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重游》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01
ISBN:9787805678986
作者:[英]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页数:374页

看过电视吗

看完了这本书,有些枯燥,有一种浓厚的基督徒式的苦涩味道。还记得看过几眼电视剧,片中穿插的第一人称出现的画外音非常之好,印象极深,文字和朗诵者的语音都富有一种阅尽沧桑的平静,不知道电视的译者与书有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让这位意者去翻译,或是让译者看过电视剧再去翻译,这本书将会好看的多,因为中国字本来就是一种可视的文字。

就像在做一场温柔的哀婉的无奈的梦

先看过当年央视的短剧,记不得清晰的情节,而那种缓慢的无奈的伤痛却让当时尚不知愁的小小的我第一次有了莫名伤感的情绪。多年以后再看到这本小说,心底潜藏的记忆随着小说而展开蔓延,仿佛做着一场充满阳光的温柔的哀婉的无奈的梦,不愿这么醒来,不愿这么结束……

一点二十二分,这班生性宽厚的漂亮火车

Evelyn Waugh是懂得情绪控制的人。只是中国人不懂得。于是根据“Brideshead Revisited”拍出的电影,被理所当然地译作《故园风雨后》——译者或固执的以为,莎士比亚的夸张才是纯正的英国文学传统。自认也很懂得理智。所以在四月将临的午后阳光下,莺飞草长的意象只在瓦黑墙白水墨江南,而不在现在、这里,铅灰玻璃下的重庆。而或者,这温暖清新也爬满一九四四年的布赖兹赫德庄园——“‘我到过这儿,’我说。我以前到过那儿;二十多年前,在六月一个晴朗无云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和塞巴斯蒂安一道去那儿,那时沟里长满淡黄色的绒线菊,空气里充满了夏天的芳香,那是特别晴朗的一天;虽然我常常去那儿,每次的心情都不一样,但是,在我这最后一次旧地重游时,心里回想起的却是我第一次的访问。”  那是在一九四四年春天,英国乡村的庄园,马奇梅因勋爵的古老宅邸,衰败注定了要像十六世纪的寺院颓废下去一样。所以,Evelyn Waugh自己说,“……倘怀着热烈的诚意,多少便有些夸张了。”  那年和莆田在一起,小岭的春天也是凝固的。非常静。有时他在雪地上骑脚踏车,一圈一圈,然后看着我微笑,在折光的背后。  那不是我家,是“我家住的地方”,后来我就离开了。再后来,看到雪野上的折光,肯定不会想到他的脸——那很是滑稽。  可是我不会忘掉他,如查尔斯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的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进来——他穿条浅灰色法兰绒裤子,白绸上衣,打了一条时髦领带,上面印着邮票图案,恰巧像我那条。”  莆田头发顺直,眼睛黑亮,小麦肤色。嘴唇长得很好,柔软得老想吻他,固执的喜欢北野武的电影《坏孩子的天空》。他老说你不要逼我看书,不要逼我不要逼我!哪天我想看了,自然会用心看。  后来在信中,他说起Brideshead Revisited,说他读到这样的字句“酒稍微有一点羞涩,像一头大眼睛的羚羊。”,会相当满足。  信上他说: Evelyn是最忍得住情的一位作家,查尔斯从来不浪漫,那些回忆中的“油浸鳀鱼烤面包片,富勒氏胡桃蛋糕,空洞的目光、张嘴凝视的神情和颧骨高处涂的两团可笑的胭脂,伦敦社交季节,花呢上衣和法兰绒裤……”仅仅只是本身而已,要是理解为煽情的道具,未免亵渎了那座颓败的庄园。  20世纪接下来的30、40年代,英国面临的是黄豆和基本英语的时代,修辞和华丽辞藻不是不重要,但没有了,也很好。  我看到了董桥的评论。他说 :“满天星星”是牛津,不是温存后的海上的星空。  很爱这句话。  比浪漫更实际的事情,这世界上太多了。  不要相信电影和电视剧,它们并不代表生活,生活里没有抵死的缠绵。  跟我怀有同样情感的人,读到这篇文字,起先会是茫然,结束是感官的复原,那是单音节的、纯真的、没有修饰的体验,情感的皈依,风从原野掠过——荷尔多林的那些诗篇。  最后的古典时代消逝了。  “满天星星”只是牛津,不是爱情。  一点二十二分,这班生性宽厚的漂亮火车发往目的地,永不复返。

无奈的结局

又读了一遍Evelyn Waugh的Brideshead Revisited(中文译作《旧地重游》),再次感动和遗憾,再次迷惑不解,再称赞一声:Masterpiece。这部写于1945年的小说,同不少写于那个年代的作品一样,有着独特的魅力,当代英语小说中似乎只有阿兰•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写于2004年的《美的线条》(The Line of Beauty)与此有点相似,但不及它的深度。 很多人不会注意到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the sacred and profane memories of Captain Charles Ryder(中文译作:查尔斯•赖德上尉神圣和渎神的回忆)。在同作者一起回顾青春和爱情,体会感伤怀旧情绪之余,我们初读此书的另一个印象很可能是“宗教毁了人们的正常情感和生活”。但是,伊夫林-沃本人就是一个后来皈依天主教的作者,正如小说主角查尔斯-赖德最后与朱丽娅道别时说,“I understand”,作者对天主教所抱有的态度除了理解和同情之外,不可能还有其他。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该长篇的主题也是描写“天恩眷顾各种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着的人物。”小说中有几段话可以说是该主题的点睛之处。(布赖兹赫德与赖德的对话,英文版P164.)布赖兹赫德说:“身体垮了可并不是什么罪过,你知道。并没有什么道德义务要求谁成为邮政部长或成为训练猎狗的大师”“什么罪过,”我说,“什么道德义务——你又扯到宗教去了。” “我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宗教。”布赖兹赫德说。 “布赖德,你要知道,如果我有那么一刻工夫感到愿意当一个天主教徒,那么我只需和你谈上五分钟就会完全打消这个念头。你竟然会把那些看来非常明智的主张变得十分荒谬。” “真奇怪,你竟这么说。以前我也听别人说过。我觉得我之所以成不了优秀的教士,这也是许多原因中的一个。我想,是我思考问题的方法起了作用。I have to turn a thing round and round, like a piece of ivory in a Chinese puzzle, until – click! – it fits into place – but by that time it’s upside down to everyone else. But it’s the same bit of ivory, you know.” (中译本中似乎漏译了这一段英文) (科迪莉娅对赖德说的话,英文版P220)科迪莉娅说:“信仰对人的影响不一样。……上帝不会让他们走开很久。……“我抓住了他”,“用的是一个看不见的钩子,还有一条看不见的长线,那条线长得足够让他游荡到天涯海角,但是猛拉这条线,就能把他拉回来。 “我认为我并没有真正爱过她(母亲马奇梅因夫人),不像她希望的那样,也不像她应该得到的那样。我不爱她,这实在是奇怪的事,因为我充满了正常的感情。……我有时觉得,当人们要恨上帝的时候,就恨妈妈。”……“她像圣徒一样,可她并不是圣徒。谁也不能真的恨一个圣徒,能吗?他们也不能真的恨上帝。当他们想要恨他和他的圣徒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找到和他相似的东西,假托这就是上帝,然后加以仇恨。……这话好像可以解释清楚妈妈的情况。 “……如果没有神召,不管你多么向往也没有用;如果得到神召,你就怎么也摆脱不了,不管你多么憎恨它。布赖德以为他得到神召,其实并没有。我过去常常觉得塞巴斯蒂安得到神召,而且恨神召——不过现在我不知道了。一切事情全变了。” 塞巴斯蒂安这个名字取自圣者,他本人最后也终于入了修道院。科迪莉娅说他“得到神召”(vocation)也即有“神圣禀赋”。这种禀赋由上天赐予,与生俱来,也就是说出自上天的“启示”,而非人类自己的理智思索(这种概念同犹太教信仰类同,考虑到它们同宗共祖,这并不奇怪)。科迪莉娅毫不客气地说自己的大哥布赖德没有得到神召,或许就是因为他思索过多(更何况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冷血动物)。而塞巴斯蒂安这样一个整天浑浑噩噩的酒鬼却具有禀赋,或许上帝予人启示时并不会考虑他正处于什么状态之中,或许越是没有理智越好。其实,赖德后来悟出,塞巴斯蒂安有着不可抑制的帮助别人的欲望,是真正地“助人为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符合一位圣者的身份?母亲,有无限魅力,又有几分“邪恶”的马奇梅因夫人(小说中玩世不恭,看人入木三分的安东尼称她为“吸血鬼”)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科迪莉娅说她是上帝在人间的替身,上帝的影响无所不在,掌控人们的生活,本意自然是要拯救人的灵魂,但却遭人憎恨,这责任不在上帝身上,只能怪凡人太冥顽不化。 同赖德一样,朱丽娅是一个完全俗世中的人物,就连她最后服从了天主教规,也还自以为与上帝做了一笔交易;或许上帝根本就是一个接口。然而,她却是赖德一切情感寄托之所在。故事即将结束时,赖德看见忧伤重新回到她身上,预感到两人的分手不可避免,感觉就像一个北极的猎人,坐在温暖干燥的小屋中,屋外却正在酝酿一场将要使他遭受灭顶之灾的雪崩。这样一本“宣传宗教”的作品(假如的确如此的话;伊夫林-沃本人后来又否认了这一说法),在该主题上不可避免地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朱丽娅最后放弃与赖德结为夫妻,是因为天主教不允许离婚和再婚,而事实上,她与雷克斯的婚姻在天主教眼里本来就是“不合法的”(因为雷克斯离过婚),两人也根本没有在天主教堂结婚,后来也就谈不上什么“离婚”。如果与赖德结为夫妻是living in sin,那么与雷克斯不是同样living in sin吗?这样一来,朱丽娅同赖德的悲剧结局不就失去宗教意义了吗?或许在朱丽娅本身,更为人性层次的原因是:对与赖德结婚的渴望suddenly darkened too, into brief accesses of hate when she seemed to throw herself against the restraints of her love for me like a caged animal against the bars。与雷克斯没有爱情的共同生活不会构成对今后自由的威胁,而与赖德的爱情却很容易构成这种威胁,对于生活,她还需要更多:Surely I was made for some other purpose than this? 无论如何,再次读完此书,我并没有像伊夫林-沃期待或许诺的那样,看见中国七巧板中回归本位的象牙块,我看见的依然是许多本末倒置的小方块,然而,生活和生活的哲理(或宗教?)不就是这样吗?正因为没有回归本位,才有巨大的魔力。无论作者的意图如何,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更向往这样的生活,同情这样的叙述:“可是我没有耐性谈什么修道院。我觉得那天下午画笔在我手里有了生命;我已经参与了伟大的、生气勃勃的创造;那天晚上我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勃郎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我曾经身穿热那亚的丝绒衣服踯躅在罗马街头,曾经用伽利略的望远镜眺望繁星,我蔑视修道士那些尘封的浩繁经典,妒火中烧的凹陷下去的眼睛,还有他们那些晦涩而烦琐的讲演。”“我看见了这样的前景:大路转弯处出现了一片与世隔绝的幽谷,一片比一片低的湖泊,前景是一座旧宅,世上的一切都被丢弃和遗忘。这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的安宁、爱情和美的天地;是一个在异国露营地上士兵的梦;或许正如在经历了许多沙漠中饥饿的白天和豺狼出没的黑夜之后,一所神殿高耸的尖顶所提供的前景。”

用整个七月来读的书

用了整个七月来读这本书,不是强迫,而是情不自禁。有些小说读情节,有些小说读人物,有些小说读语言和氛围,这本书属于后者,而这恰恰是我所不能拒绝的。小说由回忆组成,有些地方更是回忆的回忆,时间跨度虽大,回忆的核心应该仍是青春的伤痕,每个人的。读这本书,有不少人物让人印象深刻,但对我来说,最令我动心的还是隐藏在文字与叙事深处的“我”的无可更改的孤独……

寂无人烟的城就这样屹立在那里

当一个人恨上帝时他会恨妈妈。上帝在小偷的身上放了一根看不见的线,长得足以他游走至天涯海角,但只要轻轻一拉线,立刻能把他从天边拉回原地。。。世间最美好的事是有个人来照顾你,当然罗,由我来照顾的必须是濒临绝望的人。你在求爱,而我不知道自己还需不需要爱了。我想把她培养成罗马天主教徒,我竟然想把自己丢失的又重新给回下一代。但我连生命也没法给他。寂无人烟的城就这样屹立在那里查尔斯,你这个可悲的不可知论者!!!小说的最后,每个人命运各异,但心里都有了宗教信仰。连最放肆的马奇梅因爵士在临死前也接受了宗教洗礼。。我更喜欢电影里的查尔斯,他从头到尾都是不可知论者。。总觉得这样会更完满。。而小说里。他在马奇梅因爵士的临终洗礼中感到了神召。。内疚!!电影里不断提到这个词!我们无法避免罪孽深重。宗教不能让你变得更富有,更美丽,更有人缘,它能做的,只是接受命运的审判,承认自己罪孽深重,做神最卑微的仆人。。只是我怕我配不上我受的苦。

关于失望

因为有英国情结,所以对付外国小说,尤其是英国小说,总是觉得不在话下,毕竟我已经拿下了狄更斯和失乐园,但是这本近代小说,折腾了我一个星期,把我折腾得疲惫不堪,以致今天中午读完最后一页,看到迈克杰克逊死掉的新闻,觉得恍如梦中。失望,对一切的失望,即便是宗教,即便是信仰,即便是那个安详的夏日早晨那牧歌式样的田园生活都无法拯救。也可以理解为空虚感。想起那个命题,人为什么活着?如果是为了失望,那还活着个什么,所以海明威要自杀吧。也许你和我是典型的人物,那时落在我俩中间的哀伤是由于我们在寻求中感到失望而产生的,每人都在努力你追我赶,不时瞥见对方的影子,而那影子总是在我们前面一两步就拐过了街角。

一朵被月光催开的玫瑰花

读《旧地重游》的时候,读得很慢。像夏日里刻意延迟的雨季,有点依依不舍的留恋和动情。仿佛是站在陌生的小旅馆的窗前,等待一个谙熟于心的剪影。这是我读它时候的感受。我说,这不是人人都喜欢的题材,关于无可无不可的神学,关于令人生疑的感情线,关于英国贵族世家里作派的生活魅力,还有所谓只有上层阶级才会认真对待的含义……但是这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这些看起来虚构得有些恍惚的故事,我喜欢伊夫林.沃那种势在必得的控制力。圆熟、机敏而不失温柔。像一个浆过的白色硬领,顺着脖颈轮廓,细密的摺子。也有人喜欢。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对,《发条橙》的作者。很有现代感的奇特作者,居然也喜欢这种老派的故事。可能是相似的牛津学历或者战前经历,但不管怎么说,他被这个小说迷住,读了十多遍了,甚至掉下眼泪来。诚然,伊夫林.沃是一个公认的喜剧作家.但是,所谓喜剧,并不是作品里时刻准备抖擞的喜感,而应该是一种可以从语言的放任里严肃地包容下难以置信的妙趣的那种与生命本体相类似的活力。要具备这样的力量,一个笨拙讨巧的悲剧作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这是我的看法。“沃那种通常是古雅的,适于一个喜剧作家的姿态,变得和浪漫主义的姿态混同起来,好像是一朵被月光催开的玫瑰花。”——好像是一朵被月光催开的玫瑰花,这是伯吉斯的评语。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几乎是场梦。

因为我们能确定拥有的,除了过去一无所有了

小说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氛围和情怀,而不是故事。像我多年前读的格雷厄姆·格林的《问题的核心》,故事是什么,已经全然忘了,只记得一种压抑的绝望。不知道多年以后我再重新想起《旧地重游》,会不会是同样的感觉。《旧地重游》不绝望,却弥漫着一种感伤,即便毁灭,也是风度翩翩温文尔雅。遥远的文化遥远的时代,有很多东西让我觉得难以理解,却充满魅力。我不能完全理解塞巴斯蒂安因为家庭桎梏而自我放逐,也不能完全理解茱莉亚伴随着叛逆的压抑。他们陌生而又熟悉。查尔斯的爱救不了他们。从一开始,他好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去尝试拯救谁,就像不去徒劳的挽留一去不回的青春年华。可是,最终,一切还是无可挽回的逝去了,我的理解,查尔斯的感伤并不是来自于失去的痛心,而是来自于对自我不曾像塞巴斯蒂安和茱莉亚那样为命运而挣扎的遗憾,即使一切都是徒劳无谓。

读不太懂啊

是在新华书店发现这本书,评价很不错,于是从网上买来读,由于对英国历史和天主教的不理解,所以读不太懂,尤其是里边的笑话和一些对话,导致的后果,更是莫名其妙啊。最不能明白的是茱莉亚放弃了与查尔斯的结合,说是由于宗教里关于“罪孽”的理解,没有从文中读出来啊,天主教的家庭不允许离婚,她最终不是离了吗?为什么不和查尔斯在一起呢!!


 旧地重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