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5
ISBN:9787540704643
作者:[美] 纳波科夫
页数:32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 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之名。

内容概要

纳博科夫.V.(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亲离开俄国,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大学攻读过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并获得学位,1922年毕业后在柏林当过家庭教师、网球教练和电影配角演员,后从事俄语文学创作。1922~1937年间他一直居住在柏林,1937年去了巴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由于他的家庭是个亲英派,纳博科夫从六岁起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从1939年开始就改用英语写作。从1940年开始,纳博科夫曾先后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文学创作。他业余爱好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还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并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1959年他辞去了大学教职,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去世。 

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纳博科夫前后期的创作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一个特征,从最初那部表现怀乡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七十岁时所写的那部大掉书袋的探索乱伦爱情之作《阿达》莫不如此。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的创造蕴含着比生活现实更多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最了不起的境界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制造个人的有别于“早已界定”的生活与现实,显示出一种华美玄奥新奇的风格;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洛丽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写得好极了。黄建人的翻译也是妙极了。现在要说清楚这两位究竟是谁更厉害一点还真不知道,得看原著去判断。这可以不管,反正这本书非常有趣。主题上就是将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畸形恋,把老男人的心态写得惟妙惟肖。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色情小说,刚出来的时候出版社根本不给出版,弄到作者已经想着要把它烧掉,最后还是他老婆把它救了回来。后面到底还是出版了,但有些国家把它列为禁书。不过,好东西就是好东西,最终这本书给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但最好的并不是他的情节。曾经看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一个家里就是个大书房的的女人,声称从不在厕所看书。说是读书要讲气氛。人家让她说读书心得来,这娘们还倨傲的声称现在她已经跳过了追逐故事情节的阶段,看书时主要关心的是文本。当时我不仅不解,还相当鄙视,认为这是老女人在"装”,看书看电影,不是追着情节,图个快活吗,有必要搞得那么高深吗?这本洛丽塔让我觉得,这女人说的有几分道理。如果光看情节,这本书跟“知音”一类通俗杂志里的庸俗故事没有什么两样。 吸引我的,让我发笑,让我佩服,让我居然有几分不想那么快读完的,是纳博科夫的叙事方式。叙事的角度,态度,放松和幽默的程度。他就像玩似的。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可以进入调侃的射程。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所有的,无不以一种虚伪的俗气的可笑的方式被作者所嘲弄。那种语言是张嘴就来的,尖酸的,调皮的,非常个人的。语言指向的对象,居然包括了“我”。这就不是第一人称写作了,作者是站在一个“超我”的位置俯视自己,描述自己,自己倒成了动物公园围栏里的野兽,被监视,被挖苦,被嘲笑。这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世上什么都不过是假装,是老土,是愚蠢,是可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情节。里面的人的想法做法,无不有着这个时代背景的深深烙印。视角很新,很有趣。抱着这样的心态写书,很过瘾,读着这种观念支配下的书籍,也很过瘾,自己也开始用作者的态度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绝对刺激。这是一本让人有所启发的书,读着读着,甚至有冲动自己也写上那么一段。回头看看,读过的书成千上万,有多少本可以让你这样。
  •     昨天下午晚饭后就开始看剩下的部分了。自习室关门了,还差20多页。回到宿舍继续,进行得比较艰难,因为环境比较嘈杂,期间还有几个人来打扰。不过在睡前总算是读完了。我读的《洛丽塔》是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黄建人译。上周日在旧书摊流连,手中摸到这本书,一看是《洛丽塔》,得仔细看看。为什么呢?因为我听说这本书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是一类型的书。实话说,本人买过好几次《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回去一翻发现是盗版。本人痛恨盗版,所以看到“洛丽塔”三个字没有兴奋,反而是冷静,看准了再下手,买书的乐趣!次后,看到“漓江出版社”。这次我兴奋了。因为我一直在搜寻这个出版社出版过的一套书,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回到现场,翻开书,泛黄的纸页,幽幽的书香,除了封面低俗的画面外,基本可以确定是正版无疑。该出手了,举起向老叟晃晃,老叟沉吟,吐声“2元”。成交,交钱走人。回到宿舍将书胡乱一搁,没打算看的。我虽然爱好买书,但买来的书我多半不看,不解释。某日,过一两天吧,中午睡觉,拿起此书随便翻了几页,放不下了。正在进行的另一大部头也只好暂停了。我全身心地投入了这本小说的阅读,一次非常愉悦的精神享受。我感觉原著的作者一定多才多艺。但我更佩服的是译者流畅的文笔。我一向对翻译的作品保持距离。很多作品看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语言太烂而继续不下去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完全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反而,我有种错觉:这本书就是译者自己写得。对于某些心理描写,翻译的出乎意料的到位。如此大手笔,堪称“信雅达”。后来上网查与此书相关的信息。结果更惊人(可翻看我前几篇日志)。译者真名黄健人,在翻译这本书时还是研究生在读,可以说是乳臭未干啊!还有一点,译者是位女同志。不过,这也难怪,男同胞译不出那么细腻的心理描写。译者现在就职于中南大学外文学院。在网上应该可以找到她的联系方式。这本书的确是惊世骇俗!不光是故事本身,更是故事陈述的方式,受益匪浅啊。因此,这本书我藏定了!另外,这学期我还买到了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一样的“重”口味。不日开始另一次精神旅程,先做个预告。我认为读书,不读则已,要读就读禁书(包括曾经遭禁),好处多多,谁读谁知道!
  •     我们身边有一种男人非常静,像室内盆景那样的一种静。我在大学念书时,学校图书馆的复印室里就有一个。那是个微微秃头的中年男人,瘦高,脸面干净,在光线幽暗的室内独自摆弄一台轧纸机。 他的眼睛漆黑而清亮,散发出深谷里不名植株的湿润气。我知道,那些炽烈如火的女人,遇到他铁定完蛋了,就像通红的铁胚遇到了冷水——许多女人小说,既是是女人写的也是关于女人的,在我看来,就是那意味深长的一声“嗤——”张爱玲有一回就如此谈女人的“热闹”。她说杨贵妃的“热闹”,是“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却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苏青却是红泥小火炉,有它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火焰的光,听得见哔栗剥落的爆炸,可是比较难伺候,添煤添柴,烟气呛人。”烧得哔栗剥落的女人,往往喜欢一个水一样的男人。天知道,女人容易为那种地下河般的男人心醉。比如《廊桥遗梦》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布拉格之恋》里的丹尼尔·戴·路易斯——瘦矍的脸,猴脸,迷离发亮的眼睛眯着,女性化的幽雅举动,不爱说话(他们嘴唇不用来说话),灯心绒或者牛仔裤,瘦屁股,衣服干干净净,男用香水,喜欢伫立或着坐着看书,眉毛要浓,让人想抚摩的头发,不说是也不说不,关键是没有结局。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只是记忆,无尽的记忆。一种适合年老色衰时回忆的男人。许多抒情的老同志,比如纳博科夫,比如伍迪·艾伦,又比如我们的大物理学家都明白,女孩——我是说那种有很重体味、尖着嗓子说话、有雀斑、皮肤不光滑、胡乱涂指甲油、乱吃零食还没上没下、没心没肺的女孩——和女人完全是两码事。不明白这一点,就说明你既没老年斑,老花眼也还不够清澈。女孩是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性。M· 杜拉斯有言,凡是女人,都具有那种不可能加以测度的强烈性质,一种发自本能的行为。那就是沉默。一种男性行为很难纳于无声无息的沉默。而女孩呢,她从不沉默。她像小鸟一样叽叽叫。搞乱你的书房,偷走你的奶酪和中产阶级生活,让你扑满灰尘的荷尔蒙发痒。于是脑门子冒汗的老同志们开始清嗓子松领带掏手帕了, “别闹了,宝贝!”——既无力回天又“奈何作贼”呢?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吧,那是因为,Happiness Is A Warm Gun,叽叽叫的女孩会让你的小二变成行吟诗人,傻乎乎唱起歌来。一个男人对一个女孩的爱,就是一个老人对一根拐杖的爱,一个家庭对一个宠物的爱,一个人对自己童年的爱。这种爱,或许让你温馨,但并不会让你深刻。那位年已不惑,却偏和十六岁的苏菲·玛索搅在一起的大导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就曾经揶揄过:“我们维系这段感情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我活着。”是的,时间很重要,是一切戏法的关键。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我看的依然不是这版的= =
  •     封面太艳了,不喜欢。
  •     读时出发点不对,汗~
  •     这个画风特别厉害 翻得别具一格
  •     洛丽塔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     我看的是漓江的这个版本哈哈哈哈,这封面哈哈哈哈哈哈,副标是鳏夫忏悔录,还有异乡变态情,芸芸众生相。除了这些雷之外,翻译还挺不错的
  •      loli loli loli 曾經的loli
  •     洛丽塔,照亮我生命的光,点燃我情欲的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接触上腭三次。洛。丽。塔。——@20160804 好不容易找到的黄建人版本的电子书
  •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当时根本都不能体会到这书的深刻含义,现在已经只留下一点点印象了,值得重读。
  •     不知道是哪时候看完一支梨花压海棠后就去网上看完了洛丽塔,前几天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于是又借回来看了一遍
  •     白袜子
  •     猥亵性心理
  •     先僧
  •     “幻觉尽善尽美,只是因为这美的形象无法到手,不会由于到手而玷污了它,时时刻刻意识到随之而来的禁忌。”
  •     H得到了欲望的满足,失去了灵魂;L得到了物质的满足,她失去了什么?正常人对L的评价应该会和C一样,任性叛逆而不是H使L失足,H成为主角只是巧合,如果没有H,也许会有JKL,可能是色情小说的主角,而不是忏悔录。L早熟,只在年龄上还称得上是儿童,恋童癖色彩并没有那么重。唉,可怜的C。
  •     看到三分之二处就有点倦了,待续完。
  •     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天啦,我的萝莉时期都在干神马!!
  •     记得几年前应该看过电影版,但又对情节和人物完全没留下印象。
  •     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一起少女性侵案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将主人翁“犯罪动机”合理化。其实,主人翁只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并带有“守护少女偏执症”的心理。
  •     14岁的我会鬼使神差地花两块钱从旧书摊上挑到这本书,证明我是个有慧根的人……
  •     没办法对这本书提出些吹毛求疵的自认为正经的意见,说明我没怎么看懂。原本以为会是个情节逐渐升格的情欲故事,不过作者在附录中对我这种想法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究竟什么是小说的艺术?作者在康奈尔的讲课中以及在这篇小说中言传身教,发人深思。另外收于附录的作者谈《洛丽塔》写得真是太赞了。艺术值得反复阅读。
  •     库贝尼克就是纳博科夫 培养出来的
  •     这算是中年汉子对于自己之前经历的总结,当然重点不在总结,而在于经历
  •     我有四个版本,黄建人是其中之一
  •     好版本
  •     看中文版怎样都还是有翻译腔。不过作者的精妙之处在于人物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这确实是看似禁书但是实则讨论男女之间以及男女差别的书。还有待慢慢理解...
  •     只是不明白黄色封面的新版本缘何在一夜之间风靡所有书店的货架...
  •     “我想到了野牛和天使,经久不褪的色素之迷,预言般的十四行诗,艺术的庇护,这才是我唯一可能共享的不朽。”他躺在安乐椅上,徒手抓着西沉的太阳……
  •     在学校图书馆读到此版本,结合于晓丹、主万版本,大约能更贴近原著。翻译恐怕就是文学作品流传中的最大阻碍了。
  •     污泥里的政治意义。
  •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版本的洛丽塔,在初中图书馆角落里借到的(……怀疑是图书管理员的私人爱好)这个版本我记得翻译比较粗俗,纳博科夫遣词造句的美感不如后面的于译版,封面也是很ry……不过它是未删节版,虽然那部分翻译得也不怎么样就是了
  •     很久之前就看過電影,對情節印象深刻。黃建人的譯本直白而令人感同身受,看電影的時候不覺得異常,讀到這些文字時,竟然對主人公意淫幼女這一舉動感到瘋狂和扭曲。據說孫中山也有戀童癖,不知道愛慕未成年的幼女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哈哈。
  •     我颤抖着说也许我看的是这个封面超级崩溃的版本?......我很庆幸我没记住封面,也就没受影响。这本书是在我12岁之前看的,应该是11岁。说真的不是长大后人家告诉我,我连色情都没觉得。半点色情都没觉得。这不是在讲心灵的书么。12岁的我如是觉得。
  •     这版本翻译地太好了,犹如博纳科夫在写中文。只有副标题是不合适的,那个鳏夫从头到尾都沉醉在自己的罪恶之中,毫无忏悔之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