畏心。虽然物理曾是自己中学时代的心头好,遗憾的是本科之后后却与它渐行渐远。仍记得当初最喜欢的状态是融会贯通一个原理之后边迎刃而解各种自带场景的习题,随之又能获得启迪和脑洞大开的状态。(哦,原来力的相互作用使得蚊子在上升的电梯里也不会因为飞得慢撞到脑袋啊!)如果能一直不断提问再去寻找身边现象的答案,运用公式建立秩序该是多么有趣的旅程!但也感恩文科的教化,因为哲学和物理其实殊途同归,在证悟我们从何来去何处的问题,它们都能让光线照亮某处,让我们随着光线望去,心中豁然开朗,看待世界的视角从此不同,还有太多无法用公式解释和预测的不可知。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远超过已知,无量大的世界由不同种粒子不断生生灭灭的显现和消失而构成,不是物质的集合而是引力量子相互作用关系的结合。时间空间只是我们主观的维度,我们在宇宙中渺小如尘埃,终将连同自身的认知和文明一起湮灭为黑洞。历史上物理学理论的每一次进步都在推翻我们经验直觉堆砌的沙丘洞穴,我们误认为在洞穴中看到的影像是真实的世界,受想行识的局限让我们在虚妄前自大也让我们在真实前渺小,幸运的是好奇心和勇气修正了顽固的想当然。

人类是想知道的存在

人类是什么?人类是想知道的存在。读了之后,深感科学家的浪漫。他们企图为现象找到归宿,在混沌中创造秩序。明知不可知却仍不放弃探索,带着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下面是之前写过的感到很相关的旧文。——————————一只兔想知道那个山头是不是有一地的胡萝卜,因为假设有,她就去吃胡萝卜。可是一个人想知道为何斗转星移,即便日月星辰无法拥有,甚至高不可登。为了吃胡萝卜而想知道有没有胡萝卜,目的在于食物;而即便知道星星为何存在,如何运动之后也无可获得,才更像是为了知道而知道,才可能是真正的“想知道”。可是人类可以知道任何事情吗?一方面,我们知道任何事情是否发生了吗?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任何事情是任何事情的原因吗?在与Abbott的一次谈话中,他给我一只木盒子把玩。我摇了摇木盒子,凭声音和触感反馈认为里面有一只球,很可能是金属的。我把盒子转来转去,感到这个球有时候穿过什么,有时候被什么挡住。在盒子侧面有一个洞,我想那个球应该可以从这个洞滚出来。看来,木盒子里面有一个迷宫,但我无从知道它的结构。自然,我总是可以推测的:我可以慢慢转动这个盒子,感受球的运动从而建造我自己的理论。甚至,凭借这个推测我可以尝试让球滚出来。可是即使球滚出来,我也无法确知盒子里是什么样子的。Abbott指出另一种方法,就是疯狂摇动盒子,直到球飞出来。看着这个盒子,一个奇妙的隐喻扑面而来。我们面对世界正如我们面对这个盒子。1.我们所研究的从来不是世界或是盒子本身,而是我们的“感知”。一方面,“感知”意味着“观察”,是“空想”的对立面。我们不是看着盒子,猜测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实实在在把它拿起来摇动。同样的,我们并非想象酸碱中和会有什么现象,而是实实在在把酸碱倒到一起,滴进酸碱指示剂,把手靠在试管上体会温度。另一方面,“感知”意味着“并非本身”。对于盒子,我们所研究的并非是盒子,而是手中的反馈和所听到的声音。对于世界,即使世界本身果真是完美和不变的,我们所能研究的只可能是不完美和永远在变化中的我们自己所接受到的感知。因此,即使世界本身存在(be),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即我们的感知,永远在成为(becoming)。正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所说的,对于存在的东西,我们可以“知道”,然而对于正在成为的东西,我们只能“相信”。这意味着,对于世界或是盒子,我们都无法“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或是明白其中真谛,而只能观察它们的外表,用理论来企图解释这些外表,然后相信这些理论。换句话说,我们无法明白世界运转的真正原理,而只能创造符合当下观察的假设;因为永远有可能,比起我们所假设的,有更高的我们尚未得知甚至无法得知的真理。我们相信若无外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这个理论很有解释力,因为我们还未观察到反例;然而也有可能,这个理论远非真相,只是某种神操纵着世界,使得在我们所观察到的例子中无一例外而已。因此,当说着“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感知’”时,我们为人类与知识的关系设定了上下限,即是“理性”:凭着人类的理性,我们要求观察,要求证据,因此我们的“知识”高于“空想”;但人类的理性无法超越人类本身的限制,我们受困于肉身,受困于真相与观察之间的误差,因此我们的“知识”低于“知道”。2.当我们观察的时候,我们假设了许多事情。当观察盒子的时候,我们假设球的运动符合一定的原理,譬如当没有木板挡在球的下面的时候,球会下落,譬如盒子内部的迷宫构造保持不变。这是我们在研究盒子内部结构的时候所设下的“公理”。完全有可能的,盒子里住了一只小精灵,她随意地把球扔来扔去。凭着心情,她有时候依照一些规律行使,并非因为那些规律是公理,而只因为她想那么做,毕竟她随时可以违反那些规律——而恰好,我们观察到了那些规律。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来解释这些规律,只要这个精灵可以随心所欲地违反规律,我们构造的系统几乎毫无用处。然而,作为人类我们决定相信这个盒子里没有这样的精灵,相信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变的木头盒子里面不变的木头迷宫,相信我们的观察不仅是观察,我们的理论不仅是假想,而是指向某种意义上的真相: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观察和理论来预测,下一次我这么转动盒子的时候,这个小球会做出什么反应。同样的,对于世界我们也假设了许多公理。拉瓦西对于化学设下这样一条“不可否认”的公理:“在一切人造与自然的操作中,没有任何东西被创造出来”;他说整个实验化学学科依赖于这条公理。亚里士多德对于“无矛盾律”的态度大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了解和看待这些公理。他说:“假设人要理解任何东西,或是知道任何事情,那么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在同一个方面既是又不是。”因此,一方面,正如无矛盾律对于人类的知识而言是必要的,具体的公理对于具体的科学也是必要的——不然,人类无法了解任何事情,也无法做出任何声称。一切的逻辑和论证都在这个公理之后,正如一切砖块需要一个基础。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相信公理,并在公理上建筑了系统,我们也接受假设公理非真,我们的系统也非真。因此,当我们接受公理,我们不仅是接受其所说的内容,也接受它的“假设性”,并时时意识到这个假设性。我们要记着我们从未证明过它,虽然我们或许不需要也无法证明它。公理是我们最先设下也最后质疑的东西,但是我们保留这个可能性,即是在最深的层面上,我们是可以质疑它的,并且我们的整个系统也随着它被质疑。3.最常见的追求知识的方法,是仔细观察现象,从现象中形成想法,再用语言记录下想法。以上这种方法很像转动盒子并形成对其内部构造的理论,而疯狂摇动正如统计学。我们大量收集数据,尝试可能性,不再将每一个实例具体分析,而是将它们抽象成数据,而收集到的数据作为整体才是研究的对象。采用第一种方法,对于盒子,当我们感到球被卡住的时候,我们就认为那里有一个障碍;当我们感到球掉落的时候,就认为那里是一片空档。对于世界,当我们观察到两体积的氢气和一体积的氧气都消失了,两体积的水蒸汽出现了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氢气与氧气以2:1的体积比发生反应而形成了水蒸汽。一方面,我们应该极其谨慎地将从现象中得到想法。正如拉瓦西说的:“除了事实,我们什么也不能相信。”于是,我们应该只相信我们所观察的东西,而防止过度归纳,或是贸然断定。即使至今为止每三厘米,我们就感到盒子里有一个障碍,我们也不能认为三厘米之后必定有下一个障碍,而必须亲自测试之后再确信。同样的,唯有在“同状态下气体体积比即是粒子比”这个假设被充分证明之后,阿佛加德罗才能把“体积比为2:1”延展至“粒子比也是2:1”。另一方面,在用语言表达想法时,我们也应小心,给东西正确的名字。我们不仅想知道信息本身,也想知道这个信息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一个现象,一个假设,还是一个理论。我们要永远披露我们不知道什么,即阿佛加德罗口中的“当下的无知”,由此来避免相信和传播错误的观念,避免把未经测试的假想当做理论,或把只是尚未证伪的理论当做真相。4.可是人类,最有趣的是,对于自然或对于盒子,我们都从不满足于球掉出来。球掉出来之后,我们总把它放回去,然后继续我们的旅程。虽然看起来有些黯淡的,当我们想着对于世界是否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为何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我们都所知甚少;然而我们总在继续滚动我们的球,依着更多的信息来修正我们的理论。我们知道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盒子,而或许永远也无法“知道”,可是我们还是想知道。这是美的,转动盒子的动作:即便知道在最深的层面上,一切转动可能是徒劳无功,但我们还是转动。引用:1. 圣约翰学院,生物手册,《物体的构造》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3. 柏拉图,《蒂迈欧篇》4. 拉瓦西,《化学原理》

最美的的物理学

人类满脑子都是偏见,我们对世界的直觉是片面的、狭隘的、不充分的。世界在我们眼前不断变化,我们渐渐看得也更清楚了。——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宇宙浩翰,奇妙之处永远吸引着我们瞩目。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极薄极简,但是内容却与其他的科普书有些不同:一是作者本身便是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专业知识扎实值得信赖,对相关领域的高深专业知识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其次,因为作者长期在《24小时太阳报》等意大利报纸上发表文章,他的文笔极为简洁优美。深入浅出的表达,让相对论、量子物理学、粒子、时间和黑洞等理论非常易于理解。这些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中最为经典,也是最“迷人”、“最美的理论”,作者的讲述,告诉我们如何理论这个物理世界,也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宇宙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基础物理学回归到人类自身,从科学到文化,作者卡洛•罗韦利所作的努力将人们从普通的科学视点上引入更深邃的人文视角----而这一点关乎人们如何看待世界,看待宇宙和看待宇宙中的人类自身。在高空中,距离太阳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比较快,而在低的地方,离地球近的地方地间则过得比较慢。而如果是双胞胎,住在山上的兄弟要比住在海边的老得快。这些是天方夜谭,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拍脑袋的奇谈怪论吗?其实不是,这是经过证实的事实,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间、空间,光的偏折、弯曲。目前我们可以接受的宇宙起源,来自宇宙大爆炸,随之而来的是宇宙膨胀和极巨的收缩。抬头看向广渺的世界,抬头看看那些目力所不能及之处,广义相对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又令人惊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想象之外,又在现实之中;是方外之地,却又并非虚无飘渺。这个世界也让我们意实到,生活之中不仅仅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经有一段时间,身心灵的修行者喜欢把“量子引力”挂在嘴边,意欲“只要意念专注强烈,所有愿望都会成真”。从物理学上看待这些个观点,可以找到的一个“量子跃迁”的说法,即在特定的能量之下,一个电子可以从一个原子轨道跳跃到另一个原子轨道,同时释放或吸收一个光子。虽然在基础物理应用方面,量子力学广泛被应用中。但对科学家来说,量子力学依然是个黑盒,内部系统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概率性仍然不为人知。于是从身心灵的“提升”上看,和“跃迁”的神秘简直一曲同工。量子世界,呈现微观尺度下大自然变化的普适性,就像作者所说“时间流逝发生在世界之内,从构成世界的量子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这些量子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源头”,放之现实,则是“我们周围连续的空间和时间只是这些密集发生的基本过程产生的模糊景象”。非常量子。在最后一章“我们”中,作者坦言我们的渺小和无知,也诚恳地讲述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事物必须遵从自然法则:“自然是我们的家,在自然中我们就是在家”,我们与万物一起。超越人类认知的边界,科学的好奇和科学的魅力,非常简洁和开阔的物理学科普。


 七堂极简物理课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