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痛录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5
ISBN:9787530205235
作者:韦君宜
页数:19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老共产党员韦君宜晚年的回忆录,是继巴金《真话集》之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她在病榻上完成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韦君宜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是那个时代中最有理想的激进青年,为了民族救亡,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去了延安。半个世纪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使她忍不住拿起笔,用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记述她所经历的时代。她的回忆是真诚的,她的反思带给人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教益。

书籍目录

缘起   一 “抢救失足者”   二 解放初期有那么一点点运动   三 我曾相信“反胡风运动”   四 反丁、陈运动到反右风涛   五 “大跃进”要改变中国面貌   六 “反右倾运动”是反谁   七 一个普通人的启示   八 缓过气来之后   九 文化大革命拾零   十 当代人的悲剧   十一 忆大寨之游   十二 “取经”零忆   十三 那几年的经历   ——我看见的“文革”后半截   十四 抹不去的记忆   ——忆向阳湖畔十个无罪者   十五 编辑的忏悔   十六 十年之后   十七 记周扬   结语   杨团:《思痛录》成书始末

内容概要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1917年10月26日生于北京。1934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哲学系。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做青年工作,编辑《中国青年》,还曾在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做过中学教师、报纸编辑、记者以及新华广播电台编辑等。解放后,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后调任北京市委文委副书记,主管宣传工作。1954年调作家协会,担任《文艺学习》主编。1960年调入作家出版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社长。2002年1月因病去世。   一生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母与子》,中篇小说《洗礼》(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集《女人集》、《老干部别传》、《旧梦难温》以及散文集《老干部别传》、《旧梦难温》以及散文集《似水流年》、《故国情》、《海上繁华构》等。但最为著名的则是其晚年所写的回忆录《思痛录》和自传体小说《露沙的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必要的说明90年代初,一次我照例去探望病中的韦君宜同志,谈到她写的回忆录。她当场把厚厚的一摞沉甸甸的、既有发表过的剪报复印件,又有她1986年发病后写成的原稿(其中一部分找人抄过)的书稿交给我,嘱我看看有无发表和出版的可能。回家后,读着读着,我越发感到这本书分量的沉重。我先后把稿子送给一些刊物,其中两篇分别在《散文与人》及《精品》杂志发表过。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书稿暂时搁浅了,一直保留在我手里。    现在,这本书终于得到出版的机会。遗憾的是,君宜同志第二次发病后,躺在医院,虽然脑子非常清醒,说话和写字却非常困难,已无力把稿子作最后的检查、增删与补充。这项工作,只好由我这位书稿保管人来完成。我的工作之一是觅人抄写她病中字迹欠清的稿子。此外,我还替她改正文中的个别笔误或自以为欠妥的地方。由于无法征求她的意见,不妥处当然责任在我。    在庆祝君宜同志八十大寿的座谈会上,大家对这本书出版的事情十分关心,敦促我尽快设法找出版社。这也是我的心愿,我衷心希望早日让君宜同志看到样书。                                                  牧  惠                                                1997年12月

章节摘录

书摘    除了冯大海之外,还挖出一个严望,这人只是作协一个打打电话,管管事务的秘书。又挖出一个束沛德,这个人年轻老实,是各级领导从周扬到张僖都信任的人,一直让他在主席团和党组开会时列席当记录。忽然,据说主席团里开会的秘密被走漏了,于是一下子闹得风声鹤唳,每个人都成了被怀疑者。最后查出来原来是他!这样“密探束沛德”的帽子就扣上了,记录当然不能再当。人们在大楼拐角的那间仅可容膝的小屋里,为他放了个小桌子,叫他天天在那里写检查。而且好像还规定他必须开着门写。因为我每次路过都见门是开着的,他背对着门伏案而书。    冯大海是“坐探”,已公布于全编辑部。我和黄秋耘一起到他家审讯了两次,也审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后来,就由公安部决定出示逮捕证,“隔离反省”了。所谓隔离反省,就是监禁在我们编辑部旁边的一间黑屋子里,有一个公务员看守着他。虽然他明明离我们只有几米远,但我们却从来见不着他。偶然有一两次,他由那个公务员押解着去上厕所,在甬道上被我们看见了。这个原来壮实高大的人,此时已经变得躬腰驼背,面色灰暗,只知目不斜视地低头走路了。他完全成了一个囚徒!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被派去看守他的那个公务员是有肺病的,每天和他在一起,硬是把肺病传染给了他!他的牢狱生活足足过了一年多。最后是妻子离婚,本人放出之后“工作”了没有几天就赶上反右派。随后,他又和“右派分子”们一路下去劳动了。    最后,几乎大大小小的“胡风分子”都经过公安部逮捕审讯,并判刑。冯大海除对我和黄秋耘最初讲的那一番话外,实际上找不出什么“罪行”,所以算判得最轻的,只判了个开除党籍留用(牛汉大约也是)。他被放出来,又回到了编辑部。当时我们编辑部参加结案的是黄秋耘,我不了解细情。但是我看得出这里面实在没有多少真赃实证。而我自己对他进行了多少追逼,写了多少“汇报”啊!不知不觉地,我心里那点人道主义的老毛病又犯了。当然,我还不敢想这案子是否错了,只是觉得,即使参加了集团,但没有多少具体罪行,如此处罚,未免太重。我还不知道原来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反革命集团。    反胡风运动被说得最确凿有据的是国民党军统局特务绿原,他是胡风反革命集团与蒋帮特务联系的主要渠道。而他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即使是当时的材料也表明,他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向往抗战的青年,在重庆报名参加过一个抗战训练班。进去之后发现这是一个特务训练班,赶忙想办法逃脱了。直到1964年,绿原才从公安部放了出来。公安部交代我们,他还是个胡风分子。原单位中宣部不能要他了,分配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林默涵把他交代给我时只说了一句:“他这两年学习德文,可以搞点翻译”,别的什么也没有讲。我是出版社负责人,而这个绿原的所谓特务问题,没有一个人向我做过一句交代。他没有罪,我更无从知道。    后来,我在一位老保姆(也即一个正常人)的看护下,逐渐恢复。其实那成天批斗我的正常人,倒是不正常的。    街上烧饼店老板都被打成走资派,用印有毛主席照片的旧报纸包花生米的小贩打成反动分子……都不必细说了。还说我自己的故事。“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偶然在家里发现了一本旧图片册,不知是院子里哪一家的东西,也不知是谁家孩子带到我家来玩扔下的。只见大红封面有个寿字,打开来那玻璃纸扉页上有个小孩子用铅笔瞎涂的带胡子的美人,再往下看,这美人原来是宋美龄。这册子是一本庆祝蒋介石生辰的画册,头一页是蒋宋二入画像,后面是一些山水画(大约是蒋氏家乡写生)。我看了看,扔在一边了。我那位婶娘杨奉筠把它收了起来。事隔多时,“文化大革命”来了。杨奉筠此时已不和我住在一起,她竟突然心血来潮,想起那本画册里有蒋介石、宋美龄,那不是国民党吗?家藏国民党的画像,不就是反共罪行吗?于是她找了我家的老保姆赵贵芳,两人在公园里好像研究反革命秘密似的碰了一回头。当时杨述正在挨斗期间,对赵贵芳只说了一句:“我不知道。”赵贵芳便把它用包袱包好,送还给杨奉筠。杨奉筠一见,更吓得不知罪有多大。她把这事件报告了我社的造反派,说我私藏蒋宋照片。同时,因为害怕,她又将这画册撕碎毁掉了。这一来,一群年轻的造反派可找到了一件特务间谍案,说我是特务,那本画册是我的特务活动证件。    这实在太荒唐了,我不能糊涂承认。于是我费工夫写了近万字说明,请他们考虑一下,这么厚重(一尺长,二寸厚)的一个本子,特务们会不会公然把它交给我这个已经当了共产党党员干部的“特务”?如果给特务们都分发这种大册子做证件,那恐怕得开办特务发行部了。如不是他们公开发的,那只能说是我从延安带出来的了,谁都知道我们是从延安徒步行军到晋察冀的,一人一个挎包。我在挎包里装上这个特务证件,首先背不动,即使我把别的都不要了,光背着它,那不是走一天就会被别人发现的吗?那时夜晚都睡十几人的火炕,可没有单间旅馆。    这些理由,我一面说,一面想笑。为这个打成特务,自然可悲,但这种理由,怎不比滑稽剧还滑稽?最后他们虽然闹了半天,还是说不过我,才算了。把这一案归了杨奉筠,大概弄到1976年才结案。    其实很简单,我还记得画册的出版处就是杭州美专。为蒋的生日,出一本以风景为主的画册,有什么奇怪?可能刘海粟、林风眠都会知道。但是我可不敢再拉扯别的人了。    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年,在谈论美术作品时闹笑话,还不足为奇。最奇是在文学工作中滚了多年的知识分子老编辑,也写出种种绝世奇文,简直变成了文盲。记得我们有一位被“揪出来”的文友龙世辉,平常喜欢写点寓言。有一篇寓言叫《白鹤的故事》,大约是说白鹤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他的作品不如普通的鸟儿。审查我们的造反派,说他这篇寓言是反党,白鹤就是公然影射最高领袖。这就批斗起来。他矢口否认,于是造反派居然在批斗会上亮出了“物证”。什么“物证”呢?原来是从新华书店业务员嘴里问出来的二    第二次我又来取经,这回碰见了名人宋莎荫。他知道我们是出版社来的,果然给了比较“优厚”的待遇。没有跟着参观大队进村,而由一位专门的讲解员陪同,走得也慢点。不过,我们新看到的也还是差不多。看了“先治坡、后,治窝”,看了“苦人树、乐人树”,看了大寨展览馆,都是从报纸上找得到,背都背得下来的。    所以,后来那几次,我本来没有兴趣再去了。那是没法子,身负“任务”,不得不去。又屡次进村,屡次参观,听讲解。记得其中一次,参观了人造梯田,四个农民连背带抬一块很大的石头,吭哧吭哧安在半坡地下,当然,这样的梯田很美观。可是,田地由这样的人工修成,我不禁不直感到,四个人用一下午的工夫安上四块石头,中国人的劳力真是比牛力马力还要低贱了!当然,他们这样苦干,对这种精神应当佩服。可是当又一次进村,参观到刚建成的“人工下雨”时,我可不能不当时就“哎哟”一声了。这下雨的方法,原来是在一块田的周围,安装了若干根自来水管。好像公园里喷草地的水管一样,开关一开,管子喷出水雾。只是范围太小了,只有一亩地大小。如果中国的田地都用这种方法来下雨,那中国非首先工业化到钢铁比农田还要多才行。要不,哪里来这么多铁水管?    下午回到县城,已经不早了,我不想再去跟这里的县委宣传部打交道,就说:“天不早了,人家也下班了,明天再说吧。”那位陪同的宣传部干事却说:“这你不知道,昔阳的规矩和全国各地都不一样,这里的一切机关都没有上下班时间。早晨睁眼上班,晚上上床下班。这是老陈说的,农民有什么上、下班?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到机关都有人,不信你看看。”他的话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真在晚饭以后时间跑到县委宣传部去。果然灯火辉煌,虽然不是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人办公,反正坐着几个。有正看报的,见我们过来,推开报纸就谈工作。不一会儿,还把宣传部长陈明珠(陈永贵儿子)请了来和我见面。据他说,星期天也是这样,他们没有星期天。    这好不好?我不知道。也可能他们发动起了全体职工献身的积极性。但是,这些人还是人。要他们不管家务,一切推给老婆,也许可以。但要他们不管孩子,不休息一会儿,不买东西不上街,甚至不换衣服不洗澡,可就太难了。这不得不使人做出坏的推测:弄不好,天天都是星期天。    后来见到宋莎荫,他请我们吃饭。就在县委招待所里,里边有间小餐厅,平时我们进不去的,他随口叫菜,随便叫人,一看就知道了这是真正的主人。然后他把县里准备培养的几个青年作者向我们介绍,他们不但要自己建设大寨,还要自己写大寨。这几位未来的作家,每人分配了一个题目,文章还没有一个字,就这么跟编辑联系上了。    以后,大寨就成了我们编辑部的人常去的地方。我也再去过,并没看到太多新东西,却是人越来越多,排场越来越大。我记得又一次去时,还看见穿藏族服装、傣族服装的……真是全国东西南北的人,无不来此瞻仰,来听讲解员那无数次的重复。我们也又看见一点新建设,即“人造平原”,把上回刚修好的梯田,又推平了,让它“平”的面积稍大一点。    宋莎荫也再次和我见面,这次显得熟多了。他跟我闲谈,谈老陈怎样一回山西就到昔阳,谈老陈家里的事。老陈给儿子陈明珠找了个很朴素的媳妇,陈明珠不要,要漂亮的。又谈到他们关于大寨的宣传计划。关于这,老陈说了:“是你当副总理还是我当副总理?”显然这计划是宋莎荫提的。    计划不是区区一本书了,是一套丛书,有大寨史、大寨英雄列传、昔阳学大寨典型录、昔阳的英雄人物在山西各县……当时我不知怎样去完成这一大套任务,而他说:“这是跟老陈商量好的,就要这样成套。你们可以各处采访,我们的作者也要出去跑。”这时,这群年轻“作者”也已经在宾馆里出出进进,看样子已经脱产写作了。我无法可想,只有含糊点头,说以后再详议。    ……


 思痛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执着地让人叹息与沉默。她是那样真的述说也是那样稚气的话语,从未变更的信仰也遭受不起次次反复无常,最后折损的唯有个体的生命,卑贱如草。
  •     坦率真诚且有深度,令人一震。
  •     这是《思痛录》的第一版,文字不全,缺了《忆向阳湖畔十个无罪者》一章。
  •     总觉得有删节,有些儿部分语焉不详,以后一定要看看港台版。看到她写到的胡耀邦,才明白了大家对这位先生的爱。
  •     #边改学年论文边看,结果看的比改的快# 总的说来较真实客观,很有历史的现场感,红太阳多次引用。那个年代,谁能不做亏心事。谁能幸免。不过背负历史的沉重总好过轻易地超脱与选择性的忘记。
  •     前人之经,后人之思。
  •     是有反思,但是也太肤浅了,只看到问题的表象。
  •     政見是膚淺的,我懷疑她能否看到背後的真相;唯一有價值的是她的經歷,她的評論可以忽略。1、肆意栽赃的延安锄奸;2、牵强附会的三反、肃反;3、空口捏造的胡風反革命集團;4、捕風捉影的丁陳反黨集團;5、全民浮夸搞跃进;6、針對意淫假想敵的反右傾;7、右派個案;8、利用小說反黨是一大發明;9、打倒一切牛鬼蛇神;10、天真的杨述;11、赶鸭上架学大寨;12、文革後期;13、文學創作皆虛構,熊大縝與《上學記》《教科書外看歷史》相互印證;11-21,政花。作者的部分話語印證了我讀《我們最幸福》時想到的,部分朝鮮政府官員可能真的是相信朝鮮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的,相信他們的所作是為了群眾。
  •     写丈夫杨述那篇感慨良多
  •     诚恳的说,这书在那个时代算还行的,毕竟文笔还比较质朴。但如果放在当下,韦君宜的文字功底还蛮让人失望的。不过对于文革前后缺乏了解的读者还可以看下,就当稍微普及下常识。对作者本身来说能写出来已经是一种勇气了,只不过假如对文革已经形成比较透彻的见解的人,还是不推荐这本书了。我自己买了之后就蛮后悔的,当初我们老师推荐这书时可能把现在大学生的常识看的太低了。
  •     一个知识分子在建国前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所见所闻和心路历程
  •     没什么特别的。
  •     勇气可嘉
  •     水平还差点
  •     写得真诚,不多见……
  •     读这种东西总是觉得很难堪,就像读梁任公家书看他巨细靡遗地描述自己尿血。韦君宜的文笔也令人觉得尴尬。容我冒犯:就他妈这流水账还能出版?读起来完全就是系统内人,优越感与正确感挥之不去。即使她口口声声说自己错了也无法抹去。
  •     从整风到文革的反思。抹杀个人思想和良知,碾碎敢于坚持真理的民众。
  •     怀着不忍看完。
  •     “这就是恐怖,这就是书上那些目击者说的疯狂屠杀的恐怖。我现在理解了。我再不可能像懵懂无知时那么喜欢它了。” —— 迈尔斯·弗·科西根,《战争学徒》
  •     读着便觉心酸,不忍读完
  •     真诚
  •     痛何如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去理解革命”的起点······
  •     一个二流文学家、一流革命青年的上当史
  •     读过
  •     讲史铁生、阿城等不过是当时的红卫兵造反派,写自己的痛苦,因而成了名,但是可曾写他们对别人所施加的痛苦。——不知道实情到底如何。
  •     一本有良心的好书!
  •     一个至今还是坚定共产主义者的见闻
  •     从文笔上看就是比较平实的文字;重点在于对那个时代的记述,让人们对曾经的疯狂时代有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教训。
  •     字里行间反复透露出来的当年天真的盲从使人无法接受但难能可贵。责己难。
  •     前人之径,后世之思
  •     反思其实还不够彻底,应该是仍然局限于体制内的身份,可是现在连敢写这题材的都没有了
  •     可借以一窥那个变异的时代普通文人的心境。
  •     一口气读完的。老一辈子人缓慢觉悟的过程,写她老公的那一章写的尤其刻骨,老实人就是一根筋。
  •     对于我们逝去的曾经的一段见证。
  •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N年前听说的一件事,有人因为害怕上班迟到而闯红灯过马路,结果被撞死。是无知?是自卑?还是空虚?
  •     似乎反思的深度不大,但是由于作者的特殊地位,给我们展现了一般文革类作品看不见的一些视角,例如从整人到被整,从坚信到怀疑的心路历程
  •     怨气满腹的个人史,搁现在能不能出版都难说。印象最深的是说碰到在国外功成名就的学者同学,感叹当年学校最优秀的人才全投奔了gcd,二三流的出国一混都成了栋梁,历史之讽刺如是
  •     此痛可思不可解
  •     韦君宜与杨述的女儿杨团现在在NGO圈很有名,而另一位更有影响力的杨东平,其父杨士法也不简单,曾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
  •     和《往事并不如烟》比起来,这本书主要按时间顺序叙述,述及的范围也要更广,帮我理清了一些时间的先后和因果。关于作者丈夫杨述和周扬的叙述比起章诒和的人物小传来似乎情感和文笔都要逊色一些。只觉得对那个荒谬的时代又多了一点了解但仍不足以完全弄明白其前因后果,总是很羡慕我们系的老师因为可以把历史理得很清楚对未来的走向也有自己言之有据的判断。相信自己下过一番苦工之后也能做到啦!最近觉得学历史应该就是探求本可以怎样和事实上怎样之间的落差及其原因,也是很有意思。
  •     人说,不止 还我清白 那么简单。
  •     一言难尽
  •     反思不彻底。看了前言,觉得她活该。
  •     一场春秋大梦哦~~~
  •     高中旧书店淘的,当时觉得语言朴实,不够动人诶
  •     讲述的事实比较难得
  •     很少晒读书,但这本要马克对不。
  •     反思 有深度
  •     那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派始終的追隨者痛定思痛 作的晚年回憶錄。歷數初期到文革結束後漫長歷史時期中的故事 立足於個人生活的角度和陳懇反思的態度 本書可作為一個觀察我朝歷次運動 事件背後黑暗新探索以啟迪。
  •      韦君宜写《思痛录》、巴金写《随想集》、季羡林写《牛棚杂忆》,都是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负责。
  •     其实是没读完的,因为心里憋屈。
  •     了解了一些事实,只是韦君宜一定是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不然也不会把“我干了违背良心的事”和“违背党性的事”等同起来了。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从文中罗列的一些事情来看,她也发表过一些小说散文,但是文笔我真的觉得很一般。
  •     让我看那段历史更加清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