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头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544214957
作者:王安忆
页数:198页

作者简介

小白,妹头,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顺其自然地结为夫妇。他们一个成了小有名气的文论家,一个变为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的分手,表面上因为妹头的婚外恋,实际上仍然是理想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冲突。当妹头准备移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去时,这个平凡的爱情故事突然走出了真实,因为它失去了上海。这正是王安忆试图描述的中心。王安忆最擅长的,就是对极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书籍目录

妹头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寻找上海

内容概要

王安忆
一九五四年生于南京,一九五五年随母迁居至上海。一九八七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自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在《江苏文艺》发表第一篇散文《向前进》,至今已写作并发表长篇小说六部,中篇小说若干,文学理论若干,合计有四百万字。


 妹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王安忆的书,于是发现,我喜欢上了王安忆。并不是这故事写得有多好,却觉得这是我看到的最像我所生活的上海的书,王安忆就是这样把那些弄堂里点点滴滴的小事和家庭里里外外的细节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那没什么了不起,但就是那些熟稔惹你喜爱。妹头是个典型印象中的上海姑娘,精明、能干,把家庭把持的稳稳当当、妥妥帖帖,做事多半敢想敢做,并且一直往前,不计较着伤害着了谁,亏欠了谁,有些小自私,有点小女人。生活中如鱼得水,裁剪、缝纫、煮饭样样在行,会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并且有一点小傲气,是带着点世故的气质,明媚中有一点艳俗。这样的女孩,若是放在一个同样想要生活的男人怀中,一定会更加顺理成章,但偏偏,她要的是小白。小白是个书生气浓厚的男子,虽然没有阿无头那样沉陷在自己的哲学世界中基本与外界隔离,但毕竟是有才情的人。有才情的人多半需要一个会打理生活但同时又懂得欣赏他们才气的人与之相伴一生。但她的生活总是游走在钱财与世俗之间,而他又总是往来于虚虚实实之间,这一来一去,妹头在这方面显然是不适合的。妹头自恃着生活的经验嘲笑阿无头的虚无和被他们念叨着的哲学;而小白又矜持着文人的高雅,瞧不起妹头小姐妹们的俗气。妹头后来的婚外情不过是这场演出的最高潮,而结局也许早就埋在了这些生活的碎屑中。就像书中描写的,当他们又一次吵完架,“小白拥着妹头温暖的背脊,心里十分想不通,如此平庸的生活,怎么会被妹头过的如此喧腾。”不过,比起小说本身,我却是被她在书后所描述的真实亲历的上海所感动。她对上海的熟稔的把握,足以勾起至少是父辈们口中所描述的他们的上海在我记忆力刻下的回忆。那些亭子间,那些狭窄的过道和逼仄的楼梯,水门汀地板,痰盂,油腻的公用灶头间……弄堂里烧煤球的烟味,喧闹的小孩,还有更多更多夹杂着各种地方方言或者有点洋泾浜的上海话……但现在,这些老上海的熟悉气味和虽然俗气却非常热闹的生活都在推土机的重压下被碾压的粉碎。老上海的情怀已经很难再在这样的都市街头寻觅到,即使有,那也是不自然的——更多的都像是被精心设计修剪的,一派规规矩矩和被限定住的自由,缺少了以往的洒脱和情趣。人们都被一层层往天上堆,更多的国际化被引入这座城市,它们不断冲击着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和土生土长的文化。尽管这座城市的文化本来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但如今真的已经很难再找出它原来的味道,连“海派”都变的很淡很淡。说什么新天地、田子坊是老上海的经典与潮流的融合,那也不过是一场功利性的作秀。那些旧矮的石库门被各种娱乐、餐厅、“创意”集市包裹着,留下的全是一股商业的狐臭味,哪里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的淳朴。现在看见的全是时尚,不是上海,曾今丰富的表情脸相变的单一。“而且,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芜杂的枝节修平。而这些毛边和枝节,却是最先触及我们的感官的东西。”上海不再是我们的上海,它因为要被更多的人拥有着而被一层层逐渐剥离了本质,留下的已然是一个硕大的虚空的外壳,你想往里面塞什么,你就能塞什么。上海的个性也已从那些小市民的泼辣中渐渐变的迎合而官方。这些复杂的心境,都被王安忆用生活的口吻记录在书中,读来特别有那种亲切的感受。
  •     最近沉迷了一段时间的摄影,泡了不少摄影论坛啃了不少理论书籍,因此,脑子里经常有事没事地冒出些半懂不懂的摄影术语出来。花了一个周左右的睡前时间,终于在今天凌晨1点钟的时候看完的这本书。在睡意来袭的恍惚中,书里的场景象一张张照片刷刷地在眼前过去,那么的清晰,清晰到看得见每个人物的毛孔。故事的情节反而淡化了,只有这些被无限放大、放大,但仍然无比清晰的影像在脑子里自动归集成册,名曰——《妹头》。然后,突然又在脑子里冒出这样一句在摄影论坛的尼康专区被尼粉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像刀片一样的锐利度”是的,王安忆的笔,不但细致,而且锐利、精确,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肉”,完全具备发烧级摄影镜头的强大威力。《妹头》这本书,王安忆简直将“锐利”度发挥到了极限,不得不令人叹服!!!妹头、玲玲、小白、阿五头……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即承载最最社会普通阶层的整体意象,又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里探讨了亲情、友谊、婚姻、家庭,甚至隐侧地描述了同性间超过友谊的精神吸引和暧昧,但唯独不谈“爱情”。爱情,被刻意地忽略了,害得读者从头到尾的在字里行间苦苦寻觅。只在故事尾声的时候,提到,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爱利斯”,用上海话来读就是“玻璃木梳眼泪水”,离了婚以后的妹头就去了那里……就这么被王安忆划了一下心口,真的好便宜。有人说,这本书的结局好仓促,好像是猝然而止似的。我要说,你一定不是王安忆的老读者。她惯于在故事的最高潮、矛盾的最尖端处收笔,如同镜头拉出一个漂亮的长焦,将主体凝固在你的视线里,背景则是一片柔和的虚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像刀片一样的锐利度”。《妹头》绝不是王安忆最好的一本书,但我觉得,这是她到目前为此,锐利度最高的一本书。
  •     《妹头》仍是一向的“王安忆风格”,叠床架屋,细密绵软,像旧时上海老妈子抱了一卷地毯,从阴暗的屋内一点一点铺到光明的所在。她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讲完一个故事。王安忆喜欢写小人物,尤喜欢写带些“乡气”的小人物,我想她对于那种没由来的、世俗的生机勃勃有些偏爱。妹头是精明现实到无孔不入,生活于她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就是实实在在的油条、鲫鱼、鸭绒被、抽水马桶、廉价的时髦衣服……与张爱玲笔下那些精刮刮的女人不同,王安忆笔下这些女人没那么多派不上用场的身世之感,她们对生活较少生出幻灭,总能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自得其乐,并顽强地生存下来。相反,王安忆写下的男人常常有些书生气的怯懦。男人究竟靠后天的教育生活,不像女人,无论如何是凭本能挣出一片天地的。王安忆工笔刻画人物的功力有目共睹,可惜写来写去不过文革前后的各样嘴脸,便不免重复。《妹头》里中年以后的小白极像《叔叔的故事》里那位作家叔叔,中年以前的他和阿五头一直频繁地出现在她所有描写“逍遥派”知识青年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当然不会成为小说的桎梏。奥斯丁一辈子写英国乡绅家庭,人物个性差别有限;张爱玲写她的旧上海,笔下的女人用心都是相似的。但她们的故事读来不烦腻,一来是因为较为戏剧化,二来也是因为叙事更为灵动透彻。态度上,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俯视众生男女的,王安忆则有些混乱,拿不出那么聪明的态度,言语之间便迟滞了,像盛夏的傍晚,天空迟迟未能暗去,于是这“无语对黄昏”的温柔之中也就有一种不耐烦。刘绍铭说许多作家一生作品寥寥无几,并非自暴自弃,而是发现后来的自己无论如何写不过当初的自己了,便就此搁笔。作家们爱惜羽毛,不能说是坏事,只是苦了读者在这头百思不得其解,一再等候而不得结果。作者是想“写得不好不如不写”,读者们倒是认为“写得不好也要让我看看怎样不好”。天下读者歹毒的居多,不肯放过作者们。于我,还是愿意王安忆写下去。以王安忆的经历,她的写作总应该是“渐入佳境”的。哪怕她止步不前,这种迟钝的美感也很好,像家常穿的衣服,显旧了,发白了,洗了晒在阳台上,自己隔了玻璃望出去,却越望越亲切,越望越美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想起来王安忆还是我在认识和喜爱张爱玲之前就喜欢上的。可刚上大学那会儿最爱看的《长恨歌》,现在却是忘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开始对不遗余力的闲话书写细碎的生活细节和物事这种风格失去兴趣了呢。。。
  •     王安忆对女性的描写总是琐碎但入木三分,带着冷眼旁观的叙述口吻说着故事,但是言语里都是对上海的热情
  •     女人们、男人们之间姐妹情谊,在王安忆的很多小说里出没。只是把故事讲完了,没有讲实,人物也没有立起来,一瞥过去的。
  •     看着有时候会想到上海女朋友,不由得笑,真是活生生的。行文确实太散,拉拉扯扯的,又碎。
  •     是欣赏妹头的世故、精明与伶俐的。只可惜自己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学不来。
  •     小康生活是块有滋有味的烧带鱼,咂出味来,想得到的盼头顺风顺水地丰富生活。“平庸的生活却过得喧腾”,心思活泛的人爱下功夫,面子光亮里子像团棉花,软蓬蓬地揉搡出形状。
  •     浓浓的上海弄堂气味,以及被这气味熏陶出的男男女女……
  •     嘿!又一个王女郎!
  •     太平淡了。王安忆最近不是还发言说现在的长篇都写得很糟糕么。还说女作家写得比男作家好。但伟大的男作家还是比写得好的女作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主人公妹头的独特,是作者塑造出来的独特,其实很一般。
  •     普通的故事,普通的人,那样一个年代。
  •     结局太仓促
  •     不太喜欢王安忆的这部。总有些自以为沧桑的感觉。
  •     读王安忆 像走在弄堂里看世间百态
  •     怎么写得那么好看!
  •     唧唧歪歪 磨磨唧唧
  •     上海女性 当代文学
  •     暂打满分
  •     文笔和观察力都很不错,不过对我来说写得太细碎了。
  •     看完长恨歌 再看这本 就寡淡了 深感套路
  •     王安忆的上海往事
  •     唠唠叨叨细细碎碎的人生
  •     一个平庸的故事,却有着粗线条的深意,细想间,确已完篇。
  •     浓浓的上海本地痕迹,文字很特别
  •     王安忆老师の上海故事会
  •     同是写老上海的故事,比起张爱玲的浓墨重彩,王安忆笔下的人物似乎就是小家碧玉~!写生活的琐碎其实是最难写的,一不当心就歪了~!在《长恨歌》之后一直期待有更好的作品,可惜尚未读到~!
  •     她从历史底蕴中走来
  •     读王安忆细细碎碎寻常里弄里的上海往事,总能联想起迟子建。前者充满童年的炊烟和菜香,后者就像家门口端坐的一位老者。南北之隔,如此可见。但在岁月衰老之前,温存的记忆,多少还是相通的。
  •     你在旅途中会遇到一团火,你会心动,然后忘掉他,可这就是生活的诗意啊!
  •     喜欢这种老上海弄堂的味道,熟悉但又有些遥远。刻画的老弄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生动鲜明,生活气十足。
  •     上海,女性。特别细腻的描写,琐碎的弄堂生活那么真实。女人描写女人的心理,多么准确。我觉得,有时候,我就是那么想的
  •     睡不着就醒着。
  •     via 马雁。还好,妹头形象立体,故事线简单,头重脚轻,童年占去了2/3的篇幅吧感觉,是中篇。
  •     居然是16年前的作品了
  •     能写的更好的,蛮可惜
  •     精神的,生活的,没有妥协,很多人大概都没有办法一路牵手走下去。
  •     人生是自己过出来的,个中滋味
  •     看完小说再看后面两篇,深感写作是一门手艺。
  •     在王安忆的文字里看见上海。
  •     读长恨歌的时候就见识作者的写作风格了,碎碎念的风格真的不太喜欢
  •     这资料不对,我手上就是2000年1月南海版的,定价12块,封面也不对。其实我看妹头和我爱比尔好像还在长恨歌之前。
  •     一样是上海女人,为啥就没妹头这样的精明和魄力
  •     不知道描述真实性多大,上海人民生活真不错,就是房子小点。动乱饥荒这么多年,一个商店营业员家庭几个孩子似乎什么都没少。
  •     现实生活中的小白大多对妹头有着虔诚的欣赏和敬畏。生活中能有一个妹头实则是福气的。
  •     这些细碎的生活读起来却很是有嚼头 陌生的旧上海踏实又似曾相识
  •     好似平淡 却五味杂陈
  •     这种带有浓浓的上海气息的书籍我并不是特别喜欢
  •     看王安忆第一本书 我就知道自己爱上了
  •     细碎又独到的世相,好想看作者笔下粤文化圈的百态人生
  •     读来很怀念,我喜欢这个妹头。
  •     每读一次王安忆 对上海的喜爱又再深一分 我脚踏着日新月异的上海土地 却浸透在她描述的上海弄堂里 一束光影亦能被她晕染成洋洋洒洒的大段落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琐碎 这是我一直向往的温吞生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