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而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8614
作者:李子勋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
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
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
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国内最受读者欢迎心理学家 李子勋
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是李子勋创作《你在为谁而活》的初衷,借助这本书,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

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

当“不速之客”光临时,不执著归因,面向未来,解决问题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经历不够时,先不要急于改变,慢慢来比较快。
内容简介:
烦恼、抑郁和哀伤……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的心理困境,如何对待这些困境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李子勋以专业的视角和饱含人性关怀的笔墨,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创作了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希望每位阅读过《你在为谁而活》的读者,能够真正学会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清醒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做情绪的主人,最终活出自在人生。

书籍目录

人与自我
第1章 接纳当下的自己
你心中的你 ……… 002
做梦是一种自我唤醒 ……… 004
有关幸福的说法 ……… 008
你并非在跟着“ 感觉”走 ……… 011
体验越多生命越饱满 ……… 013
恐怖是潜意识中的快感 ……… 015
你失去的不是快乐,是体验快乐的能力 ……… 019
“假想敌”是一面镜子 ……… 021
“活着的意义”是文化对人的一种精神压迫 ……… 024
别被直觉误导 ……… 027
安全感源于我们选定的文化 ……… 031
喜欢破坏规则 ……… 034
巧用自我暗示 ……… 037
你有助人者情结吗? ……… 039
善于把持自卑是种智慧 ……… 042
从众和缺乏判断力是两码事 ……… 044
第2章 生病是健康生命应有的状态
送走抑郁症 ……… 048
生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 051
真正的“遗忘”是彻底接纳 ……… 054
与强迫症和平共处……… 057
如何让自己脱“瘾”而出 ……… 060
快乐有时需痛苦相伴 ……… 063
告别“依恋饥渴” ……… 066
厌食背后的秘密 ……… 069
善待抑郁 ……… 072
积极释梦带来积极心情 ……… 075
如何“助人自助”?……… 078
莫把宠物当情人 ……… 080
家有同性恋老公 ……… 082
现实在左,精神在右 ……… 085
第3章 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
想象能助你度过困境 ……… 090
从不叫他爸爸 ……… 092
为什么潜意识会抵抗婚姻?……… 094
自由自在做自己 ……… 096
生命是一个人的旅程 ……… 098
你不是被他珍惜的那个人 ……… 100
何谓自我探索?……… 102
学习让情绪自然地表达 ……… 104
把爱还给自己 ……… 106
怎样摆脱父母的控制?……… 108
莫让遗憾成瘾 ……… 110
人与现实
第1章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
不执着对错,心才能自由表达 ……… 116
你害怕被拒绝吗?……… 118
自言自语是种“带响”的思维 ……… 121
好朋友是个大嘴巴 ……… 123
别跟“恋母”的他谈恋爱 ……… 125
婆媳自然是天敌?……… 127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 130
情绪的双向性是一种常态 ……… 132
识人是学问 ……… 134
千万别把婆婆当妈 ……… 137
第2章 在爱中破茧而出
从女明星的婚嫁看女人的安全感 ……… 142
如何在失恋后保持清醒?……… 145
寻爱途中,你爱上的可能只是你自己 ……… 148
有没有始终充满激情的爱?……… 151
超现实主义如何找到真爱?……… 153
给爱情加点儿幻想 ……… 155
情爱的两端 ……… 157
柏拉图式的爱情需要时空的距离 ……… 159
你如何对待过去就如何对待爱情 ……… 161
让婚姻远离冷战 ……… 163
你会背着老公存私房钱吗?……… 165
嫉妒是爱情中最辛辣的调味剂 ……… 167
他为何不能对你敞开心扉?……… 169
爱被夺走,如何破茧而出?……… 171
放弃控制才能自由享受爱情 ……… 173
世上没有完美情人 ……… 176
让爱情自由呼吸 ……… 178
在爱中重建自我 ……… 180
恋人拒绝亲密为哪般? ……… 182
第3章 你就是你的爱情
爱情保鲜的秘诀 ……… 186
爱不是一种平等回报的交易 ……… 190
这样做,让小丈夫变成大男人 ……… 192
在爱中保持自我 ……… 194
你有亲密焦虑症吗?……… 196
懒老公是否要改造?……… 198
怎样面对老公的窥探欲?……… 201
维持婚姻的到底是什么?……… 204
对新婚妻子的建议 ……… 206
第4章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属品
为越界打一支预防针 ……… 210
婚外情感需求 ……… 212
爱情可以很多元?……… 216
与情感依赖症说再见 ……… 219
如何拉回在网上偷情的他?……… 223
爱情需要守卫 ……… 225
找一个容器装载情欲 ……… 227
婚姻是“自我”走向完形的过程 ……… 229
2000-2009 十年女性的情爱变迁 ……… 233

编辑推荐

《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编辑推荐: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国内最受读者欢迎心理学家 李子勋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是李子勋创作《你在为谁而活》的初衷,借助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当“不速之客”光临时,不执著归因,面向未来,解决问题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经历不够时,先不要急于改变,慢慢来比较快。

前言

前言其实,我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幸福从心开始》是我的第一次尝试。这本书从出版到今天已经近7年,感谢中信出版社愿意为此书再版。这本《你在为谁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里,我做了不小的增减,也对原文有一些润色,以便于读者领会。要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我的朋友们,在我的博客、微博里有你们给予我的很多建议与回馈,更多的是欣赏与鼓励。我在微博里说:“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任何学问都一样,只有把理论与技术零散化、碎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中,构成一种具有活力的场,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才能从中受益。”这本书就是把心理学碎片化的过程。在流动的感觉中,我们会明白世界上并没有心理健康的人。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一个人不可能是完全健康的,也不可能完全不健康,或者说,人不是健康的,也不是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一个人的言行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无害,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当然,无害也并非都好,无害是一种平和淡定的心态,也是让人变得无为与平庸的心境。正如传统命理学所讲,命中带煞不好,命中无煞的人也没有大作为,有煞又能将其制服并为己所用的人才能大富大贵。心理困境犹如煞,能体验这些苦痛又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情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一定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也是正当而且应当的。人的心理反应与感受正好是个人情绪与知觉的体现,通过它你看到了你。试图修正它、否认它等于堵塞了情绪的出口,结果可能更糟。读我的书需要以接纳自我为基础,不要总想改变自己,当你经历得还不够的时候,这种改变无疑是一种望梅止渴。《你在为谁活》这本书旨在表达爱这个世界要从爱自己开始。对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说:“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烦恼是我的,抑郁是我的,哀伤是我的……,但我不是烦恼、抑郁、哀伤……我有比这些多得多的自我,在烦恼、痛苦的同时我还有快乐、自信、幸福与骄傲。”那么,你就成了痛苦的主人,而不再是臣服于痛苦的奴隶。我喜欢通过多重解释去表达一个问题,目的是为了缓冲这么多年来心理学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归因式解读。问题没有原因,问题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与过去、未来既相关又不相关。如果认定相关,我们就受制于它;如果能理解其不相关,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发展。每年冬天我都会在空气清新的海南度过。在北京雾霾横行的时候,我在美丽的三亚,穿着单衣,舒适地坐在阳台上吹着海风,做白日梦。生命需要张弛有度,人的心理、情绪也要有抑扬起伏,一切皆自然。以此为序!李子勋2013年1月1日

内容概要

李子勋: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国内较早将心理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心理学家。是国内最受读者、观众关注的心理学专家。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心理专家。
《心理月刊》《时尚健康》《父母必读》《女友》等杂志专栏作家。
作品:《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

章节摘录

一个好的释梦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艰难困苦,具有大的善良(慈悲心)、宽容(容忍心)、关怀(感恩心)。    我是医生,知道睡眠和做梦都是科学难解之谜。人类有两个有关睡眠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的真正意义在哪儿?不知道!有一种说法是,哺乳动物需要睡眠或冬眠是因为它们要节约热量。资源不够的时候,吃不饱,睡觉可以来解决。睡眠也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节律,正如潮水涨落、星际运行,肌体也需要休整和更新。第二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做梦?睡眠分两个阶段:从轻度睡眠(半睡半醒)、中度睡眠(睡着但易醒)到深度睡眠(睡得像死狗),这是非做梦睡眠(NREM);然后是做梦睡眠(REM),人的眼球会不自主地运动,大脑皮层活跃,会出现梦境。两个阶段交替出现,前者占整个睡眠的60%~70%,后者占30%~40%。    做梦睡眠是很重要的,生理研究显示,做梦是一种生命的警觉。人的体温靠肌肉与内脏运动获得,心跳和呼吸的维持也需要延髓下中枢的网状组织保持内外部信息刺激。人不能睡得太死,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体温会下降,心律、呼吸会减慢,当体温低到不能再低,心律、呼吸慢到不能再慢的时候,人的生命实际上处于缺氧的危险边缘,稍稍一冻、一闷,人就死了。在寒冷饥渴的境地中,人不能睡觉,睡着后体温更低,心律、呼吸更慢,人会死掉。    我猜想,做梦就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唤醒,做梦时肌体跟醒着时一样,心律、呼吸恢复正常,肌肉收缩,内脏运动,体温随之上升,血液含氧量增高,人就逃脱了危险。古人曾把睡眠看成是假死,灵魂出窍留下一副空壳。由于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醒来,古代人睡前要充满虔诚与畏惧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物,留下必要的托付才敢去睡。怕死的人一般都有睡眠问题,原因是放不下。想睡得好就得放下一切事情,身份、财富、安全乃至生命,回归生命的朴实。    医学不轻易诊断失眠症,因为,除非你的大脑有器质性损伤,大多数失眠都是心因性睡眠失调。在强制性睡眠剥离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人可以像猫头鹰一样,大脑与机体的某些部分轮番休息。脑电图会看到大量的睡眠波混杂在清醒的脑波里,同时也发现被试者睁着眼睛也可以做梦,睡眠剥夺只是让普通的睡眠丧失了,做梦睡眠却难以禁止。人的睡眠很像人的胃口,是可以调节的,最常见的就是“三班倒”的工人与换时差的旅人,只需三五天,身体对睡眠的需要节律就发生了改变。抱怨失眠的人不要轻易服用药物,要注意调节自己睡眠的行为、方式、时间。只要坚持一阵子,睡眠问题大多能改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获得这样的经验:在一个地方睡不好,换一个地方就睡好了。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重要的工作让我们一段时间睡眠过少,一旦工作完成,我们的睡眠会增多,身体会把需要的睡眠补回来。    睡眠需求不是意识的,而是身体的,一个人可以暂时地强迫自己不睡觉,却不能长期这样,而且该睡时不睡也得不到真正的清醒。熬夜的人只能从事一些机械的活动,如行军、看门、手工等,做不了复杂精细的事情,思维也非常迟钝,因为大脑已经睡了。往往是半梦半醒的状态让人有一种类似清醒的感受,支持着人们做简单的事情。“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但靠不睡觉或少睡觉来学习是得不偿失。在生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缺乏睡眠只是感觉机体疲劳,缺乏做梦却会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身体衰竭。再也不要抱怨做梦了,你为什么还活着?就是因为你还能做梦,有一天你真不做梦了,离死也就不远了。    做梦有诸多好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补充的睡眠基本以做梦为主。医学认为,做梦睡眠是更有价值的睡眠,做梦的时候腺体分泌、身体发育、大脑神经活动、肾排尿、肠道蠕动、肌体新陈代谢。美国的神经学者认为“梦是对白日记忆的梳理与储存”,做梦把信息转换成一种可以储存在机体里的东西,做梦少的人记忆也不好。中国养生学认为,健康的睡眠是不做梦或少做梦,这可能是古人对梦形而上的一种误解。很多人感觉自己失眠,不是真的睡得少,而是睡眠感觉缺乏。睡得轻的人因为部分意识、身体感觉还有,外表看起来是睡着了,自己却感觉一切都知道。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夜未眠,在脑电波研究和录像中却发现睡眠波与睡相并不少。失眠的人把清醒的意识与做梦的情景混杂起来,感觉自己的大脑没有得到休息。深度睡眠时人不会做梦,由于肌肉松弛,特别容易打鼾。刚入睡的时候不怎么做梦,越到清晨做梦越多。若与打鼾的人同一房间,只有等他做梦的时候鼾声少了你才能睡得着。做梦的时候肌肉可以收缩,呼吸道就通畅,鼾声就少了。做梦的时候人的睡眠比较轻,类似于半梦半醒,周围的声响会自动编织到梦里。很多人抱怨自己整晚都在做梦,这是不可能的。人能否知道自己做过梦要看他从什么样的睡眠中醒来,如果从做梦睡眠中醒来,会感觉自己做过梦;从非做梦睡眠中醒来,就不知道自己做过梦。有的人对梦不在意,所以不容易觉察自己做梦,在意自己的梦,仿佛内在就有一种监视系统时时提醒自己在做梦。做了心理医生以后,因为要释梦,内心有这样的期待,结果每天我都能记住一两个梦。    心理学有一种“孵梦”的技术,即把你渴望得到梦的启示的事写下来,摆在床边,睡前细细阅读,早上醒来先别动,拿起这张纸想想,昨夜相关梦的一些片段会在大脑里浮现,用笔记下这些片段,然后起床干自己的事,等晚上上床的时候,再拿起这张纸慢慢回忆,梦的更多情景和内在的关联就会清晰显现,这时你就可以记录下一个接近完整的梦了。几乎所有的心理医生都曾对自己的梦做过长期的分析,这种训练在于发展对梦的敏感,提高分析梦的技术,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对自己的梦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别人的梦,每个人的梦都有自我的特色,需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状态去联想。社会上有许多“解梦工作者”,其实梦境并没有特定的意义,梦是一个工具,跟沙盘游戏一样,你不能假定有什么就是什么。关键是利用梦的素材来投注来访者心里的困境,并以心理学的技术引导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症结,寻找问题解决的方式。    P4-7


 你在为谁而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接纳当下的自己  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多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你的你竭尽全力去做你喜欢的事,读更多的书,体验更多的生活,确保彼时此刻的你更加睿智、丰富与可爱;  维持内心美好是你的责任。人们需要主观地维护自己内心的美好感觉,因为你能感觉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你要为自己选择的现实负责;  跟着感觉走说的感觉不是认知科学中单纯的感觉,而是把感受、理解、经验、选择汇合在一起的一种认知系统;  一个人能够感觉的东西受制于他成长中曾有的感觉经验和关系经验,关系不仅是人和人的,也包括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这几种重要的关系体验;  体验越丰富生命越饱满。存在主义认为:生命永远是不满足的,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生命,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活的,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谈到选择就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位置,英文说 you can do ,you can not do,你总是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对生命的珍惜了;  有效率的人有一个特点,会给当下的事情排序,重要的,次重要的,不重要的,一切行动与精力先确保重要的事情完成。没有效率的人总是同时给自己安排好几件事,家庭、事业、赚钱、游玩一个都能少,结果往往是遗憾。聪明的人每年只给自己安排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事业,快乐的、健康的、无拘束地或者就是生命的成功;  存在主义说:生命并不需要意义,存在本身就是唯一的意义;  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赖于两种内心深层的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  为什么人们的内心对安全感有不同的需求呢?这取决于人的内心存在着什么样的三种基本假定:一是对世界,二是对人类,三是对自己。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是友善的、愿意分享、互相与亲近的,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内心就会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对他人的要求也是比较宽松,也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不同的文化;  安全感源于我们自己的选定的文化,不安全感也是被自己选择的文化(价值观、概念系统、道德感)建构出来的;  当一个人所选择的文化观念是多远的、合时宜的、有效的,并与个体相匹配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身心是协调的,心情是愉悦的,感情是充沛的,体验是丰富的,精力是旺盛的。什么人都敢爱,什么事都愿意做,什么地方都想去走走,品尝着生命自由的感觉;  德国人写的一本《聪明人的圣经》,该书将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狡猾的人专门为人建立规则;一种是愚笨的人,生来就需要规则,没人为他定规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还有一种是聪明的人,他们从不把规则当一回事,却又与规则和平共处,并利用规则为自己服务;  强迫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词,意味着不自由。自由是需要代价的,比如冒险、责任、恐惧、失控;解决强迫的技术最有意义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每天给自己定下这样计划:清晨四点起来,要检查20遍门窗、煤气、吸收30遍,请人给你计数,不达目的不罢休。另一技术源于道家思想,要拜托某种技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不去拜托它,与它和平共处,甚至喜欢它.
  •     读书:《你在为谁而活》,李子勋 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对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说:“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烦恼是我的,抑郁是我的,哀伤是我的。。。但我不是烦恼、抑郁、哀伤。。。我有比这些多得多的自我,在烦恼痛苦的同时我依然还有快乐、自信、幸福与骄傲。”那么,你就成为痛苦的主人,而不再是臣服痛苦的奴隶。 这是一段摘抄,来自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的封面。李子勋是心理治疗师。这本书正在读,非常喜欢。读着读着有时会独自朗诵出来,每有相关会意处,也爱录在微信里和YS分享。网上看过李子勋的一段视频,他说要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人的天性会自然勃发。在那段视频中,李子勋说,养育孩子,各种说法,你都可以看,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某一种。从这本书里,我也看到李子勋的这个观点的另外一个表达,面对一个个心理困境,李子勋并不是给人帖标签,把别人的困境安排在自己或某种理论中的一个个格子里。那样的做法,当事人或许会获得暂时的解脱,哦,原来原因是这样的,哦,原来我是病了。但其功效,也往往只是将彼时的困境,用套入另一个解释系统而已。暂时的解脱后,等待他的,是落入另一套言语述说的巢臼。于是就有了某一种心理学咨询现象,在咨询的时候情绪宣扬,但回去后该怎样还怎样,然后再垂头丧气地回到心理诊室。而且,在一套心理学依据面前,人可能因此而对他人比如父母的恶劣态度心安理得:是你让我的成长充满伤痕;也可能就此倒在病这个帽子的下面,不再改变,我这是病了嘛。这但对内心的完善,显然于事无补。拿抑郁症这个名词来说吧,如果人类社会没有发明这个词,那么,当一个人心力消竭之时,别人会对他说,好好休息休息吧,你太累了。这个人也会如此对自己说,然后休息够了该干啥还干啥去。但如果有了抑郁这个名词,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在抑郁这个概念下不再能起来。一度我非常反感所谓的心理学理论,认为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伤痕。现在我想,自己反感的是对心理困境的粗暴解释和分类。我一直非常欣赏那些活得简单积极的人,羡慕那种从不自我探索的人,所以看到电视里所谓“心理魔方”的节目,一个主持人,一个心理专家,当事人一个或一家,带个墨镜,遮个毛玻璃,就心惊肉跳,赶紧换台。这样的节目,受时长和收视率的深刻影响,更要命的是私密的东西媒体化,因此怎么可能做得到自然呢?这与其说是心理分析,不如说是民事调解更确切。还也许是因为人家的述说和分析,触动了自己一些不愿去面对的,说不清道不明,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情愫。触动了又缺乏有效修复办法,何必去搅动它?这是我喜欢想得少做得多的人的原因所在,看看给他们贴的标签:“简单积极”,是多么美好的两个词。李子勋的书里说,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语言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语言。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和认同。要达到的唯一境界是无限。不然,所谓的自我探索,所谓的专家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只是言语产物,从一种归类系统转到另一种归类系统,其意义何在呢?《你在为谁而活》,李子勋做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烂熟心理理论,又跳出心理理论。唯有接纳和认同,才是心理平和的道路。推荐!
  •     问问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喜欢心理学的人了,这么多年没少读心理学的书,可是越读就越多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感觉到不放心,人的心灵实在是太复杂了,比电脑可复杂多了,修理心理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看过这么多心理学的书感觉能够让人放心的心理咨询师真的不多,其中最让我放心的就是李子勋。李子勋的书每本都读过了,感觉真的非常非常喜欢,李子勋是那种很理性的咨询师,能够把很多事情给你分析得很深入很透彻,就好像下棋,总是能够比你多看出去几步,这样肯定会让你心服口服。李子勋的理论很强大,但是他的书却从来都不按照理论去构建一个体系,每一本书几乎都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也许这和他在很多刊物上开设专栏有关,这种问答其实最见功力。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从你的相貌、服饰、神态、表情、语气、动作等等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人,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可是如果仅仅面对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问题,你得到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你的解读很可能和实际情况相去万里。不过你去看看李子勋的解读吧!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每个小小的问题,都可以被李子勋分析出很多隐藏着的心理活动,而且李子勋提供给你的解决方法也往往会让你感觉很意外,不过想想,却又感觉实在是很有道理。甚至很多时候他并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只是告诉你你有很多选择的可能,每一种都有优点,也要承担一定的后果。每次阅读李子勋都会有很多很多启发和收获,每次看他的书,我都准备一支铅笔,在书中精彩的地方画很多很多横线,比如李子勋说“激情对快乐的消耗很大,也让快乐溜走得很快。有节制的、清淡的愉悦感可以帮助我们更长久地保持快乐与满足的心境。”还有“痛苦是扩展人们对生命的体验最好的途径,经历了这场感情风暴,无论你生命之帆朝向何方,你生命的存在形式已经超越了其他人。”其实很多问题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不在是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不成为问题了,比如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不是什么好事吧!那也未必,李子勋说“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在李子勋的眼里“一个人的言行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无害,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呵呵,我喜欢这个定义,是啊!无论你内心中经历着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你只是没有伤害别人,你又为什么跟自己过意不去呢!李子勋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名字叫《问问李子勋》,看了很多李子勋的书以后,我感觉如果我有了心理上的问题,我也想去问问他,因为我相信这位心理学家,想信他的答复会让我感觉到很开心。不过你看了很多他的书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心灵也在成长,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其实最终你自己的所有心理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读李子勋的书,就能够帮助你解决你生命中很多很多的烦恼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当你面临的问题你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才应该去找专家来解决。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什么都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生命本就复杂,与痛苦共生,要用用爱与耐心去驯服它。
  •     一个人的书房 浅显易懂
  •     喜欢了很多年的心理学专家,寻找答案痛苦十分,找到答案的过程,解脱万分。
  •     写得一般.......
  •     君子一日三省吾身,夜静时分深入思考
  •     李子勋
  •     三星+。原本一直有些抵触李子勋。总觉得杂志稿+中女杀手无非也就是鸡汤。不过这本读下来倒还好。当然形式限制书写内容,有些太浅显,有些太空泛。不过有些小处还是赞同的,虽然未必合主流的路子,但至少没有重复说太多人尽皆知的事。喜欢武的读者恐怕很难接受这种接纳和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过比起挖伤口然后晾着,我现在也觉得,言语原本是很难触及真相的,既然如此,解决问题可能比发现真相更重要。当然,也许是因为我老了,不再那么需要刀刀见血直指人心了。“我不认为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或者人真的有一个叫人格的东西。这些只是语言的建构物,人对自我的认同其实也是观念与言语的产物。”嘛,四年前摘抄的句子竟然会在这里出现我也很惊讶。以上。
  •     原以为发现一个宝,结果是一根草,看完真的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只能算是心理学知识大合集吧。
  •     今天无法客观地评价昨天,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     (20150319)刚刚解答了疑惑 想要继续深究时 却发现戛然而止了
  •     不怎么样,很失望,不是必读
  •     普及心理健康读本
  •     李子勋的书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本身比较偏重于解决问题,如果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朋友,可以看看。
  •     自我认知
  •     耳目一新,很高明。“问题”包含在一片混沌之中,归因式的回答是一种一厢情愿,当那个答案没有出路时,就是在作茧自缚。与读者始终保持着距离,没有移情的代入和煽动地强化概念。看了这个,无法再接受武志红了。
  •     情感心灵抚慰书,属于“知心”系列,总体感觉还不错,有很多启发。处理生活事务的智慧需要学习,没有人生来就具备~
  •     很一般,不是很喜欢。
  •     不多说了,就是 好
  •     书的结构有点像是读者来信的感觉,但是更期待的是循序渐进的递进式。读者来信纵然故事性更强,但针对性也是更强,少了些普世的感觉。内容还是不错,但在诸多心理自愈书中,还是没有特别给人当头一棒的感觉,也可能是真的看得太多。。。于是对我来说这样的感觉也变得难了。
  •     不错,后半部没什么意思。
  •     听
  •     科普心理,不贴标签,接纳、认知的入门佳作。
  •     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读完后很多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困惑,都豁然开朗
  •     然并卵系列
  •     挺好的 不要被这个大众心理学嫌疑的书名给骗了
  •     理论的东西很多 文字读的舒服 有道理
  •     作者对很多东西看的很透彻。
  •     润物细无声
  •     3-4星之间,感觉李老师好像什么事都懂,看的透,但是每次都是点到为止,有些意犹未尽。
  •     很喜欢李子勋的书,很多观点很新颖 我吸收了 影响了我的生活 我还要再看
  •     心理
  •     这本书还是适合没有工作过的人 有一些基本社会阅历的人 应该会觉得此书全篇文字颇为幼稚。
  •     第一次看到有电影用旁白把大部分剧情和大量心理活动全部念出来,小学生写作文都不流行这么干了呢:)
  •     作者很犀利,所提出的观点也很有洞见性,剖析之后复杂的问题得到了简单的答案。
  •     我以前也挺像学心理学的,不过后来没有作为父母的参考ˊ_>ˋ,看这本书也算过过眼瘾ˊ_>ˋ,标签里算随笔一类,嗯嗯
  •     属于随笔,可以慢慢消化
  •     看起来很轻松而且也很易懂,只能说李子勋、曾奇峰他们的文笔很强!
  •     醍醐灌顶,耐人寻味
  •     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心理书刊
  •     挺好读
  •     失败后用来疗伤,效果很好
  •     上当了,完全是垃圾书,垃圾作者。 看都看不下去。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提不起多少精神,总感觉理论的套话讲太多了,分析不够透彻、简练让人眼前一亮,经常是看完一篇完全不记得说了什么。
  •     有鸡汤之嫌,好在也有一些心理学科普。
  •     值得反复咀嚼 我个人看法
  •     没有新意的内容,并且立足点太小了~~有点像杂志里面的星座书,没必要买~~
  •     生活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书里面大量的案例,都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后面的剖析点到即止,就看你怎么去想了。也许别人的故事永远是别人的故事,自己没遇到之前,不会有切肤之痛。不过看了也好,至少能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人是心理健康的,与其想着尽快改正,还不如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生活下去,这又说到接纳的问题。简单的一个词,能包含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
  •     我觉得挺一般的 没什么特殊的感受
  •     相对武志红,李子勋我总是不易读懂。还是更欣赏曾奇峰
  •     对我来说是陈腔老调的无勺鸡汤了
  •     起了个好名字
  •     正面情绪,负面情绪都是正常心理的组成,认可并接受负面情绪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     看了这本书,去看了他的微博,网上的一些博客,好的心理学家一定是热爱人类,喜欢生活的一类人,对痛苦,不安全,不稳定都能说服自己接受的人,人活到最后,活得就是心境,接受不确定,给自己找好理由,多畅想未来,对过去要释怀。
  •     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的不断延伸,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精神病=皿=
  •     李子勋的书还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值得读读。
  •     李老师是心理学界的心灵鸡汤高手。他的书还行,不过看一本足以,重复的太多,太鸡汤。
  •     忘记是谁推荐的了(是萧秋水推荐的,以后对她推荐的书得小心点,她毕竟是要拿他人稿费的,不独立也就不够客观),就是本打着心理学幌子的心灵鸡汤嘛,每篇都匆匆慢慢地写2-3页就结束了,完全不成体系。
  •     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很多地方没有细细地去领悟。应该错过很多闪光智慧的地方吧。大体的印象,此著作观点跟武志红老师的观点很不一样。
  •     最好看的心理书,看过李子勋所有的书,下一本期待ing
  •     不错的一本心理疏导方面的书籍,我的感受就是要无条件接受自己,不要过于纠结外在的评价,甚至道德。从心理治疗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不适合作为治疗指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必过于看重每篇开头简略的读者来信部分,重点是作者的见解,值得好好感悟。感觉和武志红的风格不同,比武更有实践经验。
  •     主旨是好好自己。关于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婚姻。
  •     清醒的思考,认真的生活。我们的爱,对应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或者经历的曾经。
  •     正在读,收获挺大
  •     有点鸡汤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