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家一起思考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122261654
作者:[德]格哈德·恩斯特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1. 本书为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üller)获奖作品
2.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教授
3. 本书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轻松、游戏的方式开启哲学之门,是一本经典的大众哲学著作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是德国哲学家格哈德•恩斯特教授的经典哲学入门书籍。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向读者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问题、经典作品、重要人物。本书保留了古典哲学的传统,涵盖西方哲学多个流派。
书中内容共分七章,分别论述七个重要哲学论题——用一周时间,一天一个论题。无论是哲学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本书都是系统了解哲学的适合选择。

书籍目录

周一
我应该怎样生活? /
请读者,走进哲学的象牙塔 /
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 /
哲学家,作为美好生活的专家 /
梦想都能成真的生活 /
纵情享乐的生活 /
向享乐主义者提出的三个问题 /
远离享乐的生活 /
从伦理到道德 /
周二
我们应该如何相处? /
以利己为目的的道德 /
错误的道德论据? /
道德的目的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
功利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
以自由为目的的道德 /
道德的论证还是道德的解释 /
公正 /
自由 /
周三
道德究竟有多客观? /
理性的两种类型 /
道德,只是纯粹的规定? /
相对论的挑战 /
道德,只是纯粹的心理投影? /
道德和数学 /
道德和自然科学 /
理由的认知 /
ⅤⅣ与哲学家一起思考目录周四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 /
来自怀疑论的挑战 /
知识是什么? /
再说怀疑论的挑战 /
循环论证还是假设武断? /
和语境相关的论证 /
周五
存在着什么? /
物质和属性 /
精神与世界 /
身体和灵魂 /
意志自由 /
上帝 /
周六
什么是哲学? /
三组基本区分 /
哲学用于解释概念 /
三组不明确的区分? /
哲学用于创造概念 /
建立体系、寻找谜底 /
哲学的进步? /
周日
为什么进行哲学思考? /
附录
我应该读什么? /
参考书目 /

内容概要

格哈德·恩斯特
(Gerhard Ernst)
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获分析哲学协会授予的施太格缪勒(WolfgangStegmüller)奖。格哈德1971年出生,大学时在慕尼黑攻读物理和哲学,起初在斯图加特大学任教授。2005至2010年期间曾为青年学院的会员。自 2012 年起被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
格哈德·恩斯特撰写了众多哲学专业著作,主要涉及伦理学基础以及认识论,包括《道德的客观性》(2009 年第2版)和《认识论概论》(2012 年第4版)。
百合悠悠(译者)
从中学时代起去德国求学,高中毕业后就读海德堡大学,主修经济学和德国文学。毕业后在慕尼黑经济律师事务所工作。业余从事翻译和写作。
冯小茫(编校)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青年哲学家。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到《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下文简称《与哲课》)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与哲课》也许对哲学研究无多裨益,但作为哲学普及书籍窃以为较为成功。本书形式上采用了柏拉图的古典对话式,内容上既拆解了编年体通史的传统哲学书写,也摆脱了哲学大师自成系统的话语,将之揉碎,生活化。《与哲课》分为七章,暗合了《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时间。在材料的选择上由泛泛到深入。如果你纯粹对生活本身好奇,其实阅读到周四就足矣,你需要了解该怎样生活、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道德观、如何面对认识论。如果让笔者推荐,从阅读趣味上,周三的道德思考与周四的认识论最具有阅读性。在此类问题的讲述中,本书跳脱堆积哲学史料的窠臼,举出充满思辨的案例。书中在对道德自由的探讨中,拿出了“电车难题”:一名男子站在轨道的道岔处,五个孩子在火车飞驰的铁轨上玩耍,另一条铁轨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他该如何选择?这个案例对道德制定的公平与自由提出了反思,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确保多数人的利益究竟算不算不道德?答案是:没有定论,因为绝对客观的自由和绝对客观的公平都不存在。否则我们如何在当下大热的《奇葩说》中看到依然有贾玲和100名船员谁生谁死的辩题呢?而正是因为很多哲学命题本身没有定论,所以在道德探讨上我们要类比科学的“反思平衡”——将某些通过观察得出的特定事实理解成用于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理由,然后再通过更多的观察对我们的理解做出修订并将它们归纳成全面的综合理论。不仅道德问题如此,所有哲学问题也是。如此因此,“与哲学家一起思考”才显得格外有意义。 周四的认识论则在另一个维度上开起了脑洞。从我们出生那刻起,我们就在不断汲取知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然而怀疑论者站出来否定了你:你其实什么都不能知道。在追问一件事情上,怀疑论者认为只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无穷倒退、假设武断和循环论证。其一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理论上所有的解答都没有终极答案;其二是在某个时刻停止寻找理由,可因此我们也得不到答案;其三是在某个时刻又回到之前列举的某个理由,原地转圈了,即所谓的阿格里帕三重困境。不过我们确定我们知道一些东西,《黑客帝国》与“庄生梦蝶”毕竟是脑洞。当然,怀疑论者对人类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傲慢提出警惕是十分必要的,但他们的犬儒和固步自封也需我们辩证看待。如果你对哲学终极问题感兴趣,可往下阅读周五到周日部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徳写过一本哲学小说《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中神秘人传授给苏菲许多哲学知识,然而最终苏菲意识到自己只是神秘人上校艾伯特为女儿席徳庆生虚构出来的人物,有了自由意志的苏菲挣脱了“书”的虚拟世界,来到席徳的真实世界。《苏菲的世界》巧思在本身包含对上帝与人、肉身与精神、哲学本身的追思,而这也是本书的压轴大戏。(在此用唯心唯物、主观客观这样的名词解释对话内容,可能对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更为耳熟。)不过《与哲课》在此只负责播种知识,世界究竟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主客二分还是主客不二分(现象学),存在“不动的推动者”还是上帝死了,留与后人说。而在回答什么是哲学上,诚如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就是不是这样,可又一定是这样的一堆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哲学史的建构源于对这类终极问题的解答,反复推到、重建,在反思平衡中前行。《与哲课》从生活出发,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想要了解的东西。书中小到爱情、友情、亲情的人际探讨,大到宇宙洪荒的畅想,兼而有之。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开始,“我应该怎样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相处”,到最后应答“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进行哲学思考”。这种逻辑的安置显然更符合读者的期待:从我最在意的地方谈起;哲学终极问题,三思之后再选择是否拜读。
  •     向来于哲学一窍不通,更遑论发表意见。不料读完此书,竟也有胆量和兴致来胡诌几句,实在让我自己都诧异得很。为何以前对哲学毫不感兴趣甚至隐隐排斥呢?老实讲,一来是被“故弄玄虚的二道贩子们”和他们的艰深名词吓唬住了,以为非有大能不可窥其门径;二来觉得哲学纯属空谈,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怎么会对它抱有好感呢!哲学当然不简单,但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复杂高深,更不能被视作“空谈”,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的直接感受。能有机会翻开这本深入浅出介绍哲学和引导哲学思考的小书,还得归功于“故弄玄虚的二道贩子”们。这些年来,他们制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堆砌汪洋般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很多时候并属于其本专业领域,而是哲学范畴的概念,以达到使人晕头转向,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的目的。他们实际提供了什么内容?约等于零。不过,也只有在对其使用的名词进行了解后,才能不被吓住,才能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本书的好处正在此,读过之后自然明白了许多哲学概念的真正内涵,例如“存在主义”、“功利主义”、“怀疑论”等等,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对“故弄玄虚”的厌恶由来已久,通过本书更多是增进“理论自信”的话,那么读过本书后才真正意识到哲学的一些实际作用。近来大热的一个名词叫“智商税”。何为“智商税”?凡是缺乏判断力、白花冤枉钱就可以视之为交“智商税”,比如买彩票,P2P投资。用某篇文章的话讲叫做“无论智商高低,总有一款智商税适合你。”按道理说,学历较高、见识较广的人群,具备较高判断力的比例也更高,不太可能会交“智商税”,可是事实上,我们看到最近的投资骗局中,很多受害人都属于这一类人群。本书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不理智。“不理智”更多是与理性相对的一种状态,当你的认识和行动与一些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矛盾时,你就陷入了非理性的“不理智”状态。现在盛行的“一元夺宝”就是很好的例子:换一部Iphone6s,需要7000元的总份额,而我们知道,6s的实际售价不过六千多,因此商家必然稳赚不赔,参与者则是白白送钱。之所以人们还会去乐此不疲地参与,就因为抱有侥幸,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唯一的幸运儿,却置上面明显正确的结论于不顾,这当然是“不理智”的。如果认识到“不理智”的可能性,就会在生活中加以注意,这正是本书所说的:“哲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事物或联系。”本书作为哲学译著,对译者要求颇高,翻译也颇见功力。百合悠悠翻译的文字晓畅明白,一气呵成,毫无译著常见的晦涩之感;编校者冯小茫先生则从专业角度出发把关,适时在书中关键处加以注释,引导读者思考。他们的工作,才使得我这样既不熟谙外文,又不通于哲学的门外汉可以一窥哲学之奥妙,免受无端之误导,实在是非常感谢!
  •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在网上搜罗到不少绝妙知识,可屏幕一关,你的大脑好象依然什么都没学会,于己而言并没什么长进。更要命的是:一离开电脑,你似乎就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创意想不出来,东西写不出来,甚至整个人都困乏无力。如果是,要小心了,不知不觉,你可能要陷入惰性知识带给人的变蠢陷阱中。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惰性知识“呢?所谓“惰性知识”,即指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接收过却不能被自发地提取利用的碎片化知识。仔细想想,你或者你认识的人,是不是掌握着很多听起来可能很高大上,但没什么实际用途,也没法和现实结合,没有任何活力的知识储备呢?与”惰性知识“相对应的,是”活性知识“的拥有。所谓”活性知识“,就是你大脑中已经穿成线的知识,它们成体系并且有条理,能在你的大脑中自如运行,而且自有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比如说你学会的某一门语言,就是这样的活性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多的拥有”活性知识“,避免”惰性知识“带给人的变蠢陷阱呢?有学者指出:对拥有”活性知识“而言,培养自己专注核心知识的能力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获取渠道其实只有三类,第一类是数学,第二类是逻辑,第三类便是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学者指出:除了数学、逻辑和哲学这三门学科之外,其余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个假说,没法确定它是不是正确。这时候也许有人要疑惑了:”不对吧,科学不也是被证明了是正确的吗?那么科学相关的学科也应该是获取“活性知识”的渠道啊。诶,还真不是。一个几乎是科学界共识的常识告诉我们:所谓的科学,其实就是不断证伪,让它错误的含量降低一点的过程。想想我们的物理学知识,最早的地心说被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有了开普勒的日心说。牛顿的三大定律被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站出来啪啪打了它脸。其它科学学科?一样啊,想想现代医学出现前的2000多年吧,西医那时候给人治病几乎就只懂得放血,甚至,会用水蛭给人吸血,别的?对不起,没有。回到哲学来看,想从哲学方面获取”活性知识“,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谈何容易?我们这种没经历过正统哲学训练的,看起中学思想政治课本里的哲学相关内容恐怕头都会大,更不用说正儿八经去读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了,而这,也刚好是《与哲学家一起思考》的价值所在。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可以获取”活性知识“。延展开来说,是可以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从单纯的惰性知识陷阱中唯结论者进化为体系性思维能力者。对哲学问题从最初的观察开始,分析、预判、行动、再到最后的结果被获知整个熟悉的过程,也是大脑潜移默化,形成体系化的认知能力的过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一本好的入门级教材开始。作为一部这样的入门级作品,《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从最为经典的道德、存在等问题开始,以对话问答的形式进行了回答讨论。柏拉图认为,没有哲学思考的生活是没有生活价值的人类生活。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哲学,因为否则根本无法知道,究竟哪些目标才值得去努力追求,以及哪些物品具备工具性价值。当然,我们可能不会有这种高度,也很难有这类感受,但不能否认,在《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中研讨哲学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可以掌握不少在其他生活领域中也能用到的技能线索:分析文章、不把主要思路步骤同修辞学混淆、还原论据、弄清以及检验前提条件、找到不同论据之间的关联,还有最重要的——进行独立论证并且清晰明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光凭这一点,《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便也值得我等哲学小白们反思思考了。一个事物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其相对其他事物而言的价值,它的内在价值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毫无疑问,哲学两者兼具。一本哲学书籍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其能避免“惰性知识”的变蠢陷阱,而其的内在价值则是在于其本身能给予的”活性知识“塑造体系。毫无疑问,《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两者兼具。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笛卡尔的“我是思故我在”是站在怀疑的观点,既然人都能思考了,那么人是存在的,其他都不确定,普遍怀疑。之前被政治课的哲学那本只取“唯心主义 二元论”的角度蒙了。
  •     额…也太通俗了
  •     恩 不错 后半段有点溜号 入门可以啊
  •     同是入门书籍,更推荐另一本《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后者读起来更流畅性也更有趣味。不过,本书重在对哲学问题进行分析或思考的过程,而后者则重在结论或观点的总结和梳理。
  •     有很多感想,启发思路。
  •     道德是非理性的。两个文明的道德观碰撞,普世是自掘坟墓。最好要和《乌合之众》一起看。
  •     耍嘴皮子的无聊
  •     深入浅出,让人有收获。
  •     理解作者这种表达形式,但也许是翻译原因,太死板…
  •     此书像很多人所说的一样,适合一点一点的读,把很多经典的哲学论题以轻松的对话方式陈述出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有些论点我这榆木脑袋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     吭哧吭哧地看了好几天。其实个人感觉,这本分为7 个章节的书,每天看一个章节最好了。。。。
  •     入门读读吧 预设的读者角度我理解起来挺费劲的
  •     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解释概念和创造概念,为我们的世界认知及自我认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创建体系以及寻找答案。
  •     拿到书后粗略地读了一遍,有很多感想,启发思路。准备有空了再仔细读一读,适合做笔记。
  •     个人而言,觉得作者相对夹杂了一点私货,同时整本书的前半段浓墨重彩的关于道德的描述也很让人不喜,所以只给三颗星。
  •     对于习惯放空、发呆的我,思考真的很头疼,为了防止发呆过久变成老年痴呆,还是偶尔转一转,原来没有最后的答案。什么样才是美好的人生?窗外的少年盘腿弓背在白纸上津津有味地描画,浓妆艳抹的女郎对着镜头用力摆弄身姿…… 作为一个入门读物,以读者和哲学家的对话展开,泛泛,前半本比较有趣,相较之下,更喜欢苏菲的世界。
  •     提出问题多过结局问题,独立思考
  •     “如果想让生活中尽可能有多些乐趣,就不要去刻意追求。”有趣的对话。动动脑,不会太难。这书真不错。(伦理和道德)
  •     以为是本哲学简史,结果是碗寡淡鸡汤。
  •     貌似不是我的菜
  •     很好不错喜欢
  •     虽说是入门,可是还是晕乎乎的…虽然说我想的东西它下一步就会说到,但是还是没有找到答案。至少我知道了,哲学没有答案
  •     前部分很精彩到后面略无聊
  •     还没看完,对不懂道理,又想懂道理的人来说,是本好书。只是需要多读几遍,就像敷面膜,敷完了,别忘了再拍几下,这样才吸收的更好嘛~~
  •     用对话的方式让你了解哲学。最大的感触是,方块字和字母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甚至能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
  •     其次是对待感官采取积极的态度,舒斯曼特称为"具身的,非还原的自然主义"立场,"我们直接的感知不是纯粹中立的感官感觉,而是已经被我们既存的欲望,信仰和概念预先架构了。"最后,人类体验的丰富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仍然来自"具身性的自然主义"立场,"艺术和审美体验并非源自一个非现世,神圣,永恒的缪斯,相反它是自然能量的表达,它植根于我们生活中与自然和文化语境的互动,同时以这些语境作为媒介并取得完善。"
  •     虽然只是入门,但是很多问题都值得好好思考
  •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本身对哲学比较有兴趣 但是刚开始看这本书很是迷惑 到底哲学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提出的问题很多 但是基本上都是无解的 看到最后的感觉就是 哲学就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答案
  •     希望棒棒
  •     通俗的内容吧,个人口味问题
  •     柏拉图 - 没有哲学思考的人气没有价值
  •     读完啦 很适合小孩子读
  •     哲学入门书还是苏菲的世界好看啦
  •     哲学入门,与之相似的还有《咖啡与哲学》
  •     蛮好的。
  •     哲学家的脑洞要开
  •     好有趣
  •     喜欢这种用对话引导思考的形式,对思考的帮助很大
  •     作者建议一天一章,周末无聊,半走心不走心的都看完了,有时间打算再细细读一遍。哲学书对我来说实在枯燥无趣,但这本其实还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