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时代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535423276
作者:胡坚
页数:302 页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介绍了《宠儿》、《RPG 杨家将》、《乱世岳飞》等小说。
自序
正被误读的“年轻”
这是一部关于“年轻”的小说集,而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本书的主题,“年轻”一词却模糊得近乎可疑。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对本书的主题词作出一些解释。
传统的说法里的“年轻”应该是有点冲劲、有点棱角的词。所以我很担心,怕有人一看见青年学生们粪土当今教育制度一类的文章就会自以为找到了年轻而激动得犯脑溢血。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人把幼稚当年轻,逮只蜥蜴叫恐龙。我虽不是格瓦拉,又怎能在人家的无知面前转过脸去?
还有人可能是在当年把大好时光全部抛撒在花前月下了,由己推人,偏执地认定广大年轻朋友皆尽如此,乃大肆铺陈之,谈及“年轻”必有九成九的是在说爱情。早恋耽误读书,没看过弗洛伊德也就算了,难道连“白马非马”都夹缠不清吗?
除上述两种人外,我还见过一种颓废的年轻。坦白说出我的态度:不喜欢。虽然说务虚在90年代的中国算得上是反熵,但是不大的孩子就走向了信仰的背面,总是很让旁人担心。当然,谈到这些包括了波西米亚式、亨利·米勒式等等从形式上反对体制化生活的行为时,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个人自由问题,对此,我无意多说。
以上三点大概是三种对于“年轻”的误读。在此我很难保证下边的议论及这本小说是否对于该词语来说又是一种误读。但既然小说够运气出版,我没有理由再藏着掖着。
也许就本书而言,“年轻”一词根本就是个伪问题。因为包括多数先锋小说在内的绝大部分小说里,主人公一般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把其中某一阶段作为三篇小说的共性提出来,除了方便给本书起个好名字之外,正如分解因式时提取了一项其值为一的公因式出来,并无什么意义可言。
当然我也可以辩解的。在本书中广泛涉及的,包括漂浮、焦虑、怀疑、自由、信仰等等主题,除了“年轻的特征”这一大标题外,实在再难找到更好的概括。这算个不错的理由。
本书收录的三篇小说最早的动笔于2000年,时值中华大地IT业火爆。报头传言“年轻人的天下”云云,让我很激动了一阵。但很快就有新经济的凉水泼下,促使我对“年轻”进行反思,断断续续地写下了各自代表“走向年轻”(《宠儿》)、“正在年轻”(《RPG杨家将》)“曾经年轻”(《乱世岳飞》)的三篇小说。后来,我结交了一些搞音乐的朋友,知道这么一种过程并非偶然。包括中国的摇滚以及独立记录片在内,好多东西都有一个由迷蒙到清醒,从混沌到有序(当然也有熵增现象,越变越糟的),从年轻到不年轻(年轻或者不年轻,that is the question.)的过程,套用一个电影的名字,就是“长大成人”,一切就是这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但是出于诚实,在这里我有必要坦白一点,那就是在我的小说生长期间,互联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营养来源。只要你不把我归入网络写手,说我是年轻人的新方式写作。我虽然很想装深沉不认账,但事实是不容抵赖的——这就是这么一本年轻人的小说。
德里达把“书写”的词语叫做无底棋盘上的棋子,这常常让我想起胡适先生那个“过河卒子”的比方。在国际象棋中,小卒一旦到达对方底界,即可飞升为威力最大的皇后,那么永无出头之日的结论很悲观。但是我还能列出一种可能,那就是中国象棋,只要棋盘无底,过河小卒就永葆活力。
也许我们的年轻时代就是这么一副无底棋盘,大家都在上边纵横捭阖,却不知结果是永不超生还是永远年轻。
有的人冲杀几十年,还没看到边界;而有的人,猛一回头,却发现年轻已经在后面。
2002年春


 愤青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胡坚《愤青时代》得到的一篇评论值得思考——概念先行的作品创作起来很有激情,但是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本文即是关于这个观点的一些思考。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语言学的方法论述,比较严谨,没有引述,尽量不带意识形态,在“创作起来很有激情”的方面没有余力和时间展开论述,颇为遗憾,否则题目就可以改为《论“概念先行的东西创作起来很有激情但是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了。先就文艺创作的两大问题,即文艺的社会来源和文艺的社会功用论起:首先,就文艺的社会来源来看,文艺源于现实生活,文艺理论的概念抽象于现实生活;其次,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看,文艺理论是抽象的概念,经过文艺实践还原后的生活是由概念的领导将生活进行再加工后反映的生活。文艺利用这种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创作出文艺作品,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最终使人们通过欣赏反映这种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文艺作品达到认识现实生活,改造现实生活的目的。文艺的社会来源、文艺的社会功用二者是通过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互相联系的:文艺的社会来源中依靠的理论概念抽象于现实生活;文艺的社会功用中再加工后的生活还原自抽象的理论概念。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于:首先,理论概念的抽象集合不等于现实生活。一,理论概念中和现实生活中运用的符号系统不一样。理论概念使用的符号系统比较单一,逻辑比较严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系统非常复杂,理论概念使用的符号系统不可能尽善尽美地概括和表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符号,现实生活的特殊性不等于理论概念的一般性;二,抽象的理论概念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重新表达。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总结了诸多生产生活的规律,其中一些规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正确的,但是在另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就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概念的主观性不等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性;三,理论概念相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延迟性。社会通过实践而发展,理论既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就一定会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但理论的发展总是迟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理论的发展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它自身并不会发展自身。在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发展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中,理论领导的艺术实践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中,现实生活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不等于抽象的理论概念。一、理论概念将言语化的现实生活语言化:即理论概念将现实生活中规律不明显、特殊性大于一般性的部分剔除。二、文艺作品的再加工将语言化的理论概念言语化:在理论概念中重新加入新的特殊性部分,而新的特殊性部分不等于原本现实生活的特殊性部分,且它常常带有创作者主观的意识成分,对于同样的理论概念,每一个创作者也都有自己的主观理解,所以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既不等于现实生活,也不等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再次,杜绝不可知论和区分唯心主义。一、杜绝不可知论。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之间互不等同,但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不能被文艺创作所表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拥有相同的一般性本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通过理论概念转换了其中特殊性的部分,究其一般性是相对不变的。二、和唯心主义的区别。现实生活、理论概念、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三者之间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任何创作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理论概念为认识方法,脱离现实生活的创作和脱离理论方法的创作都是不可取的。现实生活是第一性的,理论概念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认为理论概念是现实生活的基础,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最终的目的是超越现实生活达到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生活的存在是客观的,理论概念用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现实生活和改造现实生活。文艺作品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文艺作品是通过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文艺作品是否真善美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取决于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承上关系)和理论概念与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关系(即启下关系),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如其中一个处理得不当都会影响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哲学层面上,承上关系属于世界观的部分,启下关系属于方法论的部分。承上关系包括统领作品思想的架构,例如漫画或动画故事的“世界观”,文学作品的大纲等等;启下关系包括构成作品文艺语言的线条性的方法,例如绘画的“画风”、“技巧”,小说创作的“文风”、“笔法”等等。第一,承上关系对文艺作品的影响。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一个作者创作观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之初就产生并发展完成的;第二,启下关系对文艺作品的影响。理论概念与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关系是一个作者创作方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伴随着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第三,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的特殊性和历史性。特殊性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历史性是指即使是一个人的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理论概念和文艺作品反映的经过再加工后的生活的关系是时时发展变化的。第四,承上关系和启下关系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承上关系需要启下关系作为自己形成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启下关系发展的是承上关系的创作观念。承上关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启下关系是文艺创作的手段。做一个比喻的话,启下关系是作者手中的笔,而承上关系则是作者本人。概念先行的作品以理论概念作为第一前提来发展文艺创作,其根本出发点脱离了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承上关系,很容易进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概念先行的作品分两种:一、一种作品否认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种作品的问题在于创作者的文艺取向。作者对现实生活缺乏认识,其启下关系完全脱离了承上关系的支持,其承上关系的位置为僭位的启下关系所取代,其创作观念认为是可以脱离现实生活的,这种创作就是形式主义;二、另一种作品错误理解了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种作品和前一种作品的相同之处在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缺乏认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创作观念承认了一种承上关系,但是它否认了承上关系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种作品要么捏造一种莫须有的承上关系;要么以别人的承上启下关系作为自己的关系而加以发挥。这种创作者缺乏的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概念先行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对理论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无论它否认了这重关系还是错误理解了这重关系,它们都看不到这重关系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是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因为它看不到现实生活的发展,固守一种创作观念,闭门造车地将创作中间遇到的问题简单化了。这种作品创作时的激情来自于完成一个封闭系统得到的愉悦感,但因为脱离发展的观点,这种作品注定为发展的现实生活所淘汰。PS.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以实践为目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以实践为目的和其通过理论表述是重要的一对矛盾,抽象的理论概念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生活的反作用也不等于它的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这对矛盾的方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刻修正自身,善于自我批评并以与时俱进作为自身的理论品质。
  •     10年前正是王小波热的时候,也是愤青式文青开始涌动的时候,以欢乐宋为首的一竿子自号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时不时地对王二式黑色幽默进行模仿式写作,跃跃欲试的劲头很盛,集辑出版了好几波,结果是一茬不如一茬。依我看,走狗们中多数不过是伪文青们在尝试写作的快感罢了,但其中不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走狗,比如眼前这位笔名文嚎、刺小刀胡坚同学,还有一位海外留学的稻壳兄,加上万国马桶写作大会里的蔡春猪(或是另一位?马桶关了之后就忘了),对王小波的模仿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了,难能可贵都是,我们的胡同学还是个中学生,说实话,当时论坛里读完《RPG杨家将》还以为是个大叔级的写手,判断的依据一是作者爱听评书,二则作者对历史的犄角旮旯十分谙熟。10年轻或许我也算个愤青吧,看多了这类文青的愤作眼前大亮,以为理想主义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而10年后发现一切都归于沉寂,正圆了死鬼王二的一句话: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或许只有王小波先生能坚持不懈地自我写作,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今天是他坐着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去领一个叫诺贝尔的奖项!
  •     昨天分别收到MSN的俩个网页。一个是关于全球人民参与抵制莎朗斯通的签名。一个是关于陈鲁豫在这次抗震救灾作为凤凰卫视派去的一线记者在灾区流眼泪是不是作秀的投票。这俩件事看上去挺闹心,其实说来挺扯淡。昨天看一个采访葛优的视频,在抗震的活动上,葛优说刚才媒体要拍他捐赠物品搬箱子的过程。葛优说,这就是一种作秀,可是这个秀我必须去做,我不作秀,大家就会说你葛优地震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按着网页的地址我爬了过去看了个究竟,在陈鲁豫泪洒灾区是否作秀大多数人投票给了认为她作秀上面。我现在很好奇大多数的中国人投了反对票给她的心理是什么?在灾区掩面流泪就是作秀么?难道要在灾区仰天大笑三声才是真实的自我?面对那样的场面不要说一个主持人哭,私人化点放到一个女人的心本来就柔软哭是很正常的。为地震感觉到难过居然得罪了大片的民众,试问那点有反对意见的民众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我很早就说过作秀,是媒体最擅长的一项业务。中国是一个很善于搞形式主义的国家。事实上在很多事情里,作秀或者搞形式主义并不是一件坏事。除了向民众报告【我】做了什么,怎么做,怎么做的好之外作秀搞或者形式主义起到了一个民众导航作用。如果陈鲁豫在灾区哭算是一种作秀的话,那么将半旗,全国默哀,万人的祈福更是一种大的作秀行为。陈鲁豫在灾区哭这件事传达几个思想:1她在这件事情表达了难过。2灾区的场面让人感觉到伤心。实在是困惑有什么值得那么多人出来反对别人为地震感到难过?如果不是媒体最近频频曝光莎朗斯通。我想大多数的人跟我一样压根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哪根葱上的苗。去百度一下,我就知道原来厮是多少年前演过《本能》那个脱来脱去又杀人又SM的女人——那时候还是比较漂亮的。后来貌似再也没有演过什么出名的电影,以至于在我脑子完全寻觅不到半点资料。然后腾讯MSN各各门户都开展了抵制莎朗斯通做爱国好青年的活动。在我眼里,你莎朗斯通道歉不道歉都无所谓,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你。你说地震是报应就是报应啦?你把自己当神婆啦?她说她跟达赖是朋友,那大家就继续抵制达赖好了。至于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她是哪根葱就让这个葱是个屁好了。不认识你,不熟悉你,连你名字都不知道,一个陌生人的屁还能把你嘣多远似的。甭跟着媒体瞎起哄。人性是很贱的,带有普遍偷窥好奇叛逆的心理。在此之前当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莎朗斯通到底是哪个鸟下的蛋现在估计全国观众都知道了吧。好了,这个老女人彻底从我们的视线中复活了——估计厮的也是这么想的。中国不但人多,愤青多,最多的还是跟着别人煽惑屁股后面的伪愤青。这个是悲哀。如小果。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胡坚,宠儿,不知他现在身在何处
  •     接触王小波的敲门砖
  •     因为他更理解王小波了。
  •     挺不错的小孩,年轻真好
  •     写的还好,文笔嫩了点,书后面的评价可不低,尹丽川评价说“概念先行的东西写起来很有快感,但是没有长久的价值”,此话我很认同
  •     无语
  •     当初觉得好,现在看来,太做作了。
  •     刺小刀同学长得像我高中暗恋的那哥们。
  •     带路的书。
  •     高中课堂读物
  •     小玩闹,我讨厌侮辱杨家将!
  •     亦峰有一次形容汤凯(宿舍猥琐男)愤青,我说“你刚翻了我最近看的这本书,你觉得有这么侮辱愤青的吗?”
  •     受王小波风格影响显著。丢了这本书然后买了本二手的赔图书馆,由此得到一张图书馆的罚单,成为大学生涯难得的一张票据
  •     非常有才华的作者,非常有思想的书。
  •     哇,初中时候我都读了什么。。这都什么啊。。囧。。
  •     刘本学同志,remember?初一时你让我念这本书,我生生的给念完了,可是一点儿都看不懂,到现在我也不记得那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只知道愤青是必须的
  •     之所以给五星,1,这本书是我绝对绝对的启蒙书。2,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成功地让我成为了王小波的走狗
  •     初中偷看的书,老妈一度不让我看。后来知道为啥了,跟韩寒相似的笔锋但是更吸引当时的我(老妈一向不是特喜欢韩寒,初中时代老师介绍给我们的三重门我也没看下去),嘛,反正只记得当时的我坐在我家书柜上看的很开心,内容却都忘的差不多了,如果还能找到这本书,就再翻翻看看吧。
  •     16岁看的书 当时感觉空气在身边爆炸
  •     仿到7成,确实不易!可惜也只是高仿品。
  •     嗯,高中读过,王小波的门下走狗那一派的人,挺不错。
  •     模仿得再像,也不是统一酸菜老坛
  •     神马玩意儿。。
  •     封面真是难看
  •     小学毕业的时候不小心买的。产生的后果至今仍未可估量。
  •     神作。。。
  •     初中的口水小说
  •     牛逼
  •     早就记不清书里的内容,只记得那个特定年级年代下在被窝里拿着手电发笑的状态,在围脖上被作者胡坚粉了一下,心情无法平静,很感谢他曾经带给我的快乐。
  •     应该比这好一点吧。。。
  •     学长的签名版啊。。。我们都曾愤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