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信札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11716903
作者:[法]布瓦耶·德·阿尔让,[法]陆婉芬,[法]贾乐维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作者笔下的几位中国文人,由于不同的际遇在全球游历:有在巴黎的图索(Sioeu-Tcheou), 到波斯的庄(Choang), 往莫斯科的刁(Tiao), 赴日本的哲求(Kieou-Che)以及在北京的陈渊哲(Yn-Che-Chan)。他们是传统与现代文人形象的结合,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同时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语言和现代科学。在这部小说中,这些中国文人以异乡人的身份,成为作者启蒙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在全欧洲人对科学进步保持了绝对信心的同时,《中国人信札》的作者划分了人文科学与物质科学的界限,透过人物的书信交流以及他们类似人类学家的精神探险,对各地的风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体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这些信件还涵盖了对孔子儒学思想的解读、对人类思想与物质起源的思考、对文明与政体盛极必衰的感叹。作者在张扬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性格和风俗中,同人类其他群体共通的弊病。
《中国人信札》的记事顺序反映了欧洲对于中国礼仪进行争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又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特别是1644年的王朝更迭,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书籍目录

导 读 1
信集概览 20
出版声明 35
出版声明 37
出版声明 38
绪 言 40
献给孔子的在天之灵 45
第一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48
写自巴黎,主题:巴黎风貌
第五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54
写自巴黎,主题:图索发现中国在科学发展方面的落后和传教士对于欧洲描述的不切实际。介绍了中国和欧洲的实际情况
第八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59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人信仰的三种宗教
第九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64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宗教和历史纪年的产生以及老子的传奇人生(宗教历史方面)
第十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68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道教
第十一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73
写自巴黎,主题:汉朝时的印度佛教。在这封信里,德•阿尔让对比了中国佛教和法国的莫利纳派
第十二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78
写自北京,主题:圣依纳爵•罗耀拉的讽刺画像
第十三封信 庄致陈渊哲 84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伊斯法罕概述
第十四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89
写自巴黎,主题:新儒教及其玄学
第十六封信 陈渊哲致图索 94
写自北京,主题:对于新儒教中玄学的批判
第十九封信 哲求致图索 99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与中国、葡萄牙以及荷兰的外交关系
第二十封信 哲求致图索 104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传教会的历史
第二十二封信 庄致陈渊哲 108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法国和波斯的妓女(风俗方面)
第三十一封信 庄致陈渊哲 113
写自巴黎,主题:图索为中国的历史记载辩护。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历史记载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图索认为欧洲的历史记载同样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
第四十一封信 庄致陈渊哲 119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对世界和物质的永恒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和“天意”的比较
第四十七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123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量才录用的制度
第六十封信 庄致陈渊哲 128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波斯法律中设置的酷刑
第六十二封信 陈渊哲致庄 133
写自北京,主题:波斯人的酷刑起源于犹太人,中国的刑罚不那么野蛮(风俗方面)
第六十三封信 哲求致图索 138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的三种宗教。在这封信里,德•阿尔让把罗马宗教比作达里语,嘲讽了天主教会。这种讽刺反映了新教的影响
第七十封信 哲求致图索 145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宗教,灵魂不朽和哲学
第七十一封信 哲求致图索 151
写自长崎,主题:儒教在日本,德•阿尔让结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谈儒家思想中的“德”
第七十六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157
写自巴黎,主题:日本历史,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受到日本人蔑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国际关系
第九十一封信 (1756年版)图索致陈渊哲 164
主题:对尤利安大帝的看法。这是《中国人信札》中首次提到尤利安大帝
第九十二封信 (1756年版)图索致陈渊哲 170
主题:续写对尤利安大帝的看法
第一百一十六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177
写自德累斯顿,主题:开封的犹太人(历史和宗教方面)
第一百一十七封信 刁致陈渊哲 183
主题:在这封信和下一封信中,德•阿尔让介绍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他依据的是伏尔泰写的查理十二世的传记,强调了连年战争导致的灾难,指出了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由来和查理十二世的残暴
第一百二十一封信 刁致陈渊哲 190
写自柏林,主题:腓特烈二世加冕,君王的善与恶(政治和道德方面)
第一百二十二封信 刁致陈渊哲 195
写自哥本哈根,主题:丹麦历史(政治和历史方面)
第一百二十七封信 刁致陈渊哲 201
写自哥本哈根,主题:丹麦人的政治和城市生活(政治方面和所谓“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第一百二十八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207
写自德累斯顿,主题:犹太教的逾越节(宗教、社会和历史方面)
第一百四十一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214
写自罗马,主题:对都城南京和北京的看法以及城市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百四十四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221
写自北京,主题:回应对于中国礼仪形式的争论(神学和道德方面)
第一百四十六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227
写自北京,主题:开封的犹太人,中国与早期基督教
第一百四十七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233
写自北京,主题:中国皇帝太宗等对中国的犹太人的看法,以及犹太教在中国的宗教仪式
第一百四十八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239
写自罗马,主题:中国教堂中汉语的应用,以及对汉语的颂扬
第一百四十九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246
写自罗马,主题:对于远古事情记述的比较,例如《圣经》的创世和中国神话传说的记载。这封信中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的纪年方法对17世纪和18世纪传教士的影响,比如在17世纪思想家拉莫特•勒瓦耶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第一百五十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253
主题:德•阿尔让在结束《中国人信札》时,介绍了自己。这点很明显,事实上,德•阿尔让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他个人生活的影子。《德•阿尔让侯爵回忆录》体现了他把自己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第一百六十二封信 (1756)图索致陈渊哲 256
主题:美洲
重大历史事件年鉴 260
参考书目 268
译者的话 274

内容概要

布瓦耶•德•阿尔让(Boyer d’Argens, 1704—177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1704年生于法国南方埃克斯—普罗旺斯省。他出生于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传统贵族家庭,十五岁时不顾父亲反对,毅然从军,直至从马上跌落受伤后,被迫放弃军旅生涯。他在青年时期就具有思辨精神,发表了许多批评宗教的文章。三十岁以后,他隐居荷兰,开始了自由写作的生涯。他效仿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Lettres persanes)和伏尔泰的《英国人信札》(Lettres anglaises),出版了一系列的书信体哲学小说《哲学信札》(La Correspondance philosophique),包括三个部分:轰动全欧洲的《犹太人信札》(Lettres juives)、反天主教传统的《神灵信札》(Lettres cabalistiques)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中国人信札》(Lettres chinoises)。借助中国的例子,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阐述了一整套积极、有建设性的政治与道德理念,成为欧洲著名的作家。其盛名与思辨精神,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肯定,他被召入宫廷,任命为柏林学院的文学院院长。18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各主要城市的书店和邮局都可以看到《中国人信札》的身影。


 中国人信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13_09/02/29229747_0.shtml中法文化对话暨《中国人信札》首发式在京举行2013年09月02日 10:36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凤凰读书 2013年8月30日,中法文化对话暨《中国人信札》首发式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举行,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易杰博士(Dr. Nicolas Idier)、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Thierry Meynard)、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孟华、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董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金岭和本书编注者陆婉芬女士出席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再过几个月,即将迎来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日。回望1965年1月27日,在中法建交一周年的纪念日上,法国巴黎上演了18世纪启蒙哲学家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的剧作《中国孤儿》;在中法两国关系的又一个仪式性的时刻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编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部连接两国文化记忆的独特作品,与伏尔泰同时代的法国启蒙哲学家布瓦耶·德·阿尔侯爵的书信体小说代表作——《中国人信札》(Lettres chinoises)。孟华教授将上述两个时刻联系在一起,她认为,这足以说明18世纪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18世纪,对于正处在思想启蒙的转折时期的法国人来说,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描述能够启迪法国人试图挣脱神学控制的现世关怀。在此背景下,德·阿尔让根据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文献,虚构了几位游历全球的中国文人,模仿他们在旅行期间书信往来的笔调,创作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中国人信札》。作品中的中国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同时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语言和现代科学,对各地的风俗、信仰、精神和人民性格都作了介绍、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们类似人类学家的精神探险,其中包括对儒、释、道思想的反思及其与欧洲思想的比较。作者以法国人和中国人的双重身份进行反省,也启迪了大革命前法国人的精神反思。这部作品曾经风靡欧洲,在18世纪欧洲各大城市邮局都能看得到。在对话中,梅谦立教授提出:究竟什么是中国?是否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界定它?他认为《中国人信札》证明没有客观的中国,也没有客观的法国,只有两国在互相的审视和交流中对彼此的塑造。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依据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的描述而作,却超越了传教士对中国的偏见,认识到宋明理学(本书中译为“新儒学”)的价值,并呈现出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人信札》引发了中西交流史中关于文化的主观审视与客观存在的讨论。与梅谦立不同的是,孟华教授认为客观的中国文化还是存在的,只是其观察者的审视标准与文化过滤更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18世纪的法国人存在着巨大的精神危机,试图从中世纪人神关系的思维模式下回到现世的人人关系中来,不难理解其启蒙作家以中国人为名进行创作,借用儒家思想,意在表达自己对法国、对欧洲政体变革的观念。而这种融合了中国文化理念的启蒙思想以后又被引进了中国。对于孟华教授描述的这种精神危机,董强则借用福柯的话称之为“断层”,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像以前一样进行思维,此种时刻他们的眼睛容易向外张开,从异国文化中寻求解决自己精神危机的方法。但他同时认为一个民族总有不可穿透、难以翻译的一些东西,无论经过时代的流逝、世事的变迁,都不会改变,这种民族性的特征只有在相互审视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自己,这也是《中国人信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作品的编注者陆婉芬女士介绍了这部作品对中国文人形象的塑造,强调了作者所持有的客观性。她特别指出了作者阿尔让的异乡人身份,这也让这部作品充满着人类精神交流的独特气息。作者阿尔让一生跌宕,因为宗教的缘故,虽在欧洲成名,但作品从未在法国出版,后来受到德皇腓特烈大帝的赏识,成为德国文学院院长。对话精彩纷呈,而来自法国驻华使馆的易杰博士的观点也得到了每位学者的赞同:中法两国之间的精神联系,超越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交往。与会学者认为,中、法两国都是伟大的古国,文化交流超越了贸易关系,用一种从18世纪延续下来的文化交流方式来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中国人信札》更是值得推荐给中法两国人的历史礼物。
  •     关于中国的宗教,作者好像对儒释道三教中的后两者并不认同,有些批评,比如对老子的身世误解、把道教当成道家学说(这也是初来中国的传教士常犯的错误),但是对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特别推崇。在中国其实这三教是融合在一起的,看得出来作者想借中国的现实来表达他自己的观点,比如追求现世的关怀,不喜欢虚无缥缈的“天”的概念。
  •     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游记小说一样,再遥远和洒脱的流浪,都少不了帝王将相的参与。那幅举世闻名的路易十四油画画像被用到了这本书的彩页中,几乎是最大最显眼的一幅插图。不过这只是外在的,仔细看一下就会注意到,在这本书的彩插第一页,分明有我们康熙大帝的无形的身影。那是一幅其貌不扬的世界地图,绘于17世纪,是理性与想象的结合,吉祥与权势的象征,最关键的,是法国耶稣会士画了献给康熙皇帝的。所以说到底还是“中国人”的书信,象征着中国的东西在这本书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選譯。有全譯本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