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维多维奇之墓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08646177
作者:(南斯拉夫)丹尼洛·契斯
页数:233页

作者简介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欧正是处在一个充满恐惧与谎言的时代里,人们不 断面临宗教冲突、政治动乱与种族迫害。一神教的排它性对犹太民族悲惨的命运更是推波助澜,即使是本书于一九七六年在南斯拉夫首次发行时,亦曾因作者本身的犹太血统,一度引起轩然大波,燃起长久以来的反犹情结。尽管如此,仍无损契斯在文学上成就与贡献。在契斯诗体般的韵律与美感中,残酷的环境与彷若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得以进入唯美的艺术境界。而契斯结合半自传式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号称“第三国际”东欧社会、政治的自我毁灭。
本书共集结七篇华美如诗的短篇故事,每篇作品虽情节不同、背景各异,却有一贯的脉络可寻;七篇故事中,不论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或是市井小民,每个人都陷入政治伪善、欺瞒的混乱世界,必须接受正反、明暗、左右的两方拉扯,而且最终都走向共同的命运——死亡。但是对于自己为何遭此厄途,始终难以理解,并感到疲累。即使在最终迈向死亡之际,或许心中仍会向上天发出深深的疑问。

书籍目录

导读:抵抗虚无 / 景凯旋
红木柄小刀
吞吃猪崽的母猪
机械狮
神奇的牌局
鲍里斯·达维多维奇之墓
狗与书
A. A. 达莫拉托夫小传(1892—1968)

内容概要

丹尼洛·契斯(Danilo Kiš,1935—1989)二十世纪南斯拉夫最重要的作家。契斯出生于南斯拉夫的苏博蒂察市,二战期间,他的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遇害,母亲带着他和姐姐逃难到黑山,直到战争结束才回到南斯拉夫。他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比较文学系毕业后开始文学生涯,作品有 《花园,灰烬》《沙漏》《达维多维奇之墓》《死亡百科全书》等,曾获得塞尔维亚NIN 文学奖、美国布鲁诺·舒尔茨奖等诸多文学奖项,并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达维多维奇之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博尔赫斯[南斯拉夫]达尼洛•基什 作流畅 译毫无疑问:短篇小说,更确切地说,短篇小说的艺术,必须分为博尔赫斯之前和博尔赫斯之后。相较于他扩展现实维度的方式(朝着幻想的方向),我更关心的是他的叙述方式。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的那些注重细节、通过归纳的方式创造自身的一片神话领域的短篇小说,在博尔赫斯那儿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魔法般的变化:博尔赫斯引入了演绎法,而这只是叙述领域的一种象征主义的别称,它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丝毫不亚于波德莱尔在诗歌领域的象征主义。归纳法在通过上面所列举的三位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达到其顶峰之后,如今已经耗尽其可能性,让人(鉴于感受力的交替原则及其所激起的文学反应)感到落伍了。在南斯拉夫,我们对于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极为敏感,因此这种见解可能显得有点亵渎神圣,我想我最好还是向什克洛夫斯基求助一下(以免让人觉得,我认为新的形式在意识形态上必定会或者我想要推翻“可亲可敬的契诃夫”):“一部艺术作品必须放在其他艺术作品的背景下,与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观察。一部艺术作品的形式取决于它与其他已先存在的形式的关系……不仅仅是仿作,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作为某种模范的同等或对立物而被创造出来的。新的形式之所以出现,并不是为了表达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耗尽自身的艺术功能的旧形式。”(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接受这种观点,这种文学变革的构想(我认为这是我基本的诗学观念),并不意味着要通过什么伪科学的、巫术的,或危险的(对于新手而言)、伪知性的投机手段来创造艺术作品;这是在文学的感性观念中所固有的一种门径,可以用它来接近文学现象的理论与实践,而要掌握它只需拥有一点粗略的文学和观念史知识。不需要理论背景,只需要一点天分。所谓的天分,就是有能力偏离常规,就是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所说的“不同感受”或“感受不同”。如果我们的批评家将这个基本原则应用于文学批评,他们就会拥有一种可靠的工具,比他们那种“老一辈与新一辈”、“形式与内容”或者“真实与幻想”的机械的二分法要来得可靠。如果他们将这个工具用在我的作品上,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一种对于“不同感受”的持续渴望,就不会在犹太主题中寻找差异(涉及我们的文学常规)或一种特殊的气氛,而是关注我那持续性的、压迫性的渴望:将形式作为一种手段,用来获取“不同感受”的特权;他们就不会再寻找西方的影响(仿佛其他南斯拉夫作家就不易受到影响),而是将目光从我们那些平庸的文学产品转向持续不断的改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转向或许无法使一部作品拥有绝对或相对的优越性(视乎天分而定),却至少能使它具有现代性,使它免于落伍的远方。如果说我已经将自己从现代欧美小说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作品——当然,通过亲缘性——那并不是因为我受到上天的眷顾,读到了别人无法读到的文学作品或理论著作,而是因为我有这种感受,我有这种直觉:事物在文学现象的世界中改变,在随着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改变;因为我想用我自己的题材和手法,我自己的神话,至少破除本国文学的常规和落伍。我不敢奢望批评家能从我所讨论的这个有利位置来审视拙作(博尔赫斯说:“我只接受带引号的‘作品’这个词用在我身上,作为一种隐喻,而不是别的”),就是说,把我的五六部作品(从小长篇《阁楼》到《鲍里斯•达维多维奇的坟墓》)跟同时期南斯拉夫的常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研究我的作品与这些作品的差异系数;我也不在乎他们只关注我的作品受到西方臭名昭著的影响(我并不是说,理论家以及被米尔科•科瓦奇称为“野猫”的批评家必须在每一处都看到政治意味)。对于法国文学史家费迪南•布吕纳介提出的普遍规律,亦即在文学史上的所有影响中最重要的是作品对作品的影响,南斯拉夫作家似乎是唯一的例外,但我却不认为自己是例外,不能说我只读过涅戈什和我们的民间诗歌,只听过我老奶奶讲的故事。因此,我并不排斥影响;我只是在想,我是否已经综合了这些影响,用它们来创造出我所吹嘘的不同感受。就拿法国“新小说”的影响来说吧。我在想——以《沙漏》为例——我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一部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将“新小说”的理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说世界,与它的模范存在着一种论争的、戏仿的关系。依照我的浅陋之见,我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就“新小说”而言),成功地改进了我的模范。在《鲍里斯•达维多维奇的坟墓》中,我采用了一种主要由博尔赫斯引进的手法,亦即傲慢专断地使用和伪造文献材料,其实这种手法已经在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中出现过,虽然形式稍有不同(甚至早在博尔赫斯所借鉴的爱伦•坡作品中就出现过,然后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完善,这是在文学手法的借鉴上常有的情况)。但博尔赫斯试图在形而上的层面开发利用“文献的手段”,个体在本质上被当成卡夫卡意义上的哲学素,个体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迷宫(卡夫卡的城堡的一种替代品),在其中,如同在中世纪的诗歌和绘画中一样,对于灵魂和本质的追求走到了历史之外,而《鲍里斯•达维多维奇的坟墓》则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其中的文献是为了暴露其史实性,人的灵魂已经老早就交给魔鬼了。用库斯勒的话来说: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讲的是瑜伽修行者,《鲍里斯•达维多维奇的坟墓》讲的是人民委员。【译注:亚瑟•库斯勒有一本书叫《瑜伽修行者和人民委员》。】但博尔赫斯还有一类短篇小说,这类短篇小说或许可以《埃玛•宗兹》和《第三者》为例。它们偏离了形而上学,将重点从灵魂转向了肉体,更接近于《鲍里斯•达维多维奇的坟墓》中的短篇小说。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博尔赫斯罕见地没有使用文献,因而回到了经典传统的路上。但即便如此,历史在这里也并没有扮演什么角色。“任何不包含其反作的作品,”他在某处写道,“都必须看做是不完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对博尔赫斯的一种崇敬,《鲍里斯•达维多维奇的坟墓》是博尔赫斯作品的一部反作。不是仿作,而是反作。“此外,我不知是否有必要说一下,认为文学必须根据自身的民族特征来确定自身,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观念;同样新颖、专断的是认为作家必须从自己的国家寻找题材。远的不说,如果有谁因为莱辛使用希腊、罗马的题材而否认他是法兰西诗人,我相信他一定会啼笑皆非。如果有谁打算用英格兰的题材来限制莎士比亚,说他作为英格兰人不能写斯堪的纳维亚题材的《哈姆莱特》,或苏格兰题材的《麦克白》,我相信他准会大吃一惊。阿根廷人对于地方色彩的崇拜,其实是欧洲最近的一种思潮,民族主义者应该将它作为一种外来物加以排斥。”(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与传统》)
  •     此书共集结七篇华美如诗的短篇故事,每篇作品虽情节不同、背景各异,却有一贯的脉络可寻;七篇故事中,不论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或是市井小民,每个人都陷入政治伪善、欺瞒的混乱世界,必须接受正反、明暗、左右的两方拉扯,而且最终都走向共同的命运——死亡。但是对于自己为何遭此厄途,始终难以理解,并感到疲累。即使在最终迈向死亡之际,或许心中仍会向上天发出深深的疑问。
  •     记得一个小说故事:说是地球被另外一个星球占领,外星人每天强迫地球人做苦力,并在地球制造各种灾难。这一天,外星人的领导要来地球探视,于是这一群勇敢的人组合在一起,试图去向这些外星人领导告“御状”。结果告状之后,才得知,原来这一切苦难都是外星人领导授意的,因为在外星球,生产力达到极高的水平,人人安居乐业,由于太过幸福,整个星球都没有人有激情去艺术创作,星球陷入一种虚无的环境中。于是领导派出部队占领了地球,压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苦难果然诞生了大量诗篇,艺术品等等。外星人再把地球人创造的艺术带回自己的国家。故事虽然荒诞,却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最艰困的环境往往会激荡出最纯粹的人性;最困厄的年代总会沈淀出最伟大的文学。此之为诗人不幸诗坛幸。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体验不幸的。身为犹太人,一生经历了纳粹占领、斯大林统治、以及南斯拉夫解体前的民族冲突,始终都感觉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年少时,由于家乡被匈牙利吞并,父亲只得带着他和家人不断搬家。他也因为犹太身份饱受周围孩童欺凌。自童年期,他就一直活在恐惧之中,觉得自己无处可去。逃难中,时常遇到士兵和经常搜查,他越发感觉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后来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遇害,母亲带着他和姐姐逃难到黑山。中年又患上肺癌,英年早逝。但也许正是这些苦难,这些童年恐惧,给了他写作的动力。丹尼洛的作品叙述方式颇为独特,总每每给我第一次看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时的惊讶。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袭了母亲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在本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历了许多苦难的他已经不再信任任何作家的虚构,所以他用他独特的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重建故事的方法。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你应该时时想起丹尼洛岑俄国家说过的话:不要相信统计、图形,或公众的陈述:肉眼是看不见真实的。 不要访问工厂、集体农场或建筑工地:肉眼是看不见进步的。 要记住想象是谬误的姊妹,因而是危险的。”当然,你也可以完全不要去相信作者所说的话。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比《死亡百科全书》难读,因为主题太过单一,而单一的主题又都完全指向宗教、种族和政治,太过沉重,太过压抑,并且以契斯一贯的虚实写法,对那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陌化,会严重影响阅读的进入性。所以,虽然是本不厚的短篇集,但是真要完全读透,却也不易。
  •     最喜欢的还是神奇的牌局那个故事,之前的机械狮也很不错。就是翻译太凝滞了,某一章里面半句话十来个字,出现了四个“的”,几乎是每隔一个字出现一下,看得实在头疼。
  •     总觉得故事的情节我都曾经看过
  •     说真的,用戏谑的写作手法来阐述死亡也是很有技巧。那个年代的人,写这些故事最有味道了
  •     四星之上,目前不懂。
  •     如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温柔而冷酷。很喜欢的叙事风格。
  •     很沉重的主题,读起来不开心
  •     七篇,但却是一个整体。想读其他两本,不知长篇什么时候出。
  •     不是很懂,不过还是看光的
  •     黑暗深远。。。推荐序反而比较好理解,因为他的世界太可怕了
  •     这本书中黑暗的美感来自于抛弃表面人性的善与恶。
  •     这哪是小说,这就是历史(和未来)。
  •     不喜欢那个时代,作品读起来也没多少乐趣,有些内容太碎太平。这位作者绝对是我浅尝辄止的典型。
  •     呜 水准太高了。
  •     ”我对他们说不要撕碎书,因为阅读许多书能长智慧,只读一本书却产生带来愤怒与仇恨的无知。“
  •     6.9 博弈:“存在的生与死”与“不存在的生与死”。轮回中的自我意识。精神上的日期序列。
  •     在命运面前,人只是虚无的存在。
  •     杰作,有被历史和人性的黑暗虚无吞噬的感觉。看介绍说里面的人物都是真实的。
  •     杂糅了历史的复杂与真实性…
  •     无法名状的恐怖感,源自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被利用。书中最闪亮的一处,是犹太牧师如是说:我不希望与世界和平相处,而是希望与自己和平相处。
  •     没有死亡百科全书那么飘渺,写实强一些了,但都像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般。
  •     像小刀一样锐利地说出,生与死的语言。
  •     东欧真是一片载满了痛苦回忆的土地,土地下的累累白骨都在等着重建天日那一天向人诉说自己遭受的不公和惨剧。用克制和看开的语言,精美的文字,讲述这片土地下冤魂们的故事,也和《古拉格群岛》一样,饱含着怒火和不甘。借用《古拉格》卷首语,“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     当从第一篇红木柄小刀就能看出不少有趣的亮点,目前自己也不是太懂这本书,希望完整读完后会有更多感触
  •     因为装帧和标题而偶然买下的小书(啊,我浅薄的标题爱),读来却全不似捧着那么轻松。看完的第一晚梦到一排人被电锯斩首,终于轮到我。锯子很钝,我的脖子发出老木柴的声音,良久才齐根断裂。
  •     很好
  •     有趣的故事,洗练的叙事!但是中信出版社太会赚钱了,明明可以都收在一本里,拆成三本卖。
  •     母猪吞吃了自己的猪崽,现实比小说荒谬。在大清洗的历史中,革命与背叛,种族与信仰,存在与虚无,都淹没在黑色的咏叹调中,死亡和自我毁灭才是对抗虚无的主旋律。
  •     还行吧
  •     好赞好赞!
  •     道德没有意义,信仰没有意义。在任何意义下的极权世界,爱情、性和英雄主义都失去了色彩,一切都在破灭。宗教文化里的西方世界衍变到了20世纪后完全无法理解。这些都反映在契斯的文章里面,文字跳跃,段落戛然而止,基本上看不到情节在里头。诗意的语言带出了血腥残酷的史实,就像随便翻开史书里的一页并指着它说:这就是20世纪。
  •     浪费纸…
  •     冷。
  •     再读反而觉得力感不够了。
  •     4.5/5。
  •     支离破碎的片段勾勒出集权时代的噩梦。还是更喜欢他的那本《栗树街的回忆》。
  •     作家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很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