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08641836
作者:贺卫方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逍遥法外》是著名学者贺卫方先生的最新人文类随笔著作。在本书中,除了作者本行——法律——之外,作者或从身边小事写起,或从学术中来,或从读书中来,或从社会历史中来,信手所至,古道热肠,涉笔成趣。与《退步集》、《常识》等文化类文集类似,本书亦为中国当下优秀的人文社科类作品。

书籍目录

辑一 书中景色
做出版家真好
东京漫笔
台北访书记
香港访书二记
村上哲见及其《科举の书》
在胡适纪念馆
在英国法的圣殿里
狄更斯论法袍的效用
读《胡适留学日记》
歌德论治国之道
关于“和而不同”
《龙凤之国》
长城之用
萨维尼的矛盾
当代学术史料的收集与出版
辑二 读史阅世
卫三畏与日本开国
李提摩太在牟平
消失了的墓地
使臣西洋看舞会
莫理循三题
容闳差点当律师
国政全凭议院施
拿破仑的治国理念
史学的力量
史家的傲慢与谦逊
辑三 话语千叶
汉语拼音 文化断桥
说“拔凉”
方言拾零(一、二)
如果乡音都死去了
口说脏话种芫荽
何事令我不得语
演讲以及阅读趣味的养成
博客写作及其他
辑四 士林观望
向胡适校长鞠躬
胡适遗嘱与遗产处分书
拜谒陈寅恪墓
朋友或告密者
有职有权的吴宓?
对知识分子的“优待”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
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
学术引用规范与注释体例
对学术研究量化标准说不
走访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学术期刊的空间与方向
大学之道:内地与香港
学生不是用来教化的
大学里的大石头
相聚在金色的秋天里
六人
知识人扎堆儿说想象
改造社会不是人生的惟一价值
辑五 逍遥无地
“文革”四十五周年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北京治堵策
“那事儿”究竟有无底限
“日记门”
一桩难题 一个机遇
“虎照门”与真理的雪崩
“样板戏”该进的是大学课堂
红歌之忆

内容概要

贺卫方,1960年7月生,山东省牟平县人。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1982),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1985),曾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1985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年调至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


 逍遥法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大数人都希望自己具备客观的态度与广博的视野,任何时代能做到都是非常困难的。贺卫方教授无疑是拥有以上两种能力的人,说人杰也不为过。本书是他的随笔及报刊文章的合辑,读起来会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贺教授为人观世的方法。2013年机缘巧合,我在网上开始听贺教授的演讲,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的、有关普及价值及民主的,有关重庆打黑的。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司法独立到底是怎么回事,民主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达到民主。本书分五辑从书中景色一直到逍遥无地,讲述了看书、看人、看世的种种方法,从狄更斯谈到胡乱,从五大臣出使夕阳到文革回忆。读完本书,俺的认识水平上了一个层次。整体看来有几点儿感悟。第一,贺教授其实完全可以走一条更顺的路,但他没有。作者的智商、能力、人品如果专心治学,不问事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会走的更顺。但作者还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运用所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期间必然会遇到的阻力很大,举个例子,薄在重庆打黑高峰时间,贺教授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红歌的文章,直接指出期间问题(本书也收录了这篇文章,在全书最后)。写此文章时,都没有平媒敢发,后来才陆续传播开来。选择一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路是需要勇气的!第二,社会的改革在继续,不会一簇而就,也不会停止不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一点点进步,比如重庆又恢复了秩序,最近几年比之前更民主。虽然偶尔也有倒退,但更体形式向好。原因也很简单——自由就像死亡,一旦访问就永远不能回头了。挺好!第三,如果社会不能反思,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做个能反思的个人。书中有篇文章提到了文革过去几十年了,官方很少进行系统进行回顾与反思。社会改变也许只能一点地来,百年之后估计对这段历史多半有个比较全面的回顾,我们这代人未必等得到。我们也许不能要求社会咋样,但是对个人提高要求——成为一个具备反思精神的人,并非难以做到。或者以下几点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尽力做到的1、只有看事年人不偏狭2、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尊重你发言的权利3、用更加系统全面的观点思考问题我们每天好些,长久看来社会多半也会好一些。
  •     能够参加法星社读书会,获得贺卫方教授签名的赠书,真的非常高兴。读《逍遥法外》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贺卫方教授的文字是对内的收敛的,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太多地附加在文字之上,而是以对一种对自己所见所闻的记叙,从一个地方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开始,如同谈话一般娓娓道来,在置笔之时文字又敛入了内心。一些经历,一些回忆,追赶空间和时间上的路途不免有些叹息,作者只是点到为止,不附加太多情绪留有读者足够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辑五:逍遥天地。现在出版社各种噱头的书很多,而要如何选择合适自己读的好书呢?有网友说读你喜欢作者的书,在他的书里发掘其他的知识结构,看到他读书的经历,如此顺藤摸瓜自然能读到好书。而看《逍遥法外》的时候就深刻地明白了这一点,《逍遥法外》一本书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作者在自己读过的一些书中找寻着在学术历史中遇见的问题的答案,在《逍遥法外》一书中作者说提到的书应该不会少于一百本。在辑一:书中景色,作者提及自己的购书经历,对一些书做了简单的评介延伸至一些思想——“怎样的差异才能够达成和谐?另一个问题是,但出现了足以破坏和谐的因素时,采取怎样的办法加以解决?”《关于“和而不同”》洋洋洒洒的数篇文字看着也非常精彩,如果喜欢历史,如果研究学术,何不看看作者是如何扬弃一些观点,打开视野的呢?读辑三:话语千叶,觉得极其轻松自在,如我这样不愿意思考的人,也会被“话语千叶”这个名字所吸引,但想“叶”在此究竟有何意思,是表示着树叶,或是通“页”,还是代表时代?想不清楚,自己胡乱理解作“叶”代表语言的繁茂。作者的几篇文章读下来,也真的找到了语言传承的一个脉络。谈及方言,那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几篇,作者的文字里有很浓厚的人文味儿,率性而风趣“刺闹”、“茅司”……方言确实是丰富多样,包含着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微妙间的意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者叹息道乡音或许会死去,“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想着重庆人应该是忘不了自家方言的。辑四:士林观望,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现在有些问题的看法,只能是读者用心自己去对应,参照和思考。应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要我自己选择,我应该也不会主动买这本书来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本讲法学的书,法学枯燥且不是自己兴趣的方向也没有基础读着定时一头雾水,其实《逍遥法外》这本书关于法学的内容并不多,在细枝末节处涉猎法学作者也讲得很清晰。就想贺卫方教授在其前言中写到“虽然一直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但我的专业是法律史和法理学,就其特质而言,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便对法律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说。”看书,我也是胡乱地揣度,我想在作者漫谈着文化、历史、学术、民主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些事是受不住法律约束的,譬如思想和人性,在探寻一条进步的路上,终也能“逍遥法外”。推荐这本书,虽然读《逍遥法外》并不如一些随笔自在,但思考总能让人有所收获。
  •       读贺卫方先生《逍遥法外》,文章多在网上看过,购书是为了重温,然后就发现这么做很有必要。  看到《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一文,不由感叹,周叶中教授和戴激涛女士《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涉嫌剽窃的事情,已经过去八年了,当年遭到抄袭的王天成先生的诉讼以败诉告终,官拜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荣膺“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的周叶中教授到现在似乎还是岿然不动,此事一再提醒我们的是,中国学术不过是一种“权力学术”,有学术,并不保证就获得了“学术权力”,但一旦获得权力,学术便在其中了。不过书中收入这篇文章,刺一刺“权力学术”,也算让人解气,当然了,对麻痹不仁的权力来说,这顶多算是挠痒,权力不但不屑,说不定还会很舒服。如果是这样,大概就是和谐了!  关于和谐,贺卫方先生有这样的解读:  政府的决策总是为人民的,如果你觉得受到伤害,那多半是你自己并不知道你的根本利益所在。这种先验的正当性使得我们的制度严重缺乏纠错能力,反而具有极其强大的坚持错误的能力。我们似乎有着一种很幼稚的和谐观,认为和谐就是保持一致,就是毫无差异,就是一团和气。……不能容忍异议,缺乏合理的决策程序,压制和平的反抗,最终只能导致国民在的两个极端中选择:或者极端地忍受;或者极其暴力性地反抗。  读这段话,想到了电影《恐怖游轮》,我们历史的一治一乱,一分一和,最新建立的,都是最近推翻的,只是因为,前代后代,遵循的都是相同的逻辑。  读《消失了的墓地》知道,烟台毓璜顶西侨公墓,是近代西方传教士狄考文、郭显德安葬之地。郭显德在山东兴办教育和医务机构、救助黄河水灾灾民,声望很高,连要“灭洋”的义和团也流传这样的戒律:“外人不杀郭显德,国人不杀赵斗南”(赵斗南系郭之弟子,牧师)。抗美援朝时期,两国交战,反美情绪激荡之时,毓璜顶西侨墓地被毁,贺先生有疑问:“在战场上我们尚且要优待俘虏,为什么在大后方会迁怒于这些早已死去了的人们,何况他们还是些传播福音和科学知识、兴办教育、治病救人、改善民生的使者呢。想象当年掘坟鞭尸、砸石毁碑的情景,人们是否想到这些人生前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美好事物?”  对历史,我们往往不能放下,而是纠缠不休,甚至总是企图通过控制历史来创造历史,可事实是,人类不肯把历史交给时间,时间就不会向人类允诺未来。在我们这儿,一切历史真得都成了当代史,这正是悲哀所在。  事实总是简单的,权力为了愚弄民众,才把它搞的很复杂,贺先生指出的几个简单的事实,罗列一下:  1、按照我国宪法,检察机关行使独立的检察权,其中包括对于官员行为实施独立监督和调查的权力。但是,由于人事财政的权力都受制于同级党委,加之对于党政官员的调查权受到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在遏制官场腐败上的作用就基本失灵了。检察机关如此,法院也不例外。只要涉及到官员腐败的案件,法院的判决就难以独立。  2、我们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在于,行政、立法以及司法三种权力都强调横向的控制,而缺乏纵向的制约。  3、或许只有把常人之间的爱都驱除殆尽,才能让全国人民的爱都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  4、《歌德谈话录》(杨武能译本):“我并且完全相信,发生任何一场大革命责任都不在民众,而在政府。只要政府始终维护正义,始终头脑清醒,能够适时进行改良以满足民众的愿望,不是一直顽抗到非要由下面来逼迫你干必须干的事情,这样子革命就完全不可能发生。”  5、学者们或自觉或被迫地运用一些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政治话语装点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把学术降低为政治的附庸。不仅如此,意识形态的多变迫使学者不断跟风趋时,学术成果成为折射政治风云变幻的镜子。趋时的代价就是不断地过时。  贺先生是胶东人,我是鲁西人,许多方言有近似之处。《方言拾零》说到“刺闹”这个词:“牟平方言里,刺闹,指一种既痒有疼的感觉”,马上想到的是“刺闹狗儿”——仍然感觉很刺闹的小狗儿,是“苍耳”的俗称,小时候遇到谁家娶媳妇,就和小伙伴跑到野地里采上几把,瞅机会往新娘子头上一撒,新郎官晚上就有新任务了。  贺先生提到:  另有一词,发音“ge yang”,好像是“隔痒”,例如 “疥巴子(gie ba zi,即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隔痒人。”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刺”下无此义项。  此“隔痒”,似乎不应系之“刺”下。在半岛地区,似乎也发音“ge ying”,即“膈应”,在鲁西,发音“e ying”(恶英),是让人讨厌、腻味、恶心、不痛快的意思。  另,书中偶有疏漏,如第55页正文引文后列《扶桑游记》版本信息及引用页码,似应以括号括出。第68页“在晚晴来华西方传教士的著述里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英国人李提摩太在他的回忆录《亲历晚晴四十五年》”,两处“晚晴”均为“晚清”之误。第69页“没有者个肮脏事”,“者”为“这”之误。第85页“这就是为马文看清楚了”,“为”前漏一“因”。  (贺卫方:《逍遥法外》,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我本来打算只给一颗星,因为很多篇章纯粹是为了充数来的,可以说就是几滴口水,没任何阅读价值,不免让人讨厌愤恨。不过后来读到作者对于文革及当今法制毫不避讳的针砭,心中反而生了几分敬佩。好吧,打到三颗星。也只能到这儿了。
  •     中信坑钱之作 把好几年前的博客文章收录 再加上报纸杂志刊登 演讲篇目 哎
  •     贺老文字逻辑清晰,态度严谨,感情真挚,一丝不苟,真是让人余味
  •     大多谈法律之外的事情,学术规范,读史心得,对公共事件的看法。
  •     枪炮作响法无声,生逢乱世,法律职业者不是怀才不遇,就是冷遇遭遇,只好寻求法外空间了。
  •     人生天地间,忽如行客远。 伟大人物的纪念物不是墓碑而是地球;他们的精神不是刻在石头上,却是铭刻在后人的心中。 法律无法维护正义,卑鄙的继续卑鄙。
  •     内容太过支离破碎,书不值这个价钱
  •     很不错的一本书,除了部分内容完全没有阅读必要,其他对人的启发很好。贺卫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授也是个名人,不发表对他的评论,总之这样的人有他们存在的价值。不能全盘接受,一不可一味否定。
  •     一般般。平淡无奇。不过一般随笔就是这样的了。贺老师对于胡适真是爱得深沉
  •     想听贺老师的课
  •     当时读,还不知道贺卫方的生平。
  •     剖析了部分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端,令人发醒。
  •     像是贺老师的自留地,一些情怀理想憧憬自嘲,随手搜微博,对贺卫方本人的评价都好极端,文字看来,感觉人是有学者值风,可信的,有风骨的 文章小而广,多方了解,杂谈闲聊
  •     随笔集里来说,老贺的算很一般了,多离不开他的本行。文笔也一般。远比不上他的演讲那样激情四射。
  •     逍遥法外,也确实是法外之谈,虽然有点杂乱,不过内容还不错
  •     因为是明星学者吧。
  •     16书62。中信出的,贺卫方教授的随笔集,从图书馆借出,刚翻完,有点余秋雨的赶脚[呲牙]图九,楚才晋用,俺记得是本国人才为别国所用的意思,用在这里对吗[疑问]
  •     买过贺老师的法边涂墨、超越比利牛斯山(亲笔签名),大学听过老师好几次讲座,一直很喜欢,很尊重。
  •     还未到足以评判个人学术好坏的水平。被大大的安利了一把胡适。
  •     虽然读过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收获到什么知识,但至少感受到了一名学者的人文情怀。
  •     温文尔雅 入世也有大家
  •     法学周边杂文,从中能领悟老贺不卑不亢的闲适个性
  •     法外是哪里?何以称逍遥?随笔一本传,深夜灯下观。书中涉及的很多书值得一观,我又列了长长书单准备囤书了。此外,让我萌发了去台湾好好泡泡诚品书店的想法,相信很多大陆看不到的书,了解不到的历史,在那里一定能得到答案
  •     “胡适说过,在一个专制体制下你去追求自由的时候,一个人绝对不能够完全变成一个天天壮怀激烈的斗士,而需要有一种另外的天地,这个天地远离你战斗的战场,在这儿休养生息,坚持一种'韧'的战斗“。
  •     像是在读贺卫方的日记,不算深艰,也还是有趣可读的。
  •     很有收获
  •     有用,有趣,有料。贺卫方老师,值得尊重。
  •     有凑字数之嫌
  •     贺卫方新作,法律启蒙书籍,充满作者的忧思,值得一读。
  •     大学时读读培养法律兴趣
  •     正是因为历史和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的努力才有意义。
  •     给勇敢庖丁解牛的人,给这个最好的时代加一星。
  •     都是小文章
  •     别人送的书,虽然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是能够接受不同专业的新内容真的很不错。
  •     2017-016。书中某些篇章让人觉得他一直“绷得很紧”,其实我觉得有些社会现象没必要延伸得那么远,体制固然不可爱,不必一言一行都往体制联想。他还是在说他一直说着的那些话,没什么变化,而这些话也的的确确需要有人站出来说,不然人们就会忘记。想想这也是一种悲哀。 真正和法律有关的东西没多少,读完感觉像放了个假。
  •     有知识,有意思
  •     看到他写到78级 忽然觉得好想念西政。满心欢喜以为在大学毕业前能听到贺卫方回来做讲座 然而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     贺老师的随笔写得真好!
  •     与四手联弹有很多重合,总感觉贺老师在追求中庸,而法律是最不能中庸的。
  •     内容稍显杂乱,叙述和议论也过于浅白,少了些美感。但是法律系老师的作品也可以理解。感觉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写各地书店的内容。
  •     不讲课的贺老师的随笔集,关于法学、历史、文化多个层面。觉得自己也同贺老师感受一样:庆幸是个老师,使自己这种既不喜官场气息又不懂经商之道还恐惧农耕之累的人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     随笔写的不错,打开一扇窗,看看外面的世界!
  •     法学家的法外随笔,有买书读书心得,有文字方言之谈,确实乐逍遥。
  •     能出版说明言论自由还是在不断进步。
  •     实习的时候断断续续看完的,与法律无关,是与法律相关的所见所想、游记随笔,但很不错
  •     正如我们院的一位老院长所说:“我对贺老师的尊重,更多是对他人格方面的尊重”。
  •     挺有启发的。
  •     第一次完整閱讀賀衛方老師的書,生活中交往已久,先折服於其學識與魅力,再看著述,只是不停對其加分加分再加分罷了。
  •     贺老师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读,大概是年初的时候读完的。法学随笔类的作品,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冯老师的。
  •     这书就是解闷。了解司法,还是得从重庆红色打黑中的“李庄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