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221000675
作者:(英)埃利斯
页数:286页

作者简介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迟早要面临性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性心理活动,因此性和性心理研究理应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人的各种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到人可能出现的种种性心理变态。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性心理的各个方面,即性生理、性冲动、性偏离、同性恋、婚姻与性生活、爱情等等。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
1938年版前言
前言

第1章 概论
第2章 性生理
性的生理基础
性冲动的本质
性感区
求偶生物学
择偶中的偏好:性选择的各种因素
第3章 青春期的性冲动
性冲动的首次出现
自体爱欲
爱欲性白日梦
爱欲性睡梦
手淫
自恋
性教育
第4章 性偏离和爱欲象征作用
性偏离
童年时期的性偏离
恋尿癖和恋粪癖
恋物癖
皮毛恋物癖和恋兽癖
偷窃癖
露阴癖
恋痛癖(施虐狂和受虐狂)
性欲衰退
社会对性偏离的态度
第5章 同性恋
性欲倒错
性欲倒错的诊断
异性装扮欲(易装癖或性美感倒错)
治疗问题
第6章 婚姻
性节制的问题
婚姻的适当性
婚姻的适意性
一夫一妻的标准
控制生育
无子女婚姻问题
阳痿和性冷淡(性感觉低下和性感觉过敏)
贞操
绝经
第7章 爱的艺术
爱情关系中的性冲动
爱为什么是一门艺术
第8章 结语
性冲动和动力本质
升华作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译者序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迟早要面临性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性心理活动,因此性和性心理研究理应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我国,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长期以来却不能为人们所认识,结果却使人对自身生活中的这一重要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少。性学和性心理学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期处于空白,这不仅在东方是如此,在西方也是如此。造成这种令人沮丧的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秩序,利用宗教和封建道德极力宣扬神权至上和王权至上,肆意贬低人和压抑人,鼓吹人生即罪孽,人的先天本能和生理欲望则是万恶之源,特别是性本能和性欲,竭力倡导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纵观人类封建历史,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宗教与封建道德的核心和实质不是这样。于是,追求正当的性本能的满足成了“犯罪”,产生自然的性欲冲动成了“堕落”,甚至仅仅谈论有关性的问题也成了“不道德”。这种封建传统严重窒息着人的思想,使人对自身的性和性心理长期处于可悲的愚昧状态。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和传统道德与天赋的生理本能相冲突,人们普遍产生不同程度的性压抑、性忧郁、性焦虑、性冷淡和性变态等种种神经症,形成分裂人格、双重或多重人格,甚至变态人格。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任何动物相比,人在性方面的病态现象可说是独一无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封建卫道者还认为这是人之为人的崇高本质。  人们对性和性心理的愚昧状态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直到今天才慢慢地被打破。最近,人们小心翼翼地在性学和性心理学方面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尽管还谈不上什么显著的成果,但毕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  在西方,人们在性研究方面冲破封建传统束缚是上一世纪后半叶的事。当时正值现代科学的黄金时代,科学家们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从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到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震惊世界的五十年里,科学家们在牛顿的传统力学的废墟上建起了崭新的现代物理学。热力学、电磁学、放射性、电子和量子理论等相继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生命科学的研究者们也不甘寂寞,接二连三地以其研究成果使整个世界目瞪口呆。达尔文通过进化论在我们关于生物和人的观念上掀起了一场革命,使我们认识到,人是无数种动物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接着,孟德尔用豌豆实验建立了现代遗传学。费希纳和冯特等则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人的精神活动的研究,从此使心理学跻身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行列。所有这些成就大大鼓舞了欧洲医学界,使一些有为的研究者开始向几乎是全世界共同的研究禁区——性学和性心理学开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弗洛伊德和本书的作者埃利斯。  弗洛伊德和埃利斯以各自丰富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性心理学的基础。特别是埃利斯,他的七卷巨著《性心理研究》被公认是这一领域中最权威的经典著述。这本〈性心理学〉就是他在〈性心理研究〉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是为非专业研究人员编写的一本浅近易懂然而又不失系统全面的性心理手册。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人的各种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到人可能出现的种种性心理变态。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性心理的各个方面,即性生理、性冲动,性偏离,同性恋,婚姻与性生活、爱情等等。  ……

章节摘录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注意隐蔽其性器官,第二性征取代了原始的性区而成为性吸引的主要方式。在现在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中,第二性征仍是大多数两性互相吸引的方式。  大多数欧洲人、亚洲人和非洲人认为,肥大的臀部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这种女性的第二性征显示了女性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的区别,也即是说女性之所以具有这个特点,是由于其生殖功能决定的。对女性这个特点的赞美,导致了性选择;这种选择和自然选择是一致的,然而它同纯粹的审美是大异其趣的。尽管如此,宽大的臀部在任何地方都被认为是美的标志,甚至在审美水准最高的国家,一般的男人也持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健康的妇女需要宽大的臀部,因为它不仅仅起着性的吸引作用,而且还是高等种族的特征,这是因为具有宽大骨盆的人种的头颅往往也很巨大。  非洲的黑种人的骨盆十分窄小,因此,他们十分欣赏白种人的大骨盆,这也是某些黑人妇女故意在臀部积累皮下脂肪,从而使得臀部显得特别肥大的原因。这种臀部特别肥大的现象,仅见于布希曼和荷屯督这两个地区的妇女,以及与这些地区的黑人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地区的妇女。总的来说,非洲人十分欣赏肥大的臀部。有时这种对肥大臀部的赞美,也与对过度肥胖的体态的赞美相连的。值得一提的是,肥胖也被认为是女性的第二性征。非洲的某些黑人因此特别赞赏妇女的肥胖。在中世纪的欧洲,发达的女性臀部曾一度被认为是性感美的标志,因此,甚至出现了把怀孕的妇女当作女性美的典型的倾向。  就吸引力来说,女体上仅次于骨盆的部位是乳房,这种情况在文明社会中更为显著。欧洲人极其重视这个部位,即便在限制暴露肉体的禁令十分苛严的时代,身着礼服的太太小姐们,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显露她们的乳房。与此相反,野蛮人对人体的这个部位却并不十分欣赏。很多野蛮人甚至认为发达的乳房丑陋不堪,并想方设法地使它们变得扁平。在现代的欧洲,也有这种现象;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细腰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标志,而这与发达的乳房是相冲突的,所以,妇女们常穿紧身衣来束缚乳房。然而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这种观念并不存在。古代的妇女,常穿紧身胸衣,并系很紧的腰带,这也是欣赏发达的乳房和臀部的例证。在白种人中,这种做法很普遍;在其他人种中,也有这样的情况。  胡须是男性的突出的第二性征,而且它与女性的乳房和臀部不同,因为它并非性功能的明显标志。我们可以把胡须看作是纯粹的性的装饰品,其作用与很多雄性动物头上所长的类似的须毛相仿。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蓄须的风俗有所不同。某些野蛮人特别重视胡须,有时还把它视为圣物。在文明社会中,胡须作为性的装饰物的价值减少,甚至完全丧失。在古代文明社会中,情况也是如此。在罗马时代初期,男人普遍蓄长发和胡子;而在罗马时代的后期,风俗就发生了改变。在那时,女人盛行使用阴阜脱毛术;而男人的胡须则被视为严肃和智慧的象征,所以,一般只有哲学家才蓄胡须。古希腊的女裸体塑像,一般都无阴毛,然而这并不是当时风俗的表现。画在花瓶上的女裸体都有阴毛,甚至当描画的对象是艺妓时情况也是如此。特洛伊的海伦是公认的美的典型,然而在她的裸体像上,仍可看见阴毛。不同种族以及同一种族在不同的时期,对人体的须毛的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有的时候它被视为男性的光荣,或者甚至是女性美的标志;然而有的时候人们却大刮其胡子,或使用脱毛术,并想方设法抑制它的生长。  发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毛发与性别有关系,但它毕竟不同于骨盆和乳房,因此,它不再具有明确的生物学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可能随心所欲地凭好恶来确定他们对毛发的态度,并使之变为时尚。宗教中的禁欲主义因素是对蓄胡须不利的。在古代的埃及,宗教家们认为:“不朽的生命存在于仅有柔毛的形式之中。”同样可以理解,基督教也对人体的须毛持排斥的态度。在历史上曾有僧侣作家撰文攻击蓄须的轶事。在近代的维多利亚时期,在图画中描绘“令人厌恶”的阴毛,则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事情。在此意义上说,宗教促进了文明的进步。现在男人大都刮掉他们的胡须,而女人则想法去掉其腋毛、阴毛和身体上其他地方的须毛。  总的来说,美是一种客观的属性,而且人们对美的认识有着共同的基础。然而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里,因而他们的审美观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甚至生活在同一国家的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观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人们要受性的因素的影响,而性的因素与审美标准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有时人们会赞扬某种第二性征,而在同时却贬低另外一种第二性征。  如果我们想完全地分析性感美。那么我们还必须考虑另一个因素—个人趣味的作用。每个男人都有其自己的女性美的理想,这个理想一部分是由他的个人气质决定的,一部分是由他所遇到的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所留下的印象决定的。也许没有必要在这里过多地强调这个因素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文明人在选择异性时,都要把它考虑进去。需要强调的是,性审美观是人各不同,区别极大。有的热恋中的情人,还有将对方的外貌理想化的倾向,而实际上对方的外貌也许根本不美。这里我们已接近病态的性偏离这个领域。  这里我们还得承认组成性感美的理想的另外一个因素:对不同寻常的、遥远的和来自外国的东西的喜好。人们常说:美以稀为贵。严格说来,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然而当普遍被认为是美的事物混合了上述的因素时,这种说法确实是成立的。现代文明的动荡不安和高度的敏感助长了这种趋势,它尤见于一些天才的艺术家身上。在每个文明的中心,性感美的理想都要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外国的性感美的标准和时尚,往往变得比本国的更受欢迎。  在视觉的性吸引的作用中,外貌美是主要的因素,但绝不是惟一的因素。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懂得这一点。在求偶过程中,视觉唤起性冲动的努力,常常得到其他感官的援助。  有一些人有一种所谓窥淫欲的癖好,即是说当他们观看性的场景或只观对方的性器官时,便会感受到极大的性兴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只不过由于文明的传统对公开裸体严加禁止,所以,人们才把它视为丑行。很多德高望重的男人,在年轻时都曾偷窥过卧室中的妇女,不少端庄娴雅的妇人,都曾从锁孔窥视过男人的卧室,尽管他们也许根本不会承认这一点。在西方,女房东和女仆常常通过锁孔窥视情人的卧室,这简直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人们把这类具有严重的窥淫欲的人称为偷看者。这种行为有时甚至会引起警察的注意,特别在巴黎,我知道有些女士在杜勒伊公园利用夜光偷看男人在公共厕所里解便。  另外,有的人觉得某些图画(并不一定是色情的图画)、电影中的性镜头和某些塑像,都具有性的吸引力。这种感觉是色情艺术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一种被称为皮格马利翁癖的性心理变态。这个术语来自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他是塞浦路斯国王,爱上了他自己雕的少女塑像。对表现爱欲的场景和图画感兴趣是自然而正常的现象,然而当这种兴趣变为一种狂热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病态。皮格马利翁癖之所以不正常,是因为喜好的对象最后都变成了性的目标。皮格马利翁癖多见于男人,然而赫希费尔德曾报告过一个女性病例。  ……

图书封面


 性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读过Havelock Ellis的书是《生命的舞蹈》,为他的思想和文字所迷,从图书馆里借阅出来几次,引起周围同学的好奇,至少有两位同学也借阅了。从这本书才知道这么一位大师,并从介绍中知道他著有七卷本的性心理学,但我只读过潘光旦先生在翻译的基础上的一个缩写本《性心理学》(也很厚),潘的译文是半白话文且很有韵律,文字古朴优美,很值得一阅。这本估计和我看的是一个版本(但封面不同)。看这本书后,可能会更能包容各种性偏差、异常性行为了。可惜生命的舞蹈一书在网络上查不到ISBN,其实我更想推荐的是她。不过正好查到别人写的一篇评论,就拿来省省事吧。:P埃利斯与马赫作者:黄河(网名:乖乖老鼠) 有的书在开卷之初就能给人带来狂喜,但在以后重读时却难以找到最初的兴奋;有的书在初读时显得平淡,甚至晦涩难通,但只要有着足够的耐心,在一遍遍的重复之下,也会显出一种美丽,由此而通向一个新奇的世界;还有一种书,无论重读多少遍,它总是能象第一次打开时那样,带给你无数的惊奇与喜悦。在我看来,最后的这类书尤其难以觅到,而其价值也是最高的。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埃利斯(Havelock Ellis)的《生命的舞蹈》都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是他在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深思熟虑地"写下的一部名著,在书中,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舞蹈、思维、写作、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社会学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周作人特别佩服埃利斯(他译为霭理斯),在《文艺与道德》中,周氏写道:"他毫无那些专门'批评家'的成见与气焰,不专在琐屑的地方吹求--却纯从大处着眼,用了广大的心与致密的脑估量一切,其结果便能说出一番公平的话来,与'批评家'所说的迥不相同,这有不仅因为他能同时理解科学与艺术,实在是由于精神宽博的缘故……"  这位"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重天赋"的传奇人物,在科学史上以对性心理学的开拓性研究而广为人知,同时在哲学、美学、文学和文艺批评等各方面也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就,是"当时英国文坛上的一颗明星。"(费孝通语)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将能领略到作者那由渊博的学识、清澈的叙述以及丰富而含蓄的内蕴结合而来的"优雅的风格"。  假如说埃利斯是他那个时代里人文科学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马赫则在几乎同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里作出了同样的努力与追求(两人的出生时间相差不过二十年)。作为一个科学哲学的开创者,伟大的科学史家,马赫同时又在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格式塔心理学、空气动力学等一系列学科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这些领域中的先驱,这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著作《力学史评》对于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毫不讳言地将马赫看作"相对论的先驱"(而马赫对此表示拒绝,这在科学史上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同时,他对马赫作了如下的评价:"马赫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自述》)"甚至那些自命为马赫反对派的人,可以说不知道他们曾如同吸他们母亲的奶汁那样吮吸了多少马赫的思维方式。"(《恩斯特·马赫》)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与评价之上,马赫与埃利斯在对人类知识的态度上呈现出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对于马赫的态度,爱因斯坦曾作过精辟的描述:"马赫的哲学研究仅仅是从这样一种愿望出发,那就是他想获得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出发,他毕生所从事的各个不同的科学部门就可以理解为一种统一的事业。"  马赫自己则说到:"我不自命为哲学家。我只是要在物理学内采取这么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当我们的眼光转到其他科学领域时,也无须立即放弃,因为归根到底,一切事物都必须成为一个整体"(《感觉的分析》)  而埃利斯在《生命的舞蹈》中,对自己的理解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归根结蒂,世界上不仅存在着多样性,也存在着统一性。多的差异性由于一的稳定性得到了平衡。生命永远是一场舞蹈,其原因就在于此,因为舞蹈永远都是一些多少变化的动作,但它们又永远保持着整体的形态。"在"思维的艺术"中,他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划分是现代才出现的,而在思维中,它们仍然是一体。  在这里,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一"整体"和"综合"的概念,被习惯性地划入了"启蒙时代"思想方式。确实,从这个意义上,马赫和埃利斯都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启蒙思想家。怀着一种伟大的谦逊,两人都把自己的研究看作是正在形成中的视野和观点而非任何独具"普遍有效性"的哲学结论。然而,他们所带给后人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其思索的结论,而更在于一种生存与思考的方式。一种"思想上的勇气"。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本身就是某种启示,人类能够,而且应当象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那样去生存、思考、怀疑和寻找……  对于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创造者来说,他们所面临的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埃利斯,这位被称之为"最文明的英国人"的学者,在进行他的性心理学研究中,也不得不面对当时强大社会舆论的嘲讽、谴责甚至警方的迫害。而马赫的思想更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无数的争议,在得到爱因斯坦等人毫无保留的赞誉的同时,也遭到了同时代人毫不留情的抨击与批判(玻尔兹曼、普朗克、列宁、利普斯等)。在这里,我们难以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而只能简单表达出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某种启示与感悟,那就是:无论在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门学科由于其自身成熟化的要求而必须作出多少限制(套用一个文学批评上的术语,这可以看作一种思想"扁平化"的过程。)真正深刻的思想和思想家本身却是某种"立体的"存在,这使得他们既无法被包容,又难以被忽略,而成为人类思想历程之中某种"不可约分"的存在。或许,埃利斯下面的这段话会是对这一存在更准确的描述。  "(对于真正的书)我们的意思就是指某种依然是潜在的、无意识的、也许或多或少是有意地在作家自己的灵魂中、最终是在人类灵魂中压抑着的东西的展示。这些书籍很容易受到排斥,诚然,没有任何东西能象明确展示我们自身那样一开始就使我们震惊。因此,这样的书会一次接一次地敲击我们紧闭的心灵之门。我们漫不经心地喊着:'谁在敲门?'我们不能打开这扇门,我们让那纠缠不休的陌生人(无论是谁)走开,直到最后我们似乎在外面听到的一个声音:'这是你们自己啊!'就象在波斯神秘的寓言中所说的一样。"(《生命的舞蹈》·序)  我要用这段引言来结束这篇絮絮叨叨的文字,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对于我们真正的思想,我们永远无法直接用语言进行表述,而对于那个不可说的世界,只能保持沉默。  一种充满感激与喜悦的沉默——对我心目中的两位大师Ellis的英文介绍http://grids.jonmattox.com/people/ellis.html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读过老版的这个出版社的,例子挺好玩儿的
  •     有些谬误。
  •     埃利斯就是霭理士(潘光旦译)这本的翻译比较适合当代的读者,但没有潘光旦译本那么多注释,潘光旦的注释引用了很多中国古代典籍的材料,非常有价值.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喜欢的译本.
  •     这本书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他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性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影响性的主要因素和性在婚姻和爱情中起的重要作用了。这些对于正在准备结婚和已经处于婚姻之中的人来说是一本必要的读物。
  •     翻译的不好,但是图片很丰富。
  •     不纯心理学哈~和性概的书差不多
  •     这本书让我了解性是自然规律,性是美好的,让我们要从正面对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