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44279979
作者:[美]唐纳德·巴塞尔姆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有人向沉闷的世界开枪,有人写下40个故事
★上一分钟是卓别林,下一分钟是卡夫卡
★所有正能量都荒唐可笑,所有负能量都激情四射
★读完《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读《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100个故事,读懂后现代
本书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结集,是《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姐妹篇。本书中40个简洁、犀利耀目的篇章,也是40种讲故事的方式,它们充满戏谑和颠覆,提出未解的问题,挑战日常语言在此前未经探究的一面。巴塞尔姆的短篇往往在纵情戏谑的荒诞喜剧中,潜藏着灵光乍现的深沉哲思和复杂微妙的情感,既轻盈欢快而又针针见血,指向现代人的生活处境中的荒诞与无奈,又以幽默的文字达成对这一处境的救赎。

书籍目录

序(戴夫•埃格斯)
夏布利
在甲板上
天才
开场
辛巴达
解释
有关保镖
裁员
凌晨四点的宫殿
双颚
歌德谈话录
感情
工程兵保罗•克利将一架飞机错置于米尔伯特肖芬和康布雷之间,1916年3月
新房东
终点站
教育经验
蓝胡子
启程
访客
伤口
在托尔斯泰博物馆
鸽子飞离宫殿
睡与醒的几个时刻
圣安东尼的诱惑
句子
意式辣肠
我们有些人一直在威胁我们的朋友科尔比
闪电
传道师
豪猪上大学
沙克莱特
血舰长
西六十一街110号
电影
一夜抵达众多遥远城市
建筑
致Editore的信
伟大的日子
宝宝
一月
如何翻译巴塞尔姆(陈东飚)

内容概要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曾任新闻记者、杂志编辑,也曾在纽约城市大学等高校任教。一生创作大量短篇小说,著有《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亡父》《天堂》等中长篇小说,获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


 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从《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到《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读了许多故事,却仍然说不好巴塞尔姆。巴塞尔姆是何方圣神?如果要用他所擅长的后现代方式来作答,大概应该这样表达:一个怪人,不知所云,天马行空,让人着迷。两本书,一百个故事,是巴塞尔姆送给读者的一份厚礼。虽然资历浅薄,难以第一时间全部消化,但无论是信手翻来还是仔细精读,巴塞尔姆无疑是一个充满惊喜的作者。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巴塞尔姆讲故事的方式绝无重样,读来自然能够保持新鲜感。在这本《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中,故事的文本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返璞归真,标点符号规规矩矩,除了部分通篇对话结构,行文段落亦几乎不出位,而故事的内核与思路则延续了一贯的古灵精怪,阅读时需要时不时托一托脱臼的下巴。巴塞尔姆的实力之一在于,让读者相信,荒诞具象也许更贴近生活本质。比如在《沙克莱特》一篇中,以美国混凝土品牌命名,揭示了故事的混搭性,垃圾桶离奇失踪事件与鼠疫所造成的危机却点燃了妻子的兴奋神经,无头绪的混乱与微妙的关联点亮了整个故事。在故事中,世界是疯的,情绪是真的。巴塞尔姆的解构特长在童话上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第一次接触巴塞尔姆的作品便是颠覆三观的白雪公主,通过各类元素的堆叠、回环,故事结构的拆解重构,整个童话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后母的反面形象变得模糊,王子的形象被塑造成猥琐边缘性人物,空有色心,无所事事。最后,王子和公主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公主仍是剩女,王子已经死去,气氛一片鱼死网破,故事回到原点,读完只好一阵唏嘘。在这本选集中,巴塞尔姆将他的手术刀举向了蓝胡子。与另一位反复书写蓝胡子故事的大师安吉拉•凯特不同,巴塞尔姆并无心关心故事的结局,或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将笔墨对准故事的背面。在巴塞尔姆那里,蓝胡子同样期待着妻子的叛逆,当聪明的妻子抵制住失节的诱惑,作为考验者的丈夫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千万不要打开那扇门”,是一个诱饵,同样包含了期待,虽说原意是对信任的考验,实则将更多的思考空间应用于违反后的惩罚想象。血腥的悲剧在巴塞尔姆那里全然消解,连密室打开,可怖的尸体亦由“在腐败中熠熠闪烁并穿着可可•香奈儿礼服的”七匹斑马所替代。童话的原有骨架被全新的意义诠释,全新的世界被巴塞尔姆开启,黑色幽默的后现代童话,消解沉重,气氛刚好。读巴塞尔姆不容易厌倦,因为他的多变与用心,一切都能拆开、揉碎、摊平重新说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合上书页,那些流动的情绪却愈加鲜活起来,成为巴塞尔姆的模样。
  •     巴塞尔姆的一百个不确定游伟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唐纳德•巴塞尔姆一生共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4个限量本和18个未收入其他集子的短篇小说(《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陈世丹),其中不乏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典的篇章。更有论者将巴塞尔姆评为“对后现代艺术和文学批评做出重大贡献的作家”,“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足见其人其文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不过,有趣的是,对巴塞尔姆的评论大都出自美国批评家与作家,中国的文学研究者无非是转述,研究者本身的态度从未彰显。至于中国作家,更是鲜见自认巴塞尔姆影响了自己的创作。而在文青聚集的豆瓣,对《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与《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的评价就像是国内最著名的绍介当代外国文学的杂志《外国文艺》介绍巴塞尔姆时所使用词语的一次重复:“怪异”,“各种态度、情绪、观点杂合在一起”。一方面对两本书评分极高(前者为8.2,后者更是高达8.7),一方面在评论中则甚至出现了认为这两本书毫无出版必要的极端言论。不管对巴塞尔姆的小说是褒是贬,不得不承认,阅读巴塞尔姆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封底,编辑甚至建议读者在阅读之前“把你的脚放进冷水里。……水冷得刚够纯洁心灵”。这确实是个极好的建议。巴塞尔姆将自己“怪异”的小说称为“故事”(story),然而现代主义小说中关于对情节完整性的追求从未出现在他的这些“故事”中。在巴塞尔姆的小说中,场景,人物,对话,一切都可以随意的变化甚至突然如断崖般中止、转换,《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腰封所宣称的“什么事后现代?读完这本书,就明白了”因此绝非虚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切特征在巴塞尔姆的小说中都能找到,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则被巴塞尔姆无上升至创作的原则审美的基石,“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这一切,也只有“纯洁的心灵”才能从容面对。巴塞尔姆小说中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小说要素的所有环节,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效果。40个故事中收录的《解释》,开篇便是一张突兀出现的黑色正方形图片,三五个白色的小圆环散布在图片上(不知识印刷原因还是作者的刻意),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对全部小说有什么意义?作者没有任何解释,阅读全篇你也不太可能确定它的具体所指是否就如你的猜测——指代那台机器。恐怕也就是这种使用在传统小说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指代不明的数字、图片、符号,才使得批评家对他的小说产生了争议,使得部分读者甚至认为小说“毫无出版的必要”。但是也就是在这篇《解释》中,问:……给你看一张我女儿的照片。接着就是一张全黑的正方形图片。答:很不错。这张夹在一问一答中的图片,却产生了一种让人解颐的黑色幽默。如果局限于现代小说的表达方式,这种效果能否如此有效地表达出来,尚成疑问。而在《鸽子飞离宫殿》等篇章中,指代与意义不确定的图片,同样能起到拓展解释空间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算是作者对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的解答。但是巴塞尔姆说的话是不可信的。《工程兵保罗•克利将一架飞机遗失在米尔伯特肖芬和康布雷之间,1916年3月》一篇中,作者刚刚细致入微地揭示秘密警察对保罗•克利的一切无所不知,随即告诉读者保罗•克利押运的一架飞机在秘密警察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见。这算是一种对叙述者的反讽,对叙述者权威的解构,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何况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无疑是给读者带来了一个通俗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情节点,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拥有无限可能向作者与读者敞开,然而巴塞尔姆的选择出人意料也如人所料。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平淡无奇,保罗•克利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底修改了运货清单,对这一切了如指掌的秘密警察丝毫没有追究,只是记录。这种叙述上的不确定,简直就是在与读者玩益智游戏,启发读者接受叙述与小说创作上的无限可能。为了实现这种(我猜的)益智效果,巴塞尔姆革命了福楼拜的“场景革命”,他有不少小说完全不对场景做任何描述,全篇都是对话,而且是没有提示对话者姓名性别等信息的对话(《伟大的日子》等),你甚至不知道这些对话是否只是自言自语。这种不确定,却使得小说有了更丰富的意义,阅读时有了更多的猜测,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巴塞尔姆也许会抗拒读者的解读,也许会欣然接受,也许根本就不在乎。不确定性能带来的无限可能,也许才是巴塞尔姆带给我们的最大教诲——作者不需要封闭自己,读者也没必要封闭自己,甚至人本身就不应该封闭自己。当然,对于一个读者能从巴塞尔姆的100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只有读了才知道,不管是巴塞尔姆还是读者自己,一百个不确定。发表在《安庆晚报》
  •     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主义,你应该来尝试读一读-评《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文/信实的精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送给巴塞尔姆笔下的一个个故事再恰当不过。你是否曾经尝试着很认真地读完一本书,发现自己完全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是,隐隐约约又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很多,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去解读。假如你还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那就请来尝试一下巴塞尔姆笔下的文字。读完之后,你会赫然发现,原来文字可以这样写啊。前两天刚看完两本书,分别是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本书《坠落之愕》(里面的那个小男孩甚至于经常会胡言乱语,思维跳跃性极大),和关于假如人们的正常感情——比如“爱”被去除的话,世界将变成怎么样的书《爱有止境3•安魂曲》,两本书有些地方是相似的,关于人类某些感情线的描述都诡谲、唯美异常。我瞬间想到巴塞尔姆或许就是这两类人的结合体。他在写作的时候不夹杂任何个人感情的表述,甚至于经常自言自语,让读者完全不知他所云,比如《教育经验》;可是,有的时候他笔下的文字又简直像是一个孩子般的话语,比如《宝宝》。然而,自始至终我读不懂、读不下去的时候,我还是提醒自己要记住一句话:人家巴塞尔姆可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殿堂的大师级别哈~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唐纳德•巴塞尔姆,他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曾任新闻记者、杂志编辑,也曾在纽约城市大学等高校任教。他丰富且跟文字一直打交道的工作经验,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甚至于他笔下的100个故事都有各有千秋。他一生创作过大量短篇小说(我认为这方面才代表着他文学成就的高峰),著有《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亡父》《天堂》等中长篇小说。他也曾经获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接到这本书之前,我很少涉猎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书籍,平时更倾向于读一下文学类的和半文学类的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所以,这本书给我绝对是重头一棒。翻开读完好几个故事,我竟然都是处于没怎么看懂的状态。我平时做事就有点较真的态度,“不就是一个作家的作品嘛,大不了深挖他作品背后的年代和文学背景呗(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我就不相信我还是看不懂。”带着这样执着的态度,我竟然很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甚至于还有翻译者陈东飚先生的译者手记。不可否认,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别的作家,陈东飚先生也是战战兢兢,他尽量在大部分地方都做到直译,使得自己的译作可以尽量能够还原巴塞尔姆文字后面的原意。然而,毕竟对于一个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没有什么研究的作家而言,想让他翻译出来宗教背后的一些文字,着实需要一番功夫,在《一月》圣托马斯的采访当中,很多关于宗教的理解,翻译着实让人看得很费解。“什么是后现代?读完这本书,就应该明白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后现代大致算是明白了”,那就是脑洞极大,天马行空,文字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发挥,然而,在背后是有作者的一种观点和态度深深包涵在里面,他对于文字的掌控力极强,到了一种信手拈来的地步。至于后现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界限?我可以说,后现代是没有界限的,随便你怎么写都行。只要不是出自于精神病笔下的文字就好,首先你得是一个正常人,正常人写出来的看似不正常的文字,这就是“后现代”,没有形式的要求,没有文体的要求,没有格式的要求,几乎可以说没有要求。用官方的解释就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此外,后现代主义开启了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在本书中,本书中一共收录了巴塞尔姆经典的短篇小说中40个简洁、犀利耀目的篇章,也是40种讲故事的方式。它们充满戏谑和颠覆,提出很多未解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也会发现,原来语言可以这样用,挑战日常语言在此前未经探究的一面。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特征为思维过程分裂、现实交流分裂以及情感反应分裂。词源:希腊语中的Skhizein(“分裂”)和Phren(“精神”)。巴塞尔姆的短篇往往在纵情戏谑的荒诞喜剧中,潜藏着灵光乍现的深沉哲思和复杂微妙的情感,既轻盈欢快而又针针见血,指向现代人的生活处境中的荒诞与无奈,又以幽默的文字达成对这一处境的救赎。巴塞尔姆的故事也可以拥有这样经典的解释:上一分钟是卓别林,下一分钟是卡夫卡在巴塞尔姆的笔下,所有正能量都荒唐可笑,所有负能量都激情四射。看到最后一篇《宝宝》时,我很惊叹加惊喜,终于有这篇故事我可以看明白了;然而,我又困惑了,作者是想要表达个什么意思呢?就仅仅是一个小孩子总是从书页上撕纸,然后父母作为对她的惩罚和规则的制定,要对她进行惩戒,她被父母强制限制在屋里不许活动长达八十八小时,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天性?欢迎你来解读!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最喜欢第25篇小故事~!
  •     我承认巴塞尔姆在文学阻拒性这种修辞的使用上具有天才的征兆,就是几个短句的意外组合,横跨几个学科,甚至语义层级上的跳跃,然而,如果你是个善于利用便笺纸和作笔记的“摘抄派”,你会发现把一堆词语堆在一起只需要审美情趣而不是你的文学天才,没有故事,没有灵魂,说在模仿纳博科夫、普鲁斯特,我可不同意。
  •     读完觉得原本荒诞的生活好像没那么荒诞了。但。转念一想好像越发扯淡。
  •     谈论巴塞尔姆是困难的。他不断变化叙述,而且似乎总是在谈论许多东西,他的文本摆满了各种名词,句子-文本看起来非常圆润,也就是,丰盈和完满,但是他真的谈论那些东西了吗?他沉迷,他呈现,但是他追寻了吗?另一个问题是,在今天,这种(些)叙述方式——如同序言所论及的那样——还能出版吗?甚至是在《纽约客》这样的杂志上?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在没有任何耐心的今天,我们还有人去读先锋小说吗?这或许无关紧要,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最好地写出,而不是考虑它是否会被及时读到,他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还需要成为他的同代人吗?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
  •     比前一本好读。算读过了吧
  •     拼贴的高手
  •     get不到点
  •     貌似从来都没有读过后现代主义恩学的作品,初次看起来实在是费事儿,一个故事反复阅读很多遍,但是依旧不明白其中的意味。后来想明白,为什么偏偏要刨根究底个明白呢,看起来毫无关联、读起来费事儿,这不正是其中的魅力所在么。渐渐的我发现,巴塞尔姆的小说真的是慢慢的将你引入他的精神世界,这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再跟你天马行空、胡言乱语,但是你还依旧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我就是喜欢。世间充满了煮在锅上的心灵鸡汤,我们每天也努力的装扮着小太阳、小坚强,但是这一本厚重的负能量,荒诞又极其的幽默——一个不爱女儿的爸爸,一个崇拜天才的社会,反思起来这不都是周遭的故事么。
  •     ECNULIB#056 EXCERPT完全看不懂啊,阅读建议中的“把脚浸在水里”也没明白。
  •     简洁,犀利,似懂非懂又好像读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爽~!
  •     调皮的混蛋
  •      “国王的自传,汉娜贝拉,将延伸许多卷帙,但他无法逼自己写下,没有您的故事结尾。”《凌晨四点钟的宫殿》
  •     有感觉的只有一篇:“工程兵保罗·克利将一架飞机错置于米尔伯特肖芬和康布雷之间,1916年3月”。最后一句是“战争是暂时的,但绘画和巧克力会延续到永远”。
  •     翻译辣鸡【【【
  •     受不了这个翻译
  •     。
  •     阅读如此快速的今天还有多少耐性去读这种先锋小说或者后现代主义,特别是渊博的、直抵人心的、各种叙述形式手到拈来的巴塞尔姆。一度读不下去——这分明是个神经病。耐下心来的今天,读进去了就是读进去了,享受着他的黑色幽默,各种光怪陆离又看似平常的人。读巴塞尔姆,大脑必需随时运转,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内容饱满充盈——他博学到你觉得透着深刻。问我会不会再读巴塞尔姆?需要勇气但是无法拒绝:D
  •     初中时看的话会很喜欢
  •     托尔斯泰博物馆
  •     老实说,除了一篇记叙参观托尔斯泰博物馆的文章,别的真没看懂,都什么和什么啊?是天才,亦或是怪才?反正我智商不够,不是太能理解。尝试各种叙事方法?讲故事?可是总应该稍微让人好理解一些吧,我都成人了,也不是小孩子了,可是理解起来也是那么困难。虽然读得很仓促。
  •     我表示看不懂
  •     爱的很会很爱,恨的人也会超恨吧
  •     尚未看出经典之处,也许以后有机会再看能看出不同
  •     翻译太差了,完全没语感!
  •     只看了一半,大多数的时候都云里雾里我觉得这个一般要归功于翻译——翻。的。太。烂。了。可惜了这么好看的封面。
  •     有些地方翻译的确不好,但是巴塞尔姆写的东西是非常好的,强推
  •     脑洞太大,很值得玩味。
  •     实在读不下去
  •     初读:老是会跳戏到《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不说看不看得懂 《建筑》之前所有的感受只剩下奇怪 不是好奇的奇怪 有点索然无味的奇怪 《建筑》开始 每一篇我都读出声来 感觉又不一样 不知是每一篇的叙述方式不一样还是我出声朗读起了作用 后面的这几篇我觉得很享受甚至喜欢。。。。不过 这样的直译看来我还是不太适合 以后有机会还是读原著吧
  •     脑洞大开的荒诞故事集,更多是调侃、讽刺以及没有意义的想象力释放,大部分没有看懂,只能归结于翻译的缘故吧,要不就是对文学的理解力差强人意吧,也直接放弃那其他的60篇。
  •     还可
  •     厉害的文体,以至于风格太强烈我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处理的主题上。
  •     魔性
  •     ?
  •     奇特的语感,会在昏昏沉沉中找到亮眼的句子,适合随便翻阅而不是剖析。疯狂掉书袋并且装逼,有点诗意又恶趣味,总的来说还是丧,丧得理所应当。喜欢和讨厌的故事一半一半,有时觉得引人入胜有时候又想翻白眼。翻译这种小说要折寿的。什么“后现代”“实验派”都拉倒吧,作者就是,放,飞,自,我。
  •     本月俗事缠身,40个故事聊以慰藉
  •     有点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干脆不找了= =
  •     有几篇很喜欢了
  •     就像序里说的,每看完一篇都得上岸缓缓劲儿。
  •     巴萨尔姆解构文字就像顽童拆卸乐高积木,他就是能做到把一堆冗余的描述强行证明为通向诗意的充要途经。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对这40个(以及另一本的60个)故事进行二次拆解及重组,那一定是超凡卓绝的经验。
  •     豆瓣评分不能光看分数不看人数…乱七八糟的句子和词组,每句话都是把英文字母硬生生翻译过来,没有中文的逻辑加工,毫无可读性。嘿,译者你能上点心吗,这书是怎么能出版的:)
  •     荒诞又精彩,似懂非懂,欲罢不能
  •     我是真的看不懂,谢谢
  •     看到第十篇决定放弃,标记防雷。应该叫“巴塞尔姆的四十个碎碎念”,都是意象与意识的堆砌。偶尔拼出意外的哲学性与诗意,但不足以吸引我读完全书。译者强调直译,所举例子当然也是需要直译的部分,但直译绝对不是生搬硬套的代名词,“高贵而空虚的区域对于我们的宗旨是完美的”这种句子真不是机翻?
  •     看到封面就觉得激动人心啊!
  •     什么是后现代?读完这本书,也不明白!
  •     是我读不了后现代?还是翻译的问题,读了五篇完全无感!
  •     完全看不过眼。
  •     超凡想象力与费解并行,饱含不经意间的嘲讽。 多半没读懂,另类之美。
  •     get不到后现代的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