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201080932
作者:张宏杰
页数:225页

后记

我的文学青年生涯    一九九六年初,我把一个大信封投入邮筒,然后又用手指探了探投信口,看看是否落了进去。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里面装的是我的一篇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    十五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也没收到《收获》杂志的回信。不过,我的“体制内文学生涯”确乎可以从初次投稿这一天开始算起。    只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才能明白“作家”这个字眼儿,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个人人捧读文学期刊的时代。一篇小说在稍知名一点的文学刊物上发出来,则举国皆知,人人谈论。那是一个作家是社会精神导师的时代。人们相信作家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的化身,是未来的宣告者。那个时候,写作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发表一篇引起关注的小说,就可以使一个人从社会底层一夜之间变成万众瞩目举国议论的焦点。一个人如果揣本诗集,号称热爱文学,就可以行走天下(套用高晓松的话“那时的人们相信弹琴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人们相信会写诗的孩子更是好孩子),人心如同白莲花,刚刚绽开。    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而我身处的辽宁省朝阳市,又是一个对文化和文学抱着特别质朴的尊重的边地古城。去年我回朝阳办理母亲的医疗报销事宜(母亲是在朝阳市退休的),异地报销手续繁琐,工作人员表情慵懒,公事公办,眼看着一天之内不可能办完。陪我去的表妹夫很机灵,对工作人员说,他是个作家!说着把我刚送他的一本书拿了出来。    顿时整个办公室人都轰动了,每个人都站起来,争相传阅这本书。科长给我端来了椅子,请我坐下,另一个人递上了热水。人们如同对待一个前来视察的大人物。一路绿灯,很快全部办妥。    在“作家”如此贬值的时代,此地对文字还保持着如此淳朴的尊重,那么可以想象二十年前这种尊重会是何等盛大!    古城里的人认为读书肯定是一件好事。并没有人教导自己热爱阅读,但是书籍几乎是小时候除游戏之外唯一的娱乐。初中时,我在朝阳市图书馆和市政府图书室各办了一个借书证。别无选择,借回家的都是“名著”,当然,是那些勉强能看懂的名著。什么《大卫·科波菲尔》、《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伯爵》、《名利场》……记得有一年夏天去北戴河旅游,我坐在大客车的第一排,手里捧了一本厚厚的《愤怒的葡萄》,因为看不懂而愤怒了一路。    一个初中生看《愤怒的葡萄》,这就是我成长年代的文化景观。一方面我们没太多书可读,另一方面,撞到手里的书大致都有着坚硬的品质,把每个读者都练成了钻头。浅阅读、轻阅读、软阅读这些词汇,当时尚未出现。    更多的文学熏陶发生在上大学的九十年代初,大学图书馆里的书毕竟更多。王安忆、韩少功、莫言、韩东、王朔,一本接一本。高中时没读下去的《战争与和平》重新再读,从此迷上了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经历了这些之后你没法不成为一个文学青年。    但是工作以前我并没有认真想过当一个作家。在大学里,我业余时间大量投入书法和篆刻之中,加入了大学的书法协会。除了“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目中过于崇高之外,还因为我莫名其妙地认为当作家是起码要人到而立有了阅历后才能尝试的事(形成这个印象也许是因为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作家大多是有了一把年纪的知青出身)。    开始写作发生在上班一年之后。写作的动因相当简单:无聊。大学毕业之后,本来是想好好工作,先“混”上(用我爸的话来说,是“熬”成)副处级,能用公款请客吃饭,在小城市里有地位有面子,这是一个北方小城长大的人的普遍理想。但是一九九四年大学毕业进入葫芦岛市建设银行工作之后,我发现“混”和“熬”对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事:一个星期的工作,基本上一两天就能处理完。其他的大部分时间,主要都用来打扑克。那个时候,国有银行还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氛围和政府机关差不多。我记得有相当一段时间,每天上班之后不久,我们科里几个人就把门上的玻璃亮子用报纸一糊,在里面拱猪、炸金花,一打就是一整天。    这样的生活虽然自在,但时间长了,未免觉得空虚无聊。还有什么更好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呢?在单位没法写毛笔字或者画画。那么,写点东西吧。我想起我似乎还真有一点“文学天才”: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曾经被老师当作范文。托尔斯泰说过,成为作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虚荣心。很幸运,这个品质,我也具备。    写什么呢?什么都行,只要不平庸。要知道,我从小就爱把自己弄得与众不同。从初中就开始读每一本能弄到手的《新华文摘》,越是看不懂的长文章,看得越投入。初二的那年暑假,我还借了本《小逻辑》,在公园里硬着头皮读了十个上午,当然最后还是没读懂。从小只要是带字儿的东西,不论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生物自然科学迷信甚至日历,我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大学四年,我基本就是在大连市图书馆泡过来的,读得最多的,是历史书,还有那本介绍朝鲜人民幸福生活的《朝鲜画报》。所以截至此时,肚子里已经装了太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虽然“余秋雨”这三个字今天已坏了行市,但我从不否认,那种所谓“文化散文”的写法令我豁然开朗。这种纵横捭阖的叙述方式,正好将我一肚子的乱七八糟搅合到一起,一股脑抽出来。    半年时间里,我写出了《蒙古无边》、《无处收留:吴三桂》等好几篇很长的散文。其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无处收留:吴三桂》这一篇。    对吴三桂感兴趣,是因为读了一本很薄的小书《叛臣吴三桂》,我发现,这个被严重脸谱化的人,年轻时居然是以“孝勇”闻名天下的。青年吴三桂是个美男子,下马彬彬有礼,上马武勇过人,颇为时人称许。从道德至高点走到一叛再叛擒“旧主”以事新主,他经历了什么样的精神地震和灵魂撕裂?我又买到刘风云教授写的另一本书《清代三藩研究》,找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与吴三桂及那个时代有关的资料,从材料碎片中一点点复原吴三桂在重压之下如同蜗牛一样一层一层脱去道德面具的精神历程。    从文体上,它非驴非马,不是纯粹的散文,也称不上小说。它是一种叙述和思考的杂糅,是一种合金体的怪物。后来还是评论家们给这一类东西定义为“跨文体写作”。后来有人说:“张宏杰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典型的跨文体写作,掺杂了大量小说式、历史报告文学式、甚至心理分析式的写法。”    我对这篇东西相当满意,认为我可以开始文学青年的第二个规定动作了:投稿。    那个时候要成为“作家”,必须向文学杂志投稿。文学杂志是通向文坛的独木桥。网络那时刚刚兴起,网络文学这个名词还没出现。每一个“文学青年”,都先要在文学期刊上“露脸”。一般的路数是先在“省市级”文学期刊上“崭露头角”,然后在“国家级期刊”上引起关注。这样,你就有机会参加各种笔会采风之类的文学活动,有资格加入市、省乃至中国作家协会。接下来你的奋斗目标就是被一些知名评论家评论和文学权威认可,获得一些“省级”乃至“国家级”文学奖项,这样你就会在作家协会体系内混到一个“官位”,比如某市作家协会主席、某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样你就算是功成名就,可以被称为‘‘知名作家”,有资格出席“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或者。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之类的荣誉性大会,享受各级作协组织的免费出国采风交流之类的活动。这是彼时一个正常文学青年的作家之路。那时候,人们做梦也想不到,十年后会有很多人比如当年明月,只须把文字发到网上,就有可能被广大网民关注,成为风行海内的畅销书作家。更想不到,一个少年韩寒,居然拒绝了进入作协的邀请。    那么换句话说,在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文学杂志的编辑、文学评论者和文学权威,是一个文学青年成功道路上的三道闸门,你必须一一攻克。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先敲开文学杂志的大门。作为文学体制的一部分,到今天为止,全国各省都会有至少一本“纯文学期刊”。按照“文学圈儿”内的标准,文学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两级。一级是“省级”,比如辽宁的《鸭绿江》、黑龙江的《北方文学》,这些刊物影响比较有限,换种说法可以叫二流的文学期刊。另一级是“国家级”,其中也包括一些影响很大的地方刊物。大致有《收获》、《当代》、(《十月》、《大家》、《钟山》、《天涯》、《人民文学》、《花城》、《作家》……大家心中公认的第一位,当然是《收获》。    和一般文学青年先从“省级期刊”投起不同,我第一次投稿,就把那篇《无处收留》投给了《收获》。    我决心要用这篇作品作为开头炮,轰开我的“作家”之路。相比当时文学刊物上的其他“文化散文”,我自认为这篇东西绝不逊色。我莫名其妙地相信,它一定会得到编辑们的好评。稿件寄走后,我不停地幻想着这个大信封在收获杂志社内会遇到什么样的命运。我幻想着某天早晨,一位编辑打着哈欠漫不经心地打开这个信封,读了几段,他坐直了身子,又读了几页,他拍着桌子,大呼小叫,连呼其他编辑来看……我幻想着这篇作品使中国文坛知道了有一个叫张宏杰的二十四岁的“青年作家”,比余秋雨更善于讲述历史中的人性……我幻想着我的生活轨迹将从此变样。收到稿费、参加各种笔会、同事们刮目相看的目光、逃离这无聊的工作……通过写作改变命运,是那个时代屡见不鲜的传奇。    投出去的半个月后开始,我就经常去单位的传达室。但是直到第三个月头上,还是没有任何回音。虽然没投过稿,但是长年阅读文学杂志,我有大量的文学常识。我知道文学刊物的审稿期限是三个月。

作者简介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全新增订版)》:迄今口碑最好的经典明史读物!
还原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的本来面目;
为您详细解读帝王将相的欲望、得失、纠结、决断、布局与权谋。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四十岁的农民朱元璋,在万众瞩目之下,爬上龙椅登基称帝,大明王朝就此诞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亲手建立的庞大帝国。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276年,其中有七张独特的面孔,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
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凭借人脉设计和高超政治手腕成功上位的朱棣,
无视官场潜规则的硬骨头海瑞,
在权力顶层呼风唤雨的大傻子魏忠贤,
身兼政治墙头草和变态杀人狂的张献忠,
在险恶政局中两面三刀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吴三桂,
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反清复明并一举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翻开本书,您将清清楚楚看到这些帝王将相的欲望、得失、纠结、决断、布局与权谋,读完本书,您对人性的本质、权力的奥秘和中国现状的历史根源会有更深更透地了解!

书籍目录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全新增订版)》 :
第一章 权力的奥秘:朱棣 / 001
•朱元璋的纠结
•朱棣的悟性
•谁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擦肩而过的皇位
•中国式政治规律
•建文帝削藩收权
•朱棣建立人脉的手段
•造反是一门技术活
•脑筋急转弯
•消失的建文帝
•从容登顶
•露出了本来面目
•鞭子底下出顺民
•政治就是表演
•“此上命也,奈何杀臣!”
•大奸亦大雄
第二章 偏执症患者:海瑞 / 023
•“海笔架”
•孤儿的圣人梦
•上任第一把猛火
•是谁造就了“海怪物”
•清官是官场上的反面教材
•骂皇帝
•嘉靖死了,海瑞哭了
•扫荡潜规则
•恩人也不放过
•背后的冷箭
•海瑞罢官的真相
•张居正眼中的海瑞
•七十二岁东山再起
•有人要拿下海瑞
•每天都盼着死亡来临
•死了,可以被树为楷模
•活活饿死的五岁女儿
第三章 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魏忠贤 / 055
•太监专业县
•倾家荡产当太监
•“魏傻子”
•命运的拿手好戏
•五十二岁咸鱼翻身
•权力的滋味
•文盲治国
•绣龙的内裤
•荒谬的忠臣
•政治金钟罩
•九千九百岁爷爷
•造神运动
•崇祯动了一下小指头
•回到空白
第四章 在劫难逃:张献忠 / 081
•排队剁手的俘虏
•一日一夜黑风起
•亲历者余瑞紫的记忆
•归诚则草木不动,抗拒即老幼不留
•农民起义的本质
•农民和农奴的区别
•刮人肉者如屠猪狗
•缺乏弹性的权力
•稀里糊涂的起义
•一支没有番号的人马
•暴力的狂欢
•为暴力而暴力
•从良民到魔鬼
•陕北青年张献忠
•从“基层捕快”到“八大王”
•打仗靠流氓
•农民的淳朴和残暴
•大抢大杀大破坏
•底层文化缺什么
•为何喜欢杀美女
•实用主义
•陷于恐慌的成都人
•“打招安”
•“大西王”
•过把皇帝瘾
•“咱是斯文一气”
•治安问题
•“打粮”
•农民起义的三大功用
•“贼之失势在止”
•对起义者的再起义
•两个传教士的回忆
•人命在我,我命在天
•釜底抽薪之计
•屠戮成都
•集权体制的威力
•恐怖的一夜
•一千七百双手掌
•人肉为粮
•五重灾难
•“四川有土无民”
•杀人者和被杀者的共识
•“张献忠崇拜”
第五章 无处收留:吴三桂 / 144
•朝野闻名的孝子忠臣
•袁崇焕和洪承畴的教训
•“白皙通侯最少年”
•皇太极计收人心
•投降的精神代价
•两座牌坊
•陈圆圆
•“冲冠一怒为红颜”
•性格即历史
•秘密交易
•报偿:云南王
•“既取我室,又取我子”
•虔诚的佛教徒
•“只此云南是吾血挣”
•末路
•“谁识元戎事两朝”
第六章 血液里的海水:郑成功 / 178
•台湾城的荷兰人
•郑成功的计划
•海盗郑芝龙
•中日混血儿
•“勿以红毛火炮为畏”
•不怕死的中国士兵
•沉没的“赫克托”号
•“国姓爷”
•有弹性的刚烈
•“我来到的地方,我就一定征服”
•明亮的少年
•父与子
•技术差距
•东方唯一的一次胜利
•血液中的“海盗基因”
•最大的海盗集团
•最后一个大明忠臣
•孤臣辞世
后 记 我的文学青年生涯 / 205

编辑推荐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增订版)》编辑推荐:当红历史学者张宏杰成名代表作!新一代历史类必读经典!迄今口碑最好的经典明史读物,全国热卖中!翻开《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增订版)》,让您一口气读懂276年的明朝历史,全面了解朱元璋们的本来面目。莫言为《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增订版)》亲笔作序!柴静读后悚然!白岩松买了好几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增订版)》送人。柴静惊叹:“张宏杰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当年明月感叹:“在这套书中,我看到了吴三桂的犹豫,朱厚照的苦恼,魏忠贤的恐惧,那些历史上的所谓完人、坏人都展现出了他们的另一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没有长期的历史修养功底,以及对历史的深刻领悟力,是绝对无法完成的。”还原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的本来面目;为您解读帝王将相的欲望、得失、纠结、决断、布局与权谋。读历史,懂人性,提升洞察力!

前言

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帏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永远成为人群的中心……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儿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的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张宏杰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一些特别之处,原因就在这里。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比如说,在我们心目中汉奸的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他的笔墨滋润,一变而成了一个“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美男子,一个在战场上冷静、坚决,无与伦比的战士,一个曾经视荣誉如生命的忠臣孝子,一个在历史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再比如,那个历来被认为凶险、狡诈、处心积虑的大太监魏忠贤,在剥去历代史家的层层曲解之后,在他的笔下剩下的是一个憨厚粗朴、待人真诚的“傻子”。这个“傻子”原本胸无大志,素来在太监中被欺负被嘲弄,直到五十二岁了还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伙食管理员”。谁承想机缘巧合命运捉弄,他居然被颠簸到大明王朝权力结构的最高点进行了一番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的表演。这些结论真是触目惊心,但过程却是层层深入的。张宏杰不是刻意地翻哪个人的案,他只是把这些历史名人所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伟大或者邪恶的事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用人情伦理的平常心去推理,结果却是顺理成章,让我们感觉到如果我们生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们也不得不如吴三桂那样无情。这些大伟人或者大恶人,其实都是命运之流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和你我一样。在阅读中,你不得不和他们一起痛苦、战栗和呻吟。在河北保定的军营中,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培养起了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很少读到什么历史读物能像张宏杰的这些作品一样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阅读快感。把这些作品归到某种文学体裁,是件挺困难的事。这些东西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时下流行的历史报告文学,甚至还不是人物传记。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都流露着天然的文学品质,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对人性和命运的关心。借用张宏杰自己的一句话,“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他对这些古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兴趣里,无疑包含了对自己的兴趣。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张宏杰语)。我相信,张宏杰对人性的复杂一定有着科学家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的边界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它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的实验:它把吴三桂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他的人格结构在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它把魏忠贤这样天姿平庸的人推向社会制高点,看他在这个让人眩晕的高度上如何忘乎所以、丑态百出。他把海瑞这样的道学先生放到纷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看他无望的坚定顽强和可悲的下场。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剧本。这些剧目对七十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循着对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关心闻声而来,来到了这里,做了这冷清剧场内的一个有心的看客。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离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内容概要

张宏杰,一九七二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历史作家。
从人性角度切入历史、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是其写作特点。
成名代表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出版后因口碑而风行,被誉为新一代历史类必读经典。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离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我认识宏杰,是他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央视《看见》主持人柴静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个做纪录片的朋友推荐的,说写得特别好。一开始我还犯嘀咕,因为我怕又遇到那种扒粪坑的专写阴谋权术情色的所谓“史书”。结果翻开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特别愉快,于是我开始向周围的人推荐,当推荐到白岩松时,小白说他已经买了好几本送人了。看来虽然没有宣传炒做,好书也能不胫而走。确实,《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许多章节令我印象特别深,比如写封建主流文化的朱元璋、暴民文化的张献忠、清官文化的海瑞……——央视《半边天》主持人张越在张宏杰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政治符号。在张宏杰的笔下,我看到了吴三桂的犹豫,朱厚照的苦恼,魏忠贤的恐惧,那些历史上的所谓完人、坏人都展现出了他们的另一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没有长期的历史修养功底,以及对历史的深刻领悟力,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他的书在优美的文字中将那段历史完整地表述出来,并揭示其中的规律,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张宏杰不心领神会的话不说,不能真正理解的人和事不写,这是一条可以成大器的路。——《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贼子乱臣,在张宏杰笔下,都由冰冷的史料,变成了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直接感受古人的智慧、权谋、无奈、残暴和血腥。吴思和我是一代人,他读史不论多么深刻与老辣,我都不会惊讶。而张宏杰今年只有三十三岁,如此年轻,品读历史的目光却如此老到,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丁东

名人推荐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离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我认识宏杰,是他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央视《看见》主持人 柴静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个做纪录片的朋友推荐的,说写得特别好。一开始我还犯嘀咕,因为我怕又遇到那种扒粪坑的专写阴谋权术情色的所谓“史书”。结果翻开这本书,整个阅读过程特别愉快,于是我开始向周围的人推荐,当推荐到白岩松时,小白说他已经买了好几本送人了。看来虽然没有宣传炒做,好书也能不胫而走。确实,《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许多章节令我印象特别深,比如写封建主流文化的朱元璋、暴民文化的张献忠、清官文化的海瑞……——央视《半边天》主持人 张越在张宏杰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政治符号。在张宏杰的笔下,我看到了吴三桂的犹豫,朱厚照的苦恼,魏忠贤的恐惧,那些历史上的所谓完人、坏人都展现出了他们的另一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没有长期的历史修养功底,以及对历史的深刻领悟力,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他的书在优美的文字中将那段历史完整地表述出来,并揭示其中的规律,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 当年明月张宏杰不心领神会的话不说,不能真正理解的人和事不写,这是一条可以成大器的路。——《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吴思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贼子乱臣,在张宏杰笔下,都由冰冷的史料,变成了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直接感受古人的智慧、权谋、无奈、残暴和血腥。吴思和我是一代人,他读史不论多么深刻与老辣,我都不会惊讶。而张宏杰今年只有三十三岁,如此年轻,品读历史的目光却如此老到,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 丁东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权力的奥秘:朱棣 朱元璋的纠结 遗传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老四朱棣走路时左脚微微内倾,步子一大一小,和自己如出一辙;而一脸忠厚之相底下游动着的缕缕狡黠与豪霸,则完全是得了自己的神韵。“形神毕肖”,望着老四的背影,朱元璋的脑子里跳出了这四个字。 皇帝这个职业一直使朱元璋感觉有点别扭:譬如穿了别人的衣服,有的地方长,有的地方短。如果按自己的直觉,他会毫不犹豫地立老四为太子。但是,“皇帝职业守则”说,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据说,天理注定如此,又说,这是无数代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说法的来头之大让他不得不否定自己的想法,可现实却一再让他犹豫。 本来,有许多事是只能做不能说的,一说就留了形迹。朱元璋自成年后,几乎从未和人说过心里话。可惜太子朱标悟性太差。就在他一次次下手屠戮功臣时,太子却傻乎乎地一再要求他慈悲为怀,逼得他只好破戒。他屏退众人,拿了一根荆条扔在地上,叫太子去捡。太子面有难色,然而仍然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只好挑明道:“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摘了给你,岂不是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杀了他们,你才能当这个家!” 没想到太子直通通地回答:“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因他残暴,才把大家都想象坏了。气得朱元璋当时就抄了把椅子,向太子头上砸去。算是太子命大,没有砸中,抱头逃走。朱元璋却气得犯了失眠之症,一连半个月没睡好觉。 辗转难眠时,他越来越觉得,在二十六个儿子当中,老四最像自己。他相信不用废话半句,老四就会全明白他的意思。只有老四有做大事业的悟性、能力和欲望,老大和他一比,简直就是木头一块。可是圣人规定,皇位只能传给老大。真他妈的狗屁圣人!朱棣的悟性 做大事业者的禀赋之一是敢于说谎,并且敢于一千遍地重复下去,以使之成为真理。从少年时代起,朱棣就不断对外宣称,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官闱禁事,外人知道的很少。其实马皇后终生不育,从来就没有过所谓嫡子。只不过马皇后特别喜欢小孩子,视朱棣兄弟如己出却是真的。这个谎言意味深长,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血缘是最有力的理由,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几十年之后,他起兵篡位时,这个谎言使他理直气壮。在起兵宣言中,他自称: 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帝国至亲…… 在攻入应天(南京)之后,他发布的诏书中甚至把朱元璋都省略了: 朕为高皇后嫡子。 这种强调生母的做法实在少见。当然,在说谎的同时并不妨碍他把实惠送给自己的真正生母。在登基之后,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的嫡子地位,报答高皇后的生养之恩,耗巨资修建了大报恩寺,但是,寺内正殿中供奉的却是他的生母贡妃。只是此殿经常封闭,外人难得一见。这种撒起谎来毫无挂碍两不耽误的风度,正是豪杰之人的特征。从这一点看,朱棣就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 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朱棣却没有丝毫纨绔气。出生之时,朱元璋正忙着和陈友谅打仗,战争是他的胎教。从出生到九岁,他是在遍地烽烟中,随着父亲的军队东西奔波,从小就嗅着战火、鲜血、背叛和阴谋的味道长大。朱元璋称帝之后,不愿儿子们居深宫之中,成为不明世事之人。他打发几个儿子回到老家凤阳,住了三年。这三年正是一个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民间生活给了朱棣极大的教益,“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张宏杰是出色的历史写作者,有着一个历史写手所不具备的深刻笔力与尖锐洞察力。《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其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这次全新增订版出来,写朱元璋的部分,增加了50%的内容。一笔一笔写透朱元璋从乞丐到明朝开国皇帝的权术人生;一层层剖析朱元璋的上位细节、厚黑手段与政治谋略。将中国千百年来的人性黑幕,权力奥秘,制度本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读来让人畅快淋漓。
  •     赶在过年前,将张宏杰的书都读完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终结篇”讲述了六个人的不同故事,分别是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读完之后,掩卷而思,这六个人命运不同,境遇不同,后人评价亦是不同,共同点是这六个人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生活的向往,只不过道路不同罢了。* 朱棣,强大凶残人的内心肯定是脆弱的,外表越强大,内心越脆弱,“篡位者”的标签一直贴在朱棣的身上,是他内心最脆弱的地方,终其一生都挥之不去。好好的太平王爷在朱元璋死后因其雄才大略、手握兵权被命运抛向了两个选择:1 放下武器,在屈辱中懦弱的活下去,当然也不排除“意外死亡”;2 起兵造反,向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看齐,掌控天下,但是翻开历史看一下,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没有任何一个王爷有篡位成功的先例。朱棣被命运推向“乱臣贼子”的行列中,虽历经磨难,最终君临天下。往往篡位者会更勤奋、更努力、更自我节制,竭尽全力建功立业来证明自己才是真龙天子。在没有足够道德基础的情况下,他深知“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因此重用酷吏,天下正气既洪武朝之后又一次受挫。命运逼迫朱棣做“篡位者”,又逼迫他用后半生证明自己不是“篡位者”。* 海瑞,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里已经对海瑞描述的相当透彻,张宏杰更深层次的分析了海瑞的性格,海瑞自由父亲去世,在单亲的家庭中长大,终其一生在海瑞的世界里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海瑞一生“九娶”,活活饿死自己亲生女儿),海瑞性格偏执,在他的眼中世界应该是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任何行为都要按照规矩一丝不苟的进行,“海笔架”对世界的解药是完全按照儒家思想(或者说宋明两朝改造过之后的儒家思想)去克己复礼,恢复祖制。在“直言天下第一事疏”里骂道“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财用”,随后向全体大臣开炮“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还奏请恢复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法制,天真的烂漫,天真的透明,在官场中一直在飞蛾扑火,终生不误。张居正对海瑞的评价非常到位“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或者用钱钟书先生“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你是个好人,但全无用处”,所以海瑞踏踏实实当了一辈子“偶像”,郁郁而终。* 魏忠贤,命运给魏忠贤开的玩笑最大,竟然将明帝国的罗盘交到一个混口饭吃的太监手中,我开始可怜魏忠贤,“力小而任重”的太监完全开始了自杀的节奏,在至高的权威上,魏忠贤无时不在忐忑,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底细,也怕自己清醒时认识到自己的底细,只好变本加厉的虚张声势,构建高大完美的自我,“九千九百岁爷爷”、“与孔子并祀”、“建造活人祠”。其实只要魏忠贤稍微认识字,翻开史书看一下,或者打听一下本朝的王振、刘瑾的下场,亦或内心不这么忐忑,也许会留个全尸。魏忠贤头脑固然简单,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可以看出,整个民族素质在明代恶化的程度。总结魏忠贤的一生,再好的导演写出的剧本也不过如此,命运给了魏忠贤他想拥有的所有东西,然后又一齐收回。* 张献忠,农民的起义军领袖都非常的不可爱,张献忠是我讨厌的想吐的人。我胆战心惊的看完了这段历史的描述,也庆幸自己活在太平盛世中。我向来从不低估流氓的道德低下,但是高估了人民的人性,张献忠一道道军令下,总有一群麻木不仁的军人去贯彻执行。底层文化的缺失是人道精神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充斥在农民起义中。感念张献忠不杀之恩的四川群众还立“张献忠神”,香火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甚至在张献忠死后的300年,“核战争中牺牲三亿人无所谓”这样的言论还在中华大地发出,让人不寒而栗。* 吴三桂,如果吴三桂活在万历朝,或者如果明朝内部没有农民起义,吴三桂的名字或许会与李如松、戚继光并列。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命运逼迫吴三桂做“叛臣”,有逼迫他努力证明自己是“忠臣”,与朱棣一样,一辈子都在为早年的无奈选择买单,与朱棣不同,朱棣建立了千秋功业,吴三桂却被永远的盯在了耻辱柱上。有人自我选择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更多人被命运捉弄,被动的推向历史舞台,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演员,虽然是主角,也难免不被戏弄,为后人留下谈论历史的谈资。------王彬彬2014/1/28
  •     张宏杰写的一本书,上篇通篇都是写朱元璋,下篇写了其他六个人物。魏忠贤、朱棣、吴三桂、郑成功、张献忠、海瑞。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特是张先生所写的后记,那篇叫我的文学青年生涯,很有意思。他讲自己从96开始向一些文字杂志投稿屡屡失败,写那个时代的整个社会的文学氛围浓厚,写他在中学时读的那些文学名著……最后终于在杂志上登出了自己的作品,终于有机会成名后与他仰慕的著名作家出席一些活动,看完之后,觉得很真实,每个文学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一些关于投稿和写作的梦想,虽然最后这些梦大多数是泯灭了,但看到这些能够实现梦想的人,还是觉得温暖。我又想起了,现在的年青人在阅读着什么?打开手机的阅读专区,下载书籍的,几乎全部都是一些爱情、魔幻、穿越……快餐式的阅读 ,让人担忧。说回这本书吧,读这本书前,我又想起了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经济学有陈志武写的一段微博,觉得中国的历史 ,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包括政治结构的东西。我觉得有点偏激。因为你看古代史,人的生命真是太微不足道的了。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杀戮史。你看张献忠对四川的屠杀,以天的名义去杀。而人们几乎也无法反抗,让整个四川都空了。后来清兵入川,那些人吃人的场景还是很多,规模化的出现,看着让人心痛。 历史 有时候很丑恶 也会很无奈 ,比如说朱棣,如果按着内部竞争,他肯定是当了皇帝了。可惜中国的礼法下,他只能作一个王爷。我们现在看建文帝未必不是一个厉害的皇帝 。历史 有时候有一些偶然性,如果在一些关键的时刻,真的灭了朱棣。那历史 又会重写,这个失败的王爷就会成为一个叛乱者。但是他成功了,于是他所书写的历史就成了很多英明神武的事迹。很多时候历史 学的东西,一些解释,就像是经济学家对一些发生的经济 现象的解释一些。总会有一些说法,成功了就有一些成功的原因。如果失败自然也有。成王败寇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明代对人的限制实在是非常恐怖 ,尤其是一些教条的礼法。如果你到海瑞还有一点好感的话。你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估计你就会觉得这个人面目是如何的可憎。他的女儿,只有5岁的女儿,只是因为在吃一个饼时,被他看到,当知道这个饼是一个小男仆给的。他就以男女授受不亲的理由,让他女儿活活饿死!这个世界是有一些普世价值的,当一些人为的东西把人性掩盖时,是多么的恐怖 。再看魏忠贤的故事,也是充满着偶然性。让我觉得历史人物,有时候,就是像是概率学中的小概率 事件,或者是中了彩票一样,你就是这样被历史所选中。如果他不是一些冲动,在成年后阉了自己,如果他不是好运气被选入宫,如果他跟的主子没有发达。他只是一个可悲而无名的人。但是他成功了。只是归结于大部分的运气,当他的自我膨胀后,又由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设定,在被清除时毫无抵抗力。又是那么的可怜。有时候让人怀疑,这些太监只是一些工具而已。而且他们确实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才有明代士人与阉党之争。再看吴三桂,这个年青才俊的心理变化,非常有代表性。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时。也是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让他去思考忠与降,在决定后,他的狠,让人不寒而粟。他的结局也是有戏剧性的,失败者是有失败者的理由 。但是我也相信一些关于因果的东西,杀戮者的鲜血也会被鲜血偿还。在历史 上看到太多的身死族灭的故事,总是不断重复。最后看看郑成功,这个中日混血儿,战胜了荷兰人。用火器和一些西方的方法占据了台湾。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到了明代以后,确实少了这些人物。缺乏朝气,太过了礼数。而少年的心态,在郑成功的身上很明显。不怕、勇敢。他的海盗基因 ,给中国历史 带来了重大影响 。不过这些人物往往命短,千年前的汉,霍去病 也是如此。郑成功,39岁逝。张宏杰写的一本书,上篇通篇都是写朱元璋,下篇写了其他六个人物。魏忠贤、朱棣、吴三桂、郑成功、张献忠、海瑞。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特是张先生所写的后记,那篇叫我的文学青年生涯,很有意思。他讲自己从96开始向一些文字杂志投稿屡屡失败,写那个时代的整个社会的文学氛围浓厚,写他在中学时读的那些文学名著……最后终于在杂志上登出了自己的作品,终于有机会成名后与他仰慕的著名作家出席一些活动,看完之后,觉得很真实,每个文学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一些关于投稿和写作的梦想,虽然最后这些梦大多数是泯灭了,但看到这些能够实现梦想的人,还是觉得温暖。我又想起了,现在的年青人在阅读着什么?打开手机的阅读专区,下载书籍的,几乎全部都是一些爱情、魔幻、穿越……快餐式的阅读 ,让人担忧。说回这本书吧,读这本书前,我又想起了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经济学有陈志武写的一段微博,觉得中国的历史 ,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包括政治结构的东西。我觉得有点偏激。因为你看古代史,人的生命真是太微不足道的了。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杀戮史。你看张献忠对四川的屠杀,以天的名义去杀。而人们几乎也无法反抗,让整个四川都空了。后来清兵入川,那些人吃人的场景还是很多,规模化的出现,看着让人心痛。 历史 有时候很丑恶 也会很无奈 ,比如说朱棣,如果按着内部竞争,他肯定是当了皇帝了。可惜中国的礼法下,他只能作一个王爷。我们现在看建文帝未必不是一个厉害的皇帝 。历史 有时候有一些偶然性,如果在一些关键的时刻,真的灭了朱棣。那历史 又会重写,这个失败的王爷就会成为一个叛乱者。但是他成功了,于是他所书写的历史就成了很多英明神武的事迹。很多时候历史 学的东西,一些解释,就像是经济学家对一些发生的经济 现象的解释一些。总会有一些说法,成功了就有一些成功的原因。如果失败自然也有。成王败寇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明代对人的限制实在是非常恐怖 ,尤其是一些教条的礼法。如果你到海瑞还有一点好感的话。你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估计你就会觉得这个人面目是如何的可憎。他的女儿,只有5岁的女儿,只是因为在吃一个饼时,被他看到,当知道这个饼是一个小男仆给的。他就以男女授受不亲的理由,让他女儿活活饿死!这个世界是有一些普世价值的,当一些人为的东西把人性掩盖时,是多么的恐怖 。再看魏忠贤的故事,也是充满着偶然性。让我觉得历史人物,有时候,就是像是概率学中的小概率 事件,或者是中了彩票一样,你就是这样被历史所选中。如果他不是一些冲动,在成年后阉了自己,如果他不是好运气被选入宫,如果他跟的主子没有发达。他只是一个可悲而无名的人。但是他成功了。只是归结于大部分的运气,当他的自我膨胀后,又由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设定,在被清除时毫无抵抗力。又是那么的可怜。有时候让人怀疑,这些太监只是一些工具而已。而且他们确实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才有明代士人与阉党之争。再看吴三桂,这个年青才俊的心理变化,非常有代表性。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时。也是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让他去思考忠与降,在决定后,他的狠,让人不寒而粟。他的结局也是有戏剧性的,失败者是有失败者的理由 。但是我也相信一些关于因果的东西,杀戮者的鲜血也会被鲜血偿还。在历史 上看到太多的身死族灭的故事,总是不断重复。最后看看郑成功,这个中日混血儿,战胜了荷兰人。用火器和一些西方的方法占据了台湾。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到了明代以后,确实少了这些人物。缺乏朝气,太过了礼数。而少年的心态,在郑成功的身上很明显。不怕、勇敢。他的海盗基因 ,给中国历史 带来了重大影响 。不过这些人物往往命短,千年前的汉,霍去病 也是如此。郑成功,39岁逝。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没有扩写的朱元璋那么面面具到但还是很精彩!魏忠贤张献忠篇章印象深刻,农民当政实在是个糟心的事儿,吴三桂篇也不错。张宏杰会用社会人格来分析人物,感觉与心理学也稍联系了下,还是蛮有趣的一个点。
  •     比起第一部,第二部略逊色一些。朱棣讲了厚黑的帝王之术,海瑞讲了官场潜规则,张献忠讲了农民起义,魏忠贤,吴三桂,郑成功的是人性。 这么多内容浓缩在一本书里,难免有些地方无法讲透,但是透过一些信息剖析出的问题还是入木三分。如果能够写出第一本的感觉就好了。
  •     太简单太流水,可惜了。
  •     真佩服作者 以后还买他的书
  •     不如第一本来得好 觉得还是分析的每个人 篇幅少了
  •     明以后的中国就是倒退的;一个如此荒唐的朝代,能够存活200多年,也是奇迹
  •     说实话,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又一本地摊货,用着现代的流行语笨拙的讲着历史故事。 看到了几页,越发的喜欢。既有《万历十五年》般的历史严谨分析,又有《明朝那些事儿》的幽默语言风格,更重要的作者试着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对人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的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心理特点及处事风格,个人的不同性格与大明不同阶段的背景相互交织影响,最终让这些人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 每个留名历史的人物,无论名声如何,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真实的存在过,影响过那个时代。回归到人本身,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喜笑怒骂,也有着普通人那样的心理,而众多的历史故事分析,总是试图从社会背景、政治权利等宏观层面去解剖历史人物、点评时代趋势,将人物完全的两极化:好或坏。却总是忽略了,那些做出影响历
  •     这种书读着有什么意思,浪费了大把时间。两星半。历史若没有太大把握就不要写了,你说人家是脸谱化,人家也觉得你是脸谱化
  •     无处收留吴三桂,最喜欢
  •     恢复人的面目来看待历史,张宏杰先生值得敬佩!
  •     买给爷爷看的,给他老人家看看那个时代人物的一个总结
  •     经济、民众的精神风貌得到彻底的洗劫
  •     作者不仅在写朱元璋们,更是在写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这个大环境,确实是剖析的深刻,易懂,值得一看
  •     一流的段子手(随笔流畅,文字可观),二流的史学家(未有创见,老生常谈),三流的心理分析师(工具老套过时)。一颗难得的平等待物待人的心胸,不拘于道德传统,甚至超越道德传统,对忠孝等概念的解读也颇具眼光与魄力,特别是特点历史条件下的名誉名声方面。朱棣卓绝的政治家,眼光手段毒辣;海瑞偏执,神一般的事迹与个人操守却于实务无补,天真弄人害人;魏忠贤因缘际会,有忠无贤不自知,实际上的蠢货,政治上的弱智;张献忠败事有余成事不足,平添劫难之人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绝佳缩影;吴三桂历史人物无力主宰个人命运,忠孝全抛只为个人利益,无奈却尽力的表演难以掩盖内心的荒芜与恐惧;郑成功豪杰,死的也及时,功名俱权的人物半靠个人努力,半靠运气成全。
  •     三星半。这文体实在是太奇怪了,说得通俗点就是,太余秋雨了。
  •     了解了一点明朝历史,和历史坐标系中的人物坐标。
  •     不错,对这些人物有了基本了解,终于知道郑成功是怎么回事,吴三桂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     没有上册写得好,减一星。
  •     若身为吴三桂,当如何自处?
  •     历史不讲为什么,你要追问只能在史料里追问,历史告诉你原来如此,事情如何。张宏杰笔下诉说着历史是多么地不可理喻、无以揣测,而这样的历史正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创造出来的,历史的能量超乎你我想象,以这个角度写的历史的确比故事好看多了。
  •     张献忠那章绝了
  •     失之臆测
  •     觉得比第一本棒,每个人物描写都喜欢,最喜欢张献忠部分,这部分很多让我思考的地方。
  •     海瑞和吴三桂写的透彻!
  •     其实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张献忠,入川后狂欢一般地杀人如屠猪狗。余华有篇恐怖小说《古典爱情》讲古时候大荒之年人们互相杀戮相食,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所做所为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比恐怖小说还恐怖一万倍。 (如果史料是真的话)
  •     没有1那么严谨,可也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     虽然这种描写古人精神历程的写法带有推测的成分,因此这本书实际上已经是历史小说而非史书,但文笔确实太好了,对古人的心理历程的推测也合情合理。
  •     选择大明王朝七个典型人物,站在历史和人物的角度解读人物的抉择,让人更多看到人物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     不如朱元章篇。
  •     复原历史情境,还原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82
  •     对吴三桂的剖析很精准
  •     张宏杰的书好看,特别是国民劣根性演变史真好。从人性观点出发和马克思历史观看历史,
  •     人就是如此复杂的生物
  •     写的有见解,而不是时下最流行的胡乱堆砌历史资料。
  •     在历史漩涡中挣扎
  •     封面设计有点难看了,内容不错
  •     通过分析六个代表性的人物,诠释大明王朝的特质,很有趣。
  •     2016//45 魏忠贤和吴三桂这两个传统意义上的反派的故事写得很好,可能是因为有了不一样的角度,两人的挣扎和经历都很有意思。朱棣这个帝王的故事感觉有些简短
  •     非常喜欢!一如既往的好!
  •     简明易懂
  •     和明朝那些事完全不同的视角,非常精彩
  •     结尾写了作者如何走上作家之路
  •     张献忠留下深刻印象
  •     略见大明朝大人物的正面和侧面 写吴三桂那篇让人思绪泛滥
  •     诙谐生动,一口气读完。
  •     海瑞真不容易
  •     不得不说,书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历史尤其不易,张宏杰先生不止写历史中发生的事情,而是通过揣测人物内心,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人物的历史选择是如何做出来的。确实很棒的书。
  •     本来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时不常来个一人称的心理描写,真是特别难受。。。
  •     其实是两本书,总计40余万字,描写了作者对明朝几个著名人物的人生与性格特点(猜的),还蛮有趣的,不过再一次陷入碎片化阅读期,这两本书加另三本(没看完)陆陆续续看了差不多三个月。
  •     长时段,人的心理解剖,看出复杂性来。
  •     文史结合,文笔很好。
  •     历史不是偶然,历史是墨菲定律的贯彻者,历史是进化的必然。历史中的人性是“小”的,历史中的群体意识才是改变历史的主流。作者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写人性,而在于洞察历史的群体意识。
  •     以前对吴三桂只知道“引清兵入关”,后来看了《鹿鼎记》又知道了“冲冠一怒为红颜”,总之都不是什么正面...看了这本书觉得这个人真的还是蛮聪明的,基本上都是考虑再三做了看起来最正确的选择,结果不好也只能怪他遇到了康熙这样一位眼中容不下钉子的皇帝。当别人就是想除掉你的时候也无所谓你怎么做了,反正都是错的...不愧是作者自己说很喜欢的一篇
  •     对历史的不同解读,这应该是人性版吧
  •     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有详有略,质量参差不齐。
  •     读一个好作家的书,重点不是他采用了什么文体,而是你因与他的共鸣而建立起来的连接,从而互将彼此的思想化作了自己的一部分。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我们每个人都像书中这六个人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不过道路不同罢了。
  •     海瑞和张献忠两章读得颇有趣味!对农民起义劣根性的分析鞭辟入里
  •     张献忠你个变态
  •     这本书里书读得少书读得死的都悲惨地挂了。万一你就是下一个魏忠贤,有着太监的身子皇帝的工作呢?万一你就是吴三桂,两国元首都对你虎视眈眈呢?要多读书,至少死也得死好看点。挖掘不深,间有纰漏,大量想象,适合明史盲。
  •     写朱元璋,海瑞,吴三桂,郑成功的章节尤其好。
  •     比1好看
  •     喜欢吴三桂和郑成功,他们是如此的真实。同情“好运”的魏忠贤和广告牌海瑞。无奈仁厚的燕王与残暴的永乐,虽然还是叫朱棣,但因立场变了,行为与性格也要变,使明朝又多了个大变态。朱棣篇的最后一句“只有像朱棣这样,把东方社会,把东方人心理,把权力的奥秘捉摸得通透的人,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取得成功,并且姿态潇洒”让人寒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