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事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11720889
作者:[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美]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
页数:238页

作者简介

《百年世事》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对话录,凭借赫尔穆特•施密特的丰富政治阅历和弗里茨•斯特恩的深厚历史素养,为回顾世界史提供了一种独具洞察力的眼光。两人相交已久,三天时间内促膝而谈,谈的都是上心话题:从历史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百年之末如何总结共同经历的20世纪?遇到的人里,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一席谈同样成就了一本激动人心且风声水起、坦诚相见又不失幽默的书。书中政治家与史学家传球,讨论中求同存异,各自立场都经过深思熟虑,解释则入木三分,其间不乏名人轶事。两位耄耋智者谈天说地,跨越世纪,驰骋当今世界,成就了这部空前的史普著作,读者从中当能获取点滴智慧。
---------------------------------------------------------------------------------------------------------------------------------
我们也清楚,高寿未必睿智。不过我们希望,题目的多姿多彩和双方的唇枪舌战能弥补读者可能感到的不足之处。一个根在德国的美国史学家和一个不在职的德国政治家围绕他们经历的世纪和世界的重大问题交流记忆、经验和观点。交谈伊始,我们就明白,不可能找到完满答案,但可能在探讨这个或那个问题时前进一步。到最后,我们感到彼此都受益匪浅。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 ﹝美﹞弗里茨•斯特恩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Ⅰ
德文版序 /Ⅰ
第一天上午 /001
历史意识——入侵俄罗斯——1941 年——美国参战——德国
与波兰——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国东海岸——布什父子
——门罗主义——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亚利克西斯•德•
托克维尔——美中关系——中国崛起——再谈东海岸——麦克洛伊、
基辛格、钱尼——新保守党人——美国与以色列——德国是否
对以色列负有责任?——德国的反犹主义——亚尔马沙赫特的凯恩斯
主义——希特勒的早期成就——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屠杀
第一天下午 /039
表率——托马斯•杰斐逊——灭绝印第安人——英雄崇拜——
托马斯•卡莱尔——尤利乌斯•朗贝恩——德国的非理性——尼采
语录——焚书——1939 年——礼崩乐坏——德国人知道哪些?——
德国缺乏政治教育——普鲁士改革——洪堡兄弟——《联邦党人文集》
——《凡尔赛条约》——“一战”——鲁登道夫•兴登堡——可怕
的军人特权——魏玛前景——托马斯•曼——德国学者
第二天上午 /081
全集——杰拉尔德•福特——美国副总统的作用——洛克菲勒
兄弟——新媒体——阿登纳、科尔与电视——互联网:风险与机遇
——媒体的权力——为奥巴马竞选——政党财源——艾森豪威尔
——美国宪法——对比:宪法——自由民主党——经济自由主义
——为什么我们需要国际规则?——说财富——新旧价值观——政治
与道德——各种传统——教育——移民命运——联邦共和国初期
第二天下午 /121
以色列:一个棘手的题目——冲突的根源——格尔松•布莱
希罗德——俾斯麦——德国人的俾斯麦热——戈尔巴乔夫——苏联
解体——勃列日涅夫——波兰的先驱作用——欧安会——人权第三项
——昂纳克——统一的麻烦——经济玩忽职守——政治里的真理
——作为政治工具的妥协——金融危机的尺度——美国的公共债务
——寄望奥巴马——保护主义的危险——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
第三天上午 /163
医生——美国医疗卫生制度——人道主义干预——建国——
伊拉克——国际派兵——欧洲新的战争观念——美国克服仇外心理
——加拿大旅行——马克思主义——历史上德国的社会民主有多么马克思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工人运动史——贝弗里奇
计划——社会正义——魏玛的终结——整体失败——民主开端——
联邦共和国早期的右翼思潮
第三天下午 /199
肯尼迪——约翰•保罗二世——美国在欧洲重建中的作用——
欧盟奇迹——英国人的特殊作用——核威胁与不结盟条约——欧盟
的过度扩张——土耳其不能加入欧盟——西班牙与葡萄牙——雅鲁
泽尔斯基和宣布波兰戒严——德国在欧盟的未来角色——不能把欧
盟降为欧元——金融危机的教训——智囊团——咨询与决策——
一首诗
译名表 /222
译后记 /236

内容概要

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德国前总理,世界政坛备受尊重的政治家。曾于1975年应周恩来之邀来到中国,是第一位访问中国且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他从政期间,积极促成德国与中国的建交。在西方世界,他被认为是在经济政策上卓有建树的“伟人”,政治、军事上“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自1983年起作为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的联合发行人,兼任由其本人参与发起的德国国家基金会名誉主席,前国家领导人俱乐部名誉主席。他对中国人民抱以友好感情,长期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明;退休后来过中国15次,中国成了他后半生研究的焦点课题。已出版《论均势战略》、《西方战略》、《伟人与大国》、《理解中国》等富有影响力的著作。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1926年出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现属波兰),1938年移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著名的犹太人史、现代欧洲史特别是德国史史学家,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曾在理查德•霍尔布鲁克(Richard Holbrooke)任美国驻德国大使期间,于1993—1994 年担任美国驻波恩大使馆高级顾问。已出版《文化绝望的政治》(1961)、《权力的责任》(1967)、《非自由主义的失败——现代德国政治文化论文集》(1972)、《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977)、《梦想与错觉:德国历史的戏剧》(1999)和《我所认识的五个德国》(2007)等著作。
译者简介:
王容芬,旅德学者。1947年生于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语系德语专业本科毕业,汉诺威大学哲学博士。曾先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德国联邦统计局,退休后为自由撰稿人。
译作:
《马克斯•韦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国际社会学家词典》(上下卷,领衔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90年版)
《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与陈维纲合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伦理之业》(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著作:
《独裁与霸权——马克斯•韦伯卡里斯马概念考析》(柏林1997年德文版)
《恶之花——毒品世界探寻》(与徐鸿宾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太古演义•女酋长三部曲》(中央编译出版社即出)


 百年世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演讲开始前,习近平会见了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前总理施密特。习近平称赞他们长期关注和支持中国发展,是中德关系开拓者和推动者,是中国人民尊重的老朋友。希望他们为推动中德关系继续作出贡献。魏茨泽克和施密特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表示愿继续为推动德中友好合作尽心尽力。---------------------------------------------------------------------------------------------------------------------------------------------------------------------------------------------------------------------------------------------------------当地时间3月28日,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2014年3月28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魏茨泽克前总统,  尊敬的施密特前总理,  尊敬的魏迈尔副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腾塔克!大家好!我很高兴应魏茨泽克前总统和科尔伯基金会的邀请,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谨对科尔伯基金会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5年前,我曾访问过贵国。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发酵,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全球经济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那次访问期间,中德决定推动各领域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实际行动共克时艰。  5年后,我高兴地看到,欧洲在应对主权债务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稳定锚”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誉。我们为中国同德国和欧洲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  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事实证明,中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仅可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什么中德两国交流合作能出现这样的好局面?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双方长期努力,懂得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借此机会,我想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就中国改革发展谈点体会,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有13亿多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人间惨剧。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事实胜于雄辩。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当然,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总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础。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激发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7000美元,进入了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时期。2013年,中国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工业制造业。中国服务业比重和地位将继续提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也将不断涌现。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还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旅游。  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诞生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他们的许多作品早已为中国民众所熟知。这些作品中,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学巨著和不朽诗篇,有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人的哲学辩论,有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优美旋律。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中国读者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德国人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有着悠久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他就是拉贝。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1996年,中德共同建立的拉贝纪念馆在南京开放。去年底,由南京市建造的拉贝墓园修复工程落成。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还有一位德国友人叫诺博,是德国葡萄专家,2000年至2009年间他同助手汉斯17次来到中国山东枣庄,向当地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将传承几百年的家族商标无偿授予当地酒厂使用。诺博和汉斯资助了8名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2007年,汉斯突患癌症,弥留之际仍不忘自己资助的两名学生尚未念完高中,嘱托诺博把2000元助学款带给他们。2008年8月1日,当诺博把钱交到孩子手中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这只是中德两国人民友好的两个感人片段。长期以来,众多的德国朋友为中德关系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心胸有多宽,合作舞台就有多广。未来5年至10年对中德来说都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两国合作将呈现更多契合点,不断获得新动力。我相信,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作为亚洲和欧洲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中德经济加强融合,实现亚欧两大经济增长极强强联手,定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贵国前总理勃兰特曾经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谢谢大家。
  •     这是目前在纸媒上看到的第一篇关于《百年世事》的深度书评,写得真心不错,信息量很大,可谓书评范本。----------------------------------------------------------------------------------------------------------------------------------------------------------------------------严杰夫/文似乎已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我国不少经济学家凡事喜欢从当代美国经济学理论中寻求参照系,搜寻某种药方。这些经济学家有意无意都忽略了,另有一个国家在数次面临经济与金融危机时,常常能凭借冷静而精准的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德国。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许多西方国家在2009年时失业率飙升,德国当年的失业率却仅比上年微升了0.2%。再譬如,在2009年底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时,全欧洲几乎都被拖入泥潭,但德国却交出一份令人惊艳的数据,在2009年回落之后,德国经济2010年便强劲反弹,GDP增速达3.7%,创17年以来最高纪录。  这个在二战中遭遇毁灭性打击的战败国,这个在25年前还因意识形态原因在“隔墙而治”的国家,缘何能在后冷战时期屡屡上演经济奇迹?又如何能在西方制造业整体衰落的背景下在许多领域维持着霸主地位?这些问题背后所包含的经验和智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转型期,值得每个国家细细琢磨。  学习一国的治理经验,最方便的路径当然是从领导人入手。2009年夏天,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在施密特的宅邸进行了一次连续三天的长谈。话题涵盖“上下200年”的人和事:从腓特烈大帝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到纳粹德国的兴起,从德国人在反犹主义中的责任到战后德国的重建,从苏东剧变和两德统一再到最近的这次金融危机。谈话的主题尽管琐碎,叙述时空也常常跳跃变幻,但他们对历史细节的回忆和评述,却对那些看似熟悉的历史事件给了我们新的观察视角。  施密特于1972 年至1974年先后担任过当时西德的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并在1974年至1982年间出任总理。施密特在任期间,正值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而正是在他执政期间,德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走出了困境,他也因此成为战后德国最受欢迎的领导人之一。如今,这场谈话被整理成文字并集结成《百年世事》,给了我们一个细品个中内涵的机会。  对于今天的我们,这场谈话起码在两方面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首先,是在反思纳粹德国时,两位老人对当时经济政策有重新评估。施密特说,“德国是全世界凯恩斯主义取得重大成就的唯一国家。纳粹的成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此直言不讳为纳粹德国的经济政策“背书”,施密特并非是在替纳粹统治翻案,而因为他是凯恩斯的“教徒”。在他执政初期,正是凭借凯恩斯主义,西德才成功走出了石油危机。另一方面,施密特还认为,纳粹德国初期的经济部长、央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为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丰厚遗产。  他把沙赫特评价为“德国从未见到过的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这样的赞美并非过誉。在美国财经作家利雅卡特·艾哈迈德的笔下,沙赫特与英国的蒙塔古·诺曼、美国的本杰明·斯特朗和法国的埃米尔·莫罗一起,被视为奠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之王”。一战结束后,背负大量赔款的德国陷入有史以来最惊人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中。1923年,沙赫特出任魏玛共和国货币局局长和德国央行行长后,通过实施严格的货币计划整顿金融秩序,借助他在美国广泛的人脉资源,最终成功缓解了德国沉重的赔款压力。同时,沙赫特借机发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新马克,稳定了货币汇率。依靠着这种货币“闪电战”,沙赫特帮助德国摆脱了通胀之苦。  沙赫特在金融界展现出的才能,及其拥有的广泛人际资源,获得了希特勒的赏识。再加上他对一战后德国赔款义务一直抱持强烈的批评态度,沙赫特在1933年出任了纳粹德国的国家银行总裁。在纳粹上台初期,他帮助希特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复兴,并为其扩军筹资。当然,随着沙赫特逐渐认识到希特勒的真实面目,他也开始与纳粹政府渐行渐远,并于1939年被免去了国家银行总裁的职务。  作为后辈和继承者,施密特显然从沙赫特的金融理念中汲取到了不少营养。抛开支持希特勒重整军备的争议,沙赫特的凯恩斯主义为战后德国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经验。无论是50年代艾哈德政府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方案,还是70年代施密特执政时期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主张,均可以看到沙赫特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子。  《百年世事》的“三日谈”中的另一个焦点,当然就是两位老人对当下仍旧阴霾未散的金融危机的讨论了。施密特和斯特恩一致认为,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乃是美国“东海岸精英的彻底失败”。据施密特的分析,“东海岸精英”之所以会失败,并造成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就在于这些银行经理们不仅拥有永不餍足的贪欲,而且他们的调节法规和金融监督也完全不够,最终带来的是全世界数亿人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并造成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  作为曾经应对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油危机的前德国总理,施密特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棘手状况有清醒的估计,他为这场白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开出的药方共有“三剂”:整顿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重新配备资本;建立一个能调节和监控金融机构的系统,以重建世界范围内对金融市场的信任;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刺激需求。一看就能看出,这三贴药方中无不闪烁着凯恩斯和沙赫特的影子。而在现实中,从美国到中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内,几乎也就是按着这样的“处方”采取措施来应对的。作为八国集团经济峰会的倡导者以及欧盟的支持者,施密特还进一步强调,展开国际合作也是解决金融危机的必要手段。在这场大危机中,各国政府不应热衷于民族国家的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只有国际合作大家才有可能最终走出危机。  具体到欧洲各国,想要真正成功摆脱危机,还需处理好国家福利政策上的问题。施密特坚持认为,福利国家是20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成就,也是民主的真正基石。20世纪上半叶的惨痛历史,以及21世纪初的这场经济金融危机,都在提醒我们,一旦福利国家崩溃,许多国家的稳定都将受到威胁。所以,在谈论“高深”的意识形态之前,先要设法保障民众的生,以及完善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这样来看,施密特与斯特恩对纳粹的反思,与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思考,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关系。当我们今天再来反思纳粹起源的原因时,很显然,民众生活在经济危机下失去了保障,社会福利付之阙如,是推动德国的政策最终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如今,当金融危机的阴霾再度在全球蔓延时,同样在部分国家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在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好民众生活的保障,不完全抛弃福利国家的遗产,或许就成了一个重要命题。  尽管在《百年世事》中只有个别话题涉及“中国问题”,但依然能够从中读到作为德国典型的“亲华派”政治家的施密特对中国模式的殷切期望。在谈话中,施密特不仅毫不客气地驳斥了斯特恩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之论,提请世人注意中国在长达4000年的漫长历史中从来没有当过帝国主义大国的事实,他更不同意把中国目前的发展只归结为单纯经济上的进步。  或许,《百年世事》中针对中国的零星评价,难以让我们完整认识施密特的“中国论”。那么2013年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与施密特曾做过一次三小时长谈,或许能成为阅读本书有关“中国话题”的补充。在与汪晖的谈话中,施密特明确提出,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他深信,世界的未来必定是多元的,无论是以德国为领头羊的欧洲,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都应该走出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如此看来,施密特所拥有的“德国智慧”,就远不仅意指“百年世事”留下的历史遗产,或许还指向不同文化地域的国家有可能创造出的多元模式吧?
  •     文/严杰夫中国的许多经济学家有个习惯,凡事喜欢从当代美国经济学理论中寻求药方。这些经济学家们或许没有看到,另有一个国家在数次面临危机的时候,却常常能凭借冷静而精准的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德国。例如,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许多西方国家在2009年时失业率飙升,德国当年的失业率却仅比上一年微升了0.2%。再譬如,2009年年底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欧洲几乎都被拖入泥潭,但德国却完成了惊艳的数据,在2009年GDP大幅下落之后,德国经济2010年就出现强劲反弹,全年增速达3.7%,创下17年以来最高增速。这个在二战中遭遇过重大打击的战败国,这个在25年前还因意识形态原因在“隔墙而治”的国家,缘何能在后冷战时期屡屡上演经济奇迹?又如何能够在西方制造业整体衰落的背景下,依旧在许多领域维持着霸主的地位?这些问题背后所包含的经验和智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转型期,值得每个国家给予重视和借鉴。学习一国的治理经验,最方便的路径当然是从领导人处入手。2009年夏天,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在施密特的宅邸进行了一次长达三天的谈话。对于中国人来说,赫尔穆特•施密特并不陌生。他曾多次到访过中国,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施密特于1972年-1974年先后担任过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并在1974年-1982年间出任前西德总理。对于战后德国来说,施密特在任期间正值德国历史关键期,正是在他执政期间,德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摆脱了石油危机,走出了经济困境,借此他也成为战后德国最受欢迎的领导人之一。施密特与斯特恩的这场谈话,内容涵盖了“上下200年”里的人和事:从腓特烈大帝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到纳粹德国的兴起,从反犹主义中德国人的责任到战后德国的重建,从苏东剧变和两德统一到最近的这次金融危机。谈话的主题尽管琐碎,其中的叙述时空也常常跳跃变幻,但通过他们对历史细节的回忆,却让我们对看似熟悉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施密特的回忆与历史观中,我们可以读出今天德国实施改革所依凭的那些历史遗产和智慧来源。如今,这场谈话被整理成文字并集结成这本《百年世事》,给了我们一个细品个中内涵的机会。对于今天的我们,这场谈话起码在两方面内容上,拥有现实的参考意义。首先,是在反思纳粹德国时,两位老人对当时经济政策的重新评估。施密特谈到,“德国是全世界凯恩斯主义取得重大成就的唯一国家。纳粹的成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此不讳为纳粹德国的经济政策“背书”,施密特并非是在替纳粹统治翻案,而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凯恩斯的“教徒”。在他执政初期,正是凭借凯恩斯主义,西德才成功走出了石油危机;另一方面,施密特认为,纳粹德国初期的经济部长、央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为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丰厚遗产。他把沙赫特评价为“德国从未见到过的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这样的赞美并非过誉。在美国财经作家利雅卡特•艾哈迈德的笔下,沙赫特与英国的蒙塔古•诺曼、美国的本杰明•斯特朗和法国的埃米尔•莫罗一起,被视为奠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之王”。一战结束后,背负大量赔款的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正是1923年,沙赫特出任魏玛共和国货币局局长和德国央行行长后,通过严格的货币计划整顿金融秩序,并借助他在美国的广泛人脉资源,成功缓解了德国沉重的赔款压力。同时,沙赫特借机发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新马克,稳定了货币汇率,依靠着这种“闪电战”,沙赫特帮助德国摆脱了通胀之苦。沙赫特在金融界展现出的才能,及其拥有的广泛人际资源,获得了希特勒的赏识。再加上他对一战后德国赔款义务一直抱持强烈的批评态度,沙赫特在1933年出任了纳粹政府的国家银行总裁。在纳粹初期,他帮助希特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复兴,并为其扩军筹资。当然,随着沙赫特逐渐认识到希特勒的真实面目,他也开始与纳粹政府渐行渐远,并于1939年被免去了国家银行总裁的职务。作为后辈和继承者,施密特显然从沙赫特的金融理念中汲取到了营养。抛开支持希特勒重整军备的争议,沙赫特的凯恩斯主义为战后德国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经验,无论是50年代艾哈德政府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方案,还是70年代施密特执政时期实施财政刺激政策的主张,其中均可以看到沙赫特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子。《百年世事》的“三日谈”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当然就是两位老人对当下仍旧阴霾未散的金融危机的讨论。在谈话中,施密特和斯特恩都一致认为,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乃是美国“东海岸精英的彻底失败”。施密特认为,“东海岸精英”之所以会失败,并造成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就在于这些银行经理们不仅拥有永不餍足的贪欲,而且对于他们的调节法规和金融监督也完全不够,最终带来的是全世界数亿人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并造成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当然,作为曾经应付过原油危机的前德国总理,施密特清醒地认识到应对当前棘手状况,所需要的措施。他为金融危机开出的药方共有“三剂”:整顿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重新配备资本;建立一个对金融机构进行调节和监控的系统,以重建世界范围内对金融市场的信任;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刺激需求。看得出来,这贴药方中依然闪烁着凯恩斯和沙赫特等人的影子。而在现实中,从美国到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内,几乎也就是按着这样的“处方”来展开应对的。作为八国集团经济峰会的倡导者以及欧盟的支持者,施密特还进一步强调,展开国际间的合作也是解决金融危机的必要手段。在这场危机中,各国政府不应热衷于民族国家的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只有国际合作才能带领大家走出危机。具体到欧洲各国,想要成功应对此次危机,还需要处理好国家福利方面的问题。施密特认为,福利国家是20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成就,也是民主的真正基石。20世纪上半叶的惨痛历史,以及21世纪初的这场金融危机,都在提醒我们,一旦福利国家崩溃,许多国家的稳定都将受到威胁。所以,当我们在谈论“高深”的意识形态之前,先要解决民众生活的保障,以及完善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这样来看,施密特与斯特恩对纳粹的反思,以及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思考,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关系。当我们今天再来反思纳粹起源的原因时,很显然民众生活在经济危机下失去了保障,社会福利付之阙如,是推动德国的政策最终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如今,金融危机的阴霾再度在全球蔓延,并且同样在部分国家造成了动荡,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在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好民众生活的保障,不完全抛弃福利国家的遗产,或许也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最后,要提一下,作为德国典型的“亲中派”政治家,施密特显然不会错过“关心”中国的机会。在《百年世事》中的谈话中,尽管仅在个别的话题上稍微涉及到了“中国问题”,但依然能够从中读到施密特对中国模式拥有的殷切期望。在谈话中,施密特不仅驳斥斯特恩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指出4000年里中国从来没有当过帝国主义大国,而且他还意味深长地强调,只是把中国目前的发展归类为单纯经济上的进步,那是不对的。或许,《百年世事》中针对中国的零星评价,无以帮助我们完整认识施密特的“中国论”。那么2013年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与施密特曾做过一次三小时长谈,或许能够成为阅读书中“中国话题”的补充资料。在与汪晖的谈话中,施密特明确提出,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他深信,世界的未来必定是多元的,无论是以德国为领头羊的欧洲,还是正在东方崛起的中国,都应该走出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这样来看,在施密特看来,智慧可能不仅仅存在于“百年世事”的历史尘埃中,或许也已经暗藏在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国家未来可能走出的独特模式之中了吧。【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严杰夫的约柜“ :)】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俩老头儿逗嘴
  •     啊啊啊啊啊啊!今年最佳啊!!老爷子,我要看遍你的书!!!!
  •     书四星,翻译很差。很多问题浮光掠影,感觉主题不清晰、内容不深入。
  •     【kindle版】一位政治家,一位历史学家,絮絮叨叨谈了三天话,片段性的启发有。对话体看着就是不累。
  •     从清明到五一,漫长的等待,终于拿到第一本样书了……
  •     有些话很是真诚
  •     对话录传统
  •     可以看看呗
  •     历史的厚重感,还是需要多读史!
  •     两位耄耋智者谈天说地,跨越世纪,驰骋当今世界,成就了这部空前的史普著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