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

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541817199
作者:贾平凹
页数:205页

作者简介

在《我是农民》一书中,贾平凹讲述了他过去在农村的生活经历,第一次向世人公开了他的两次恋情,特别在回忆自己的初恋,准确地说应是“单相思”时,他表现出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深情。

书籍目录

自报家门
贾平凹,男,陕西省丹凤县棣花乡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属龙相,身高1.65米,体重62公斤,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分配于陕西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1980年至今在西安市文联供职……在单位我是001,电话局催交电话费时我是8302328,去机场安检处,我是61010352021121。

初中生活
但我毕竟还是一个好学生,我上课用心动听讲,不作小动作,从没和人打过架,也不给别人起外号,虽然个子矮,下课后同学们拿我做夯来打,我没恼过。我虽然体育成绩不好,但那是因为谁也不肯将球传给我,怕我个子矮守不住。我跟着队员跑过来跑过去,就觉得没意思了,再也不爱球类。我在没人时可以唱很好听的歌,只是牙不整齐,后来就羞口了。

回乡
在大多人的概念中,知青指那些原本住在城里的,有着还算富裕的日子,突然敲锣打鼓地来到乡下当农民的那些孩子。我的家原本在乡下,不是来当农民,而是本来就是农民。

贾氏家族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度过。当我后来读了《红楼梦》,其中有些人际关系简直和我们家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说这个贾家是那个贾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棣花・社员
村里人都开始夸我是好社员,但我知道我不是,因为好社员是能犁地、能扬场、能插秧和拥红薯窝子,这些我都不会,甚至我连像样的农具都没有几件。

记忆――文革
我曾接待过几个欧洲记者,不知怎么谈起了阶级斗争。他们说,真正有阶级斗争的是西欧的国家斗争异常激烈。有人是代表着大资本家利益的;有人是代表中低产阶层利益的,谁上去就为谁说话。所以,为议会席位的斗争是具体而实在的。他们弄不明白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地富反坏右何以能成为一个对立的阶级而那么长期地斗争下去?

逆境中的父亲和我
父亲被揪出来了,他被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开除公职,下放回原籍劳动改造。一夜之间,颜色变了,我由一个自以为得意的贫下中农成分的党的可靠青年沦为将和老鸦与猪一般黑的“可教子女”。虽然这名字还好听点。

暗恋
我知道我是爱上她了,我也明白我与她绝不可能有什么结果,辈分异同,宗族有仇,而我家又沦落成人下之人,但我无法摆脱对她的暗恋。每天上工的铃响了,我站在门前的土屹上往小河里看,村里出工的人正从河上的列右上走过,我就看人群中有没有她。若是有她了,陡然地精神力奋……

办报(工地战报)
每个活在世上都是有他天生的一份才能的,但才能会不会挖掘和表现出来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的。极少数的人获得了展示他才能的机会和环境,他就是成功者。

故事外的故事

初恋・上学
世界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每个人其实认识和交往的也就是那么六七个人,婚姻或许就在所认识的人中完成了,或许莫名其妙地远在千里之外。我也相信,人是乏味相投的,而婚姻关系的产生,更是有特殊的气味。磁铁对于钉子有吸引力,对木块却毫无感觉。
…… 我回过头来,望了望我生活了19年的棣花山水,眼里掉下了一颗颗泪。这一去,结束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结束了我的农民生涯,我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要到陌生的城市去。但20年后我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我离开像花的那一时起就伴随我了,我没有摆脱苦难……


 我是农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是农民》被我翻完了。上次看贾平凹的书还是小学三四年级从爸爸的书柜里随意翻出的《废都》,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废都》曾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不知道它实际上并不适合我那个年纪,可还是囫囵吞枣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的那个总似蒙了一层雾气的城,还是书里无处不见的“此处省略。。。字”。《我是农民》几乎可以算贾平凹20岁之前的自传,我觉得比《废都》要好得多。这个乡土味十足的贾平凹,胆小瘦弱,在艰难环境下偶然又必然的走向成功。说真的,我被他原汁原味的叙述和他那个年代感动了。就像无数次听爸爸和他的同龄人在餐桌上谈论他们的年少时光一样,不管过去多少年,那些记忆还是一样的鲜活动人,不时引爆众人的大笑。当然这些对往事的追忆往往以同一种叹息结束:“想来想去,还是小时候最带劲啊。”和他们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简直单薄得可怕。没有饥饿,没有辛劳,没有社会的巨变,没有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扭曲与卑微。历经苦难的上一辈尽了最大的力为我们创造出舒适而稳定的环境,希望我们活得比他们好。而我们也地的确做到了,至少在物质上。时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每个年代的人看下一代都觉得他们失去了真正的生活,如贾平凹所说:“孩子,你们那种忧愁并不是真正的忧愁。在没有童年和少年的城市里,你们是鱼缸中的鱼。你吐了我吃,我吐了你吃。愁忧将这么没完没了伴随着你,腐蚀着你,是你慢慢加厚了一个小市民的甲壳。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么?或许到类似乡下的地方去吗?”父辈看我们就如我们看90甚至00后。彼此之间隔着长长的时间洪流,再惟妙惟肖的描述也不如身临其境来得深刻。每个时代都要独特的气场,只有具有相同气场的人才会惺惺相惜。只是,人的天性岂是时代能够腐蚀的呢?我们有我们的欢与乐,苦与悲,忧与愁。就算它们在老一辈眼里褪了色,蒙了灰,缺少真正的味道与浓烈,但它特属于我们的年代——这一点我现在能懂,但谁能保证今后当我面对自己的小孩时不生出:“他们是失去了真正生活的一代。”的感慨呢?时间的单程性和生活的巨大差异让我永远无法真正懂得贾平凹的年代,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继续着迷于他的叙述,他对自身的剖析,他对身边人事的记录还有对那个年代的反思。那么,以后我的下一辈时候又是否会从我的文字和记录中了解属于我这个年代的细枝末节呢?这样生生不息的循环真是一件奇妙又奇幻的事。
  •     最近报纸上有个调研,说是我所住郡县在家中不说英语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非英语类第一大语言,是西班牙语,其次便是中文。有次和美国本地人聊及此事,他说美国本土白人在这里是少数民族了,你们才是majority,他笑道。的确如此。在人潮里转个身,都可以听到几句中文,在镇上多行几步路,就可以找到家中餐馆。大概是物以稀为贵,每每遇到陌生人,听说我从中国来,多半会有礼貌地“哦”的一声,而看到法国人塞西娅,却往往“WOW"的一下,充满艳羡。不过对于美国人的艳羡,欧洲人多半不太领情。有次听说某地美国人把饭店布置得充满欧洲风情,以标榜品味,连服务生都穿成女仆模样。塞西娅跑去看,回来便对那半吊子的欧洲风格鄙视不已。美国超市也常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法国乳酪,但据说口味很不正宗。这令塞西娅同学非常怀念故乡。有次她逛超市,看见有种乳酪上写着法国制造,欣喜若狂,赶紧买回家。结果味道奇差,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是个美国货,牌子就叫”法国制造”。这件囧事告诉我们,崇洋媚外附庸风雅原来是一种国际行为。记得小时候吃水饺,沾了酱之后咬一口,然后再去沾酱。因此我爹就教育我,讲究卫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家都要分餐。于是我一到美国就小心翼翼,生怕把口水传给别人。不想有次山本姑娘买了个蛋糕,还很热情地用自己的勺子挖了一块给我。我大为惊奇,那时还不是很熟,便不好推辞,只好试图轻轻地叼起来,避免碰到勺子。结果那个蛋糕很软,留了半块在勺子里,口水还是粘在那半块蛋糕上了。最后我眼睁睁地看着山本姑娘笑嘻嘻若无其事地把带着口水的蛋糕吞下去。又有一次,吃便当忘记带筷子,以为要吃手抓饭了,不想塞西娅就直接把她的调羹给我用,还嘱咐我吃完不用洗,她家里有洗碗机。就在我要放松警惕的时候,有天学了个单词,叫做“ double dip" (二次沾酱)-- dip twice with the same chip. 纽约时代的文章里写道:"...And a woman flipped out. ‘You just dipped twice! How could you do that? Now all your germs are in there!'..."(。。有个女人抓狂了”你居然沾了两次酱!你怎么能这样?你的病菌全在这里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乡下人,也只好尽量不让可怜的女士抓狂了。不过也曾遇到过很可爱的美国人,雪拉就是一个。这个平凡的美国姑娘,爱狗,爱户外,毕业后去肯尼亚当了两年义工。有次Party,我见她只吃水果,不吃肉,连甜点也不吃。后来才知道她是素食主义者,而且素食得很彻底,叫做Vegan。连鸡蛋和牛奶都不吃。大多素食者都是因为健康或者减肥原因,而雪拉却是因为喜爱动物,所以彻底素食。据说她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真是非常不易,令人敬佩。说起动物,我想起有次看到两个亚洲难民在美国杀狗吃被拘捕的新闻,旁边一个德国姑娘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吃狗肉。我一时语塞,想了半天说,不怎么吃吧,我就不吃。结果对方大概觉得自己问得鲁莽,有些愧疚,便赶忙说其实不都是动物吗,凭什么美国人就吃猪肉不吃狗肉呢,真是装模作样,兔子那么可爱,他们不照样吃嘛。最后这马屁还是拍错了地方,其实我倒是支持不吃狗肉的,只好支吾了两句,大家慌忙作鸟兽散。最后说说我是农民这本书。贾平凹的小说,我看得不多。印象很深的是他在中学课本里的一篇散文,好像叫做我的小桃树。具体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但隐隐还能想起文章里某种温暖的意境。我是农民,就好似一群装模作样的人中,有人探出头来,老实巴交地喊一声的样子。想起以前看过孔庆东评论沈从文,说沈从文称自己乡下人,并非作家理性的自我认知,而是出自某种自卑情结。后来他在谈京派文学的时候又说到,这种乡土情结,其实表现出他们的贵族姿态。价值重构这样的事,太复杂太严肃,在我看来,大概只是这种称呼很大声很过瘾而已了。如果当时有人叫沈从文小资,他大概要恨不得去死了罢。
  •     在没有童年和少年的城市里,你们是鱼缸中的鱼,你吐了我吃,我吐了你吃。忧愁将这么没完没了的伴随着你、腐蚀着你,使你慢慢加厚了一个小市民的甲壳。——几年前有人告诉我贾平凹是写黄色故事的,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课本上还有他的文章。对于他写的东西长久以来也抹不去黄色故事和乡土文学的印象。直到今天。很多人说,打死也不能去农村,没文化,真可怕。我知道那是一种表达无奈的方式,大有一种不可理喻的意味。我说不清我对农村是什么感情,我在农村长大,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有时候又过着城市的生活,北京又是这样一个地方,尖端和卑微时刻在碰撞,所以衍生出了人至贱则无敌这样的生存法则。作者说:我是农民,这是在一种完全自知的情况下,什么是自知?说出的同时自己是清醒的,清醒农民这个词承载的负面含义,知道农民这个群体在城市人眼中意味着什么。一个到了城市中知道隐藏的人,就是一个自知的农民。但是作者成功了——可以说成功了,一个走上顶端的人,进入高层社会,才能直面自己的过去,说:我是农民,才能揭开自己过去卑微的种种,坦然面对蝼蚁般苟且的时刻。并不都是这样。农村是一个小圈子,大部分农民是不自知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斤斤计较,丑态百出,不知道自己没有素质,可能会受到城里人的嘲笑。农村很小,自有一套生存法则。农村龌龊,人言可畏,趋炎附势,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时有发生。但是,中国有60%以上的农民,就算你觉得你高尚,也无法脱离一个国家本来的样子。你的高尚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真正高尚的人不会去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如果农民可以成为人身攻击的代名词,那么可见你多么狭隘。农村生活的确锻炼了我,但并不受益,我还是染上了前面说的那种可悲的忧愁。这的确是很难摆脱,我有点理解作者的意思,人只有投入到环境中去,才不会轻易陷入自己空想的世界里。但是原始的农村已经远离我了。我开始发现,什么人也比不上一个觉醒了的农民更深刻。以前我对知青小说特别追捧,也可以说对于他们的苦难是“感动得不得了”。直到看到他对他的女儿说:“没有遇到饭店饿了一整天的饥,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孩子。”我才醒悟。曾经有些忧愁是那么不值一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恨不得没存在过才好。现代人都在比什么?内心不够强大才去比物质。只有曾经卑微过的人,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天生优越的人永远不行,他们认识不了整个的过程,他们的生活就永远是片面的。但是一旦陷入这种卑微中,却很难强大起来。农民起义成功不了,农民科学家、艺术家九牛一毛,历史书上说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狭隘性”。曾经很抽象的说法,原来只是不想伤害人们的心,这样掩饰。一个卑微的人常带着偏见,一个优越的人常带着傲慢,所以说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故事,多发生在作者的幻想里。我看过的书和电影里面有过两个让我恶心、一想起来就反胃的情节。一个是终极细胞战里,爸爸头上的脓包爆炸,出来的白脓飞到了对面女老师的脸上;还有一个是帕瑞斯演的那个美女与丑妞里,丑女脚上糟透了的灰趾甲掉落,飞溅到一个男人的嘴里还是脸上还是食物上。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作者两次提到年轻时撒尿,由于比较猛力,冲死了一窝抱团的蛆。这就是生活,诸如他描述的其他情景,我会想,这就是曾经发生过的,有时候因为看开了,看明白了,你就会发觉自己的成长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再也不是别人逗着你玩而你却不知觉得时候了。再也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了。再也不是无病呻吟的时候了。然而人的成长永不会止步。其实人是根本无法说出自己最爱的电影和最爱的书籍的(如果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不够客观而是由于个人特殊感情决定),因为人不断成长,现在总有些事情理解不到,你理解不到,你曾经体验或者间接体验的时候就读不懂它的意思,那么你错失了不少东西,又谈何喜恶呢?以前我还挺骄傲的,觉得自己喜欢看些外国的东西,还是上个世纪的东西,觉得挺有意思,但大多数想来自己还是不能懂,因为我永远无法生在那个背景中去体会作者的生存状态了。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不能懂,更加体会不到。经历过的事,读起来事半功倍,看来,每本书都写给不同的人。一个人半辈子的经验不知道能值多少斤两,作者毫无保留的献了出来,他字字诚恳而负责,他就像一个父亲一样,让人在不苍老的情况下成长了十年。但是他的话,你要听进去,听懂了,也许还要十年。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小时候特别喜欢......
  •     看完我是农民、老西安和西路上,最喜欢的散文是第一部。对于农村读书出来的80后虽然过的远没贾平凹那么苦,但也是有一些感触的。
  •     我也是农民
  •     @陈Fay:
    ——什么人也比不上一个觉醒了的农民更深刻
  •     谢谢,呵呵
  •     部分篇章还是很感人,尤其写父亲的那段,和闫连科的《我与父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大背景相同,生活的苦难也成就了他们。办大字报那段也让我联想到了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他正是凭着技巧性的画工才暂时在那个年代得以吃饱饭。真正的苦难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中。
  •     想不通怎么会读这种书,印象最深的还是文革斗殴时的惨状
  •     第一次读贾的作品。句子很长,措辞平实却不失清冷。
  •     真正的苦难在乡下,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
  •     自传
  •     写的真好……我是村里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我还有地,地里种有麦子,无论情况多糟,我都饿不死
  •     幽默风趣的语言,轻松的记录了艰苦的过往
  •       我是在图书管理一次无意的翻阅,可是慢慢就爱不释手了,我只记得自己一直在笑,脑海里一直闪现儿时的自己,在那样简单贫穷的世界里,他在坚持着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快乐和尊严,尽管现在的他是作家,可是如作品里说的,他还是无形中保留了农民的小气,朴实。我也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做不到城里人生活的高品位,我觉得我这样的人和作品中的作者有着相同的眼界和认识
  •     我很喜欢
  •     做隐形纱窗的时候。兜兜看我拔仔的
  •     老贾自传,先读自传后读作品
  •     写的很深刻哦!@
  •     粗砺,有时候带着一种戾气。原生态的方言。 余华,莫言,贾平凹都写到了文革,批斗,枪毙,都格外的荒诞和残酷,让人觉得有些夸张化。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 并且散文实在是很散,鸡毛蒜皮林林总总。
  •     这本书也是从读者俱乐部偷过来的,高中的时候偷的。哈哈。
  •     人要真,在任何环境下。
  •     很感动
  •     粗糙却真实。很难想象现代人回到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剧,只有吃不饱、穿不暖和满眼的荒凉。
  •     语言生动的回忆录,写出了陕西的乡土风情。
  •     多年前读的,现在只记得几个片段。一个是说农村的人际关系就跟《红楼梦》里的差不多,还有一个是觉得结尾很好,在电脑里打了一遍,刚才还真让我找着了。
  •     越来越喜欢贾平凹
  •     明显这本编过以后比《静水深流》里面集成的那篇更八卦了点~插图也不少,值得一看
  •     短小精悍 意犹未尽
  •     真实、深刻。
  •     贾平凹先生深情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农村生活体验。藉由此书,可以窥见一个优秀作家的成长轨迹以及他身上所具有的特殊的乡土情怀和若即若离的农民意识。
  •     剖析自己确实比较坦白,但我还是更喜欢冯骥才、韩少功
  •     引生被他写进了《秦腔》,一指深精液的事被他写进了《老生》,果然小说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啊!不得不感慨贾平凹丰富的人生经历。
  •       《我是农民》
      
       记得好多年前出版《废都》的时候,贾平凹开始走红。我也是在那时候读完了《废都》,又买了贾平凹的两套文集,不过感觉其他作品照比《废都》还是差了不少,倒是特别喜欢他的散文《丑石》。那时候看他的作品集,里面很多故事中,很多内容都互相重复,感觉不是很好。
      
       好久没有读贾平凹的书了,但是感觉贾平凹的名气却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是陕西作协主席了。而且也成了中国当代最富裕的几个作家之一。喜欢收藏石刻,生活挺滋润的。
      
       不过读了这本书,却更深刻地了解和喜欢上了贾平凹。贾平凹的名字原来是贾李平,在农村称为平娃,后来就改成贾平凹了。所以凹应该读成“洼”而不是“坳”。
      
       贾平凹就是一个农民,初中未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回农村做了一个农民,贾平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个子不高,相貌平平,父亲还是“反革命分子”。但是他是一个有才气的农民。一次为了暗恋中的情人主动跑到水库工地上工作,因为能写文章,进了指挥部,做宣传。看到了一本没有皮的书,后来才知道是《白洋淀记事》,他写日记,也就按照这个模式,以人物为中心,写周围的人。这个日记本就在周围人中传开了。没想到最后竟然能够在几十年后物归原主。
      
       在书中有很多这样平实而有趣的故事,正如贾平凹在书里面所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特定的才能的,只是有的人碰巧能够遇到机会把自己的才华能力展现出来,于是就获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却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贾平凹的机会就是在做了好几年农民以后,突然父亲被平反了,他还获得了商镇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本来两个名额,他和他的女朋友都有资格,他的女朋友家里是干部,结果让给了他,这样贾平凹的命运开始逆转。
      
       贾平凹进城最后成为了一个作家,大作家,但是贾平凹并没有因此觉得自己就比一个农民高很多,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做一个农民在生活中会充满了困难,和烦恼,也许幸福其实很偶然。也许只有超越了生活中琐碎的烦恼和幸福,才真正能看穿人生的命运吧
      
  •     贾平凹叙事的方式很吸引人,语句很精练。
  •     这个评论写得真好
  •     写的很朴实。很好。
  •       在没有童年和少年的城市里,你们是鱼缸中的鱼,你吐了我吃,我吐了你吃。忧愁将这么没完没了的伴随着你、腐蚀着你,使你慢慢加厚了一个小市民的甲壳。——
      
      几年前有人告诉我贾平凹是写黄色故事的,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课本上还有他的文章。对于他写的东西长久以来也抹不去黄色故事和乡土文学的印象。直到今天。
      
      很多人说,打死也不能去农村,没文化,真可怕。我知道那是一种表达无奈的方式,大有一种不可理喻的意味。我说不清我对农村是什么感情,我在农村长大,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有时候又过着城市的生活,北京又是这样一个地方,尖端和卑微时刻在碰撞,所以衍生出了人至贱则无敌这样的生存法则。
      
      作者说:我是农民,这是在一种完全自知的情况下,什么是自知?说出的同时自己是清醒的,清醒农民这个词承载的负面含义,知道农民这个群体在城市人眼中意味着什么。一个到了城市中知道隐藏的人,就是一个自知的农民。
      
      但是作者成功了——可以说成功了,一个走上顶端的人,进入高层社会,才能直面自己的过去,说:我是农民,才能揭开自己过去卑微的种种,坦然面对蝼蚁般苟且的时刻。并不都是这样。农村是一个小圈子,大部分农民是不自知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斤斤计较,丑态百出,不知道自己没有素质,可能会受到城里人的嘲笑。农村很小,自有一套生存法则。农村龌龊,人言可畏,趋炎附势,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时有发生。
      
      但是,中国有60%以上的农民,就算你觉得你高尚,也无法脱离一个国家本来的样子。你的高尚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真正高尚的人不会去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如果农民可以成为人身攻击的代名词,那么可见你多么狭隘。
      
      农村生活的确锻炼了我,但并不受益,我还是染上了前面说的那种可悲的忧愁。这的确是很难摆脱,我有点理解作者的意思,人只有投入到环境中去,才不会轻易陷入自己空想的世界里。但是原始的农村已经远离我了。我开始发现,什么人也比不上一个觉醒了的农民更深刻。以前我对知青小说特别追捧,也可以说对于他们的苦难是“感动得不得了”。直到看到他对他的女儿说:“没有遇到饭店饿了一整天的饥,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孩子。”我才醒悟。曾经有些忧愁是那么不值一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恨不得没存在过才好。
      
      现代人都在比什么?内心不够强大才去比物质。只有曾经卑微过的人,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天生优越的人永远不行,他们认识不了整个的过程,他们的生活就永远是片面的。
      
      但是一旦陷入这种卑微中,却很难强大起来。农民起义成功不了,农民科学家、艺术家九牛一毛,历史书上说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狭隘性”。曾经很抽象的说法,原来只是不想伤害人们的心,这样掩饰。一个卑微的人常带着偏见,一个优越的人常带着傲慢,所以说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故事,多发生在作者的幻想里。
      
      我看过的书和电影里面有过两个让我恶心、一想起来就反胃的情节。一个是终极细胞战里,爸爸头上的脓包爆炸,出来的白脓飞到了对面女老师的脸上;还有一个是帕瑞斯演的那个美女与丑妞里,丑女脚上糟透了的灰趾甲掉落,飞溅到一个男人的嘴里还是脸上还是食物上。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作者两次提到年轻时撒尿,由于比较猛力,冲死了一窝抱团的蛆。这就是生活,诸如他描述的其他情景,我会想,这就是曾经发生过的,有时候因为看开了,看明白了,你就会发觉自己的成长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再也不是别人逗着你玩而你却不知觉得时候了。再也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了。再也不是无病呻吟的时候了。然而人的成长永不会止步。其实人是根本无法说出自己最爱的电影和最爱的书籍的(如果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不够客观而是由于个人特殊感情决定),因为人不断成长,现在总有些事情理解不到,你理解不到,你曾经体验或者间接体验的时候就读不懂它的意思,那么你错失了不少东西,又谈何喜恶呢?
      
      以前我还挺骄傲的,觉得自己喜欢看些外国的东西,还是上个世纪的东西,觉得挺有意思,但大多数想来自己还是不能懂,因为我永远无法生在那个背景中去体会作者的生存状态了。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不能懂,更加体会不到。经历过的事,读起来事半功倍,看来,每本书都写给不同的人。一个人半辈子的经验不知道能值多少斤两,作者毫无保留的献了出来,他字字诚恳而负责,他就像一个父亲一样,让人在不苍老的情况下成长了十年。但是他的话,你要听进去,听懂了,也许还要十年。
      
      
      
      
      
      
  •     太局限了,苦难--尤其是人为的苦难--不应是被歌颂的对象,劣性也不是贫困的必然,看到写张志新那句,几乎拍案而怒。年纪渐长,渐渐地瞧不上了贾平凹的作品,不是文笔,是思想。
  •     贾平凹回忆自己的农村生活,写的很有意思。
  •     艰涩的生活,粗陋的生命 天然畏惧 天然缺失
  •       贾平凹在书的最后说,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作为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是的,看着书中描写的乡下的日子,是真苦可是看过之后却又能体会到真的快乐。那是一种与现在生活中常说的快乐完全不一样的快乐。是纯的快乐,不参杂其他。
      我看着书,明知道书中记录的是作者小时候在家乡苦难的童年贫苦的过往,但是我还是忍俊不禁,那就是参在苦难中的快乐了。我甚至能在笑中体会到眼泪。这是作者要传达的,虽然我现在是不能到乡下去体会一切。
      这是一本好书。我们这一群80后90后是该好好看看。
  •     相比城南旧事,还是平凹老师的作品更有我生活的痕迹,(人再怎么牛逼,最不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出身)亦喜亦悲。
  •     偏远农民的真实批判
  •     恩,看过。
  •     喜欢关于“自知”的那部分说法。
  •     平时质朴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只能是笑着哭
  •     一如既往地喜欢他的作品。
  •     我是农民。
  •     在封闭式生活环境下的创作、思想和故事,往往要比现在的旅行日记要好太多太多。
  •     2016.03.24
  •     废都比城堡好看多了。这本书有很多秦腔的影子。倒挺遗憾作者没写写怎么和现在的对象走到一起的,也许是上了大学见异思迁了吧。哦,大学!
  •     图书馆借,MM读
  •     不是很喜欢这部作品……
  •     平凹先生对于农民的理解是骨子里的,也是电影里的,所以在平凹先生笔下,无论从哪里凝视,展现的都是一个时代里地地道道的农民。高兴了,捞一碗燃面,辣子调的红红的。但我已经不喜欢看了。
  •     说西街某某的儿子婚后不生育,让弄些精液查查,他当时没有小瓶子,随手给了一个玻璃杯子。那儿子拿了杯子去隔壁屋子了,一个上午没有出来,下班时杯子端来了,里边是一指深的精液,还哭丧着脸说他实在没办法弄满一杯子。
  •     留下您对这本书的简短评论吧
  •     饿了一天没找着饭店的忧伤和真饿的忧伤是不一样的,孩子!
  •     苦难的生活也是人生一笔珍贵的财富
  •     记录了那个贫穷、饥饿、动乱、是非颠倒的年代,我总是喜欢看一些那个年代的关于农村生活、农民的文字,尤其是西北那片的,可能是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都是那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作家的原因吧。 朴实的文字看不出有什么任何华丽的辞藻,但总是能将那些平凡的事情用嘴普通的文字讲的那么生动有趣,那么耐看,可能这就是作家文字功底的体现。
  •     高中的图书馆也时常有我的身影啊,虽然高三大多是去二楼看国漫了hhh
  •     那代人经历真丰富,挺过来的人都是牛逼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