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论诗丛稿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7
ISBN:9787543429468
作者:叶嘉莹
页数:332 页页

作者简介

叶君生长燕都,少承家学,卒业名痒,其后在国内外各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者垂三十年,所著书已刊行者五种。博览今古,融贯中西,含英咀华,冥心孤往,以深沉之思,发新创之见,评论诗歌,独造精微,自成体系。

书籍目录

题记中国诗体之演进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兼论李善注之三点错误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时之“任真”与“固穷”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由《人间


 迦陵论诗丛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造境」與「寫境」是分別所謂的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細究之下,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都各有其產生和發展背景,所以,想像與寫實兩個理念,都分別被對方支持者所排拒,即使兩者不論在概念上或實際的寫作情況上,都應是並行不悖,作者甚至往往在書寫間是駢馳而為的。朱光潛在〈想像與寫實〉(朱光潛〈想像與寫實〉,《談文學》,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頁183至191。下簡稱《談》。)一文中,與王氏持相同看法,對兩者作陳述時,為王氏「造境」「寫境」之辨作了相當的補充,亦充份說明了兩者的辯證關係。對作者而言,實無必要要求絕對的想像與寫實,讀者評價作品得失時,亦應如此。一是如朱氏所言,想像不是單純的存在於幻想中,亦必建基於舊有的現實經驗作為基礎,二是極端的寫實主義以為作品應該「忠實地保存人生經驗的本來面目」而不涉任何「主觀想像」都是子虛烏有,不過是作為作品「流於雜亂無章」的藉口(《談》頁185至186)。事實上,作為讀者也確實無法在文學作品,去劃分想像和寫實的比例多寡,不少佳作更往往是寫實與想像的高度結合的。杜甫〈秋興八首〉是一個好例子。葉嘉瑩在〈從比較現代的觀點看幾首中國舊詩〉(詳見《迦陵論詩叢稿》,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頁69至96。下簡稱《叢稿》)一文中,曾提及杜甫〈秋興八首〉。葉氏對杜詩的讚賞,主要在於「寫現實而同時具有意象化的特色」(《叢稿》頁85)。這個所謂「意象化」,也就是屬於「集舊經驗加以新綜合」的「想像」範疇(《談》頁185)。杜甫一般最為人稱頌的,是其作品內容中有很重要的寫實意義,能普遍反映當時人民生活。葉氏在記述細讀〈秋興八首〉時,羅列了不少注家的評述,很多注解,都是從現實史地的考據去說明,如〈秋興〉第七首最後兩句:「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葉氏對於前人對「關塞」與「鳥道」不同說法,只是輕輕繞過,而直指是杜甫對秦蜀道路隔絕險阻,及長安難返的慨嘆。對於「江湖滿地」四字,葉氏亦沒有說出那個說法較為可取,而視之為杜氏乘舟下峽時的現實反映,同時亦可象喻為「天下滔滔、神州沉陸」的悲慨。杜甫在這篇作品中詩藝的成就,不但見於其用字、章法的設計,亦在於從現實生活中擷取的場面,踏實得來,卻又能引發想像,最為人拍案,是更能充份體現出詩人心靈與現實交感無隔的一剎。這裏且不討論是否由於傳統中國文學評論中「以人論文」的方法,以致多有「以史證詩」的評注傾向,以及這方法的得失,但是葉氏這個陳述模式──即使不作任何考據,其內容亦是附合現實的邏輯,而這個片段更有一個基於想像作為引申機制的象喻意義──是要突出杜詩藝術中的象喻特質,既反映文學本身,是帶有人為的觀點或主觀情感的必然,更重要是點出這是文學以及任何藝術形式中最為重要一環,因此,評價文學藝術的高低得失,也應該是在這個層面上去討論,而不是在於內容是否與現實相附。就其現實上,並不是必然要作具體細節和證據的搜羅,就其想像處,又是否合乎所要達的情感。
  •     《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 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单言其一篇。最近重读叶先生的书,便看到这个题目。先是叹息一下,上一次读是何时呢。我从小便是李白的粉丝吧,所以看郭沫若的 李白与杜甫 真是上蹿下跳,后来才知道那不止是我。记得第一次看人讲 秋兴八首 依旧不以为然,但是买了叶先生的书来读,读得真是黯然神伤。这个有些如莫扎特和贝多芬,我想真正的喜欢便不会去想哪一个更好的问题,譬如我很喜欢写李白的一句 天子呼来不上船,我觉得如果写李白的评论,这一句可以做标题,做纲目,做主旨,而这一句则是杜甫写的。天才之寂寞是我反反复复喜欢沉溺的一个主题,起初自然是自诩为天才,后来是真觉得这种寂寞如跗骨之蛆。《梅兰芳》里有句台词我是很喜欢的,虽然被孙红雷读出来有种尴尬的空落: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就毁了梅兰芳的艺术。可梅兰芳什么时候孤单过呢?李白有的,李白曾有一句诗叫做 为君谈笑静胡沙说起来,千古以来文人最喜际遇不平之叹,可有些叹息是那么的深沉,深沉的原因在于真的有东西沉甸甸地压在他们的骨头上,或是断裂,或是腐烂,或是烂醉如泥。李白说 相看两不忘 的时候该是欢愉的,一片灿烂的未知,他可曾知道自己最后摘月蹈水,谁也无法让他上船了,可是又是什么让他下船的呢?至少他也许会愿意为杜甫下船喝一杯酒。叶嘉莹先生的学识是令人景仰的,但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她真的为自己说描述的古代中国世界所陶醉,所支撑。看她曾经讲述自己初到台湾的困境,正合那一句,人大可以痛苦,但不可以庸俗。但真是谈何容易。得意固然忘形,失意何止忘形,真的恰逢其会,胸中所读之书汩汩而出,究竟能轻轻翻过几页呢?还是来看文章:“体察到洋溢其他对象中的生命……欣赏其他心灵中的风采”读这样的句子颇有恍同隔世的感觉,第一次被美丽的句子所倾倒,第一次被美丽的影像所炫目,第一次的那种新鲜感觉被太多的误读和植入,“喜欢”这种感觉究竟搔在了我们身上什么地方。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读这样的句子就会令人无比地骄傲,骄傲自己的母语是汉语,而我们可以号称我们是属于这样的国度。其实揣测杜甫相轻李白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逻辑:文字是用来互相伤害的,什么时候言外之意会没有负面的意思呢。记得博尔赫斯说 嘲讽 的词根就是用剑刺人,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用剑把头砍下,这样才保险安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多么得“有用”?而仅仅这二十八个字便做到了:遗貌取神:“萧飒之气,落拓之悲”,由摇落之姿而言李白如狂云一朵。云用来比喻是因为风更难以琢磨,云便是风雕出的影子,你抓住云的时候,也许也终于看到了风。李白寂寞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几乎整个盛唐。可就在盛唐这匹炫目的锦缎上,他又是多么寂寞地在开放着:他其实就是一个弄臣,一个伶人,一个被随时把握的案头清供。他要的是安顿天下,可他又在何处安顿自己呢?在那越来越深的酒里,在那越来越狂的诗里,终于他便不再是云,而是那无处可见的风。而杜甫,则是捕风的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多少情语,惊心动魄之处不过就是因为一个 无处安放 啊。“曾怀着极为天真的一份浪漫之狂想——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李白永王之乱的时候也是五十六岁的人了,五十六年的孤单,欲求毁之而不得之,悲夫,惨乎。李白喜欢神仙一直是被讥讽的一件事情,其实用马致远的话很好解释:“抬头天外觑,无我一般人”。世间可悲,眼里面还能看些什么呢?千古沉哀,唯有有杜甫之山依托,李白如云也才有荡胸而生的一席之地,叶先生讲“痛”字,讲“狂”字,每读于此,总觉得什么东西已经不重要了,或是不存在了。“空度日”三字我想到的是田中芳树在提到《史记》里的“唯两骑耳”,都是古战场的肃杀惨烈,都是只有失败没有胜利的辉煌和骄傲。“吾固知其世不仅无如此相知相赏之人,抑且无如此之江湖与如此之乡野也。”以上为全文最末一句。寂寞是什么呢,寂寞便是这世间真有知己,你却连那个境界都没有遇到。
  •       我是个爱疑惑的人,可能是因为想的少,也可能是因为想得多。就比如有时候我经常想不通读研是为了什么,就比如有时候经常想不通学古代文学是为了什么。寒假将完,这本书也早就看过了,可是读书笔记却迟迟没有下笔,太懒造成的。  很早就听过《迦陵论诗丛稿》,很早就知道叶嘉莹先生。有幸拜读书看完,也确实有些收获。叶先生读诗的点点心得,些许体会,凝聚成一本论诗的丛稿,你若认为是宝,则必有可以找到学习的地方;你若认为没用,那大概于你而言确实一文不值。幸好,看过之后,也能发现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能有所感触。  第一,关于比兴的区分和联系。这一点是我从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以前读书,关于赋比兴的定义现在还不曾忘记。比是以此物比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两句话或许很好的界定了比和兴的定义,却并没有交代清楚二者的区别。叶先生创建性的提出,兴是一种感动,是你见到这个事物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比如见到关关雎鸠就能想到窈窕淑女,这是兴,而先写硕鼠,再写贪官,我们不会有硕鼠和贪官的自觉,这大概就是比了。我想着,大概比和兴之间有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兴是主动的,它能自然的带动内心深处的共鸣,而比是被动的,你说他俩像之后,我们才也觉得如此。现在很多时候都将比兴混为一谈,大概也是一种误解。兴,真的太难得了。而只有兴,才能让我们内心的世界也真正的震荡与启迪。寒假有背诗的任务,大多背的都是杜甫的诗。对于老杜,我既知道他在中国诗坛无与伦比的地位,也恨自己很难真正意义上读懂他的作品,体会到他的境界。如果说忧国忧民是老一辈学者先生由“兴”而来的体会,到了我们这一代,大概是因为被动的“比”的灌输而接受的概念。对于老杜绝大多数的诗,我知道他心系何处,意旨所在,却无法真正感动。而近日,读到《述怀》中的那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却是真正湿润了眼眶。老杜寄出的家书,十个月都没有回音,正逢战乱的时代,这十个月的等待消息会是多么的一种煎熬。会不会出事?是不是真的出事了?这种心理下的诗人绝对很害怕十个月后再收到回信。因为没有消息,反而有希望;如若消息来了,是坏的绝对会断了一切念想。为什么不会是好消息,和平年代十月无信都让人担心,何况战争年代。其次,我想大概亲人之间会有一种感应。想想前年伯父去世前的半年,以前会经常给他打打电话,会经常问爸妈他的消息。可是就像有感应一样,那半年我打一次电话发现他停机之后,给父母打电话就再也没有问过伯父的消息。果然,回家的第一个晚上,爸妈就问我,为什么在学校打电话时不问伯父的情况,那时他已去世许久了,真是反畏消息来。所以,这两句带给我的是一种深深的感动和共鸣,这是兴。  第二,关于文本细读。兔叔一直说这点我很需要加强,确实如此,看看叶先生一首《赠李白》都可以搞上个几十页,一组《秋兴八首》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学术著作,我拿到一首诗,绝对写不了三行。其实开始的时候,对她的这种做法很有抵触,总觉得文学这个东西吧,没有逻辑,不需论证,你扯得多,只要能圆住,就是对的。所以,她写的多,却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也肯定有牵强和附会。然而,突然想到,换做自己,我连扯都扯不出来,我连牵强牵到哪里都不知道。以前我怀疑读诗背诗的作用,怀疑写论文的作用,现在却真心觉得背诗大大有用,最大的益处是兴,是感动,是其他东西带不来的体会;而不济的话也能比,从这里扯到那里,然后再绕回来,肚子里没有货还真是不行。叶先生信手拈来的几首诗歌,可以组成一篇人人称道的论文,真的是知识储备太太丰富了吧。其实文本细读,我想强调的是,这也是一个自我感悟的过程,读了不少诗话,论诗的,讲诗的,文本细读,读的都是别人的。我若没有想法,没有感触,没有对于诗歌文本自己的体会,那么完全没有太大的意义。思考,背诵需要功夫。感悟,和感动是需要灵感和运气的。  最后,还是要检讨一下自己的懒惰和懈怠,毕竟这本书去年就看了,拖到现在才写笔记,也肯定还是少了很多当时的体会。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静下心来看这些平平仄仄,禁不住念出声来,这种亲近感,幼时读散诗,不成体系,如今愿意看文学评论与文学史,就像把小时候不经意间拾捡的珠子串在了一起,更加绚丽。当然,唐诗之于我更有的是pathos。非常喜欢这样的解读方式,作者旁征博引,大家风范!幼年不经意熟读吟诵培养了自己对诗歌的直感
  •     论文参考书
  •     有人在标签里用了“祖师婆婆”,可爱。
  •     燃起了我品诗的兴趣
  •     主情派能坐下来细致讨论诗歌体式转变,仅用两三千字就说明,大师手笔就是精简~~
  •     后半部分过得匆忙。叶老师讲文学史很好,细致周全,清白明了。不过在读诗上和我评价体系不大相同,特别是以作者个性去论谢灵运和王摩诘,我不大能接受。最后,叶老师的风格最适合讲李义山,非考据党不可为之。燕台四首罢了,海上谣考得好。干货。迦陵系列最后一本,其他几本不看了。
  •     高山仰止。
  •     为己与为人。心有戚戚。我明显在满满的为己的阶段(会不会“进步”到为人的阶段,未可知),喜欢并感动于《赠李白》《咏花》《嫦娥》和后记几篇。先生把这些遥远的诗人都当真实的人来读来看。(摩诘居士、静安先生、义山的称谓细节,真是几乎落泪)。我本来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却慢慢发现事实上似乎并不是。刻薄而极端地想,那些一开始不为己而读书(生活)的人,究竟有什么意思。
  •     假期有时而尽,安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假期终于把这本书啃完,方觉多少诗词原来都是白读。。掩卷慨然,窃以为老太太所偏爱的诗人,陶渊明、杜甫、李商隐都有一种寂寞风骨和遗世独立的帅气,这也是她所以怜爱汪精卫之有“精卫情结”的缘由罢。
  •     前面缪钺先生的题记看起来显得有些热情啊~
  •     叶大娘告诉我们,僵化的结构主义是行不通的.
  •     耳目一新,但相当地啰嗦,读起来很烦。。。
  •     读完叶先生这本书,感触很深,像重新打开了一扇窗,明白古诗之美在何处。叶先生的文章最见其性情的是讲李义山《嫦娥》一篇,她纯粹以意兴的感发诠释诗歌的美,从感性的角度去体会诗人的情绪,因为她主张诗歌是寄托人生命的情感,则最宝贵的乃是感发生命之本质,所以对诗歌的欣赏即在于对意象和感情要有真实的体味。这也是我为何会很有感触的点。上学时,我们读古诗,只在记和应付考试,而老师教授时大都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来教习,除了要求背诵于心,就是对诗所表现或表达的感情和思想死记。再则,也因为年龄经历的匮乏,没有欣赏感受古诗之美的能力,这也是叶先生所说的不能“感通古诗中生命感觉的本质”。正因她品诗从情感出发,所以读几篇“感性”之作,才觉得她为义山,渊明之知己,我也才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     中国诗难论,叶嘉莹以细腻,丰富的传统评诗手段去评,也算微有创新了吧
  •     2013年1月閱讀書目
  •     兴发感动,生生不已。叶先生的剖析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中的美。叹息自己底蕴单薄,缺乏好奇和细读的耐心啊。
  •     诗是不能快读的,每一个字都内有一宇宙。真美啊,感情深厚幽微,欲辨已忘言。
  •     大一的时候看叶嘉莹最多了
  •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     作者是少有的现存国宝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