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生活》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301214930
作者:李孝悌
页数:519页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78页 - 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透过城市图像在文化消费上的重要性,亦可见城市意识的普及与流行。城市图的大量需求,不仅成为新兴的文化消费现象,也验证了城市意识与城市观在晚明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452页 - 完美图像:晚晴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

我们也许可以用一个较为正面的角度观察这些再现(representation),也就是说,中国的 身体正承受一种“成长的痛苦”,而中国本身则正在非变即亡的关头。有人也许会主张旧的认同应该死去,以便让新的认同浮现,这在1919年以后的小说文本中,甚至有更清楚的描述。但是这种读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将再现的缠结网络缩小到以目的论式的西方现代型作为中国的宿命。也许我们将看见晚晴作家在与新的认同缠斗之际,他们再现了什么,而这个新的认同包含了主体形构之不可能永恒,以及主体控制认同的渴望之必然挫败。这个新的自我的主要面向之一是——也就是与其前身彻底决裂的一面——它的自恋以及它不顾后果地去取悦自己的倾向。
因此,这个新的认同是在一个持续不断流动的状态之中的。其与必须消除自我及自我愉悦的儒家训诫的不一致之处,在于经由欲望所驱使,借以获得持久欢愉(jouissance)的欲望之主体,话费所有的精力在定义一个必须同时是私人的与公共的新空间。之所以是私人空间,是因为远离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及限制;之所以是公共空间,是因为是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才会生效。不管我们是否称它为文明或摩登,晚清作家在探索中所建立的主体是一种存在、静态与动态的状态,持续地在内与外、自我与他人之间协调。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211页 - 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

研究“怎样的文化资源支持群众走向集体行动”的问题
民间信仰对人民有着重要的凝聚作用,这种信仰也许是官僚政府所提倡的,但在民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当时甚至有着政治与法律方面的作用。有所谓“淫祠”之说,那么是什么力量凝聚起群众?
民间的小团体从来不曾断绝,以各种形式和纽带。它们的存在是底层与中央的凝结剂,却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和隐蔽性。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467页 - 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注射成为许多非洲人接受治疗时的选择,流行得令医疗传教士与政治观察家都感到十分惊讶:及至1920年代,当外科手术尚且令人畏惧之时,对许多人来说,注射却仿佛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人们对注射有种莫名的敬意,几乎像偶像般地迷恋着它。中国亦然,在许多老百姓眼中,注射有着神奇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对抗某些疾病的功效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382页 - 人去楼坍水自流:试论坐落在文化史上的黄鹤楼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468页 - 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在一个赋予注射近乎神奇魔力的医疗文化中,麻醉剂的注射必然接踵而至。工人们最先开始用玻璃、金属甚或竹筒制成的注射器注射自己厂里的溶剂,往往是非常肮脏的。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224页 - 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泽自生华。虫游满院落,露浓败蒂瓜。秋华发冷艳,点缀枯篱笆。闭户成羲皇,古意何其赊。
忽惊雾縠来相赠,便剪春衫好出游。花下莫教沾露滴,灯前还拟覆香篝。兴来小步隋堤上,满袖春风散旅愁。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435页 - 完美图像:晚晴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

不论阶级与行业,对许多近现代与当代的人而言,肖像照既可定义“自我”意识,也可将之毁灭。照片给了“自我”一套新的以及更科技进步的方式去观看自己,并且假设能够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脸与身体。因此对于无法在照片里辨识出自己的许多人而言(“我真的那么老/年轻/瘦/胖吗?”等等),肖像照创造了一个令人困扰的窘境,亦即作为西方疏离之现代身份认同的表征之一。
进一步地说,从孩提时代,我们便学习去发展和滋养摄影的人格面具(persona),当我们为了照相而摆出姿势时,几乎都会无意识地依据周围的情况,而摆出一种特定的微笑或皱眉的申请。在这个意义上,肖像摄影召唤出意识的或潜意识的身体行为与角色。它亦成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机械,不仅为艺术表现服务,也作为个人或集体记忆的记录。几乎所有国家都依赖肖像照来造名册,辨认和追踪他们的国民。任何地方的身份辨识文件都会附有一个人的肖像照。如果文件上没有照片,人们根本无法旅行。因此,从一开始,拍摄人像照便具有抑制与创造、定义与解放的双重功能。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393页 - 人去楼坍水自流:试论坐落在文化史上的黄鹤楼

由黄鹤楼的文本传统附会出各种名物地标不断层建累砌,一方面将黄鹤楼所涵摄的空间不断延伸扩充,一方面又将文本传统外在化与形象化。无怪乎清代陈本立《黄鹄山记》曾经慨叹黄鹄山名胜极伙,可惜不幸为黄鹤楼盛名所掩,而“仙客骚人,又皆怵心镂骨,日与司勋、供奉争长角技,竞为黄鹤楼导扬盛美而概置其它胜事”。陈本立恐怕不知道他所列举黄鹄山里的胜景,如“搁笔亭”、“太白堂”与“白云楼”等,其实原本依附且已被吸纳在了整个黄鹤楼的胜事群组之中。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79页 - 过眼繁华

这篇关于晚明城市图的研究,揭示出了中国城市生活中的惯常景象,无论时空。包括商业的繁荣,消费的盛行,崇洋心理及强大的仿造和生产能力(《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市民、官僚与文人阶层的不同审美等。
以有限的史料,很难还原出当时的真实图景,反而往往会留有不真印象,如沈周文征明之大家,盛名传世,然而在当时,他们的审美情趣能够代表怎样程度的社会大众?受到的追捧又是出于何类人群的何种心态?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很难单纯从艺术本身进行,高层的政治和大众的经济,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另一点关于中国城市的定义。自古,中国城市的形成源于乡村间商业交换之聚点,不同于有着完整城市架构和市民阶层的西方城市,在理解研究时应注意有所区别。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466页 - 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巴士不但耐用,还格外能够适应内地恶劣的路况:1930年,在一条从昆明到安宁的路上,一辆雪佛兰巴士奋力地在雨中前进,车后留下两条深深的轨迹——汽车是不可能办到的。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388页 - 人去楼坍水自流:试论坐落在文化史上的黄鹤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158页 - 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

他们也在科举之外,积极营造非制举文字的价值:他们别于”时文“——制举文字之外,另外从事“古文”的写作,而从事此种古文诗词写作者,往往被称为“文人”。如此区别正表示他们在写作意识与身份认同上已经有别于从事举业的士人。这是一种新的人生观,本此新人生观,他们建构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开启了新的社会活动,进而营造了新的文化表现形态。这正是明清时期别具特色之社会文化——”文人文化“的发展的契机。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242页 - 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

京师西山碧云寺水、裂帛湖水、龙王堂水,皆可用;一入高粱桥,便为浊品。凡瓶水,须经风日者。其他如桑园水、满井水、沙窝水、王妈妈井水,味虽甘,养花多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咸,未若多贮梅水为佳。贮水之法,初入瓮时,以烧热煤土一块投之,经年不坏,不独养花,亦可煮茶。

《中国的城市生活》的笔记-第394页 - 人去楼坍水自流:试论坐落在文化史上的黄鹤楼

禅宗证悟既挪用文本传统里黄鹤楼的故实,然被挪用的故实几经转化却也被含纳并丰富了原来的文本传统。一如前述吕洞宾吹笛典故的转化,黄鹤楼与鹦鹉洲的辩证关系,从崔颢的怀古、李白的搥碎、禅宗的证悟,一路枝繁蔓衍开展而来······然而,也像矗立在江边的黄鹤楼一般,这一片“复淤”的鹦鹉洲,毋宁是一片“复名”的鹦鹉洲,用来对应、召唤那块沉浮于文本传统里的鹦鹉洲。


 中国的城市生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