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806968833
作者:葛金芳
页数:少说也四五百页吧页

作者简介

葛金芳著《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汇总了作者近三十年来有关两宋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共五编二十章,约31万字,是作者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既有对两宋社会经济宏观角度的分析概括,亦有对具体现象的深入分析,包括对具体事件的考证,以及对学术史的回顾和经济史研究方法的论述。第一编《两宋社会经济的时代特征》和第四编《宋以降社会经济的趋势分析》代表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作者的“主阵地”;第二编《南宋经济专题研究》则是作者参加杭州社科院南宋史中心的研究工作时所做的研究成果;而第三编《宋代经济史考证》则体现了作者的勤奋,是作者在撰写问题导向的论文之余做的考证文章。在作者现有学术综述和书评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教书生涯,便有了第五编《学术史与方法论》的诞生。
该书所收论文基本保持了发表时的原貌,仅仅改正了个别误植和错漏之处,其余一仍其旧,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认识水平,以及对某些认识的变化过程。该书学术功底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史料搜集功夫扎实,理论分析深入;语言通顺、流畅,无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对有志于两宋经济史研究的学者而言,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两宋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1
第一章 11―13世纪我国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3
一、东亚文明圈和整体性观念/4
二、10―13世纪中国经济的四大特征/6
三、经济史研究的走向和《宋辽夏金经济研析》的结构/10
第二章 中国封建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前提
――兼论唐宋之际地权关系和阶级构成的变化/14
序论――封建租佃经济的三大历史前提产生于唐宋之际地
权关系与阶级构成的变动之中/14
第一个前提――地主阶级大土地所有制必须确立自身的优
势和合法地位/16
第二个前提――农民阶级的主体构成必须完成由中古自耕
农向契约佃农的过渡/20
第三个前提――超经济强制的松弛必须达到多数佃农争得
迁徙与退佃自由的程度/24
简要结论/28
第三章 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30
一、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看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峰段落/31
二、宋代经济:工商业文明因素的急速成长和海洋发展路向的初现/33
三、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及其表现/36
四、宋代原始工业化进程赖以启动的经济基础、科技条件和
社会环境/42
第四章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47
一、头枕“三河”、面向草原与头枕江南、面向海洋:发端于唐
宋之际的经济发展路向的重大转折/47
二、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的五大表征/51
三、东南沿海地区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原因分析/64
第五章 宋代“钱荒”成因再探/68
一、问题的提出/68
二、分析宋代“钱荒”现象的两个前提性认识/70
三、从民间销钱铸器看铜钱币材值的低估/73
四、从铜钱“泄于四夷”看宋钱境外购买力的高扬/74
五、从铜钱积贮沉淀看民间对铜钱实际价值的认同/77
六、从政府的铸造成本看铜钱实际价值的低估/79
七、从铜的生产看铜钱实际价值的相对稳定/81
八、明中叶以白银为本位的贵金属货币体系的确立导致“钱
荒”现象的终结/83
第二编 南宋经济专题研究/87
第六章 南宋纺织业的生产与销售形态论略/89
一、中央和地方的官营纺织工场/89
二、民间纺织业的重新分类:自给型、税赋型和市场型/91
三、专业蚕桑户、桑圃户的出现/93
四、纺织机户的增多及其性质/96
五、包买商的出现及其作用/98
第七章 从南宋手工业看江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102
一、南宋手工业获得的主要成就/102
二、南宋手工业的增长方式与时代特色/106
三、南宋手工业的发展条件和原始工业化进程/112
四、南宋手工业的内外环境及其发展前景/119
第八章 从南宋义役看江南乡村治理秩序之重建/124
一、义役实施概况及其阶段划分/125
二、义役类型及其运作方式/129
三、义役败坏的原因分析:利益博弈,制度变异和政府不当干预/134
四、评价:民间乡绅参与乡村治理秩序建设的有益尝试/138
第九章 南宋桥梁数量、类型及造桥技术考述/141
一、从数量看南宋造桥热的兴起/141
二、南宋桥梁分类:梁墩桥、廊屋桥、浮桥、伸臂桥与拱桥/155
三、桥梁建设的资金筹措/166
四、南宋桥梁建造技术的巨大进步/176
第三编 宋代经济史考证/187
第十章 北宋五等版簿考辩/189
一、五等版簿的形成过程/189
二、五等版簿的主要特征/192
三、户籍分类的经济原则/195
四、主客户集团的内部构成/196
第十一章 宋代户帖考释/201
一、户帖释义及其内容/202
二、户帖的诸项功能/207
三、户帖在两宋版籍体系中的地位/212
四、几个遗留问题――户帖与其他籍账的关系/215
第十二章 北宋制置三司条例司考述/217
一、条例司设置缘由/217
二、条例司的性质和职能/218
三、条例司内部机构设置和属员/220
四、条例司与其他机构的关系/223
第十三章 宋代江南地区的粮食亩产及其估算方法辨析/226
一、江南亩产的数据考察/227
二、私田租额的浮动及其与官田租额的区别/230
三、从耕作制度的变化看亩产估算/236
第四编 宋以降社会经济运动的趋势分析/241
第十四章 同质社会: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特质、结构及其演
进轨迹的新思索/243
序言:中国古代社会究应如何分期:基于经济与社会形态特
质相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期方法/243
一、先秦族群社会:村社共同体的普遍存在和血缘关系的明
显遗存/246
二、春秋战国:先秦族群社会向汉唐吏民社会的过渡/249
三、汉唐吏民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国家对小农农村实行
严密控制/254
四、晚唐五代:汉唐吏民社会向宋明租佃社会的转折/258
五、宋明租佃社会:工商业文明的快速成长和海洋发展路向
的初现/261
六、辽夏金元社会:带有游牧文明色彩,并存有大量前封建制
因素/265
七、清前期:宋明社会和辽金元社会的综合体/273
第十五章 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
――兼析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279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279
二、“头枕东南,面向海洋”之初现/280
三、海洋发展路向至明清中辍的原因/282
第十六章 “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论略/285
绪论: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同质性考察/286
特征之一: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导致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
著变化/291
特征之二:江南市镇兴起、市镇网络形成,城市化进程以市镇
为据点不断加速/295
特征之三:早期工业化进程开始启动,经济成长方式从传统
的“广泛型成长”向“斯密型成长”转变/300
特征之四:区域贸易、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扩展,市场容量增
大,经济开放度提高,一些发达地区由封闭向开放
转变/305
特征之五:纸币、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
彩的新经济因素已然出现并有所成长/3ll
余论: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近代命运/316
第十七章 再论宋明理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对传统社会近
代转型之影响/320
一、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缘由兼及本文题旨/320
二、宋明理学在致思路向上由外向内的重大转折,拦腰斩断
了原生儒学由“内圣”而“外王”的经世路线/323
三、以伦理学为本位的政治哲学走上歧途,主要发挥着维系、
强化********体制的作用/328
四、宋明理学的社会哲学由独善其身走向团聚家族,使得宗
法家族在族田、义庄的基础上得以更生重建,更加强固了
传统等级社会的统治秩序/334
第十八章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337
一、生存空间争夺战和“文明冲力扩散说”/338
二、小农经济因人口重压陷入低水平均衡的泥淖,严重阻滞
了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341
三、城市缺乏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不能承担起为原始工业
化的各种组织因素提供生长基地的重任/343
四、儒家文化的误入歧途和中华文明内在惰性的增强/344
五、原始工业化进程推进主体的异化和制度环境的缺失/347
第五编 学术史与方****/35l
第十九章 唐宋之际经济变革研究的学术史回顾/353
小引:“唐宋变革期”的内涵和学界认识的轨迹/353
一、环境与气候变迁/357
二、农牧业经济板块错动与经济重心南移/362
三、土地制度和农村经济/370
四、商业形态、货币体系与都市化进程/377
五、财政与赋役/388
六、域内和海外交通网络/397
七、区域经济/401
余论/406
第二十章 经济史研究方****举要/408
一、学术视野/408
二、史料功夫/411
三、理论素养/412
附录:葛金芳论著目录/417
一、著作/417
二、论文/418
后记/425

编辑推荐

《两宋社会经济研究》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葛金芳,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北大学教授、教学名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等十余本专著,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约计560余万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期间贪吏并缘,苛取百出。私立税场,算及缗钱、斗米、菜菇、束薪之属。或擅用稽查措置,添置专栏收检,与吾民相刃相靡,不啻仇敌。虚市有税,空舟有税,以食米为酒米,以衣服为布帛,皆有税。遇士夫行李则搜囊发箧,目以兴贩,甚者贫民博易琐细于村落,指为漏税,辄加以罪。空身行旅亦白取金百,方纡路避之则拦截叫唤。或有货物则抽分给偿、断罪倍输,倒囊而归矣。闻者咨嗟,则指曰是大小法场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政府不知下发过多少道禁令,但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是基本的现实。这种状况自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这是从经济角度看问题。 若从政治角度而言,传统体制对工商业阶层的发育极为不利,对工商业者集居的城镇之自治性成长更为不利。从欧洲十五六世纪的经验来看,新兴城镇一般是自治城市,是工商业文明生长的理想基地。宋代城市数量激增,其经济意义随着工商业从业人员的增多而有明显增长。然而这些城市同时又是各级政府的所在地,封建势力强大,政治控制严密,城中的工商业如无官方背景总是处在备受排挤、压制的边缘状态。这种城市缺乏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不能很好承担起为工商业文明的各种组织因素提供生长基地的历史重任。中国没有自治城市,或者说中国城市缺乏自治因素,对于工商业文明的成长肯定是个重大缺陷。 更为致命的是,宋代已趋完备成熟的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各阶层均具有强大的吸纳和整合功能,因而不断地消蚀着工商业阶层向更高一级文明形态迈进的冲力。日本学者速水融曾经指出,要推进工业化或近代化,必须形成推进工业化的主体和容纳近代化并使之得以进行的条件。我国专制主义集权体制,通过面向各阶层的科举制度,把包括工商业者在内的民间精英,不断吸纳到官僚体制中去。肩负着推动工商业文明成长重任的工商业者,特别是其中经营有方、资本雄厚的大作坊主和大商人,因而不断异化为官僚士大夫阶层。在威力强大、具有垄断倾向的专制体制下,这些工商业者最好的出路,仍是通过捐资人仕,跻身于官僚队伍;更多的则是通过让其子弟读经赴考,中举人仕,转化为官僚阶层。因为在“只有贵,才能富”这种等级社会的运行机制中,只有依仗身份、权势,才是永保富贵的最重要的条件。这就从根本上遏阻了作为原始工业化过程推进主体的工商业阶层对于传统社会的瓦解和颠覆力量。

图书封面


 两宋社会经济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葛金芳老先生算是宋代资本主义萌芽论最有力的支持者吗?(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有中国特色的论述本身合不合理暂且不论,单从雇佣劳动与市场导向这两点来说,史料都是白纸黑字俱在的。)
  •     全面细致,梳理有致,惜乎无太大创见,尤可见史学领域突破之难,唯愿自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