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智慧(1-5卷)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年12月
ISBN:9787562114499
作者:马正平
页数:2159页

作者简介

第一卷 写作行为论
第二卷 写作文化论
第三卷 写作生长论
第四卷 现代写作教学:原理与设计
第五季 现代写作学:批判与建构

内容概要

马正平,男,1950年生,四川人,汉族。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高校中文系讲授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写作与作文教学研究等课程。198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2年获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为优秀人才引进负责写作学科建设,2001年被美国亚当·史密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负责人、领衔导师;兼兼任美国亚当·史密斯大学文史学院兼职教授、院教代会主任、工会副主席、民进四川师大委员会主委。
马正平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汉语言文学学科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四川省精品课程(写作学)学科带头人。
在学术界,马正平曾任中国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首任会长,现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学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写作学会文化写作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四川省写作学会执行会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人脑思维应用开发委员会负责人。
20多年来,马正平教授在写作学、思维学、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语文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成果突出。
●代表性论文:《50年来意境研究述评》、《50年来<人间词话> 境界阐释述评》、《知行递变:人类写作行为内在机制与思维模式研究》、《写作文化:人类写作行为的大技巧》、《写作分形论》、《非构思写作学宣言》、《从反映走向创构与应对:人类思维本质与分类新论》、《第三条路:走向生成主义语文教学观》、《21世纪作文教学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等。
●代表性专著:《写作行为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伦》、《现代写作教学原理与实践》、《现代写作学批判与建构》、《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当代解读》。
●代表性教材: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基本文体》、《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实用文体》、《中学作文教学新思维》。
●代表性语文教材:马正平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初中语文教材审读专家,曾请自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修订,本人担任初中语文第二册修订。
●代表性语文教辅读物:从1985年以来一直对语文教育、语文教辅读物编写的研究,并将自己的写作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辅读物,便写出版的主要语文教辅读物有:《DCC作文训练》,中国写作学会,1991、《DCC作文导写训练》(小学—初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新路经作文训练》(初中—高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新理念作文训练》(小学—高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代表性奖项:美学、写作学著作先后3次获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写作教学改革获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语文教改理论成果《生成主义:当代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改革的第三条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学会奖(1999——2004)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个人网站:www.mazp.net《马正平写作学与美学网站》


 写的智慧(1-5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此前我一直以为写作问题只是关乎个人的经验,作文法则和写作理论对于我来说,似乎在可有可无之间,就像厨师并无高深的烹调理论,但丝毫无妨他做出鲜美可口的食物来。所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写作学这个陌生的学问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肤浅的偏见上。但是每当我提起笔来,有时候总会有一些疑惑,比如我们为何写作?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而不是那个材料?写完后为什么会有一种如释重负感?这是否表明了写作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读完《写的智慧》洋洋170万言,我才对上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写作的问题是行文措辞的问题,行文措辞的问题是思维操作的问题,而思维操作的问题则是审美的问题,审美的问题是生命时空、人格的问题。”由此我们看到,写作之难,不是难在知识、智慧,甚至也无关是否天才,而在心灵、灵魂的层次上。过去写作学的误区就是过分的注重知识、技能,仿佛写作和泥水匠造房子的过程差不多,只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和人的灵魂无涉。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写作学研究的只是停留于表层的文本(“八大块”、作文法等)上,以为靠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就能够提高写作能力,于是乎写作课变成了修辞练习课或者文章欣赏课。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心灵和灵魂的重量,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余华所说的“不描写内心,专描写内分泌”。写作的小技巧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习得的,但是写作的大技巧却需要一些灵性,所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一句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指的便是人们在文章中所感受到的人类高远的心灵空间。它才是写作的精魂!从哲学上来讲,写作是人类创建秩序的行为,文章(秩序、世界)就是写者存在之所、心灵栖居之所。巴尔特说:“写作本质上是形式的道德,也就是作家关于他的语言本性应置于何种社会空间所作的抉择…….他的选择是良知的选择,而非功利选择,他的写作是思考文学的方式而不是文学的方式”。这决定了这种秩序的创建本质上一种选择行为,写作者在具体的“处境”的制约下产生的积极的反应选择某种写作主题,在这个“前提”(秩序)下,作者又选择了表达“前提”(秩序)的材料、结构、基调、语段、词句等等。(《写的智慧》513页)整个写作过程呈现为一个前提和选择互相递变的过程,其实这就是《写的智慧》里所说的“知行递变”理论:写作就是作者不断得把主体所认为的表达目的、目标(知)变成具体的写作行为、表达方式(行),当作者把写作目的(知)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行)后,这个“行”马上又变成新的表达目的、目标、主题,这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知—行递变”过程。于是我们从老套的“双重转化”、“三级飞跃”等抽象的描述中走出来,进入到具体的中介性、操作性层面。“知行递变”模型是写作的基本原理,不仅能解释表层(显)写作行为,也能解释深层(隐)写作行为。从此,写作学从文本的浅层研究转向了思维的深层探究。 给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写的智慧》里关于文章结构原理的论述,一般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是注意到了文章的表层结构,而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深层结构。《写的智慧》告诉我们,文章的深层结构其实就是人的思维操作,主要表现在重复和对比。这让我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古代的“章法”理论——“起”、“承”、“转”、“合”,它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庄子》也类似的说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庄子说他的文章十分之七是重言,也就是反复的说,这就是重复和对比(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对比其实就反向的重复)。认识了深层结构后,我们就很容易的看到被深层结构所决定的表层文本结构规律是遵循“渐进”和“平列”的原则。于是,我们写文章只要针对确定的主题、基调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增强即可。到此写作学似乎只是停留在对文本进行共时、结构性的机械研究上,于是《写的智慧》第二卷提出了写作文化的概念,把写作学从静态研究的死胡同里拉出来,进入到历时性的、社会性的写作文化的研究。写作文化是作者的写作行为规则、文章模式和写作技巧的审美规范以及深藏在这种规则、规范之中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化合而成的精神结构的整体(《写的智慧》468页)。它是人类写作活动的大技巧,制约着作者在创造写作秩序过程中的“选择良知”。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写好文章首先就需要“养气”,而读书无疑是个最好的方法。读书是养气,是潜移默化,而写作则是灌注,是心灵、灵魂的形式化过程。一个好作者肯定是一个好读者,读书不仅能养气,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学会写文章融会贯通的一些技巧。我想,养气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写作文化精神的过程吧。《写的智慧》第三卷又提出了写作生长论,写作行为包括了很多的复杂环节,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割裂来看,它们应该是一种高度秩序化的生长状态。“外在事物、对象。信息一旦被我们感受、激动,它就形成了后来的文章‘胚胎’、‘胚芽’,文章之树正是从这个‘胚芽’上生长出来的”。文章的开笔决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一直影响到文章的风格、词语选择、语气等,这就是一个写作生长的过程。《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因为第一句话有可能成为全书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全书的风格和结构,甚至它的长短。”读完《写的智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写作学研究的高度的哲学化和高度的操作性,这是写作理论成熟的标志。比如知行递变,它不仅详细描述了写作的细节过程机制,而且也可以拓展、上升到其他领域;比如重复与对比的原理,它是宇宙构成的普遍规律,它也表现在人类的写作行为中,并能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操作性极强的指导。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文字有点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