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失我爱》书评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03465549
作者:巴陇锋
页数:525页

2016年元月4日《辽宁日报》大力推荐《永失我爱》

2016年元月4日辽宁日报阅读版“荐书”栏目,以大篇幅重磅刊发雷达、赵学勇、方銘、王美雨等著名评论人士对巴陇锋《永失我爱》的评论文字。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对小说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赵学勇教授指出:这是一部叙述一代青年奋争的富有激情和独特视角的长篇,在当代文坛此类题材的作品中极为鲜见,文本中贯注着作者深沉的思考。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銘认为:此书热销,表明西部文学题材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的读者群,也反映了甘肃及陇东文学和陇东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临沂大学副教授王美雨认为,就社会学价值而言,《永失我爱》超出了《平凡的世界》。

爱这土地深沉

看《永失我爱》题目,读者或许以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内容也的确与作者的爱情经历紧密相关,书中主人公路明与许芬、Kathly两位女友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动人心魄,更让路明体会到爱情的诸种滋味,从苦苦追求到得而复失,从唾手可得到主动放弃……路明经历了爱情的苦辣酸甜,最终“永失我爱”,也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救赎,最终决定返回故土,投身教育事业。“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诗,也是作者巴陇锋在《永失我爱》里要表达的“爱”。从爱情层面讲,主人公路明和自己所爱的人没能终成眷属,永失我爱。然而从作品的社会层面讲,作者将笔触更多地着墨于西部故乡的地理风貌、人情风俗、现实际遇等现实主义的关照上。路明作为一代农村青年的象征,和当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有自己的追求与努力,希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即便物质贫瘠、生活拮据,他们依然努力向上。而路明、他的同事以及他的学生们,在九十年代用诗歌点亮他们的“精神支撑”,即便是农村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也教育自己的三个闺女像陆老师一样写诗。诗歌在他们看来既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改变命运的途径。路明研究生毕业之后返乡教书,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一己之力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从而改变故土贫穷的面貌。这便是作者巴陇锋更深一层的“爱”,在路明“永失我爱”之后,这层爱成为他继续努力向前的最大动力,所以作者在作品中说“并非结局”,而是新的“开始”。《永失我爱》描写了路明的人生际遇,更用浑厚的笔墨勾勒了中国西部省份县城乡镇时代的变迁、社会风貌的演变、乡土人情的繁复,更有教育现状的摹写。小说中除了爱情的主线,还有多条线索的并进,重要章节更是纵横开阖、谈古论今,以历史烛照当下的境遇,为读者呈现了宏大的艺术架构。

一轴采撷自20世纪90年代交叉地带上的生活画卷

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为巴陇锋先生15年前潜心创作的处女作,是一部青春爱情乡土励志巨献。据说,北京和甘肃陕西、辽宁市场反应不错!雷达、赵学勇、方銘、王美雨等著名评论人士已经发声,对巴陇锋《永失我爱》评价很高。从阅读体验出发,觉得作者未进入文坛就已经相当成熟了。——这在文学史上虽然也有先例,但是却很少见。可见作者在这一行当里很是有希望的!《永失我爱》是一部作者的赤子怀乡之作。全书讲述中国西部省份G省L大(其实是作者母校甘肃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路明与现女友L大敦煌学外籍研究生Kathly及陇东小家碧玉初恋女友许芬之间的爱情纠葛,艺术构架宏伟、内容丰富、笔触细腻、情节异常感人,是作者早年生活、情感的艺术概括。全书共3卷约60万字,共525页,装帧精美、厚重大气,作为中国文史出版社“跨度长篇小说文库”系列中的精品。小说其实是中师生的自传。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展示一幅光怪陆离的西部生活画卷,演绎一出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传奇;爱情、亲情、友情、世情大碰撞,自然、人文、道德、伦理大交融;显微镜下解剖村镇社会,聚焦点上燃烧青春激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巴陇锋2000年5月到7月创作于宁县铁王中学。作品以丰赡的艺术功力和艺术想象充分关照了故乡陇原、兰州大学、陇东特别是甘肃宁县1996-1997年的社会面貌、民情风俗、自然山川,尤其是教育状况。书中主要人物以宁县师范毕业生(兰州大学研三学生)和实习生为原型,展示宁县教育界状况,故事涉及的地方有兰州东岗、兰州大学、庆阳市桐树街、东湖公园、宁县庙嘴坪宁县师范、职中等,还涉及当时的宁县二中女生南山自杀事件、师范生带着学生春游溺水事件、教师儿子夭折事件、铁王中学女生受害事件等;小说还艺术地剖析中国西部当时的村镇万象,中卷30万字专门着墨白虎村,为当年宁县石鼓乡白公村(小说中为白虎村)投毒事件和宁县良平乡涉农事件的艺术表现,您甚至可以看到《云横秦岭》中的瓜大牛又出现在白虎村老庙戏台前。小说还以专章《悲喜阳台村》《九龙河逸事》纪念故乡和那逝去的岁月。甘肃庆阳人甚至从书中的片段中可以找到故事发生的真实地方以及自己的影子。难怪《永失我爱》的出版,让众宁县的师范校友们惊呼。

永失我爱这书应该具有影响力,同更多现实主义的更多作品一样被学习

长篇小说虽然有点冗长,但通俗,平实不卖弄的语言与写作技巧正是让这本书能够轻易地走进我们的心里,大西北这样的环境就已经限定了这本书中人物的各种性格,敢爱敢恨的北方人物,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打动人的,所以,真实的人物刻画还有真实的情感流露是作者最真实的表达!希望更多人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样的书,从书中体会生活!

一幅西部生活画卷

刚刚看完第二十章,中卷的高潮部分矛盾冲突的描写很精彩。Kathly的惊艳出场,路明终于与另一位女主人公芬出现误解,其他人物(冰南,周红等不同类型爱情的进展)。 虽然全书以爱情为主线,但充满了对时代大环境和西部乡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和痛斥,中卷部分中对白虎村奇闻轶事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 一部500多页的跨度长篇小说读来竟不觉得冗长繁琐枯燥无味,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众多生活素材和各条线索的驾驭能力。

以爱情为主旋律的西部乡土乐章

优秀的现实性文学作品总是深刻地关照人类心灵。爱情,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巴陇峰的这篇讲述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故事的小说又是如何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初识《永失我爱》,就好奇什么样的爱情,竟能惊天地、泣鬼神,洋洋洒洒地成就一部长篇小说。开篇在特定环境下极具魅力的我就交待了故事的一半结局。接着,我讲述了我和女人公的相识、相知、相恋。这时,读者会发现这怎么是师生恋,并且还不只是男主角发生了师生恋,连他周围的几个朋友也都有经历不同程度的师生恋。当然,顺着生动有趣的小标题,我将带领读者体会90年代西部乡村在风雨中变迁的景象。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场讲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爱情亦如此,圆满的爱情总是相似的,没有修成正果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曲折。我和读者一样也是在经历了甜蜜与痛苦后,在最为关键的结局时刻,才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我的芬曾经是多么地勇敢和美丽。

《永失我爱》——长篇小说的新收获

觉得此书虽然厚——525页三卷60万字,但是读起来不觉得累,故事设计很有悬念,人物很有意思,女性人物一个个是超级美女,颜值很高,路明是正能量化身,程军有个性令人难忘,还有一个洋妞风骚而沉稳不觉得烦,就是一些影子任务如姜二辉、泽西等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很生活化,就像我们生活实录,但又组织得很有韵致,处处藏玄机,冷不丁杀出一截你意想不到的情节来,作者信手拈来,但是读者往往难以跟上——总之故事很好,锻炼你思维——巴陇锋智商超级高,情商——写作的情商也很牛。赞一个!总之,无论从文笔、人物、情节、主题、叙事技巧、环境描写等方面看, 还有从意调、韵味、机理方面说,都过得去。是能沉淀下来的作品,长篇小说的新收获!

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诉求——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简评(武抒祖)

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诉求——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简评武抒祖(本文刊发于2016年第6期《中国文艺家》)知识分子叙事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不衰题材。从鲁迅的《伤逝》到柔石的《二月》,从巴金的《寒夜》到贾平凹的《废都》等构成现代文学知识分子长篇小说的丰富长廊。这些小说从不同时代、不同视角深入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生存现状,透视在急剧变革时代消除羁绊寻求自我解放,在社会动荡下遭受肉体折磨与灵魂救赎,在社会转型时遭受权力的欺压侵凌及在傲慢的权力面前的弱小无助,表达自身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诉求。巴陇锋作为西部作家队伍中的一员,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文学道路上执着耕耘,砥砺前行,成果丰硕,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就是其在2016年出版的以底层知识分子生存现状与精神诉求为主题的一部新作。作者以独特视角观察社会,直面困境,演绎底层知识分子的价值与内涵。小说以路明为中心,塑造了西部教育界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叙述他们的生存、苦闷、无奈与挣扎,委婉含蓄地表达处于底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人生困境,作者深切体验了西部农村的贫穷愚昧,带着深深的忧思试图给西部农村的现状开一剂药方。巴陇锋通过以路明为代表的出身农村、耕耘西部穷乡僻壤的知识分子的现实叙事,带着热度的观察和体验,肩扛责任与使命,书写这一群体纵横而不得、伸展且不可的人生履历,让人深思。首先,小说展示了底层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痛。1990年代中国底层教育界知识分子是个悲惨的弱势群体,西部尤甚。底层知识分子工作条件艰苦,生态环境逼仄。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带着梦想、新奇与追求来到基层,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这片厚重而贫瘠的土地,以苦行僧式的韧性和耐力执着坚守,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广大农村的贫穷愚昧,为这块土地擎起一片蓝天,但现实是如此冰冷坚硬。这些底层知识分子无疑属于“小人物”,处境卑微,但同样具有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路明每天“除了上课,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写稿上。”他笔耕不辍,用文学干预现实,在考研路上负重前行,以期更好地投身西部建设。当基层权力肆意挥霍的时候,底层知识分子感受到它的傲慢与威势,这些知识分子成为权力的“玩偶”,在其裹挟下不得不“涅槃”,进行痛苦的蜕变。巴陇锋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农村,对底层生活有深切的观察与体验,自己触摸到权力的威势与傲慢,因此,他用一支笔细致地把握了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在冷静叙述中蕴含着生活的热度。环境影响人的性格与气质。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里论述了自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种族的性格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路明等知识分子置身严酷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他们多愁善感的性格。农村严苛的自然条件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浸润着他们的思维习惯与精神世界,大家基本被贫穷所裹挟,每天必须直面贫穷并与之战斗。生活教育了人,路明感到自己孤立无助,“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忧伤的人”,其实,这是觉醒者无可奈何又心有不甘的寂寞处境的真实刻画。鲁迅深刻地指出,人生最大的苦痛在于“梦醒了后无路可走”,路明等就是“梦醒了后无路可走”的底层知识分子,面对贫穷愚昧只能默念“治穷必先治愚”,事实上,没有经济的改变,脱离愚昧仅是一种奢望,何况造成贫穷愚昧并非仅仅是自然条件这一孤立因素。民众的贫穷愚昧容易被迷信所绑架,路明侄子病了,不到医院寻针问药,反倒舍近求远,企求名气远播、目不识丁的骗子神娃看病就是典型的一例。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娜拉走后无非两种出路,堕落或者回来,因为她没有钱,没有经济的支撑自我解放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深入反思,解决温饱破除愚昧依然是西部农村面临自我解放的紧迫课题,这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家喜欢把苦难作为主题的内生动因之一。其次,小说还展示了知识分子选择的不自由导致人的精神的困境。因袭着传统观念,受到各种羁绊,在爱情道路上的不自由。路明挚爱着许芬,美国留学生Kathly深爱着路明,路明面对爱情选择的困惑。“理智告诉他,择偶须携千秋业,应该选择知性达人Kathly”,结果错失了选择的机会。萨特在《理性时代》中有一名言:“选择即自由”。人是通过选择而实现了自我,这是一个明朗得有点让人伤感的命题。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人是通过选择而生存的,生存离不开选择,人们为了自身存在而不断地进行着选择,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的生存困境说明选择之难。这些底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无法选择,彷徨无助而伤痕累累,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人的选择的困境,其实还是选择的不自由,折射社会的不完美。第三,小说提出了一个知识分子肩扛社会责任、伦理地介入现实的当代关怀的重大课题。知识分子应当做什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托尼·朱特在《思虑20世纪》一书中认为知识分子从事小说写作,要将明确的伦理介入倾注到作品当中,而这个明确的伦理即具有明确的当代关怀和公共责任感。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常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润,知识分子常游走于民间与庙堂,平衡着权力与个人荣辱得失。封建社会的残酷侵压与思想的禁锢,他们身上的抗争精神——伦理精神——渐渐消磨了,有时不免呐喊几声,依然是对封建王朝的维护。再者,封建皇权对知识分子的利用与打压,使知识分子不能把政治与公共责任感相关联,久而久之,知识分子在公民社会建设方面几乎失语,使得中国在公民社会建设方面大大滞后于西方国家。路明作为现代社会的底层知识分子,对基层政权的卖官鬻爵滥用权力及其傲慢深有感触,虽然他依然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坚强”的心,但他没有勇敢地站出来,对傲慢的权力采取纵容或闭目塞听,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由于对基层政权的纵容,它们有恃无恐,直至自己的权利被侵蚀被剥夺,作为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的路明到县独立高中代语文,竟然给他抱来一叠政治试卷……这些悖谬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基层教育界与底层教师身上,在于知识分子社会伦理的缺失。巴陇锋明显意识到了小说对改良社会的作用,一支笔深入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折射90年代农村基层政治、基层群落、基层权力、环境生态破坏等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基层知识分子深深的忧患意识,通过小说这种手段为社会建设尽一份责任。俄罗斯作家左琴科说:“我们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堕落负有责任”,说明一个道理,知识分子始终要占领社会与时代的精神制高点,构建精神生态,引领时代进步。1990年代是一个中国经济、文化、精神状态快速转型急剧变革的年代,同时又是一个地域、群体等发生裂变并拉开巨大差距的时代。199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快速边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极为复杂,与社会的快速变化不无关系,也与当代作家的视域、文学修养、知识体系有关,折射作家对基层知识分子的生存体验不够。巴陇锋通过《永失我爱》艺术地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西部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与时代氛围,塑造了几个知识分子的鲜活形象,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读者和着他们的血泪,体验着他们悲切的人生困境与精神诉求,思考中国底层社会的残酷现实,为社会改良提供了一面镜子。(完)本文作者武抒祖(1969——)男,1969年生,甘肃省会宁县人,硕士研究生,2010年出版《浮云集》专著一部,对现代文学、文化现象、中学语文比较关注。本书作者巴陇锋 男,汉族,党员,2007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创作经历如下:2013年《云横秦岭》获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图书,该书2014年3月出版,53万字,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联播播出,入围茅奖。2014年,电影剧本《丝路情缘》获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2015年,电影剧本获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影视剧项目。2016年元月,出版2000年创作的反映陇东高原的现实主义小说《永失我爱》,该书60万字,受到雷达等好评,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联播中播出;4月,长篇《丝路俏佳人》获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项目,即将出版。另有多部长篇小说稿等待出版。

做一个有思想的芦苇

——漫评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德莱赛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刚看这本书的时候,乍然间看见甘肃、西部等字眼,一个不留神就会想起了远在甘肃兰州的同学A。那年高考,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仨各自去了不同的大学,我留在了省内,其他两个都去了省外。离得近一点的还是同学B,写了三年信的同学A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变迁,都说烟花易冷,世事无常,纵然情谊还在,可是慢慢的也开始不负如初。细节什么的就不细说了,只记得去年生日的时候,来过一句问候。便再没联系。那三年的信还存在家里的抽屉里,厚厚的一摞。此书名叫《永失我爱》,是巴陇锋先生的长篇小说。小说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光怪陆离的西部生活画卷。小说通过主人公路明的爱情走向,在青春、人文、道德、伦理的交融下,以特定时代的社会为背景,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一部青春爱情乡土励志巨作。曾问同学A为何大学要跑去如此远的地方,记忆里的兰州,除了拉面就是女人蒙着头的黑纱巾以及干燥的天气。 A回我说,她想体验生活。就这四个字,让我现在只能无比沉痛地在回忆里触摸当初的友情。小说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身为西部的汉子,主人公路明身上带着西部人民的坚韧。在愚昧无知的环境里,路明经历了命运的作弄,许芬的出嫁,小伊的死亡,好友入狱一系列的打击后,终于明白治愚才是一个时代改变的根本。伴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我们也看见了一个崭新的西部,和一个时代的新生。歌德曾说,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路明爱着许芬,毫无疑问。可是如果你问我他爱不爱Kathly,我会告诉你他也爱。也许正是路明在爱情里的不确定,让许芬失去了信心。家庭的不幸已经耗光了许芬所有对亲情的渴望,当她想要抓住爱情的时候,却发现爱情也是遥不可及能触手可难得。于是她决定走出这样的迷雾,毅然决定嫁给一个傻子,给胡镇长当所谓的儿媳。用路明好友程军的话说,在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里,一个弱女子,你叫她怎样!她只能糊涂一嫁了事。她怕嫁给正常人家自己辜负人家,毕竟她的心已为你而死。许芬作为一个农村女子,在愚昧的乡村里,有看上她美貌的,有把她当摇钱树的。这一个走到哪里都被人盯上的女子,她却想挣脱开这样的束缚。她努力想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命运往往喜欢在你不甘心的时候给你一个作弄。许芬一出生就被抛弃的命运就像是她人生的一个开端,接踵而来的命运的玩笑,深深地把许芬打压得无力反击。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要开发西部的经济,更多的是要通过带动经济来带动一个时代的进步。只有摒弃了愚昧的思想,才不会有更多的”许芬“。其实对于爱情和婚姻,我并没有很多的经历。只是在我想把爱情修成婚姻的道路上,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婚姻并不一定要有爱情。同事的朋友第二胎生了一个儿子,同事说幸好是儿子,不然他们就要离婚了。我始终不懂,如果婚姻是说离就离,那当初为何在一起。同事说,因为当初的结合就不是因为爱情,只为了生活。于是我懂得当生活只为了生活,你就得要委曲求全的去迎合生活,比如一直想你生儿子的婆婆。当路明抛下女友Kathly热切地带着和初恋女友许芬重聚的憧憬跌跌撞撞跑到许家去找她的时候,许妈将一本许芬留下的书砸向路明,将路明赶出了许家。那是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许芬娟秀的钢笔字下,是那句发人深省的话: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小说里所有的爱恨交织,道德伦理似乎都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发泄的出口。作者用《百年孤独》这本书,来写下这句话,当真是将这句话引到了极致。面对西部大开发,小说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治穷必先治愚。愚昧的思想就像农田里的杂草,你不去剔除,慢慢的杂草就会变成草地,将农作物的养分霸占,直到农作物死亡。剔除杂草容易,可是要剔除已经变成草地的杂草,就要通过知识和时间去改变。读书的时候,印象无比深刻的是魏校长问:“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先生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不知影响了多少莘莘学子。当年读起来,也是意气风发。每个人都会在生命里跌跌撞撞后慢慢成长,当你在深夜里不再彷徨,当你不再沉沦于现状而痛苦,当你终于懂得直起腰,挺起胸膛在迷茫的浓雾里剥开彷徨,当你懂得走向曙光,迎接希望时说明你真的长大了,你懂得了何谓担当。大雪无痕。小说结局是路明毅然放弃大好前程,回到了县里,当起了老师。那些曾经痛到心里的爱恨,似乎都伴着那场大雪消失得了无痕迹。只是路明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路明了,现在他已经剥开迷雾,左手是勇敢做的盾牌,右手是坚韧化成的利剑。在面对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没有了彷徨。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古有愚公移山,挖山不可谓不愚,可是挖山的背后,带给那个小村庄的是一个新的开端。磐涅浴火而重生。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文/苏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因为沉重,难以告别——评巴陇锋的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张文诺)

因为沉重,难以告别——评巴陇锋的长篇小说《永失我爱》(本文发表于2016年第四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张文诺(商洛学院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摘要:巴陇锋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作家,他善于从独特的视角把一个较长跨度时期的社会历史呈现出来。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农村的广阔社会现实,表现了中国西部农村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坎坷与曲折。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中触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人民的重大关切,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是一篇厚重的优秀作品。关键词:巴陇锋;中国西部农村;农民;沉重;苦难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作者介绍:张文诺:(1976——)山东省阳谷县人,文学博士,商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当读完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的时候,我感到了作家巴陇锋的情怀、力量与气魄,巴陇锋想要表现一个较长历史跨度时期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的沉重步履,这在盛行个人化书写的当下,的确很难得。“题材决定论”在某种情况下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学创作注重“怎么写”,其实,在“怎么写”已经不是问题的当下,“写什么”反而更为重要。“在1980年代的时候,或者是这之前的时候,大家更强调的是一种怎么写的问题,探讨的是写作的形式,但是到了目前这个阶段,从某种角度来讲写什么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要不然大家都会写一些无关痛痒的题材。”[1]巴陇锋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作家,他善于从独特的视角把一个较长跨度时期的社会历史呈现出来,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农村的广阔社会现实,表现了中国西部农村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坎坷与曲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率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活了农民的创造活力,沉睡了几十年的农村经济活力一下子迸发出来,短短几年之内,农村经济解决了长时期以来困扰中国的温饱问题,中国农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迹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农业连年丰收,但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低廉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甘肃东部农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缺乏灌溉的条件,再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与中国东部农村相比,那里的贫穷与困顿更令人难以想象。长篇小说《永失我爱》把甘肃东部农村的现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地反映了甘肃东部农民的生存现实,表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美丽忧伤的农村爱情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丽忧伤的农村爱情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包含着伦理问题的“郎才女貌”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路明是一个普通的乡镇教委干事,他才华横溢,热爱文学创作,有几部作品先后发表于几家较有名气的杂志上面,他被几家报社、杂志社聘为通讯员、特约记者,他的中篇小说《爱神之门》获得文学大奖,他被邀请去北京参加“文学年会”,因为他的《爱神之门》,他在小镇名声大噪,人称“小爱神”。和他一样在小镇上声名大噪的是一位美丽的裁缝女孩芬。芬是小镇上最漂亮的女孩,她皮肤白皙、步态轻盈、丰腴苗条,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芬不但容貌非同寻常,而且在见识与气质上也超越一般女孩。芬爱的不是男人的金钱与地位,她爱的是男人的才华与志向,路明虽然是个乡镇教师,但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这赢得了她的芳心。芬还是一个有点神秘的女孩,她的神秘来自于她的身份。芬在那个小镇呆了好几年,路明竟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芬是许芬,又是路明的学生栗婧儿,又是志宁哥的妹妹,芬的游移的身份给她增添了神秘的气息,也预示了她命运的坎坷。路明对芬爱慕已久,但不敢贸然追求。在犹豫多次后,路明终于借故走近了芬。芬对路明早生情愫,对路明表现出不同别人的亲密。两人互相爱慕,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路明考上研究生后,离开小镇去省城兰州求学前,芬离奇出走。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他也没有得到芬的任何消息。可他临近毕业却收到芬的信,他火速赶回小镇,此时,芬已经与胡镇长的呆傻儿子胡龙举行结婚典礼。小说细腻地描绘了路明与芬之间那种纯洁、神圣的情感。路明是一个乡镇教委干事,既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丰厚的深入,芬爱的是他的卓越才华与远大志向。芬是一个裁缝店女孩,路明爱上了她的美丽、纯洁与善良。爱情给了两个互相爱慕的人难以名状的幸福与甜蜜,让他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小说细腻地展示了爱情带给二人的甜蜜与悸动。作家善于描写处于恋爱期间的青年男女的情感,写出了他们内心情感的汹涌澎湃。小说多次描写路明即将见到芬时的急切心理,真实而细腻。锁好摩托,我心怀感激地回到大门内的黑板报前,目光漫无目的地在字里行间游动,什么也看不清楚。还是不见芬!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我感到门外有人走近。不错,是两个女的在说话。直觉告诉我,可能是芬。接着,眼睛告诉我,正是她!我的心随即狂跳起来:“芬!”我声音那么低,像地底下发出的一般。可是,芬已经听到了!她朝我走来,好像早就知道我在这儿似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恋人之间即将见面的情景,路明急切地盼望见到芬,但又想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窘态,故意装作一幅若无其事的表情,看黑板报掩饰自己的目的,其实时时刻刻在捕捉芬到来时的信息。周围每一处细微的动静,都会引起他的注意。他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捕捉周围信息,所以“我感到有人走近”这句话非常传神,写出了路明的急切心情。路明呼唤芬的声音虽然很低,芬仍然听到了,写出了二人的心有灵犀。爱情是美丽的,路明与芬的爱情给路明的庸常生活增添了亮色,激发了路明奋斗的热情。爱情是纯洁的,爱情来自于男女双方的两情相悦;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爱情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紧密相连。爱情是有力量的,然而,纯洁美丽的爱情却往往经不起一丝丝风雨的打击。因为出众的容貌,芬被家里人当作了交换的筹码。芬尽力抗争命运的不公,顶住压力上了一年的职中,挣够路费去南方打工,等她打工回来以后,家里已经给她安排了婚姻,芬在走投无路之时,选择了糊涂的嫁人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更令人悲哀的是,芬既不能忘却自己的情人,也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只能选择嫁给了傻子胡龙来守住自己对路明的感情。路明与芬的爱情悲剧源于农村落后的文化意识和千古不变的伦理禁锢,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女儿被认为是外人,女儿不被当作人看待,芬是许家抱养来的,更不被许家所重视,被当成了“摇钱树”,卖给了胡龙做媳妇。爱情的悲剧有多种,或者来自于坏人的挑拨,或者男女一方患了难以治愈的疾病,或者是双方家族有无法解决的仇恨。路明与芬的爱情悲剧是一种伦理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正是这种伦理悲剧让路明与芬的爱情如此撕心裂肺,让人感到生活的无比沉重。这篇小说通过路明与芬的爱情悲剧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与幻灭,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写出了女性的尴尬位置,“在这一以男性为唯一规范的社会、话语结构中,新女性再次面临无言与失语。除却一个通常会作为前缀或放入括号的生理性别之外,她们无从去指认自己所出演的社会角色,无从表达自己在新生活中特定的体验、经验与困惑。”[2]更为巧妙的是,作者设置了在芬抗争伦理家庭的过程中路明缺席的情节,这样的设置减轻了“我”的有罪感,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识,表现作者内心的歌哭以及那种难以摆脱的负疚感。其实,即使路明在场,也改变不了芬的悲剧,关键在于在一个落后的文化场、一个道德筑起的心理炼狱内,女性无法表述自己,即使表述自己,也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承认。二、农村生活的困顿与沉重《永失我爱》是一部沉甸甸的大书,它有巨大的社会容量。这部小说不但描写了路明与芬之间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悲剧,而且反映了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呈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农村的发展史诗,表达了作家对中国西部农村发展的深沉思考。长篇小说《永失我爱》通过路明的人生经历写出了中国西部农村那种特有的贫穷、疲惫、困顿与悲哀,揭示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农村的沉重步履与艰难曲折,初步勾勒出西部农村的未来发展趋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潜力逐步被挖尽,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层干部、记者、专家都注意到了三农问题,一些作家也在作品中反映三农问题。巴陇锋是一个有着农村体验的作家,他对农民的生活、农民的需求、农村的发展瓶颈比较了解,《永失我爱》反映了中国西部农村的发展现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巴陇锋所在的陇东地区地处陇东高原,那里气候比较干旱,十年九旱;千沟万壑的地形难以取水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力比较低。因为缺水,麦子太纤太矮,收成很差,一亩山地只能收200多斤小麦。为了增加收入,勤劳的农民把所有的坡地、硷畔都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这非但没有增加收入,反而破坏了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得不偿失。小说真实地描绘了麦收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麦收的劳累与残酷。好容易下到离中转站四里地的麦地,土塄上正放着几只肥硕的文冠果,我立即“消灭”了它们。汗流浃背的父母和嫂子,每人脸上都显出类似哭的笑容——汗水早在他们脸上恣意横流了……父亲肩上已红肿得老高,母亲胳膊“挂了花”,嫂子衣衫上油污全然不顾——什么是生活?这就是。“我该干啥?”我问。心想,无论如何我是这里最精壮的劳力,应该挑大头。“快完了,你能担的话担吧。”母亲说,揩着脸上的汗珠,“你先人快累死了!”我默默摸起扁担和滑子绳。父亲却阻拦我:“你不会担,甭担啦!”父亲给我捆好扎稳,掂量平衡后将只捆了六个小麦箭儿的担子扶上我肩头,嘱我走好。我担着这“超轻”的担儿,轻松地攀登在荆棘丛生的山路陡坡上,泪水汗水溢满了我眼眶,如麻花般扭转的山道模糊了,在我眼前荡起旋来……本来是丰收的季节,应该是喜悦的心情,可是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长势不好的小麦,农民们的心情却是非常复杂。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下降原因主要是种粮成本过高,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粮食销售不畅,价格不涨反跌,粮食保护价不能落实。”[3]基层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也想尽了各种办法,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如烟叶,可是由于事前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大企业做后盾,等烟叶丰收之后,烟叶卖不出去,农民辛勤一年,收入化为泡影。农民的收入下降,但农民的各种负担并没有减少,各种税费、各种摊派名目繁多,压得每个农村家庭喘不过气,再加上孩子的学费。以至于农村连基本的设施都没有,没有机井,吃水难;没有商店,购物难,全村连个骑摩托车的都没有。农民的收入很低,乡镇政府的收入也很低,因而,乡镇中学教师的工资也没有任何保障。作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他深刻理解乡镇学校教师的生活困境。乡镇中学教师处于中国教育生态系统的最低端,他们社会地位低,收入薄,工作苦。他们的工资不高,还经常拖欠,还要被克扣。他们不但要从事教育,还要完成乡镇政府摊派的各项生产任务,动辄与工资挂钩。镇教委干事路明被派去抓村上的烤烟生产。为了支援乡镇经济建设,教师的工资有时还要支援乡镇政府的各种生产任务。为筹集烤烟收购资金,石盘镇党委政府决定,凡在本镇工作的本镇职工每人交两千五百元钱,否则,年末不予保证工资。本镇职工像被抽了血一样,松软无力,脸上堆满无奈的表情。本镇职工的日子更不好过。镇上天天催着教委,催得黄主任不知到哪儿躲了。校长们逼着教师,逼得教师整日愁着自己。正如有人所说:“教师恓惶,几个月几个月不发工资。灯没油了黑起来,人没钱了鬼起来。”更令乡镇教师痛苦的是,由于他们没有较高的地位与较丰厚的收入,爱情也难以眷顾他们,乡镇教师基本成了光棍的代称。一些乡镇教师或者通过关系调到县城,或者通过考研、考公务员脱离了教师岗位,或者混天度日、得过且过,遭受伤害最大的还是那些真心热爱教师行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那一部分教师,如程军、路明等。程军一心扑在乡镇教育上,他事业心强,关心学生,他很讲义气,甚至以自己微薄的工资支助学生出版诗集,当他心爱的学生倪小伊去世后,他自费出版了她的诗集,把获得的收入一部分给了倪小伊的家庭,一部分给自己的同学路明作为研究生学费。程军虽然生活很清贫,社会地位不高,但他表现了人的尊严,表现了人性的力量。表现了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崇高,给人以强大的心灵震撼。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4]作家巴陇锋在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中触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人民的重大关切,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三、农民的精神愚昧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最大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民的思想愚昧、农民精神世界的贫乏是更让人痛心的问题。农民的思想愚昧历史已经翻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农村,迷信活动极为盛行。一个大字不识、连阴历阳历都分不清的农村青年竟被农民奉为神娃,每天都有成千上百的人们去求神,以至于在正城县城与金田镇之间形成了“金田专线”。人们有病不去医院,偏要去求神。人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寻求正当途径,偏要去拜神。路明的侄儿病了,嫂子要去求神娃,路明坚决反对。路明的母亲说:“你就甭犟啦!你大大的腰疼病就是人家神娃看好的。那神神着哩,咱村上每天要去几蹦蹦车人哩……”人们希望下雨,去求神;有的人想升官,去求神。求神的不仅有农民,还有官员;不仅有本省的人,还有外省的人;既有衣着朴实的农民,也有衣着时尚的帅哥美女。这部小说不但反映了迷信活动在农村盛行的现实,还揭示了迷信盛行的深层次原因。迷信之所以在农村盛行,是因为农民的确面临着超越自己能力的困难与问题。比如说陇东高原的干旱问题,陇东高原地处内陆,降雨稀少,又没有充足的地表水以供灌溉,干旱问题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瓶颈问题,既然很难解决,人们往往求助于并不存在的神灵以求得心灵安慰。迷信之所以屡禁不止,大行其道,其实是因为人们往往想一劳永逸地、低成本地解决自己难以解决的一些重大难题。其实,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条件,需要一个过程。再有,人们往往是在等待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去拜神的,而这个时候可能也到了有转机的时候,当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往往把它认为是求神的结果,因为,求神的代价很低廉。并且,没有神解决不了的问题,这足以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安慰。然而,迷信活动的危害也极为严重,它严重影响了一些普通的人们的判断,延误人们解决问题的最后时机,禁锢人们的思想意识。作者长期生活于农村,非常熟悉农民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民的生活、心理与性格非常熟悉,他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农民形象。以往的农民形象的主色是勤劳、朴实、善良,尽管也有其它弱点,但没有思想品质上的缺点,他们是一群值得同情与尊重的形象。巴陇锋呈现了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他们虽然大多数勤劳、朴实,但也有不善良、不厚道的举动,有时很自私,会干出偷窃、讹人的行为,有的甚至非常邪恶。向东伯父偷窃别人的麦子与电表;朱老汉靠敲诈别人为生;白狐仙狠毒异常,为了自己的变态情欲,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大辉;村长梁东在儿子死后,竟然霸占了儿子的媳妇;小解对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问,对自己的妻子毫无感情,毫不关心,在妻子死后的第二天就与别人结婚;许天运为了钱财,把自己的女儿芬当作挣钱的工具。路明的母亲因为向东伯父偷了自己的小麦,便用非常刻薄的话语咒骂向东伯父。巴陇锋是农村子弟,他热爱农民,他尊敬农民,巴陇锋认为客观地揭露农民的弱点正是对农民深沉热爱的表现,因为只有揭露农民的弱点,才有改变的契机与希望。长篇小说《永失我爱》揭示描写了农村的贫穷、农民的困顿、农村现代化步履的沉重,但小说的格调并不消沉,作家巴陇锋描写农村的未来与希望。巴陇锋塑造了一些农村基层的优秀人物,他们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既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乐于奉献,如路明、程军等。他们面对农村的困境,虽然也曾苦闷、彷徨,但是依然百折不回,依然对农村的前途保持希望。路明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回到故乡工作,立志改变故乡的贫困面貌。程军面对基层教育的困顿,矢志不改,继续献身于基层教育事业。路明最后的回归源于他对故乡的热爱,故乡给了他痛苦的记忆,故乡也给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基因,这让他对故乡难以割舍,小说通过路明的回归表现出一种浓重的故园意识。“成年之后获得了自我意识的人,即使已经远离故乡,走到天涯海角,故乡的意象总会与之形影不离,终生相伴,哪怕作为一个实际的所在,其故乡可能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心灵化之后产生的距离感也会使人获得审美选择的可能,从而涤去痛苦体验,保留美好甜蜜的记忆。”[5]路明之所以在硕士毕业之后,放弃去国务院新闻办的工作而选择回来,就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浓重故园情结。正是因为路明的回归以及程军等人的坚守,农村既是贫困的、落后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小说的最后给了我们温暖与希望。巴陇锋很会讲故事,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故事并结构故事,他笔下的故事来自于生活,平实亲切,又不乏传奇性。长篇小说《永失我爱》运用了“在乡-离乡-返乡”的叙述模式,这种结构可以给叙述者极大的自由空间,“原乡作品的叙述过程以及‘乡愁’的形成,都隐含时间介入的要素。今昔的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往事‘不堪’回首的凄怆。”[6] “在乡-离乡-返乡”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动,预示叙述者情感的变化。“时空变化最适合容纳故事和丰富感受。时间流逝有故事可讲,空间的对比更是抒发各种复杂感受和思考的最好场所。”[7]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写的是“我”的回忆,“我”的逝去的生活,通过“我”的回忆把一个人的青春、爱情、事业展示出来,表现了青春的美好。巴陇锋是一个创造力与文字操控能力俱佳的作家,他按照故事发展的自然节奏安排故事,但并不拘泥,每个故事之间疏密相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能容纳丰富的社会生活。巴陇锋具有很强的语言感觉,他把汉语与英语、书面语与口语、普通话与方言并置在一起,取得一种参差中的和谐、矛盾中的统一,让读者产生一种恍如隔世、时空交错的美感,达到一种反讽的艺术效果。参考文献:[1]贾平凹.历史如何进入小说[J].长篇小说选刊,2016,(1):327.[2]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3]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5]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19.[6]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225.[7]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1.Being Difficult to Say Goodbye to Hometown Because of the Heaviness------Discussion on the “Gone Forever With My Love” by Long-feng Ba ZHANG Wennuo(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Abstract: Ba long-feng is a writer who has the sense of history and sense of reality deeply and he presents the long period history through characteristic angle. “ The loss of the my love forever” reflects the broad the society reality about the west China countryside for 1990’s and shows the rough and zigzag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Disclosing the grand social problem, and expressing the concern of peoples, the fiction is an excellent works.Key words: the west China countryside; peasant; heaviness;suffering;作者:张文诺,文学博士,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黄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 ——读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 (李文菊)

黄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黄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读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李文菊(本文原刊发于2016年6月29日的《教师报》)《永失我爱》是巴陇锋先生的一部长篇巨作。小说以西部大开发热潮为背景,以青年知识分子路明与初恋许芬和外籍女子Kathly的情感纠葛为线索,细腻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西部乡村的优美风景,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读罢令人掩卷深思。这是一首有关奋斗的青春之歌。我们看到一个个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的群像缩影。自强不息的路明,不甘沉沦于管理落后、体制混乱的乡镇小学,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坚持学习。在物质条件极其困乏的情况下,终于考上了L大的硕士研究生。外籍女孩Kathly,经历家变惨剧,顽强地独自打理生意,又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以促进西部的大发展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辞劳苦,实在是现代女性的楷模。路明的好友程军,充满正义感地与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做斗争,并培养出少年诗人倪小伊。女教师方芳的前进之路曲折,却也充满不屈的抗争。热血青年教师们在物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依然为培养、保护人才而奋斗。读罢作品,我们不能忘记充满热情的师范实习生,不能忘记才华横溢的倪小伊以诗写心,不能忘记屈才慷慨激昂的演讲:“我愿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奋斗不息”……这是一首讲述爱情的青春之歌。路明与Kathly志同道合,然而因为难以忘怀的初恋许芬而未有结果。许芬青春靓丽,却身世坎坷,因为道德羁绊等种种顾虑以及家人的蒙昧,最终糊涂一嫁,嫁与基层干部胡志清的傻儿子为妻。Kathly对爱情的热烈主动,与许芬的忧郁凄迷,从审美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许芬本人、她的含蓄、她的感情好似月夜下亭亭的荷,朦朦胧胧又引人入胜;又带有一种“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怀。许芬与路明初见倾心的慌乱、互许后的痴迷、分手后的牵挂,无一不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以今天的观点看来,许芬对爱情的追求似乎可以更加积极,可恰恰是因为她生活在90年代的西部地区,整体社会思想陈旧愚昧,加之女主人公又逃不过心魔,爱上了自己的堂哥,如此,我们只能为她的命运发出深深的叹息!……除了路明,作品中还描述了如周红、程军、白皓等多位青年教师的感情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这群乡村知识分子的活力。—尽管物质和精神条件都那么落后,他们依然积极生活,给这片深爱着的黄土地带来蓬勃的生命力!因为爱得深,才更有“恨之切”。小说在歌一曲青春之歌的同时,也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通过白虎村的变化来写当时乡镇管理的不完善,通过对几所学校日常工作的详细描写来揭示教育事业发展的弊端。“愚昧”,也是作品的一个主要控诉点。当时的民众以一种愚昧的自然状态生存,生病了不看医生,相信神娃;为留“香火”一定要生儿子,直至生下八、九个女儿;因为抚养自己的爷爷奶奶年迈体衰,十四岁的女孩只能嫁给三十四的同村人……那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一颗颗陨落的新星,都在诉说着无知的可怕。愚昧总是与落后相伴,因此小说发人深省地提出“治穷必先治愈”。作者的悲悯情怀可见一斑。这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世情、伦理、感情与道德的冲突;青春激情与环境、命运的冲突;愚昧思想与文明、与人的发展的冲突。这是一部具有浪漫情怀的小说,人物、风景的描写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又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引发人的深刻思考。

自荐——《永失我爱》是心灵史也是生活史诗

刚来,发现这里很热闹,我也来自贱(自荐)一哈——《永失我爱》是心灵史也是生活史诗 《永失我爱》是我用心写给我的青春、故乡和兰州大学的纪念,如果读者喜欢,我很高兴,如果吐槽,我也不遗憾,因为我做了我该做的!

情感、教育、风俗

认真读过此书,并认真做了笔记,不得不说,这本书内蕴丰富,绝不仅仅只是谈西部青年的爱情,也不只是谈西部的教育问题,它将诸种问题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西部地区史。书中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特征鲜明,与现实相互关照,纸里之外,让读者无法分清。

爱这土地,爱芬——浅评巴陇锋《永失我爱》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一本小说和读者关系的亲疏,也无非两点:作者是否有充沛的感情打动读者,小说人物是否做了符合人性规律的事情,足以说服读者。这两点做得好的,有“情”有“理”,读者才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书中人物,经历一番他(她)的际遇,以此来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而做不到这些的小说呢,会是外力,一直和读者真实的体验撕扯,那时候读书不再是滋养,而是消耗,让人不能投入。巴陇锋的长篇“新”作《永失我爱》就是一本有“情”有“理”的好作品。60万字的小说,一周读完,心中静谧,又有淡淡的忧伤,忍不住吟起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巴陇锋和小说主人公路明,对家乡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以及那里的人,用情也是如此深。字里行间娓娓道来的情谊,不事雕琢却浑然天成的情节,巴陇锋把读者带到他笔下的西部农村,一个浑厚又淳朴的能量场,让读者跟他在一个频率,轻松感受故事以它特有的韵律流动,仿佛看周围亲邻喜怒哀乐的生活一样过瘾。这种体验,非常难得,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把爱情写出了这种感觉,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也如此,《永失我爱》写西部,写爱情,都这么让人动容。小说对情景的描述也很到位,细腻真实,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读着文字,眼前会出现一个个人,一幕幕景。仿佛跟着路明的踪迹,见到纯真美丽的芬,才情洋溢的小伊,个性独特的程军,又和他一起驻村,听白虎村一桩桩离奇的事,回到家,去收几亩地才够装一车的麦子,还有他和芬短暂而甜蜜的幽会,以及周围人的爱恨纠葛。眼前展现出上世纪90年代农村生活的画卷,老师月薪几百块,还经常被拖欠;贫瘠土地上的农民,辛苦一年,所获无几,却喜好打牌,拜神、怨天;有人复习三年、五年、甚至八年才考上大学,或者仍然落榜,无奈回家务农。这些,对于我,一个出生在80年代,成长在90年代的农村女孩,一个乡村教师的女儿,都见过或听过。读到小说中着墨不多的挂历一事,突然眼睛湿润,那时家中也常有精美挂历,记忆最深的是一个竹片做成、带山水图案的,当时我把它当艺术品一样珍惜,家人却讨论着扣那么多工资而给这么一副挂历有多不值,钱啥都能买,买菜买肉才划算。这些是小说的背景,跟我的经历不谋而合,读起来有很多共鸣,亲切又窝心。路明,就像我少女时代的一位叔叔、老师,他的选择和命运,以及他周围的人,也是特定年代、环境下乡村教师生存状态的缩影。在那片愚昧又贫穷的土地上,普通老百姓生活得无知、无奈又无望,他们表情的基调是哀伤的。而老师和学生,读过书,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他们会成为最活跃的一群人,不甘心当下的生活,不愿意受命运的摆布,以自己的方式尽力追求另一种活法。路明,现实的一个异类,不投机钻营,靠着一股子劲头,写作,考研,力求有所改变,就像他对芬承诺的,他考上研究生后要带芬逛省城、出国。他还鼓励求职受挫的弟弟继续考大学,让南下打工的妹妹不放弃求学,他们以自己唯一可选择的方式去挣脱命运的引力,也成功地走出去了。芬呢,芬想读书,却要顶着家庭的压力,自己筹措学费,读一年职中就无奈退学。她和路明相爱,面对现实的种种顾虑,却忍痛躲着这份无力承受的爱,最后嫁给一个傻子,她始终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沉陷。还有一种选择,路明的同事方芳,把命运系于初恋,背叛几任男友,而初恋带着别的女人出国,和她越走越远,最后,她走上一条令很多人不齿的路,嫁给二婚的教育局领导。对别人来说,这是进行道德评判的素材,在她自己看来,可能只是找一条生活的出路。生态环境恶劣带来的贫困,几千年积累的愚昧观念,或者教育体制中对老师和学生的不公,她们仅凭一己之力不能反抗,却以自己的方式困惑着、挣扎着、努力着,小说展现着这样一群人,活生生的一群人,向往着美好,在拼命上进,读完,让人有很多共鸣。小说用路明和芬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又用大部分篇幅写他们跟周围人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先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然后才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正是周围那些人,小伊、Kathly、程军、周红、方芳、颜玉、志宁哥,等等,成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决定着他们爱情的命运。路明和芬之间,最初路明是犹豫的,较之爱情,他更热衷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芬用情的加深,他开始义无反顾,最后因为芬的一封信,甚至放弃了美艳痴情的现女友——美国富豪Kathly回到家乡找芬;而芬始终走一步退三步,对路明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直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我一直纳闷,芬为何这样?猜测她的种种顾虑,身份、年龄,还是别的什么?最后读到程军告诉路明的话“芬来到人间便被遗弃,稍大后再被遗弃!成人后,则因美色被人争夺,家人把她当成了‘摇钱树’……最最重要的是:你也遗弃了她!”我一下子泪流满面,芬,她的人生模式,因为她的价值变化,被写成了“遗弃”、“争夺”两种剧情,当一份真爱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会相信吗?恋人的离开,对她是否像童年被生父母和养父母遗弃一样?在她的人生体验中,又尝过被一个人深爱着、一直拥有着,是什么样的滋味吗?她不知道,才会逃避。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人很容易忠于自己的过去,因为,过去的体验,构建了你的生命感觉。”而由此带来的强迫性重复,就成了一个人的命运。路明呢,他最终放弃唾手可得的一切,回到县城,有对故乡的爱,还有对芬的痴;可是否还有芬,这个他日夜想娶为妻的女人,突然消失,带来的心理魔咒呢?根据完型心理学的观点,人们都在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场无果的初恋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所以会非常渴望完成它,就像菲茨杰拉德的成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耗尽钱财和生命,只为重新获得初恋黛西的芳心。而人性,都是相通的,一部洞悉人性的小说,自有其生长的脉络,无论情节多么跌宕曲折,读起来都不突兀,不做作,顺畅轻快,直抵人心。忘不掉那句,芬写在《百年孤独》上的: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陶志和乔菊,周红和方芳,程军和小伊,当然,还有路明和芬、小伊、Kathly,谁负了谁,谁又欠了谁?爱时,飞蛾扑火般去爱,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得已,忍痛忘掉或死死相守,无论哪一种姿态面对曾经深爱的人,都抱着自己滴血的心,他们在“精神犯罪”吗?是也不是,他们明知道是“罪”,又无能为力。也正是小说人物间这样的层层牵绊、让故事如“九连环、十八弯”般引人入胜,在一个个冲突中展现人性的各个层面,读者才能从几个人的生活截图中看到90年代的中国西部农村,年轻人如何去突破世代固守的贫和愚。小说最后,芬已嫁为人妇,路明回乡,做政治教师,写西部的故事,教西部的孩子,因为那里有他的初恋,也有他的初心,最终,一切将归于平淡,如此,不是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

有突破的长篇小说——巴陇锋的《永失我爱》

巴先生的《永失我爱》,写爱情、教育、农村万象,交织着伦理,博大丰富而不妖媚,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性很强,让我看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成绩。大赞!荐荐荐~人物塑造方面,最喜欢才高气傲、貌美如月的倪小伊,新的令人难以释怀的文学形象,比《白鹿原》中的白灵更飘逸不可思议!主要人物,许芬令人可悲可叹,揪心不已,程军让人牵肠挂肚,路明更是主宰,怎一个“正能量”概括得了!

巴陇锋《永失我爱》文本典范,小说精品,与《平凡的世界》有一拼

看到巴陇锋第二部巨作,也是醉了!跳出了第一部《云横秦岭》历史传奇的圈子,转向对黄土高原城乡的描摹,有爱情、有风俗、有世情、有生态,更有教育、农业及一秃噜一秃噜的世态万象和病灶种种!技法上好高妙,文笔超级赞,阅读起来是享受,越读越有味。也称奇于作者讲故事的高明,这部更显示了作者是讲故事的圣手。小说的意蕴和韵调也是显露大家风范,读着令人想起叶圣陶的《倪焕之》《潘先生灾难中》。是不是这样说,显得书真的很好了?总之,个人观点,可以与《平凡的世界》一比高下。建议盆友们看看吧!

辞旧迎新,向西部乡土致敬

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总是深刻地关照人类心灵,巴陇锋长篇《永失我爱》正是如此。爱情,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在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中有别样的表现,被融入讲述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故事当中,那么,究竟这部小说又是如何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呢?带着疑惑,我去阅读。初识《永失我爱》,就好奇什么样的爱情,竟能惊天地、泣鬼神,洋洋洒洒地成就一部长篇小说。开篇在特定环境下极具魅力的“我”就交待了故事的一半结局。接着,讲述了“我”和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知、相恋。这时,读者会发现这怎么是师生恋,并且还不只是男主角发生了师生恋,连他周围的几个朋友也都有经历不同程度的师生恋。当然,顺着生动有趣的小标题,“我”将带领读者体会90年代西部乡村在风雨中变迁的景象。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场讲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爱情亦如此,圆满的爱情总是相似的,没有修成正果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曲折。我和读者一样也是在经历了甜蜜与痛苦后,在最为关键的结局时刻,才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我”的芬曾经是多么地勇敢和美丽。细细回味,《永失我爱》竟有点像是现代版《红楼梦》,结局都是让人惊醒又悲叹,读后梦里都遇见难以忘怀的人、事、爱情……西部贫瘠的土地承载了太多劳动者的希望,西部少雨,不利庄稼生长,可即使这样,在抵挡不过天灾的时候竟也有玩弄权术之人来雪上加霜、理直气壮地剥夺劳动果实:城原神娃神乎其神地欺骗善良的百姓、白虎村的小官吏以看戏之名收取不义之财、志宁哥仅仅因为“联合国是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放火烧了已经成熟的麦田。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一件件白虎村的离奇事件也相继发生。小说中卷三十万字,作家在巧妙构思并取材于现实的基础上,将乡村愚昧落后的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九十年代的中国,虽然已经实施了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对主人公的家乡来说,却少不了曲折与挣扎。如果说东部地区的发展是主动进步,那么西部乡村就应该是被迫性成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落后,也有像主人公路明一样奋进并且有正义感的朴实儿女:正直仗义的程军、独立有为的杨玲、天资聪颖的倪小伊、勤奋好学的屈才、献身国家“863”计划的陶志、充满才情的美人颜玉、自由真性情的方芳……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家并不满足于描写当地的人物,而是恰如其分地引入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人——爱慕主人公的Kathly。她的惊艳出场、博爱美丽的心灵、致力于西部大开发事业的理想与非同一般的结局。虽然是女二号的角色,却也给读者视野里留下了一抹明丽的色彩。小说中还有丰富而出彩的故事和人物。虽然书的题目局限了只能以爱情的来龙去脉为主线,但故事的层层推进、众多人物相继登场和各种事件的陆续发生,将故事推向高潮,也让人明白了,这岂是普通的爱情和平静的生活。不单纯得只讲爱情,亦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精彩描写。语言方面,风趣幽默的对白、心灵对话的书信表达,无疑会将读者引入到小说环境中。虽然是90年代的事情,但觉得这仿佛就是自己正在经历或者将要体会的生活。对80、90后来说,西部大开发、下海经商、还珠格格、李宗盛的《鬼迷心窍》等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对社会某一方面的的认知吗?而这些时代背景和生活素材也都恰当地融入了小说中。也有在西部才能发生的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描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扎实的文学素材和构思功底、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控,使得一部长篇小说读来竟不给人一丝想要半途而废的机会。当然,不能不提,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不在话下,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宏观驾驭能力。总之,《永失我爱》是一部有长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深度和复杂度的大气象作品。它是2016年中国小说的大收获,必将推高中国小说的地位。

西部背景、恋爱主题、人生感悟

都说音乐人能弹奏出家乡溪水舞动的音符,流浪者会吟唱出祝福远方父母的歌,而作家则会用手中的笔耕耘着乡愁与那记忆深处的美好故事。永失我爱这本书结构宏大、语言优美、情节质朴但不失唯美而时常勾人心底,且将乡村与城市融合、典故与流行语融合、中外文化融合、历史与生活融合……不但能和平凡的世界相媲美外,还能品煮诗行的同时学习外语,和回忆我们每个人心中难忘的那一段爱恋……推荐给大家,值得一读。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不仅仅是青春爱情,更多的反映出一代人对爱情,亲情,以及勤奋拼搏,对现实生活发奋努力的缩影。回想起很多大学生活,回忆起很多青春的影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对自己放弃。坚定信心。


 永失我爱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