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叔本华思想随笔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208081185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328页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5页

人们变得铁石心肠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自己都要承受够多的烦恼,或者自认为是这样。所以,某种非同寻常的幸福状态会使人变得慈善、富于同情心。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0页

艺术就在于以尽量少的外在事件,引起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内在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兴趣之所在。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8页 - 心理散论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承受痛苦和做出实事的潜力如何——除非有机会运用和发挥这些能力。例如,看着池塘里波平如镜的静水,我们并不会想到它可以从岩石上咆哮着、翻滚着奔腾而下;或者作为喷泉它能够迸升至怎样的高度;我们也不会想到冰冻的水所能蕴含的能量。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52页

简朴它习惯与真理密切相连是一切艺术、一切美、一切思想性描述都必须谨守的不二法门。至少,偏离这一法则总是危险的。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1页

傻瓜最喜欢也最赞叹
别人用花哨的语言和刁钻、古怪的字眼
向他们讲述的东西
——卢克莱修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页 - 论教育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失误。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77页 - 心理散论

6
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事情,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希望尽快完成。我们急不可耐地盼望事情尽快了结,并且,当一切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很高兴。只有对那总的结束,一切结局中的结局,我们才希望,一般来说,越迟到来越好。
7
每一次的分别都让我们提前尝到了死亡的滋味,而每一次的重逢则让我们提前尝到复活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对别人淡漠的人,过了20年或者30年以后,再重新见到故人时会感到那样的高兴。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44页 - 论美

大自然的植物,甚至那最平凡普通和毫不起眼的种类,一旦摆脱了人为的随心所欲的影响,马上就会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图画般的美景——此情此景令人惊叹。在任何躲过文明的入侵或者还不曾遭到文明侵袭的小块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植物的这种情形,尽管那些只是蓟属植物、荆棘和一些最寻常普通的野生花卉。但在玉米地和蔬菜园里,植物世界的美学成分却降至了最低点。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页 - 论天才

……所以,天才的真正本质就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
……相比之下,天才所直观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虽然这只是因为天才对同样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这一世界看得更深而已。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96页 - 心理散论

许多人在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这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欢心。但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妙,并从哈姆莱特的不朽名句中认识到这一道理:“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78页 - 心理散论

我们不会把已经占有的,或者预先就可以肯定会得到的好东西认为是好东西。这是因为所有的快感乐趣其实是否定的,它只是消除了痛苦以后产生的效果;而苦痛或者祸害确实肯定的——它直接就能被我们感觉得到。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34页 - 论美

这样,当我们开始认识美的时候,意欲也就因此完全从意识中消失了。只有意欲才是我们一切悲哀、苦痛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伴随着对美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愉悦。所以,愉悦是以消除了任何可能的痛苦为基础。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2页 - 论教育

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候是突如其来地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4页 - 心理散论

憎恨是心的所为,而鄙视则是头脑的事情。这两者都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一个人的心是无法改变的,他受着动机的驱动;而头脑则根据不变的定律和客观的材料作出判断。“我”只是心和脑的连接而已。
……
货真价实的鄙视正好是真正的骄傲的背面,它是深藏不露的。谁要是把鄙视表现出来——只要他想让别人知道他根本瞧不起别人——那他就已经流露出了某些尊重的痕迹。
……
相比之下,真正的鄙视就是坚信一个人是毫无价值的,这种鄙视可以与体谅和容忍并存而相安无事。
引起我们某种不快情绪的事情,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某种后果;只要这种后果仍然存在,它就会妨碍我们客观和清晰地理解事情。它甚至使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沾上了颜色。这种情形和放置在接近眼前的很小物体会限制和歪曲了我们的视野是一样的道理。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79页 - 心理散论

我们消化好运的肠胃是没有底的,但它的入口处却是狭窄的。
……
在听到关于不幸的消息时,希望始终在对抗着这一不幸,于是,不幸的消息造成致命效果的情形要少得多;而在遭遇好运时,恐惧却并没有扮演相类似的抗衡角色,我们本能地更加倾向于希望,而不是恐惧,就犹如我们的眼睛自动的转向光明而不是黑暗一样。
希望就是把渴望某一事情的发生混淆成认为这一事情很有可能发生。
被希望抛弃了的人,恐惧也同样放过了他;这就是“绝望”一词的含义。一个人渴望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这是相当自然的事情;正因为渴望,所以他才相信。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1页 - 论美

傻瓜最喜欢也最赞叹
别人用花哨的语言和刁钻、古怪的字眼
向他们讲述的东西
—— 卢克莱修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2页 - 论天才

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式天才的根本特征。
每个人在个别事物中只看到个别事物,抑或在不同程度上发现这个别事物所包含的这类事物的普遍特质,直至看出这类事物最普遍的特征——这其中的各级程度就是衡量一个人与天才的距离的尺度。
绝大多数人的脸上都被打上平庸的印记,都有着俗不可耐的表情,这其实是因为从这些人的脸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认识活动严格地服从和受制于他们的意欲活动。
因为一切痛苦都来自意欲活动,而认知本身却是不带痛苦和愉快的,所以这是天才人物高耸的额头和清澈、直观的眼神——因为他们没有屈从于意欲及其需要——带上了一种巨大的、好像脱离了尘世的喜悦气质。 悲哀中夹杂着愉快,愉快夹杂着悲哀。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0页 - 心理散论

在判断他人时,我们经常出错——这并不每次完全是我们的判断力的罪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就在于培根所说的“智力并不是一盏不烧燃油的灯,它需要得到意愿和激情的供应”。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会由于琐碎不足道的小事对别人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喜好或者反感。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3页 - 论教育

人们对直观认识视而不见,以保护先入为主的观点免遭伤害。所以,许多人经常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这些思想也就是由荒唐的念头,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见组成。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3页 - 心理散论

金钱是人的抽象中的幸福,那些再也没有能力享受具体幸福的人,就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金钱上面了。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5页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7页

通常,人的幸福处境犹如一些小树林:从远处看去,这些小树林显得很美;但靠近距离或者走进树林中以后,原先的那种美感就消失了。我们置身于树林之中,但却不知道那种美已经消失于何方了。我们经常羡慕别人的处境,原因就在这里。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44页 - 论美

大自然的植物景色让我们如此愉快,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表达的是平和、静谧和满足;而动物世界却通常呈现出匮乏、不安、苦难,甚至斗争的生存状态。所以,植物世界轻而易举地使我们进入一种摆脱了自身的纯粹认知的状态。
脱离意欲。进入纯粹直观。获得看到美的愉悦。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56页

古人把命运视为某种藏于总体事物当中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不理会我们的意愿、请求,也不会考虑我们的罪孽或者功德;它指引着人类的事务,并且通过一种秘密的关联,把那些从表面上看彼此没有关联的事情,根据命运的徐亚欧各自牵引到了一起。这样,这些事情乍一眼看上去是偶然走到了一块,但在更高一层的意义上说,这全是某种必然性所致。也正因此,通过神谕、占卜、睡梦等方式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可能的了。由上帝决定的命运则已经是把命运基督化了,也就是把命运变成上帝为这世界争取最大好处的旨意。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3页 - 论天才

因为一切痛苦都来自意欲活动,而认知本身却是不带痛苦和愉快的,所以,这使天才人物高耸的额头和清澈、直观的眼神——因为它们没有屈从于意欲及其需要——带上了一种巨大的、好像脱离了尘世的喜悦气质。有时候,当这种喜悦充分显示出来时,它与脸上的其他器官,特别是嘴巴所流露出来的忧郁恰好配合起来——这种结合可由乔尔丹诺•布鲁诺在一部喜剧中的妙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悲哀夹杂着愉快,愉快夹杂着悲哀。”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3页 - 论教育

直观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它们在简洁和快捷方面,不是抽象概念的对手—后者很快就把事情概括打发;所以,要纠正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许这工作永远也无法完成。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40页 - 论美

因此,每一造型艺术作品马上就把我们从个体的东西引至单纯的形式上去,形式脱离了物质就已经使形式更加接近理念了。每一造型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分离,不管这是一幅绘画,还是一尊雕塑。所以,形式与物质的分离就是美术作品的特征,这恰恰是因为美术作品的目的就是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理念。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7页 - 论天才

……这是因为我们的关切之所在始终是由大自然做出安排,并保持不变;一旦缺少了这种关切,干任何事情都只能是敷衍了事。因此,出于同样的原因,天才的人物通常都很少注意自身的安逸。正如一个铅造的摇摆物总会停在其重心所要求的位置,同样,一个人的智力总会集中在这个人真心关切的地方。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页 - 论教育

对于一个注重实际的人来说,他最需要掌握关于人情世故方面精确和透彻的知识。

这些华而不实的设想在以后的日子里甚至造成思想的混乱,把人生经验给予我们的教训也颠倒过来理解,使我们错误理解获得的教诲。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种情形尤为严重。一种完全虚假的人生通过小说强加给青年人,同时,这中人生观又刺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但这些期望却又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就这一方面而言,那些在年轻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阅读小说的人,例如,手工艺人等,就拥有明显的优势。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25页 - 论天才

“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更是少有的事情。”(歌德)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6页 - 心理散论

所以,在精神世界里也同样发生了这在物理世界出现的情况——在我们的视野里,一件更小,但距离更近的物体遮蔽了更大但距离更远的东西。
……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时间仍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不久,我们通常都不会明白它们相互之间的真正关联。只有在事过境迁的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9页 - 论天才

“谁要是能够为自己与生俱来的才能而活,那他就由此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歌德:《威廉•迈斯特的求学时代》)
……
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5页 - 论教育

既然每个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又是相当有限,尤其是个人的记忆力,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他一概免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可是就像是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除了知道考试的东西,其他一概不知,所以这样的说法未必是对的。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48页

我们在古代能有经典作家,能够写出历经千百年仍不失其青春光芒的作品,其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在古时候,撰写著作并不是一门行业或者一桩商业买卖;惟其这样,我们才能解释清楚何以在经典作家所写出的优秀作品里,并没有掺杂着劣质次品;这是因为他们并不像我们当代甚至最好的作家那样,当精神挥发掉了以后(根据席勒:《人的尊严》),仍然把麻木,迟钝带进市场以沽上几个金钱。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页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
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这些事物的概念之前。
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的认识许多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
许多人经常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
我们必须让他们(孩子们)逐步地了解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会忘掉坏的东西。
这种成熟只能是经验,因而也就是时间的产物。
天才所直观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
它在事物中所看到的本来就不是别的,而只是这些事物与意欲之间直接的、间接的、或者只是有可能的关系。
所有的直观认识都与智力有关,而非只是与感官有关。
一切深刻的认识,甚至严格意义上智慧,都根植于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想象力作为天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却只是认识的空壳,而非果仁
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根本特征
正是因为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进入了他们客观的思想境界。
一切痛苦都来自意欲活动。
静思默想
这就好比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里面的一个商人:他完全听见旁边的人说话,但却不会听到整个交易所发出的酷似大海的轰鸣、持续不断的嗡嗡声,而这种声音却让远观者惊讶不已。
常人只是察觉到这一世界的事物,而不是这一世界;他们只是意识至自己所做的事情和承受的痛苦,而不是自身。
亚里士多德:“所有天才的人物都是忧郁的”
那些经常郁郁不乐的天才有时候会展现出我忆经描述出的那种为他们所独有的喜悦——它源自至为完美的客观心态。
必须通过虔诚的不诚实……
自己挡住自己的光线
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他们真正关切的确实只是局限于自身和家庭的安逸。
天才的作品贡献给各个时代
追求纯粹客观的目的,而不是谋取个人利益的人,才是伟大的。
这一相当正确的说法:“无人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是一个英雄”
在他之后绵绵无尽的时间里,人们仍以琢磨他所留下的思想为乐。
快乐就在于创造出那些不朽的孩子。
天才是以激烈、狂热的性格为前提条件的。
高大、挺拔的树木是不结果子的;水果村都是矮小和难看的;重瓣的花园玫瑰并不结果,但矮小、野生、几乎没有香味的玫瑰却可以结出果子 .
有力和高度集中的精神力——这是天才的特权之一
因为平淡、冷静意味着我们在事物当中只看到属于这些事物的东西。
天才时而梦幻一般的沉思、时而又激情洋溢的亢奋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
别人从他以及他那压倒性的优势那里感受不到愉快。
常人和与自己相等的人在一起时会更加轻松自在,而天才也更喜欢和同等的人交谈。
没有哪一样罪恶能像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
但略具才华的人物却总会适时而至、应运而生。
能人能够取得其他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不会超越常人的理解。
天才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出其他人的能力所为,而且还超乎他们的理解。
天才也击中了他的目标、但这目标距离之远是其他人甚至无法看见的。
歌德:“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
“下德得到民众的赞许,中德获得他们的钦佩,上备则不获理解。”
虽然我们根据一个人的头骨形状轻易就可看出它是否昭示着一副高贵、非凡的头脑智力。
脑髓和神经系统的这些特性遗传自母亲。性格特质遗传至父亲。
一个麻木、冷漠的人成为天才却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到了7岁,脑髓就忆经获得共最大的体积和全部的质量。
在儿童期,神经系统相以肌肉系统的比例,远远大于在其后的各个时期。
生殖系统是意欲的焦点。
儿童期是无邪和幸福的时期,是生命中的天堂和失去了的伊甸园。
我们在儿童期感到了幸福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存在更多地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这种认知状态也由于 外在新奇的事物而得到了加固。
进入了激烈和严肃的成人期。正因为小孩没有那种孕育着不幸和灾祸的欲望。
事实上,每个小孩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这两者的相似首先显现为明显突出的天真和淳朴。
只有极少数得天独厚的人,才可以终其一生保留少年时的思想特性,或者青春美。
智力随着它们体力的增加而相应减弱。
漠然、暴烈和对孤独的需要取代了理解力、信任和温和的脾性。
关于美的形而上学,在某一事物与我们的意欲没有任何关联的情况下,这一事物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某种愉悦之情?
幸福、满意的本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它们只不过是痛苦的终止;但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作为意欲的世界是第一位的,而作为表象的世界则是第二位的。
表象世界让我们一饱眼福,有娱乐性,美感愉悦就在于享受这些景观。
那在各种变化中保持恒久不变的东西。
智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为意欲服务
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的巨大的木偶戏里上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几乎一刻不停的感受着连接他的绳线发出的牵引,他也就身不由已的随之而动。
并对那永远不知疲倦地推动这一循环重复进行的力量感到惊讶不已。
但是,我们没有能力直接观照这一植物作为花苞、花朵、果实的统一起来的理念,我们只能够经由时间这一形式,对这一理念有所认识。
艺术的本质却在于它的以一类千。
笑容之于一张漂亮的面孔,所以,欢笑吧,姑娘们!尽情的欢笑吧!
造型艺术的作品并不像现实事物那样向我们展示那只存在一次,以后不再的东西,亦即特定的物质(材料)与特定的形式(形状)的结合体。
形式与物质的分离就是美术作品的特征。
蜡制形象使我们毛骨悚然,因为它看上去就跟僵尸一般无异。
油画呈现的样子,就总是跟一个独眼人所看到的差不多。
我们在青少年时代所获得的印象是那样充满意义,在生命中的黎明。
每一大自然的事物都是美的。
生命的现象使我们尽情愉快,心旷神怡。
“观念”、“构思”之于艺术作品,就像受孕之于人的出生一样,是最关键的。
一切事情最终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
那在我看来就有点像一个把自己的姿色作为生财之首的姑娘。
所罗门说的这些话值得赞许:“智慧加上一笔遗产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阳光。”
音乐是真正普遍、人人能懂的语言。
旋律是容易被人理解的。
喜怒哀乐对于意欲而言才是惟一的现实。
音乐总而言之就是旋律,而这个世界,就是为这一旋律加上的歌词。
”人与命运的搏斗“就是悲剧的普遍主题。
古人把命运视为某种藏于总体事物当中的必然性。并且通过一种秘密的关联……通过神谕、占卜、睡梦……也就是可能的了。
匆匆即逝的生活本质实在是让他们扼腕叹息。
生存中深重的苦痛和磨难——所有人为的努力、奋斗都会化为虚无。
所有的开局都是困难的。
构思结尾如此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把事情弄混乱总会比把事情理出头绪容易得多。
不管他的人人物是高兴抑或悲恸,大自然都不为的所动的继续她的前进步伐。
在高贵的交谈中,人们的思想会提升至普遍事物的原理。
历史从头至尾除了讲述战争以外,别无其它。
所有战争的根源不外乎就是偷窃的欲望而已。
这样,它就可以不用自食其力,而是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已有,不管这些成果是现成的,抑或是将来才会产生。
历史女神克利奥全身上下都感染了谎言、假话,情形就像一个长满了梅毒的街边妓女。
报纸是历史的秒针。
报纸上所谓的头版文章就是由时速串成的戏剧里面的合唱。各式夸大其词是报纸报道的本质。
每个时代也有其毫不逊色的外貌特征;这是因为每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就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万物。
这一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式样则永远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基本低音。
意欲的内在冲动越厉害和激烈,那这一意欲所配备的认识力就必须越完善和敏锐。
一个温和、节制有度的人只需要普通、一般的智力就足够了。
但一个认识力方面的天才,归根到底却是一个”由于过分盈余而变成的怪物“。
动物表现出来的单纯、质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愉快。
意欲与身体两者是一致的,身体不是别的,它只是意欲在头脑的立体直观中呈现自身而已。
人们把发生的许多事情归之于习惯力量。
在所有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为当中,只有最初的行为才具备了动机,而这一动机所产生的后果就是目前的这一习惯。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在他死后能够记住他,这一愿望在那些野心勃勃的人身上发展成为对于身后名声的渴望——这咱愿望,在我看来,似乎源自对生命的执著。当看到自己与现实生存的一切可能都被割断时,这一个体生存就只有抓住那惟一剩下的——虽然那只是在理念上的生存;因此,它也就是抓住了一个影子而已。
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事情,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希望尽快完成。……只有对那总的结束,一切结局中的结局,我们才希望,一般来说,越迟到来越好。
希望就是把渴望某一事情的发生混淆成认为这一事情很有可能发生。
以至于把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视为很有可能发生。不过一桩不给我们留下任何希望的不幸就像即时毙命的一击;而希望不断破灭、不断重生就酷似凌迟处死。
被希望抛弃了的人,恐惧也同样放过了他。
一个人渴望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这是相当自然的事情;正因为他渴望,所以他才相信。
在判断他人时,我们经常出错。
培根:“智力并不是一盏不烧燃油的灯,它需要得到意愿和激情的供应。”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会由于琐碎不足道的小事对别人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喜好或者反感。
而是从这些素质抢断出其他的素质。
这种做法就为许许多多判断上的错误敞开了大门,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性格是千奇百怪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观点失之片面。
人又的确并非如实表现出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戴着一张面具和扮演一个角色。总的来说,我们全部的社会生活就是一出持续上演的喜剧。内涵丰富的人会觉的这些乏味、无趣,但平庸之辈却乐此不疲。
我们承认大自然和偶然就是这一世界本来的统治者。
每一个愿望在实现了以后才让我们发现这愿望或多或少只是一种假象。我们做出的报复行为会在以后的时间撕扯我们的心。
如果精神非常活跃,那它是无法跟而性相妥协的。
从兴高采烈到忧郁的距离比从乖张、易怒的情绪到忧郁的距离要短许多。
忧郁吸引人,但乖张、易怒的情绪却赶走人。
些微的理由就足以让我们发怒。
愤怒很快就会造成一种假象,假象本身又加剧了愤怒。
憎恨是心的所为,而鄙视则是头脑的事情。
不少人的憎恨情绪,其根源甚至不是别的,而只是别人的优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对别人另眼相看。
真正的鄙视就是坚信一个人是毫无价值的。
每个人自己都要随够多的烦恼,或者自认为是这样的。
在我们的视野里,一件更小、但距离更近的物体遮蔽了更大但距离更远的东西。
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仍在发生或者刚发生不久,我们通常都不会明白它们相互之间的真正关联。只有在事过境迁的很长一须时间以后,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
只有在许多年以后,我们才会了正确了解别人。
人的幸福处境犹如一些小树林:从远处看过去,这些小树林显得很美。……我们置身于树林之中,但却不知道那种美已经消失于何方了。
一个人在照镜子的时候,眼睛都是朝向镜子并且静止不动的。这样,他的眼睛富有含意的活动,连带眼神的特征也就失去十之八九了。
我们看自己的眼睛归根到底建立在一种自我之上。
这场焦灼不这发、混乱不堪的梦构成了千百万人的一生。
一个人赖以优越于另一个人的却是认识力。
我们的智力,决定了生活呈现在我们眼里的样子。
无论一个人如何遭受过失败,他也不会真的在这方面失去很多。
“对生活太过认真” “一切并不那么重要”
柏拉图: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为它如此烦心。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视觉范围的尽头当锻造是世界的尽头。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而这样的标准通常不过是一个裁缝的标准而已。
智慧不仅标示了理论上的完善,而且还包括实践中的圆满。
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
具有闪亮和伟大的素质的人并不介意承认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让别人看见这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德所带来的缺点。
对于平庸的人来说,谦虚只是诚实而已。
宗教的确就是人为训练的杰作。
训练人就跟训练动物一样,只有尽早开始才会完全成功。
如果一个人的头脑直观活动足够活跃,用不着每次在感官受到刺激直观活动才能得以开始,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很强的想象力。
逝去已久的一幕往事,包括参与其中的人物,在我们的记忆中显得特别令人愉快,因为记忆把无关紧要的和烦扰人的东西都清除掉了。
因为这些事情的大小与否全在于它们与我们距离的远近。
高兴和悲伤并不是头脑中的表象,而是意欲所探马到的刺激。
我们只能通过当时这些表达以测量当时那些感情。
在事过境迁以后,我们就会对当时的高兴和悲伤无动于衷了。
奇怪的是,到了糟糕的日子,我们都能生动地回想起过去的幸福时光;但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对糟糕的时候却只有相当不完美和冷冰冰的图像。
我们只是不时地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但却整天在忘记旧的东西。
我们的记忆就像一个筛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长久的使用,筛子只能留住越来越少的东西。
不管我们是否珍惜,所有这些还是要消逝的。
具有伟大才能的人与智力很低的人更容易相处。
人们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
偶然在生活中是没有位置的,和谐和秩序把持着对生活的统治。
我们对这一论题的思考跟我们在黑暗中的摸索相差无几。
并不出自于“认识”,崦只是“意愿”(或“意欲”)的产物;也就是说,它首先是我们的贫苦状态的产生。
事情的最终结果有时候却是对我们有利的,或者是间接地使我们得到极大的好处。
我们认出了冥冥之中的命运之手,尤其当命运无视我们的见解……
我们偶然遭遇逆境时,我们就会用这一句经常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话安慰自己:“这或许会是好事情呢,谁知道?”
发生的一切事情都遵循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
阻挠这些事情发生的努力总是正好促成了这些事情的发生。
虽然事情的发展看上去是纯粹的偶然所为,但归根到底,事实却不是这样。相反,所有的那些偶然本身都被一种深藏不露的必然性所完全控制。
能够一窥这其中的堂奥就是自古以来所有占卜术努力争取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不仅遵循着完全的必然性而发生,而且,这些事情的发生从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注定了,成为了客观上确定下来的东西,因为这些事情在预言者的眼里已经是此刻存在的事情了。
更高一级的宿命论:所有发生的事情所根据的必然性并不是盲目的,亦即确信我们的人生历程既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有着计划安排的。
我们只是在人生进程中逐步得出这一认识。
还会演变成这样一种确信: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无论从表面上看是如何的杂乱无章,其实却是一个自身协调与和谐的整体;它有着某一确定的发展方向,也包含某一给人以启迪的意义——整个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构思极尽巧妙的史诗。不过,一个人从自己一生中获得的启迪教训也只惟一与他的个体意欲有关,而他的个体意欲归根到底也就是他的个体错误而已。
事实上,民族只存在于抽象之中;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
人生轨迹活生生就是匠心独运,深谋远虑和持之以恒结出的成果。
大自然所做的一切事情都 着眼于种属。
我们就认为在每时每刻我们都是自己行动的主宰;可是,在我们回眸审视我们的生命历程……
莎士比亚:命运,显示您的力量吧,我们身不由己,命定如何,就该如何。
古人们用诗歌和斯文永远不知疲倦的强调命运的无所不能和以此衬托出人的无能为力。
人们以为指挥着自己的生活;但内在深处却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命运的牵引。先知耶律米亚已经说过:“每个人的行事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指挥脚步的并不是行进中的那个人。”
命运引领顺从者,但拖拽不情愿的人——塞尼加
他变化多端,形象因人而异
这些精灵叫做命运
事实上,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归根到底植根于我们神秘的内在,因为所有存在之谜确实最终就在我们自身。
大自然的原始自然力深沉、盲目
“偶然”意味着彼此没有关联的事情在时间上同时发生。……甚至至为偶然的事情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处于因果链遥远上端的某些决定性的原因,很早就已经必然地决定了某一事情就在现在此刻发生,与另外的其他某些事情同时发生。因此,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一条循着时间方向的因果链上的某一特定一环。
现在产生的某一特定的结果通常需要许多不同原因的巧合。
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它之所以发生的一切条件就会巧合地走到一起——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就是命中注定了的。
人产对预兆的相信是普遍的和无法根除的。
没有什么是绝对偶然的;相反,一切都必然的发生。
只要人们掌握了真正的解码钥匙,就可以从此看到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彼。
这些障碍并且接二连三使我们的强烈愿望受挫的只是我们的意欲。
当命运明显执拗地阻挠我们的某一计划时,我们就应该予以放弃。
命运引领顺从者,但拖曳不情愿的人。
司各图斯所说的“神”是没有认识力的,也没有时间、空间
人生之大梦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样东西——生存意欲——而复杂多样的现象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
根据自己的本性以某种必然的方式行事和发挥影响。
其发生的条件是长无尽头、遵循严格必然性的一条困果链,其发生的必然笥与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星昨与会者到达某一可计算出来的方位是一样的。
当弦线被击打时,弦线不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但却会听到由于自身颤动而引起另一条弦线共振所发出的声音。
意欲最终摒弃生命就是短暂存在的最终目的。
一种看不见的操纵力量指引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这些力量角力后的结果就是这个人即钭踏上的道路。
我们的本质和存在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一个人诞生时候,这个人将来整个一生的轨迹,直至每一个细节,都已经无法挽回的被确定下来了。
狂热的爱情犹如鬼魂:所有人都谈论它们,但却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它们。
缺乏真理的东西不会具有艺术美。
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的才是可爱的。
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坚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在每一个两情相悦的例子里,无论男女双方彼此的赞赏和钦佩显得多么客观和带有如何崇高的意味,其惟一的目标只是生产一个具有特定本质的个体而已。
与爱情相伴的认真、执著。
只有当我们把这一目的认定为真实的,那我们为了得到心仪的对象而经历的琐碎事情和没完没了的折腾、痛苦才似乎与事件事情相称。
两个恋人间逐渐加深的爱慕实际上就是新个体的生命意欲。
事实上,这一个体在这一对男女那充满渴望的四目交投之时,就已经燃起了新生命之火。
把自己的本质客体化。这一个体将具备遗传自父亲的意欲,或者性格;得之于母亲的智力,和受之于双亲两人的身体。但这一个体的形状通常取决于父亲,身材的大小则更多由母亲方面决定——这一点是与观察杂交动物以后所发出的规律相符的;这一规律主要是因为胚胎的体积是由子宫的体积大小而定。
这一个体的理念也异常激烈和贪婪地争取在现象中实现。
一旦看到可 满足自己特别的要求的异性对象,性爱的激情就会油然而生。但达到最高程度的激情则出自两彼此契合的天衣无缝的个性。
两个人越是完美的在多种多样的方面互相契合对方,那这两个人相互间的激情就越强烈。
两个年轻和具一定文化、思想修养的异性,由于在气质、性格和精神思想方面相同一致,他们之间就可以存在一种不含性爱成分的友谊。
自私和利已这一特质深深地普遍植根于每一个性之中;如果要刺激某一个体生物活动起来,那么,我们惟一可以确信达到这一目的的就是利已的目标。
我们可以把本能视为种属的感觉——它把对种属有益的东西呈现给了意欲。
每个人首先都明确喜欢和热切追求最美丽的个体。
每个人都会在其对象身上特别要求他自身欠缺的优点。
在伟大的工作终于大功告成以后,每一个恋人都会发现自己受骗上当了,因为错觉消失了……因此,柏拉图相当确切的说过:“没有什么比性欲更会吹牛的了。”
就其本性而言,男人在爱情方面喜欢多变,而女人则倾向于专一。
对异性的喜爱,无论看上云是多么的客观,都只不过是一种经过了乔装打扮的本能。
不再年轻的美丽就没有吸引力。
女人经常会爱上一个相貌丑陋的男人,却永远不会喜欢一个没有男子所的男子。
女人特别喜欢男人坚定的意志、果断和勇敢的作风,或许还有诚实、仁慈的心地。
人们在婚姻里寻找的不是卖弄才智的消遣,而是生儿育女;婚姻是两颗心,而不是两个脑的结合。当女人说爱上了男人的头脑思想时,那是本性退化的过激表现。相比之下,在男人对女人发自本能的爱情中,男人并不会受到女人性格素质的左右。
每个人都喜爱在异性身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寻找在性别特性程度上与自己相应的异性一方。
心灵相通重要得多
每个人都试图通过对方以消除自身的弱点、缺陷,以及种种偏离典型之处。
每个人都会偏爱与自己相反的性情,但偏爱的程度视这个人在这方面的特征是否明显、突出。一个在某一方面相当完美的人虽然不会喜爱和追求异性在这一方面的缺陷,但他对这方面的欠缺完美会比其他人更能迁就和接受。
但与这一女人同眠事实上并不比和其他别的女人同眠给他带来更多东西。
“人们真要相爱的话,是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也不需要煞费思量和做出某种选择的。”
出于爱情的嫉妒是那样的厉害和折磨人,而放弃我们的恋人则是所能做出的最大牺牲。
努力和请求都得不到一个让人好受的回应时,这种情形就出现了:我爱她,但我又恨她。
虽然这两个人由于本能的错觉——它是狂热爱情的本质——而走到了一起,这两人在其他方面的差异通常却是很大的。当错觉消失以后——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其他方面的差异就会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据此,出自爱情的婚姻一般来说都会导致不幸福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婚姻就是为了将来的后代而付出了现在的代价。“为爱而结婚的人将不得不生活在痛苦之中”——一句西班牙谚语如是说。而出自舒适生活考虑而缔结的婚姻——这经常是听从父母的选择——则是相反的情表。在这里,人们主要的考虑——不管它们是什么——起码是现实的,不会自动的消失。
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狂热的爱情结合一道是至为罕有的好运。
幸福的婚姻是稀有的。
每个人都在穷于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折磨。
大自然不会跳跃发展。
意欲却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是以智力为条件。
智力就像是太阳:除非有某一样物体反射太阳的光线,否则,太阳是不会照亮空间的。
最杰出的精神思想,也只有那些具激烈、狂热的意欲的人才会生发出来的。
意欲无论在哪进而都保留着自己同样的本性。
智力可以通过练习和训练得到很大的改进。
事情的变化一般都没有那么快速,以致可以让我们对整个过程轻易地一目了然,并以此方式明白其中的真相。
我们可以发现智力奏响了乐曲,意欲就得跟着跳起舞步。
我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或者害怕什么。
智力会疲倦,但意欲却永远不会疲倦。在进行持续的脑力劳动以后,我们的头脑会感到疲惫,正如从事不间断的体力活动以后,我们的手臂会感觉劳累一样。
一切认知活动都与努力相关联。
智力则发育缓慢,它必须静待脑髓的发育完成和人的整个机体的成熟。
在小孩7岁的时候,脑髓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体积。
鲁莽其实就是意欲没到时候就已匆忙进行它的工作。
智力只是意欲的奴仆。
所有烦扰我们的事情,只要我们彻底明白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并因此明白其发生的必然性和这些事情的真实性质——那么,这些事情十占其九就再也无法烦扰我们了。
智力也就和所有的有形事物一样,受制于惯性的力量。
所有连续不间断的精神活动都需要得到间歇和休息,否则,智力就会变得迟钝、无法工作。
意欲把永不疲倦的特性传给了心脏——这是机体中的首要原动力——而心脏因此成为了意欲的象征和同义词。
事实上,到了老年,它比起年轻的时候变得更加难以妥协、固执任性和难以驾驭,因为智力已有没有那么敏感了。
当太阳在天空照耀时,月亮无法产生效果;但月亮在天空时,却无碍太阳的光辉。
沉着冷静意味着意欲安静下来。
激情是聪明谨慎的大敌。
希望把我们渴望的东西,而恐惧则把我们担忧的东西同样视为很有可能发生,并且很快就会发生;这两者都把各自的对象放大了。柏拉图相当美妙的把希望形容为醒着的人所做的梦。
智力不得不违犯自己的法则,把一些既不真实又不大可能发生,通常甚至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视为真实,目的只是安慰、平息和暂时打发这不安、难驯的意欲小憩一会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到底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了。
但事情最终的结局却往往大异开人们的判断,并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乍一看危险存在的假象,他们就会陷入毫无来由的焦虑不安之中。如果智力开始探究事情的真相,他们会对其加以拒绝,并认为智力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事实上,他们会把智力视为花言巧语的诡辩论者,因为我们惟一相信的只是我们的心。
拜伦:我们认为是假的东西,是我们真正害怕的;因为最坏的事情总是最接近真实。
爱和恨幸灾乐祸全歪曲了我们的判断。
一旦我们有了一个既定的假设以后,对于能够证实这一既定假设的一切东西我们都会有猞猁一样锐利眼睛;但对于与这一假设互相矛盾的东西,我们却熟视无睹。
有违于心的事情不会获得头的首肯。
我们担心万一发现自己长期以为一直相信悉言的东西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最喜欢相信自己所愿意的情形。
越是顽固的坚持错误,那令人信服的证据随后就会变得越加让人羞愧。
我们出现的差错更多是对自己有利,而非不利。
人们经常在一些半弱智的人身上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狡黠的地方
旧约《以赛亚书》:困境出才智。
只有通过长期与匮乏和危险作斗争。
我们的记忆在意欲的压力下,也会得到加强。
所有对主要情欲有价值的东西记忆力都会完美的保留下来。
吝啬鬼对于曾经遭受的金钱损失始终耿耿于怀,骄傲的人无法忘却对他名誉的损害,虚荣的人念念不忘人们赞扬自己的所有只言片语,以及获得的点滴嘉奖。
我们会清楚意识到这件事情使人高兴或者不悦的程度。
这个人的模样仍然让我们准确地回想起我们当初跟这个人打交道时所引致的心情。
记忆只是保留了意欲的赞许或者不满而已。
智力只是意欲这一皇帝的大臣顾问。它把各种各样的方案、意见呈献给意欲,而意欲则从中挑选出与自己的真实本性相符的方案。
一个到了中年或者老年期的人,他的道德倾向与孩提时的 他并没有两样。
在生命的前半部分,今天经常会取笑昨天,甚至会鄙视它;到了生命的后半部分,今天却越来越带着羡慕回眸昨天。
愤怒不过就是我们当时对事情的了解的结果而已。
以为我们纯粹在跟他的理解力打交道,但到最后才终于发现:这个人其实无意理解我们的论辩;因此,我们面对的是他的意欲。
与他作对的是那些人的意欲,而不是认识。
永远不可以从一副良好的智力推断出良好(善良)的意欲;也不可以从后者推断出前者,或从低劣的智力推断出卑劣的意欲等。每个不带偏见的人都应该把这两类素质彼此完全分开。
愚人以为不时玩弄一些卑劣的小伎俩就可以弥补自己理解力方面的缺陷,博得短暂的胜利。
没有什么比在谈话中显示出横溢思想才华更容易激怒多数人的了。
他的朋友和他自己都会试图把罪责从他的意欲转到他的智力上面,把心的缺陷说成是脑的过失。
那些一手促成某样事情的人,一旦这结果难以令人满意,就会搬出自己当初的良好意愿——而这可是永远不会欠缺的。采用这样的方式,他们就相信可以保住那关键的、他们其实应该负责任的部分和他们的真正自我;而能力不足则只是欠缺适当的工具而已。
试图因为我们的信仰,亦即我们的理解力和见识而责备我们,那就是荒谬和不公正的。
高级的精神思想能力总是被人们称为大自然或者神灵的馈赠。
一切宗教许诺将获得此生之外的永生作为奖励;但拥有头脑优点,亦即优秀智力之人却没有这一奖赏。
思想天才却既不在此生,也不在彼岸博取赏赐,因为天才的思想本身就是天才所获得的奖赏。
在涉及意欲方面,欠缺思想文化的粗人通常都会让有学问者出丑,贩夫走卒让大臣高官自愧不如。尽管在文化素养上存在很大差别,但人们在美德和劣性、情绪和激情方面是相同的。
卓越的思想素质只能获得别人的赞叹,而不是爱戴,后者是留给优秀的道德品质、性格素质的。
火炬和火堆在太阳底下会显得苍白和毫不起眼。
善良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生气动怒的。
思想的完全成熟,却只有等到40岁以后。
意欲从开始到结束都始终保持不变。
思想天才在幼年时通常都在理解事情时比较缓慢,也比较吃力,这正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深刻的缘故。
精明人却不会让我们知道他在青春年少时的不良品性。因为他觉的这些东西仍然在指证他现在的性格和为人。
年老体衰会逐渐销蚀掉我们的智力
善良的天性仍然使一个老者备受爱戴。
一个人的温和、耐心、真诚、无私、博爱等特性会维持整个一生。
老年人的愤怒和憎恨情绪很难缓和与平息。
年轻小伙的怒气犹如燃烧的干草,老人家的恨意却是烧得通红的钢条。
我们说他的心很坏,这是发自内心的话。
尽管时间在一个人的身上造成了许多变化,但某些东西却是时间全然无法改变的。
尽管我们已经老了,但在内心深处我们感觉自己仍然和年轻的时候——甚至在孩提的时候——完全一样。
人们认为一个人的本身、本性存在于他独特的意识。
我们做出的行为不过就是为这一性格作证而已。
生活其实就是永恒的痛苦。
身体的治疗、保养,身体得益的关键时刻都是睡眠的时候。
睡眠紧紧地把我们控制在它的手心进而,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体力才可以进入睡眠;太过疲倦、衰弱的体质都会妨碍我们获得睡眠。
认知越是摆脱了意欲活动的控制,那它就变得越纯粹和完美。
提取物越是与被提取之物相分离,那这种提取物就过滤得越纯粹、越不含沉积物。
测量大海深度的铅锤,无论投放在大海何处,都必然抵达或深或浅的海底。
思想的卓越程度而相应在单个事物中或多或少地看到事物的普遍性。
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可以把文学家比作带给我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哲学文章的作者是向导,他的读者则是旅游者。
通过对话这一共同思考的方式是永远不可以发掘出深刻的哲学真理。
讨论和比较别人所说过的东西不会特别帮助我们获得对事物的洞见。……这样做始终就像把水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而已。只有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才能真正充实我们对事物的洞见和知识。
哲学的生成不可能依靠编织纯粹、抽象的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和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
对世界各自不一的把握只是在出于某一特定的立场、角度的时候才是真实的、正确的,就好比一幅图画所展现的风景只是出于某一审视角度一样。但如果我们站在比此类体系的立场更高的角度审视事情,那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体系所揭示的真理只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片面的。
我们对大自然的某一客观把握有可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但它需要的只是补足,而不是辩证和推翻。
只有真理才是永远不会过时。
谬误的理论学说则活像指路牌子——它指示着另一块指路牌的方向,而一理缺失了后者,那这一块指路牌就会失去一切意义。
如果两个人独立进行运算而得出同样的结果,那这一结果就是可靠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是检查另一个人的计算过程,那情形可就不一样了。
歌德:我们必须流下热汗,才能真正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
如果两个人独立进行运算而得出同样的结果,那这一结果就是可靠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是检查另一个人的计算过程,那情形可就不一样了。
《奥义书》:我是万物,除我以外,别无其他;一切因我而起。
我们存在的结局就是一堆白骨而已。
现象的内在和最终的本质存在于我们的意欲。
苏格拉底:你认为在不知道整个宇宙的基本本质之前,有可能恰当的了解灵魂的基本本质吗?
光越能够与燃烧物发出的烟相分离,那产生的光就越纯净。
生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一个燃烧的过程。
结论就是在空间中,不外乎就是要么发光,要么反光的星球。
世界首先只是通过认识功能而存在。
人的智力称为自然之光。
自然之光只是从内在投向外在。智力的光芒冻能够直接驱赶笼罩着内在的一片黑暗。
这是因为从书本获得的知识只是经过了他人之手的二手货。
并且反映事物的镜子很少是完全干净、无尘的。
哲学家不能同时纠缠微小的事情和琐碎的细节。
据此,具备最出色头脑的人从来就不会完全献身给某一专门的知识分支,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认识整体的事物。这些人是统帅,而不是士兵长,是乐队指挥,而不是乐器演奏者。
太长时间苦思冥想一样事情会使智力迟钝
重新凝视和思考它们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重又展现其清晰的轮廓。
所有这些似乎告诉我们:我们的脑液有其潮汐的特定时间。
直观见解是每一个伟大思想的根源和基础。
选择在它们愿意的一刻降临。
抄写下来也就等于把它们付诸遗忘
正如创伤只是在稍后,而不是在当下让我们感到痛楚。
美好思想敞开欢迎的大门,那它们就会造访。
生活在人生大梦里的绝大多数人与动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没有清晰前提之下就得出了某一结论。
事实上,我们那些最有价值、最富内涵和最深刻的思想会突然在意识中出现,就像灵光在那一刻闪现。
傻瓜了解自己的家里更甚于聪明人了解别人的屋子。
他勤勉的在这孤岛上建起一座丰碑,以便把自己存在的信息传达给将来的航海者。
他们努力赚钱、购买,建造房屋、耕种土地、投入资本、创立公司、经营布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充满着热忱。他们会以为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但到头来,后人却坐享其成——这些后人甚至经常不是他们自己的后人。
他们的工作就是他们获得的报酬。
这个世界则只是他所指定的承继其丰富一生的受惠者而已。
愚蠢的确就是人类的母亲、保姆。
宗教信众对圣人的尊崇相当容易就蜕变为对其遗骨遗物可笑、幼稚的顶礼膜拜。
但却无意透彻了解和忠实实践佛陀崇高的教诲。
他戴上荆棘冠,而在将来的一天,这一荆冠就会抽芽发叶,一变而成月桂花环。
人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受孕已是罪过,出生就是惩罚;生活就是劳作,死亡则为归宿!
佛教中的首恶就是贪嗔痴色欲和懒惰。
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或恶首先是从这个人对待他人的根本态度和心情反映出来。
由于一个人不让别人看到他的恐惧,他就成了勇敢的人。
吝啬不是罪恶,它的对立面挥霍才是罪恶。奢侈、挥霍源自一种动物性的认识局限。
出身于富裕家庭的罪犯都是由于穷奢极欲而最终沦落至犯罪的地方。
《古兰经》:奢侈之人是撒旦的兄弟。
只有懂得命运如何出尔反尔捉弄我们的人才会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其实,钱币只是假的,它们本身并没有价值,其代表之物才具备价值。
不少吝啬之人归根到底只是直接嗜爱金钱本身。
因自律而结出的成果。
西班牙俗语:身体赤裸者所能施舍的不会比铁石心肠的人更多。
金钱为这一世上所有好处的抽象代表。
丑陋的东西潜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秘密躲藏于美德外表的背后。
我们这一经过文明教化的世界,只是一个巨大的假面舞会。在这里,我们见到的是骑士、牧师、医生、律师、神父、哲学家以及其他各式人等。但这些人都不是他们所显示的那样子,他们只是戴着面具而已。
生活就是一场假面舞会。
在骨子里头,人就是丑陋、野蛮的动物。
人只是被绑上绳索、被驯服了,这种情形就叫做文明教化。
在残忍、无情方面,人是丝毫不亚于老虎和狗。
对于不少人来说,过去的事情似乎没有了价值。
小的机会就足以让我们勃然大怒。
拜伦:憎恨是维持更为长久的快意:我们匆匆相爱,但却不紧不慢地仇视。
只有人才会纯粹为了伤害别人而伤害别人。
人性中最糟糕的特性始终是对别人的痛苦所感受到的快意。
这是因为看到别人享有快乐和占有财产时,我们就会备感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这是自然的,并且是无法避免的。
也就是说,这样的安排有其更高层次的公正、合理。
这一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审判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为其生存而赎罪。
自己个体的毁灭只关乎一种现象,这一毁灭本身也只是现象而已,而正遭受毁灭的个体的真正本质却不受这现象毁灭的影响,它仍然在其他个体身上延续。
万事万物那惟一真实的本质,而这一本质也在其他的。
只要我一息尚存,这一世界就不会毁灭。
那在它身上、与之相随的世界也一并遭到了毁灭。
我知道如果没有我,上帝一刻都不会存在;如果我归于无,灵魂就会重头再来。
从我们的所为我们了解到自己,正如从我们承受的痛苦了解到我们的价值一样。
甚至婆罗门教也以福话的形式表达了与生俱来的性格注定不能改变这一看法:在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婆罗门就在每一个人的头骨上以文字刻下这个人的行事和痛苦,这个人的人生轨迹也就据此而展开。他们认为头盖骨的锯齿痕就是这些文字,而这些文字的内容就是这个人前世生活和行为的业报。
这一世界人们就已经得到最后的审判,因为每个人根据其自身素质、做出的功德就已经随自获得了酬劳和耻辱。婆罗门教和佛教在教导转生轮回时就已申明这一道理。
谁要是在小事上不体恤他人,就会在大事上肆无忌惮。
这个人的行为发自这个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改变的性格。
我们对于自己在将来某一处境会如何作为的判断顶多只是猜测而已。
最后产生作用的原因并不以其真正的本质发挥作用,而只是根据其本质被了解的程度产生效果。
一个人在情形第一次出现时并不知晓或明白的东西不会对他的意欲产生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
人生的历程总体上从开始到结束都被精细确定下来。
自由的存在同时也必须是原初的存在。
凡是真理都是连贯、统一的,它们彼此补充、论证。
与说教相比,别人的榜样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模仿和习惯就是人们大部分行为的有力动因。
别人的例子对某一个人的作用方式却是由这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塞尼加:“意欲是教不会的。”
如果痛苦不是我们生活最接近和直接的目的,那我们的生存就是在这世上最违反目的东西了。
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
但在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惯常情形。
溪水只要没有碰上阻碍物就不会卷起漩涡。
如果我们真的对事情有所注意的话,那这些事情肯定就是没有马上顺应我们的意欲,这些事情已经遇到了某种阻碍。
正如我们不会感受到整个健康的身体,而只会觉的窄鞋子夹住脚趾头的一小处地方,同样,我们不会考虑到所有进展顺利的事情,崦只会留意鸡毛蒜皮的烦恼。
我们一般都会发现快乐远远低于、而苦痛则远远超出我们对这些快乐或者苦痛的期待。
最有效的安慰就是看一看比我们更加不幸的其他人。
这是因为在好日子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命运此刻已为我们准备了何种不幸和祸害。
历史向我们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但除了向我们讲述战争和暴乱以后,别无其他。
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找到拼争的对手。
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
情绪的动荡也深沉得多和激烈的多!但所有这些最终也只是为了获得和动物同一样的结果:健康、饱暖等等。
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
是关心填充自己的钱袋甚于自己脑袋的可怜人。
在涉及这些悲欢、苦乐方面,人的心情也就受制于强烈的情绪波动和激情震撼,所有这些所留下的印记就清楚展现于他脸上的皱纹。
大多数动物却刚好只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其种属
动物比我们更满足于只是存在。
因为动物的意识局限于直观所见之物,因此也就是局限于现时此刻。
但对于我们,这些不幸却由于预见和恐惧的原因而增加了十倍之多。
完全沉浸于现时。
认知就其本身而言始终是没有痛苦的。痛苦只是与意欲有关,它不外乎就是意欲受到抑制、阻碍。
我们对确切将要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其实是一种福气。
虽然他们并非被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要生活下去。
生活总的来说就是幻灭,不应该是骗局才对;或者更清楚的说:生活有着某种扑朔迷离的特质。
对整个一生完全彻底的幻灭和失望。
在往昔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生活在他们眼里美轮美奂;生活允诺我们如此之多,最终履行的诺言又是屈指可数。
很值得我们羡慕的人是没有的,很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却难以胜数。
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
这个世界只是地狱——在这里,人类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
婆罗门神因为原罪或者过失而创造了世界,为此婆罗门神本身就得呆在这一世界里赎罪,直到获得从这一世界的解救为止。
这世界和神祇的出现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必然性所引出的结果。
即在众多可能出现的世界中,这一世界始终是最好的。
一旦这些幸福和快乐并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这可是常有的事情——那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公,甚至会认为错失了他的生存的目标。但实际上,把劳作、匮乏、磨难、痛苦和最终的死亡视为我们生活的目的,则是更加正确的观点,因为正是所有这些痛苦、磨难导致了对生存意欲的否定。
来到这一世上的时候已是背负着罪责。
这一世界的许多和巨大的痛苦正是这世界深重的罪孽所引致。
让自己习惯于把这一世界视为一个赎罪的地方。
我们就会实事求是的调节对生活的期待,因此也就不会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艰难、痛苦、烦恼、匮乏以及种种讨厌、可恶的事情视为奇怪和意外。
我们也就懂得在这一世上,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存在而遭受惩罚。
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处于痛苦和不满的状态之中。
几乎所有人的智力都只是勉强足够为意欲服务。
我们也就能够更加珍惜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的优点。
生活本质上就是匮乏、需求和经常是悲惨的条件状态;每个人都得胼手胝足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
现时此刻却是现实的惟一存在形式。
永恒地渴望而又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所有一切在每一刻都在我们的手里化为虚无,并以此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曾以存在过的,现在已经不再;其不再存在就跟从来不曾存在过似的没有两样。
相对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过去,最没有意义和最不重要的现在所具有的优势就是确实性。
享受现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因为只有现时此刻才是惟一真实。
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时以外,别无其他。
我们的生存就像一个跑下山坡的人——要停下脚步就必然跌倒在地,也只有继续奔跑才可以平衡身子。
持续不变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息地循环和变化。
一般来说,人们最终抵达港湾的时侯,船体已是千疮百孔。
既然生活只是由转瞬即逝的现时此刻所构成。
靠得太近时,这些图案无法造成效果。
自己不加留意和咀嚼就听任其逝去的东西正好就是他们的生活。
一个人的一生总的来说就是被希望愚弄以后,一头扎入死亡的怀里。
这是因为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内容”,生活只是被需求和幻象所“活动”起来。
生存就其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把生活视为幻灭是最为精确的看法。
因为这些幸福或者享受到现在还能剩下些什么呢?只是某一干瘪的记忆罢了。
我们纯粹的只是现象,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持续的吸收和排泄物质。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76页

在这里我要发自内心的感谢韦启昌 您的翻译实在太给力了 也是您的译作让我自由穿梭在叔本华的思想世界杯祝您安康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38页 - 论美

相反,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的巨大的木偶戏里上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几乎一刻不停地感受着连接他的绳线发出的牵引,他也就身不由己地随意而动。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9页 - 论天才

如果正常人具有三分之二的意欲和三分之一的智力,那么,就有天才的人则拥有三分之二的智力和三分之一的意欲。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4页 - 论教育

学会忘掉坏的东西。(安提西芬尼)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1页 - 心理散论

我们会经常失口说出一些对我们有可能构成危险的话;但对那些会使我们显得可笑的话语我们却不会忘记保持缄默,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后果是即时显现的。
别人任意给我们造成的痛苦除了本身的伤害和损伤以外,还有着某样相当奇特和苦涩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优势——不管那是通过武力抑或狡猾——和相比之下自己的无能。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6页

伏尔泰说得很对:“所有的战争不过就是偷窃而已。”因此,一旦一个国家感觉有了多余的力量,就扑向它的邻国,奴役其他民族;这样它就可以不用自食其力,而是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不管这些成果是现成的,抑或将来才会产生。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6页

理智机能也配得上称作先知,它把将来发生的情形,亦即我们现在的行为将要发挥的作用和导致的结果显示给我们。当性欲、暴怒、贪婪引诱我们做出将来就会后悔莫及的事情的时候,理智正是通过这一作用方式,使我们得以控制住自己。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页 - 原谅就是一切

叔本华思想随笔
线索Cues
- 译者序
- 论教育
- 论天才
- 论美
- 心理散论
- 论命运
- 论性爱(及其附录)
- 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 论哲学和智力
- 伦理道德散论
- 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笔记Notes
- p2 人的道德性格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道德是教不会的;真正的美德行为并非出自认识力,这些行为与大自然的现象相矛盾,因此是“神秘的”。
- p3 比喻:意欲是植物的根部,深藏于黑暗、潮湿之中,智力则是植物顶端的叶冠,伸向光明、干燥之处,而认识(意识)着的我则是连接根、冠两端的茎;意欲活动是颤动的琴弦,智力则是琴的共鸣,由此产生之回声则是自我的意识(《意欲》)。
- p6 济慈的诗句概括了叔本华的观念:“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 p8 注释:意欲(wille)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
- p1 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
- p2 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 p4 安提西芬妮(苏格拉底的学生,犬儒学派创建人):“当被问及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回答说:’学会忘掉坏的东西’。”
- p16 生存意欲越是得到了智力的照明,它就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悲惨景况。
- p25 歌德“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是更少有的事情。” 尚福尔:“人的价值就跟钻石的价值一样:钻石达到一定的体积、纯度和完美度后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但超出这一范围以后,它就是没有价格的了,也再也不会找到买家。”培根:“下德得到民众的赞许,中徳获得他们的钦佩,上徳则不获理解。”
- p26 女人可以有杰出的才华,但那不是天才,因为女人始终都是主观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不喜欢叔本华)
- p27 天才的孩子气性格
- p28 我们在儿童期感到了幸福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存在更多地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这种认知状态也由于外在新奇的事物而得到了加固。
- p29 每个小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
- p30 天才将儿童期所特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以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
- p34 意欲是我们一切悲哀、痛苦的根源......愉悦是以消除了任何可能的痛苦为基础...... 幸福、满意的本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它们只不过是痛苦的终止;但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因此,当所有的意欲活动从意识中消失以后,留给我们的就是愉悦的状态,亦即没有任何痛苦......
- 作为意欲的世界是第一位的,而作为表象的世界则是第二位的。前者是欲求的世界,因此也就是充满花样繁多的痛苦和不幸的世界。
- 要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就意味着摆脱、忘记自身。
- p38 诗歌和造型艺术总是把个体作为其主题......科学是运用概念进行工作,而每一条这样的概念都代表了无数的个体。
- 文学家从熙熙攘攘、迷宫般混乱和似水流淌的人类生活岁月当中,提取了单独的一幕,甚至通常只是人的某种情绪和感触,以此让我们看清楚人的生活和人的真实本质。
- 突然喷薄而出的阳光之于一处美丽的风景,就犹如笑容之于一张漂亮的面孔。所以,“欢笑吧,姑娘们,尽情地欢笑吧!” (《论美》这一篇比其他的几篇色调明亮些)
- p42美(shon)这个词毫无疑问是与英语词to show(展现)同源、相关;因此,showy就是显眼、夺目的意思。
- p44 植物使我们直接地感受到极大的愉悦......首要原因就在于植物克服了地心引力的法则,因为动植物世界朝着与地心引力刚好相反的方向伸张起来。因为这一道理,生命的现象直接地宣告了自己属于一种崭新的和更高级别的事物。
- p47正如没有一样食品或药物可以给予我们生命元气,或者取代它,同样,没有哪一本书籍或拼命下苦功学习可以给予或取代我们自身独特的精神思想。
- 文学家的禀赋是属于生活的假日,而不是劳作的日子。
- p48 所罗门说的这些话值得赞许:“智慧加上一笔遗产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阳光。”
- p60 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叙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把微不足道的事情处理得引人入胜。
- p66 历史从头至尾除了讲述战争以外,别无其它...... 所有战争的根源不外乎就是偷窃的欲望而已。
- p67 报纸是历史的秒针......各式夸大其辞是报纸报道的本质。
- p74 伴随着聪明谨慎而至的是人伪装和虚饰的能力,这马上就给人披上了一层面纱。所以,只有在人的感情和欲望爆发时,意欲才不带伪装地呈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当人的激情发话时总能获得人们的想信——不管这种激情是什么。
- p87 我们不会以一双陌生的眼睛注视镜子中的自己,但这样做却是客观了解自己的条件。我们看自己的眼睛归根到底建立在一种自我之上,但它们必须同时深切感受到某种的非我。
- p100 意欲就其自身而言,是没有记忆的。记忆是智力的一种功能,而智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提供和保留纯粹的表象而已。
- p102 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比起我们阅读过的事情更容易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 p113 性格始终把一个人拉回到同样的轨道上去。
- 人们直接地、就像本能一样地循着自己的性格行事而已。
- p114 在斑驳的墙上,我们会看到清晰和美丽的人物形象——那是因为我们的想象把偶然分散各处的斑点有组织地联系了起来。
- p117 命运引领顺从者,但拖拽不情愿的人。(塞尼加语)
- p123 希波克拉底:血液的一次流动,空气的一次呼吸,彼此都息息相关。
- p125 我全部哲学所得出的主要成果:创造出并维持着这一现象世界的东西正是意欲。
- p128 天地间的事情比你们的哲学所能想象的多得多。(《哈姆莱特》第一幕第5景)
- p133 拉罗什福科认为狂热的爱情犹如鬼魂,所有人都谈论它们,但却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它们。
- 缺乏真理的东西不会具有艺术美。
- p134 所有的爱恋激情......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
- p136 大自然需要运用这种策略以达到其目的...... 在恋爱事件里,重要的或许不是彼此的爱慕,而是占有对方,也就是说,享受对方的身体......整段浪漫情事的真正目的就是生下一个特定的小孩,虽然沉浸在爱情之中的当事人双方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 p138 整个种属的生存意欲
- p144 婚姻上的忠实对于男人来说是人为的,对于女人则是自然的。因此,女人的通奸行为......更加难以原谅...... 因为(女人通奸)违犯自然。
- p146 吸引女人的主要是男人的力量,以及与此相关的勇气,这些东西能够保证生产强壮的子女,同时也让她们有一个强壮的保护者。(即女人所不具备的本质)
- p154 乌利亚斯的妻子和大卫王...... 为了所罗门的诞生——上帝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了。
- p156 荣誉、责任、忠诚能抵挡住其他的诱惑,甚至死亡的威胁,却唯独臣服于性爱.......根据大自然和神圣的权利,这两个恋人是属于各自对方的,不管人类的法律和规章是什么。(哲学家的天赋:可以写出他本人没有经历过的东西)
- p163 因为渴求她的是他身上的不朽部分;而渴求其他任何别的都永远只是他身上的可朽部分而已。
- p164 每个人都在穷于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折磨,竭尽全力去满足没完没了的需求和躲避花样繁多的苦难;人们所能希望的不外乎就是把这一充满烦恼的个体生存保持和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在这一片喧嚷、骚动之中,我们却看到了两个恋人百忙之中互相投向对方充满渴望的一眼;为何这样秘密、胆怯、躲躲闪闪?因为这些恋人是背叛者——他(她)们在暗中争取延续那要不是这样很快就会终结的全部困苦和烦恼;他们打算阻止这一结局点到来,就像其他像他们那样的人在这之前所成功做了的一样。
- p179 哲学家们的根本错误:把思维视为所谓的灵魂,亦即人的内在或者精神生活的基本和首要要素;他们始终把思维放在第一位,而意欲则被认为只是思维的产物,是次要的、附加的和随后而至的东西。
- p185 爱是意欲(?)
- p187 所有烦扰我们的事情,只要我们彻底明白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并因此明白其发生的必然性和这些事情的真实性质——那么,这些事情十占其九就再也无法烦扰我们了。
- p193 允诺给人以教益的人比保证提供消遣、娱乐的人,处境不知要艰难多少倍。
- p198 所有的教诲都只能对认知产生作用,而认知却永远不可以决定意欲本身。
- p199 意欲是既成现实、不可更改的某样东西,它不顾智力勾画出的蓝图,仍然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 p201 人其实无意理解我们的论辩,因此(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他的意欲。
- p203 每个人都会躲避一个比自己优越的人。
- p207 意欲属于永恒,智力则是暂时的。
- 婚姻是心的联系,而不是脑的结合。
- 志同道合的人就会走到一起。
- p210 人们的精神思想挣脱了童年期的幼稚、矇昧状态,它也就落入由无数谬误、偏见、幻象——有时是至为荒唐和极端的一种——所组成的陷阱之中。人们的头脑执拗地牢牢紧抓这些东西,直至阅历和经验逐步把我们的头脑和思想解救出来。
- p227 通过对话这一共同思考的方式是永远不可以发掘出深刻的哲学真理。
- p234 只有审视内在,从直接给予的主体出发的哲学,因而也就是笛卡尔以后的哲学,才是走对了方向。
- p242 哲学家的眼睛应该永远注视着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人生,而不是书本成为他的思想的素材...... 把概念放在自然生活中检验和核实......书本只是他的辅助工具而已。
- p252 大众却不像学术界那样是一个每天变换言论风向的风信鸡(鸽?)。这是一件很可幸运的事。
- p266 我想写下下面这条规则,以对应康德上诉的道德原则:我们不应该对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人进行价值和尊严方面的客观评估。我们眼中看到的应该只是这一个人的痛苦、需求、恐惧和磨难。
- p267 纯洁、布施以及温柔、谦恭
- p268 嫉妒也就是在人、我之间筑起一堵厚墙。
- p269 懦弱似乎与高贵的性格并不相称,因为懦弱暴露出了人过度关注其自身。
- p275 我们所见的人只是被绑上了绳索、被驯服了,这种情形就叫做文明教化......一旦解除了法律、秩序的束缚和出现了无政府状态,人就会显现出本来的样子。
- p276 人心之坏
- p283 他人与自己是完全分离的,但做出善行的人却把他人和自己视为一体。
- p291 如果两个人分别单独在荒野里长大成人,他们在首次相遇时会怎么做?霍布斯、普芬多夫、卢梭的不同回答
- p303 溪水只要没有碰上阻碍物就不会卷起漩涡,同样,人性和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会真正察觉和注意到与我们的意欲相一致的一切事情。如果我们真的对事情有所注意的话,那这些事情肯定就是没有马上顺应我们的意欲,这些事情已经遇到了某种阻碍。
- p308 人的意识视野包括整个一生,甚至越出这一范围。但也正因此缘故,动物与我们相比在某一方面却似乎的确更有智慧,也就是说,它们能够心安理得、全神贯注地享受现时此刻。
- p319 原谅就是一切。(《辛白林》第5幕第5景)我们必须以宽容对待人们的每一愚蠢、缺陷和恶行;时刻谨记我们眼前所见的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愚蠢、缺陷和恶行。
- p321享受此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因为只有现时此刻才是惟一真实的,其他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想法和念头而已。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把这种做法视为最大的愚蠢,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刻不再存在、像梦一样完全消失无踪的东西,永远不值得严肃、认真的努力争取。(不给人希望的哲学)
总结Summary
- 作为意欲的世界是第一位的,而作为表象的世界则是第二位的。前者是欲求的世界,因此也就是充满花样繁多的痛苦和不幸的世界
- 我全部哲学所得出的主要成果:创造出并维持着这一现象世界的东西正是意欲
- 哲学家的眼睛应该永远注视着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人生,而不是书本成为他的思想的素材...... 把概念放在自然生活中检验和核实......书本只是他的辅助工具而已。
- 我想写下下面这条规则,以对应康德上诉的道德原则:我们不应该对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人进行价值和尊严方面的客观评估。我们眼中看到的应该只是这一个人的痛苦、需求、恐惧和磨难。
- 原谅就是一切。我们必须以宽容对待人们的每一愚蠢、缺陷和恶行;时刻谨记我们眼前所见的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愚蠢、缺陷和恶行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13页 - 论天才

精明的人 一旦意欲唤醒并驱使智力展开行动,那智力就会根据意欲的利益非常妥当地了解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脑子里装满目的和打算的人来看,这世界就跟作战计划图中的一处美丽的风景一样。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89页

这种人为贫穷和匮乏所迫,全凭自己的体力,依靠辛勤的劳作以解决每天的温饱和其他每时每刻的燃眉之急;没完没了的喧哗、骚动,直到身体消耗疲乏以后,就蒙头呼呼大睡;与他人产生摩擦,斗嘴争吵,没有片刻思考的时间;过一天算一天的事,享受温暖气候中的感官舒适,和得过且过的食物;最后,在加上从教会中接受过来的一些粗糙愚笨的成见,作为他生存中添加的一点点形而上学的要素。大致而言,这个人对自己追逐的一生,或者更确切地说,被追逐、驱役的一生,只是浑噩地有所意识。这场焦灼不安、混乱不堪的梦构成了千百万人的一生。他们只知道意欲此刻要求他们知道的东西。他们不会回想自己生存中的内在关联,更加不会考虑这一生存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存在着,但却又不曾真正地觉察到自己的生存。所以,浑浑噩噩、不假思量地生活的贫困者或者奴隶,其生存比我们一般人更加接近动物的生存,后者完全局限于此刻。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缘故,这种贫困者的存在却并不那么充满烦恼。事实上,既然多有快感乐趣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否定的,亦即快感产生于摆脱匮乏或者苦痛,那么,永远与贫困者工作相伴的这样一种从困难到消除困难的持续、快速的变化——而这又以更加强化的方式最终体现为从工作到休息和需求得到满足——就成了产生快感乐趣的永恒之源。证实这一产生快感的丰富源泉的证据就是我们经常见到在贫穷者、而不是有钱人的连上流露出来的高兴的表情。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0页 - 论美

艺术就在于以尽量少的外在事件,引起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内在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兴趣所在。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3页 - 论教育

所以,许多人经常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这些思想也就是由荒唐的念头,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见所组成。的确,这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从直观和经验中总结出基本概念,因为一切概念从一开始就都现成地提供给他们。正是这一原因使无数这样的人变得那样肤浅和乏味。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6页 - 论教育5

对于一个注重实际的人来说,他最需要掌握关于人情世故方面精确和透彻的知识。不过,这种学习又是至为冗长的,因为直到他步入老年,这种学问仍然没有止境。但如果他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其中追重要的事实。在世事学问方面,作为初学者的青少年需要学习初步的和至为困难的一课,甚至成熟的人也必须经常在这方面补课。这学问本身就已经相当困难,而这些困难又被小说加倍增加了,因为小说所描绘的人的行为和事情的发展并不真正在现实中发生。但这些东西却被轻信的年轻人接受和吸收进头脑里面。这样,原来只是否定属性的无知现在却被肯定属性的谬误,亦即精心编织的虚假人生设想取代了。这些华而不实的设想在以后的日子里甚至造成思想的混乱,把人生经验给予我们的教训也颠倒过来理解,使我们错误理解获得的教诲。如果说在此前青年人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那么,现在他们则被鬼火引入了歧途。对于女孩子来说,这种情形尤为严重。一种完全虚假的人生观通过小说强加给了青年人,同时,这种人生观又刺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但这些期望却又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这些通常都给年轻人额一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就这一方面而言,那些在年轻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阅读小说的人,例如,手工艺工人等,就拥有了明显的优势。有一些小说是例外的,不应受到上述的指责。事实上,它们还有相反的效果呢,例如《吉尔.布拉斯》及勒萨日的其他小说。另外,还有《维克菲尔德的牧师》,以及华尔特.司各特的某些小说。《唐吉可德》则可被视为对那条错误之路进行讽刺描写的作品。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50页 - 论美

这一切的源头主要在于那可怜的黑格尔学说以及他那套江湖骗术噗。。。。。叔本华每天要干的三件事就是,吃饭睡觉骂黑格尔。。

《叔本华思想随笔》的笔记-第34页 - 论天才

而一旦带有个人的目的, 艺术、诗歌或者哲学就永远不会受到严肃、 认真的对待。
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个人和实际的事务,而是客观的和理论性的东西——才可以认识事物和这一世界的本质性的东西, 也就是说, 至高的真理, 并且以某种方式把这一认识重现出来。 这样一种对自身之外的客体所抱有的热切关注, 对于人的本性来说是陌生的、 非自然的和真正超自然的。不过, 也正因为这样,这种人才是伟大的; 因此, 人们把这种人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归因于控制和引导他们的“精灵” 。对于这种人来说, 他们所创作的图画、 诗歌或者思想作品就是目的,但对于粗制滥造者而言, 这些只不过是手段而已。
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快乐就在于创造出那些不朽的孩子
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却相当有限。
生活允诺我们如此之多,最终履行的诺言却又屈指可数。
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在这一意义上,所谓的安息是一个相当恰当的表达。


 叔本华思想随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